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03435U - 足跟防护鞋垫套 - Google Patents

足跟防护鞋垫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03435U
CN208403435U CN201821096003.XU CN201821096003U CN208403435U CN 208403435 U CN208403435 U CN 208403435U CN 201821096003 U CN201821096003 U CN 201821096003U CN 208403435 U CN208403435 U CN 2084034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ole
heel
understructure
covers
interconnec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09600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有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us Uncle Textile Co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us Uncle Textil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us Uncle Textile Co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us Uncle Textile Co
Priority to CN20182109600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034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034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034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其中,该足跟防护鞋垫套包括连接部和防护部,防护部与连接部相互连接,连接部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鞋垫可放置在容置腔室中,以使连接部与鞋垫相连,防护部位于接触鞋体内部的足跟处。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穿着方便,直接放置在鞋内即可,无需通过胶粘来固定,保证了更换时的便捷性;穿着牢靠,因为与鞋垫固定在一起,不会出现穿脱及行走时脱落的问题;舒适度高,不仅能够满足对足跟的防护,还能同时覆盖住鞋垫,对足部其他部位也起到防护作用。

Description

足跟防护鞋垫套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足部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对穿在脚上的鞋子的舒适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鞋子大都是批量按照同样的尺寸规格、相同的工艺做成的,而人的脚形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所以买的鞋子也很难保证符合所有人的脚型。特别是女士,在穿高跟鞋时,高跟鞋的后跟处经常会留下空隙,造成脚会脱离高跟鞋,鞋子容易掉落;即使没有掉落,也会造成脚后跟与鞋之间不断的摩擦,对脚后跟造成损伤,并且影响穿着的舒适度。
目前的通常做法是在鞋子的后跟处设置软质后跟贴,后跟贴的内侧涂覆有粘性材料,使用时直接粘附在鞋子的后跟处,由此,软质后跟贴可以在脚后跟与鞋子的后跟处之间形成缓冲,防止摩擦损伤。但这种软质后跟贴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有些后跟贴的粘性太小,在穿脱及行走时,因为脚后跟与鞋子的相互作用力,很容易使后跟贴从鞋子的后跟处脱落;2)有些后跟贴的粘性太大,在需要更换时,很难从鞋子的后跟处取下来,会对鞋子造成损坏;3)现有后跟贴大都为长条状,以保证设置在鞋子上时的美观性和不会对鞋子的穿着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同样也导致了粘附在鞋子上的位置很难精准确定,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还因为粘附的原因不容易重新调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以在保证足跟防磨效果的同时,提高使用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其中,包括连接部和防护部,防护部与连接部相互连接,连接部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鞋垫可放置在容置腔室中,以使连接部与鞋垫相连,防护部位于接触鞋体内部的足跟处。
进一步,防护部直立设置在连接部的足跟位置上。
进一步,防护部上设置有按摩结构和\或镂空结构。
进一步,连接部的上层结构和/或下层结构为整体平面式结构。
进一步,连接部的上层结构或下层结构或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鞋垫可通过开口放置在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的容置腔室中。
进一步,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设置有镂空结构,镂空结构将下层结构分隔成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紧固元件,第一固定元件位于鞋垫套的前端,第二固定元件位于鞋垫套的后端,紧固元件连接在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鞋垫可通过镂空结构放置在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的容置腔室中。
进一步,镂空结构对称设置在下层结构的两侧边位置处,以使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位于下层结构的两端位置处,紧固元件位于下层结构的中间位置处。
进一步,鞋垫上与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的镂空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滑组件,鞋垫上的防滑组件可透过下层结构上的镂空结构与鞋子内侧的底面相接触。
进一步,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紧固元件的边缘部位的硬度大于其余部位的硬度,紧固元件为弹性元件。
进一步,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设置有孔洞,放置在容置腔室中的鞋垫可通过孔洞增加与鞋底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优点在于:1)穿着方便,直接放置在鞋内即可,无需通过胶粘来固定,保证了更换时的便捷性;2)穿着牢靠,因为与鞋垫固定在一起,不会出现穿脱及行走时脱落的问题;3)舒适度高,不仅能够满足对足跟的防护,还能同时覆盖住鞋垫,对足部其他部位也起到防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一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一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二的使用状态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三的主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三的使用状态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四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四的使用状态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五的主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五的使用状态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六的主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六的使用状态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七的主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七的使用状态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八的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底部结构的实施例八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包括连接部和防护部,连接部固定在鞋体内部,防护部固定在连接部上,防护部贴靠鞋体内部的足跟处设置,防护部可通过连接部稳定地竖立在鞋体内,将人体的足跟部位与鞋体的足跟部位隔离开来,保护人体足跟不受磨损。
连接部是用于将防护部固定设置在鞋体内部足跟处的结构,连接部与鞋体的连接位置、连接方式及连接部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结构灵活设置,只要能够使防护部在鞋体内部的位置与鞋体足跟部相对固定即可。如,连接部可固定在鞋体内部的底面或侧面上;连接部可通过粘贴元件黏贴在鞋体内部,还可以通过系带、魔术贴、按扣等紧固元件固定在鞋体内部。
应注意的是,考虑到穿着的舒适度和连接的方便性,优选的是,连接部设置在鞋体内部的底面上,与鞋体底面或鞋垫相连,防护部位于连接部的一端,贴靠鞋体内部的足跟位置设置。
当连接部采用与鞋垫相连的方式时,连接部可设置为套状,以套设在鞋垫外部。如,连接部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边缘固定连接,在上层结构或下层结构上设有开口或镂空结构,鞋垫可通过开口或镂空结构插入上下两层结构之间,以将连接部和防护部固定在鞋垫上。
防护部与连接部可一体成型,也可通过缝合连接。防护部整体呈弧形,包裹或半包裹在人体足跟位置,可通过黏贴等固定方式固定在鞋体内部。防护部采用具有弹性的亲肤材料制成,与人体足跟接触或摩擦不会损伤足跟,同时能够对人体足跟和鞋体足跟产生一定的隔离效果,保护人体足跟不被鞋体磨损受伤。
应注意的是,为了避免防护部与鞋体黏贴过度,导致防护部难以从鞋体内取出或损坏鞋体,优选地,防护部可采用记忆棉、硅胶等具有一定支撑力的材料制成,防护部可依靠自身材料的支撑力和弧形结构的支撑效果呈直立状设置。即,当连接部与鞋体固定连接后,防护部可直立在鞋体内部,无需与鞋体本身黏贴或绑定。
下面结合图1至图18,对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一实施例,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二实施例,图7和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三实施例,图9和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四实施例,图11和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五实施例,图13和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六实施例,图15和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七实施例,图17和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第八实施例。
具体的,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足跟防护鞋垫套包括鞋垫套,鞋垫套的形状与鞋垫的形状相匹配。鞋垫套的足跟位置竖直设置有防护板3,防护板3可与鞋垫套一体成型设置,或通过缝合固定连接。
防护板3为竖直设置的半圆形片状结构,底边与鞋垫套的足跟边缘固定连接,顶边为圆弧形。防护板3整体呈向后凸出的弧面结构,全包裹或半包裹在足跟后侧,能够更加贴合人体足部的轮廓形状,使穿着更加舒适。当然,防护板也可以为方形或其他形状的片状结构,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防护板3可采用材质较硬挺的面料制成,以使鞋垫套平放时,防护板3能够直立设置。向后凸出的弧面形结构也能够增加防护板3的支撑力,使其直立设置。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护板3的舒适度和防磨效果,使防护板直立设置的强度更高,不易被踩塌,可在防护板3的中间或内侧加设记忆棉、海绵、硅胶板等具有一定支撑力的柔软的弹性结构。此外,还可以在防护板3的内侧设置按摩颗粒等按摩结构,增加穿着的舒适度;在防护板3上开设镂空花纹,增加防护板的美观度和透气度。
优选地,为了提高防护板3与鞋垫套之间的固定强度,使防护板3的直立状态更加稳定,如图1所示,在防护板3与鞋垫套相连接的底部边缘位置设置有延伸部31。延伸部31设置在防护板3的左右两侧,可与防护板3一体成型设置。延伸部31与鞋垫套固定连接,以增加防护板3与鞋垫套连接部位的长度,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实施例一中,鞋垫套包括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2的大小和形状均与鞋垫的大小和形状相匹配,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2的边缘通过缝合固定连接在一起。如图2和图3所示,上层结构1呈完整的鞋垫形状,下层结构2的中部设有细长的开口25,开口25沿足跟至脚尖的方向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鞋垫5通过开口25放入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之间,使鞋垫套与鞋垫5固定设置。
当然,开口25也可以沿鞋垫套的横向方向或斜向开设,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但考虑到鞋垫5放置的便利程度,优选地,开口25沿图3所示的鞋垫套的纵向方向开设。
将固定有鞋垫5的足跟防护鞋垫套放入鞋内时,鞋垫套固定在鞋内底部不动,防护板3竖直立于鞋子的足跟处,以将人体的足跟部位与鞋子的足跟相隔离。
如图5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二中,下层结构2上设置的开口25为并列设置的两个细长开口结构,两开口结构沿足跟至脚尖的方向延伸设置,鞋垫5可通过两开口中的任意一个放入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之间,以使鞋垫5与鞋垫套固定设置。
开口25的双开口结构位于鞋垫套底面的中心位置,双开口结构与单个开口结构相比,双开口结构在放入或取出鞋垫5时更容易操作,且对称的开口设置方式可减轻足底的异物感,使穿着更加舒适。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实施例三中,鞋垫套的内侧或外侧侧边处设有开口25,鞋垫5可沿开口25插入至鞋垫套的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2之间,使鞋垫5与鞋垫套相固定。由于鞋垫套的侧边位置对人体足部的穿着感影响较小,因此开口25可以开设在上层结构1上,也可以开设在下层结构2上。
与设置在鞋垫套底部的单开口结构或双开口结构相比,将开口25开设在侧边位置更加方便鞋垫5的放入;且侧边开口不会影响鞋垫套底部的平整性,能够减轻或避免足底的异物感。
如图9和图10所示,在实施例四中,鞋垫套的内侧和外侧侧边处同时设置有两个开口25,鞋垫5可沿两侧开口放入至鞋垫套的上层结构1与下层结构2之间,使鞋垫5与鞋垫套相固定。
与单侧侧边开口的实施例相比,双侧侧边开口的方式更加方便鞋垫5的放入或取出,且不影响鞋垫5与鞋垫套之间的固定强度。
对于上述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为了防止行走过程中鞋垫5在鞋垫套内滑动,影响穿着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可在鞋垫套的下层结构2上设置镂空结构,以使鞋垫5的下表面透过镂空结构与鞋子内侧的底面相接触,增加鞋垫5与鞋子底面的摩擦力,防止鞋垫5在鞋垫套内滑动。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实施例五中,下层结构2上设置有镂空结构24,镂空结构24为两块近似于矩形的结构,对称设置在下层结构2的左右两侧边位置,使下层结构2形成包含有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和紧固带22三个部分的片状结构。鞋垫5位于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之间,鞋垫5的下表面透过镂空结构24与鞋子内部的底面相接触,以提高鞋垫5与鞋底之间的摩擦力,防止鞋垫5滑动;镂空结构24的设置还能够减少制作鞋垫套所需的布料,节约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具体来说,基于镂空结构24形成的片状结构为:第一固定带21位于鞋垫套的前端,第二固定带23位于鞋垫套的后端,紧固带22连接在第一固定带21和第二固定带23之间。其中,第一固定带21沿鞋垫套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鞋垫套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带21与鞋垫套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一容置腔;第二固定带23也沿鞋垫套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与鞋垫套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23与鞋垫套的下表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容置腔。将鞋垫5的前端插入至第一容置腔中,鞋垫5的后端插入至第二容置腔中,从而使鞋垫5与鞋垫套的背面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为了保证鞋垫5和鞋垫套在长度方向上位置的相对固定,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都仅具有一个开口,且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相对,鞋垫5两端分别插入至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由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来限制鞋垫5相对于鞋垫套在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同时,由于第一固定带21与鞋垫套前端的边缘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带23与鞋垫套后端的边缘固定连接,从而使得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呈现类似口袋的形状,鞋垫5两端分别插入至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后,可以同时实现限制鞋垫相对于鞋垫套在宽度方向上的移动。
进一步,紧固带22为带状结构,沿鞋垫套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位于鞋垫套底部的中间位置,一端与第一固定带21相连,另一端与第二固定带23相连。紧固带22与鞋垫套的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容置间隙,该容置间隙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相连通,以形成完整的鞋垫容置空间,鞋垫5可放置在该鞋垫容置空间中。
优选的是,紧固带22具有弹性,当鞋垫5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后,紧固带22呈拉伸状态,以将第一固定带21和第二固定带23相互拉近,防止在穿脱过程中鞋垫5的两端从第一容置腔和第二容置腔中脱离。
此外,紧固带22的宽度应小于鞋垫套的宽度,将紧固带22设置在鞋垫套的中间位置处,可方便将鞋垫5放置在上述鞋垫容置空间中,同时也可以节省成本和降低穿着的不适感。应注意的是,紧固带22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如两条、三条或更多条等,并不局限于图11中所示的一条,但基于制作工艺的复杂程度和成本考虑,优选设置有一条。
优选地,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和紧固带22采用柔软的亲肤材料制成,以尽量避免穿着时的异物感。但软质材料通常存在边缘容易卷曲的问题,尤其是当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和紧固带22的宽度较窄时,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和紧固带22的边缘部位的硬度优选大于其余部位的硬度。例如,第一固定带21上对应于第一容置腔的开口的位置处、第二固定带23上对应于第二容置腔的开口的位置处的硬度大于其余部分的硬度。此外,由于紧固带22的宽度较窄,可以直接将紧固带22整体的硬度提升,以缓解容易卷曲的问题。
进一步,鞋垫5上与连接部的下层结构2上的镂空结构24相对应的位置处可设置有防滑组件(图中未示),鞋垫5上的防滑组件可透过下层结构2上的镂空结构24与鞋子内侧的底面相接触,以进一步增大鞋垫5与鞋底的摩擦力,提高鞋垫5的稳定性。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防滑组件可采用防滑胶条、点胶颗粒等常用防滑材料及结构来实现。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实施例六中,紧固带22与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的连接处采用平滑的弧形过渡结构进行连接。与实施例五中呈直角的过渡结构相比,弧形过渡结构不仅更加美观,且增大了紧固带22与第一固定带21、第二固定带23连接处的连接宽度和过渡面积,提高了连接强度以及布料的抗拉伸度,使下层结构2整体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在第一固定带21和第二固定带23上开设有多个小孔26,多个小孔26均匀排布。鞋垫5放置在上层结构1和下层结构2之间,小孔26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鞋垫5的透气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大鞋垫5与鞋底的摩擦力,提高鞋垫5的稳定性。当然,小孔26并不局限于圆形的孔状结构,也可为其他形状的孔状结构或镂空花纹,本申请中对此不做限定。
如图15和图16所示,在实施例七中,下层结构2的左右两侧设有镂空结构24,同时,在紧固带22的中部位置也设有镂空结构24。位于两侧的镂空结构24为两块近似于矩形的长条镂空结构,对称设置在下层结构2的左右两侧侧边;位于紧固带22中部的镂空结构24为长条的带状镂空,沿紧固带22的延伸方向设置,将紧固带22分割成相互平行的两条连接带。第一固定带21和第二固定带23上开设有多个小孔26,多个小孔26均匀排布。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实施例八中,下层结构2的左右两侧设有镂空结构24,同时,在紧固带22的中部位置也设有镂空结构24,位于紧固带22中部的镂空结构24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三角形镂空。两个三角形镂空与下层结构2左右两侧的镂空,使紧固带22形成交叉状的“X”形带状结构。第一固定带21和第二固定带23上开设有多个小孔26,多个小孔26均匀排布。
本实用新型的足跟防护鞋垫套的优点在于:1)穿着方便,直接放置在鞋内即可,无需通过胶粘来固定,保证了更换时的便捷性;2)穿着牢靠,因为与鞋垫固定在一起,不会出现穿脱及行走时脱落的问题;3)舒适度高,不仅能够满足对足跟的防护,还能同时覆盖住鞋垫,对足部其他部位也起到防护作用。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部和防护部,防护部与连接部相互连接,连接部包括上层结构和下层结构,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形成有容置腔室,鞋垫可放置在容置腔室中,以使连接部与鞋垫相连,防护部位于接触鞋体内部的足跟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防护部直立设置在连接部的足跟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防护部上设置有按摩结构和\或镂空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上层结构和/或下层结构为整体平面式结构。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上层结构或下层结构或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连接处设置有开口,鞋垫可通过开口放置在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的容置腔室中。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设置有镂空结构,镂空结构将下层结构分隔成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紧固元件,第一固定元件位于鞋垫套的前端,第二固定元件位于鞋垫套的后端,紧固元件连接在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之间,鞋垫可通过镂空结构放置在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之间的容置腔室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镂空结构对称设置在下层结构的两侧边位置处,以使第一固定元件和第二固定元件位于下层结构的两端位置处,紧固元件位于下层结构的中间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鞋垫上与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的镂空结构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防滑组件,鞋垫上的防滑组件可透过下层结构上的镂空结构与鞋子内侧的底面相接触。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元件、第二固定元件和紧固元件的边缘部位的硬度大于其余部位的硬度,紧固元件为弹性元件。
10.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足跟防护鞋垫套,其特征在于,连接部的下层结构上设置有孔洞,放置在容置腔室中的鞋垫可通过孔洞增加与鞋底的接触。
CN201821096003.XU 2018-07-11 2018-07-11 足跟防护鞋垫套 Active CN2084034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96003.XU CN208403435U (zh) 2018-07-11 2018-07-11 足跟防护鞋垫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096003.XU CN208403435U (zh) 2018-07-11 2018-07-11 足跟防护鞋垫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03435U true CN208403435U (zh) 2019-01-22

Family

ID=65125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96003.XU Active CN208403435U (zh) 2018-07-11 2018-07-11 足跟防护鞋垫套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034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398710T3 (es) Calzado que tiene porciones de dedos del pie articulables independientemente
US11388954B2 (en) Heel pad having a malleable member and method of use
US20170188661A1 (en) Shoe wrap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hoe
CN208403435U (zh) 足跟防护鞋垫套
JP5498453B2 (ja) クッション付き裏材とクッション付き革靴
CN205409941U (zh) 具有蜂窝式鞋面的鞋子
JP3139134U (ja) 履かせやすくフィッティングの良い靴
CN207969667U (zh) 袜子
CN212014673U (zh) 一种女士透气皮鞋
CN208783789U (zh) 袜子
CN210094819U (zh) 一种水晶渐变色时尚高跟鞋
KR100666938B1 (ko) 키높이 이중인솔
CN208403428U (zh) 防滑鞋垫套
CN219165780U (zh) 舒适型增高老爹鞋
KR101093058B1 (ko) 뒤축이 접어지는 신발
KR20070112545A (ko) 남성용 가슴패드
CN219047551U (zh) 一种无勾心商务鞋
CN216416228U (zh) 一种束缚感小的鞋子
CN209965356U (zh) 一种可拆型粘贴组合中底足弓支撑可调节鞋
CN218337805U (zh) 一种用于纠正脚型的儿童鞋
CN216753681U (zh) 一种脚趾保护鞋
US20220346500A1 (en) Heel pad having a malleable member and method of use
CN210203541U (zh) 一种高跟鞋
JP3095743U (ja) サンダル
CN213096400U (zh) 具有嵌入式鞋垫之鞋体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