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71544U - 液体加热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加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71544U
CN208371544U CN201721484289.4U CN201721484289U CN208371544U CN 208371544 U CN208371544 U CN 208371544U CN 201721484289 U CN201721484289 U CN 201721484289U CN 208371544 U CN208371544 U CN 2083715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kettle body
temperature module
liquid heater
conduc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8428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金柳生
南春来
刘云祥
柳维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Guangdong Midea Life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8428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715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715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715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液体加热器,包括采用玻璃材质制成的壶体、底壳、电热装置、导热板以及感温组件,所述壶体底壁的外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导热板设于所述底腔内且安装至所述壶体底部,以与所述壶体底部热接触,所述电热装置设于所述导热板的下方,且通过所述导热板热导接至所述壶体底部,所述感温组件位于所述底腔内,穿过所述让位孔且伸入至所述凹槽,以与所述壶体底部抵接,用以检测所述壶体的温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中,通过设置凹槽,让感温组件与凹槽的底壁面接触,来检测壶体的温度,如此让感温组件在导热板厚度方向上远离了导热板,从而降低了导热板的热量对感温组件的影响,使得感温组件检测到的壶体的温度较为准确。

Description

液体加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器。
背景技术
液体加热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例如电水壶,用于烧水和存水。通常液体加热器壶体的底壁由不锈钢制成,侧壁则由塑料或者不锈钢制成,塑料在长期高温时易产生有害物质,不锈钢又有重金属离子析出的危险。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现在市场上出现了玻璃水壶(例如养生壶),但是这种玻璃水壶,只是侧壁由玻璃制成的,其底壁还是金属制成的,无法完全解决重金属离子析出的问题。如果壶体采用全玻璃的,由于玻璃本身的导热系数小的特性,如果直接通过电热装置对玻璃壶体加热,会存在玻璃壶体受热不均匀的问题,一般采用导热板来对壶体传递热量,但是会在壶体的底部形成高温热场,从而影响到感温组件对玻璃壶体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器,旨在解决现有的感温组件对玻璃壶体温度检测的不够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加热器,包括:
全玻璃材质的壶体,所述壶体底壁的外表面设有凹槽;
底壳,与所述壶体底部盖合,共同围设形成底腔;
导热板,设于所述底腔内且安装至所述壶体底部,以与所述壶体底部热接触,所述导热板上设有让位孔;
电热装置,设于所述导热板的下方,且通过所述导热板热导接至所述壶体底部;以及,
感温组件,位于所述底腔内,穿过所述让位孔且伸入至所述凹槽,以与所述壶体底部抵接,用以检测所述壶体的温度。
优选地,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底壁的中心区域。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直径为d,且20mm≤d≤70mm。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且1mm≤h≤5mm。
优选地,所述电热装置包括呈环形设置电热管,所述感温组件邻近所述电热管的环形中心设置。
优选地,所述感温组件外套设有隔热套,且通过所述隔热套与所述导热板相热间隔。
优选地,所述感温组件的上端侧向延伸形成有肩环;
所述隔热套的内腔的上端呈上大下小的台阶设置,形成有与所述肩环配合的环形凹槽。
优选地,所述隔热套的下端侧向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抵接于所述导热板的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隔热套的材质为硅胶或者电木。
优选地,所述感温组件通过导热胶与所述壶体底部粘接连接;或者,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导热板的下表面,另一端将所述感温组件抵顶至所述壶体底部。
优选地,所述压板为隔热材料制成,所述压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感温组件直接抵触;或者,
所述感温组件外套设有隔热套,且所述隔热套的内腔形成有向上抵触所述感温组件的抵顶结构,所述压板的另一端压接于所述隔热套的下端面,以通过所述隔热套抵顶所述感温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壶体底壁的外表面设置凹槽,通过感温组件与凹槽的底壁面接触,来检测壶体的温度,如此让感温组件的感应端在导热板厚度方向上远离了导热板,从而降低了导热板的热量对感温组件的影响,使得感温组件检测到的壶体的温度较为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一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液体加热器 4 导热板
1 壶体 5 感温组件
11 凹槽 51 肩环
2 底壳 6 隔热套
21 底盖 61 环形凹槽
22 装饰圈 62 环形凸起
3 电热装置 7 压板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器,液体加热器100可以是咖啡壶、养生壶或电水壶等,以下将以电水壶为例进行介绍,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器的一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器100包括全玻璃材质的壶体1、底壳2、导热板4、电热装置3以及感温组件5,壶体1底壁的外表面设有凹槽11,底壳2与壶体1底部盖合,共同围设形成底腔,导热板4设于底腔内且安装至壶体1底部,以与壶体1底部热接触,导热板4上设有让位孔,电热装置3设于导热板4的下方,且通过导热板4热导接至壶体1底部,感温组件5位于所述底腔内,穿过让位孔且伸入至凹槽11,以与壶体1底部抵接,用以检测壶体1的温度。
因为壶体1为全玻璃材质的,由于玻璃本身的导热系数小的特性,如果直接通过电热装置3对玻璃壶体集中加热,会存在壶体1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故采用导热板4(一般为导热性能较好的金属材质,例如铝)来对壶体1传递热量。为了加大导热板4与壶体1底部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导热板4为呈盘状的金属导热盘,金属导热盘套接在壶体1侧壁的底部,相对于只设于壶体1底壁的平板状的导热板4,如此设置,增加了壶体1底部的受热面积,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
同样是为了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可以在导热板4与壶体1之间加设导热硅脂等导热胶,通过导热胶来热导接导热板4与壶体1,增加了两者之间的有效热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液体加热器100的加热效率。
通过设置导热板4的设置,有利于壶体1的受热,让壶体1受热更加均匀,但是也会在壶体1的底部形成高温热场,从而影响到感温组件5对壶体1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在壶体1底壁的外表面设置凹槽11,通过感温组件5与凹槽11的底壁面接触,来检测壶体1的温度,如此让感温组件5的感应端在导热板4厚度方向上远离了导热板4,从而降低了导热板4的热量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使得感温组件5检测到的壶体1的温度较为准确。
通过设置凹槽11来降低导热板4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凹槽11在壶体1底壁的形成方式可以是由壶体1底壁的外表面直接向内凹设形成凹槽11,还可以是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壶体1底壁的局部相较其他部分呈内凹设置,以在底壁的外表面形成凹槽11,如此凹槽11的设置不会受限于壶体1底壁的厚度,对底壁强度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同样的,凹槽11在壶体1底壁的设置区域也有多种形式,可以是设置在壶体1底壁的边缘区域,还可以是,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设于底壁的中心区域,如此设置,易于在壶体1底壁加工成型凹槽11。
通过设置凹槽11让感温组件5在导热板4厚度方向上远离了导热板4,故凹槽11的深度越深,导热板4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就会越小,但是凹槽11的深度太深也不易于加工,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1的深度为h,且1mm≤h≤5mm,如此设置,不但有效的降低了导热板4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检测到的壶体1温度较为准确,且加工难度相对较低。
本实用新型中,不但对凹槽11的深度有限定,而且还限定了凹槽11的直径为d,且20mm≤d≤70mm,如此设置是因为凹槽11直径过小不易加工,凹槽11直径过大会导致底壁与导热板4之间接触面积减小,影响壶体1底壁的受热。
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热板4的热量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请参阅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组件5外套设有隔热套6,且通过隔热套6与导热板4相热间隔,通过隔热套6的设置,避免了感温组件5与导热板4直接接触,降低了导热板4的热量对感温组件5的影响。
具体地,隔热套6的材质为硅胶或者电木,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套6的材质为硅胶,硅胶不但隔热效果较好,而且硅胶还能起到对让位孔起到密封作用,如上所介绍的,一般导热板4与壶体1之间加设有导热硅脂等导热胶,硅胶密封效果良好,能防止导热胶从让位孔流出。
为了实现隔热套6与感温组件5之间的安装定位,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组件5的侧面侧向延伸形成有肩环51,隔热套6的内腔的上端呈上大下小的台阶设置,形成有与肩环51配合的环形凹槽61,如此可以隔热套6更好地套设于感温组件5,起到对感温组件5隔热的效果。
同样的,也是为了实现对隔热套6的安装定位,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隔热套6的下端侧向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62,环形凸起62抵接于导热板4的下表面,如此实现了隔热套6与导热板4之间的安装定位。
电热装置3可以仅包括呈环形设置电热管,电热管通过焊接方式直接与导热板固定,感温组件5呈邻近电热管的环形中心设置或者邻近电热管的冷端设置,来提高感温组件5测温的准确性,电热管整体形状为带缺口的圆环,圆心处(即中心部位)和缺口处(即为冷端)都是热量相对较低的位置,这些位置设置感温组件5,感温组件5受到电热装置3的热量影响也相对较小,测温也会更为准确,同时,感温组件5也是位于凹槽11内,对应上述凹槽11的设置区域,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组件5正对电热装置3的中心部位。电热装置3还可以同时包括电热管和底碟,底碟为外径小于壶体底壁的铝板,底碟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导热板上,电热管再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底碟上。由于底碟是标配件,底碟上预先固定有与温控器和底壳等部件连接的连接柱,只需要将底碟固定至导热板上,就能方便后续零件的安装。对于仅包括电热管的电热装置3方案来说,则需要进一步在导热板上设置连接柱等结构。
为了让感温组件5能够稳定地检测壶体1的温度,必须将感温组件5稳固地固定在凹槽11,感温组件5的固定方式有多种,例如,感温组件5通过导热双面胶与凹槽11的底壁面粘接连接,如此感温组件5安装较为简单。
感温组件5固定方式还可以是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器100还包括压板7,压板7的一端固定至导热板4的下表面(在本实施例中,压板7一端是通过螺钉固设于导热板4上的),另一端将感温组件5抵顶至壶体1底部,如此感温组件5安装较为牢固。
具体地,压板7的另一端可以是作用于感温组件5的下端面,也可以是在感温组件5设有上述肩环51时,压板7作用于肩环51,如此可以通过肩环51的设置,更好得实现了压板7与感温组件5之间的压接配合。
因为压板7一端是固定于导热板4上的,为了避免压板7将导热板4的热量传递至感温组件5,影响感温组件5的准确测温,可以选用隔热材料(尼龙、PP等)制成的压板7,压板7的另一端就可以与感温组件5直接抵触了,也可以是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感温组件5外套设有隔热套6,隔热套6的内腔形成有向上抵触感温组件5的抵顶结构(抵顶结构可以是上述相互配合的肩环51与环形凹槽61、或者是肩环51与隔热套6的上端面等等),压板7的另一端压接于隔热套6的下端面,以通过隔热套6抵顶感温组件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全玻璃材质的壶体,所述壶体底壁的外表面设有凹槽;
底壳,与所述壶体底部盖合,共同围设形成底腔;
导热板,设于所述底腔内且安装至所述壶体底部,以与所述壶体底部热接触,所述导热板上设有让位孔;
电热装置,设于所述导热板的下方,且通过所述导热板热导接至所述壶体底部;以及,
感温组件,位于所述底腔内,穿过所述让位孔且伸入至所述凹槽,以与所述壶体底部抵接,用以检测所述壶体的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设于所述底壁的中心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直径为d,且20mm≤d≤7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为h,且1mm≤h≤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热装置包括呈环形设置电热管,所述感温组件邻近所述电热管的环形中心设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外套设有隔热套,且通过所述隔热套与所述导热板相热间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的上端侧向延伸形成有肩环;
所述隔热套的内腔的上端呈上大下小的台阶设置,形成有与所述肩环配合的环形凹槽。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的下端侧向延伸形成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抵接于所述导热板的下表面。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套的材质为硅胶或者电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感温组件通过导热胶与所述壶体底部粘接连接;或者,
所述液体加热器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导热板的下表面,另一端将所述感温组件抵顶至所述壶体底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板为隔热材料制成,所述压板的另一端与所述感温组件直接抵触;或者,
所述感温组件外套设有隔热套,且所述隔热套的内腔形成有向上抵触所述感温组件的抵顶结构,所述压板的另一端压接于所述隔热套的下端面,以通过所述隔热套抵顶所述感温组件。
CN201721484289.4U 2017-11-08 2017-11-08 液体加热器 Active CN2083715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4289.4U CN208371544U (zh) 2017-11-08 2017-11-08 液体加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84289.4U CN208371544U (zh) 2017-11-08 2017-11-08 液体加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71544U true CN208371544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77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84289.4U Active CN208371544U (zh) 2017-11-08 2017-11-08 液体加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715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333740U (zh) 液体加热容器
CN208371544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7355951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8371546U (zh) 液体加热器
CN104887059A (zh) 微型电饭煲的感温元件安装结构
CN110754892A (zh) 调温水杯
CN208551248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7071032U (zh) 红外加热壶
CN208371548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8371547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1200318Y (zh) 一种带浸入式温度探测装置的电水壶
CN109744866B (zh) 液体加热器
CN208371543U (zh) 液体加热器
CN211673775U (zh) 一种智能温控煮茶茶具
CN203106779U (zh) 一种可调节温度的保温电热水壶
CN208371549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1748652U (zh) 即热式电水壶加热体
CN21496467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1532334U (zh) 热消解仪加热装置
CN107495836B (zh) 一种豆浆机
CN109744865A (zh) 液体加热器
CN208925961U (zh) 锅座结构以及烹饪器具
CN207071036U (zh) 红外加热壶
CN207492616U (zh) 液体加热器
CN208658829U (zh) 液体加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