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70994U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570994U CN208570994U CN201821236919.0U CN201821236919U CN208570994U CN 208570994 U CN208570994 U CN 208570994U CN 201821236919 U CN201821236919 U CN 201821236919U CN 208570994 U CN208570994 U CN 20857099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ups
- terminal
- plate
- male end
- pedest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两组端子放置腔,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内腔均设有簧片功率端子,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之间沿高度方向设有方形导向孔,所述基座左右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均设有通风散热方孔,所述基座底部设有定位柱。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质量稳定,压接可靠性更强,工作更稳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连接器已不能满足客户使用需求,因此经常会出现客户根据设备需要而定制连接器,然后我司根据客户提出产品规格和安装方式设计并制造,但是在制造过程中,由于连接器外形尺寸较高,为了确保与PCB连接的稳定性,定位柱与PCB板孔径过盈较多,塑胶件压接到PCB板后容屑槽的积屑情况严重影响产品整体外观。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投入使用,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连接器外形尺寸较高,为了确保与PCB连接的稳定性,定位柱与PCB板孔径过盈较多,塑胶件压接到PCB板后容屑槽的积屑情况严重影响产品整体外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包括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两组端子放置腔,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内腔均设有簧片功率端子,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之间沿高度方向设有方形导向孔,所述基座左右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均设有通风散热方孔,所述基座底部设有定位柱。
优选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顶部设有倒角,所述簧片功率端子底部等间距设有鱼眼,相邻两组所述鱼眼间距为1.6mm。
优选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为四组,四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内腔,两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上端对称贴在一起组成公端片状。
优选的,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内腔竖向设有限位凸筋,所述限位凸筋为四组,四组所述限位凸筋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内腔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为四组,四组所述定位柱分布在基座底部四周,四组所述定位柱表面呈45°方向等间距环绕设有四组凸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结构合理,与现有技术相比,限位凸筋设计便于保证端子的正位度,增加端子的过压力提高压接的稳定性,定位柱设计便于在元件上板装插时快速定位,凸筋设计便于加大元件与PCB的保持力,防止元件受到碰撞时基座脱落,同时可以避免压接过程中,塑胶屑堆积,影响整体外观,通风散热方孔设计便于在电源系统工作时形成空气对流,起到快速散热的作用,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系统故障,同时做成方孔的原因是便于模具的可制造性,方形导向孔设计便于公母端对插时可有效的起到导向定位作用,鱼眼各棱边包圆处理,与PCB的板孔连接可靠,倒角设计便于公母端对插顺畅,可有效的提高元件的导向能力,公端片状设计便于与母端开口接触处形成对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生产质量稳定,压接可靠性更强,工作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簧片功率端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端片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基座、2端子放置腔、3簧片功率端子、4方形导向孔、5通风散热方孔、6定位柱、61凸筋、100倒角、200鱼眼、300公端片状、400限位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包括基座1,所述基座1上设有两组端子放置腔2,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内腔均设有簧片功率端子3,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之间沿高度方向设有方形导向孔4,所述基座1左右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均设有通风散热方孔5,所述基座1底部设有定位柱6。
其中,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顶部设有倒角100,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底部等间距设有鱼眼200,相邻两组所述鱼眼200间距为1.6mm,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为四组,四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2内腔,两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上端对称贴在一起组成公端片状300,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内腔竖向设有限位凸筋400,所述限位凸筋400为四组,四组所述限位凸筋400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2内腔侧壁上,所述定位柱6为四组,四组所述定位柱6分布在基座1底部四周,四组所述定位柱6表面呈45°方向等间距环绕设有四组凸筋61。
工作原理:在本装置中,限位凸筋400设计便于保证端子的正位度,增加端子的过压力提高压接的稳定性,定位柱6设计便于在元件上板装插时快速定位,凸筋61设计便于加大元件与PCB的保持力,防止元件受到碰撞时基座1脱落,同时可以避免压接过程中,塑胶屑堆积,影响整体外观,通风散热方孔5设计便于在电源系统工作时形成空气对流,起到快速散热的作用,避免温度过高导致系统故障,同时做成方孔的原因是便于模具的可制造性,方形导向孔4设计便于公母端对插时可有效的起到导向定位作用,鱼眼200各棱边包圆处理,与PCB的板孔连接可靠,倒角100设计便于公母端对插顺畅,可有效的提高元件的导向能力,公端片状300设计便于与母端开口接触处形成对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5)
1.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包括基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1)上设有两组端子放置腔(2),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内腔均设有簧片功率端子(3),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之间沿高度方向设有方形导向孔(4),所述基座(1)左右两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均设有通风散热方孔(5),所述基座(1)底部设有定位柱(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顶部设有倒角(100),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底部等间距设有鱼眼(200),相邻两组所述鱼眼(200)间距为1.6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为四组,四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2)内腔,两组所述簧片功率端子(3)上端对称贴在一起组成公端片状(3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端子放置腔(2)内腔竖向设有限位凸筋(400),所述限位凸筋(400)为四组,四组所述限位凸筋(400)每两组组合分别对称设置在两组端子放置腔(2)内腔侧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柱(6)为四组,四组所述定位柱(6)分布在基座(1)底部四周,四组所述定位柱(6)表面呈45°方向等间距环绕设有四组凸筋(61)。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36919.0U CN208570994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236919.0U CN208570994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570994U true CN208570994U (zh) | 2019-03-01 |
Family
ID=65449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236919.0U Active CN208570994U (zh) | 2018-08-02 | 2018-08-02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57099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0176B (zh) * | 2019-07-18 | 2020-11-11 | 誼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小型可插拔模組 |
-
2018
- 2018-08-02 CN CN201821236919.0U patent/CN20857099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10176B (zh) * | 2019-07-18 | 2020-11-11 | 誼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小型可插拔模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423735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4103150U (zh) | 一种可正反方向对插的usb插头 | |
CN204885632U (zh) | 一种沉板防水usb连接器 | |
CN208570994U (zh)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公端连接器 | |
CN205160945U (zh) | 铜块棕化工装夹具 | |
US10122141B1 (e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8570992U (zh) | 一种新型电源连接器 | |
CN206505832U (zh) | 一种卧式安规陶瓷电容器 | |
CN103956633A (zh) | 电源插头模具 | |
CN203466324U (zh) | 一种改良的cf卡母座和pcmcia卡母座及其端子料带 | |
CN204992034U (zh) | 平行配合式基板对基板连接器 | |
CN208571051U (zh) | 一种接触稳定功率信号混合连接器 | |
CN207303478U (zh) | 电源适配器 | |
CN203895734U (zh) | 电源插头模具 | |
CN203326168U (zh) | 直立式fpc连接器 | |
CN207635286U (zh) | 一种高稳定性的led模组 | |
CN208571021U (zh) | 一种板到板压接式75a电源母端连接器 | |
CN208349235U (zh) | 一种led支架成型模具 | |
CN205212079U (zh) | 可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 |
CN203774493U (zh) | 一种新型sata电连接器 | |
CN203326204U (zh) | 条形连接器 | |
CN203466313U (zh) | Nano-SIM卡连接器 | |
CN214673058U (zh) | 一种led灯带转接头用的端子 | |
CN208062332U (zh) | 具有散热功能的防呆连接器 | |
CN203871494U (zh) | 用于高集成覆晶cob光源中的接插件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