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34535U -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34535U
CN208534535U CN201821528107.3U CN201821528107U CN208534535U CN 208534535 U CN208534535 U CN 208534535U CN 201821528107 U CN201821528107 U CN 201821528107U CN 208534535 U CN208534535 U CN 2085345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portion
fire
transition chamber
vcehicular tunnel
cav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52810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国辉
李雪峰
宋桂峰
杨建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Traffic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Original Assignee
Yunnan Traffic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nan Traffic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Research Institute of Highway Ministry of Transport filed Critical Yunnan Traffic Investment And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52810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5345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345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34535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有利于避难室的双向安全使用和避难人员的安全撤离,从而提高火灾救援和人员逃生效率,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前部过渡室、中部洞室和后部过渡室,所述前部过渡室通过前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前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后部过渡室通过后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后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前部过渡室之间为前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前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后部过渡室之间为后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后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内前后方向的居中位置设置有正压送风孔阵列。

Description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隧道用于逃生疏散的安全工程技术,特别是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通过前后双向对穿式结构和中部洞室拦腰式正压送风孔的组合设置,能够有利于避难室的双向安全使用和避难人员的安全撤离,从而提高火灾救援和人员逃生效率。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一般为空间狭长的建筑,隧道内一旦发生火灾,所产生的大量烟雾及有害烟气会使被困人员疏散困难,造成救火难度大。因此,《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T D70-2010)中要求当隧道单洞长度大于500m时,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设置横向人行疏散通道,间距一般为250~300m。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区域道路交通量持续增加,现有公路交通设施往往因原有设计等级较低而无法满足交通量需求,因此,对既有公路进行改扩建已势在必行,而通过增减半幅路基对原有公路进行升级是公路改扩建的重要形式。对于改扩建公路隧道,在山岭区因受限于地形条件,增减半幅路基与原有路基在个别路段彻底分离,进而造成增建隧道与既有隧道在空间位置上相距较远或高程相差较大。因此,本发明人认为,新建隧道内所设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原有公路常出现如下连接形式:(1)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既有隧道相接;(2)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既有路基相接;(3)横向人行疏散通道直接通向洞外平整场地。当新旧路基间高程相差较大时,不论是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既有隧道亦或是既有路基相接,为减小疏散通道的坡度,势必会增加疏散通道长度。而当横向人行疏散通道直接通向洞外平整场地,往往也会考虑到救援难度,洞外平整场地往往也选址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从而也会造成为降低横向人行疏散通道的坡度而增加疏散通道的长度。此时,虽满足《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T D70-2010)中对设置横向疏散通道的要求,但随之带来的是被困人员的逃生路线过长而使逃生难度增大,逃生效率降低。为此,需要为避难人员在疏散路线上提供一个临时避难场所,以恢复体力或等待救援人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效率。但目前公路隧道相关设计规范中并未对临时避难室的进行相关规定,无法满足公路隧道安全方面的设计需求。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完成了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通过前后双向对穿式结构和中部洞室拦腰式正压送风孔的组合设置,能够有利于避难室的双向安全使用和避难人员的安全撤离,从而提高火灾救援和人员逃生效率。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前部过渡室、中部洞室和后部过渡室,所述前部过渡室通过前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前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后部过渡室通过后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后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前部过渡室之间为前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前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后部过渡室之间为后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后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内前后方向的居中位置设置有正压送风孔阵列。
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前部过渡室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后部过渡室开启的外开门。
所述中部洞室的中部设置有座椅阵列,所述座椅阵列的中心部位设置或与其对应设置有正压送风孔。
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二公路隧道,所述第二公路隧道的隧道侧壁设置有后部横向通道口。
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二公路隧道的路基。
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通道外的洞外平整场地。
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一公路隧道,所述第一公路隧道的隧道侧壁上设置有前部横向通道口。
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内侧设置有第一压缩空气幕,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内侧设置有第二压缩空气幕。
所述中部洞室内的四个上方拐角均设置有视频监控装置,沿中部洞室左侧墙设置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设置有医疗急救箱、急救手册存取区、呼吸保护器具、食品框和饮水机,所述中部洞室内的一个地面拐角处设置有消防设备库,沿中部洞室右侧墙设置有嵌入墙内的通信库,所述通信库内设置有紧急电话装置。
所述前部过渡室、中部洞室和后部过渡室的内部侧面墙壁上均设置有照明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可在隧道内发生火灾时为老弱病残等被困人员提供临时避难场所,通过前后双向对穿式结构和中部洞室拦腰式正压送风孔的组合设置,能够有利于避难室的双向安全使用和避难人员的安全撤离,从而提高火灾救援和人员逃生效率。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1、避难室内设有通风、照明、监控、通信、消防、急救等设施,设施齐备,可满足基本生存要求;2、避难室设有出入口,采用压入式通风及自救器两套供氧系统,可确保避难人员的人身安全;3、避难室设置在人行横向疏散通道轴线上,可与横通道同时修建,大大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投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示如下:1-第一公路隧道;2-隧道侧壁;3-前部横向通道口;4-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5-前部第一道防火门;6-前部第一道防火墙;7-第一压缩空气幕;8-前部过渡室;9-照明设备(电灯等);10-中部洞室左侧墙;11-中部洞室右侧墙;12-视频监控装置(摄像头等);13-前部第二道防火门;14-前部第二道防火墙;15-消防设备库(放置灭火器等);16-座椅阵列;17-正压送风孔(即采用压入式通风,形成并保持室内正压,即室内气压高于室外气压);18-通信库;19-紧急电话装置;20-医疗急救箱(提供急救医疗品);21-置物架;22-急救手册存取区(提供急救说明资料等);23-呼吸保护器具(自救器等);24-食品框(提供压缩饼干等);25-饮水机(提供饮用水);26-后部第二道防火墙;27-后部第二道防火门;28-第二压缩空气幕;29-后部第一道防火门;30-后部过渡室;31-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2-中部洞室(即生存室,避难人员在此等待救援或补充体力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图1)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本实用新型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包括顺序连接的前部过渡室8、中部洞室32和后部过渡室30,所述前部过渡室8通过前部第一道防火墙6的前部第一道防火门5直通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4,所述后部过渡室30通过后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后部第一道防火门29直通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1,所述中部洞室32与所述前部过渡室8之间为前部第二道防火墙14,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墙14上开设有前部第二道防火门13,所述中部洞室32与所述后部过渡室30之间为后部第二道防火墙26,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墙26上开设有后部第二道防火门27,所述中部洞室32内前后方向的居中位置设置有正压送风孔阵列(图1中拦腰排列3个正压送风孔17)。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5为朝向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4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29为朝向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1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门13为朝向所述前部过渡室8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门27为朝向所述后部过渡室30开启的外开门。所述中部洞室32的中部设置有座椅阵列16,所述座椅阵列16的中心部位设置或与其对应设置有正压送风孔17。
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1连接第二公路隧道,所述第二公路隧道的隧道侧壁设置有后部横向通道口。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1连接第二公路隧道的路基。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31连接通道外的洞外平整场地。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4连接第一公路隧道1,所述第一公路隧道1的隧道侧壁2上设置有前部横向通道口3。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29内侧设置有第二压缩空气幕28,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5内侧设置有第一压缩空气幕7。所述中部洞室32内的四个上方拐角均设置有视频监控装置12,沿中部洞室左侧墙10设置有置物架21,所述置物架21上设置有医疗急救箱20、急救手册存取区22、呼吸保护器具23、食品框24和饮水机25,所述中部洞室32内的一个地面拐角处设置有消防设备库15,沿中部洞室右侧墙11设置有嵌入墙内的通信库18,所述通信库18内设置有紧急电话装置19。所述前部过渡室8、中部洞室32和后部过渡室30的内部侧面墙壁上均设置有照明设备9。
这里的第一公路隧道1通常为新建隧道,第二公路隧道通常为既有隧道。当新建隧道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既有隧道相接时,避难室位于相邻隧道的人行疏散通道内,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新建隧道,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既有隧道,避难室面积可根据最不利工况下隧道发生火灾时需要的逃生人数确定。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被困司乘人员可通过疏散通道进入临时避难室躲避等待救援或待补充体力后继续疏散至相邻隧道。当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既有路基相接,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被困司乘人员可通过疏散通道进入临时避难室躲避等待救援或待补充体力后继续疏散至路基处等待救援。当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与洞外平整场地相接时,隧道内发生火灾时,被困司乘人员可通过疏散通道进入临时避难室躲避等待救援或待补充体力后继续疏散至洞外平整场地等待救援。
防火门内侧周边设有压缩空气幕,其作用在于对避难人员进去时携带的有害气体进行冲洗,避免有害气体进入避难室。正压送风孔用于保证室内气压大于过渡室,防止有害气体进入中部洞室,同时为中部洞室提供新鲜空气。通信库和紧急电话装置用以保证室内避难人员与外界时刻保持联系,保障救援措施的有效实施。座椅阵列用于避难人员临时坐下休息,恢复体力。
在此指明,以上叙述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创造,但并非限制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任何没有脱离本发明创造实质内容的对以上叙述的等同替换、修饰改进和/或删繁从简而进行的实施,均落入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包括顺序连接的前部过渡室、中部洞室和后部过渡室,所述前部过渡室通过前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前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后部过渡室通过后部第一道防火墙的后部第一道防火门直通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前部过渡室之间为前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前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与所述后部过渡室之间为后部第二道防火墙,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墙上开设有后部第二道防火门,所述中部洞室内前后方向的居中位置设置有正压送风孔阵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前部第二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前部过渡室开启的外开门,所述后部第二道防火门为朝向所述后部过渡室开启的外开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洞室的中部设置有座椅阵列,所述座椅阵列的中心部位设置或与其对应设置有正压送风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洞室的中部设置有座椅阵列,所述座椅阵列的中心部位设置或与其对应设置有正压送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二公路隧道,所述第二公路隧道的隧道侧壁设置有后部横向通道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二公路隧道的路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通道外的洞外平整场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横向人行疏散通道连接第一公路隧道,所述第一公路隧道的隧道侧壁设置有前部横向通道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部第一道防火门内侧设置有第一压缩空气幕,所述前部第一道防火门内侧设置有第二压缩空气幕,所述中部洞室内的四个上方拐角均设置有视频监控装置,沿中部洞室左侧墙设置有置物架,所述置物架上设置有医疗急救箱、急救手册存取区、呼吸保护器具、食品框和饮水机,所述中部洞室内的一个地面拐角处设置有消防设备库,沿中部洞室右侧墙设置有嵌入墙内的通信库,所述通信库内设置有紧急电话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过渡室、中部洞室和后部过渡室的内部侧面墙壁上均设置有照明设备。
CN201821528107.3U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345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8107.3U CN208534535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528107.3U CN208534535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34535U true CN208534535U (zh) 2019-02-22

Family

ID=65378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528107.3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534535U (zh) 2018-09-19 2018-09-19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53453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5466A (zh) * 2019-10-18 2020-02-18 龙德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内紧急事故处理系统
CN114482263A (zh) * 2022-01-12 2022-05-13 重庆大学 一种地下空间疏散通道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05466A (zh) * 2019-10-18 2020-02-18 龙德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内紧急事故处理系统
CN114482263A (zh) * 2022-01-12 2022-05-13 重庆大学 一种地下空间疏散通道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39779B2 (en) Fire evacuation room
CN206592149U (zh) 一种隧道火灾逃生避难室
CN208534535U (zh) 一种公路隧道临时避难室
CN102649006A (zh) 建筑物火灾逃生系统及避难仓
EP2982416A1 (en) Building fire life-saving system and use method thereof
CN102381317A (zh) 紧急疏散逃生通道
CN201551750U (zh) 高层建筑火灾救生装置
WO2012033273A1 (ko) 화재 피난 대피시설
CN109681264A (zh) 一种用于地铁火灾逃生的应急疏散通道
CN102091389A (zh) 楼房防火防震救生舱
CN109876320A (zh) 一种现代建筑消防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4587623A (zh) 一种紧急避险舱
CN109847225A (zh) 一种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KR20200036957A (ko) 건물의 비상계단 대피구조
CN204307230U (zh) 家庭高楼逃生装置
CN209154929U (zh) 一种庇佑仓以及壁掛式滑道火灾逃生装置
KR101010444B1 (ko) 임시 화재 대피 기능을 갖는 건물내 화장실 구조
CN108590696A (zh) 一种暗挖施工的圆形衬砌的交通隧道结构及消防疏散系统
CN105288875B (zh) 一种用于高楼防火应急系统的逃生柜
CN102022067B (zh) 防火防盗逃生网
CN108939345A (zh) 庇佑仓以及壁掛式滑道火灾逃生装置
CN109876322A (zh) 一种坚固的高层建筑消防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211448398U (zh) 一种钢质非隔热防火窗
CN110469950A (zh) 一种高楼火灾生命维持应急救生系统
CN210494938U (zh) 避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22

Termination date: 202009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