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47909U -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47909U
CN208247909U CN201820716152.5U CN201820716152U CN208247909U CN 208247909 U CN208247909 U CN 208247909U CN 201820716152 U CN201820716152 U CN 201820716152U CN 208247909 U CN208247909 U CN 208247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 shaped
automobile
plate body
wheel shaf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1615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青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uror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uror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uror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uror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1615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47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47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47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车顶散热装置包括条形外壳、条形风扇轮和电机,电机固定于条形外壳内且位于条形外壳长度方向的一侧,条形风扇轮可转动地设于条形外壳内且沿条形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条形风扇轮的一端与电机的主轴固定连接,条形外壳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进风口和排风口分别于电机驱动条形风扇轮转动时实现进风和排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车顶散热装置可以在汽车的顶部形成间断或不间断流通的平面状的空气流,平面状的空气流可以快速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通过对汽车顶部的降温从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对汽车的降温效果极佳。

Description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但人们在使用汽车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当汽车停在户外一段时间后,因为太阳的照射致使汽车内部的温度急速升高,特别在炎热的夏天,导致汽车内部窄小的空间形成类似火炉的环境。现有方法针对此种情况的散热操作是:将驾驶室位置的车门打开,再把副驾驶室位置的车门打开,反复开关驾驶位置的室车门十余次,以此通过流通于驾驶室与副驾驶室的空气将车内的高温带走,如此实现车内的降温,然而该种操作方法费时费力,不但容易对车身造成损伤,且对车内的降温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对车内高温降温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顶散热装置,包括条形外壳、条形风扇轮和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条形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条形外壳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条形风扇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条形外壳内且沿所述条形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条形外壳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口分别于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条形风扇轮转动时实现进风和排风。
优选地,所述条形外壳包括顶盖、底板和两个侧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两个所述侧盖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盖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所述电机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侧盖的内侧,所述顶盖宽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宽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口。
优选地,所述顶盖包括半圆状壳体、水平状板体、前倾斜状板体和后倾斜状板体,所述条形风扇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内,两个所述侧盖分别与所述半圆状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状板体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前倾斜状板体连接于所述水平状板体的末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侧下方延伸,所述水平状板体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侧下方延伸;
所述前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后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排风口。
优选地,所述前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后倾斜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
优选地,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轮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盖之间,且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分别并位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上方的两侧,所述第一轮轴上和所述第二轮轴上分别卷绕有用于遮盖汽车的顶部的第一遮阳帘和第二遮阳帘。
优选地,所述顶盖还包括棚板体,所述棚板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的顶部,且所述棚板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第一挡板体和第二挡板体,所述第一挡板体、所述棚板体和所述半圆状壳体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一遮阳帘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内,所述第二挡板体、所述棚板体和所述半圆状壳体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轮轴和所述第二遮阳帘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遮阳帘的末端和所述第二遮阳帘的末端分别设有用于与汽车的顶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优选地,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和第二自动收缩装置,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和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均安装于所述顶盖上,且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一轮轴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轮轴转动,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二轮轴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轮轴转动。
优选地,所述顶盖为太阳能板盖,所述太阳能板盖通过转换器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用于与汽车的顶部安装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于所述条形外壳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车顶散热装置,使用时,将其安装于汽车的顶部,并启动电机,电机控制条形外壳内的条形风扇轮转动,条形风扇轮转动时,条形外壳上设置的进风口进风,并且进入到条形外壳内的风从条形外壳上设置的排风口排出,进风口进风时,将汽车的顶部前窗位置的热量带走,排风口排风时,将汽车的顶部天窗和/或后窗位置的热量吹走;由于条形外壳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那么条形风扇轮也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如此,进风口进风以及排风出排风共同形成的空气流为平面状的空气流,其能够快速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通过对汽车顶部的降温从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且条形风扇轮制造的平面状的空气流间断或不间断地流动,对汽车起到的降温效果极佳。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顶部安装有上述的车顶散热装置,所述条形外壳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由于在其顶部安装有上述的车顶散热装置,那么通过该车顶散热装置可以在汽车的顶部形成间断或不间断流通的平面状的空气流,平面状的空气流可以快速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通过对汽车顶部的降温从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对汽车的降温效果极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顶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顶散热装置的第一遮阳帘和第二遮阳帘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顶散热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顶散热装置隐藏侧盖后的侧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顶散热装置的顶盖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图6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的车顶散热装置的第一遮阳帘和第二遮阳帘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车顶散热装置 10—条形外壳 11—顶盖
12—底板 13—侧盖 20—条形风扇轮
30—电机 40—第一轮轴 41—第一遮阳帘
50—第二轮轴 51—第二遮阳帘 60—固定支架
101—进风口 102—排风口 103—第一容置区
104—第二容置区 111—半圆状壳体 112—水平状板体
113—前倾斜状板体 114—后倾斜状板体 115—棚板体
116—第一挡板体 117—第二挡板体 118—支撑板体
119—安装孔 131—折板 411—第一固定件
511—第二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1~8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散热装置1,其主要安装在汽车的顶部使用,一般认为汽车的顶部包括顶部的前窗、天窗至后窗的位置,并且其实现的降温方式是通过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和散热。具体地,车顶散热装置1包括条形外壳10、条形风扇轮20和电机30,所述电机30固定于所述条形外壳10内且位于所述条形外壳10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条形风扇轮2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条形外壳10内且沿所述条形外壳10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条形风扇轮20的一端与所述电机30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条形外壳10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101和排风口102,其中,进风口101为朝向汽车的前窗设置,而排风口102为朝向七成的后窗设置,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排风口102分别于所述电机30驱动所述条形风扇轮20转动时实现进风和排风,即进风口101进风时可以带走位于汽车的前窗外的热量,而排风口102排风时可以吹走位于汽车的天窗和后窗外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顶散热装置1,使用时,将其安装于汽车的顶部(例如汽车顶部的天窗位置处),并启动电机30,电机30控制条形外壳10内的条形风扇轮20转动,条形风扇轮20转动时,条形外壳10上设置的进风口101进风,并且进入到条形外壳10内的风从条形外壳10上设置的排风口102排出,进风口101进风时,将汽车的顶部前窗位置的热量带走,排风口102排风时,将汽车的顶部天窗和/或后窗位置的热量吹走;由于条形外壳10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那么条形风扇轮20也沿着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如此,进风口101进风以及排风出排风共同形成的空气流为平面状的空气流,其能够快速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通过对汽车顶部的降温从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且条形风扇轮20制造的平面状的空气流间断或不间断地流动,对汽车起到的降温效果极佳。其中,如图7~8所示的位于汽车的顶部形成的连续的箭头所指即为空气流。
更具体地,条形外壳10优选安装在汽车的顶部天窗的位置处(或者汽车顶部用于开设天窗的位置处),如此,可以确保完成安装后的车顶散热装置1位于汽车顶部的前窗玻璃与后窗玻璃之间,这样车顶散热装置1产生的平面状的空气流可以大面积地带走汽车前窗玻璃外表面的热量以及吹走汽车顶部天窗位置处以及汽车顶部后窗外表面的热量,如此实现对汽车的降温。
优选地,条形风扇轮20为离心风扇轮。
进一步地,车顶散热装置1的安装通过条形外壳10与汽车实现连接,例如可以通过紧固件(图未示)或者强力胶水使得条形外壳10与汽车形成可拆卸连接。
更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8所示,所述车顶散热装置1还包括用于与汽车的顶部安装连接的固定支架60,所述固定支架60连接于所述条形外壳10的底部。也即是说,通过固定支架60与汽车的顶部的安装连接使得车顶散热装置1与汽车实现安装连接。
本实施例中,条形风扇轮20的一端部优选开设一轴孔(图未示),并且通过该轴孔与电机30的主轴连接,如此当电机30的主轴转动时,可以带动条形风扇轮20转动。
本实施例的车顶散热装置1,整体体积较小,安装方便,且安全性高,只有一个电机30作为电动部件,不会出现涉及电路的事故,不会给汽车增加风险,并且整个外形美观。
如图2~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条形外壳10包括顶盖11、底板12和两个侧盖13,所述顶盖11设于所述底板12的上方,两个所述侧盖13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盖11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12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所述电机30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侧盖13的内侧,所述顶盖11宽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12宽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101和所述排风口102。具体地,顶盖11、底板12和两个侧盖13共同围设形成一个空间,电机30和条形风扇轮20均位于该空间,通过该空间可以对条形风扇轮20起到保护作用,特别地,避免条形风扇轮20在转动时,受到异物的干扰而影响其转动甚至造成条形风扇轮20的损坏。其中,进风口101和排风口102的设置是通过顶盖11宽度方向的两端与底板12宽度方向的两端断开连接形成,也即是,顶盖11的一端与底板12的一端之间形成间距,顶盖11的另一端与底板12的另一端之间形成间距。
进一步地,侧盖13与顶盖11之间的连接通过开设位置对应的安装孔,并且通过紧固件穿设安装孔实现固定。而侧盖13的底部可以弯折延伸形成折板131,两个侧盖13的折板131则可以承托支撑底板12,以此使得侧盖13与底板12实现连接。
同理,电机30与侧板之间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开设位置对应的安装孔,并且通过紧固件穿设安装孔实现固定。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1包括半圆状壳体111、水平状板体112、前倾斜状板体113和后倾斜状板体114,所述条形风扇轮20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内,两个所述侧盖13分别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半圆状壳体111的截面形状大致呈半圆形状,通过该种结构可以确保能够容置条形风扇轮20并且具有足够的空间供条形风扇轮20转动。
如图4~5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水平状板体112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前倾斜状板体113连接于所述水平状板体112的末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20的侧下方延伸,所述水平状板体112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20的侧下方延伸;所述前倾斜状板体113与所述底板12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101,所述后倾斜状板体114与所述底板12之间形成所述排风口102。具体地,如此,前倾斜状板体113与底板12之间形成的进风口101为朝前侧下方设置,这样可以尽量使得进风口101位于靠近汽车的车顶表面,如此进风时,能够尽量带走汽车的车顶表面,并且,前倾斜状板体113连接于水平状板体112的末端并沿背向条形风扇轮20的侧下方延伸可以确保进风口101的开口处较窄,风一旦经过进风口101则进入到较大间距的空间,即水平状板体112与底板12之间的间距形成的空间。同理,后倾斜状板体114与底板12之间形成的排风口102为朝前侧下方设置,这样可以尽量使得排风口102位于靠近汽车的车顶表面,那么经过排风口102排出的风能够吹动汽车的顶部表面的热量,结构设计巧妙,可以有效地确保条形风扇轮20产生的空气流紧贴汽车的顶部表面,实现集中对汽车底部的表面的热量进行散发,进而有效地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实用性强。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前倾斜状板体113与所述底板12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后倾斜板体与所述底板12之间的间距。具体地,前倾斜状板体113与底板12之间形成的间距即为进风口101的间距,而后倾斜板体与底板12之间形成的间距即为排风口102的间距,通过设计进风口101比排风口102大,即可实现先将大量的风吸入到半圆状壳体111,接着经过条形风扇轮20的离心作用以及结合开口更小的排风口102,形成更加快速的风经排风口102排出而吹向汽车的顶部,实现的降温效果更佳。
如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车顶散热装置1还包括第一轮轴40和第二轮轴50,所述第一轮轴40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轮轴50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盖13之间,且所述第一轮轴40和所述第二轮轴50分别并位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宽度方向的上方的两侧,所述第一轮轴40上和所述第二轮轴50上分别卷绕有用于遮盖汽车的顶部的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具体地,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的作用分别用于遮挡半圆状壳体111前方的汽车的顶部位置以及半圆状壳体111后方的汽车的顶部位置,大致是第一遮阳帘41用于遮挡汽车的前窗的位置,而第二遮阳帘51用于遮挡汽车的天窗和后窗的位置。
如图2和图8所示,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具体使用时,通过拉动第一遮阳帘41的末端,在第一轮轴40的转动下,直至将第一遮阳帘41的末端拉动至汽车的前盖位置处,并且将其固定在汽车的前盖上,如此,第一遮阳帘41覆盖了整个汽车的前窗;以及,通过拉动第二遮阳帘51的末端,在第二轮轴50的转动下,直至将第二遮阳帘51的末端拉动至汽车的后盖位置处,并且将其固定在汽车的后盖上,如此,第二遮阳帘51覆盖了整个汽车的天窗和后窗。这样,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处于展开状态,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不但可以遮挡太阳光,还可以吸收汽车顶部的部分热量使得散发。另外,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还可以防止树叶、尘埃等杂物直接跌落在汽车的顶部以及阻挡雨水直接滴落在汽车的顶部,降低汽车的前窗、天窗和后窗漏水的风险。
如图8所示,进一步地,当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处于展开状态时,同时启动电机30控制条形风扇轮20转动,由于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均与汽车的顶部形成夹层,转动的风扇轮迅速将夹层内的空气热量带走,即形成的平面状的空气流迅速带走第一遮阳帘41与汽车的顶部之间形成夹层的热量以及吹走第二遮阳帘51与汽车的顶部之间形成夹层的热量,这样空气流不会浪费,集中用于带动汽车顶部的热量,对汽车的散热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顶散热装置1还包括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图未示)和第二自动收缩装置(图未示),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和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均安装于所述顶盖11上,且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一轮轴40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轮轴40转动,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二轮轴50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轮轴50转动。具体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上设有按钮可以实现控制第一轮轴40转动,这样可以自动实现展开和收卷第一遮阳帘41,同理,第二自动收缩装置上设有按钮可以实现控制第二轮轴50转动,这样可以自动实现展开和收卷第二遮阳帘51,如此,使得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遮阳帘51的收放控制方便,实用性强。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顶盖11还包括棚板体115,所述棚板体115固定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111的顶部,且所述棚板体115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第一挡板体116和第二挡板体117,所述第一挡板体116、所述棚板体115和所述半圆状壳体111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一容置区103,所述第一轮轴40和所述第一遮阳帘41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103内,所述第二挡板体117、所述棚板体115和所述半圆状壳体111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二容置区104,所述第二轮轴50和所述第二遮阳帘51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104内。具体地,第一挡板体116、棚板体115和半圆状壳体111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一容置区103,该第一容置区103为开放结构的容置区,通过该第一容置区103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具有空间供第一轮轴40和第一遮阳帘41安装,另外,也可以对第一轮轴40和第一遮阳帘41起到保护作用,在不需要使用第一遮阳帘41时,第一遮阳帘41卷绕在第一轮轴40上,并且可以防止阳光、杂物等直接接触到第一遮阳帘41。同理,第二容置区104的作用是第一容置区103相同,其位于与第一容置区103形成对称或者大致对称,其作用是在不需要使用第二遮阳帘51时,第二遮阳帘51卷绕在第二轮轴50上,并且可以防止阳光、杂物等直接接触到第二遮阳帘51。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棚板体115与半圆状壳体111的顶部之间通过一具有一定厚度的支撑板体118连接,该支撑板体118的设置一方面是加强棚板体115与半圆状壳体1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可以在供与侧盖13固定连接的安装孔119的开设。
优选地,如图5所示,整个顶盖11为一体成型结构,即棚板体115、第一挡板体116、第二挡板体117、支撑板体118、半圆状壳体111、水平状板体112、前倾斜状板体113和后倾斜状板体114一体成型而制成顶盖11。
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遮阳帘41的末端和所述第二遮阳帘51的末端分别设有用于与汽车的顶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411和第二固定件511。优选地,第一固定件411和第二固定件511均为吸附件,具体地,第一固定件411和第二固定件511的设置可以便于将展开的第一遮阳帘41和第二这样两吸附连接在汽车的顶部,并且磁性吸附的连接方式不会对汽车的顶部造成损伤,而且操作快捷,方便实用。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件411和第二固定件511可以是软磁吸条或者真空吸盘等。
当然,第一固定件411和第二固定件511还可以是钩子等。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顶盖11为太阳能板盖,所述太阳能板盖通过转换器(图未示)与所述电机30电性连接。具体地,转换器的作用是将太阳能板盖收集的太阳能转换呈电能供电机30的使用,这样不需要耗电耗油,安全可靠,保护汽车同时实现对汽车的降温散热。优选地,转换器设置在条形外壳10内。并且,太阳能板盖收集太阳能后还可以自动启动电机30工作,电机30带动条形风扇轮20转动产生空气流。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机30也可以直接连接在汽车的电源装置上(图未示),以此实现对电机30的供电。还可以在条形外壳10内设置电池(图未示)为电机30供电,例如,电池可以为电蓄电池、充电电池等。
如图6~8结合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的顶部安装有上述的车顶散热装置1,所述条形外壳10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由于在其顶部安装有上述的车顶散热装置1,那么通过该车顶散热装置1可以在汽车的顶部形成间断或不间断流通的平面状的空气流,平面状的空气流可以快速带走汽车顶部的热量,通过对汽车顶部的降温从而实现对汽车内部的降温,对汽车的降温效果极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条形外壳、条形风扇轮和电机,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条形外壳内且位于所述条形外壳长度方向的一侧,所述条形风扇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条形外壳内且沿所述条形外壳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主轴固定连接,所述条形外壳宽度方向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口分别于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条形风扇轮转动时实现进风和排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外壳包括顶盖、底板和两个侧盖,所述顶盖设于所述底板的上方,两个所述侧盖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顶盖长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长度方向的两端之间;所述电机固定于其中一个所述侧盖的内侧,所述顶盖宽度方向的两端与所述底板宽度方向的两端之间分别形成所述进风口和所述排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半圆状壳体、水平状板体、前倾斜状板体和后倾斜状板体,所述条形风扇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内,两个所述侧盖分别与所述半圆状壳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固定连接;
所述水平状板体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一端并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前倾斜状板体连接于所述水平状板体的末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侧下方延伸,所述水平状板体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并沿背向所述条形风扇轮的侧下方延伸;
所述前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后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所述排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倾斜状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后倾斜板体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两端和所述第二轮轴的两端均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盖之间,且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二轮轴分别并位于所述半圆状壳体宽度方向的上方的两侧,所述第一轮轴上和所述第二轮轴上分别卷绕有用于遮盖汽车的顶部的第一遮阳帘和第二遮阳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还包括棚板体,所述棚板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半圆状壳体的顶部,且所述棚板体宽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向下弯折形成第一挡板体和第二挡板体,所述第一挡板体、所述棚板体和所述半圆状壳体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一容置区,所述第一轮轴和所述第一遮阳帘均位于所述第一容置区内,所述第二挡板体、所述棚板体和所述半圆状壳体之间共同围设成第二容置区,所述第二轮轴和所述第二遮阳帘均位于所述第二容置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遮阳帘的末端和所述第二遮阳帘的末端分别设有用于与汽车的顶部连接的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和第二自动收缩装置,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和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均安装于所述顶盖上,且所述第一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一轮轴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一轮轴转动,所述第二自动收缩装置与所述第二轮轴连接以控制所述第二轮轴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太阳能板盖,所述太阳能板盖通过转换器与所述电机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顶散热装置还包括用于与汽车的顶部安装连接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连接于所述条形外壳的底部。
11.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的顶部安装有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车顶散热装置,所述条形外壳沿所述汽车的宽度方向布置。
CN201820716152.5U 2018-05-14 2018-05-14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Active CN208247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16152.5U CN208247909U (zh) 2018-05-14 2018-05-14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16152.5U CN208247909U (zh) 2018-05-14 2018-05-14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47909U true CN208247909U (zh) 2018-12-18

Family

ID=64635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16152.5U Active CN208247909U (zh) 2018-05-14 2018-05-14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479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7747A (zh) * 2018-05-14 2018-08-24 深圳北极之光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7747A (zh) * 2018-05-14 2018-08-24 深圳北极之光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4958B2 (ja) ビルディングの開口部又はビルディングの表面部分用のカバー、及びそのカバーのための駆動システム
CN101840943B (zh) 用于半导体制冷的汽车遮阳型可折叠太阳能光伏电池板
CN208247909U (zh)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CN206067429U (zh) 一种汽车车厢降温系统
CN108437747A (zh) 汽车及车顶散热装置
CN106567568B (zh) 一种可降温的移动式停车棚
CN105059096A (zh) 一种太阳能汽车天窗
CN209687329U (zh) 一种防尘防积水型风机百叶窗
WO2013018991A2 (ko) 차량의 실내전자기기를 냉각시키는 태양광 구동식 쿨러
WO2001074614A1 (fr) Ventilation d'une cabine d'automobile
CN105416007A (zh) 一种汽车用光伏电动卷帘散热装置
CN206357965U (zh) 独立式太阳能降温遮阳板
CN201849284U (zh) 车用通风结构
CN107415651A (zh) 一种汽车太阳能柔性遮阳制冷通风装置
CN206797077U (zh) 一种低能耗车辆
CN205468424U (zh) 一种汽车通风降温系统
CN205523547U (zh) 一种汽车用光伏电动卷帘散热装置
CN204936772U (zh) 一种太阳能汽车天窗
CN221137555U (zh) 一种冬夏两用自动化霜遮阳挡
CN110843483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多功能天窗
CN208101655U (zh) 一种折叠式汽车防护罩
CN208411387U (zh) 隐形车窗保温外衣
CN208006681U (zh) 一种冬夏两用自动化霜遮阳挡
CN219214909U (zh) 汽车防晒自动折叠太阳能板
CN205561066U (zh) 折叠化霜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