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26210U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26210U
CN208226210U CN201820776027.3U CN201820776027U CN208226210U CN 208226210 U CN208226210 U CN 208226210U CN 201820776027 U CN201820776027 U CN 201820776027U CN 208226210 U CN208226210 U CN 2082262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ignal
conductive
group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7602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OC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7602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262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262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262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及第一焊接臂,第一焊接臂延伸至绝缘基座的第一侧。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及第二焊接臂,第二焊接臂延伸至绝缘基座的第二侧。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分别包括均插设在第一对接槽内的第一导电臂及第二导电臂,第一导电臂与第二导电臂分别与第一信号连接臂及第二信号连接臂接触。本实用新型具有信号传输稳定,结构简单紧凑及便于制造的优点。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组件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组件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组件通常包括相互配合的连接器,每一个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绝缘基体上,第一组信号端子排成一排,第二组信号端子排成一排,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位置相对设置。然而,由于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位置相对设置,因而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的信号容易相互干扰,导致信号传输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较稳定的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及第一焊接臂,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焊接臂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及第二焊接臂,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若干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与若干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排成一排,所述第二焊接臂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及第一固定臂,所述第一导电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导电臂及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二导电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排成一排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一一对应接触,所述第二固定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信号屏蔽框,所述信号屏蔽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信号屏蔽框与所述绝缘基座之间形成有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环绕所述第一对接槽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信号隔离框,所述信号隔离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且所述信号隔离框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内并与信号屏蔽框相接触。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信号屏蔽框包括框体及位于所述框体位置相对的两端的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框体相连并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信号屏蔽框还包括位于所述框体位置相对的两侧的第二焊接片,所述第二焊接片与所述框体相连并从所述第二定位缺口伸出。
优选地,所述信号屏蔽框还包括第一导向臂及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与所述第二导向臂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臂与所述第二导向臂均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处,并均与所述框体相连;所述第一导向臂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导向臂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优选地,所述信号隔离框包括连接框及位于所述连接框位置相对的两端的固定片,所述连接框与所述绝缘基体过盈配合,所述固定片与所述连接框相连。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包括固定壁及对接框,所述对接框位于所述固定壁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所述固定壁与所述对接框形成有用于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槽;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均固定在所述固定壁上,并延伸至所述连接槽内。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还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位于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臂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臂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还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位于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臂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臂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绝缘基座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排成一排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一一对应接触。因此,不仅较好地降低了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信号干扰的概率,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而且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一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第二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去掉绝缘基体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第一导电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第二导电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器100及第二连接器200,所述第一连接器100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信号端子2、第二组信号端子3及信号屏蔽框4,所述绝缘基座1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的第一对接槽11。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缺口101,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缺口102,所述第一定位缺口101与所述第二定位缺口102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边缘。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基板13及对接块14,所述基板13呈长方体形,所述对接块14位于所述基板13的一侧并与所述基板13相连,所述基板13与所述对接块14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对接块14在所述基板13所在的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基板13内。所述对接块14设置有所述第一对接槽11,所述第一对接槽11呈条形并沿所述绝缘基座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即所述第一对接槽11沿所述对接块14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基板13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定位缺口101,所述基板13位置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定位缺口102,且所述第二定位缺口102位于所述基板13侧面的端部位置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绝缘基座1及所述第一对接槽11的形状及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绝缘基座1可以呈长方体形、正方体或者其它多面体形等。
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排成一排,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纵向的不同位置处,即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不同区域,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端,因而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
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21,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211及第一焊接臂212,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焊接臂212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连接的第一插槽20,所述第一插槽20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插槽20位置相对的两槽壁分别设置有第一扣接凸起201及第二扣接凸起202。通过所述第一扣接凸起201及所述第二扣接凸起202夹持并扣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上,因而信号连接更稳定可靠。
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3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311及第二焊接臂312,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若干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与若干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排成一排,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区域。较佳地,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连接的第二插槽30,所述第二插槽30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二插槽30位置相对的两槽壁分别设置有第三扣接凸起301及第四扣接凸起302。通过所述第三扣接凸起301及所述第四扣接凸起302夹持并扣接在所述第二连接器200上,因而信号连接更稳定可靠。
所述第二焊接臂312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焊接臂212与所述第二焊接臂312分别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及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伸出,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焊接臂212与所述第二焊接臂312分别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伸出来,因而不仅降低了信号干扰的概率。
所述信号屏蔽框4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信号屏蔽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之间形成有第二对接槽15,所述第二对接槽15环绕所述第一对接槽11设置,因而不仅可屏蔽外部干扰信号,而且连接更稳固。较佳地,信号屏蔽框4包括框体40、第一焊接片41、第二焊接片42、第一导向臂43、第二导向臂44、第三导向臂45及第四导向臂46,所述框体40套设在所述对接块14上并与所述对接块14形成有预设距离,其中,所述预设距离可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所述框体40、基板13及所述对接块14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对接槽15。
所述第一焊接片41位于所述框体40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焊接片41与所述框体40相连并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101伸出。所述第二焊接片42位于所述框体40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焊接片42与所述框体40相连并从所述第二定位缺口102伸出。通过所述第一定位缺口101及所述第二定位缺口102分别对所述第一焊接片41及所述第二焊接片42进行定位,因而连接更稳固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屏蔽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活动连接,因而较便于制造,避免了所述信号屏蔽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通过过盈配合时,将所述信号屏蔽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在模具内进行配合成型的工序。
所述第一导向臂43与所述第二导向臂44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臂43与所述第二导向臂44均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处,并均与所述框体40相连。所述第一导向臂43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431,所述第一导向斜面431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导向臂44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441,所述第二导向斜面441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通过设置位置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导向臂43与所述第二导向臂44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进行导向,因而,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相对接时,较便于对接,提高用户体验。
所述第三导向臂45与所述第四导向臂46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导向臂45与所述第四导向臂46均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处,并均与所述框体40相连;所述第三导向臂45设置有第三导向斜面451,所述第三导向斜面451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四导向臂46设置有第四导向斜面461,所述第四导向斜面461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5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通过设置位置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三导向臂45与所述第四导向臂46对所述第二连接器200进行导向,因而,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200相对接时,较便于对接,提高用户体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信号屏蔽框4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铁、铝或其合金等材料,所述信号屏蔽框4也可以为圆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框体40等,其材料及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能够实现信号屏蔽即可。
由于所述绝缘基座1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的第一对接槽11,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焊接臂212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排成一排,所述第二焊接臂312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因而距离相距较远。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可以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端的端部,也可以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中部的两侧。较佳地,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绕所述基板13的中心并沿所述基板13所在的平面旋转180°,便可以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重合,即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第二组信号端子3关于所述基板13的中心成中心对称。
因此,不仅较好地降低了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之间信号干扰的概率,而且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
所述第二连接器200包括绝缘基体1’、第一组导电端子2’、第二组导电端子3’及信号隔离框4’。所述绝缘基体1’包括固定壁11’、对接框12’、若干第一夹持臂13’及若干第二夹持臂14’,所述固定壁11’大致呈十字形,所述对接框12’位于所述固定壁11’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壁11’相连,所述固定壁11’与所述对接框1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对接框12’在所述固定壁11’所在的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固定壁11’内。所述固定壁11’与所述对接框12’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100’连接的连接槽15’。
若干所述第一夹持臂13’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13’位于所述连接槽15’内并与所述固定壁11’相连。若干所述第二夹持臂14’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夹持臂14’位于所述连接槽15’内并与所述固定壁11’相连。若干所述第一夹持臂13’与若干所述第二夹持臂14’排成一排,并位于所述连接槽15’的中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绝缘基体1’的形状及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所述绝缘基体1’可以呈长方体形、正方体或者其它多面体形等。
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纵向的不同位置处,即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的不同区域。优选地,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端,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可以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端的端部,也可以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中部的两侧。较佳地,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绕所述固定壁11’的中心并沿所述固定壁11’所在的平面旋转180°,便可以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重合,即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关于所述固定壁11’的中心成中心对称。因而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
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21’,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第一导电臂22’及第一固定臂23’,所述第一导电臂22’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臂13’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上,因而固定更可靠。所述第一固定臂23’与所述第一导电臂22’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均固定在所述固定壁11’上,并延伸至所述连接槽15’内以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连,进而实现信号传输。
所述第一导电臂22’包括第一连接部221’、第一弯折部222’及第一接触部223’,所述第一连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23’相连。所述第一弯折部2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221’相连,所述第一弯折部22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3’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221’与所述第一接触部223’位置相对设置,并形成有弹性变形空间224’,因而当所述第一接触部223’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一接触部223’受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作用力而朝所述弹性变形空间224’发生弹性形变,因而不仅连接可靠,而且便于使用。所述第一接触部223’背向所述弹性变形空间22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的扣接凹槽225,因而进一步增加连接的可靠性。
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31’,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包括第二导电臂32’及第二固定臂33’,所述第二导电臂32’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臂14’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臂32’上,因而固定更稳固。所述第一固定臂23’与所述第二固定臂33’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且所述第一固定臂23’及所述第二固定臂33’的底面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因而较便于焊接固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和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结构相同,因此,其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其只要包括所述第二导电臂32’及所述第二固定臂33’,以能够进行传输信号即可。
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间隔设置并排成一排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一一对应接触,所述第二固定臂33’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一固定臂23’与所述第二固定臂33’分别从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及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伸出,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固定臂23’与所述第二固定臂33’分别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侧伸出来,因而不仅降低了信号干扰的概率。
所述信号隔离框4’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且所述信号隔离框4’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15内并与信号屏蔽框4相接触,因而较好的屏蔽外部干扰信号。所述信号隔离框4’包括连接框41’及位于所述连接框41’位置相对的两端的固定片42’,所述连接框41’与所述绝缘基体1’过盈配合,所述固定片42’与所述连接框41’相连。所述固定片42’与所述连接框4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定位槽43’,所述绝缘基体1’延伸至所述定位槽43’内,因而连接较稳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壁11’位于所述定位槽43’内,所述信号隔离框4’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金属材料可以是铜、铁、铝或其合金等材料,所述信号隔离框4’也可以为圆形、五边形或六边形的连接框41’等,其材料及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只要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并能够屏蔽外部干扰信号即可。
由于所述第一固定臂23’与所述第一导电臂22’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排成一排,所述第二固定臂33’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相距较远。因此,不仅较好地降低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之间信号干扰的概率,而且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绝缘基座1’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200连接的第一对接槽11,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排成一排,所述第一导电臂2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排成一排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第一导电臂2’与所述第二导电臂32’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11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11一一对应接触。因此,不仅较好地降低了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之间,以及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之间信号干扰的概率,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而且其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绝缘基座设置有第一对接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及第一焊接臂,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焊接臂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及第二焊接臂,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若干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与若干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排成一排,所述第二焊接臂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
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臂及第一固定臂,所述第一导电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固定臂与所述第一导电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第二导电臂及第二固定臂,所述第二导电臂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排成一排并插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内,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分别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一一对应接触,所述第二固定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相连并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一侧与所述绝缘基体的第二侧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位置相对的两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等间距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信号屏蔽框,所述信号屏蔽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信号屏蔽框与所述绝缘基座之间形成有第二对接槽,所述第二对接槽环绕所述第一对接槽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信号隔离框,所述信号隔离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体上,且所述信号隔离框插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内并与信号屏蔽框相接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定位缺口,所述信号屏蔽框包括框体及位于所述框体位置相对的两端的第一焊接片,所述第一焊接片与所述框体相连并从所述第一定位缺口伸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定位缺口,所述信号屏蔽框还包括位于所述框体位置相对的两侧的第二焊接片,所述第二焊接片与所述框体相连并从所述第二定位缺口伸出。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屏蔽框还包括第一导向臂及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与所述第二导向臂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向臂与所述第二导向臂均位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处,并均与所述框体相连;所述第一导向臂设置有第一导向斜面,所述第一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所述第二导向臂设置有第二导向斜面,所述第二导向斜面与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槽口所在的面形成的角度为钝角。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隔离框包括连接框及位于所述连接框位置相对的两端的固定片,所述连接框与所述绝缘基体过盈配合,所述固定片与所述连接框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体包括固定壁及对接框,所述对接框位于所述固定壁的一侧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所述固定壁与所述对接框形成有用于与第一连接器连接的连接槽;所述第一导电臂与所述第二导电臂均固定在所述固定壁上,并延伸至所述连接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体还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位于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夹持臂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导电臂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体还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二夹持臂位于所述连接槽内并与所述固定壁相连,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夹持臂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二导电臂上。
CN201820776027.3U 2018-05-23 2018-05-23 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2082262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6027.3U CN208226210U (zh) 2018-05-23 2018-05-23 连接器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76027.3U CN208226210U (zh) 2018-05-23 2018-05-23 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26210U true CN208226210U (zh) 2018-12-11

Family

ID=64505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76027.3U Active CN208226210U (zh) 2018-05-23 2018-05-23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2621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42872B (zh)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US11509081B2 (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plug-in connection
US7641507B2 (en) Cable connector
CN112186448B (zh) 连接器总成
CN208226210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8226221U (zh) 连接器
CN202940401U (zh) 一种三通电连接器
CN109830854B (zh) 用于高速连接器的屏蔽组件、模块结构及高速连接器
TW201739110A (zh) 連接器模組及其閘刀
CN204720592U (zh) 壁挂架组件及其夹线型连接器
CN208257026U (zh) 连接器
CN110534939A (zh) 连接器组件
CN208189868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8637638U (zh) 连接器
TWM466396U (zh) 壓接式磁吸連接器構造
CN208315791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US20160093992A1 (en) Universal serial bus connector
CN206516796U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12956082A (zh) 连接器以及三向传输和转换电路模块
CN217087050U (zh) 连接器结构
CN208189851U (zh) 连接器
CN208873930U (zh) 连接器
CN208189867U (zh) 连接器及其加强框
CN216563604U (zh) 电源用连接件及电源
CN214176264U (zh) 一种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