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87172U -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87172U
CN208487172U CN201821027827.1U CN201821027827U CN208487172U CN 208487172 U CN208487172 U CN 208487172U CN 201821027827 U CN201821027827 U CN 201821027827U CN 208487172 U CN208487172 U CN 2084871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shaft
jump
ring slot
gea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782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庚川
李国红
李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gn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Zhen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2782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871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871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871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驱动轴装置和车辆,其中驱动轴装置包括:差速器、驱动轴和卡簧。差速器具有差速器壳体和半轴齿轮,半轴齿轮位于差速器壳体内,半轴齿轮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簧槽,第一卡簧槽与半轴齿轮的两个端面间隔开;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簧槽,驱动轴插接配合在半轴齿轮内且同步转动,第二卡簧槽与第一卡簧槽在驱动轴的径向上位置对应;以及配合在第一卡簧槽以及第二卡簧槽内,且第一卡簧槽对卡簧进行轴向双向限位。该驱动轴装置采用卡簧与第一卡簧槽及第二卡簧槽配合的方式,并使配合后的卡簧在卡簧槽内受到轴向的双向限位作用,以保证驱动轴与半轴齿轮的连接深度固定,进而增加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Description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传统驱动轴装置中驱动轴与减速器连接靠卡簧与卡簧槽进行轴向单向限位,即通过卡簧与卡簧槽配合能够防止驱动轴沿轴向退出,但不能防止驱动轴过度伸入半轴齿轮内,此时需要驱动轴的轴肩面与差速器壳进行止挡限位实现该方向的限位,由此导致轴肩面与差速器壳体经常磕碰,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驱动轴装置,该驱动轴装置采用卡簧与第一卡簧槽及第二卡簧槽配合的方式,并使配合后的卡簧在卡簧槽内受到轴向的双向限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驱动轴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包括: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差速器壳体和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半轴齿轮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簧槽,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两个端面间隔开;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簧槽,所述驱动轴插接配合在所述半轴齿轮内且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卡簧槽与所述第一卡簧槽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位置对应;以及卡簧,所述配合在所述第一卡簧槽以及所述第二卡簧槽内,且所述第一卡簧槽对所述卡簧进行轴向双向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该驱动轴装置采用卡簧与第一卡簧槽及第二卡簧槽配合的方式,并使配合后的卡簧在卡簧槽内受到轴向的双向限位作用,以保证驱动轴与半轴齿轮的连接深度相对固定,进而增加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根据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内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外端面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卡簧槽具有第一轴向限位环面和第二轴向限位环面,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用于防止所述驱动轴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退出所述半轴齿轮,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位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的内侧且用于防止所述驱动轴沿所述轴向过度伸入所述半轴齿轮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45°-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轮的差速器壳体端面,所述驱动轴具有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正对的轴肩面,所述轴肩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轴肩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之间的间隙不低于1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半轴齿轮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半轴齿轮花键,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驱动轴花键,所述驱动轴花键与所述半轴齿轮花键配合,所述第一卡簧槽垂直开设在所述半轴齿轮花键上并与所述半轴齿轮花键的两端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驱动轴的内端面与所述差速器的行星齿轮轴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驱动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驱动轴装置100,差速器1,差速器壳体11,半轴齿轮12,第一卡簧槽121,驱动轴2,第二卡簧槽21,卡簧3,差速器壳体端面111,轴肩面22,半轴齿轮花键122,驱动轴花键23,行星齿轮轴1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100可以包括:差速器1、驱动轴2和卡簧3。
如图1所示,驱动轴2插入并与差速器1进行配合,以将发动机或电动机传递来的动力继续传递给驱动轴2及车轮,进而驱动车辆行驶。其中,差速器1具有差速器壳体11和半轴齿轮12,半轴齿轮12位于差速器壳体11内,驱动轴2与半轴齿轮12相配合连接以将半轴齿轮12上的扭转动力传递给驱动轴2,为保证驱动轴2在半轴齿轮12内的插入深度及二者的连接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半轴齿轮1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簧槽121,并使第一卡簧槽121与半轴齿轮12的两个端面间隔开。即第一卡簧槽121设置在半轴齿轮12的两个端面之间,且不与任何一个端面相连通,由此,第一卡簧槽121配合第二卡簧槽21及卡簧3可保证驱动轴2的插入深度及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驱动轴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簧槽21,驱动轴2插接配合在半轴齿轮12内且同步转动以同步传递动力,其中,第二卡簧槽21与第一卡簧槽121在驱动轴2的径向上位置对应,且卡簧3配合在第一卡簧槽121以及第二卡簧槽21内。由此,通过卡簧3与第一卡簧槽121及第二卡簧槽21的卡接配合,将驱动轴2限位连接在半轴齿轮12内,并且可保证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再进一步,第一卡簧槽121对卡簧3进行轴向双向限位。即在卡簧3与第一卡簧槽121及第二卡簧槽21卡接配合后,驱动轴2被限定在了相对固定的位置(保留微小的窜动量),不可过深的插入以免驱动轴2的端面与差速器1内的行星齿轮轴13相撞击,也不能够从半轴齿轮12内脱出,由此,保证了驱动轴2与变速器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轴装置100,该驱动轴装置100采用卡簧3与第一卡簧槽121及第二卡簧槽21配合的方式,并使配合后的卡簧3在卡簧槽内受到轴向的双向限位作用,以保证驱动轴2与半轴齿轮12的连接深度固定,进而增加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卡簧槽121与半轴齿轮12的内端面的距离小于第一卡簧槽121与半轴齿轮12的外端面的距离。由此,更便于加工成型,使半轴齿轮12的制造更为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卡簧槽121具有第一轴向限位环面和第二轴向限位环面,第一轴向限位环面为第一卡簧槽121内靠近差速器壳体端面111的面,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用于防止驱动轴2沿驱动轴2的轴向退出半轴齿轮12,因此,可有效避免驱动轴2从半轴齿轮12内脱出,保证二者的连接稳定性。
而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位于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的内侧,即为第一卡簧槽121内靠近行星齿轮轴13的面,其用于防止驱动轴2沿轴向过度伸入半轴齿轮12内并与行星齿轮轴13相接触而影响动力的正常传输。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轴向限位环面与驱动轴2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45°-60°。即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相对中心轴线而言为倾斜设置的。由此,可在驱动轴2与半轴齿轮12装配时起到导向的作用,更便于驱动轴2和其上设置的卡簧3插入半轴齿轮12内部。并且还可保证驱动轴2不会从半轴齿轮12内脱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与驱动轴2的中心轴线垂直。由此,可使第二轴向限位环面能够有效阻止驱动轴2向半轴齿轮12的更深处插入,进而避免驱动轴2的端部与行星齿轮轴13相止抵接触。
参照图1,差速器壳体11具有朝向车轮的差速器壳体端面111,驱动轴2具有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正对的轴肩面22,轴肩面22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间隔开。其中,差速器壳体端面111处设置有油封,而轴肩面22处设置有防尘盖,油封与防尘盖配合密封,以避免外界灰尘杂物进入差速器1内。而将轴肩面22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间隔开设置,再加上第一卡簧槽121的双向限位作用,可保证油封与防尘盖之间的相对摩擦变小,降低对油封和防尘盖的磨损,进而降低了油封早期漏油的风险,提升了密封及连接品质。
并且还可避免由于驱动轴2轴向窜动导致的差速器壳体端面111与轴肩面22相互撞击的现象,可有效提升整车的NVH性能。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轴肩面22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之间的间隙不低于1mm。由于考虑到卡簧3与第一卡簧槽121及第二卡簧槽21有可能不是完全夹紧配合,会存在一定的轴向移动余量及可能存在加工制造误差等情况,因此,在轴肩面22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之间设置不低于1mm的间隙可保证驱动轴2与差速器1的匹配程度及避免轴肩面22与差速器壳体端面111发生摩擦碰撞。
如图1所示,半轴齿轮1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半轴齿轮花键122,驱动轴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驱动轴花键23,驱动轴花键23与半轴齿轮花键122配合,以保证驱动轴2与差速器1的连接稳定性,且实现了驱动轴2与半轴齿轮12的同步旋转。
进一步,第一卡簧槽121垂直开设在半轴齿轮花键122上并与半轴齿轮花键122的两端间隔开。由此可保证,卡簧3在卡接到第一卡簧槽121及第二卡簧槽21内时,不会与半轴齿轮花键122及驱动轴花键23相接触影响,进而保证驱动轴2与差速器1的连接稳定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驱动轴2的内端面与差速器1的行星齿轮轴13间隔开。由此,避免驱动轴2与行星齿轮轴13相接触而影响差速器1与驱动轴2之间正常的动力传输。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驱动轴装置100。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例如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均已为现有技术且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因此这里对于车辆的其它构造不做详细说明。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差速器,所述差速器具有差速器壳体和半轴齿轮,所述半轴齿轮位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内,所述半轴齿轮的内周面上设置有第一卡簧槽,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两个端面间隔开;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二卡簧槽,所述驱动轴插接配合在所述半轴齿轮内且同步转动,所述第二卡簧槽与所述第一卡簧槽在所述驱动轴的径向上位置对应;以及
卡簧,所述配合在所述第一卡簧槽以及所述第二卡簧槽内,且所述第一卡簧槽对所述卡簧进行轴向双向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内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卡簧槽与所述半轴齿轮的外端面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簧槽具有第一轴向限位环面和第二轴向限位环面,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用于防止所述驱动轴沿所述驱动轴的轴向退出所述半轴齿轮,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位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的内侧且用于防止所述驱动轴沿所述轴向过度伸入所述半轴齿轮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向限位环面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的夹角为45°-60°。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向限位环面与所述驱动轴的中心轴线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壳体具有朝向车轮的差速器壳体端面,所述驱动轴具有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正对的轴肩面,所述轴肩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间隔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肩面与所述差速器壳体端面之间的间隙不低于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半轴齿轮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半轴齿轮花键,所述驱动轴的外周面上设置有驱动轴花键,所述驱动轴花键与所述半轴齿轮花键配合,所述第一卡簧槽垂直开设在所述半轴齿轮花键上并与所述半轴齿轮花键的两端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的内端面与所述差速器的行星齿轮轴间隔开。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驱动轴装置。
CN201821027827.1U 2018-06-29 2018-06-29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Active CN2084871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7827.1U CN208487172U (zh) 2018-06-29 2018-06-29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7827.1U CN208487172U (zh) 2018-06-29 2018-06-29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87172U true CN208487172U (zh) 2019-02-12

Family

ID=65248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7827.1U Active CN208487172U (zh) 2018-06-29 2018-06-29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8717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2113A (zh) * 2018-06-29 2018-10-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CN111891217A (zh) * 2020-07-06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悬架结构以及车辆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2113A (zh) * 2018-06-29 2018-10-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CN111891217A (zh) * 2020-07-06 2020-11-0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悬架结构以及车辆
CN111891217B (zh) * 2020-07-06 2022-08-09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悬架结构以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87172U (zh)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CN101968112B (zh) 具有改进的最大扭矩和扭矩密度的差速器
US5901618A (en) Quiet and smooth, positive acting, no-slip differential
CN102725557A (zh) 盘式制动器的组件的选择以及盘式制动器
CN101410644B (zh) 固定式等速万向接头
CN103925308B (zh) 非摩擦式离合器
CN104838174B (zh) 差速器
CN105570422A (zh) 电动汽车后桥减速机差速器总成
CN104482163A (zh) 锁止差速器及汽车
CN104691420B (zh) 用于汽车后视镜的调节装置
US6092439A (en) Positive acting differential having chamfered teeth
CN101265864B (zh) 具有改进的螺旋花键结构的发动机起动器
CN106347117A (zh) 动力驱动系统
CN108662113A (zh) 驱动轴装置和车辆
CN208487178U (zh) 用于减速器的花键结构、中间轴组件、减速器及车辆
CN214240958U (zh) 一种限位机构和车辆
CN112026513B (zh) 一种断开装置及同轴电驱动系统
CN205423737U (zh) 电动汽车后桥减速机差速器总成
CN103261715B (zh) 用于驱动单元的轴承装置和具有轴承装置的调整驱动装置
US20120157215A1 (en) High joint angle tripod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CN203739809U (zh) 一种汽车旋转连接器
TW200819322A (en) Parking mechanism
CN204025594U (zh) 电磁锁定差速器
CN208380214U (zh) 过载保护装置和车位锁
CN208487200U (zh) P挡驻车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401

Address after: 212100 No. 1 Beiqi Avenue, Shangdang Town, Dantu District, Zhenji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Magna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Zhenji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102606 Beijing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Caiyu mining and Road No. 1

Patentee before: BAIC BJEV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