CN208619646U -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619646U CN208619646U CN201821124198.4U CN201821124198U CN208619646U CN 208619646 U CN208619646 U CN 208619646U CN 201821124198 U CN201821124198 U CN 201821124198U CN 208619646 U CN208619646 U CN 2086196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ft
- gearshift
- connecting rod
- speed change
- mobile j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变速主杆的一端设置一把手;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于变速主杆的另一端上,当变速主杆执行换挡时,变速主杆驱动换挡连杆机构发生竖直方向上运动;操纵机构一端通过一换挡转轴与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一换挡机构,且换挡机构设置于一变速箱上,当换挡连杆机构带动换挡转轴转动时,操纵机构发生水平方向上运动,并驱动换挡机构执行换挡动作。本实用新型通过变速主杆驱动换挡连杆动作,再由换挡连杆带动操纵机构动作,最终实现对换挡机构的换挡,巧妙地利用三级转换,即可实现换挡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提高后期挡位位置调整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花生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主流自走式花生捡拾收获机换挡结构大体类似,换挡操纵结构原理是通过行走变速箱伸出的两个换挡杆,通过向花生机右侧(以花生机前进方向为准)引出两根水平的操纵连杆(有部分厂机型是从左侧引出),经过前后方向布置的换挡轴管,将水平连杆的左右换挡方式转换为上下换挡方式,在换挡轴管的前端有两根竖直的连杆,引入至驾驶台下方,通过转轴连杆再引入驾驶室换挡操纵箱内。
实际工作过程中,变速箱伸出的两个换挡杆经过四级转换,到达驾驶室换挡操纵箱内的换挡手柄,实现换挡操作。转换机构偏多,相关转换杆件之间的装配间隙被放大,且调整不方便,导致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挡位不清晰或者挂不上挡的情况发生。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突破常规设置巧妙地利用三级转换,在驾驶室内即可实现换挡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提高后期挡位位置调整的便利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包括:
变速主杆,所述变速主杆的一端设置一把手,所述把手用于控制选挡位段和/或换挡;
换挡连杆机构,所述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变速主杆的另一端上,当所述变速主杆执行换挡时,所述变速主杆驱动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发生竖直方向上运动;
操纵机构,所述操纵机构一端通过一换挡转轴与所述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一换挡机构,且所述换挡机构设置于一变速箱上,当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带动所述换挡转轴转动时,所述操纵机构发生水平方向上运动,并驱动所述换挡机构执行换挡动作。
本技术方案中,突破常规的换挡机构的设置,巧妙地通过变速主杆驱动换挡连杆动作,再由换挡连杆带动操纵机构动作,最终实现对换挡机构的换挡,巧妙地利用三级转换,即可实现换挡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提高后期挡位位置调整的便利性。
优选地,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上分别设有一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均用于调整所述换挡连杆机构的长度。
本技术方案中,换挡连杆机构由两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构成,且分别通过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上设置的调节螺母,实现对换挡连杆长度的调节,有效地提高了换挡连杆机构的调节范围。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球铰与所述变速主杆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将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球铰和第二球铰实现与变速主杆和换挡转轴的连接,有效地利用球铰螺纹满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使得两根竖直的换挡连杆调整范围更大,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使得挡位位置调整更方便。
优选地,所述第二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板进行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通过第一支撑板的设置可以提高第二球铰与换挡转轴的连接稳定性,同时提高力的传输效率。
优选地,所述操纵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操纵连杆和第二操纵连杆,所述第一操纵连杆和所述第二操纵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三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板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操纵连杆和所述第二操纵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四球铰与所述换挡机构进行转动连接。
本技术方案中,同样的将第一操纵连杆和第二操纵连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三球铰和第四球铰实现与换挡转轴和换挡机构的连接,有效地利用球铰螺纹满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有效地提高调整范围,能够保证操纵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更优的是方便调整换挡机构位置。
优选地,所述换挡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杆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换挡杆;
当所述操纵机构水平运动时,所述第一换挡杆在竖直面上进行摆动,所述第二换挡杆在水平面上进行摆动。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的换挡机构由设置的第一换挡杆和第二换挡杆构成,且两个换挡杆的摆动位置不同,从而实现换挡的功能。
优选地,所述变速主杆的运动轨迹为一H型。
本技术方案中,将变速主杆的运动轨迹设置为一H型,这样不仅能够操作方便,更优的是避免操作人员操作时发生误操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的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实用新型中,突破常规的换挡机构的设置,巧妙地通过变速主杆驱动换挡连杆动作,再由换挡连杆带动操纵机构动作,最终实现对换挡机构的换挡,巧妙地利用三级转换,即可实现换挡操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还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提高后期挡位位置调整的便利性。
2、本实用新型中,换挡连杆机构由两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构成,且分别通过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上设置的调节螺母,实现对换挡连杆长度的调节,有效地提高了换挡连杆机构的调节范围。
3、本实用新型中,不管是换挡连杆机构,还是操纵机构两端均通过球铰的方式与相关部件进行连接,目的是利用球铰螺纹满足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有效地提高调整范围,能够保证操纵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更优的是方便调整换挡机构位置。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更优的是方便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在集草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放大图。
变速主杆1;
换挡连杆机构2;第一换挡连杆21;第二换挡连杆22;调节螺母23;第二球铰24;换挡转轴25;第一支撑板26;
操纵机构3;第一操纵连杆31;第二操纵连杆32;第三球铰33;第二支撑板34;第四球铰35;
第一换挡杆41;第二换挡杆42;
变速箱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但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其中,带箭头的线表示花生机的运动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参看图1-2所示,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包括变速主杆1,且变速主杆1的一端上设置一把手,而把手主要是用于控制选挡位段和/或换挡;换挡连杆机构2,其中,换挡连杆机构2活动连接于变速主杆1的另一端上,这样当变速主杆1执行换挡时,变速主杆1驱动换挡连杆机构2发生竖直方向上运动;操纵机构3,其中,操纵机构3一端通过一换挡转轴 25与换挡连杆机构2活动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一换挡机构,而换挡机构直接设置于一变速箱5上,这样当换挡连杆机构2带动换挡转轴25转动时,在操纵机构3发生水平方向上运动的情况下,并驱动换挡机构执行换挡动作。
在本实施例一中,参看图1-2所示,其中设置的换挡连杆机构2包括了两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连杆21和第二换挡连杆22,且第一换挡连杆21和第二换挡连杆22上分别套设一调节螺母23,目的是通过调节螺母23的螺纹调节可以有效地调节整个换挡连杆机构2的长度,从而提高调节范围,保证调节的精准性。
在本实施例一中,进一步的将第一换挡连杆21和第二换挡连杆22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球铰(图中未标示)与变速主杆1一端进行转动连接,这样可以通过一变速主杆1可以同时控制第一换挡连杆21和第二换挡连杆22运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进一步的将第一换挡连杆21和第二换挡连杆22 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球铰24与换挡转轴25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这样进一步的提高整个换挡机构的调节范围。其中,应说明的是,为简化安装方式,以及提高力的传输效率,进一步的在第二球铰24与换挡转轴25之间设置第一支撑板26。具体安装时将第一支撑板26的一端固定在换挡转轴25上,另一端上安装上第二球铰24,简化整个结构的安装程序,同时还能通过第一支撑板26的长度缓冲一下力的传输。
在本实施例二中,参看图2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其中设置的操纵机构3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操纵连杆31和第二操纵连杆32,且第一操纵连杆31和第二操纵连杆32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三球铰33与换挡转轴25的另一端进行转动连接。同样的球铰上的螺纹具有一定的调整范围,使得两根竖直的换挡连杆调整范围更大,能够保证换挡连杆调整至最佳的换挡位置,最终满足后期的挡位位置调整更方便。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一步的在第三球铰33与换挡转轴25之间设置第二支撑板34,具体安装时将第二支撑板34的一端固定在换挡转轴25上,另一端上安装上第三球铰33,简化整个结构的安装程序,同时还能通过第二支撑板34的长度缓冲力的传输。
在本实施例三中,再次参看图2所示,在上述两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做改进,且改进之处在于:将第一操纵连杆31和第二操纵连杆32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四球铰35与换挡机构进行转动连接。具体的其中设置的换挡机构由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杆41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换挡杆42构成,这样将第一操纵连杆31 与第一换挡杆41进行连接,同时第二操作连杆与第二换挡杆42进行连接,当操纵机构3,即第一操纵连杆31和第二操纵连杆32水平运动时,第一换挡杆 41在竖直面上进行摆动,同时第二换挡杆42在水平面上进行摆动,从而实现对变速箱5挡位的改变。
在上述实施例中,需说明的是为方便驾驶室内的操作人员进行简单操作,同时避免操作人员操作时发生误操作,进一步的将变速主杆1的运动轨迹为一H 型。具体的直接在驾驶室内用于保护变速主杆1的壳体上开设一H型孔即可,这样在实际使用时仅需轻轻移动变速主杆1即可实现对换挡机构的换挡控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变速主杆,所述变速主杆的一端设置一把手,所述把手用于控制选挡位段和/或换挡;
换挡连杆机构,所述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于所述变速主杆的另一端上,当所述变速主杆执行换挡时,所述变速主杆驱动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发生竖直方向上的运动;
操纵机构,所述操纵机构一端通过一换挡转轴与所述换挡连杆机构活动连接,另一端活动连接一换挡机构,且所述换挡机构设置于一变速箱上,当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带动所述换挡转轴转动时,所述操纵机构发生水平方向上运动,并驱动所述换挡机构执行换挡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挡连杆机构包括两根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连杆和第二换挡连杆,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上分别设有一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均用于调整所述换挡连杆机构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球铰与所述变速主杆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挡连杆和所述第二换挡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的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之间通过第一支撑板进行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纵机构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操纵连杆和第二操纵连杆,所述第一操纵连杆和所述第二操纵连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三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一端进行转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球铰与所述换挡转轴之间通过第二支撑板进行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操纵连杆和所述第二操纵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通过第四球铰与所述换挡机构进行转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挡机构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换挡杆和水平设置的第二换挡杆;
当所述操纵机构水平运动时,所述第一换挡杆在竖直面上进行摆动,所述第二换挡杆在水平面上进行摆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速主杆的运动轨迹为一H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24198.4U CN208619646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124198.4U CN208619646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619646U true CN208619646U (zh) | 2019-03-19 |
Family
ID=65705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124198.4U Active CN208619646U (zh) | 2018-07-16 | 2018-07-16 |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619646U (zh) |
-
2018
- 2018-07-16 CN CN201821124198.4U patent/CN20861964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512568U (zh) | 一种古村落地面修复施工的水泥自动刮平装置 | |
CN108421704B (zh) | 一种振动筛选机 | |
CN106004435B (zh) | 一种压路机的离合油门联动系统 | |
CN101138292A (zh) | 大蒜、花生、土豆多功能地下作物收获机 | |
CN208619646U (zh) | 一种用于花生机的换挡机构 | |
CN202181433U (zh) | 缝纫机的针杆驱动机构 | |
CN209449246U (zh) | 一种手推式草莓采摘车 | |
CN209319920U (zh) | 一种透水透气性无纺布用分切机 | |
CN204327939U (zh) | 微耕机用连杆换档装置及其微耕机 | |
CN103451848B (zh) | 有结渔网机节能下钩针运动机构 | |
CN213132373U (zh) | 一种用于除尘器的进风调节装置 | |
CN213991690U (zh) | 一种割晒机 | |
CN109346384A (zh) | 一种可变比合闸电阻传动装置 | |
CN201003112Y (zh) | 浆纱机伸缩筘微动装置 | |
CN208346896U (zh) | 手动换挡机构 | |
CN205818947U (zh) | 一种压路机的离合油门联动系统 | |
CN208374443U (zh) | 一种无轨火焰切割机 | |
CN202319910U (zh) | 汽车操纵器 | |
CN2834840Y (zh) | 苇帘编织机 | |
CN221547747U (zh) | 一种轮式拖拉机换挡操纵机构 | |
CN203570943U (zh) | 转轴式变档操纵机构 | |
CN205382259U (zh) | 直驱式积极凸轮开口机构 | |
CN100999854A (zh) | 多梭经编机 | |
CN2727203Y (zh) | 拉动式梳栉横移装置 | |
CN205216766U (zh) | 一种卧式搅拌机的转向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