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06909U -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 Google Patents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8306909U CN208306909U CN201820743943.7U CN201820743943U CN208306909U CN 208306909 U CN208306909 U CN 208306909U CN 201820743943 U CN201820743943 U CN 201820743943U CN 208306909 U CN208306909 U CN 2083069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ip
- cabin
- unsinkability
- inner bottom
- interio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抗沉性船舶结构,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安全,在恶劣工况下不易沉。一种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包括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所述三层底结构包括位于船舶最外层的船底板,位于船底板内侧的第一内底板,位于第一内底板内侧的第二内底板;所述三层舷侧结构包括位于舷侧最外层的舷侧板,位于舷侧板内侧的第一内侧板,位于第一内侧板内侧的第二内侧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抗沉性船舶结构设有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使船舶能吸收更多的碰撞动能,且船底和船舱各舱室之间皆设有水密分隔,即使超过两舱破损也不易下沉,更安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舶结构布置,特别是一种提高抗沉性的船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一般干散货船的破舱稳性要求的规范只有ICLL 66/1988议定书和SOLAS内做了规定。
其中ICLL 66/1988议定书的破舱要求是:1、对"A","B-60"型干舷货船的要求是任意一舱破损不沉;2、对"B-100"型干舷货船任意两舱破损不沉。这里“不沉”是指满足规范中对破损后的稳性要求(下同)。破损范围:纵向为1/3L2/3或14.5m,取小者;横向为B/5或11.5m,取小者;垂向自基线向上无限制。
其中SOLAS2009确定性破损计算方法要求计算船底破损,适用于不设双层底或双层底设置异常的客船和货船。破损范围:自首垂线起0.3L,纵向为1/3L2/3或14.5m,取小者;横向为B/6或10m,取小者;垂向为B/20或2m,取小者。任何其他部分,纵向为1/3L2/3或14.5m,取小者;横向为B/6或5m,取小者;垂向为B/20或2m,取小者。也就是舱底区域任两舱破损不沉。
由此可见,对于一般干散货船目前的破舱稳性要求,确定性算法的最高要求为任意两舱破损不沉。若无双层底则还需满足舱底区域任两舱破损不沉。
如图1所示为现有单壳散货船,所述单壳散货船的舷侧单层不设舱室,船底处不设水密分隔。如图2所示为双壳干货船,其上所示的虚线为双壳干货船的水密分隔,水密分隔不密集。
如图1和图2所述的单壳散货船和双壳干货船,用来装运特殊货品(例如放射性物品)时,对破舱稳性的要求要更高,仅仅满足以上规范的基本要求并不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高抗沉性船舶结构,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安全,在恶劣工况下不易沉。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包括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所述三层底结构包括位于船舶最外层的船底板,位于船底板内侧的第一内底板,位于第一内底板内侧的第二内底板;所述三层舷侧结构包括位于舷侧最外层的舷侧板,位于舷侧板内侧的第一内侧板,位于第一内侧板内侧的第二内侧板。
本实用新型所述船底板和第一内底板之间左右对称的设置压载水舱,所述压载水舱之间设置水密分隔。
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第一内底板和第二内底板之间设置两个管弄舱室和一个通风舱室,两个管弄舱室位于通风舱室两侧,所述管弄舱室和通风舱室之间设置水密分隔。
本实用新型所述舷侧板和第一内侧板之间设置空舱,所述第一内侧板和第二内侧板之间设置抗横倾水舱,所述空舱和抗横倾水舱之间设置水密分隔。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内侧板内侧和第二内底板上方设为货舱;货舱的侧壁和底面皆设有水密分隔。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内底板、第二内侧板围成的船底和舷侧拐角处设为底边舱,所述底边舱内设置抗扭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抗沉性船舶结构设有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使船舶能吸收更多的碰撞动能,且船底和船舱各舱室之间皆设有水密分隔,即使超过两舱破损也不易下沉,更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单壳散货船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双壳干货船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抗沉性船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抗沉性船舶结构水密分隔分布示意图,粗虚线为水密分隔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包括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所述三层底结构包括位于船舶最外层的船底板11,位于船底板11内侧的第一内底板12,位于第一内底板12内侧的第二内底板13。所述三层舷侧结构包括位于舷侧最外层的舷侧板21,位于舷侧板21内侧的第一内侧板22,位于第一内侧板22内侧的第二内侧板23。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使船舶能吸收更多的碰撞动能,从而大大提高船舶的抗沉能力。
如图4所示,所述船底板11和第一内底板12之间左右对称的设置压载水舱31,压载水舱31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在所述第一内底板12和第二内底板13之间设置两个管弄舱室33和一个通风舱室34,两个管弄舱室33位于通风舱室34两侧,管弄舱室33和通风舱室34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
所述舷侧板21和第一内侧板22之间设置空舱35,第一内侧板22和第二内侧板23之间设置抗横倾水舱32,空舱35和抗横倾水舱32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
所述第二内侧板23内侧和第二内底板13上方设为货舱5。货舱的侧壁和底面皆设有水密分隔4。
图4和图2对比,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抗沉性船舶结构,比现有双壳干货船具有更多的水密分隔,使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即使在超过两舱破损的情况下也可保持不沉,抗沉能力强。
在所述压载水舱31外侧以及抗横倾水舱32和空舱35下方,即所述第一内底板12、第二内侧板23围成的船底和舷侧拐角处设为底边舱36,底边舱36内设置抗扭箱。抗扭箱具有抵抗荷载扭转的能力,耐撞,且能支撑与底边舱36临近的舱室不易变形,降低船舶下沉风险。
上述压载水舱31,抗横倾水舱32,管弄舱室33,通风舱室34,空舱35,底边舱36所在的舱室的功能可重新分配,也可增加功能,例如增加设备舱室。
Claims (6)
1.一种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层底结构和三层舷侧结构,所述三层底结构包括位于船舶最外层的船底板(11),位于船底板(11)内侧的第一内底板(12),位于第一内底板(12)内侧的第二内底板(13);所述三层舷侧结构包括位于舷侧最外层的舷侧板(21),位于舷侧板(21)内侧的第一内侧板(22),位于第一内侧板(22)内侧的第二内侧板(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船底板(11)和第一内底板(12)之间左右对称的设置压载水舱(31),所述压载水舱(31)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内底板(12)和第二内底板(13)之间设置两个管弄舱室(33)和一个通风舱室(34),两个管弄舱室(33)位于通风舱室(34)两侧,所述管弄舱室(33)和通风舱室(34)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舷侧板(21)和第一内侧板(22)之间设置空舱(35),所述第一内侧板(22)和第二内侧板(23)之间设置抗横倾水舱(32),所述空舱(35)和抗横倾水舱(32)之间设置水密分隔(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侧板(23)内侧和第二内底板(13)上方设为货舱(5);货舱(5)的侧壁和底面皆设有水密分隔(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抗沉性船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底板(12)、第二内侧板(23)围成的船底和舷侧拐角处设为底边舱(36),所述底边舱(36)内设置抗扭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43943.7U CN208306909U (zh) | 2018-05-17 | 2018-05-17 |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743943.7U CN208306909U (zh) | 2018-05-17 | 2018-05-17 |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8306909U true CN208306909U (zh) | 2019-01-01 |
Family
ID=64712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743943.7U Active CN208306909U (zh) | 2018-05-17 | 2018-05-17 |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83069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1658A (zh) * | 2020-03-26 | 2020-06-19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及船舶边舱通风方法 |
-
2018
- 2018-05-17 CN CN201820743943.7U patent/CN2083069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301658A (zh) * | 2020-03-26 | 2020-06-19 |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 | 一种船舶及船舶边舱通风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8306914U (zh) | 一种稳定性高的船舶双层底结构 | |
CN106043610A (zh) | 一种采用半潜船运输船舶的方法 | |
CN208306909U (zh) | 高抗沉性船舶结构 | |
KR102139041B1 (ko) | 선박의 거주 구역 구조 및 화물 운반선 | |
CN104494782B (zh) | 基于耦合工况的集装箱船三舱段有限元分析方法 | |
CN104010938B (zh) | 带有用于集装箱的堆装装置的船舶 | |
CN203237638U (zh) | 集装箱适配性转换机构 | |
CN103144870B (zh) | 集装箱适配性转换机构 | |
CN204956854U (zh) | 舱口围、舱口盖及具有该舱口围、舱口盖的多用途船 | |
CN104554626B (zh) | 货舱间倾斜顶部的燃油舱集装箱船 | |
JP2008110739A (ja) | 耐衝突船体構造、船舶及び船体の耐衝突性能向上方法 | |
JP2011168073A (ja) | タンカーのアクセストランク構造 | |
WO2014013584A1 (ja) | 船舶 | |
CN208149546U (zh) | 抗触底船舶 | |
JP6169020B2 (ja) | 船舶 | |
JP2007112330A (ja) | 船舶機関室のダブルハル構造 | |
KR102114349B1 (ko) | 화물선 | |
KR20160061134A (ko) | 콘테이너선 상갑판 화물창 코너의 응력 집중 해소를 위한 구조물 | |
CN108327847B (zh) | 一种半潜船浮箱改造方法 | |
CN105644716A (zh) | 集装箱船 | |
KR20110000590U (ko) | 개방형 횡격벽 구조를 갖는 화물 운반선 | |
Yu et al. | Optimization of ship inner shell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seagoing transport ship | |
CN205417994U (zh) | 一种安全船艇 | |
US3246623A (en) | Structural arrangement of main deck on bulk cargo carrier vessels | |
Bačkalov et al. | Damage stability of river cruisers: a case for harmon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gulation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