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16775U -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 Google Patents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16775U
CN208316775U CN201820136609.5U CN201820136609U CN208316775U CN 208316775 U CN208316775 U CN 208316775U CN 201820136609 U CN201820136609 U CN 201820136609U CN 208316775 U CN208316775 U CN 208316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on portion
mobile terminal
hand
finger
outburst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3660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高正稔
千叶康则
大竹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16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16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7Details related to the display arrangement, including those related to the mounting of the display i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35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battery packs and other power supplies such as fuel cells or integrated AC adapt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62Detail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ed keybo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544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 G06K7/1082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 G06K7/10881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by scanning of the records by radiation in the optical par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urther details of bar or optical code scanning devic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hand-held scann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2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battery compart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79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 H04M1/0281Improving the user comfort or ergonomics for providing single handed use or left/right hand conver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Toxic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本实用新型的移动终端装置在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并在纵向上较长,所述移动终端装置在位于按键操作部(5)的背侧的背面设置有在移动终端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该搭手部(14)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15)、和在纵向下侧与第一突出区域(15)相连且越靠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16)。

Description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相关申请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7年1月27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012729的优选权,该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被援引至本申请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持使用的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背景技术
例如,手持使用的移动终端装置中,已知一种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那样,为了易于握持设备壳体且易于进行输入操作而以如下方式构成,即,形成为易于握持设备壳体的弯曲形状,并且在设备壳体的背面设置搭手突起部,并在食指搭靠在该搭手突起部上的状态下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112891号公报)。
即,这种移动终端装置被构成为,使拇指放置在设备壳体的表面所设置的操作部上,并与手枪的扳机同样地使食指搭靠在设备壳体的背面上所设置的搭手突起部,从而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的状态下用拇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并且用食指对搭手突起部上所设置的开关按键进行按键操作。
然而,这样的移动终端装置中,使用它的用户的手的大小根据用户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当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时设备壳体的与纵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变长时,对于手较小的用户则存在如下不便,即,不容易握持设备壳体而无法可靠地握持设备壳体。
此外,这样的移动终端装置中,在食指搭靠在搭手突起部上时,为了不会因食指而对开关按键不经意地进行动作而需要轻轻地将食指搭靠在搭手突起部上,因而为了用单手可靠地握持设备壳体而存在如下不便,即,不得不在搭手突起部的附近设置搭靠中指的搭手凹部。
发明内容
该发明为,在第一面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操作部,并且所述纵向上较长的移动终端装置,所述移动终端装置的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操作部的背侧的第二面上设置有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和在所述纵向下侧与所述第一突出区域相连且越靠所述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为了让用户用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一突出区域具有如下侧面,该侧面为,在所述用户以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对该移动终端装置进行保持时,所述用户在保持手的其他手指的指尖碰到所述第二面的状态下,所述用户可用所述其他手指的指肚相对于第一突出区域而朝向所述保持手侧施力的侧面,为了让所述用户用所述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二突出区域具有如下侧面,该侧面为,在所述用户以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对该移动终端装置进行保持时,所述用户的手掌外沿可贴靠的侧面。
附图说明
以下的详细的记述与以下的附图一起考虑时可获得本申请更深刻的理解。
图1为表示将该发明应用于移动终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后视图。
图3为从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4为从图1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5为从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左斜下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从图2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中取出电池盖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A如图7B为表示图5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电池盖,图7A为从该电池盖的右斜上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7B为从该电池盖的左斜下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8A如图8B如图8C为表示图7A如图7B所示的电池盖,图8A为其后视图,图8B为从其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8C为从其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9为表示将该发明应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10为从图9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1为从图10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2A如图12B如图12C表示图9所示的电池盖,图12A为其后视图,图12B为从其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12C为从其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将该发明应用于移动终端装置中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后视图。
图14为从图13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5为从图14所示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图16A如图16B如图16C为表示图13所示的电池盖,图16A为其后视图,图16B为从其左侧观察到的侧视图,图16C为从其下边侧观察到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C对应用了该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5如示,该移动终端装置具备设备壳体1。该设备壳体1在纵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上被形成为纵长较长的长方形形状。该设备壳体1被构成为,具有上部壳体2和下部壳体3,并且在它们的内部装入有模块(未图示)。
如图1、图3~图5所示,上部壳体2被构成为,上表面被形成为长方形的大致平板状,其外周的侧面部被安装在下部壳体3上。在该情况下,上部壳体2的上表面的偏向上边侧之处、例如上部壳体2的上表面的上边侧的3分之2左右之处设置有显示部4,偏向其下边侧之处、例如上部壳体2的上表面的下边侧的3分之1左右之处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因此,设备壳体1的下边侧的3分之1左右的部分为,用户用于单手保持移动终端装置1的握持部34。
如图1所示,显示部4为平面型的显示面板,并且被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该显示部4被构成为,在与上部壳体2上所设置的显示窗部4a对应的状态下被配置在上部壳体2内,并且所显示出的信息从上部壳体2的上方可见。按键操作部5具备数字键、光标键、功能键等移动终端装置所需要的各种按键。在该情况下,在按键操作部5的上边的中间部配置有触发键5a。
下部壳体3被构成为,如图2~图5所示,其背面被形成为大致平坦状,并且与纵向(图2中为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上的两侧面部以朝向背面(图4中为下表面)弯曲成圆弧状的方式形成,且该侧面部的上部(图4中为上部)安装有上部壳体2的侧面部的下部。如图2所示,在位于该下部壳体3的上边部侧的背面设置有光学读取部(未图示)的读取窗部6。
在该情况下,如图3及图5所示,在位于下部壳体3的上边部侧的背面侧设置有呈山形形状突出的读取突起部6a。该读取突起部6a的上边侧的斜面设置有读取窗部6。此外,光学读取部被构成为,使激光光线从下部壳体3的读取窗部6向设备壳体1的外部射出,并对该激光光线的反射光进行接收,从而对物品的条形码等进行读取。
此外,如图2及图5所示,该下部壳体3的纵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安装有连接盖7,所述连接盖7以可开闭的方式对外部连接部(未图示)进行堵塞。而且,在位于该下部壳体3的纵向上的大致中间部的两侧部分别设置有触发键8。
此外,如图5及图6所示,该下部壳体3的下边部侧设置有电池收纳部11,并且电池盖10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电池收纳部11上。该电池收纳部11是对充电电池12进行收纳的部件,并且在与上部壳体2的下边侧所设置的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状态下,成为被设置在下部壳体3的内部并向背面侧开放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6所示,电池收纳部11的边缘部设置有用于将电池盖10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电池收纳部11上的多个安装杆13。这些多个安装杆13被构成为,通过进行旋转操作,从而使电池盖10的边缘部以可卡合/脱离的方式卡合在电池收纳部11上。
另外,电池盖10被构成为,如图2~图8C所示,以可开闭的方式对与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电池收纳部11进行堵塞。该电池盖10成为如下结构,即,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并且在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突出的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
在该情况下,如图2~图5及图7A~图8C所示,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15、和在纵向下侧与第一突出区域15相连且越靠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16。在该情况下,在搭手部14及电池盖10的各表面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此外,该搭手部14被形成为,以与设备壳体1的纵向正交的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
如图2~图5、图7A~图8C所示,第一突出区域15在与设备壳体1的纵向正交的横向的长度为短于电池盖10的横向的长度、即按键操作部5的横向的长度,且位于设备壳体1的大致中间部的状态下,被形成为沿着设备壳体1的纵向而较长的大致长方形状。该第一突出区域15被构成为,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两侧的各侧面被形成为手指触碰部15a,且该手指触碰部15a沿着设备壳体1的纵向而设置。
由此,如图1~图3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15构成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在用户的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尖碰到电池盖10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用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肚对作为第一突出区域15的侧面的手指触碰部15a朝向保持手侧施力。
在该情况下,如图2及图3所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按键操作部5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第一突出区域15的上边部侧设置有对用户的食指F2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手指限制凹部15b。
另一方面,如图1~图8C所示,第二突出区域16具备指载部16a,所述指载部16a为用户的手掌外沿即小指F5的侧部可贴靠的侧面。该指载部16a被设置为,从与按键操作部5的下边部侧对应的搭手部14的上部朝向电池盖10的两侧部倾斜。
由此,如图1~图8C所示,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二突出区域16构成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的手掌外沿即小指F5的侧部贴靠在指载部16a上。
接下来,对这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情况下,首先,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内收纳充电电池12,并在该电池收纳部11上安装电池盖10。在该状态下,用单手来握持电池盖10所处之处的设备壳体1。此时,使拇指F1放置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按键操作部5上,使其他手指F2~F5搭靠在设备壳体1的背面所设置的电池盖10的搭手部14,从而使设备壳体1的侧部按压在手掌上。
即,此时,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并且在用户的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尖碰到电池盖10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用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肚对作为第一突出区域15的侧面的手指触碰部15a朝向保持手侧施力。
此外,用户以此方式来握持设备壳体1时,食指F2放置在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上所设置的手指限制凹部15b,从而该食指F2通过手指限制凹部15b而受到位置限制,因此其他手指F3~F5相对于搭手部14而在纵向上受到位置限制,从而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不会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纵向上位置偏离,进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此外,用户以此方式来握持设备壳体1时,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能够让手掌外沿即小指F5的侧部贴靠在第二突出区域16的指载部16a上。因此,使小指F5不会有不适感而稳定地放置在搭手部14上,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而且,该设备壳体1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手匹配。在该情况下,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搭手部14及电池盖10的各表面上所设置的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位于电池盖10的与纵向正交的横向上的大致中间部,并且长度短于电池盖10的横向的长度且沿着电池盖10的纵向而被形成得较长,从而在电池盖10的横向上的搭手部14的两侧设置有手指触碰部15a。由此,使除了拇指F1以外的其他手指F2~F5搭靠在该搭手部14的两侧的手指触碰部15a中的其中一个手指触碰部15a上,从而能够可靠且良好地靠附在设备壳体1的纵向即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上。
因此,例如,手的大小较小的用户握持设备壳体1时,搭手部14位于与电池盖10的纵向正交的横向的大致中间部,并且被形成得短于电池盖10的横向的长度,从而即使设备壳体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的宽度较宽,也能够通过与该宽度相比较短的长度来握持设备壳体1,因而即使是手的大小较小的用户也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用户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搭手部14被形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从而用户无论用右手还是用左手也都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用户以此方式来握持设备壳体1时,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而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让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如此,根据该移动终端装置,其为在作为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并在纵向上具备较长的设备壳体1的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在位于按键操作部5的背侧的作为第二面的背面设置有在设备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该搭手部14具有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15、和在纵向下侧与第一突出区域15相连且越靠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16,因而能够单手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而与用户的手的大小无关。
即,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15具有手指触碰部15a,所述手指触碰部15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在用户的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尖碰到作为第二面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可用其他手指F2~F5的各指肚对第一突出区域15朝向保持手侧施力的侧面,因而能够可靠且良好地用单手来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二突出区域16具有指载部16a,所述指载部16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的手掌外沿即小指F5的侧部可贴靠的侧面,从而能够使小指F5放置在该指载部16a上,因此能够在小指F5不会有不适感而稳定的状态下放置在搭手部14上,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因此,该移动终端装置中,通过使除了拇指F1以外的多个手指F2~F5搭靠在电池盖10的搭手部14的一方的手指触碰部15a上并且可靠且良好地靠附在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即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从而能够使拇指F1的指根附近可靠地按压在设备壳体1的侧部,进而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使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由拇指F1实现的按键操作。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通过搭手部14被形成为以设备壳体1的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从而用户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无论用右手还是用左手也都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因而能够提供出使用便利的装置。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通过作为设备壳体1的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显示部4,从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让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通过第一突出区域15中的设备壳体1的横向的长度被形成为短于按键操作部5中的横向的长度,从而即使设备壳体1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向的宽度较宽,也能够通过与该宽度相比较短的长度来握持设备壳体1,因而即使是手的大小较小的用户也能够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而且,该移动终端装置中,搭手部14被设置在电池盖10上,所述电池盖被设置在与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设备壳体1内并以可开闭的方式对向背面侧开放的电池收纳部11进行堵塞的电池盖10上,从而无需将搭手部14设置在设备壳体1上,因而使设备壳体1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能够易于制作出设备壳体1,并且能够将搭手部14设置在电池盖10上,因此能够容易地与电池盖10一起制作出搭手部14。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搭手部14的背面设置有手指限制凹部15b,从而能够在用户握持设备壳体1时使食指F2放置在搭手部14的手指限制凹部15b,因此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对食指F2的位置进行限制,由此不会引起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相对于设备壳体1发生位置偏离便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而且,该移动终端装置中,通过被形成为从设备壳体1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能够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手匹配。在该情况下,在搭手部14及电池盖10的各表面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因此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另外,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了作为突出部的搭手部14的第二突出区域16具备用户的手掌外沿即小指F5的侧部可贴靠的侧面即指载部16a的情况,但该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第二突出区域16的纵向的长度形成得较短而贴靠无名指F4的侧面来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
B.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图12C对应用了该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与图1~图7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同一符号来进行说明。
该移动终端装置如图9~图12C所示,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电池盖2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设备壳体1的下边侧的3分之1左右的部分为,用户用于单手保持移动终端装置1的握持部34。
即,如图9~图12C所示,在该电池盖20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的作为突起部的搭手部21。由此,电池盖20被构成为,在电池盖20被安装在下部壳体3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状态下,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搭手部21来与手匹配。
在该情况下,如图9~图12C所示,搭手部21具有与读取突起部6a相比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22、和从该第一突出区域22朝向电池盖20的下边侧和缓地倾斜的第二突出区域23。在该搭手部21与电池盖20的各表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
如图9~图12C所示,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22具有手指触碰部22a,所述手指触碰部22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使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朝向电池盖20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而按压并施力的侧面。
如图9~图12C所示,该手指触碰部22a为,在电池盖20的纵向上的第一突出区域22的上边侧由陡峭的倾斜面而竖立起的竖立面。此外,该手指触碰部22a被形成为沿着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弯屈成与食指F2的弯屈状态对应的圆弧状。
因此,该搭手部21被构成为,如图9~图12C所示,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以食指F2弯屈的形状而使食指F2的指肚沿着该弯曲而按压在手指触碰部22a上,由此,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向其纵向上的下边部侧用力。
第二突出区域23被形成为,如图9~图12C所示,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用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朝向保持手侧施力的弯曲面。
即,如图9~图12C所示,该第二突出区域23被形成为从第一突出区域22的手指触碰部22a所处的上边部朝向下边侧和缓地倾斜的弯曲面。此外,该第二突出区域23设置有对中指F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手指限制凹部23a。
由此,如图9~图12C所示,第二突出区域23被构成为,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中指F3放置在手指限制凹部23a而受到位置限制,从而使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23上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的各指肚沿着第二突出区域23的弯曲面而稳定的状态下良好地放置。
接下来,对这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用单手来握持被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电池盖20所处之处的设备壳体1。此时,使拇指F1放置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按键操作部5上,使食指F2的指肚按压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的电池盖20的搭手部21中的第一突出区域22的手指触碰部22a上,使其他手指F3~F5放置在搭手部21的第二突出区域23上来握持设备壳体1。
即,此时,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并且用户使用户的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按压在电池盖20的搭手部21中的第一突出区域22的手指触碰部22a上并朝向第一突出区域22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施力。
在该情况下,用户使食指F2的指肚按压在电池盖20的搭手部21中的第一突出区域22的手指触碰部22a并朝向第一突出区域22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施力时,以食指F2弯屈的形状而使食指F2的指肚沿着该弯曲而按压在手指触碰部22a上,由此,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朝向其纵向上的下边部侧用力。
此外,此时,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并且用户使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朝向保持手侧施力。如此,手指F3~F5的各指肚在沿着第二突出区域23的弯曲面而稳定的状态下良好放置。由此,用户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此外,用户以此方式握持设备壳体1时,中指F3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23所设置的指限制凹部23a而受到位置限制,从而使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23上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的各指肚相对于第二突出区域23而在纵向上受到位置限制,进而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不会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纵向上位置偏离,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而且,通过该设备壳体1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手匹配。在该情况下,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搭手部14及电池盖10的各表面上所设置的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用户以此方式来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让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如此,根据该移动终端装置,其为在作为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并在纵向上具备较长的设备壳体1的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在位于按键操作部5的背侧的作为第二面的背面设置有在设备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作为突出部即搭手部21,该搭手部21具有与读取突起部6a相比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22、和从该第一突出区域22朝向电池盖20的下边侧和缓地倾斜的第二突出区域23,因而能够用单手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而与用户的手的大小无关。
即,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22具有手指触碰部22a,所述手指触碰部22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使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朝向电池盖20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而按压并施力的侧面,因而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二突出区域16形成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使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朝向保持手侧施力的弯曲面,因而能够在使除了拇指F1和食指F2以外的其他手指F3~F5不会有不适感而稳定的状态下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23上,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因此,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使除了拇指F1以外的其他多个手指F2~F5贴靠在电池盖20的搭手部21上来抓住设备壳体1,从而能够可靠地将设备壳体1的侧部按压在拇指F1的指根附近,由此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使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由拇指F1实现的按键操作。
在该情况下,搭手部21被设置在以可开闭的方式对被设置在与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设备壳体1内的电池收纳部11进行堵塞的电池盖20上,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将搭手部21设置在设备壳体1上,因而使设备壳体1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能够易于制作出设备壳体1,并且将搭手部21设置在电池盖20上,因此能够容易地与电池盖20一起制作出搭手部21。
此外,搭手部21的第一突出区域22被形成为作为其竖立面的手指触碰部22a沿着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弯屈成与食指F2的弯屈状态对应的圆弧状,因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能够使保持手的食指F2弯屈沿着该弯曲而放置在手指触碰部22a上,从而能够良好地使食指F2搭靠在手指触碰部22a上并可靠地朝向设备壳体1的纵向上的下边侧施力。
在该情况下,搭手部21的第二突出区域23设置有对中指F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手指限制凹部23a,从而能够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使中指F3放置在手指限制凹部23a来进行位置限制。因此,能够在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23上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稳定的状态下放置,因而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不会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纵向上位置偏离,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在该情况下,搭手部21及电池盖20的各表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因此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而且,该移动终端装置中,设备壳体1的作为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显示部4,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使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C.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图16C对应用了该发明的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与图1~图7B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部分标注同一符号来进行说明。
该移动终端装置如图13~图16C所示,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电池盖30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除此以外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设备壳体1的下边侧的3分之1左右的部分为,用户用于单手保持移动终端装置1的握持部34。
即,如图13~图16C所示,在该电池盖30上形成有朝向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隆起的大致箱形形状的搭手部31。在电池盖30被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时,该搭手部31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附近朝向背面侧几乎垂直地延伸,该延伸的部分与下部壳体3的读取突起部6a相比较突出,该突出的部分被形成为大致平坦的形状,从而整体被形成为大致正方体的大致箱状。
由此,如图13~图16C所示,在该电池盖30被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时,电池收纳部11的收纳容积被构成为,根据搭手部31而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盖20的情况相比大幅度地变大。因此,安装有该电池盖30的电池收纳部11被构成为,在其内部收纳有大容量的充电电池12。
在该情况下,如图13~图16C所示,该电池盖30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由此,电池盖30被构成为,在被安装在下部壳体3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状态下,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容易与手匹配。
如图13~图16C所示,该搭手部31具有在电池盖30的上边侧朝向其背面侧而与读取突起部6a相比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32、和在电池盖30的下边侧朝向其背面侧而与读取突起部6a相比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33。
如图13~图16C所示,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32具有第一手指触碰部32a,所述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使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朝向电池盖30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而按压并施力的侧面。
如图13~图16C所示,该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为,在电池盖30的纵向上的第一突出区域32的上边侧由陡峭的倾斜面而竖立起的竖立面。此外,该第一手指触碰部32a被形成为,沿着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弯屈成与食指F2的弯屈状态对应的圆弧状。
因此,该第一突出区域32被构成为,如图13~图16C所示,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以食指F2弯屈的形状而使食指F2的指肚沿着该弯曲而按压在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由此,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向其纵向上的下边部侧用力。
如图9~图12C所示,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二突出区域33形成为,具有第二手指触碰部33a,所述第二手指触碰部33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在用户的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尖碰到电池盖30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可用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对第二突出区域32朝向保持手侧施力的侧面。
如图13~图16C所示,该第二手指触碰部33a为,电池盖30的与纵向正交的横向上的第二突出区域33的左右两侧由陡峭的倾斜面而竖立起的竖立面。此外,第二突出区域33设置有对中指F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手指限制凹部33b。由此,第二突出区域33被构成为,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中指F3放置在手指限制凹部33b上而受到位置限制,从而在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33上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稳定的状态下放置。
而且,如图14~图16C所示,该搭手部31及电池盖30的各表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由此,电池盖30及搭手部31在此处被构成为,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设备壳体1不会从该握持的手上不经意地滑落。
接下来,对这样的移动终端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用单手来握持被安装在设备壳体1的电池收纳部11上的电池盖30所处之处的设备壳体1。此时,使拇指F1放置在设备壳体1的表面的按键操作部5上,使食指F2按压在位于设备壳体1的背面侧的电池盖30的搭手部31的上边侧的第一突出区域32的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使其他手指F3~F5搭靠在位于电池盖30的搭手部31的下边侧的第二突出区域33中的左右两侧的第二手指触碰部33a上来握持设备壳体1。
即,此时,为了让用户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使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按压在电池盖30的搭手部31中的第一突出区域32的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并朝向第一突出区域32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施力。
在该情况下,用户使食指F2的指肚按压在电池盖30的搭手部31中的第一突出区域32的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并朝向第一突出区域32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施力时,以食指F2弯屈的形状而使食指F2的指肚沿着该弯曲而按压在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由此,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朝向其纵向上的下边部侧用力。
此外,此时,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在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尖碰到电池盖30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用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相对于第二突出区域33的第二手指触碰部33a而朝向保持手侧施力。
用户以此方式握持设备壳体1时,中指F3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33所设置的手指限制凹部33b而受到位置限制,从而使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33上的无名指F4与小指F5的各指肚相对于第二突出区域33而在纵向上受到位置限制,进而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不会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纵向上位置偏离,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而且,通过该设备壳体1被形成为,从下部壳体3的两侧部朝向背面侧和缓地弯曲突出的弯曲形状,从而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手匹配。在该情况下,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通过搭手部31及电池盖30的各表面上所设置的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用户以此方式来握持设备壳体1时,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此能够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使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如此,根据该移动终端装置,其为在作为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设置有按键操作部5,并在纵向上具备较长的设备壳体1的移动终端装置,并且在位于按键操作部5的背侧的作为第二面的背面设置有在设备壳体1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即搭手部31,该搭手部31具有在电池盖30的上边侧朝向其背面侧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32、和在电池盖30的下边侧朝向其背面侧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33,因而能够用单手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即,该移动终端装置中,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一突出区域32具有第一手指触碰部32a,所述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可使保持手的食指F2的指肚朝向电池盖30的纵向上的下边部侧而按压并施力的侧面,因而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如图9~图12C所示,为了用拇指F1来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操作,而使第二突出区域33具有第二手指触碰部33a,所述第二手指触碰部33a为,在以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用户在保持手的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尖碰到电池盖30的背面的状态下,用户可用其他手指F3~F5的各指肚相对于第二突出区域33而朝向保持手侧施力的侧面,由此,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在该情况下,搭手部31被设置在以可开闭的方式对被设置在与按键操作部5对应的设备壳体1内的电池收纳部11进行堵塞的电池盖30上,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无需将搭手部31设置在设备壳体1上,因而使设备壳体1的形状变得简单,从而能够易于制作出设备壳体1,并且将搭手部31设置在电池盖30上,因此能够容易地与电池盖30一起制作出搭手部31。
在该情况下,第一突出区域32被形成为,位于其上边侧的第一手指触碰部32a弯曲成在设备壳体1的与纵向(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食指F2的弯屈状态对应的圆弧状,因而在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拇指F1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的状态下,能够使食指F2弯屈并沿着该弯曲而放置在第一手指触碰部32a上,由此,能够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其纵向上可靠且良好地施力。
此外,第二突出区域33中设置有对中指F3的位置进行限制的手指限制凹部33b,从而能够在单手握持设备壳体1时使中指F3放置在手指限制凹部33b上来进行位置限制。因此,能够在使被放置在第二突出区域33上的无名指F4和小指F5稳定的状态下放置,因而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握持设备壳体1的手不会相对于设备壳体1而在纵向上位置偏离,从而能够良好地保持设备壳体1。
因此,该移动终端装置中,能够使拇指F1的指根附近确实按压在设备壳体1的侧面部,因此能够用单手可靠且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从而能够使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因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由拇指F1实现的按键操作。
在该情况下,搭手部31及电池盖30的各表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多个槽、多个凹凸等止滑部17,因而在握持设备壳体1时能够通过止滑部17而使设备壳体1不会从手上不经意地滑落,从而能够良好地握持设备壳体1。
此外,该移动终端装置中,设备壳体1的作为第一面的表面上的偏向纵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显示部4,从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用户的拇指F1覆盖在按键操作部5上且用单手从按键操作部5的旁边抓住设备壳体1的方式对设备壳体1进行保持时,拇指F1不会遮挡显示部4而放置在按键操作部5上,因而在观看显示部4上所显示的信息的同时,让拇指F1在按键操作部5上自由地移动,从而能够良好地对按键操作部5进行按键操作。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第一~第三各实施方式中对设备壳体1的上表面上设置了按键操作部5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该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操作部也可以是层压了透明的触摸面板和显示面板后的输入显示部。
以上,对该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该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包括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均等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移动终端装置,具备:
操作部,其被设置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第一面的偏向纵向下侧的位置;
突出部,其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操作部的背侧的第二面,并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和在所述纵向下侧与所述第一突出区域相连且越靠所述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
为了让用户用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一突出区域具有如下侧面,该侧面为,在所述用户以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移动终端装置来对该移动终端装置进行保持时,所述用户在保持手的其他手指的指尖碰到所述第二面的状态下,所述用户可用所述其他手指的指肚相对于该第一突出区域而朝向所述保持手侧施力的侧面,
为了让所述用户用所述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二突出区域具有如下侧面,该侧面为,在所述用户以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对该移动终端装置进行保持时,所述用户的手掌外沿可贴靠的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以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面上的偏向纵向上侧的位置设置有显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区域被形成为,所述横向的长度短于所述操作部中的横向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以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电池盖上,所述电池盖与所述操作部对应地设置在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内部并以可开闭的方式设置在向所述第二面开放的电池收纳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为,在所述第二突出区域中从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起越靠所述横向,向该移动终端装置的厚度方向的突出越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为了所述用户用所述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设置有手指限制凹部,所述手指限制凹部为,在所述用户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移动终端装置的方式对该移动终端装置进行保持时,用于使所述保持手的其他手指中的一个手指的位置限制在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的规定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手指限制凹部将所述保持手的其他手指中的食指的位置限制在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的规定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手指限制凹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的偏向所述纵向上侧的位置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终端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凹部或凸部以作为止滑部。
11.一种握持部,具备:
操作部,其被设置在该握持部的第一面上;
突出部,其被设置在位于所述操作部的背侧的第二面上,并在该握持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
所述突出部具有所述握持部中的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和在所述纵向下侧与所述第一突出区域相连且越靠所述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
为了让用户用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一突出区域具有如下的侧面,该侧面为,在以所述用户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握持部时,所述用户在所述单手的其他手指的指尖碰到所述第二面的状态下,所述用户可用所述其他手指的指肚相对于该第一突出区域而朝向所述单手侧施力的侧面,
为了让所述用户用所述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二突出区域具有如下的侧面,该侧面为,在以所述用户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握持部时,所述用户的手掌外沿可贴靠的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握持部,其中,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以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握持部,其中,
所述第一突出区域被形成为,所述横向的长度短于所述操作部中的横向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握持部,其中,
所述突出部为,在所述第二突出区域中从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起越靠所述横向,向该握持部的厚度方向的突出越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握持部,其中,
为了所述用户用所述拇指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使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设置有手指限制凹部,所述手指限制凹部为,在所述用户使所述拇指覆盖在所述操作部上且用单手从所述操作部的旁边抓住该握持部时,用于使所述单手的其他手指中的一个手指的位置限制在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的规定的位置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握持部,其中,
所述手指限制凹部将所述单手的其他手指中的食指的位置限制在所述第一突出区域中的规定的位置处。
17.一种安装在握持部上的电池盖,具有在所述握持部的厚度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该突出部包括:所述握持部中的在纵向上延伸的第一突出区域、和在所述纵向下侧与所述第一突出区域相连且越靠所述纵向下侧越向横向扩展的第二突出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盖,其中,
所述突出部被形成为,以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作为轴而左右对称的形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盖,其中,
所述握持部具有操作部,该操作部设于该操作部的第一面上,
所述第一突出区域被形成为,所述横向的长度短于所述操作部中的横向的长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盖,其中,
所述突出部为,在所述第二突出区域中从所述横向上的中心位置起越靠所述横向,向该握持部的厚度方向的突出越小。
CN201820136609.5U 2017-01-27 2018-01-26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Active CN20831677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2729 2017-01-27
JP2017012729A JP6551696B2 (ja) 2017-01-27 2017-01-27 携帯端末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16775U true CN208316775U (zh) 2019-01-01

Family

ID=62980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36609.5U Active CN208316775U (zh) 2017-01-27 2018-01-26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71119B2 (zh)
JP (1) JP6551696B2 (zh)
CN (1) CN20831677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83742B2 (ja) 2017-07-20 2019-10-0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829159B2 (ja) 2017-07-20 2021-02-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642527B2 (ja) * 2017-07-20 2020-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JP6850696B2 (ja) 2017-07-20 2021-03-31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
USD918914S1 (en) * 2019-07-19 2021-05-11 Zebra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Data capture device
TWI731527B (zh) * 2019-12-25 2021-06-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US11963315B2 (en) * 2021-03-19 2024-04-16 Deere & Company Housing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991894S1 (en) * 2021-03-19 2023-07-11 Deere & Company Housing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display screen
US20230330546A1 (en) * 2022-04-13 2023-10-19 Davis Allen Jolly Game Controller Handl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46739A (en) * 1990-10-31 1991-09-10 Dynasound Organizer, Inc. Ergonomic handle for game controller
JPH10112891A (ja) 1996-08-14 1998-04-28 Sony Corp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US5831819A (en) * 1997-05-13 1998-11-03 Intermec Corporation Hand-held data collection terminal with a contoured protrusion
US6407911B1 (en) * 2000-10-10 2002-06-18 Juniper Systems, Inc. Sealed portable electronics device having expansion port
JP2009009196A (ja) * 2007-06-26 2009-01-15 Casio Comput Co Ltd 操作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71119B2 (en) 2020-06-02
JP2018120500A (ja) 2018-08-02
US20180217638A1 (en) 2018-08-02
JP6551696B2 (ja) 2019-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316775U (zh) 移动终端装置、握持部及电池盖
JP6148226B2 (ja) 携帯用端末機の取っ手構造
JP5370600B1 (ja)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US8579112B2 (en) Holding device for phone or other electronic device
US7345674B2 (en) Computer input device with digit support and natural position actuators
KR100753320B1 (ko) 마우스
JP5665035B1 (ja)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JP5999533B2 (ja) 携帯電子端末保持具
CN109284644B (zh) 便携终端
CN109285332A (zh) 便携终端、拍摄装置以及读取装置
JP6403034B1 (ja) 電子機器
JP2016136334A (ja) グリップ構造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KR20190030925A (ko) 휴대기기용 액세서리
JP7328612B2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防水ケース
US10394347B2 (en) Curving mechanism for a portable mouse
CN203606791U (zh) 平板电脑的外接装置
JP7212856B2 (ja) 携帯端末
JP6839339B2 (ja) 保持部付きキーボード
JP7164832B2 (ja) スイッチ装置、スイッチ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携帯端末
TWM446366U (zh) 觸控筆之收納結構
JP2019164806A (ja) 携帯端末装置
EP2439617B1 (en) Mouse pad with accommodating structure
JP2023101591A (ja) 携帯端末
TWI260534B (en) Hand-hel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holding component
JP6168040B2 (ja) 携帯型情報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