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81409U -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81409U
CN208581409U CN201820437980.5U CN201820437980U CN208581409U CN 208581409 U CN208581409 U CN 208581409U CN 201820437980 U CN201820437980 U CN 201820437980U CN 208581409 U CN208581409 U CN 208581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otating part
rotated
extreme position
slid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379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海军
宫锦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8204379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814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81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81409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8686 priority patent/WO2019184766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06F1/1652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the display being flexible, e.g. mimicking a sheet of paper, or rollabl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机构;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旋转件,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一移动部;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旋转部与第二连接件旋转连接,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移动部与第一旋转部连接;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移动部与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第一连接件通过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连接件既能够旋转改变与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又能够移动改变与第一旋转部的距离,使用更灵活。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连接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连接装置是电子设备的重要部件,电子设备通过连接装置连接电子设备的两部分结构。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通过连接装置仅能够实现电子设备的两部分旋转连接,仅能够改变电子设备的两部分的夹角,使用受限。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一移动部;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其中,所述第二极限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连接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且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件既能够旋转改变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又能够移动改变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的距离,使用更灵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一连接件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第二连接件的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a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b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9c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装置的又一个可选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柔性屏;2、第一连接件;22、第一凸轮;3、连接机构;34、第一旋转件;341、第一旋转环;342、第一滑杆;374、第一滑块;354、第一弹簧;371、第一弹性凸起;361、第一凹槽;364、第一连接座;32、第二旋转件;321、第二旋转环;322、第二滑杆;372、第二滑块;352、第二弹簧;362、第二连接座;33、碟簧;31、芯轴;4、第二连接件;42、第二凸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说明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第一 \第二\第三\第四”区分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申请实施例记载了一种连接装置,以下参见附图1至图13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连接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记载的连接装置包括:包括第一连接件 2、第二连接件4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连接机构3;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旋转件34,所述第一旋转件34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一移动部;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其中,所述第二极限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连接机构的数量。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连接机构的数量为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一连接件 2的形状和结构。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第一连接件2为矩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连接件 4的形状和结构。这里第二连接件4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件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形状相同,且都为矩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所述第一旋转件34的结构,只要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 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即可。
这里,所述第一旋转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连接机构3还可以包括芯轴31;所述第一旋转部可以包括与所述芯轴31匹配的第一旋转环341,所述第一旋转环341套设在所述芯轴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转环341能够绕所述芯轴31旋转。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连接机构3还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芯轴31中部的碟簧33;所述碟簧33与所述第一旋转环341抵接,且所述碟簧33处于受压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环341进行旋转,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第一连接件 2能够通过所述碟簧33施加给所述第一旋转环341的压力维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4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来保证在所述外力撤销时维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4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
这里,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以下示例性地示出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一种结构。
例如,在第一移动部的一种结构中,如图3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 2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34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374,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342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374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
这里,第一滑道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件2的其他结构上。图1至3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滑道设置在第一连接件 2上的第一连接座364上。第一连接座364固定在第一连接件2上的方式不作限定。图1至3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连接座364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一连接件2 上。
在本示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例如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当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第一滑道便于制造。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滑块374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滑块374的截面形状,只要第一滑块374能够在第一滑道内滑动即可。例如第一滑块374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当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滑块374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这样便于制造。
在本示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例如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当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这样便于制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一开口的截面小于第一滑道的截面,以便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将所述第一滑块374卡设在第一滑道内。
在本示例中,所述第一滑杆342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第一滑杆342的截面形状,只要第一滑杆342能够在第一滑道内滑动即可。例如第一滑杆342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圆形。当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一滑杆342的截面形状也为圆形,这样便于制造。
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一种结构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旋转件34 还可以包括第一复位机构,所述第一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抵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滑杆342上的第一弹簧354,所述第一弹簧354位于所述第一滑道内,所述第一弹簧35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374抵接,所述第一弹簧3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道的端面抵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受压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弹簧354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弹簧354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这样可以通过压缩的所述第一弹簧354为所述第一连接件2提供移动的推力。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第一复位机构。
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一种结构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旋转件34 还可以包括第一卡紧机构,所述第一卡紧机构与第一移动部匹配;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374 上的第一弹性凸起37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 匹配的第一凹槽361;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内在所述第一滑块374的移动方向上固定;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2稳定地维持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的状态。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第一卡紧机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连接机构3还包括第二旋转件32,所述第二旋转件32包括第二旋转部和第二移动部;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三极限位置和第四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至第三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形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二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第三极限距离和第四极限距离;其中,所述第四极限距离大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当然,第二连接件4可以不设置第二旋转件32,这样仅通过第一连接件2旋转来改变第二连接件4与第一连接件2之间形成的角度。
在本实现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连接件4 的形状和结构。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第二连接件4为矩形。这里,第二连接件4的形状与第一连接件2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第二连接件4的形状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形状相同,且都为矩形。
在本实现方式中,本领域技术人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所述第二旋转件 32的结构,只要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移动连接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的轴线与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的轴线共线。
这里,所述第二旋转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旋转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第二旋转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的结构相同时,便于制造。图1和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第一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芯轴31匹配的第一旋转环341,所述第一旋转环341套设在所述芯轴3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转环341能够绕所述芯轴31旋转;所述第二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芯轴31匹配的第二旋转环321,所述第二旋转环321 套设在所述芯轴31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旋转环321能够绕所述芯轴31旋转。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连接机构3还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芯轴31中部的碟簧 33;所述碟簧3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环341和所述第二旋转环321抵接,且所述碟簧33处于受压状态;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环341进行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环321进行旋转;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能够通过所述碟簧 33分别对应施加给所述第一旋转环341的压力和所述第二旋转环321的压力维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4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其他结构来保证在所述外力撤销时维持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4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
这里,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移动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当第二移动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结构相同时,便于制造。以下示例性地示出所述第二移动部和第一移动部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
例如,在第二移动部和第一移动部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中,如图1和图3 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34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374,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342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 374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置有第二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二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滑杆32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二端的第二滑块372,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322与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与所述第二滑道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二滑道内,且所述第二滑块372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
在本示例中,这里的第二滑道的截面形状,第二滑块372的截面形状,第二开口的截面形状和第二滑杆322的截面形状分别与上述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第一滑块374的截面形状,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和第一滑杆342的截面形状相对应,上述关于第一滑道的截面形状,第一滑块374的截面形状,第一开口的截面形状和第一滑杆342的截面形状的描述同样适用于这里的第二滑道的截面形状,第二滑块372的截面形状,第二开口的截面形状和第二滑杆322的截面形状,在此不再赘述。
这里,第二滑道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4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件4的其他结构上。图1至3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二滑道设置在第二连接件 4上的第二连接座362上。第二连接座362固定在第二连接件4上的方式不作限定。图1至3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二连接座36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连接件4 上。
在第二移动部和第一移动部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旋转件34还可以包括第一复位机构;所述第一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抵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旋转件32 还可以包括第二复位机构,所述第二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二移动部抵接;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在所述第二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滑杆342上的第一弹簧354,所述第一弹簧354位于所述第一滑道内,所述第一弹簧35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374抵接,所述第一弹簧3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道的端面抵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受压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弹簧354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弹簧354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复位机构可以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滑杆322上的第二弹簧352,所述第二弹簧352位于所述第二滑道内,所述第二弹簧35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72抵接,所述第二弹簧3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道的端面抵接;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 移动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受压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弹簧352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在所述第二弹簧352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这样,通过压缩的所述第一弹簧354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件2提供移动的推力;通过压缩的所述第二弹簧 352可以为所述第二连接件4提供移动的推力。
在第二移动部和第一移动部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旋转件34还可以包括第一卡紧机构,所述第一卡紧机构与第一移动部匹配;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旋转件32还可以包括第二卡紧机构,所述第二卡紧机构与第二移动部匹配;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374上的第一弹性凸起37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匹配的第一凹槽361;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 内在所述第一滑块374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372上的第二弹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内壁与所述弹性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滑块37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在所述第二滑块372的移动方向上固定。这样可以保证第一连接件2处于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的状态,也可以保证第二连接件4处于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的状态。
在本实现方式的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装置还可以包括柔性屏1;所述柔性屏1包括折弯部,位于所述折弯部一侧的第一平面部,以及位于所述折弯部另一侧的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匹配,所述第一平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匹配,所述第二平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的外侧面上;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
在本示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柔性屏1的结构和形状,只要柔性屏1的折弯部可以折弯即可。
在本示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是指柔性屏1的折弯部处于弯曲状态。如图4所示,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是指柔性屏1的折弯部处于无褶皱状态。
在本示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时,可以先通过第一连接件2 带动第一平面部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第二连接件4带动第二平面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使柔性屏1展开,再通过第一连接件2带动第一平面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吸收一部分折弯部的褶皱,第二连接件 4带动第二平面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吸收剩余部分折弯部的褶皱,使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当然,通过本示例的结构也可以使柔性屏1从展开状态运动至折弯状态,这个过程与柔性屏1从折弯状态运动至展开状态正好相反,这里不再赘述。以下示例性地列出所述柔性屏1的两种展开结构。
在所述柔性屏1的第一种展开结构中,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抵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顶出机构分别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在所述顶出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从折弯状态逐渐展开而达到展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顶出机构的结构,只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顶出机构分别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即可。以下示例性地示出顶出机构的一种结构。当然,顶出机构也可以是齿轮配合的结构。
在顶出机构的一种结构中,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的第一凸轮2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4上的第二凸轮42;所述第一凸轮22和所述第二凸轮42匹配,且第一凸轮22和所述第二凸轮42啮合;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如图5和图8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时,如图9a至图9c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轮22和所述第二凸轮42啮合传动,所述第一凸轮22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所述第二凸轮42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二凸轮42 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二极限距离;在所述第一凸轮 22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四极限距离,如图4和图10 所示,所述柔性屏1从折弯状态逐渐展开而达到展开状态。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凸轮22的形状与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行程匹配,以便通过第一凸轮22使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四极限距离;其中,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行程为所述第四极限距离减所述第三极限距离。第二凸轮42的形状与第一移动部的移动行程匹配,以便通过第二凸轮42使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二极限距离;其中,第一移动部的移动行程为所述第二极限距离减所述第一极限距离。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一凸轮22的形状和第二凸轮42的形状相同,这样第二移动部的移动行程和第一移动部的移动行程相等。
在所述柔性屏1的第二种展开结构中,所述第一旋转件34还包括第一卡紧机构,所述第一卡紧机构与第一移动部匹配;所述第二旋转件32还包括第二卡紧机构;所述第二卡紧机构与第二移动部匹配;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这样能够通过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使所述柔性屏1稳定地维持在展开状态。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一卡紧机构的结构,只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即可。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卡紧机构的结构,只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卡紧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卡紧机构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下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二卡紧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卡紧机构的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
在第二卡紧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卡紧机构的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中,如图11 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34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374,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342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 374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 374上的第一弹性凸起37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匹配的第一凹槽361;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置有第二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二开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滑杆32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二端的第二滑块372,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322与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与所述第二滑道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二滑道内,且所述第二滑块372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372上的第二弹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如图12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 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内,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内在所述第一滑块374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滑块372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在所述第二滑块372的移动方向上固定;这样能够保证使所述柔性屏1稳定地维持在展开状态。
这里,当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内,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柔性屏1维持在展开状态时,在外力作用下,第一弹性凸起371能够回弹而从所述第一凹槽361内脱出,第二弹性凸起能够回弹而从所述第二凹槽内脱出;这样能够实现所述柔性屏1从展开状态运动到折弯状态。图13示例性地示出了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
这里,当需要将所述柔性屏1从折弯状态运动到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拉动第一连接件2和第二连接件4,使所述第一弹性凸起371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361内,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在本示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为了便于使所述柔性屏1从展开状态运动到折弯状态,所述第一旋转件34还包括第一复位机构;所述第一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抵接;所述第二旋转件32还包括第二复位机构;所述第二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二移动部抵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在所述第二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从展开状态逐渐折弯而达到折弯状态。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一复位机构的结构,只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机构能够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即可。
这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第二复位机构的结构,只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里的第一复位机构和第二复位机构可以与上述第一凸轮22和第二凸轮42配合使用,也可以与上述第一卡紧机构和第二卡紧机构配合使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复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复位机构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以下示例性地示出了第二复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复位机构的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
在第二复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复位机构的结构相同的一种结构中,如图1 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连接件2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342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374,所述第一滑杆34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342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374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374 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滑杆342 上的第一弹簧354,所述第一弹簧354位于所述第一滑道内,所述第一弹簧354 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374抵接,所述第一弹簧35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道的端面抵接;所述第二连接件4设置有第二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滑杆322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二端的第二滑块372,所述第二滑杆3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322与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与所述第二滑道匹配;所述第二滑块372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二滑道内,且所述第二滑块372 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二复位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滑杆322 上的第二弹簧352,所述第二弹簧352位于所述第二滑道内,所述第二弹簧352 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372抵接,所述第二弹簧3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道的端面抵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处于受压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受压状态;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 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354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2,在所述第一弹簧354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滑块374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簧352 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4,在所述第二弹簧352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滑块372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1从展开状态逐渐折弯而达到折弯状态。
上述已经对第一滑道,第一开口,第一滑杆342,第一滑块374,第二滑道,第二开口,第二滑杆322和第二滑块372进行过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在本示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5和图13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为0度;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 4旋转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的内侧面相贴合,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和/或,如图4和12所示,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4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为180度;所述第一连接件2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旋转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且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位于同一平面内。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所述柔性屏1处于折弯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值,以及设置所述柔性屏1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2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且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本申请实施例的所述第一连接件2既能够旋转改变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形成的角度,又能够移动改变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的距离,使用更灵活。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记载的所述连接装置。
这里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手机,也可以是电脑,还可以是其他电子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第一旋转部和第一移动部;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至第一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至第二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一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
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第一极限距离和第二极限距离;其中,所述第二极限距离大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二旋转件包括第二旋转部和第二移动部;
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能够旋转至第三极限位置和第四极限位置;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至第三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形成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
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时,所述第二移动部也随着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
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第三极限距离和第四极限距离;其中,所述第四极限距离大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还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折弯部,位于所述折弯部一侧的第一平面部,以及位于所述折弯部另一侧的第二平面部;
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匹配,所述第一平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匹配,所述第二平面部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的外侧面上;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处于折弯状态;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抵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处于折弯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顶出机构分别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顶出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从折弯状态逐渐展开而达到展开状态;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第一凸轮,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的第二凸轮;
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匹配,且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啮合;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处于折弯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凸轮和所述第二凸轮啮合传动,所述第一凸轮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凸轮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二凸轮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一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二极限距离;在所述第一凸轮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三极限距离逐渐增大而达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从折弯状态逐渐展开而达到展开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还包括第一复位机构;所述第一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一移动部抵接;所述第二旋转件还包括第二复位机构;所述第二复位机构与所述第二移动部抵接;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复位机构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二复位机构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从展开状态逐渐折弯而达到折弯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一复位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一滑杆上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位于所述第一滑道内,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抵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滑道的端面抵接;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二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滑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二端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与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道匹配;所述第二滑块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二滑道内,且所述第二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二复位机构包括套设在所述第二滑杆上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滑道内,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滑块抵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滑道的端面抵接;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移动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移动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处于受压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自然状态;当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处于受压状态;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以第二方向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以第一方向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从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一弹簧推动所述第一连接件,在所述第一弹簧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移动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二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一极限距离;当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从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时,所述第二弹簧推动所述第二连接件,在所述第二弹簧的推力作用下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移动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的距离从所述第四极限距离逐渐减小而达到第三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从展开状态逐渐折弯而达到折弯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还包括第一卡紧机构,所述第一卡紧机构与第一移动部匹配;所述第二旋转件还包括第二卡紧机构;所述第二卡紧机构与第二移动部匹配;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一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移动部通过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在所述第二移动部的移动方向上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有第一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一滑道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移动部包括第一滑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二端的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一滑杆与所述第一开口匹配,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滑道匹配;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一滑道内,且所述第一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一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一卡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上的第一弹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一弹性凸起匹配的第一凹槽;
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有第二滑道和连通所述第二滑道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移动部包括第二滑杆和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二端的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部连接,所述第二滑杆与所述第二开口匹配,所述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滑道匹配;所述第二滑块通过所述第二开口卡设在所述第二滑道内,且所述第二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二滑道内滑动;所述第二卡紧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滑块上的第二弹性凸起,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滑道内壁与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匹配的第二凹槽;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滑块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滑块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滑块通过所述第一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在所述第一滑块的移动方向上固定,所述第二滑块通过所述第二弹性凸起卡设在所述第二凹槽内在所述第二滑块的移动方向上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3至9任一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一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一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三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三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为0度;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的内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的内侧面相贴合,所述柔性屏处于折弯状态;和/或,
当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部旋转至所述第二极限位置,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旋转部形成所述第二极限距离,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部旋转至第四极限位置,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移动部移动至与所述第二旋转部形成所述第四极限距离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形成的角度为180度;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件旋转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旋转的外侧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柔性屏处于展开状态;且所述折弯部、所述第一平面部和所述第二平面部位于同一平面内。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芯轴;
所述第一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芯轴匹配的第一旋转环,所述第一旋转环套设在所述芯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旋转环能够绕所述芯轴旋转;所述第二旋转部包括与所述芯轴匹配的第二旋转环,所述第二旋转环套设在所述芯轴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旋转环能够绕所述芯轴旋转;
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套设在所述芯轴中部的碟簧;所述碟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旋转环和所述第二旋转环抵接,且所述碟簧处于受压状态;
在外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一旋转环进行旋转,所述第二连接件通过所述第二旋转环进行旋转;在所述外力撤销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能够通过所述碟簧分别对应施加给所述第一旋转环的压力和所述第二旋转环的压力维持所述第一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相对旋转的角度。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任一所述连接装置。
CN201820437980.5U 2018-03-29 2018-03-29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2085814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7980.5U CN208581409U (zh) 2018-03-29 2018-03-29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PCT/CN2019/078686 WO2019184766A1 (zh) 2018-03-29 2019-03-19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7980.5U CN208581409U (zh) 2018-03-29 2018-03-29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81409U true CN208581409U (zh) 2019-03-05

Family

ID=65502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37980.5U Active CN208581409U (zh) 2018-03-29 2018-03-29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81409U (zh)
WO (1) WO20191847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2196A (zh) * 2019-07-30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05457B1 (ko) * 2014-04-18 2015-03-25 (주) 프렉코 플렉시블 디스플레이 단말기
CN107831830B (zh) * 2015-12-29 2020-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终端
CN206112430U (zh) * 2016-11-01 2017-04-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式柔性屏的支撑装置和显示装置
CN207148686U (zh) * 2016-11-17 2018-03-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42196A (zh) * 2019-07-30 2019-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4766A1 (zh) 2019-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39653U (zh) 一种可弯折装置
CN111614806B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936648A (zh) 转动机构及折叠终端
KR20180116722A (ko) 라운드지지바가 설치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반자동 힌지장치
WO2020057031A1 (zh) 一种屏体支撑装置以及可折叠式柔性显示装置
US7299523B2 (en) Hinge mechanism for fold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15665293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032265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10442196A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110138916A (zh) 一种旋转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TW202043967A (zh) 多折式裝置的折疊長度差補償機構
CN208581409U (zh) 连接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5362669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252014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2486203B (zh) 铰链结构及应用该铰链结构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WO2020124788A1 (zh) 铰链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703857B (zh) 转轴和电子设备
WO2019061401A1 (zh) 无人机的机架组件及无人机
CN108810210A (zh) 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变形方法
CN211123830U (zh) 转动机构、折叠显示终端
CN108258473B (zh) 一种基于协作机器人的同构式快换接口
CN208509000U (zh) 可折叠设备
CN218934999U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4495698A (zh) 折叠机构及可弯折显示设备
CN113870692A (zh) 柔性屏用折叠装置和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