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507409U -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507409U
CN208507409U CN201821164997.4U CN201821164997U CN208507409U CN 208507409 U CN208507409 U CN 208507409U CN 201821164997 U CN201821164997 U CN 201821164997U CN 208507409 U CN208507409 U CN 2085074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ron core
pair
reactor
pedestal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16499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内藤豊
今野幸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5074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5074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form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电子设备所使用的电抗器以及具备这样的电抗器的电气/电子设备。提供能够减小内置于电抗器的线圈的端部与供电抗器电连接的外部的端子之间的接合电阻,由此能够实现作为电抗器的直流电阻的减少的电抗器。具备:线圈,卷绕成α绕线;一对端子板,分别从线圈的两端部延伸;铁芯,含有磁性粉末,内置线圈;以及台座部,与上述铁芯接合,并具有绝缘性,一对端子板从铁芯向外侧伸出,在台座部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一对贯通孔,从铁芯向外侧伸出的一对端子板分别插通于该一对贯通孔,分别插通于一对贯通孔的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向台座部的外部伸出。

Description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电子设备所使用的电抗器以及具备这样的电抗器的电气/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的图13记载的电感器具备2个带脐的壶形铁芯、卷绕成α绕线(日语:アルファ巻き)的空心线圈以及接合端子。空心线圈配置于将2个带脐的壶形铁芯相互对接时的内部空间内。接合端子分别卡合于相互对接的2个带脐的壶形铁芯的端子卡合凹部。进而,在接合端子电连接有从带脐的壶形铁芯的切口部引出的空心线圈的末端。当将这样构成的接合端子相对于外部端子进行电连接时,外部端子与空心线圈电连接。
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感器具有将平角导线卷绕成2层外外绕线(日语:2段の外外巻き)的空心线圈、以及由铁类金属磁性粉末和环氧树脂构成的铁芯。在该电感器的制造中,首先,空心线圈被载置于对将铁类金属磁性粉末与环氧树脂混合后的密封剂进行预成型而得到的预成型体上,并在其上覆盖另一个预成型体。此时,空心线圈的两端部以沿着预成型体的导向部的方式被引出。通过在该状态下进行压缩成型,由此,空心线圈内置于铁芯,并且,其两端部在铁芯的表面即电极形成面露出。之后,对电极形成面转印涂敷导电膏,当其固化时,导电膏与铁芯内的空心线圈电连接。进而,进行电镀处理而在导电膏的表面上形成面状的外部电极,从而得到表面安装式电感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05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60507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图13记载的电感器中,在空心线圈的末端与外部端子之间设有接合端子,该接合端子具有能够与带脐的壶形铁芯卡合的尺寸,因此,会在接合端子产生接合电阻。由此,作为电感器,具有直流电阻会变大这样的问题,在这样的电感器中流动较大的电流的情况下,可能会在接合端子产生电压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电感器中,空心线圈的两端部在铁芯的电极形成面露出,并且,在该电极形成面上导电膏被宽广地涂敷,因此,在涂敷了导电膏的电极形成面会产生接合电阻。由此,作为电感器,具有直流电阻会变大,可能会在电极形成面产生电压下降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于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抗器,能够减小电抗器的内置于铁芯的线圈的端部与供电抗器电连接的外部的端子例如基板上的端子之间的接合电阻,由此实现作为电抗器的直流电阻的减少。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抗器,提高了在安装于基板的状态下的耐振动性以及耐冲击性。进而,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抗器,能够提高铁芯与基板之间的电绝缘性,并且,能够提高相对于基板的安装位置的精度。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具备:线圈,卷绕成α绕线;一对端子板,分别从线圈的两端部延伸;铁芯,含有磁性粉末,内置线圈;以及台座部,与铁芯接合,并具有绝缘性,一对端子板从铁芯向外侧伸出,在台座部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一对贯通孔,从铁芯向外侧伸出的一对端子板分别插通于该一对贯通孔,分别插通于一对贯通孔的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向台座部的外部伸出。
由此,由于从线圈延伸的端子板与电抗器的外部的基板上的端子直接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其间的接合电阻,由此,能够减少电抗器的直流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一对贯通孔沿分别插通的一对端子板的伸出方向设置。
由此,向台座部的贯通孔的插通变得容易,进而,端子板相对于外部的基板的连接也变得容易,因此能够使制造简便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一对端子板彼此平行地伸出。
由此,容易确保端子板间的绝缘性,并且,与其匹配地形成的台座部的贯通孔的制造也变得容易。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在台座部的配置线圈一侧的表面,在与线圈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凹部。
由此,由于能够在将铁芯与台座部接合时收容线圈的一部分,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撑线圈,并且能够有助于电抗器的薄型化。另外,通过设置在台座部的一对贯通孔之间,从而一对贯通孔彼此分离,因此能够使分别插通于该一对贯通孔的一对端子板的绝缘性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台座部为板状的部件,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一对贯通孔,凹部在沿台座部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下,设置于一对贯通孔之间的区域。
由此,由于一对贯通孔彼此分离,因此能够使分别插通于该一对贯通孔的一对端子板的绝缘性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铁芯具备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通过将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彼此固定来形成内置线圈的空间,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至少一方具备包围线圈的外侧的外壁部,以及被设置为成为线圈的绕线芯的卷芯部。
由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保持线圈,能够容易实现电抗器的小型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台座部由环氧玻璃布层压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构成。
由此,能够确保台座部的绝缘性,能够以简便的构成实现减少接合电阻的构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抗器中,优选铁芯与台座部利用具有绝缘性的粘接剂彼此固定。
由此,能够确保铁芯与台座部之间的一对端子板间的绝缘性。
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任一个电抗器,以及供从一对贯通孔向台座部的外部伸出的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分别电连接的基板。
由此,由于从线圈延伸的端子板直接连接于电抗器的外部的基板上的端子,因此能够减小其间的接合电阻。
在本实用新型的电气/电子设备中,优选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以台座部与基板彼此分离地配置的方式固定于基板。
由此,能够确保台座部与基板的绝缘性。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从线圈延伸的端子板与电抗器的外部的基板上的端子直接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它们之间的接合电阻,由此,能够减少电抗器的直流电阻。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主视图,图3B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左侧视图。
图4A、图4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圈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铁芯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第二铁芯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6A、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台座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7是图3B的7A-7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3B的8A-8A’线的剖视图。
图9是图3A的9A-9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3A的10A-10A’线的剖视图。
图11是放大显示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固定到基板
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3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铁芯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3B是表示第二铁芯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电抗器
20 线圈
21、22 端子板
21a、22a 前端部
30 铁芯
30a 第一空间
30b 第二空间
30c 底面
31 第一铁芯
31a 空间
32 底壁部
33 外壁部
33a 内面
33b 开口部
33c 表面
34 卷芯部
34a 外周面
34b 表面
36 第二铁芯
36a 空间
37 底壁部
38 外壁部
38a 内面
38b 开口部
38c 表面
39 卷芯部
39a 外周面
39b 表面
40 台座部
40a 表面
40b 背面
41、42 贯通孔
43 凹部
50 基板
50a 上表面
50b 下表面
51、52 孔部
53a、53b 端子
54a、54b 焊锡
110 电抗器
130 铁芯
130a 第一空间
130b 第二空间
130c 底面
131 第一铁芯
131a 背面
136 第二铁芯
136a 空间
137 底壁部
138 外壁部
138a 内面
138b 开口部
138c 表面
139 卷芯部
139a 外周面
139b 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10。
图1A、图1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1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2是电抗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3A是电抗器10的主视图,图3B是电抗器10的左侧视图。图4A、图4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线圈2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A是从前侧观察的图,图4B是从后侧观察的图。图5A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铁芯31的构成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第二铁芯36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A、图6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台座部4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A是从上侧观察的图,图6B是从下侧观察的图。图7是图3B的7A-7A’线的剖视图,图8是图3B的8A-8A’线的剖视图。图9是图3A的9A-9A’线的剖视图,图10是图3A的10A-10A’线的纵剖视图。图11是放大显示将电抗器10固定到基板50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在各图中示出X-Y-Z坐标作为基准坐标。在以下的说明中,将Y1方向称作前侧,将Y2方向称作后侧,将X1方向称作左侧,将X2方向称作右侧,将Z1方向称作上侧,将Z2方向称作下侧,但能够根据电抗器10的姿势等任意设定各方向。前后方向(Y1-Y2方向)是沿着线圈20的卷绕轴的方向,而且成为将2个铁芯31、36彼此接合的方向。上下方向(Z1-Z2方向)是台座部40的厚度方向,而且是将内置线圈20的铁芯30向台座部40上载置的方向。
如图1A、图1B或图2所示那样,电抗器10具备由第一铁芯31以及第二铁芯36构成的铁芯30、卷绕成α绕线的线圈20、以及台座部40,一对端子板21、22从线圈20的两端部延伸。
如图2及图3B所示,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沿前后方向(Y1-Y2方向),在前侧(Y1侧)配置第一铁芯31,在后侧(Y2侧)配置第二铁芯36,在通过两者彼此接合而形成的内部空间(第一空间30a(图9))中收容线圈20。这样,在内置于铁芯30的线圈20中,从其两端部延伸的端子板21、22彼此平行地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并且,从铁芯30的下部的开口部(第一铁芯31的开口部33b以及第二铁芯36的开口部38b)向外侧伸出。内置线圈20的铁芯30固定于在其下侧(Z2侧)配置的台座部40上。此时,从铁芯30伸出的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插通于贯通孔41、42(图1A、图1B),该插通于贯通孔41、42设置为在厚度方向(Z1-Z2方向)上贯通台座部40。以下对各部件详细进行说明。
如图4A及图4B所示,线圈20,将具有导电性的扁线以宽幅的面朝向内侧的方式卷绕2层而卷绕为α绕线,形成为空心线圈。这里,线圈20成为以卷绕轴为中心的圆状时的直径为例如9.5mm。作为用于线圈20的扁线的材料例如能够适用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的良导体。线圈20的扁线的表面被电绝缘性的皮膜、例如瓷漆等的树脂类材料覆盖。线圈20从第一端子板21向内侧按顺时针方向卷绕,卷绕某程度后使第二端子板22向下层移动,从内侧朝向外侧按顺时针方向卷绕。由此,成为第一端子板21从上层的卷绕部分的外周向外侧引出,并且第二端子板22从下层的卷绕部分的外周向外侧引出的状态。该一对端子板21、22彼此平行地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端子板21、22的表面不被绝缘性的皮膜覆盖,而能够与外部通电。
如图1A、图1B与图5A、图5B所示,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具备彼此相同的形状。
该铁芯31、36所含的磁性粉末的组成以及组织不被限定。出于提高磁特性的观点,优选磁性粉末为Fe基合金,作为粘结剂例如使用丙烯酸树脂、硅树脂、环氧树脂、酚类树脂、密胺树脂、脲醛树脂、烯烃树脂。另外,磁性粉末既可以是晶体也可以是非晶体(amorphous),也可以是包含20nm左右或其以下的微小的结晶的所谓的纳米晶体。
作为铁芯31、36中使用的Fe基的晶体磁性材料的具体例,能够举出Fe-Si-Cr类合金、Fe-Ni类合金、Fe-Co类合金、Fe-V类合金、Fe-Al类合金、Fe-Si类合金、Fe-Si-Al类合金、羰基铁以及纯铁。另外,作为铁芯31、36中使用的非晶体磁性材料的具体例,能够举出Fe-Si-B类合金、Fe-P-C类合金以及Co-Fe-Si-B类合金。上述的非晶体磁性材料既可以由1种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材料构成。构成非晶体磁性材料的粉末的磁性材料优选是从上述的材料构成的组中选择的1种或2种以上的材料,其中,优选含有Fe-P-C类合金,更优选的是由Fe-P-C类合金构成。
在铁芯31、36的磁性粉末的表面也可以实施绝缘处理。作为这样的表面绝缘处理,例示出磷酸处理、磷酸盐处理、氧化处理等。利用机械融合法在磁性粉末的表面涂覆磷酸类的玻璃材料。在该情况下,在至形成为铁芯31、36或者电抗器10为止的期间将磁性粉末加热至对磁性粉末涂覆的磷酸类的玻璃材料的玻化温度以上,特别能够提高电抗器10的绝缘特性。
如图5A所示,第一铁芯31为平板状,并具备在沿前后方向(Y1-Y2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32、沿该底壁部32的外缘向后侧(Y2侧)立设的外壁部33以及在底壁部32的俯视大致中央处向后侧立设的俯视圆形的卷芯部34。外壁部33在与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32的下边对应的区域中,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33b。外壁部33的内面33a,除了开口部33b之外,沿卷芯部34的外周面34a呈俯视圆状,并相对于卷芯部34的外周面34a分离一定的距离。由此,在外壁部33的内面33a与卷芯部34的外周面34a之间,形成收容线圈20的空间31a,该空间31a与开口部33b相连。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外壁部33与卷芯部34具有相同的高度。
如图5B所示,第二铁芯36为平板状,并具备在沿前后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呈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37,沿该底壁部37的外缘向前侧(Y1侧)立设的外壁部38,以及在底壁部37的俯视大致中央处向前侧立设的俯视圆形的卷芯部39。卷芯部39例如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外壁部38在与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37的下边对应的区域中,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38b。外壁部38的内面38a,除了开口部38b以外,沿卷芯部39的外周面39a呈俯视圆状,并相对于卷芯部39的外周面39a分离一定的距离。由此,在外壁部38的内面38a与卷芯部39的外周面39a之间,形成收容线圈20的空间36a,该空间36a与开口部38b相连。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外壁部38与卷芯部39具有相同的高度。
第一铁芯31第二铁芯36,使第一铁芯31的外壁部33的表面(后表面)33c以及卷芯部34的表面(后表面)34b、与第二铁芯36的外壁部38的表面(前表面)38c以及卷芯部39的表面(前面)39b分别对置,并利用例如粘接剂彼此固定,从而形成铁芯30。铁芯30的尺寸例如为高度20mm,前后方向的进深15mm,左右方向的宽度20mm。作为用于固定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的粘接剂,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由此,第一铁芯31的空间31a与第二铁芯36的空间36a在前后方向上相连,形成内置线圈20的第一空间30a(图9)。此时,第一铁芯31的开口部33b与第二铁芯36的开口部38b也彼此相连,形成到达至铁芯30的外部的第二空间30b(图10)。2个空间30a、30b彼此相连。
另外,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只要能够形成内置线圈20的空间即可,也可以不为彼此相同的形状,例如,与一方的铁芯相比,另一方的铁芯在前后方向的尺寸较大亦可。
收纳于铁芯30时的线圈20采取卷绕轴沿着前后方向(Y1-Y2方向),并且一对端子板21、22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那样的姿势。由此,线圈20被收容在铁芯30的第一空间30a内,并且一对端子板21、22被收容在第二空间30b内。此时,线圈20的外侧由2个外壁部33、38包围,另外,卷芯部34、39成为线圈20的绕线芯,线圈20的卷绕轴、第一铁芯31的卷芯部34的中心轴、以及第二铁芯36的卷芯部39的中心轴在沿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彼此大致一致。另外,一对端子板21、22经由第二空间30b向铁芯30的外部伸出。
台座部40是由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平板状部件,例如以厚度1mm构成。台座部40例如使用环氧玻璃布层压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形成。如图6A、图6B所示,台座部40在从上下方向观察的俯视下呈矩形状。台座部40的表面40a(上表面)的外形形状与铁芯30的底面30c的形状几乎对应。在台座部40的表面40a的中央,在上下方向即台座部40的厚度方向上,设置有向下侧凹陷地形成的有底的凹部43。该凹部43对应于以使台座部40的表面40a与铁芯30的底面30c的X-Y平面的中心对齐的方式将铁芯30固定在台座部40上时的线圈20的最下侧的位置。在这里,台座部40与铁芯30例如通过具有电绝缘性的粘接剂彼此固定。作为该粘接剂,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
进一步,在台座部40夹着凹部43在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两侧设置有一对贯通孔41、42。即,通过将凹部43设置于贯通孔41、42之间的区域,从而使贯通孔41、42彼此分离。贯通孔41、42设置为沿着台座部40的厚度方向(Z1-Z2方向),从表面40a贯通至背面40b(下表面)为止。另外,贯通孔41、42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设置于彼此错开的位置。这些位置为在以与X-Y平面的中心对齐的方式将铁芯30载置于台座部40上时,与从线圈20延伸的第一端子板21与第一贯通孔41对应的位置及第二端子板22与第二贯通孔42对应的位置。如上所述,一对端子板21、22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贯通孔41、42也沿着上下方向即沿着一对端子板21、22延伸的方向贯通台座部40地形成。因此,能够不折弯从线圈20延伸的一对端子板21、22地容易地分别向贯通孔41、42插通。另外,由于使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插通于彼此分离地设置的贯通孔41、42,因此能够简单地确保一对端子板21、22的相互间的绝缘性。
如图11所示,分别插通于贯通孔41、42的一对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向下方分别伸出,并分别向设置于在台座部40的下方配置的基板50的一对孔部51、52内插通。该孔部51、52是沿厚度方向(Z1-Z2方向)贯通基板50的孔,在X-Y平面上,设置于与台座部40的贯通孔41、42对应的位置。通过上述这样的孔部51、52的配置,能够不折弯沿上下方向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伸出的一对端子板21、22地容易地分别向孔部51、52插通。另外,与贯通孔41、42相对应地,孔部51、52也彼此分离,因此能够确保一对端子板21、22的相互间的绝缘性。另外,一对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伸出的长度例如为4mm。
插通于第一孔部51的第一端子板21,前端部21a从基板50的下表面50b向下侧伸出。在基板50的上表面50a与下表面50b,在第一孔部51的周围设置有第一端子53a。在将第一端子板21插通于第一孔部51的状态下,在单流焊接工艺(日语:フロー工程)中以覆盖第一端子53a且与第一端子板21接触的方式使第一焊锡54a固化,从而第一端子板21与第一端子53a电连接。
关于插通于第二孔部52的第二端子板22也是,前端部22a从基板50的下表面50b向下侧伸出。在基板50的上表面50a与下表面50b,在第二孔部52的周围也设置有第二端子53b。在将第二端子板22插通于第二孔部52的状态下,使以覆盖第二端子53b且与第二端子板22接触的方式配置的第二焊锡54b经过单流焊接工艺而固化,从而第二端子板22与第二端子53b电连接。
进而,通过使用焊锡54a、54b,一对端子板21、22与基板50被固定,由此,能够将电抗器10固定于基板50。此时,如图11所示,若在台座部40的背面40b与基板50的上表面50a之间隔开距离D,则能够确保电抗器10与台座部40之间的绝缘性。
另外,端子53a、53b的配置位置为一个例子,例如,既可以仅配置于基板50的上表面50a与下表面50b中的一方,也可以配置于第一孔部51及/或第二孔部52的内部。关于焊锡54a、54b,只要端子53a、53b与孔部51、52能够分别电连接且可靠地固定,则也可以配置于图11示出的区域以外的区域。
接下来,对电抗器10以及具备电抗器10的电气/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通过将含有磁性粉末(例如Fe基合金)的粘结剂(例如丙烯酸树脂)成形,来制造长方体状的成形体,通过对该成形体实施切削加工,从而制造具备底壁部32、外壁部33及卷芯部34的第一铁芯31、以及具备底壁部37、外壁部38及卷芯部39的第二铁芯36。特别是外壁部33的表面33c与卷芯部34的表面34b以及外壁部38的表面38c与卷芯部39的表面39b优选实施研磨加工,以高精度地将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彼此固定。
另外,通过将具有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环氧玻璃布层压板)成形,来制造具备贯通孔41、42以及凹部43的台座部40。
线圈20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铜)的扁线以宽幅的面朝向内侧的方式卷绕为2层而卷绕为α绕线,形成为空心线圈。此时,成为线圈20的第一端子板21从上层的卷绕部分的外周朝向外侧引出,并且第二端子板22从下层的卷绕部分的外周朝向外侧引出的状态。另外,扁线在卷绕之前事先利用电绝缘性的材料(例如瓷漆等的树脂)覆盖除了两端部以外的范围的表面。
接下来,以将线圈20插入于第一铁芯31的卷芯部34与第二铁芯36的卷芯部39并配置于铁芯30的第一空间30a内的方式,使第一铁芯31与第二铁芯36彼此接合。该接合通过使外壁部33的表面33c与外壁部38的表面38c彼此粘接,并且使卷芯部34的表面34b与卷芯部39的表面39b彼此粘接来进行,作为粘接剂,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此时,从线圈20的两端部延伸的一对端子板21、22从铁芯30的第二空间30b沿上下方向向铁芯30的外部伸出。
接着,使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插通于贯通孔41、42的同时通过粘接将铁芯30的底面30c与台座部40的表面40a彼此固定(图11)。台座部40与铁芯30的粘接例如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粘接剂相互进行,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由此,如图1A、图1B所示,一对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伸出的电抗器10完成。
上述这样制造的电抗器10,使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向下侧伸出的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向孔部51、52插通,并通过经由单流焊接工艺使第一焊锡54a与第二焊锡54b溶融、固化,由此在第一孔部51的周围设置的第一端子53a与第一孔部51电连接,而且在第二孔部52的周围设置的第二端子53b与第二孔部52电连接。进而,利用第一焊锡54a与第二焊锡54b一对端子板21、22与基板50固定,且电抗器10固定于基板50,由此电抗器10与基板50彼此连接的电气/电子设备完成。另外,如图11所示,在台座部40的背面40b与基板50的上表面50a之间空开有距离D的间隔,由此,能够确保电抗器10与台座部40之间的绝缘性。
如以上那样构成,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电抗器10以及具备该电抗器10的电气/电子设备,起到以下效果。
(1)从线圈20延伸的端子板21、22与电抗器10的外部的基板50上的端子53a、53b直接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它们间的接合电阻,从而能够有助于电抗器10的直流电阻的减少。
(2)一对端子板21、22的间隔、台座部40的2个贯通孔41、42的间隔以及基板50的2个孔部51、52的间隔相互对应地构成,并且,分别设置为沿相同方向(上下方向)延伸,因此端子板21、22相对于台座部40的贯通孔41、42以及基板50的孔部51、52的插通较容易,能够使制造简便化。
(3)如孔部51、52那样,将使端子板21、22插通于基板50的形状设为通孔类型的引出形状,从而能够使用基板50的两面的图案,因此能够提高耐振动性及耐冲击性。
(4)通过夹着具有绝缘性的台座部40,从而能够提高铁芯30与基板50之间的绝缘性,另外,通过穿过台座部40的贯通孔41、42,从而能够提高端子板21、22的位置精度。
<第2实施方式>
图12A、图12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抗器110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3A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一铁芯131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3B是表示第二铁芯136的构成的立体图。图14是电抗器110的纵剖视图。图14与图10相同地,是电抗器110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中心位置处的X1-X2方向正交剖面,并且是从右侧观察左侧的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铁芯13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铁芯30不同。其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对于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A、图12B或图14所示,电抗器110具备由第一铁芯131以及第二铁芯136构成的铁芯130,以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线圈20以及台座部40,线圈20的两端部的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向下侧伸出。
第一铁芯131与第二铁芯136,沿前后方向(Y1-Y2方向)在前侧(Y1侧)配置第一铁芯131,在后侧(Y2侧)配置第二铁芯136,并以在其内部空间136a(图13B、图14)收容线圈20的形式彼此接合。像这样内置于铁芯130的线圈2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从其两端部延伸的端子板21、22相互平行地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并且,从铁芯130的下部的开口部(第二铁芯136的开口部138b)向下侧伸出。内置线圈20的铁芯13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固定于在下侧(Z2侧)配置的台座部40上。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从铁芯130伸出的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插通于以在厚度方向(Z1-Z2方向)上贯通台座部40的方式设置的贯通孔41、42。分别插通于贯通孔41、42的一对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分别向下方伸出,并分别向设置于在台座部40的下方配置的基板50的一对孔部51、52内插通,并利用焊锡54a、54b分别电连接于与各个孔部对应的端子53a、53b。由此,一对端子板21、22与基板50被固定,进而,电抗器110相对于基板50分离距离D而固定。
如图13A所示,第一铁芯131是从前后方向观察具有大致长方形状的平板形状的铁芯构件。构成第一铁芯131的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铁芯31以及第二铁芯36相同。
如图13B所示,第二铁芯136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铁芯31以及第二铁芯36相同地,具备平板状的底壁部137,在沿前后方向(Y1-Y2方向)观察的俯视时沿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137的外缘向前侧(Y1侧)立设的外壁部138,以及在底壁部137的俯视大致中央处向前侧立设的俯视圆形的卷芯部139。构成第二铁芯136的材料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铁芯31以及第二铁芯36相同。
第二铁芯136的外壁部138,在与大致矩形状的底壁部137的下边对应的区域中具备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138b。外壁部138的内面138a除了开口部138b以外沿着卷芯部139的外周面139a那样呈俯视圆状,并相对于卷芯部139的外周面139a分离一定的距离。由此,在外壁部138的内面138a与卷芯部139的外周面139a之间形成内置线圈20的空间136a,该空间136a与开口部138b相连。另外,在前后方向上,外壁部138与卷芯部139具有相同的高度,该高度与线圈20的卷绕轴方向(Y1-Y2方向)的长度对应。由此,若将线圈20插入卷芯部139,则在前后方向上线圈20整体收容于第二铁芯136的空间136a内。
第一铁芯131与第二铁芯136,通过使第一铁芯131的背面(后表面)131a与第二铁芯136的外壁部138的表面(前表面)138c以及卷芯部139的表面(前表面)139b对置,并利用例如粘接剂彼此固定,从而形成铁芯130。铁芯130的尺寸,例如高度为20mm,前后方向的进深为15mm,左右方向的宽度为20mm。作为用于固定第一铁芯131与第二铁芯136的粘接剂,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由此,第二铁芯136的空间136a被第一铁芯131封闭,形成内置线圈20的第一空间130a(图14)。此时,第二铁芯136的开口部138b也被第一铁芯131封闭,形成到达至铁芯130的外部的第二空间130b(图14)。这2个空间130a、130b彼此相连。
接下来,对电抗器110以及具备电抗器110的电气/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第一铁芯131及第二铁芯136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一铁芯31及第二铁芯36相同地,通过将含有磁性粉末的粘结剂成形,来制造长方体状的成形体,并通过对该成形体实施切削加工来制造。优选对第一铁芯131的背面131a以及外壁部138的表面138c和卷芯部139的表面139b实施研磨加工,以高精度地将第一铁芯131与第二铁芯136彼此固定。
线圈20与台座部40的制造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进而,以将线圈20插入于第二铁芯136的卷芯部139并配置于铁芯130的第一空间130a(第二铁芯136的空间136a)内的方式,使第一铁芯131与第二铁芯136彼此接合。该接合通过使外壁部138的表面138c以及卷芯部139的表面139b相对于第一铁芯131的背面131a粘接来进行,作为粘接剂,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此时,从线圈20的两端部延伸的一对端子板21、22从铁芯130的第二空间130b(第二铁芯136的开口部138b)沿上下方向向铁芯130的外部伸出。
接着,将一对端子板21、22分别插通于贯通孔41、42的同时通过粘接将铁芯130的底面130c与台座部40的表面40a彼此固定(图14)。台座部40与铁芯130的粘接例如利用具有电绝缘性的粘接剂来相互进行,例如使用环氧类的粘接剂。由此,如图12A、图12B所示,一对端子板21、22从台座部40的背面40b伸出的电抗器110完成。
这样制造的电抗器10向基板50的固定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进行。
另外,其他的构成、作用、效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出于改良的目的或在本实用新型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改良或变更。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电抗器以及具备该电抗器的电气/电子设备,在能够减小内置于电抗器的线圈与外部的端子之间的接合电阻这点上有实用性。

Claims (10)

1.一种电抗器,具备:
线圈,卷绕成α绕线;
一对端子板,分别从上述线圈的两端部延伸;
铁芯,含有磁性粉末,内置上述线圈;以及
台座部,与上述铁芯接合,并具有绝缘性,
该电抗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端子板从上述铁芯向外侧伸出,
在上述台座部设置有彼此分离的一对贯通孔,从上述铁芯向外侧伸出的上述一对端子板分别插通于该一对贯通孔,
分别插通于上述一对贯通孔的上述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向上述台座部的外部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贯通孔沿各自中插通的上述一对端子板的伸出方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端子板彼此平行地伸出。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台座部的配置上述线圈一侧的表面,在与上述线圈对应的区域设置有凹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台座部为板状的部件,沿其厚度方向设置有上述一对贯通孔,
上述凹部在沿上述台座部的厚度方向观察的俯视下,设置于上述一对贯通孔之间的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芯具备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
通过将上述第一铁芯与上述第二铁芯彼此固定来形成内置上述线圈的空间,
第一铁芯与第二铁芯至少一方具备包围上述线圈的外侧的外壁部以及被设置为成为上述线圈的绕线芯的卷芯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台座部由环氧玻璃布层压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铁芯与上述台座部利用具有绝缘性的粘接剂彼此固定。
9.一种电气/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抗器;以及
基板,供从上述一对贯通孔向上述台座部的外部伸出的上述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分别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端子板的前端部以上述台座部与上述基板彼此分离地配置的方式固定于上述基板。
CN201821164997.4U 2017-09-14 2018-07-23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Active CN2085074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224U JP3213692U (ja) 2017-09-14 2017-09-14 リアクトル及び電気・電子機器
JP2017-004224U 2017-09-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507409U true CN208507409U (zh) 2019-02-15

Family

ID=604096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164997.4U Active CN208507409U (zh) 2017-09-14 2018-07-23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3213692U (zh)
CN (1) CN20850740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40553A (zh) * 2020-06-29 2020-09-08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作方法
CN111834106A (zh) * 2019-04-16 2020-10-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60523B2 (ja) * 2017-07-21 2022-10-25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電子装置
JP2019169667A (ja) * 2018-03-26 2019-10-03 Ntn株式会社 磁性素子
JP2019176145A (ja) * 2018-03-29 2019-10-10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基板取付方法および基板取付構造
JP6897619B2 (ja) * 2018-03-30 2021-06-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84275B2 (ja) * 2018-04-03 2020-11-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130677B1 (ko) * 2019-01-09 2020-07-0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WO2024042800A1 (ja) * 2022-08-25 2024-02-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基板モジュール及びインダク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4106A (zh) * 2019-04-16 2020-10-27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线圈组件
US11705267B2 (en) * 2019-04-16 2023-07-18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Coil component
CN111640553A (zh) * 2020-06-29 2020-09-08 深圳市京泉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及电感器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3213692U (ja)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507409U (zh) 电抗器以及电气/电子设备
CN102428527B (zh) 表面安装磁性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373709B (zh) 模块基板
CN102449709B (zh) 表面安装磁性装置
CN104681991B (zh) 三轴线天线
US8056212B2 (en) Coil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coil
CN102290208B (zh) 线圈封入压粉磁芯及其制造方法
US8451184B2 (en) Antenna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3204112U (ja) 電子構成部品
US11329383B2 (en) Ultra-low-profile triaxial low frequency antenna for integration in a mobile phone and mobile phone therewith
TWI408708B (zh) 具有線圈終端夾持器之表面黏著磁芯
EP3166180B1 (en) An antenna device for hf and lf operation
TW201019352A (en) Conductive winding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028433A1 (en) Transformer
CN102446615A (zh) 磁性元件
CN111986898B (zh) 线圈部件
KR20140071756A (ko) 인덕터 및 인덕터 제조 방법
CN107785150A (zh) 高可靠大功率贴片式电感器
JP2010153460A (ja) 巻線部品
US20090219126A1 (en) Alpha-turn coil
KR101111999B1 (ko) 파워 인덕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170014598A (ko) 코일 전자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294393A (zh) 低高度表面安装线圈部件
JPH07192945A (ja) カレントトランス
CN207558512U (zh) 高可靠大功率贴片式电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