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85213U -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85213U CN208585213U CN201820884363.XU CN201820884363U CN208585213U CN 208585213 U CN208585213 U CN 208585213U CN 201820884363 U CN201820884363 U CN 201820884363U CN 208585213 U CN208585213 U CN 2085852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generator
- air bag
- overhead air
- gas
- vehic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2775 capsu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顶置安全气囊安装至副驾驶座位头顶位置处,其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碰撞后立即触发,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触发后经延迟时间后触发。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置安全气囊体积紧凑且对周围部件冲击更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安全气囊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置安全气囊以及具有该类顶置安全气囊的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车辆前排副驾驶座位的安全气囊设计中,气囊一般容置于仪表板中,仪表板尺寸相应地将设计得比较大,占据前排副驾驶处的乘客可用空间。
参考图1,示出了一种顶置安全气囊的立体图。顶置安全气囊1包括壳体11,其中设置有单个柱状气体发生器和气袋,柱状气体发生器沿横向布置在壳体11中,并与气袋连通。顶置安全气囊1通常布置在对应于副驾驶位置处车辆的顶梁和顶棚之间。由于安全气囊在被触发瞬间将产生大量气体并对周围部件产生冲击,为避免顶梁变形破坏,在顶置安全气囊1和顶梁之间设置了抗冲击板12。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某些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降低顶置安全气囊对周围部件的冲击;
根据某些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省去抗冲击板,由此增加副驾驶头顶可用空间并降低车辆重量;
根据某些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降低对顶置安全气囊周围部件的要求;
根据某些特征,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减小顶置安全气囊的体积,增加其与顶棚之间的间隙。
提供了一种顶置安全气囊,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安装至副驾驶座位头顶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碰撞后立即触发,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触发后经延迟时间后触发。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均为盘状气体发生器。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并列布置在所述顶置安全气囊的后部。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延迟时间在5毫秒至15毫秒的范围中。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小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发生量。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后侧包括第一安装开口和第二安装开口,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安装至所述第一安装开口和第二安装开口,并且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的前侧设置有气囊主体,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主体中的气袋连通。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包括盘状主体和外缘,所述外缘上具有螺栓孔,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从所述安装支架外侧拆入所述第一安装开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开口,使得所述外缘布置在所述安装支架外侧,并且所述安装支架内侧具有内固定板,多个螺栓穿过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固定至所述内固定板。
可选地,在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中,所述安装支架周围具有螺栓孔,以用于将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安装至车辆顶梁。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
副驾驶头顶侧的顶梁;
车辆顶棚;以及
所述顶梁和车辆顶棚之间的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
可选地,在上述车辆中,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辆顶棚的遮阳板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置安全气囊体积紧凑且对周围部件冲击更小。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一种顶置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顶置安全气囊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顶置安全气囊的分解图;以及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车辆顶部结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参考图2和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顶置安全气囊的立体图和分解视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置安全气囊2安装至副驾驶座位头顶位置处,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第一气体发生器21在车辆碰撞后立即触发,第二气体发生22在第一气体发生器21触发后经延迟时间后触发。本实用新型采用两个先后触发的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来代替单个气体发生器,使得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中每一个的气体发生量可相对更小,由此使得在触发瞬间顶置安全气囊对周围部件的冲击力可更小。此处,周围部件包括顶梁,顶棚和前挡风玻璃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决于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的气体发生量,上述的延迟时间可设置在5毫秒至15毫秒的范围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发生器21具有小于第二气体发生器22的气体发生量。 由此,在第一气体发生器21被触发时,其对周围部件的冲击进一步减小,而在第二气体发生器22被触发时,由于气囊已经部分展开,新产生的气体会被引导至气囊中而不会对周围部件产生较大的冲击。在备选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可具有基本相同的气体发生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均为盘状气体发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并列布置在顶置安全气囊2的后部。具体而言,第一气体发生器21的中轴线A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的中轴线A2平行并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布置在顶置安全气囊2的后方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置安全气囊2包括安装支架24,安装支架24的后侧包括第一安装开口261和第二安装开口262,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安装至第一安装开口261和第二安装开口262中,并且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的前侧设置有气囊主体23,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与气囊主体23中的气袋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包括盘状主体和外缘211,221,外缘211,221上具有螺栓孔,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从安装支架24外侧拆入第一安装开口261和第二安装开口262,使得外缘211,221布置在安装支架24外侧,并且安装支架24内侧具有内固定板25,多个螺栓251穿过安装支架并由螺母26接收,从而将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固定至内固定板25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支架24周围具有螺栓孔241,242,以用于将顶置安全气囊2安装至车辆顶梁4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气体发生器21和第二气体发生器22两侧设置了螺栓孔242,由此保证顶置安全气囊2的安装强度。
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副驾驶头顶侧的顶梁4;车辆顶棚5;以及顶梁4和车辆顶棚5之间的根据各个实施例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顶置安全气囊2设置在车辆顶棚4的遮阳板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置安全气囊的优点包括:
降低顶置安全气囊触发时的冲击力,降低周围部件的抗冲击要求,从而降低成本;
省去抗冲击板,降低车身重量;
减小顶置安全气囊体积并省去抗冲击板的安装位置,增大顶置安全气囊与顶棚之间的间隙,提供更多设计自由度。
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其中清楚地示出或描述了各个部件而使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更容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地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改或变化。故应当理解的是,这些修改或者变化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顶置安全气囊,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安装至副驾驶座位头顶位置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包括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在车辆碰撞后立即触发,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在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触发后经延迟时间后触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均为盘状气体发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并列布置在所述顶置安全气囊的后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时间在5毫秒至15毫秒的范围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具有小于所述第二气体发生器的气体发生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的后侧包括第一安装开口和第二安装开口,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安装至所述第一安装开口和第二安装开口,并且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的前侧设置有气囊主体,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与所述气囊主体中的气袋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包括盘状主体和外缘,所述外缘上具有螺栓孔,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从所述安装支架外侧拆入所述第一安装开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开口,使得所述外缘布置在所述安装支架外侧,并且所述安装支架内侧具有内固定板,多个螺栓穿过所述安装支架将所述第一气体发生器和第二气体发生器固定至所述内固定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周围具有螺栓孔,以用于将所述顶置安全气囊安装至车辆顶梁。
9.一种车辆,包括:
副驾驶头顶侧的顶梁;
车辆顶棚;以及
所述顶梁和车辆顶棚之间的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置安全气囊设置在车辆顶棚的遮阳板上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84363.XU CN208585213U (zh) | 2018-06-08 | 2018-06-08 |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884363.XU CN208585213U (zh) | 2018-06-08 | 2018-06-08 |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85213U true CN208585213U (zh) | 2019-03-08 |
Family
ID=655368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884363.XU Active CN208585213U (zh) | 2018-06-08 | 2018-06-08 |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85213U (zh) |
-
2018
- 2018-06-08 CN CN201820884363.XU patent/CN2085852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579321B2 (en) | Roof airbag apparatus of vehicle | |
CN102826061B (zh) | 用于车辆的外部安全气囊 | |
US9296358B2 (en) | Head, torso and knee combo airbag | |
CN111731392A (zh) |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 |
JP2005519799A (ja) | 自動車の後部乗員室内に置かれた乗員拘束システム | |
JPH0632195A (ja) | 自動車用ニープロテクタ装置 | |
CN208585213U (zh) | 顶置安全气囊及车辆 | |
EP1481857B1 (en) | Occupant knee part protective device for vehicle | |
JP3203813B2 (ja) |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 |
US9932009B2 (en) | Bracket for front crash sensor | |
JPH05139241A (ja)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ツグセンサーの取付構造 | |
JPH02306846A (ja) | 自動車用エアバック装置 | |
CN214929572U (zh) | 汽车后排中间乘客保护气囊 | |
CN1325303C (zh) | 车辆的后保险杠装配机构 | |
CN207106644U (zh) | 一种仪表板总成溃缩吸能结构 | |
JPH04303051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100783900B1 (ko) | 차량용 도어 암레스트 | |
KR101001507B1 (ko) | 차량용 조수석 에어백 하우징 | |
CN208216844U (zh) | 前部车体增强结构 | |
CN110203165B (zh) | 仪表板的构造 | |
CN110949308A (zh) | 一种汽车副驾驶安全气囊安装结构 | |
CN208602446U (zh) | 顶置气囊装置,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1543462U (zh) | 连接结构 | |
US11873034B2 (en) | Rear suspension mounting assembly | |
CN217672540U (zh) | 一种车辆的气囊安装总成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18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30 Floor of Yihe Building, No. 1 Kangle Plaza, Central, Hong K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