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77493U -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77493U
CN208477493U CN201821028008.9U CN201821028008U CN208477493U CN 208477493 U CN208477493 U CN 208477493U CN 201821028008 U CN201821028008 U CN 201821028008U CN 208477493 U CN208477493 U CN 208477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dhesion promoting
touch control
touch
contro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2800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东升
刘玉成
葛泳
李蒙蒙
冯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02800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77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77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77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触控面板以及显示装置。所述触控面板包括定义有引出区和触控区的基底,在引出区沿基底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走线层和第一触控层,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增粘层,所述增粘层含有导电颗粒,所述增粘层使得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的附着性提高并且接触电阻降低,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面板,由于触控面板包括含有导电颗粒的增粘层,有助于提高第一触控层与基底的附着性以及降低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触控面板的引出区的宽度可以减小,有助于窄边框设计。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以及一种包括所述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应用,触控显示屏已成为很多电子产品实现其功能操作的重要部件,其中导电薄膜的性能指标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性能的好坏。
传统的导电薄膜是以ITO为代表的金属氧化物制成的薄膜,其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透光性,但是,这类薄膜通常利用溅射工艺沉积而成,制备温度高,并且其中含有稀缺性金属使得价格昂贵,在受弯折时容易断裂,因而较不适用于柔性触控显示屏,因而业界希望开发一种较ITO成本低并具有优良导电性、透光性和柔韧性的导电薄膜。
近年来,已被开发出的ITO替代材料有导电高分子、碳纳米管、石墨烯、多种金属纳米线等,其中,利用纳米银线(SilverNano Wires,SNW)制备的透明导电薄膜表面平整、耐弯折,并且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和透光性,被认为是首选的ITO替代材料。
使用纳米银线作为导电薄膜时,通常在形成于基板上的纳米银线上会涂布一层保护层(Over Coating,OC)以提高纳米银线在基板上的附着力,并且,通常使纳米银线在基板上的引出区(pad)与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接触,金属走线另与外部电路连接,以实现触控。但是由于上述保护层通常为绝缘材料,引出区的接触电阻较大,为了保证引出区的纳米银线与金属走线导通,引出区的面积通常设置的较大,在以包括上述纳米银线的导电薄膜作为触控电极应用于触控面板以及触控显示屏时,由于引出区面积较大,较难实现窄边框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触控面板的引出区面积较大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以及包括所述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目的是降低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的接触电阻,从而有助于减小引出区的面积以实现窄边框设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面板,包括一基底,在所述基底上定义有引出区和触控区,在所述引出区沿所述基底的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第一触控层和走线层,在所述触控区的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以及,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用于粘附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至所述基底的增粘层,所述增粘层含有导电颗粒。
可选的,所述增粘层包括第一增粘层和/或第二增粘层,所述第一增粘层位于所述走线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层之间以及所述基底与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所述第二增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至少在位于所述引出区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
可选的,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所述第二增粘层均包括光学胶,所述导电颗粒分散在所述光学胶中;并且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在位于所述引出区的部分中的部分所述导电颗粒与所述走线层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所述第二增粘层中均含有导电颗粒。
可选的,所述第二增粘层中的所述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增粘层中的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
可选的,所述第一增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增粘层中的所述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相等。
可选的,所述导电颗粒包括导电球,所述导电球的球径为1nm~100nm。
可选的,所述导电颗粒为金球,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纳米银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的厚度为10nm~1μm。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基底上定义有引出区和触控区,在引出区的基底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走线层和第一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设置于触控区的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含有导电颗粒的增粘层,所述增粘层可以增加第一触控层、第二触控层与基底的粘附性,同时导电颗粒的加入可以提高增粘层的导电能力。
进一步的,所述增粘层包括第一增粘层和/或第二增粘层,所述第一增粘层位于走线层与第一触控层之间以及基底与第二触控层之间,所述第二增粘层位于第一触控层和第二触控层远离基底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至少在引出区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使得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的附着性提高并且接触电阻降低,有利于实现窄边框设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所述第二增粘层均包括光学胶,其中导电颗粒可以随着光学胶移动,使得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在所述引出区的部分中的部分导电颗粒与走线层接触,则导电颗粒连接第一触控层和走线层,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的接触电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面板,由于触控面板包括含有导电颗粒的增粘层,有助于提高第一触控层与基底的附着性以及降低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触控面板的引出区的宽度可以减小,有助于获得窄边框的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触控面板;100-基底;110-引出区;120-触控区;111-走线层;112-第一触控层;121-第二触控层;130-增粘层;131-第一增粘层;132-第二增粘层;13-导电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说明的是,在附图中披露的尺寸、比例、角度和数量仅仅是示例,本实用新型不限于附图所示的细节,附图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附图中的的某个实施例的构件若与其他实施例中的构件相同,虽然在所有图中都可轻易辨认出这些构件,本说明书和附图对不同实施例中的相同构件也可采用不同的标记进行说明。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在类似要素之间进行区分,且未必是用于描述特定次序或时间顺序,要理解,在适当情况下,如此使用的这些术语可替换。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上”、“在……上方”、“在……表面”、“在……表面上”等,用来描述如在附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或者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如旋转),示例性术语“在……上方”也可以包括“在……下方”和其他方位关系。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剖面图。
参照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包括基底100,在基底100上定义有引出区110和触控区120,在引出区110沿基底100的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走线层111和第一触控层112,在触控区120的基底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触控层121,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同层设置;以及,触控面板10还包括用于粘附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至基底100的增粘层130,增粘层130含有导电颗粒13。
基底100优选为透明基板,从而可用于形成触控显示屏。基底100可以是刚性的或者柔性的,例如基底100可以是钠玻璃、硼硅玻璃等碱玻璃、无碱玻璃、化学强化玻璃等玻璃基板,还可以是材质选自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碳酸酯(PC)、聚苯乙烯(PS)其中之任一种的柔性基板。基底100还可以是OLED显示器中的柔性封装层。为了更好地实现透光性,本文中“透明”指的是在可见光区域中光透射率大于或等于80%。
在基底100上定义有引出区110和触控区120,具体的,例如,触控区120为用于触控感应的区域,引出区110可以布置于触控区120的外围,在触控区120感应的电信号可在引出区110通过走线层111被引出。本实施例中,在引出区110沿基底100的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走线层111和第一触控层112,在触控区120的基底100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触控层121,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同层设置,从而可将第二触控层121感应的触控电信号通过与第一触控层112电接触的走线层111引出至位于基底100外部的例如触控电路控制器。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例如包括金属纳米线。走线层111可以利用银胶形成,走线层111也可以包括铝、镍(Ni)、铜等金属,或者包括银、钯(Pd)、铝、铜、镍等元素的合金。
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中的金属纳米线可以是金、银、铂(Pt)、铜、钴(Co)、碳、钯(Pd)等的纳米线,根据导电性、透光性等特点,所述金属纳米线优选为纳米银线。所述银纳米线的长度约10μm至300μm,优选为20μm至100μm,银纳米线的剖面直径(即线径)小于500nm,优选小于100nm。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的厚度约10nm至1μm。
上述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中,金属纳米线通过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搭接在一起,容易在弯曲作用下发生滑移,从而导致与走线层111的接触电阻较大并且较不稳定,例如在基底100发生形变(如膨胀、收缩、弯曲)时,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导通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即接触电阻会发生变化,导致器件性能变差。
为了使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稳定地附着在基底100上,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还包括用于粘附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至基底100的增粘层130,并且增粘层130含有导电颗粒,以提高增粘层130的导电能力,降低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
具体的,增粘层130中可包含光学胶(或透明树脂)以及分散在所述光学胶中的导电颗粒13。
所述光学胶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乙烯醇(PVA)、聚碳酸酯(PC)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等高分子聚合物。增粘层130可以采用印刷、涂布、转印等湿法工艺形成。
导电颗粒13的材质可以包括金属、合金、导电氧化物、导电聚合物及半导体材料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从形状来说,导电颗粒13可以包括球体、椭球体、椎体、柱体及多面体中的一种或它们的组合,示例性的,导电颗粒13包括导电球,所述导电球的球径约1nm至100nm,导电颗粒13例如是金球。
具体的,参照图1,增粘层130包括第一增粘层131,第一增粘层131位于引出区110的走线层111与第一触控层112之间,以及触控区120的基底100与第二触控层121之间,并且,第一增粘层131至少在位于引出区110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13。
第一增粘层131可以增加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在基底100上的附着力,使例如纳米银线之间的搭接更牢固,并且第一增粘层131至少在位于引出区110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13,导电颗粒13可以增加纳米银线之间以及纳米银线与走线层111之间的导通能力,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第一增粘层113的厚度约80nm至400nm。优选的,第一增粘层131中的导电颗粒131a的平均粒径与第一增粘层131的厚度相同或接近相同,其技术效果是可以增加导电颗粒13与走线层111和第一触控层112接触的几率,即使得第一增粘层131在引出区110的部分中的部分导电颗粒13与走线层111接触,从而有助于降低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术语“平均粒径”指的是多个导电颗粒13的粒径的平均值。
参照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增粘层130包括第二增粘层132,第二增粘层132位于引出区110的第一触控层112远离基底100的一侧,以及触控区120的第二触控层121远离基底100的一侧,并且第二增粘层132至少在位于引出区110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13。
第二增粘层132可以增加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在基底100上的附着力,使例如纳米银线之间的搭接更牢固,并且第二增粘层132至少在位于引出区110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13,导电颗粒13可以增加纳米银线之间之间的导通能力,有利于提高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的导电能力,从而有助于降低第二触控层121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第二增粘层132的厚度约80nm至400nm。
由于导电颗粒13可分散在光学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在第二增粘层132中的导电颗粒13的尺寸较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第二增粘层132与第一触控层112的进一步嵌合使第二增粘层132中的至少部分导电颗粒13随着光学胶进入第一触控层112中,同理,导电颗粒13也可以随光学胶进入第二触控层121中。具体的,第二增粘层132的导电颗粒13优选为纳米级(平均粒径小于等于10nm),第二增粘层132的成膜工艺利用为辊压工艺,从而部分导电颗粒13会随着光学胶进入第一触控层112中,进而与走线层111接触,从而有利于降低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
上述第一增粘层131和第二增粘层132中的导电颗粒13的尺寸可以不同,优选的,第二增粘层132中的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增粘层131中的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以便于引出区110的第一增粘层131和第二增粘层132均包括至少部分导电颗粒13与走线层111电连接,以降低引出区110的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
参照图3,在又一实施例中,增粘层130既包括第一增粘层131,还包括第二增粘层132,其中,第一增粘层131位于走线层111与第一触控层112之间以及基底100与第二触控层121之间,第二增粘层132位于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远离基底100的一侧。第一增粘层131和第二增粘层132使例如纳米银线之间的搭接更牢固,使纳米银线的导电网络更稳定,可以提高第一触控层112和第二触控层121与基底100的粘附性。
本实施例中,增粘层130至少在位于引出区110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13,可以使第一增粘层131和第二增粘层132中的至少一个包含导电颗粒。优选的,第一增粘层131和第二增粘层132中均含有导电颗粒13,从而第一增粘层131中的导电颗粒13可以从第一触控层112的靠近基底100一侧、第一增粘层132中的导电颗粒13可以从第一触控层112的远离基底100一侧分别提高走线层111与第一触控层112之间的导通能力,有利于降低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降低引出区111的第一触控层112与走线层111之间的接触电阻,使得第一触控层112的导通能力增强,有利于缩小触控面板10的引出区111的面积。进一步的,在将引出区111设置在触控区112的外围时,可以减小引出区111的宽度,即使得引出区111变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面板10。具体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覆盖触控面板10的盖板和/或与走线层111远离引出区110的一端连接的触控电路控制器。所述盖板可以通过一胶层与基底100贴合,用于保护基底100上的第一触控层112以及第二触控层121等部件。所述盖板可以是玻璃盖板、偏光片、柔性基片等。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上述触控面板贴合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例如是具有LCD、LED、QLED或OLED结构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可以是刚性屏或柔性屏。
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触控面板,由于触控面板包括含有导电颗粒的增粘层,有助于提高第一触控层与基底的附着性以及降低第一触控层与走线层之间的接触电阻,从而触控面板的引出区的宽度可以减小,有助于获得窄边框的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可以用于手机、游戏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可以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公共信息查询设备、等各种电子产品。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对于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而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所述触控面板包括一基底,在所述基底上定义有引出区和触控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引出区沿所述基底的表面依次层叠设置有第一触控层和走线层,在所述触控区的所述基底的表面设置有第二触控层,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同层设置;以及,
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用于粘附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至所述基底的增粘层,所述增粘层含有导电颗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粘层包括第一增粘层和/或第二增粘层,并且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至少在位于所述引出区的部分含有导电颗粒,所述第一增粘层位于所述走线层与所述第一触控层之间以及所述基底与所述第二触控层之间,所述第二增粘层位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所述第二增粘层均包括光学胶,所述导电颗粒分散在所述光学胶中;并且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或所述第二增粘层在位于所述引出区的部分中的部分所述导电颗粒与所述走线层接触。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粘层和所述第二增粘层中均含有导电颗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增粘层中的所述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增粘层中的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粘层的厚度与所述第一增粘层中的所述导电颗粒的平均粒径相等。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颗粒包括导电球,所述导电球的球径为1nm~100n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颗粒为金球,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包括纳米银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层和所述第二触控层的厚度为10nm~1μm。
10.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1821028008.9U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477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8008.9U CN20847749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28008.9U CN20847749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77493U true CN208477493U (zh) 2019-02-05

Family

ID=652122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28008.9U Active CN208477493U (zh) 2018-06-30 2018-06-30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77493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4965A (zh) * 2019-05-09 2019-08-2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窄边框触控面板
CN110308820A (zh) * 2019-06-28 2019-10-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515232A (zh) * 2019-09-02 2019-11-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TWI728630B (zh) * 2019-12-27 2021-05-21 瑞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凝膠光學膠層的觸控螢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4965A (zh) * 2019-05-09 2019-08-2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窄边框触控面板
CN110174965B (zh) * 2019-05-09 2022-05-2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窄边框触控面板
CN110308820A (zh) * 2019-06-28 2019-10-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0515232A (zh) * 2019-09-02 2019-11-29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TWI728630B (zh) * 2019-12-27 2021-05-21 瑞材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雙凝膠光學膠層的觸控螢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477493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361998B (en) Touch panel
US9857923B2 (en) Touch panel including an elastic intermediate layer
CN106462304B (zh) 触摸窗
CN103838441B (zh) 电容式触摸屏
US20100073322A1 (en) Desktop computer
CN104900723A (zh) 透明导体和装置
CN104423702A (zh) 触摸窗及包括触摸窗的触控装置
US9618982B2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5453000A (zh) 触摸窗
KR20110004782A (ko) 터치패널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전자장치
US20170090647A1 (en) Touch window
CN104575698A (zh) 透明导电膜结构
EP2833235B1 (en) Flexible touch panel with bendable active area
CN106095176A (zh) 一种镀铜纳米银线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04219A (zh) 触控面板
CN203502929U (zh) 触控面板
JP2011028699A (ja)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構造体
CN106328252A (zh) 一种纳米银线导电透明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WO2020147144A1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TW201349073A (zh) 電容式觸控面板結構
TW201405637A (zh) 觸控單元
CN109002206A (zh) 触控结构、显示装置及触控结构的制备方法
CN209543318U (zh) 一种电容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208061168U (zh) 一种全柔性透明触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Assignor: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rray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20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2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5500 Hebei Langfang County Guan emerging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Patentee before: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