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51102U -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 Google Patents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51102U
CN208551102U CN201721491593.1U CN201721491593U CN208551102U CN 208551102 U CN208551102 U CN 208551102U CN 201721491593 U CN201721491593 U CN 201721491593U CN 208551102 U CN208551102 U CN 2085511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ior pot
wall
side wall
stage portion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9159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泽涌
梁恩松
邱清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9159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511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511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锅和电热煮饭器。所述内锅的主体为具有顶部开口和内腔的回转体形状。所述主体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且具有高度H,其中D/H>2。所述主体包括侧壁、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连接壁,其中所述侧壁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以在所述侧壁的下端形成台阶部,所述台阶部沿所述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整个周向长度。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锅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还可以降低热量损失,提高能量利用率。

Description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背景技术
目前普通家庭中较常使用的诸如电饭煲和电压力锅的电热煮饭器的内锅由于其外形限制,会导致在烹饪过程中内锅中的水吸热不均匀,从而使得内锅中的水的温度不均衡。而大米的吸水效果通常与温度关系很大,温度不均的结果会导致吸水效果不均,从而会影响米饭的口感。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内锅和电热煮饭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例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内锅。所述内锅的主体为具有顶部开口和内腔的回转体形状。所述主体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且具有高度H,其中D/H>2。所述主体包括侧壁、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连接壁,其中所述侧壁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以在所述侧壁的下端形成台阶部,所述台阶部沿所述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整个周向长度。
通过将内腔的最大直径和内腔的高度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内腔的最大直径相对较宽,而内锅的高度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此外,通过在侧壁的下端设置台阶部,一方面可以将内锅支撑在内锅收纳部中。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热量阻隔在内锅收纳部的中下部空间中(即待烹饪食材的放置高度处),使得热量在内锅收纳部中由于受到台阶部的阻挡而不会散失或较少地散失到上部空间中,降低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可选地,所述台阶部距离所述顶部开口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5H至0.67H。申请人发现,将台阶部设置在上述位置处时,能够将部分或全部热量阻隔在待烹饪食材的放置高度处,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热量。
可选地,所述台阶部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mm。申请人发现,上述尺寸足够将内锅支撑在内锅收纳部中,并且将部分或全部热量阻隔在内锅收纳部的中下部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台阶部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5mm。台阶部的尺寸符合上述要求时,能够避免内锅的径向尺寸过大。
可选地,所述侧壁和所述连接壁的厚度相等。以此方式,能够使用同一基材形成主体。
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壁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壁的内表面在所述台阶部处圆滑地连接。以此方式,便于在内腔中放置待烹饪的食材。
可选地,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和位于所述内侧壁外侧的外侧壁,所述外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外侧壁通过所述内侧壁向外折弯而形成。以此方式,便于形成台阶部。
可选地,所述外侧壁的厚度、所述内侧壁的厚度以及所述连接壁的厚度均相等。以此方式,可以通过同一基材形成主体的内侧壁、外侧壁以及连接壁,甚至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主体的内侧壁、外侧壁以及连接壁,减少了工艺步骤,降低了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热煮饭器。所述电热煮饭器包括煲体和盖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内锅。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并能够在所述内锅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该电热煮饭器由于具有上述的内锅,因此在烹饪过程中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此外,还可以降低热量损失,提高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内锅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内锅的截面示意图;以及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内锅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热煮饭器及其内锅。尽管未示出,但是电热煮饭器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等任何合适的电热煮饭器。电热煮饭器可以具有多种烹饪模式,例如煮饭模式、煮粥模式、煲汤模式等。
电热煮饭器主要可以包括煲体以及设置在煲体上的盖体。电热煮饭器的煲体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中设置有与接下来将要详细描述的内锅的形状匹配的内锅收纳部。内锅可以自由地放入内锅收纳部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进行清洗。内锅可以用于容纳待烹饪的食材(例如米、肉、骨头、土豆等),以烹饪出可供食用的食物,例如米饭、粥、汤等。煲体中还可以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的加热装置(未示出)。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煲体上。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的上方。其中,当盖体处于关闭位置时,盖体盖合在煲体上,盖体和煲体的内锅之间可以形成烹饪空间。
此外,电热煮饭器还可以设置有本领域已知的其他结构,为了简洁,这里不再对其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将对电热煮饭器的内锅进行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内锅100。如图1所示,内锅100主要可以包括主体110。内锅100的主体110可以由具有导热性能和导磁性能的复合材料制成,以使得可以通过电磁加热方式对内锅100进行加热。可选地,主体110的内表面还可以涂覆有不粘层(例如特氟龙涂层等),以防止在烹饪过程中,食物粘在主体110的内表面。
主体110可以是绕中心轴线R旋转而形成的具有顶部开口111和内腔112的回转体形状。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111将待烹饪的食材放入内腔112中。
如图1所示,主体110的尺寸满足以下条件:
D/H>2,
其中,D为内腔112的最大直径;H为内腔112的高度。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D/H可以为2.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D/H可以为3。需要说明的是,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可以位于任何合适的位置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可以是在顶部开口111处。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也可以位于顶部开口111下方。例如,内腔112可以在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5H-0.67H处具有最大直径D。
通过将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和内腔112的高度H的比例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相对较宽,而内锅100的高度H相对较低,从而可有效降低内锅100中食材的厚度,并且可以有效增加内锅100的受热面积,进而可以使食材均匀受热,尤其是在内锅中的液体尚未沸腾时。
进一步地,主体110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台阶部120。台阶部120用于将内锅100支撑在电热煮饭器的内锅收纳部中,并且将热量的一部分或全部阻隔在内锅收纳部的中下部空间中,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台阶部120可以设置在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5H至0.67H处。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20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5H。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20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55H。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20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67H。申请人发现,通常内锅100中容纳的待烹饪食材的厚度为0.33H至0.55H时,烹饪效果最佳。因此,将台阶部120设置在距离顶部开口111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在0.45H至0.67H处时,能够将部分或全部热量阻隔在待烹饪食材的放置高度处,能够最大化地利用热量。
具体地,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截面示意图所示,主体110包括侧壁113、底壁114以及连接在侧壁113与底壁114之间的连接壁115。更具体地,如图1的截面示意图所示,侧壁113的截面为沿大体轴向方向延伸的直壁,底壁114的截面为沿大体径向方向延伸的直壁,连接壁115的截面为曲线形壁(例如圆弧形壁)。也就是说,内锅100的上部大致呈圆柱形,下部大致呈半球形,而底部具有平坦表面,以便于放置内锅100,防止内锅100倾倒。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轴向方向”是指平行于中心轴线R的方向;“径向方向”是指垂直于中心轴线R的方向。具体地,在本使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内锅100直立地放置,中心轴线R沿竖直方向延伸,“轴向方向”也即竖直方向,“径向方向”也即从中心轴线R发散或者是朝向中心轴线R的水平方向。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侧壁113的截面示出为沿大体轴向方向延伸的直壁,底壁114的截面示出为沿大体径向方向延伸的直壁,连接壁115的截面示出为曲线形壁,但是,侧壁113、底壁114以及连接壁115不限于上述形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侧壁113的截面可以为曲线形(例如圆弧形、波浪形)、折线形等,底壁114的截面可以为曲线形(例如波浪形)、折线形等,连接壁115的截面可以为直线形、折线形等。
侧壁113和连接壁115的连接处形成台阶部120。台阶部120沿主体110的周向方向延伸整个周向长度。当内锅100放置在电热煮饭器的内锅收纳部中时,台阶部120一方面可以将内锅100支撑在内锅收纳部中。另一方面,当内锅100中容纳待烹饪的食材时,如上所述地,由于内腔112的最大直径D相对较宽,而内锅100的高度H相对较低,从而内锅100中食材的厚度通常较低,因此希望热量更多地集中在内锅收纳部或者内锅100的中下部(例如连接壁115和底壁114处),以充分利用热能。而在本实用新型中,主体110的台阶部120还可以将热量阻隔在内锅收纳部的中下部空间中,使得热量在内锅收纳部中由于受到台阶部120的阻挡而不会散失或较少地散失到上部空间中,降低了热量损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侧壁113的厚度大于连接壁115的厚度。侧壁113的外表面相对于连接壁115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以在侧壁113的下端处形成台阶部120。可选地,侧壁113的厚度与连接壁115的厚度的差值刚好等于台阶部120的沿径向方向的尺寸,从而使得侧壁113的内表面与连接壁115的内表面在台阶部120处能够圆滑地连接,便于在内腔112中放置待烹饪的食材。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侧壁113的厚度与连接壁115的厚度的差值为2mm至5mm(即大于或等于2mm而小于或等于5mm),相应地,台阶部120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mm而小于或等于5mm。申请人发现,台阶部120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在上述范围内时,一方面可以将内锅100支撑在内锅收纳部中,另一方面,可以将部分或全部热量阻隔在内锅收纳部的中下部空间中,此外,也不会造成内锅100的径向尺寸过大。
作为示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内锅200的主体210的侧壁213的厚度可以等于连接壁215的厚度,以便于使用同一基材形成主体210。例如,侧壁213的厚度和连接壁215的厚度均可以为3mm至8mm。侧壁213的外表面相对于连接壁215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以在侧壁213的下端处形成台阶部220。由于侧壁213的厚度等于连接壁215的厚度,因此,相应地,侧壁213的内表面相对于连接壁215的内表面也朝向外侧突出,即连接壁215的内表面相对于侧壁213的内表面朝向内侧突出,因此内腔212的内表面在侧壁213的下端处会形成内侧台阶部230。
作为示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的截面示意图所示,内锅300的主体310的侧壁包括内侧壁313A和位于内侧壁313A的外侧的外侧壁313B。因此,外侧壁313B的外表面构成了侧壁的外表面。外侧壁313B的外表面相对于连接壁315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即侧壁的外表面相对于连接壁315的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以在侧壁(包括内侧壁313A和外侧壁313B)的下端处形成台阶部320。
具体地,如图3所示,外侧壁313B可以是通过内侧壁313A(具体地,内侧壁313A的上端)向外折弯而形成,即只需要将内侧壁313A向外折弯就可以形成台阶部320,操作简单方便。其中,外侧壁313B在轴向方向的尺寸与内侧壁313A在轴向方向的尺寸相等。由于外侧壁313B是通过内侧壁313A向外折弯而形成,因此可以理解,外侧壁313B的厚度等于内侧壁313A的厚度。
可选地,连接壁315的厚度也可以等于内侧壁313A的厚度,即内侧壁313A、外侧壁313B以及连接壁315这三者的厚度均相等。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台阶部320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即等于外侧壁313B的厚度。由于内侧壁313A、外侧壁313B以及连接壁315这三者的厚度均相等,因此可以通过同一基材形成主体310的内侧壁313A、外侧壁313B以及连接壁315,甚至可以通过一体成型工艺形成主体310的内侧壁313A、外侧壁313B以及连接壁315,减少了工艺步骤,降低了成本。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锅的主体为具有顶部开口和内腔的回转体形状,所述主体的内腔具有最大直径D且具有高度H,其中D/H>2,所述主体包括侧壁、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连接壁,其中所述侧壁的外表面相对于所述连接壁的外表面向外突出,以在所述侧壁的下端形成台阶部,所述台阶部沿所述主体的周向方向延伸整个周向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距离所述顶部开口所在的平面的垂直距离为0.45H至0.67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大于或等于2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沿径向方向的尺寸小于或等于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和所述连接壁的厚度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壁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和所述连接壁的内表面在所述台阶部处圆滑地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内侧壁和位于所述内侧壁外侧的外侧壁,所述外侧壁的外表面形成所述侧壁的外表面,所述外侧壁通过所述内侧壁向外折弯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内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壁的厚度、所述内侧壁的厚度以及所述连接壁的厚度均相等。
10.一种电热煮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煮饭器包括:
煲体,所述煲体中设置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内锅;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并能够在所述内锅与所述盖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
CN201721491593.1U 2017-11-10 2017-11-10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Active CN2085511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1593.1U CN208551102U (zh) 2017-11-10 2017-11-10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91593.1U CN208551102U (zh) 2017-11-10 2017-11-10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51102U true CN208551102U (zh) 2019-03-01

Family

ID=654453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91593.1U Active CN208551102U (zh) 2017-11-10 2017-11-10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511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8508A (zh) 具有用于烹调食物的搅拌装置的器具
CN208808155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551102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5053724U (zh) 用于煮饭器的内锅和煮饭器
CN205359175U (zh) 用于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烹饪器具
US20220218147A1 (en) Device and system for a divider insert for a food-heating appliance
EP0427945A2 (en) Cooking utensil
CN208625300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7784928U (zh) 内锅、电饭煲和电压力锅
JP2002300966A (ja) 容器兼用蒸し器
CN208808208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822300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822301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808133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25297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808207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524510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10544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92919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76996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551335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973486U (zh) 电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08625401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25328U (zh) 内锅和电热煮饭器
CN208625402U (zh) 内锅组件及具有其的电热煮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