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56943U -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56943U
CN208256943U CN201820350321.8U CN201820350321U CN208256943U CN 208256943 U CN208256943 U CN 208256943U CN 201820350321 U CN201820350321 U CN 201820350321U CN 208256943 U CN208256943 U CN 2082569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unterpart
noumenon
hyoplastron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35032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志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peed Tech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peed Tech Corp filed Critical Speed Tech Corp
Priority to CN20182035032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569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569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569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包含:一插座连接器和一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含:一外壳、一第一本体以及至少一端子组。外壳具有一收容槽。第一本体设置于收容槽内,第一本体包含至少一对接腔,第一本体及外壳共同界定至少一配接结构。至少一端子组具有多个弹性端子沿一横向排列为至少一排,端子组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对接腔中。插头连接器对接于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含:一电路舌板以及一第二本体。电路舌板与一线缆电性连接。第二本体固定电路舌板及线缆,其中第二本体延伸至少一配接件,配接件与电路舌板相邻设置,且配接件与配接结构互相对接。

Description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组装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改良并加强连接器的对位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信息科技大量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档案及影音串流资料大幅度的增加,故在信息传递上旧有传输方式已无法满足快速的资料传输,现在的SAS(Serial AttachedSCSI,串列SCSI),对于高速信息存取的需求串列技术克服了传统并行技术的瓶颈,提供更快速的信号传输功能且SAS能够支援并与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Attachment)的设备相容,具有广泛适用的优势。
近年来连接器各种不同规格的连接器装置的结构设计仍存在改善空间,当在匹配及对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错位、组装方向错误、对接角度过大以及连接器固定强度低,容易产生脱落的问题,为了提供较佳的对接方式及固定效果,必须针对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进一步提出完整的规划,满足接器对接的各个需求,除了连接器对接固定的因素之外,连接器体积缩小的微型化设计及避免使用者插接错误的预防设计也是重点之一。
在当下已知现有的技术中,美国公告专利第7,44,55,04号公开一种电子连接器A,电子连接器A包含一金属外壳B、一绝缘本体C以及一电路板D,金属外壳B包含一顶板B1,顶板B1两端分别相对延伸一侧板B2,侧板B2分别同向延伸一限定部B3,限定部B3互相连接围绕一区域,侧板B2及多个限定部B3包含多个延伸脚B4,绝缘本体C及金属外壳B分别固定于电路板D上,绝缘本体C设置于多个限定部B3围成的区域中,多个限定部B3包围且固定绝缘本体C,金属外壳B形成一空间设置于绝缘本体C前端。
金属外壳B与绝缘本体C分别在电路板D上一前一后设置,各占有部分的体积,且金属外壳B垂直电路板D表面高度大于绝缘本体C,当电子连接器A与一对接装置对接时,接装置借由金属外壳B固定及引导,绝缘本体C上未设置引导及固定接装置的相关设计,容易使得电子连接器A的对接强度稍嫌不足,且绝缘本体C表面未设置屏蔽元件,当传输高频信号时容易会有噪声或干扰的问题存在。
由于现有技术所公开的电子连接器结构在电路板上所占用的空间较大,故排挤到电路板上其他装置可使用的空间,为了降低电子连接器的空间使用,以及提高对接的固定强度,故针对金属外壳及绝缘本体整合设计为一种较小体积使用的电子连接器是有极大需求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低高度插座连接器,特别是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连接器组合包含一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含一第一本体及一外壳,外壳包覆于第一本体,以减少插座连接器的空间占用,并以外壳增加第一本体的电磁屏蔽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简单制造的插头连接器,特别指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连接器组合包含一插头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含一电路舌板、一线缆以及一第二本体,电路舌板及线缆电性连接,第二本体成形并包覆电路舌板及电缆电性连接的部分,借由第二本体的设置保护及强化电路舌板及电缆,并达到减少组装工序及降低成本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较佳对接方式的连接器,特别指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连接器组合包含一插头连接器及一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含至少一配接结构,插头连接器包含至少一配接件,当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对接时,配接件分别与配接结构互相匹配组装,达到较佳的引导以及对位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包含:一插座连接器及一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含:一外壳,一第一本体及至少一端子组。外壳为金属薄板所形成且具有一收容槽。第一本体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且设置于收容槽内,第一本体包含至少一对接腔,第一本体及外壳共同界定至少一配接结构。以及至少一端子组,端子组具有多个弹性端子沿一横向排列为至少一排,端子组设置于第一本体的对接腔中。插头连接器对接于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包含:一电路舌板,以及一第二本体。电路舌板与一线缆电性连接。第二本体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第二本体固定电路舌板及线缆,其中第二本体延伸至少一配接件,配接件与电路舌板相邻设置,且配接件与配接结构互相对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包含多个主要配接件延伸于第二本体的一表面,插座连接器包含多个主要配接结构凹陷于第一本体表面,多个主要配接结构引导多个主要配接件互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本体包含一相邻于多个主要配接件的一另一表面,多个主要配接件部分凸出于另一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主要配接件用以防止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在错误的方向对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主要配接件与电路舌板由第二本体的相同表面同向延伸,在第二本体延伸出多个主要配接件的方向上,多个主要配接件的长度大于电路舌板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还包含一辅助配接件延伸于第二本体的表面,辅助配接件设置于多个主要配接件之间,插座连接器对应辅助配接件设有一辅助配接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还包含一弹性件固定于辅助配接件,弹性件包含多个卡合件,卡合件是突出弹性件表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壳具有多个固定孔对应弹性件上的卡合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辅助配接件包含一凸出结构自辅助配接件的末端延伸,凸出结构围绕的区域形成一收容空间,弹性件设置于收容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第一本体还包含至少一分隔件,分隔件与第一本体形成多个对接腔;插头连接器的电路舌板包含至少一缺口,缺口将电路舌板分成多个部分,其中分隔件与缺口互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配接件被收纳于外壳与第一本体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外壳的边缘延伸出至少一倒钩,倒钩弯折且延伸于外壳的收容槽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本体邻近外壳的表面设有至少一定位孔,外壳的倒钩固定于第一本体的定位孔。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1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1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2c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4c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c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6c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7c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c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9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9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四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9c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五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六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七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0c为本实用新型第十八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1a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九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1b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十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1c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十一实施例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外观图。
图12为现有技术美国公告专利第7,44,55,04号的专利附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电子连接器 A 金属外壳 B
顶板 B1 侧板 B2
限定部 B3 延伸脚 B4
绝缘本体 C 电路板 D
插座连接器 1 插头连接器 2
外壳 3 第一外壁 31
止动件 311 第二外壁 32
第三外壁 33 第四外壁 34
收容槽 35 固定脚 36
固定孔 37 倒钩 38
第一本体 4 第一板体 41
止动凹槽 411 定位孔 412
止挡件 413 第二板体 42
第三板体 43 第四板体 44
对接腔 45 分隔件 451
端子槽 46 配接结构 47
辅助配接结构 471 主要配接结构 472
端子组 5 弹性端子 51
接触部 511 延伸部 512
焊接部 513 基部 52
第一基部 521 第二基部 522
电路板 6 焊接点 61
对接孔 62 电路舌板 7
接触点 71 缺口 72
线缆 8 第二本体 9
配接件 91 辅助配接件 911
主要配接件 912 弹性件 92
主体部 921 卡合件 922
按压面 923 卡设部 924
弯折部 925 凸出结构 93
收容空间 93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公开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连接器组合包含一插座连接器1及一插头连接器2,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互相对接。
插座连接器1的型态可分为两种,请参阅附图图1a、图1b及图1c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当插座连接器1的电路板6与插头连接器2的对接方向为平行的状态时,插座连接器1称之为直角插座连接器(right angle receptacle);请参阅附图图2a、图2b及图2c的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当插座连接器1的电路板6与插头连接器2的对接方向为垂直的状态时,插座连接器1称之为垂直插座连接器(verticalreceptacle)。
请参阅附图图5a、图5b及图5c,附图图5a、图5b及图5c依序为附图图1a、图1b及图1c的分解图,经由一正交座标系统使用来指示每一组件的方向,定义一第一方向X、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一第二方向Y以及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一第三方向Z,作为正交座标系统中的三个方向,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包含一外壳3、一第一本体4、至少一端子组5及一电路板6。
外壳3为金属材料弯折成形,外壳3包含多个外壁、多个固定脚36及至少一倒钩38,多个外壁包含一第一外壁31、一第二外壁32、一第三外壁33及一第四外壁34所形成的一收容槽35,第一外壁31两侧分别沿着第三方向Z同向延伸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第三外壁33两侧分别连接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第三外壁33与第一外壁31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外壁32与第四外壁34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多个固定脚36分别由多个外壁的边缘向外延伸。其中每一第二外壁32及每一第四外壁34分别延伸出至少一固定脚36。多个固定脚36沿着第三方向Z延伸。倒钩38由第一外壁31一侧的长边延伸且弯折180度至收容槽35的空间中。倒钩38与第一外壁31之间具有一固定距离的空隙。第一外壁31上具有多个固定孔37以及多个止动件311。多个固定孔37贯穿第一外壁31且彼此相邻设置。多个固定孔37邻近于第一外壁31的一边缘。多个止动件311为第一外壁31表面冲压形成的弹片或是突出结构。多个止动件311设置于邻近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
第一本体4由绝缘的塑胶材料制成,第一本体4包含一第一板体41、一第二板体42、一第三板体43以及一第四板体44,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分别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板体42与第四板体44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板体42与第四板体44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对两侧边。多个板体之间形成一对接腔45。多个板体包含多个隔板、多个端子槽46、至少一定位孔412及至少一配接结构47。多个隔板及多个端子槽46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向两表面。多个隔板在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向两表面沿着第一方向X平行排列。两相邻隔板间的空间形成多个端子槽46。定位孔412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表面。定位孔412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到第一板体41中,用于与外壳3的倒钩38互相匹配。配接结构47包含一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一对主要配接结构472。辅助配接结构471设置于第一板体41。第一板体41远离对接腔45的外侧表面沿第三方向Z形成一凹陷空间即为辅助配接结构471。辅助配接结构471沿着第一方向X往定位孔412侧延伸且与定位孔412相邻设置。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方向X及垂直第三方向Z的表面各形成开口,第一板体41远离定位孔412的另一侧仍保留部分结构,使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方向X不贯穿第一板体41。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所夹的平面的投影为矩形结构。第一板体41于远离定位孔412的另一侧设有一对止动凹槽411。止动凹槽411分别邻近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止动凹槽411为垂直第一板体41表面沿着第三方向Z的凹陷。止动凹槽411于第一本体41垂直第一方向X的表面及垂直第三方向Z的表面各形成一开口。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由第一板体41邻接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两端的表面沿着第三方向Z凹陷,再配合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的两相对表面沿着第二方向Y相向凹陷,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各表面的凹陷结构分别互相连接第一板体41两端表面的凹陷结构,使主要配接结构472由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往第一板体41相向延伸。主要配接结构472避开对接腔45设置且分别与止动凹槽411相邻,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方向X及垂直第三方向Z的各表面各形成开口,及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垂直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各表面形成开口。主要配接结构472位于第一本体4上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且不贯穿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三方向Z及第二方向Y所夹的平面的投影为L型的结构。在第三方向Z对第一板体41的俯视图中,辅助配接结构471设置于主要配接结构472之间,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分别各延伸出一固定凸柱,固定凸柱为沿着第三方向Z远离第一本体4延伸。
第一本体4设置于外壳3的收容槽35中,外壳3覆盖于第一本体4的表面,第一本体4及外壳3共同界定至少一配接结构47。其中第一外壁31覆盖于第一板体41表面,第一外壁31连带覆盖辅助配接结构471以及部分主要配接结构472垂直于第三方向Z的开口。第一外壁31的多个固定孔37与辅助配接结构471相对设置。倒钩38分别固定于第一板体41的定位孔412。外壳的多个止动件311分别卡合于多个止动凹槽411中。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分别覆盖于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外侧表面,且连带覆盖部分主要配接结构472于垂直第二方向Y的开口。第三外壁33覆盖于第三板体43。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被形成于外壳3与主要配接结构472之间。外壳3进一步限制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主要配接结构472的空间设置,仅保留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一本体4垂直第一方向X表面的开口。外壳3借由多个止动件311及倒钩38的设计与第一本体4的多个止动凹槽411及定位孔412互相固定,使外壳3与第一本体4的结合强度增加。且外壳3覆盖于第一本体4外表面能够提供较佳的电磁屏蔽及保护的功效。
端子组5包含多个弹性端子51及至少一基部52。每一弹性端子51包含一接触部511、焊接部513及连接接触部511与焊接部513的一延伸部512。多个弹性端子51沿第二方向Y横向排列为至少一排。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相对排列成两排,每排弹性端子51的各接触部511分别设有一弯折段相向延伸。基部52为塑胶绝缘材料所形成。基部52以包覆成型的方式固定于多个弹性端子51的各延伸部512。多个弹性端子51的各延伸部512具有一大于或等于90度的弯折角度,将焊接部513的延伸方向改变,其中一排长度较长的多个弹性端子51的各延伸部512被一第一基部521包覆,剩下一排长度较短的多个弹性端子51的各延伸部512被一第二基部522包覆。第一基部521与第二基部522互相组装,形成完整的端子组5。多个焊接部513分别延伸出基部52外。端子组5设置于第一本体4所形成的对接腔45中。其中端子组5在横向排列方向上,配接结构47位于端子组5外。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及第三板体43的多个端子槽46中。基部52固定于第一本体4中。其中多个接触部511的各弯折部分别相向延伸且凸出于多个隔板,便于与插头连接器2达到较佳的电性连接。
电路板6包含多个焊接点61及多个对接孔62。多个焊接点61为两排对称排列,且与多个弹性端子51的多个焊接部513互相匹配。第一本体4与端子组5组装之后再固定于外壳3的收容槽35中。第一本体4、端子组5及外壳3一同固定于电路板6。外壳3的多个固定脚36及第一本体4的多个固定凸柱分别固定于电路板6的多个对接孔62。外壳3借由多个固定脚36与电路板6接地。端子组5的多个焊接部513分别固定于电路板6的多个焊接点61并互相电性连接。其中多个焊接部513分别采用表面贴焊(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焊接部513不限定采用表面贴焊,也可采取双列直插封装(dual in-linepackage)的方式固定。端子组5借由多个固定凸柱及多个固定脚36的设置,使得端子组5与电路板6的固定强度增加,避免多个弹性端子51脱落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附图图5a,第一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直角插座连接器,多个弹性端子51总共包含五十六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为排列为两排设置,故五十六支脚位由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所组成。
请参阅附图图5b,第二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直角插座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端子数量的不同。第二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端子51总共包含八十四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为排列为两排设置,由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及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形成两个端子组5。第一本体4包含一分隔件451,分隔件451分别连接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形成两对接腔45。两个对接腔45被分隔件451区隔为两个不互通的空间。多个端子组5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两个对接腔45的两不同空间中,两端子组5借由分隔件451隔开。
请参阅附图图5c,第三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直角插座连接器。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端子数量的不同。第三实施例的多个弹性端子51的数量总共包含一百四十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为排列为两排设置,由两组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及一组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形成三个端子组5。第一本体4包含两个分隔件451,多个分隔件451分别连接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形成三个对接腔45。三个对接腔45被两个分隔件451区隔成三个不互通的空间。三个端子组5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三个对接腔45的三个不同空间中。多个端子组5在对接腔45中的设置顺序分别为两组具有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的端子组5之间设有一组具有十四对弹性端子51的端子组5,三个端子组5借由多个分隔件451隔开。
请参阅附图图6a、图6b及图6c,附图图6a、图6b及图6c依序为附图图2a、图2b及图2c的分解图。经由一正交座标系统使用来指示每一组件的方向,定义一第一方向X、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一第二方向Y以及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一第三方向Z,作为正交座标系统中的三个方向。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第五实施例及第六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包含一外壳3、一第一本体4、至少一端子组5及一电路板6。
外壳3为金属材料弯折成形,外壳3包含多个外壁、多个固定脚36及至少一倒钩38。多个外壁包含一第一外壁31、一第二外壁32、一第三外壁33及一第四外壁34所形成的一收容槽35。第一外壁31两侧分别沿着第三方向Z同向延伸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第三外壁33两侧分别连接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第三外壁33与第一外壁31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外壁32与第四外壁34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多个固定脚36分别由多个外壁边缘向外延伸,其中每一第二外壁32及每一第四外壁34分别延伸出至少一固定脚36,每一第一外壁31及第三外壁33分别延伸至少一固定脚36,多个固定脚36沿着第一方向X远离多个外壁同向延伸。倒钩38由第一外壁31一侧的长边延伸且弯折180度设置于收容槽35的空间中。倒钩38与第一外壁31之间具有一固定的空隙。第一外壁31上具有多个固定孔37。多个固定孔37贯穿第一外壁31且彼此相邻设置。多个固定孔37邻近于第一外壁31的一边缘。
第一本体4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第一本体4包含一第一板体41、一第二板体42、一第三板体43以及一第四板体44。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分别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板体42与第四板体44在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且互相平行,第二板体42与第四板体44分别连接于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对两侧边。多个板体之间形成一对接腔45。多个板体包含多个隔板、多个端子槽46、至少一定位孔412及至少一配接结构47。多个隔板及多个端子槽46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向两表面。多个隔板在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相向两表面沿着第一方向X平行排列。两相邻隔板间的空间形成多个端子槽46。定位孔412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方向X的表面,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到第一板体41中,用于与外壳3的倒钩38互相匹配。配接结构47包含一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一对主要配接结构472。辅助配接结构471设置于第一板体41,第一板体41远离对接腔45的外侧表面沿第三方向Z形成一凹陷空间即为辅助配接结构471。辅助配接结构471沿着第一方向X往定位孔412侧延伸且与定位孔412相邻设置。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方向X及垂直第三方向Z的表面各形成开口,第一板体41远离定位孔412的另一侧仍保留部分结构,使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方向X不贯穿第一板体41。辅助配接结构471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所夹的平面的投影为矩形结构。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由第一板体41邻接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两端的表面沿着第三方向Z方向凹陷,再配合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的两相对表面沿着第二方向Y相向凹陷,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各表面的凹陷结构分别互相连接第一板体41两端表面的凹陷结构,使主要配接结构472由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往第一板体41相向延伸。主要配接结构472避开对接腔45设置。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一板体41垂直第一方向X及垂直第三方向Z的各表面各形成开口,及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3垂直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各表面形成开口。主要配接结构472位于第一本体4上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且不贯穿第一板体41、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三方向Z及第二方向Y所夹的平面的投影为L型的结构。在第三方向Z对第一板体41的俯视图中,辅助配接结构471设置于主要配接结构472之间,第一板体41及第三板体43表面边缘分别设有凸起的至少一止挡件413。止挡件413设置于远离定位孔412的相对平行侧边,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分别延伸出一固定凸柱,固定凸柱为沿着第一方向X远离第一本体4向外延伸。
第一本体4设置于外壳3的收容槽35中。外壳3覆盖于第一本体4的表面。第一本体4及外壳3共同界定至少一配接结构47。第一外壁31覆盖于第一板体41表面。第一外壁31连带覆盖辅助配接结构471及部分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三方向Z的开口。多个固定孔37与辅助配接结构471相对设置。倒钩38分别固定于第一板体41的定位孔412中。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分别覆盖于第二板体42及第四板体44外侧表面,且第二外壁32及第四外壁34连带覆盖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二方向Y上相对设置的开口。第三外壁33覆盖于第三板体43。主要配接结构472分别被收容于外壳3及第一本体4之间。外壳3包覆第一本体4限定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主要配接结构472的空间设置,仅保留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主要配接结构472于第一本体4垂直第一方向X表面的开口。多个止挡件413分别抵接外壳3的第一外壁31及第三外壁33,避免外壳3的滑动。外壳3借由倒钩38与第一本体4的定位孔412及多个止挡件413的设计,使外壳3与第一本体4的结合强度增加。且外壳3覆盖于第一本体4外表面能够提供较佳的电磁屏蔽及保护的功效。
端子组5包含多个弹性端子51及至少一基部52。每一弹性端子51包含一接触部511、一焊接部513及连接接触部511与焊接部513的一延伸部512。多个弹性端子51沿第二方向Y横向排列为至少一排。在本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排列成两排,每排弹性端子51的各接触部511分别设有一弯折段相向延伸。基部52为塑胶绝缘材料所形成。基部52以包覆成型的方式固定于多个弹性端子51的各延伸部512。多个焊接部513分别延伸出基部52外。端子组5设置于第一本体4形成的对接腔45中。其中端子组5在横向排列方向上。配接结构47位于端子组5外。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设置于第一板体41及第三板体43的多个端子槽46中。基部52固定于第一本体4中。其中多个接触部511的各弯折段分别相向延伸且凸出于多个隔板,便于与插头连接器2达到较佳的电性连接。
电路板6包含多个焊接点61及多个对接孔62。多个焊接点61为两排对称排列,且与多个弹性端子51的多个焊接部513互相匹配。第一本体4与端子组5组装之后再设置于外壳3的收容槽35中。第一本体4、端子组5及外壳3一同固定于电路板6。外壳3的多个固定脚36及第一本体4的多个固定凸柱分别固定于电路板6的多个对接孔62。外壳3借由多个固定脚36与电路板6接地。端子组5的多个焊接部513分别固定于电路板6的多个焊接点61且电性互相连接。其中多个焊接部513分别采用表面贴焊(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在其他实施例中多个焊接部513不限定采用表面贴焊,也可采取双列直插封装(dual in-linepackage)的方式固定。端子组5借由多个固定凸柱及多个固定脚36的设置,使得端子组5与电路板6的固定强度增加,避免多个弹性端子51脱落的问题发生。
请参阅附图图6a,第四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多个弹性端子51总共包含五十六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分别排列成两列形成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
请参阅附图图6b,第五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弹性端子51数量的不同。第五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端子51总共包含八十四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排列成两列形成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及十四对弹性端子51,形成两个端子组5。第一本体4包含一分隔件451。分隔件451分别连接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形成两个对接腔45。两个对接腔45被分隔件451分隔成两个不互通的空间。两个端子组5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两个对接腔45的两个不同空间中。两个端子组5借由分隔件451区隔。
请参阅附图图6c,第六实施例公开的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第六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弹性端子51数量的不同。第六实施例中多个弹性端子51包含一百四十支脚位。多个弹性端子51排列成两列形成两组二十八对的弹性端子51及一组十四对的弹性端子51,形成三个端子组5。第一本体4包含两分隔件451。两个分隔件451分别连接第一板体41与第三板体43形成三个对接腔45。三个对接腔45分别被两个分隔件451分隔成三个不互通的空间。三个端子组5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相对应的三个对接腔45的三个不同空间中。三个端子组5的设置顺序分别为两组具有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的端子组5之间设有一组具有十四对弹性端子51的端子组5,三个端子组5借由三个分隔件451隔开。
插头连接器为了因应不同的环境空间使用,故设计有不同的形态。请参阅附图图3a、图3b及图3c。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延伸方向与线缆8延伸的方向成一直线时,插头连接器2称之为直线插头连接器(straight plug);请参阅附图图4a,图4b及图4c,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延伸方向与线缆8延伸的方向为垂直时,插头连接器2称之为垂直插头连接器(right angle plug)。上述两个不同的形态差异在于线缆8延伸于第二本体9的不同表面,进而达到配合不同空间应用的设计差异。
请参阅附图图7a、图7b及图7c,附图图8a、图8b及图8c。图7a、图7b及图7c依序为图3a、图3b及图3c的分解图,图8a、图8b及图8c依序为图4a、图4b及图4c的分解图。经由一正交座标系统使用来指示每一组件的方向,定义一第一方向X、与第一方向X正交的一第二方向Y以及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正交一第三方向Z,作为正交座标系统中的三个方向。本实用新型多个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2包含一电路舌板7、一线缆8、一弹性件92以及一第二本体9。
电路舌板7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表面包含多个接触点71,多个接触点71沿着第二方向Y排列设置。线缆8包含多个导线,多个导线堆叠成两排堆叠设置,同一排的多个导线排列方式采取一对信号导线两侧分别各设有一接地导线,形成(G-S-S-G)的排列方式。每对信号导线两侧设置的多个接地导线提供较佳的屏蔽功效,降低不同对相邻的多个信号导线之间的电磁干扰。两排导线分别设置于电路舌板7的两侧以对应多个接触点71。多个导线分别焊接于电路舌板7的一端,借由电路舌板7中的回路电性连接电路舌板7另一端的多个接触点71,进而将线缆8与电路舌板7电性连接。
第二本体9为绝缘塑胶材料制成,第二本体9分别固定电路舌板7与线缆8,且第二本体9采用包覆成型(over molding)的方式将电路舌板7及线缆8连接的部分包覆于第二本体9中。第二本体9具有增强及保护电路舌板7与线缆8的连接部分的功能。电路舌板7及线缆8分别延伸于第二本体9两个不同的表面。第二本体9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至少一配接件91。配接件91及电路舌板7由第二本体9的同一表面同向延伸。配接件91包含一辅助配接件911以及一对主要配接件912。辅助配接件911及主要配接件912分别延伸于第二本体9的表面。辅助配接件911与电路舌板7平行且相邻设置。辅助配接件911包含一凸出结构93自辅助配接件911的末端延伸。凸出结构93沿着第三方向Z凸起围绕辅助配接件911边缘。凸出结构93沿着辅助配接件911边缘延伸至第二本体9表面。凸出结构93在第二本体9及辅助配接件91表面围绕的区域形成一收容空间931。收容空间931中设有多个定位件。主要配接件912设置于电路舌板7相对两侧,且辅助配接件911位于主要配接件912之间。主要配接件912由第二本体9的一表面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且主要配接件912在第三方向Z上部分凸出且高于第二本体9的垂直第三方向Z的一另一表面。主要配接件912与该另一表面相邻设置。第二本体9延伸出主要配接件912的表面与该另一表面相邻且互相垂直。每一主要配接件912为分别具有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一第一结构,以及沿着第三方向Z延伸的一第二结构。第一结构在第三方向Z上设置的高度高于第二本体9。第一结构高于第二本体9的设计增加第三方向Z的空间,可使第一结构于第三方向Z上增加厚度,或是增加第二结构在第三方向Z上的长度。多个主要配接件912的结构借由上述的设计增加强度,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互相连接且形成具一夹角的转折结构。主要配接件912于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所夹的平面的投影为L形状结构。主要配接件912因具有两不同方向的两结构组成,当主要配接件912受到外力时可将外力分散到两个不同方向的结构,使主要配接件912的结构强度大于单一方向的结构。此外主要配接件912借由两个不同方向上的结构设置产生较佳的定位功效。配接件91分别与电路舌板7相邻设置,且主要配接件912在第一方向X方向的长度大于电路舌板7,使主要配接件912具有引导及保护电路舌板7不受损坏的功能。
弹性件92为金属薄板冲压成形后再弯折成型的设计。弹性件92包含一主体部921、一卡设部924及一弯折部925。弯折部925为U型的结构分别连接主体部921及卡设部924。主体部921及卡设部924在第三方向Z上相对设置。主体部921表面沿第三方向Z突出一对卡合件922,且主体部921延伸出一按压面923。卡设部924包含多个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为贯穿卡设部924的穿孔。卡设部924安装于收容空间931。多个定位结构与收容空间931中的多个定位件对位固定,使弹性件92固定于第二本体9并且收容于辅助配接件911的收容空间931。弹性件92的卡设部924及弯折部925借由外形与凸出结构93匹配组装,将弯折部925卡合于辅助配接件911的凸出结构93中。主体部921的多个卡合件922于第三方向Z突出且高于辅助配接件911上的凸出结构93的表面,当施一第三方向Z的力于按压面923,按压面923及主体部921沿着施力方向移动,使卡合件922连带位移。当按压力量消失时,弯折部925提供一回复力使按压面923及主体部921回到原始高度,借此达到卡合件922高度的变换进行锁定或解锁的机制。
请参阅附图图7a,一第七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型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8a,一第十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型插头连接器。上述第七实施例及第十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两相对表面分别各包含一排二十八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点71,电路舌板7上共形成五十六个接触点。
请参阅附图图7b,一第八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型插头连接器。第八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在于接触点71的数量。请参阅附图图8b,一第十一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型插头连接器。第十一实施例与第十实施例最大的不同在于接触点71的数量。第八实施例及第十一实施例中,电路舌板7上总共形成八十四个接触点71,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包含一缺口72将电路舌板7分为两个部分。电路舌板7其中一部分的两相对表面分别各包含一排二十八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点71,另一部分的两相对表面分别各包含一排十四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点71。
请参阅附图图7c,一第九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型插头连接器。第九实施例与第七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接触点71数量的不同。请参阅附图图8c,一第十二实施例公开的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型插头连接器。第十二实施例与第十实施例最大的差异在于接触点71数量的不同。第九实施例及第十二实施例中,电路舌板7包含一百四十个接触点71。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包含两缺口72将电路舌板分为三个部分。电路舌板7其中两个部分的两相对表面分别各包含一排二十八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点71,剩下一个部分的两相对表面分别包含一组十四个相对设置的接触点71。电路舌板7上三个部分排列顺序分别为两组二十八对的接触点71之间夹设一组十四对的接触点71。
请参阅附图图9a、图9b及图9c,附图图10a、图10b及图10c,附图图11a、图11b及图11c。上述图中的多个实施例,当插座连接器1与插头连接器2准备对接时,插头连接器2的主要配接件912先与插座连接器1的第一本体4接触,并寻找主要配接结构472与之对位。主要配接件912为具有方向性结构的设计,在对接时提供插头连接器2确认方向的功能。当插头连接器2反接时,主要配接件912抵接插座连接器1的表面,主要配接件912与主要配接结构472无法互相正确匹配,使插头连接器2无法与插座连接器1在错误的方向上对接。主要配接件912与主要配接结构472提供插头连接器2及插座连接器1具有防呆以及防止误插的功能,避免电路舌板7因错误的对接造成损伤。主要配接件912包含一对第一结构及一对第二结构,第一结构与第一板体41两端的主要配接结构472对位设置,第二结构分别与第二板体42与第四板体44的主要配接结构472对位设置,并将主要配接件912插入主要配接结构472中,使主要配接件912与主要配接结构472互相匹配。借由主要配接件912与主要配接结构472的对接,进而将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的位置与第一本体4的对接腔45对准,使电路舌板7能够被对接腔45引导至插座连接器1中,避免电路舌板7因对位不准确导致斜插,造成电路舌板7或是第二本体9结构损伤的问题发生。接着第二本体9的辅助配接件911与第一本体4的辅助配接结构472对接,且辅助配接结构471提供引导辅助配接件911安装。电路舌板7设置于对接腔45内时,多个弹性端子51的多个接触部511分别与电路舌板7上相对应的多个接触点71接触并电性连接。外壳3包覆第一本体4,进一步将辅助配接件911限制在辅助配接结构471中,以及将主要配接件912限制在主要配接结构472中,使多个配接件91分别被收纳于外壳3与第一本体4之间。借由外壳3限制多个配接结构47的空间,进一步增加多个配接件91在多个配接结构47中的固定强度。辅助配接件911上的弹性件92被辅助配接件911引导至辅助配接结构471中。弹性件92的卡合件922扣合于外壳3的多个固定孔37。借由辅助配接件911及主要配接件912与辅助配接结构471及主要配接结构472的组装设置,搭配上弹性件92的卡合件922与外壳3中的固定孔37互相固定,防止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在对接时脱落,增加固定强度。
请参阅附图图9a,第十三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一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七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直角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形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0a,第十六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四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十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1a,第十九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四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七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插头连接器。上述第十三实施例、第十六实施例及第十九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包含五十六个弹性端子51,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包含五十六个接触点71,插头连接器1与插座连接器2互相匹配组装,使多个接触点71与多个弹性端子51互相接触且电性连接。
请参阅附图图9b,第十四实施例为第二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八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直角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形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0b,第十七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五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十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1b,第二十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五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八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插头连接器。上述第十四实施例、第十七实施例及第二十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包含八十四个弹性端子51,其中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及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分隔件451两侧的对接腔45中。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包含八十四个接触点71。电路舌板7的缺口72将电路舌板7分隔为二十八对接触点71及十四对接触点71两个部分。当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互相匹配组装时,第一本体4的分隔件451对接到电路舌板7的缺口72中。多个分隔件451与多个缺口72互相匹配,使插座连接器1的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与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与插头连接器2的二十八对接触点71及十四对接触点71依序对接。
请参阅附图图9c,第十五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三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九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1器为直角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形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0c,一第十八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六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十二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2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角插头连接器。请参阅附图图11c,第二十一实施例公开的内容为第六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1与第九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7的组合,插座连接器1为垂直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2为直线插头连接器。上述第十五实施例、第十八实施例及第二十一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1包含一百四十个弹性端子54,其中两组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及一组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两个分隔件451形成的三个对接腔45中。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包含一百四十个接触点71。电路舌板7的两个缺口72分别将电路舌板7分隔为两组二十八对接触点71及一组十四对接触点71三个部分。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互相匹配组装时,第一本体4的多个分隔件451对接到电路舌板7的多个缺口72中。多个分隔件451与多个缺口72互相匹配,使插座连接器1的两组二十八对弹性端子51与一组十四对弹性端子51分别与插头连接器2的两组二十八对接触点71及一组十四对接触点71依序对接。
插头连接器2或插座连接器1为了因应环境空间以及资料传输的不同需求,故设计有不同的形态,插座连接器1包含不同弹性端子51数量、垂直插座连接器及直角插座连接器的形式。插头连接器2包含不同数量的接触点71、直线插头连接器及垂直插头连接器,多个插头及插座连接器在相同数量的接触点71及弹性端子51时,因应不同空间使用不同形态的结构,进而满足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在有限空间中对接的需求。
相较于现有技术来说,一般的SAS插座连接器在设计上金属外壳及绝缘本体仅有部分连接,且金属外壳及绝缘本体之间具有一空隙,形成较大体积的使用,容易造成空间的浪费。且金属外壳以及绝缘本体的连接设计容易有分离的风险,且与插座连接器连接的对接连接器在使用的时候容易有定位不准、容易脱落的问题发生。本发明将插座连接器1及插头连接器2做一系列的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插座连接器1包含外壳3、第一本体4、端子组5以及电路板6所组成,端子组5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端子槽46中,接着外壳3包围第一本体4且借由倒钩38固定于第一本体4的定位孔412中。借此加强外壳3固定于第一本体4的连接强度,以及外壳3包围第一本体4具有较佳的电磁屏蔽效应及较少的空间使用。插头连接器2的电路舌板7周围有多个配接件91围绕,多个配接件91可保护电路舌板7。当插头连接器2与插座连接器1对接时,配接件91为具有夹角设置的结构,存在较精准的对接方向性,进一步与插座连接器1相对应的配接结构47对位组装。由于部分多个配接件91在对接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电路舌板7,多个配接件91会先与配接结构47互相匹配,进一步将电路舌板7的位置与第一本体4的对接腔45定位,方便电路舌板7设置于第一本体4的对接腔45中。借此降低电路舌板7与第一本体4的碰撞与摩擦,以提升电路舌板7的使用寿命。且多个配接件91对接于相对应的配接结构47并收纳于第一本体4与外壳4之间,外壳3限制了多个配接结构47的空间,以增加多个配接件91在多个配接结构47中的固定强度,降低插座与插头连接器脱落的问题。
由以上详细说明,可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明了本实用新型的确可达成前述目的,实已符合专利法的规定,因此提出专利申请。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均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含:
一外壳,所述外壳为金属薄板所形成且具有一收容槽;
一第一本体,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且设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所述第一本体包含至少一对接腔,所述第一本体及所述外壳共同界定至少一配接结构;以及
至少一端子组,所述端子组具有多个弹性端子沿一横向排列为至少一排,所述端子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对接腔中;
一插头连接器,对接于所述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含:
一电路舌板,所述电路舌板与一线缆电性连接;以及
一第二本体,由绝缘塑胶材料制成,所述第二本体固定所述电路舌板及所述线缆,其中所述第二本体延伸至少一配接件,所述配接件与所述电路舌板相邻设置,且所述配接件与所述配接结构互相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包含多个主要配接件延伸于所述第二本体的一表面,所述插座连接器包含多个主要配接结构凹陷于所述第一本体表面,所述多个主要配接结构引导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互相匹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本体包含一相邻于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的一另一表面,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部分凸出于所述另一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用以防止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在错误的方向对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与所述电路舌板由所述第二本体的相同表面同向延伸,在所述第二本体延伸出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的方向上,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的长度大于所述电路舌板的长度。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含一辅助配接件延伸于所述第二本体的所述表面,所述辅助配接件设置于所述多个主要配接件之间,所述插座连接器对应所述辅助配接件设有一辅助配接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含一弹性件固定于所述辅助配接件,所述弹性件包含多个卡合件,多个所述卡合件是突出所述弹性件表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多个固定孔对应所述弹性件上的所述卡合件。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配接件包含一凸出结构自所述辅助配接件的末端延伸,所述凸出结构围绕的区域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所述第一本体还包含至少一分隔件,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第一本体形成多个对接腔;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所述电路舌板包含至少一缺口,所述缺口将所述电路舌板分成多个部分,其中所述分隔件与所述缺口互相匹配。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对接时,所述配接件被收纳于所述外壳与所述第一本体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边缘延伸出至少一倒钩,所述倒钩弯折且延伸于所述外壳的所述收容槽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改良的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体邻近所述外壳的表面设有至少一定位孔,所述外壳的所述倒钩固定于所述第一本体的所述定位孔。
CN201820350321.8U 2018-03-14 2018-03-14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082569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0321.8U CN208256943U (zh) 2018-03-14 2018-03-14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350321.8U CN208256943U (zh) 2018-03-14 2018-03-14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56943U true CN208256943U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08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350321.8U Active CN208256943U (zh) 2018-03-14 2018-03-14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5694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738B (zh) * 2019-11-27 2022-01-0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合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1738B (zh) * 2019-11-27 2022-01-01 日商日本航空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組合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8256B (zh) 构造用于使接头共地的载体组件和系统
US10797442B2 (en) Bidirectional double-si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TWM565419U (zh) 改良的連接器組合
CN101369693B (zh) 电连接器
CN103427238A (zh) 连接器装置
JPH11508730A (ja) 差し込み開口範囲に接触面保護部を備えた差し込み結合部
CN106981748B (zh) 电连接器
JPH07506693A (ja) コンポネント・ボードを電気的に相互接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コネクタ
US3638164A (en) Bisexual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166309B1 (en) Bus bar with connector shroud
CA2667744A1 (en) Plug-in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connecting electrical conductors to a plug-in connector
US5658164A (en) Flexible flat electrical cable connector with a conductive shield
CN112952423B (zh) 一种板端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CN104716505A (zh) 插座连接器及与之对接的插头连接器
CN208256943U (zh) 改良的连接器组合
US20090053932A1 (en) Slim usb male connector
US20120210575A1 (en) Electric contact for a connector
CN110021834A (zh) 具有折叠的扁平线缆的连接器组件
CN202797365U (zh) 插头连接器、电连接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202231235U (zh) 具套接壳的双面电连接公头
US6851965B1 (en) Plug-in connecting system for film-insulated conductors
CN110391561A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29U (zh) 通讯连接器
CN106257753A (zh) 电力连接器以及配置为与电力连接器配合的可插拔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