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610634U -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610634U
CN208610634U CN201820549787.0U CN201820549787U CN208610634U CN 208610634 U CN208610634 U CN 208610634U CN 201820549787 U CN201820549787 U CN 201820549787U CN 208610634 U CN208610634 U CN 2086106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duction coil
silica gel
p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4978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勇
王飞
赵礼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4978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6106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6106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6106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32Time-controlled igniting mechanisms or alarm devices
    • A47J36/321Time-controlled igniting mechanisms or alarm devices the electronic control being performed over a network, e.g. by means of a handheld devic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该烹饪锅具包括锅体(1),锅体(1)上设有用电装置(4),锅体(1)的底部设置有与用电装置(4)电连接的电磁感应线圈(2),锅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硅胶件(3),且至少部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当该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电磁炉的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会切割电磁感应线圈,使电磁感应线圈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为用电装置供电,降低了生活成本,节约了能源且更环保;同时通过硅胶件对电磁感应线圈进行有效保护,且有效地降低了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

Description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人们通常将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进行烧水、煮粥、煲汤等。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使用时,将烹饪锅具放置在面板上,给电磁炉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烹饪锅具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烹饪锅具发热。为了使烹饪器具的功能多样化,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上通常还设置有用电装置,同时,烹饪锅具上设有专门为该用电装置供电的电池,以保证用电装置的正常工作。
然而,由于现有技术需要在锅具上设置专门的电池为用电装置供电,当电池电量耗尽或者不足时,需要更换电池,导致生活成本增大以及能源的浪费,而且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能够为锅具上的用电装置供电,使用方便,且节约能源,更环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上设有用电装置,所述锅体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用电装置电连接,所述锅体的底部还设置有硅胶件,且至少部分所述硅胶件覆盖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在锅体的底部设置电磁感应线圈,将电磁感应线圈与锅体上的用电装置连接,当该烹饪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电磁炉内的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的同时,会切割锅体底部的电磁感应线圈,使电磁感应线圈上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为用电装置供电,使用非常方便,使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省去了电池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节约了能源且更加环保。同时,通过在锅体的底部设置硅胶件,使至少部分硅胶件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的外侧,从而通过硅胶件对电磁感应线圈进行有效保护和固定,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和外观美感;而且,硅胶件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出现;另外,由于硅胶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的存在降低了锅体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至少覆盖在所述锅体的整个外底面上。
通过使硅胶件至少覆盖在锅体的整个外底面上,在实现对电磁感应线圈有效保护的同时,提高了锅体外底面的平整性,使得锅体的放置更加平稳,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使得隔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硅胶件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锅体上;
或者,硅胶件粘接在所述锅体上。
这样在制作时,可先将电磁感应线圈放置或者固定在锅体的底部,然后在锅体的底部注塑硅胶,使硅胶至少将电磁感应线圈覆盖,硅胶固化后即形成为硅胶件,从而使得硅胶件不易从锅体上松脱,提高了硅胶件与锅体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的稳定性,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或者,使用自带粘性的硅胶件,这样硅胶件可通过自身的粘性固定在锅体上,同时对电磁感应线圈进行固定;或者,使用不带粘性的硅胶件,将硅胶件、电磁感应线圈和锅体装在一起,然后通过模具采用流胶将锅体、电磁感应线圈和硅胶件粘接为一个整体,装配方便且可靠。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嵌设在所述硅胶件中,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连接端从所述硅胶件中伸出,以与所述用电装置连接。
这样在制作硅胶件时,将电磁感应线圈一体制作在硅胶件中,即,使硅胶件将电磁感应线圈包裹在其中,且使电磁感应线圈的连接端从硅胶件中伸出,以实现电磁感应线圈与用电装置的正常连接,然后直接将嵌设有电磁感应线圈的硅胶件固定在锅体的底部即可。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位于所述锅体的外底面上。
通过将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锅体的外底面上,使电磁感应线圈与电磁炉的线圈盘之间的距离较近,使得向上的磁力线能够尽可能多的切割到电磁感应线圈,使电磁感应线圈上产生电流,为用电装置持续供电提供保障。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绕设在所述锅体的外侧壁的底部。
通过将电磁感应线圈设置在锅体的外侧壁的底部,当电磁炉工作时,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底面的同时,会切割到绕设在锅体外侧壁底部上的电磁感应线圈,从而使电磁感应线圈上产生电流,为用电装置提供所需电量。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凹槽,至少部分所述硅胶件覆盖所述凹槽。
通过在锅体的底部设置凹槽,使电磁感应线圈沿着凹槽绕设,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装配的便捷性,且对电磁感应线圈进行了良好定位,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位于所述锅体的外底面上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锅体的外底面绕设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在所述锅体的外底面绕设形成轴对称图形,所述轴对称图形的沿对称轴的径向尺寸的范围为60mm~260mm。
通过使电磁感应线圈在锅体的外底面绕设成轴对称图形,同时将轴对称图形的沿对称轴的径向尺寸设置在上述范围内,进一步保证了磁力线对电磁感应线圈的有效切割范围。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外底面的直径范围为120mm~260mm。
通过将锅体的外底面的直径设置在该范围内,以保证电磁炉的线圈盘对锅体底面的有效切割面积,保证加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连接端沿着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用电装置电连接。
这样使得电磁感应线圈的走线更加合理、方便。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保护件,所述保护件至少覆盖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位于所述锅体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
通过保护件对电磁感应线圈的位于锅体外侧壁的部分进行覆盖,以对电磁感应线圈的该部分进行保护,防止该部分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损坏,且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为所述硅胶件的部分沿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而形成。
这样设置使得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且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可选的,所述保护件为塑胶件;
所述锅体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所述塑胶件为与所述手柄一体注塑并沿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下延伸而形成。
通过塑胶件对电磁感应线圈的位于锅体外侧壁的部分进行覆盖,同样可实现对电磁感应线圈的该部分的保护。
通过使塑胶件为与手柄一体注塑并沿锅体外侧壁向下延伸而形成,即,在制作手柄时,一体注塑成型塑胶件,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
可选的,所述用电装置包括测温元件以及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电磁感应线圈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通过将用电装置设置为测温元件和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通过电磁感应线圈对控制板供电,在烹饪时,通过测温元件采集锅体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板,控制板接收到该温度信号后,将其传递至电磁炉内的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的调整,从而实现电磁炉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手柄内,所述电磁感应线圈的连接端沿着所述锅体的外侧壁向上延伸至所述手柄中,以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通过手柄可方便地将锅体端起或放下,同时将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中,对控制板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电磁感应线圈与控制板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以及如上所述的烹饪锅具,所述电磁炉内设置有线圈盘;
所述烹饪锅具的用电装置包括测温元件以及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时,所述电磁炉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在锅体的底部设置电磁感应线圈,将电磁感应线圈与锅体上的用电装置连接,当该烹饪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电磁炉内的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的同时,会切割锅体底部的电磁感应线圈,使电磁感应线圈上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为用电装置供电,使用非常方便,使线圈盘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省去了电池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节约了能源且更加环保。同时,通过在锅体的底部设置硅胶件,使至少部分硅胶件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的外侧,从而通过硅胶件对电磁感应线圈进行有效保护和固定,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和外观美感;而且,硅胶件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在电磁炉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出现;另外,由于硅胶件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硅胶件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时,硅胶件的存在降低了锅体与桌面或电磁炉面板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外底面开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
101—外底面;
102—外侧壁;
103—凹槽;
11—手柄;
2—电磁感应线圈;
20—连接端;
21—正极连接端;
22—负极连接端;
3—硅胶件;
31—保护件;
4—用电装置;
5—电磁炉;
51—底壳;
52—面板;
53—线圈盘;
54—接收模块;
55—控制器;
L—径向尺寸;
d—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外底面开设有凹槽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A-A向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6、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可应用在电磁炉上。
该烹饪锅具具体可包括:锅体1以及锅盖(图中未示出)。锅盖盖设在锅体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烹饪时,可以使用锅盖,也可以不使用锅盖。具体实现时,可以在锅体1的至少一侧设置手柄11,通过手柄11可方便地将锅体1端起或者放下。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手柄11,当然,手柄11也可以仅设置一个。
其中,锅体1上设有用电装置4,用电装置4具体可以是测温装置,也可以是指示灯、显示板或者蜂鸣器,比如,指示灯位于手柄11中,手柄11可由透光材料制成。
为了使用电装置4能够正常工作,锅体1上需设置能够为用电装置4供电的供电装置,但若将供电装置设置为电池,当电池电量耗尽或者电量不足时,需要更换电池,这样导致生活成本增大以及能源的浪费,而且废旧电池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不环保。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2,电磁感应线圈2与用电装置4电连接。即,通过电磁感应线圈2对用电装置4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电磁感应线圈2的表面具有绝缘层,比如,电磁感应线圈2由金属导线和包覆在金属导线外侧的绝缘皮构成,其中,金属导线具体可以是铜线,也可以是铝线,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以将该烹饪锅具使用在电磁炉5上为例进行说明:在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5的面板52上,给电磁炉5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5内的线圈盘53,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体1的底部,从而在锅体1的底部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1进行加热,由于锅体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2,因此,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的同时,会切割到电磁感应线圈2,此时电磁感应线圈2上会有电流通过,从而为用电装置4提供所需电量,使得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省去了电池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大大节约了能源,且更加环保。
同时,锅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硅胶件3,且至少部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也就是说,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硅胶件3,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通过硅胶件3对电磁感应线圈2进行保护,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使用寿命以及锅具的使用安全性。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位于电磁感应线圈2外侧的硅胶件3可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硅胶件3起到了较好的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面板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事故发生。另外,硅胶件3还起到了有效的隔热作用,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从而提高了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不仅能够在电磁炉5上使用,也可以在电陶炉等利用电磁加热方式进行加热的器具上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电磁感应线圈2,将电磁感应线圈2与锅体1上的用电装置4连接,当该烹饪锅具在电磁炉5上使用时,电磁炉5内的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的同时,会切割锅体1底部的电磁感应线圈2,使电磁感应线圈2上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2为用电装置4供电,使用非常方便,使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省去了电池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节约了能源且更加环保。同时,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硅胶件3,使至少部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从而通过硅胶件3对电磁感应线圈2进行有效保护和固定,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和外观美感;而且,硅胶件3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3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面板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1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出现;另外,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对电磁感应线圈2和锅体1进行保护的同时,硅胶件3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1时,硅胶件3的存在降低了锅体1与桌面或电磁炉5面板52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锅体1可以为平底锅体。其中,锅体1的外底面101为圆形,为了保证电磁炉5的线圈盘53对锅体1底面的有效切割面积,保证加热效果,可使锅体1的外底面101的直径d不小于120mm,较为优选的,锅体1的外底面101的直径d具体可设置在120mm~260mm之间。当然,锅体1的外底面101也可以为方形、椭圆形等。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锅体1的锅底也可以为弧形锅底。此时电磁炉的面板可为与锅体的锅底形状匹配的弧形面板,当锅底为弧形锅底时,锅体1的与电磁炉面板接触的面可看作为锅体1的外底面,锅体1的位于外底面以上部分的外表面可看作锅体1的外侧壁。
继续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具体位于锅体1的外底面101上。通过将电磁感应线圈2设置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上,使电磁感应线圈2与电磁炉5的线圈盘53之间的距离较近,使得向上的磁力线能够尽可能多的切割到电磁感应线圈2,使电磁感应线圈2上产生电流,为用电装置4持续供电提供保障。
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一圈,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电磁感应线圈2也可以绕设两圈或者两圈以上。其中,电磁感应线圈2具有连接端20,电磁感应线圈2通过连接端20与用电装置4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电磁感应线圈2为非闭合状,其连接端20包括正极连接端21和负极连接端22,正极连接端21与用电装置4的正极接口连接,负极连接端22与用电装置4的负极接口连接。
参照图3所示,具体地,锅体1的外底面101上开设有用于容置电磁感应线圈2的凹槽103,至少部分硅胶件3覆盖凹槽103。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凹槽103,使电磁感应线圈2沿着凹槽103绕设,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装配的便捷性,且对电磁感应线圈2进行了良好定位,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稳定性。其中,至少部分硅胶件3可以覆盖在凹槽103的外侧,也可以覆盖在凹槽103的内侧,只要将位于凹槽103内的电磁感应线圈2覆盖即可。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凹槽103,直接将电磁感应线圈2固定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即可,比如,电磁感应线圈2夹设在硅胶件3和锅体1的外底面101之间。
参照图2和图5,硅胶件3可至少覆盖在锅体1的整个外底面101上。通过使硅胶件3至少覆盖在锅体1的整个外底面101上,在实现对电磁感应线圈2有效保护的同时,提高了锅体1外底面101的平整性,使得锅体1的放置更加平稳,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使得隔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进一步提高了加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硅胶件3也可以覆盖在锅体1的部分外底面101上,比如,硅胶件3为环形,只要能够将电磁感应线圈2覆盖住即可。
具体实现时,硅胶件3可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锅体1上。比如,可先将电磁感应线圈2直接放置或固定在锅体1的底部,然后在锅体1的底部注塑硅胶,使硅胶至少将电磁感应线圈2覆盖,硅胶固化后即形成为硅胶件3,从而使得硅胶件3不易从锅体1上松脱,提高了硅胶件3与锅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稳定性,装配方便且固定可靠。
或者,也可以将硅胶件3粘接在锅体1上。这里的粘接具体包括两种方式,第一种:硅胶件3为自带粘力的硅胶件,比如,硅胶件3的一面具有粘力,在装配时,先将电磁感应线圈2直接放置或粘接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的对应位置,使硅胶件3带粘力的一面朝向锅体1的外底面,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上,从而将锅体1、电磁感应线圈2和硅胶件3固定为一个整体。第二种:硅胶件3自身不带粘力,在装配时,可先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上,然后通过模具流胶将锅体1、电磁感应线圈2、硅胶件3结合成一个整体。当然,硅胶件3也可以通过铆钉等固定在锅体1的外表面上,本实用新型对其固定方式并不限于此。
其中,电磁感应线圈2可以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具体绕设形成圆形。
进一步地,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沿对称轴的径向尺寸L可设置在60mm~260mm之间。比如,当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圆形时,此时径向尺寸L指的是该圆的直径。当电磁感应线圈2为两圈或以上时,此时径向尺寸L指的是最外侧的圆的直径,即,电磁感应线圈2的最大直径。当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等腰三角形或者等边三角形时,此时的径向尺寸L指的是三角形的顶角至三角形的底边的中点之间的距离。通过使电磁感应线圈2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成轴对称图形,同时将轴对称图形的沿对称轴的径向尺寸L设置在上述范围内,进一步保证了磁力线对电磁感应线圈2的有效切割范围。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电磁感应线圈2也可以嵌设在硅胶件3中,即,在成型硅胶件3的过程中,将电磁感应线圈2同时嵌设在硅胶件3中,且使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从硅胶件3中伸出,以与用电装置4连接。这样在装配时,直接将嵌装有电磁感应线圈2的硅胶件3固定在锅体1的底部即可,制作和装配都比较方便。此时,硅胶件3具体可以通过粘接的方式固定在锅体1上,也可以通过铆接等其他方式固定。当电磁感应线圈2嵌设在硅胶件3中时,电磁感应线圈2的形状具体可形成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
具体实现时,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以与用电装置4电连接,这样使得电磁感应线圈2的走线更加合理、方便。
进一步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设置有保护件31,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通过保护件31对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进行覆盖,以对电磁感应线圈2的该部分进行保护,防止该部分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损坏,且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在本实施例中,较为优选的,保护件31具体为硅胶件3的部分沿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而形成。可以理解为,硅胶件3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该延伸部形成为上述的保护件31,这样设置使得制作和安装都比较方便。在本实施例中,保护件31具体为两个,其中一个保护件31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将保护件31设置为两个,且两个保护件31对称设置在锅体1的两侧,可进一步提高锅具的外观美感。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保护件31也可以为设置在锅体1的外侧壁上的耐高温塑胶件,比如塑胶壳或塑胶盖。进一步地,手柄11一般由塑胶材质制成,保护件31具体可以为与手柄11一体注塑并沿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下延伸而形成。
具体实现时,硅胶件3可以做成不同的颜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
为了实现电磁炉5等加热器具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在本实施例中,用电装置4具体为测温装置,其具体包括:测温元件和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电磁感应线圈2具体与控制板电连接,即,电磁感应线圈2具体为控制板供电,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测温元件与控制板电连接,因此,电磁感应线圈2同时也为测温元件供电。在烹饪时,通过测温元件采集锅体1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信号传递至控制板,控制板接收到该温度信号后,将其传递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控制器5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的调整,从而实现电磁炉5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
需要说明的是,电磁感应线圈2也可以与测温元件电连接,或者,电磁感应线圈2分别与测温元件和控制板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具体设置在手柄11内,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至手柄11中,以与控制板电连接。通过将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11中,对控制板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11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电磁感应线圈2与控制板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控制板也可以不设置在手柄11内,而是在锅体1的一侧设置安装盒,将控制板等用电装置4安装在安装盒内。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手柄11内设置与控制板电连接的发射模块,同时在电磁炉5内设置与控制器55电连接的接收模块54,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54电连接,控制板通过发射模块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接收模块54,由接收模块54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55。需要说明的是,发射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板上,接收模块54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器55上。当然,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54也可以是单独的模块,只要能够实现控制板与控制器55之间正常的信号传输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模块为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54为无线接收模块,也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54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传输顺畅且可靠,而且使整个烹饪锅具的外观更加简洁。
其中,测温元件可以设置在锅体1的侧壁上,测温元件可以直接检测锅体1内食材的温度,也可以检测锅体1内蒸汽的温度,或者直接检测锅体1侧壁的温度,当然,测温元件也可以设置在锅体1的外底面101,具体地,测温元件的采温端位于锅体1的外底面101,直接检测锅底的温度,测温元件的连接端沿着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以与控制板电连接,比如,测温元件的连接端沿着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的延伸方向延伸,此时,保护件31可同时将测温元件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以及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102的部分同时覆盖住,这样使得整个锅具的走线更加整齐。当然,测温元件的位于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和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锅体外侧壁的部分也可以处于不同位置。
测温元件具体可以为热电偶,也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实施例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结构的烹饪锅具,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烹饪锅具的区别在于:电磁感应线圈2的具体位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线圈2绕设在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
通过将电磁感应线圈2设置在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当电磁炉5工作时,线圈盘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底面的同时,会切割到绕设在锅体1外侧壁102底部上的电磁感应线圈2,从而使电磁感应线圈2上产生电流,为用电装置4提供所需电量。
具体实现时,可以在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设置凹槽,使电磁感应线圈2沿着凹槽绕设,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装配的便捷性,且对电磁感应线圈2进行了良好定位,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稳定性。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凹槽,直接将电磁感应线圈2固定在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
其他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实施例三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电磁炉5和烹饪锅具。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描述。
其中,电磁炉5包括:底壳51和位于底壳51顶部的面板52,底壳51内设有线圈盘53、电路板、控制器55等。面板52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52的材质不作限定。其中,烹饪锅具上的用电装置4包括测温元件以及与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时,控制器55与控制板电连接。
示例性的,利用电磁炉5进行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52上,给电磁炉5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53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52上的烹饪锅具,在烹饪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同时,由于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2,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底面的同时,会切割到电磁感应线圈2,使电磁感应线圈2上产生电流,从而为锅体1上的用电装置4供电。
电磁炉5工作过程中,位于锅体1上的测温元件检测锅体1的温度,测温元件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手柄11上的控制板,然后控制板将该温度信号传递至电磁炉5内的控制器55上,从而使电磁炉5的控制器5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锅具的温度,实现电磁炉5的精确控温。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电磁感应线圈2,将电磁感应线圈2与锅体1上的用电装置4连接,当该烹饪锅具在电磁炉5上使用时,电磁炉5内的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在切割锅体1的同时,会切割锅体1底部的电磁感应线圈2,使电磁感应线圈2上产生电流,从而通过电磁感应线圈2为用电装置4供电,使用非常方便,使线圈盘53通电产生的磁力线得以有效利用,省去了电池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节约了能源且更加环保。同时,通过在锅体1的底部设置硅胶件3,使至少部分硅胶件3覆盖在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从而通过硅胶件3对电磁感应线圈2进行有效保护和固定,提高了电磁感应线圈2的使用寿命,提高了锅具的使用安全性和外观美感;而且,硅胶件3起到了有效的隔热效果,减少了锅体1的热量向电磁炉面板的传递,提高了加热效率,同时硅胶件3起到了防滑作用,可防止锅体1在电磁炉面板或者桌面上滑动,提高了锅体1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防止烫伤等情况出现;另外,由于硅胶件3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对电磁感应线圈2和锅体1进行保护的同时,硅胶件3能够起到较好的减震作用,有效地降低锅具在加热过程中发出的噪音,而且在放置锅体1时,硅胶件3的存在降低了锅体1与桌面或电磁炉5面板52之间接触而产生的噪音,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烹饪体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2)

1.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1),所述锅体(1)上设有用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底部设置有电磁感应线圈(2),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与所述用电装置(4)电连接,所述锅体(1)的底部还设置有硅胶件(3),且至少部分所述硅胶件(3)覆盖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至少覆盖在所述锅体(1)的整个外底面(101)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件(3)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所述锅体(1)上;
或者,所述硅胶件(3)粘接在所述锅体(1)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嵌设在所述硅胶件(3)中,且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从所述硅胶件(3)中伸出,以与所述用电装置(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设置在所述锅体(1)的外底面(101)上;
或者,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绕设在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的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底部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凹槽(103),至少部分所述硅胶件(3)覆盖所述凹槽(10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位于所述锅体(1)的外底面(101)上时,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在所述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或多边形;
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在所述锅体(1)的外底面(101)绕设形成轴对称图形,所述轴对称图形的沿对称轴的径向尺寸(L)的范围为60mm~26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沿着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以与所述用电装置(4)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上设置有保护件(31),所述保护件(31)至少覆盖在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位于所述锅体(1)外侧壁的部分的外侧;
所述保护件(31)为所述硅胶件(3)的部分沿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而形成;
或者,所述保护件(31)为塑胶件,
所述锅体(1)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11),所述塑胶件为与所述手柄(11)一体注塑并沿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下延伸而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用电装置(4)包括测温元件以及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
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的至少一侧具有手柄(11),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手柄(11)内,所述电磁感应线圈(2)的连接端(20)沿着所述锅体(1)的外侧壁(102)向上延伸至所述手柄(11)中,以与所述控制板连接。
12.一种烹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炉(5)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烹饪锅具,所述电磁炉(5)内设置有线圈盘(53);
所述烹饪锅具的用电装置(4)包括测温元件以及与所述测温元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时,所述电磁炉(5)内设置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55)。
CN201820549787.0U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Active CN2086106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9787.0U CN208610634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49787.0U CN208610634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610634U true CN208610634U (zh) 2019-03-19

Family

ID=65699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49787.0U Active CN208610634U (zh) 2018-04-18 2018-04-18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61063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3445A (zh) * 2021-12-31 2022-04-15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3445A (zh) * 2021-12-31 2022-04-15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3444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епловой обработки продуктов (варианты)
CN106175402B (zh) 锅具
CN208610634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104367170B (zh) 一种电热锅
CN209202783U (zh) 烹饪器具
CN203555530U (zh) 一种安全测温的电热锅
CN208463621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740624U (zh) 烹饪器具
CN103393344B (zh) 一种电脑版慢炖锅
CN20855113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349367U (zh) 一种电磁炉线圈盘一体式结构
CN208425894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463876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740642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9712531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551160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6630435U (zh) 具有组合加热方式的电烹饪器具
CN220546137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15127138U (zh) 一种防烫节能养生电热锅及环保灶台
CN208463620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2303510U (zh) 无微晶板电磁炉
CN211952859U (zh) 一种视觉温度感知电陶炉
CN208551118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08425895U (zh)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CN210891796U (zh) 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