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93346U -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93346U CN208593346U CN201820616523.2U CN201820616523U CN208593346U CN 208593346 U CN208593346 U CN 208593346U CN 201820616523 U CN201820616523 U CN 201820616523U CN 208593346 U CN208593346 U CN 2085933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support foot
- foot plate
- support layer
-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包括支撑脚架、第一支架层以及第二支架层,所述第一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工控机的工控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脚架上,且所述第一支架层与所述第二支架层之间设有中间支撑梁,所述中间支撑梁上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工控机的上方。该安装支架有利于实现各控制器的集成布置,能够方便各控制器的安装、插线和检修,其结构简单且通用性较高;另外根据车内流场设计两层支架层,并在两层支架层之间设置散热风扇,可提高关键部件的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背景技术
当前,改制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车的控制系统布置通常比较杂乱,一般仅考虑其功能性,不能在集中有限的空间内进行集成布置。各控制器零散的布置往往导致其安装、插线和检修的不便;同时,需要设计多个支架对各控制器进行安装,支架设计与验证工作量较大,而且难以具备不同车型之间的通用性。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该安装支架有利于实现各控制器的集成布置,能够方便各控制器的安装、插线和检修,其结构简单且通用性较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安装于智能车后备厢地板上,其包括支撑脚架、第一支架层以及第二支架层,所述第一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工控机的工控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脚架上,且所述第一支架层与所述第二支架层之间设有中间支撑梁,所述中间支撑梁上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工控机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以上下方式布置,且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相互平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位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和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前视摄像头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环视摄像头控制器,所述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安全控制盒。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层在所述工控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设有镂空口,且/或所述第二支架层在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也设有镂空口。
可选的,所述支撑脚架包括第一支脚板和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也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
或者所述支撑脚架包括第一支脚板、第二支脚板、第三支脚板和第四支脚板,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架层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下面,所述第一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
所述第二支架层包括第二支板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下面,所述第二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或者所述第二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
可选的,所述第一支脚板、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均包括直立板部以及用于固定连接智能车后备厢地板的脚板部,所述直立板部固定设置于所述脚板部上;
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也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或者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四支脚板的直立板部。
可选的,所述直立板部和所述脚板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角板。
可选的,所述中间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
为解决上述相同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车,该智能车包括后备厢和所述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后备厢地板上。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包括支撑脚架、第一支架层以及第二支架层,所述第一支架层上设有工控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层上设有控制模块安装位,从而,可以在各所述工控模块安装位和各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位上安装各种控制器,由此有利于实现各控制器的集成布置,能够方便各控制器的安装、插线和检修。而且,通过使用该安装支架,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多个支架的设计、验证等繁琐工作,有利于降低成本。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架层和第二支架层之间形成良好的散热通道,该散热通道可以使散热气流顺畅通过,而在第一支架层和第二支架层之间的中间支撑梁上还安装有散热风扇,该散热风扇可以加速热流的流动,从而可使热量高效地从后备厢尾部出风口流出,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支架结构简单,能够适用于不同车型,通用性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二所述的安装支架连同各控制器安装在智能车后备厢中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安装支架,11、第一支架层,111、第一支板,112、第一支撑架,12、第二支架层,121、第二支板,122、第二支撑架,13、支撑脚架,131、第一支脚板,132、第二支脚板,133、第三支脚板,134、第四支脚板,1301、直立板部,1302、脚板部,14、角板,15、中间支撑梁,2、工控机,3、前视摄像头控制器,4、环视摄像头控制器,5、安全控制盒,6、后备厢,7、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1,该安装支架1安装在智能车后备厢地板上,其包括支撑脚架13、第一支架层11以及第二支架层12,第一支架层11上设有用于安装工控机2的工控模块安装位,第二支架层12上设有用于安装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安装位,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均固定设置于支撑脚架13上,且第一支架层与11第二支架层12之间设有中间支撑梁15,中间支撑梁15上安装有散热风扇7,散热风扇7位于工控机2的上方。
由此,可以在各相应工控模块安装位和控制模块安装位上安装各种控制器,则能够合理利用空间,实现各控制器的集成布置和模块化布置,方便各控制器的安装、插线和检修。而且,通过使用该安装支架1,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多个支架的设计、验证等繁琐工作,有利于降低成本。此外,本实施例可通过进行车内的流场仿真分析,来确定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之间的高度,进而在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之间可形成良好的散热通道;另一方面,本实施例通过设置中间支撑梁15作为风扇支架,并在风扇支架上安装散热风扇7,且使散热风扇7位于工控机2的上方,则可通过散热风扇7来进一步优化流场。上述散热通道能够使散热气流顺畅通过,该结构设计兼顾了智能车后备厢6的热流场影响,再加上散热风扇7可以加速热流流动,因而可使热量高效地从尾部出风口流出,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1结构简单,能够适用于不同车型,通用性较高。
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层11和所述第二支架层12以上下方式布置,可选的,第二支架层12设于第一支架层11的上方,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相互平行设置,由此有利于节约安装支架1所占用的空间。其中,工控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工控机2,且在本实施例中,工控模块安装位可设为三个,各工控模块安装位上分别安装相应的工控机2;而控制模块安装位可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和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可用于安装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ADAS-ECU),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可用于安装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TDA3-ECU),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可用于安装安全控制盒5(SCU-BOX)。由此,通过在工控模块安装位上安装工控机2,并在控制模块安装位上安装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控制模块,则能够实现各控制器的集成布置和模块化布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支架层11也可用于安装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控制器,而第二支架层12则也可用于安装工控机2,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此进行限制。另外,上述工控机2、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均属于控制器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智能车控制系统。
参见图1,支撑脚架13包括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第一支架层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第二支架层12的两端也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由此,通过支撑脚架13能够实现第一支架层11和和第二支架层12对于各控制器的稳固支撑。具体的:第一支架层11包括第一支板111和第一支撑架112,第一支撑架112的两端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进而实现第一支撑架112固定支撑在第一支板111的下面,第一支板111的两端也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第二支架层12包括第二支板121和第二支撑架122,第二支撑架122的两端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进而可实现第二支撑架122固定支撑在第二支板121的下面,而第二支板121的两端也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从而第一支板111可供上述工控机2进行安装并加以支撑,第二支板121可供上述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电子控制器进行安装并加以支撑,而第一支撑架112和第二支撑架122可进一步加强支撑作用。这里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板111可以焊接方式连接在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之间,当然,该第一支板111也可与第一支脚板131、第二支脚板132一体成型;同样的,第二支板121也可以焊接方式连接在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之间,当然,该第二支板121也可以与第一支脚板131、第二支脚板132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均包括直立板部1301以及用于固定连接智能车后备厢地板的脚板部1302,直立板部1301固定设置于脚板部1302上,其中,直立板部1301和所述脚板部1302之间可固定连接有若干角板14;此外,上述第一支架层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的直立板部1301和所述第二支脚板132的直立板部1301,而上述第二支架层12的两端也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的直立板部1301和第二支脚板132的直立板部1301;由此,支撑脚架13可通过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稳固安装在后备厢6地板上,并进而对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进行稳固支撑。
如图1所示,每一个散热风扇7均通过两根中间支撑梁15进行固定支撑,即每两根中间支撑梁15可构成一个安装散热风扇7的风扇支架,由此,可实现散热风扇7的稳固安装,从而,当控制系统运行时,通过启动散热风扇7,能够加快控制系统周边的空气流动,使控制系统能够更快地向车外散发热量。当然,在本实施例中,风扇支架也可通过一根中间支撑梁15构成。具体的,本实施例的中间支撑梁1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架112和第二支撑架122固定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焊接等。该中间支撑梁15不仅能够构成风扇支架对散热风扇7起到支撑作用,而且还能够加强所述安装支架1的结构稳定。这里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对散热风扇7及相应风扇支架的数量进行限定,当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实际的安装空间进行合理设置。
此外,第一支架层11在工控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设有镂空口,且/或第二支架层12在控制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也设有镂空口;由此,能够有利于上述工控机2以及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控制器的散热,而且,通过设置镂空孔,还能够减轻安装支架1的重量,有利于实现安装支架1的轻量化,并能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上述第一支脚板131的直立板部1301在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之间的部分同样可设置镂空口,而第二支脚板132的直立板部1301在第一支架层11和第二支架层12之间的部分也可设置镂空口,由此,同样有利于散热以及实现安装支架1的轻量化,并降低成本。
本实施例的支架可通过多轮性能仿真分析,来实现结构优化和轻量化设计,从而可实现材料的高效利用,在保证强度、模态需求的前提下,可有效的减轻支架的重量,进而为整车轻量化做出贡献。
另外,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智能车,该智能车包括后备厢和上述安装支架1,该安装支架1可通过螺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于后备厢地板上,而上述工控机2以及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和安全控制盒5等控制器则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1上,从而可实现各控制器的模块化安装以及集成式安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工控机2可以螺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一支架层11上的各相应工控模块安装位上,而上述前视摄像头控制器3可以螺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支架层12上的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上述环视摄像头控制器4可以螺接的方式安装在第二支架层12上的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上述安全控制盒5可以螺接的方式安装在上述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上。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1具备良好的结构性能,能够保障智能车在各种行驶工况下对各控制器及散热风扇7的稳健支撑。
实施例二
参见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支撑脚架13包括第一支脚板131、第二支脚板132、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所述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均设于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之间,第一支架层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第二支架层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由此,通过支撑脚架13能够实现第一支架层11和和第二支架层12对于各控制器的稳固支撑。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支脚板131、第二支脚板132、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的结构均可与实施例一中的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的结构相同或近似。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脚板131、第二支脚板132、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均包括直立板部1301以及用于固定连接智能车后备厢6地板的脚板部1302,优选的,第三支脚板133的脚板部1302叠加在第一支脚板131的脚板部1302之上,进而,第三支脚板133的脚板部1302和第一支脚板131的脚板部1302再以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智能车后备厢6地板上,而第四支脚的脚板部1302则叠加在第二支脚板132的脚板部1302之上,进而,第四支脚板134的脚板部1302和第二支脚板132的脚板部1302也以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智能车后备厢6地板上。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层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的直立板部1301和第二支脚板132的直立板部1301,第二支架层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支脚板133的直立板部1301和第四支脚板134的直立板部1301。具体来说,第一支架层11包括第一支板111和第一支撑架112,第一支板1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支脚板131的直立板部1301和第二支脚板132的直立板部1301,第一支撑架112固定支撑在第一支板111下面,第二支架层12包括第二支板121和第二支撑架122,第二支板12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支脚板133的直立板部1301和第四支脚板134的直立板部1301,第二支撑架122固定支撑在第二支板121的下面;由此,第一支架层11、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可形成下层U形支架,上述第二支架层12、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可形成上层U形支架。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支架层11的第一支板111、第一支脚板131和第二支脚板132可为一体成型,第二支架层12的第二支板121、第三支脚板133和第四支脚板134也可为一体成型,能够方便生产制造。
本实施例的安装支架1的其他结构以及各控制器在安装支架1上的安装方式可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同或相似,相应的功能效果也为相同,此处不再另行赘述。
参见图3,本实施例的智能车包括后备厢6和上述安装支架1,该安装支架1以螺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于后备厢6的地板上,各控制器均安装在上述安装支架1上。由此,能够实现各控制器的模块化布置和集成式布置。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术语“第一”、“第二”并不构成在顺序和数量上的限制。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安装于智能车后备厢地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脚架、第一支架层以及第二支架层,所述第一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工控机的工控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二支架层上设有用于安装控制模块的控制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均固定设置于所述支撑脚架上,且所述第一支架层与所述第二支架层之间设有中间支撑梁,所述中间支撑梁上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位于所述工控机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以上下方式布置,且所述第一支架层和所述第二支架层相互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位包括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和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前视摄像头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环视摄像头控制器,所述第三控制模块安装位用于安装安全控制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层在所述工控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设有镂空口,且/或所述第二支架层在所述控制模块安装位的相应位置也设有镂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脚架包括第一支脚板和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也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
或者所述支撑脚架包括第一支脚板、第二支脚板、第三支脚板和第四支脚板,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层包括第一支板和第一支撑架,所述第一支撑架固定支撑在所述第一支板的下面,所述第一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
所述第二支架层包括第二支板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支撑在所述第二支板的下面,所述第二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和所述第二支脚板,或者所述第二支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脚板、所述第二支脚板、所述第三支脚板和所述第四支脚板均包括直立板部以及用于固定连接智能车后备厢地板的脚板部,所述直立板部固定设置于所述脚板部上;
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也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或者所述第一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二支脚板的直立板部,所述第二支架层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支脚板的直立板部和所述第四支脚板的直立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立板部和所述脚板部之间固定连接有若干角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车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支撑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固定连接。
10.一种智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后备厢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备厢的地板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16523.2U CN208593346U (zh) | 2018-04-26 | 2018-04-26 |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616523.2U CN208593346U (zh) | 2018-04-26 | 2018-04-26 |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93346U true CN208593346U (zh) | 2019-03-12 |
Family
ID=65600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616523.2U Active CN208593346U (zh) | 2018-04-26 | 2018-04-26 |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93346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734056A (zh) * | 2021-08-05 | 2021-12-03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计算装置及车辆 |
US11505252B2 (en) | 2021-02-18 | 2022-11-22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erior structure for an automated vehicle |
-
2018
- 2018-04-26 CN CN201820616523.2U patent/CN20859334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05252B2 (en) | 2021-02-18 | 2022-11-22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erior structure for an automated vehicle |
CN113734056A (zh) * | 2021-08-05 | 2021-12-03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计算装置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316432B1 (ko) | 차량의 배터리팩 탑재 구조 | |
CN208593346U (zh) | 一种智能车及其控制系统的安装支架 | |
CN103887459B (zh) | 动力电池系统及包含该动力电池系统的电动汽车 | |
CN109585969A (zh) | 车辆用电池的冷却和加热系统 | |
CN107310566B (zh) | 风道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4806541U (zh) | 顶置式空调 | |
CN104486937A (zh) | 一种辅助电源箱 | |
CN212230535U (zh) | 燃料电池集成系统和具有该燃料电池集成系统的车辆 | |
CN209358425U (zh) | 变频器 | |
CN113540505A (zh) | 燃料电池集成系统和具有该燃料电池集成系统的车辆 | |
CN204335264U (zh) | 一种辅助电源箱 | |
CN212555986U (zh) | 一种模块化电源车 | |
CN209283080U (zh) | 变频器 | |
CN203760592U (zh) | 动力电池系统及包含该动力电池系统的电动汽车 | |
CN207875331U (zh) | 一种空调设备 | |
CN102254493A (zh) | 一种led显示屏通风散热箱体 | |
CN102700702A (zh) | 船用空调结构 | |
CN207664107U (zh) | 一种电池箱 | |
CN219640354U (zh) | 空调机 | |
CN102186329B (zh) | 一种用于电子设备的冷却装置 | |
CN217641574U (zh) | 一种储能系统用集中式高压盒 | |
CN204880401U (zh) | 组合式客车空调 | |
CN105323990A (zh) | 一种基于风冷技术的控制柜 | |
CN203920406U (zh) | 集成散热器 | |
CN205579895U (zh) | 风道框体、出风框、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