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8390U -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 Google Patents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88390U
CN208388390U CN201721107344.8U CN201721107344U CN208388390U CN 208388390 U CN208388390 U CN 208388390U CN 201721107344 U CN201721107344 U CN 201721107344U CN 208388390 U CN208388390 U CN 2083883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body
pan
temperature
handle
warm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0734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强
李建
史庭飞
杨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0734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883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883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883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0)和设在所述锅体(10)上的手柄(70),所述手柄(70)内设有控制板(50),还包括:多个采温件(20),所述多个采温件(20)间隔设在所述锅体(10)的锅底(11)中,且所述多个采温件(20)均与所述控制板(50)电性相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烹饪用具,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电磁炉是利用电磁感应加热原理制成的电气烹饪器具,由高频感应线圈盘(即励磁线圈)、控制器及铁磁材料锅底炊具等部分组成,使用时,线圈盘中通入交变电流,线圈周围便产生一交变磁场,交变磁场的磁力线大部分通过金属锅体,在锅底中产生大量涡流,从而产生烹饪所需的热,其中,为了在电磁炉使用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加热功率,需要对加热锅具内的温度进行检测。
目前,专利(CN201079267Y)公开了一种可智能控温的电磁炉炊具,具体公开(如图1所示):由带手柄3的锅具1和电磁炉具2组成,锅具1底部内侧设有温度传感器4,在锅具1上还设有测温电路5、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温度传感器4、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分别与测温电路5电路连接,测温电路5、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和直流电源7隐藏安装在手柄3内;在电磁炉具2内设有与无线信号发射电路6相适应的无线信号接收电和控制电路,无线信号接收电路连接控制电路,电磁炉具2的加热器通过控制电路的输出信号控制,控制电路设有温度设定钮10,用来调节锅具1内需要达到的温度;控制电路设有温度显示器11,可同步显示锅具1内的即时温度,方便观察。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温度传感器4在锅具1的锅底设置后,只能对锅具1锅底的某一位置进行温度检测,但是锅底不同位置所检测的温度会存在一定差距,这样使得温度传感器4检测的锅具1温度不是很准确,而且当温度传感器4出现故障时,电磁炉无法获得锅具的温度,从而使得电磁炉无法准确地控制烹煮过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电磁炉炊具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而导致无法准确控制烹煮过程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具温度准确检测的电磁炉锅具及电磁炉炊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和设在所述锅体上的手柄,所述手柄内设有控制板,还包括:
多个采温件,所述多个采温件间隔设在所述锅体的锅底中,且所述多个采温件均与所述控制板电性相连。
通过在锅体的锅底内设置多个采温件,这样多个采温件可以对锅底的多个位置进行温度检测,从而实现了锅体温度准确检测的目的,进而使得电磁炉根据多个锅体温度能准确地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同时,设置多个采温件时,当其中一个采温件出现故障时,其余的采温件可以继续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避免了由于采温件故障导致电磁炉无法获得锅体温度而造成对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问题,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所述多个采温件沿着所述锅底的径向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多个采温件沿着所述锅底的周向间隔分布。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锅底开设一个测温孔,所述多个采温件间隔分布在所述测温孔中。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锅底开设多个测温孔,且每个所述测温孔中设置一个所述采温件。
可选的,还包括:中空的外壳,且所述外壳包括封闭端和开口端,所述采温件设在所述封闭端内,所述采温件通过设在所述外壳内的引线与所述控制板相连,且所述外壳的封闭端插设在所述测温孔中。
可选的,所述外壳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中空管体。
可选的,还包括:
手柄座,所述手柄座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相连,所述手柄座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相连,且手柄座内具有可供所述外壳的开口端穿过的内腔。
可选的,所述手柄靠近所述手柄座的一端上开设用于放置所述控制板的腔体,所述腔体的顶端盖设有手柄盖,且所述腔体与所述手柄座的内腔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至少包括电磁炉和上述所述的电磁炉锅具。
通过包括上述电磁炉锅具,使得电磁炉可以根据多个锅体温度准确地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磁炉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采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磁炉炊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电磁炉锅具-100;
锅体-10;
锅底-11;
测温孔-12
凹槽-13;
采温件-20、20a、20b;
外壳-21;
封闭端-201;
开口端-202;
引线-23;
装饰件-30;
手柄座-40;
内腔-41;
控制板-50;
供电单元-60;
手柄-70;
手柄盖-71;
腔体-72;
电磁炉-200;
线圈盘-210;
温度传感器-220;
底壳-230;
面板-240;
上盖-250;
控制单元-260。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采温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锅具的拆分结构示意图;如图2-7所示,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0和设在锅体10上的手柄70,手柄70内设有控制板50,还包括:采温件20,采温件20用于对锅体10的温度进行检测,并将检测获得的锅体10温度传输给控制板50,控制板50将采温件20获得的锅体10温度传输给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根据锅体10的温度控制加热功率,例如若锅体10的温度较高,则可以控制电磁炉内的加热功率降低,若锅体10内的温度较低,则可以控制电磁炉内的加热功率增大,本实施例中,为了准确地获取锅体10内的温度,具体的,将采温件20设在锅体10的锅底中,即采温件20直接对锅体10的锅底温度进行检测,这样采温件20获得的锅体10温度与锅体10内的温度几乎接近,这样电磁炉根据采温件20检测到的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时可以实现对烹煮过程的准确控制,避免由于锅体10的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出现误判现象。
其中,由于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由于线圈盘210(参见图11)的加热范围内会存在最高温度加热区域,即将采温件20设在锅体10的锅底11中,但是由于锅体10的锅底11与线圈盘210加热范围之间的关系,使得锅底11的不同位置所检测到的温度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若锅体10的锅底11某一位置若位于线圈盘210的最高加热范围内,则锅体10的该位置检测到的温度高于锅底11的其他位置,这样若采温件20未设置在该位置,即采温件20获得的温度低于锅底11的最高温度,此时控制板50将采温件20检测的锅体10发送给电磁炉200的控制单元260(参见图11)时,控制单元260便根据采温件20获得的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即控制单元260并没有根据锅底11的最高温度进行控制,这样在烹煮过程中易出现糊底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采温件20的数量为多个,即本申请中,包括多个采温件20,且多个采温件20间隔设在锅体10的锅底11中,且多个采温件20均与控制板50电性相连,这样多个采温件20可以对锅底11的不同位置进行温度检测,从而实现了锅底11的多点位置进行温度检测的目的,当多个采温件20将检测到的温度传输给控制板50时,控制板50将多个温度值发送给电磁炉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可以根据多个锅体10温度获得最大的锅体10温度,根据最大的锅体10温度对烹煮过程的加热功率进行调整,由于控制单元是根据锅体10的最高温度进行控制的,从而在烹煮过程中不易出现糊底问题,对烹煮过程的控制更加准确。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锅具,通过在锅体10的锅底11内设置多个采温件20,这样多个采温件20可以对锅底11的多点位置进行温度检测,从而实现了锅体10温度的准确检测,进而使得电磁炉根据多个锅体10温度能准确地烹煮过程进行控制,同时,设置多个采温件20时,当其中一个采温件20出现故障时,其余的采温件20可以继续对锅底11的温度进行检测,从而避免了由于采温件20故障导致电磁炉无法获得锅体10温度而造成对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问题,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其中,本实施例中,采温件20具体可以为温度传感器,例如,可以为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温度传感器。
其中,本实施例中,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间隔设置,具体的,多个采温件20可以沿着锅底11的径向间隔设置,或者可以沿着锅底11的周向间隔设置,或者可以沿着径向和周向同时间隔设置。
其中,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设置时,具体的如图7所示,在锅底11开设测温孔12,将采温件20设在测温孔12中,其中,锅底11开设的测温孔1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且一个测温孔12中可以设置一个采温件20,或者一个测温孔12中可以设置多个采温件20,如图4所示,在一个测温孔12中设置两个采温件20,分别为采温件20a和采温件20b。
其中,本实施例中,多个采温件20具体通过引线23分别与控制板50相连,引线23的一端与采温相连,引线23的另一端与控制板50相连,相连时,引线23沿着锅体10外壁进入手柄70内与控制板50相连。
其中,采温件20设在测温孔12中,为了避免高温对采温件20造成损害以及方便采温件20与控制板50进行连接,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还包括:中空的外壳21,且外壳21包括封闭端201和开口端202,采温件20设在封闭端201内,引线23设在外壳21的中空结构中,采温件20通过外壳21内的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且外壳21的封闭端201插设在测温孔12中,外壳21的封闭端201抵接在测温孔12的孔底,外壳21的开口端202沿着锅体10外壁伸入手柄70内,外壳21内的引线23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相连。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测温孔12中设置多个采温件20时,则多个采温件20可以都设在外壳21内,且外壳21中多个采温件20所处的部分均插设在测温孔12中,如图4所示,采温件20a和采温件20b均设在外壳21内,采温件20a和采温件20b通过外壳21插设在测温孔12中,而当一个测温孔12中只设置一个采温件20时,则一个外壳21中只设置一个采温件20,每个外壳21插设在一个测温孔12中,这样需要多个外壳21,其中,当设置多个外壳21时,则锅体10外壁上开设的凹槽13需能容纳多个外壳21。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采温件20和引线23设置在外壳21中,通过外壳21可以对引线23和采温件2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引线23受到磁场干扰,同时通过外壳21可以将采温件20在测温孔12中进行限位。
其中,本实施例中,外壳21具体可以为采用金属制成的中空管体,例如可以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中空管体,或者也可以为采用铝或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管体,其中,当外壳21采用金属材料制成时,该外壳21不仅对采温件20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外壳21还起到屏蔽磁场的作用,使得采温件20以及引线23免受磁场干扰,而且外壳21为金属材料时,锅底11的温度通过金属外壳21可以快速地传递给采文件,确保了锅底11与采温件20之间良好的导热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采温件20的一端位于锅体10的锅底11中,采温件20与控制板50相连需通过外壳21内的引线23进行连接,这样外壳21的一端位于测温孔12中,外壳21的另一端沿着锅体10的外壁伸入手柄70内以使引线23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相连,其中,为使外壳21沿着锅体10的外壁设置时对锅体10的外壁美观性不造成影响,具体的,在锅体10的外壁上开设可供外壳21穿过的凹槽13,凹槽13的一端与测温孔12的入口相连通,凹槽13的另一端位于锅体10和手柄70之间,即凹槽13的另一端被手柄70覆盖住的,安装时,外壳21的封闭端201插设在测温孔12的孔底,外壳21的开口端202沿着凹槽13进入手柄70内,且外壳21内的引线23与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相连。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装饰件30,装饰件30盖设在凹槽13上,即通过装饰件30将凹槽13中的外壳21覆盖住,其中,装饰件30覆盖在凹槽13上时,装饰件30的外表面与锅体10的外壁平齐,这样外壳21沿着锅体10外壁设置时,由于隐藏于凹槽13中使得外壳21未暴露在锅体10外壁上,从而实现了外壳21在锅体10外壁上安装的同时保证了锅体10外壁的美观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装饰件30具体可以通过卡接方式盖设在凹槽13上,或者手柄70与锅体10连接时,将装饰件30夹持在手柄70与锅体10之间进行固定。
其中,本实施例中,手柄70在锅体10上设置时,具体的,手柄70通过手柄座40设在锅体10上,如图3-8所示,还包括:手柄座40,手柄座40的一端与手柄70相连,手柄座40的另一端与锅体10相连,手柄座40位于手柄70和锅体10之间,其中,手柄座40与锅体10之间具体通过螺钉连接、铆接或焊接进行固定连接,如图8所示,在锅体10上开设铆钉孔,在手柄座40上开设与铆钉孔对应的安装孔,安装时,铆钉穿过安装孔和铆钉孔将手柄座40与锅体10进行铆接,手柄座40与手柄70之间具体可以通过卡接、螺钉连接等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其中,当手柄70通过手柄座40与锅体10进行连接时,外壳21的开口端202需首先伸入手柄座40内,然后穿过手柄座40进入手柄70内,因此,如图6所示,手柄座40内具有可供外壳21穿过的内腔41,这样外壳21的开口端202沿着锅体10外壁的凹槽13进入手柄座40的内腔41中,并从手柄座40的内腔41穿过进入手柄70内实现引线23与控制板50相连。其中,本实施例中,当设置手柄座40时,装饰件30具体通过夹持在手柄座40与锅体10之间设在凹槽13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板50需设在手柄70内的,因此,手柄70内需设置放置控制板50的空间,如图6所示,具体的,在手柄70靠近手柄座40的一端上开设用于放置控制板50的腔体72,且腔体72与手柄座40的内腔41相连通,这样外壳21的开口端202从手柄座40的内腔41穿过进入手柄70的腔体72中,同时,如图6所示,腔体72的顶端盖设有手柄盖71,这样当控制板50安装在腔体72后,将手柄盖71安装在腔体72的顶端,控制板50处于封闭的空间中,其中,手柄盖71与腔体72顶端具体通过卡接或螺钉连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当需要对控制板50进行检测时,将手柄盖71卸载下来,从腔体72中取出控制板50。
其中,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控制板50上的元器件正常运行,需要为控制板50提供电源,因此,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手柄70内的腔体72内设有供电单元60,供电单元60与控制板50电性相连,供电单元60为控制板50提供电源,其中,本实施例中,供电单元60具体可以为电池,其中,电池具体可以设在控制板50上。
其中,本实施例中,由于控制板50接收到采温件20检测到的锅体10温度时,需将锅体10温度发送给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其中控制板50与控制单元260之间具体通过两种方式进行通信,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手柄70内的控制板50与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通过电线连接进行通信(即有线方式通信),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进行通信,其中,当采用无线方式通信时,控制板50上还设有无线发送单元(未示出),相应的,电磁炉200内控制单元260上设有无线接收单元,控制板50当获取到采温件20传输的锅体10温度时,控制板50控制无线发送单元将锅体10温度发送电磁炉200内的控制单元260,控制单元260上的无线接收单元接收无线发送单元发送的锅体10温度信号,控制板50根据接收到的锅体10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调整。
实施例二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上沿着锅底11的径向间隔分布,即多个采温件20从锅底11的中心O向锅体10的外边缘依次间隔设置,这样多个采温件20可以将锅底11不同半径位置的温度进行检测,其中,由于锅具在电磁炉上使用时,锅底11上的径向上会有区域为温度最高的区域,而本实施例中,由于沿着锅底11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有多个采温件20,这样多个采温件20对锅底11的温度进行检测时,便可以获得锅底11的最高温度,这样电磁炉根据锅底11的最高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时可以实现对烹煮过程的准确控制,避免了由于检测到的锅体10温度低于锅体10的最高温度时而造成烹煮过程出现糊底的问题。
同时,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采温件20沿着锅底11的径向间隔设置时,根据多个采温件20检测到的温度可以判断出锅底11不同位置的温度情况,根据锅底11不同位置的温度情况可以对电磁炉的线圈盘结构进行改进或调整,因此,本实施例中,多个采温件20径向分布在锅底11时,不仅起到对锅底11的多点位置进行温度检测的作用,同时获得到的多个温度还可以对电磁炉线圈盘结构的改进或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其中,本实施例中,当多个采温件20沿着锅底11的径向分布时,具体的,如图9所示,锅底11上开设一个测温孔12,且测温孔12的一端朝向锅底11的中心O,另一端与凹槽1313相连通,多个采温件20设间隔分布在测温孔12中,同时,本实施例中,当多个采温件20在一个测温孔12中分布时,具体的,首先将多个采温件20间隔设在一个外壳21的封闭端201内,然后将外壳21的封闭端201插设在测温孔12,其中,本实施例中,多个采温件20在外壳21内设置时,具体的,如图4所示,将多个采温件20设在外壳21内设置的介质中(例如导热胶),即通过外壳21内的介质对多个采温件20进行固定,防止多个采温件20在外壳21内窜动。
实施例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电磁炉锅具中锅体1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上沿着锅底11的周向间隔分布,即多个采温件20沿着在锅底11的其中一个圆周间隔分布,其中多个采温件20所在的圆周具体可以为锅底11最高温度对应的圆周区域,本实施例中,通过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周向分布,这样多个采温件20可以对锅底11多个圆周方向进行温度检测,这样当锅具锅底11的部分从电磁炉上移开时,通过多个采温件20的温度变化便可以判断出锅具在电磁炉上的位置。
其中,多个采温件20在锅底11的周向上分布时,如图10所示,具体可以在锅底11开设一个环状的测温孔12,多个采温件20间隔分布在环状的测温孔12中,其中,本实施例中,当采温件20在外壳21中设置时,可以将多个采温件20间隔分布在外壳21内,安装时,将外壳21的封闭端201插设在环状的测温孔12中。
实施例四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电磁炉炊具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炊具,电磁炉炊具至少包括电磁炉200和上述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100,其中,电磁炉锅具100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其中,如图11所示,电磁炉包括底壳230、上盖250和面板240,其中,上盖250盖设在底壳230上,面板240盖设在上盖250上,且底壳230内设有控制单元260和线圈盘210,其中,线圈盘210的中心设有温度传感器220,该温度传感器220抵接在面板240的背面上,温度传感器220通过检测面板240的温度获得锅具的温度,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锅体10的锅底11内设置的测温元件用于直接获得锅体10的温度,电磁炉内的温度传感器220通过面板240温度间接获得锅具的温度,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单元260优选根据锅底11内的测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对加热功率进行控制,只有当控制单元260无法获取到测温元件检测到的锅体10温度时,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260才根据温度传感器220检测到的温度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
本实施例中,通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磁炉锅具100,而电磁炉锅具100上的锅底11内设有多个采温件20,多个采温件20对锅底11的多个位置进行温度检测,使得锅体10温度的检测更加准确,这样电磁炉内的控制单元260根据锅底11的多个温度可以准确地对烹煮过程进行控制,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炊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锅具温度检测不准确导致烹煮过程无法准确控制的技术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炉锅具,包括锅体(10)和设在所述锅体(10)上的手柄(70),所述手柄(70)内设有控制板(5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采温件(20),所述多个采温件(20)间隔设在所述锅体(10)的锅底(11)中,且所述多个采温件(20)均与所述控制板(50)电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采温件(20)沿着所述锅底(11)的径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采温件(20)沿着所述锅底(11)的周向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的锅底(11)开设一个测温孔(12),所述多个采温件(20)间隔分布在所述测温孔(12)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0)的锅底(11)开设多个测温孔(12),且每个所述测温孔(12)中设置一个所述采温件(20)。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空的外壳(21),且所述外壳(21)包括封闭端(201)和开口端(202),所述采温件(20)设在所述封闭端(201)内,所述采温件(20)通过设在所述外壳(21)内的引线(23)与所述控制板(50)相连,且所述外壳(21)的封闭端(201)插设在所述测温孔(12)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1)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中空管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柄座(40),所述手柄座(40)的一端与所述手柄(70)相连,所述手柄座(40)的另一端与所述锅体(10)相连,且手柄座(40)内具有可供所述外壳(21)的开口端(202)穿过的内腔(4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70)靠近所述手柄座(40)的一端上开设用于放置所述控制板(50)的腔体(72),所述腔体(72)的顶端盖设有手柄盖(71),且所述腔体(72)与所述手柄座(40)的内腔(41)相连通。
10.一种电磁炉炊具,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电磁炉(200)和上述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电磁炉锅具(100)。
CN201721107344.8U 2017-08-31 2017-08-31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Active CN2083883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7344.8U CN208388390U (zh) 2017-08-31 2017-08-31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07344.8U CN208388390U (zh) 2017-08-31 2017-08-31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88390U true CN208388390U (zh) 2019-01-18

Family

ID=65066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07344.8U Active CN208388390U (zh) 2017-08-31 2017-08-31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883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22251A1 (de) 2022-09-02 2024-03-07 Miele & Cie. Kg Gargefäß zum Aufnehmen von Gargut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DE102022122241A1 (de) 2022-09-02 2024-03-07 Miele & Cie. Kg Gargefäß zum Aufnehmen von Gargut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2122251A1 (de) 2022-09-02 2024-03-07 Miele & Cie. Kg Gargefäß zum Aufnehmen von Gargut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DE102022122241A1 (de) 2022-09-02 2024-03-07 Miele & Cie. Kg Gargefäß zum Aufnehmen von Gargut für ein Induktionskochfel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11540B (zh) 锅具、电磁炉、炉具总成和信息指示方法
EP2527808B1 (en) A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assembly for a cooking hob
CN209090936U (zh) 一种可控温的烹饪装置
CN109519977A (zh) 燃气灶具、锅具、燃气炊具与燃气炊具的控制方法
CN105342363B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其控温方法
CN208388390U (zh)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CN102226539A (zh) 一种电磁炉及电磁炉的测温方法
CN107550243A (zh) 烹调器和烹调器温控方法
US20120111854A1 (en) Device for induction heating
WO2015149436A1 (zh) 设置单感温探头的智能锅具及一种煎烹食物的方法
CN208463612U (zh) 一种基于蓝牙控制的电炊具
CN203789737U (zh) 具有独立控制的双环火力及可变电流的电磁加热器具
CN105823099B (zh) 一种电磁炉
CN205449317U (zh) 一种精确测温的温度传感器
CN108019797A (zh) 一种自动控制功率的商用电磁炉以及控制方法
CN109452846A (zh) 一种可恒定控制任意温度的烹饪装置
JP6167292B2 (ja) 誘導加熱調理器
CN208339399U (zh) 一种咖啡手冲壶的恒温加热装置
CN208301465U (zh)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CN107608412A (zh) 烹调器和烹调器温控方法
CN205458024U (zh) 一种悬浮感应的居里烹饪器具
CN207122930U (zh) 电磁炉炊具及电磁炉锅具
CN208425907U (zh)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CN204629618U (zh) 电磁灶能效检测装置
CN208301467U (zh) 电磁炉锅具及其电磁炉炊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