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68204U - 冷媒检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冷媒检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68204U
CN208568204U CN201821162365.4U CN201821162365U CN208568204U CN 208568204 U CN208568204 U CN 208568204U CN 201821162365 U CN201821162365 U CN 201821162365U CN 208568204 U CN208568204 U CN 2085682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st plant
leak test
connecting tube
refrigerant leak
conne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236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营
顾生学
张修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16236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682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682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682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冷媒检漏设备,其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压力泵、与所述压力泵相连的管路、与所述管路连通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连接腔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腔体上的第一压力表与第二压力表,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一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一连接管,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二连接管。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结构简单,减少了检漏时间提高检漏效率。

Description

冷媒检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设备维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媒检漏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生产的车辆的空调器内部主要有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连接上述部件并供冷媒在各个部件之间往复循环流动的管路、及控制管路中冷媒流向的阀门类等零件,上述零件经组装后组成制冷系统,冷媒就置于制冷系统中。然而,冷媒在制冷系统中会产生泄漏的问题,其泄露的位置主要为管路连接的焊点及上述各个部件本身。所以在车辆的空调器出厂前应该对制冷系统是否存在冷媒泄漏问题进行检测。
而现有的对空调器进行冷媒检漏时均是采用冷媒进行充注,并且所使用的冷媒回收、充注、系统抽真空、加压检漏机,必须使用两台压缩机,分别设立两套管道。冷媒回收使用一台压缩机和一套回收管道,而制冷系统抽真空、加压检漏又使用一台压缩机和一套抽真空、加压检漏的管道,因而具有检漏设备结构复杂,操作繁琐,故障率高,制造成本高等缺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冷媒检漏设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媒检漏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漏设备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机器人线管固定夹具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压力泵、与所述压力泵相连的管路、与所述管路连通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连接腔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腔体上的第一压力表与第二压力表,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一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一连接管,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二连接管。
优选地,所述管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泄压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控制从第一连接管抽入所述压力泵内的空气流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控制从第二连接管进入车辆的空气流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第三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接。
优选地,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移动滑轮。
优选地,所述压力泵上设置有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管路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该冷媒检漏设备包括支架、设置于支架上压力泵以及与压力泵连接的管道,当需要对制冷系统进行检漏时只需要通过压力泵对制冷系统进行打压,观察压力表指针状态,指针静止说明无漏点,指针有变动说明有漏点,方便迅速的进行冷媒的检漏并且进行返修时释放的空气不会产生危害。同时,代替冷媒打压检漏,减少了冷媒成本,进而降低检漏成本。另外,该冷媒检漏设备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极大地简化了冷媒的检漏过程,进而提升了检漏效率,进一步地提升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媒检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并且,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媒检漏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检漏设备结构复杂的问题。
如图1所示,冷媒检漏设备包括支架10、设置于支架10上的压力泵20、与压力泵20相连的管路30、与管路30连通并设置于支架10上的连接腔体32以及设置于连接腔体32上的第一压力表40与第二压力表50。并且连接腔体32的靠近第一压力表40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未图示)的第一连接管60,连接腔体32的靠近第二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二连接管70。并且,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压力泵20上设置有第一端口80以及第二端口90,管路30能够可拆卸地与第一端口80或者第二端口90连接,以提升冷媒检漏设备的灵活性。
当需要对制冷系统进行冷媒检漏时,只需要将管路30接入第二端口90,随后将压力泵20打开压缩气体会经过管路30以及第二连接管70充注于制冷系统内,充注完成后,只需要观察第二压力表50的指针是否有变化即可知道制冷系统是否有漏点,当第二压力表50的指针静止不动时即代表制冷系统无漏点可以进行下一步生产,当第二压力表50的指针有变化时即代表制冷系统有漏点需要进入返修线进行返修后再进行重新检漏,并且在返修时释放的空气对员工不会产生危害,而且空气代替冷媒打压检漏有效地减少了成本。
另外,当检测结果为制冷系统无漏点时只需要将管道30接入第一端口80,随后再通过第一连接管60以及管路30将制冷系统内的压缩气体抽出后进行下一步生产,该冷媒检漏设备的结构简单,并且使得该冷媒检漏设备能够同时完成多项工作,降低了检漏成本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检修线能够围绕该冷媒检漏设备,且检修线分布于冷媒检漏设备的两侧,当制冷系统移动至冷媒检漏设备的一侧时第二连接管70插入制冷系统内开始充注气体进行检漏,当检漏结果为无漏电时将制冷系统移动至冷媒检漏设备的另一侧时第一连接管60插入制冷系统进行抽气,抽完气后该冷媒检漏设备便可进行下一步生产,同时下一个制冷系统移动至冷媒检漏设备的第一端口处 80处,使得制冷系统在检修线上移动以进行充注检漏以及抽气的过程,使得检修过程更加的自动化。同时也避免了车辆多次上线加注冷媒的交通安全隐患,每台车可减少15分钟检查漏点的操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需要注意的是,该冷媒检漏设备还可以适用于对空调或者冰箱的制冷系统进行检漏。
其中,管路30通过第一连接件31与连接腔体32连通,并且第一连接件31 上设置有泄压阀311,加强了管路30与连接腔体32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在充注以及抽气过程管路30与连接腔体32失去连接,并且泄压阀311能够泄去连接腔体311内的压缩空气,防止连接腔体32内的压力过大造成损坏。
另外,第一连接管60上设置有第一阀门42,且第一阀门42用于控制从第一连接管60抽入压力泵20内的空气流量,第二连接管70上设置有第二阀门52,第二阀门52用于控制从第二连接管70进入车辆的空气流量。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阀门42以及第二阀门52是能够开闭管路30、控制空气流量的标准件,使得在充注以及抽入空气时能够更加稳定,同时能够更加准确的控制流量,防止制冷系统内压力过大造成损坏。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60通过第二连接件41与连接腔体32连接,并且,第一阀门42能够控制第二连接件41与连接腔体32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控制从制冷系统内抽入压力泵20的空气流量。
同时,第二连接管70同时第三连接件51与连接腔体32连接,并且第二阀门52能够控制第三连接件52与连接腔体32的接触面积,从而实现控制进入制冷系统的空气流量。
另外,支架10的底部设置有移动滑轮(未图示),当用户需要移动该冷媒检漏设备只需要推动支架10即可将其移动,使得冷媒检漏设备在生产线上的移动非常方便,进而提高了生产线上的检漏效率,提升了生产速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检测设备包括支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压力泵、与所述压力泵相连的管路、与所述管路连通并设置于所述支架上的连接腔体以及设置于所述连接腔体上的第一压力表与第二压力表,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一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一连接管,所述连接腔体的靠近所述第二压力表处设置有用于连接制冷系统的第二连接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泄压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控制从第一连接管抽入所述压力泵内的空气流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通过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控制从第二连接管进入车辆的空气流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通过第三连接件与所述连接腔体连接。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部设置有移动滑轮。
9.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媒检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泵上设置有第一端口以及第二端口,所述管路能够与所述第一端口或者所述第二端口连接。
CN201821162365.4U 2018-07-20 2018-07-20 冷媒检漏设备 Active CN2085682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2365.4U CN208568204U (zh) 2018-07-20 2018-07-20 冷媒检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162365.4U CN208568204U (zh) 2018-07-20 2018-07-20 冷媒检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68204U true CN208568204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7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2365.4U Active CN208568204U (zh) 2018-07-20 2018-07-20 冷媒检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682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2476A (zh) * 2023-09-20 2023-10-27 宿迁市泰普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气密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952476A (zh) * 2023-09-20 2023-10-27 宿迁市泰普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气密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CN116952476B (zh) * 2023-09-20 2024-01-09 宿迁市泰普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气密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18406B (zh) 空调热泵冷媒回收装置、方法及空调室外机
CA3004143A1 (en) Gas-replenishing and enthalpy-increasing control method, device and apparatus for two-stage compressor
CN104296946A (zh) 一种空调冷媒泄漏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2235722B (zh) 多联式空调机组回收冷媒时的防爆控制方法
CN208568204U (zh) 冷媒检漏设备
CN203454498U (zh) 冷冻油加注装置、冷冻油加注组件及空调机
CN201476183U (zh) 可快速连接室内外机的分体式空调器
CN201599899U (zh) 空调制冷剂添加控制系统
CN110792586A (zh) 智能压缩机性能测试与监测试验台
CN107843023A (zh) 一种制冷机械装置
CN113203228B (zh) 冷媒调整装置、冷媒回收设备及冷媒回收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3807930A (zh) 室外机、室外机灌注润滑油的方法及空调器
CN205505478U (zh) 变容压缩机系统和空调
CN212805996U (zh) 一种新型一体式中央空调
CN202902494U (zh) 室外机及使用该室外机的空调器
CN110878979B (zh) 一种空调器冷媒填充种类的检测方法和检测装置
CN204786882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系统
CN205330940U (zh) 变容压缩机控制系统以及空调器
CN112594982A (zh) 一种多联机系统的抽真空控制方法
CN102927727B (zh) 空调器的加氟装置及空调器
CN207360029U (zh) 分体式电动卡车空调冷媒转接结构
CN204786960U (zh) 一种通信机房专用空调辅助制冷装置
CN205980480U (zh) 一种制冷主机在线补油装置及制冷设备
CN108870814A (zh) 空调器外机抽真空和灌注冷媒的设备和方法
CN216594706U (zh) 一种小型深海低温高压环境模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