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80917U -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80917U
CN208180917U CN201820450012.8U CN201820450012U CN208180917U CN 208180917 U CN208180917 U CN 208180917U CN 201820450012 U CN201820450012 U CN 201820450012U CN 208180917 U CN208180917 U CN 208180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terminal
joint portion
executing agency
adjust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5001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彪
崔超
顾隆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5001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80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80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80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执行机构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和弹性件;所述安装单元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所述安装单元的安装轴贯通所述驱动单元、所述离合单元,且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一接合部相连,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多个接合位置,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通过离合单元将手动转动显示终端与自动转动显示终端耦合为一个整体,两种切屏方式互不干涉,且在手动模式下显示终端在轴向上不会移动。

Description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在娱乐化、智能化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多媒体的功能、形式日趋丰富,可与手机、电脑互联或者能与互联网连接的多功能、大尺寸车载显示终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目前显示终端的固定方式大都以横屏或竖屏的单一模式直接固连于仪表台。这种形式在面对不同规格的图片及视频等影像资源时不能实现等比例、全屏显示,同时也不能够兼顾不同用户的个人使用习惯。
由于手动机构和电动机构的结构难以整合,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开发出了纯手动或电动机构来旋转显示终端,这些机构一方面结构复杂,另一方面难以兼顾手动或电动操作习惯,且由于显示终端非固定式,极易随整车震动而晃动,存在改进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具备手动和自动调节功能且两种调节方式互不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和弹性件;所述安装单元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所述安装单元的安装轴贯通所述驱动单元、所述离合单元,且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一接合部相连,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多个接合位置,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侧,所述弹性件用于弹性抵压所述第一接合部以使所述离合单元、所述驱动单元、所述安装单元顺次压紧,且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常相互锁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通过离合单元将手动转动显示终端与自动转动显示终端耦合为一个整体,两种切屏方式互不干涉,且在手动模式下显示终端在轴向上不会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安装单元被构造成可被手动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部可转动地在多个接合位置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在改变接合位置时,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驱动单元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一接合部在轴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方向运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端面相对设置,且在相对设置的端面上形成多个所述接合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形成在所述从动齿轮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端面的多个锁止槽,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多个锁止凸起,每个所述锁止凸起适于与至少两个所述锁止槽咬合以使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至少适于在两个所述接合位置接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锁止槽和所述锁止凸起均具有梯形截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锁止槽、所述锁止凸起的数目相同,且均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接合部套设在所述安装轴外,且与所述安装轴通过花键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内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花键槽,所述安装轴的外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外花键,所述外花键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端设有导向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安装单元包括: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所述安装轴与所述旋转盘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源、减速器、机壳,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所述动力源和所述减速器均安装于所述机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压所述机壳,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压所述第一接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前端面轴承和后端面轴承,所述机壳包括前机壳和后机壳,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前端面通过所述前端面轴承抵压所述前机壳,所述弹性件的所述一端通过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后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前支承轴承和后支承轴承,所述前支承轴承和所述后支承轴承均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外,所述安装轴的前端通过所述前支承轴承支承于所述前机壳,所述安装轴的后端通过所述后支承轴承支承于所述后机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外,所述后机壳包括套筒段,所述套筒段的内壁设有向内凸出的轴向限位环,所述套筒段套设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后支承轴承外,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轴向限位环的前端面,所述后支承轴承抵压所述轴向限位环的后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机壳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端盖和限位环,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限位环抵压所述端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前端面轴承和后端面轴承,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所述前端面轴承和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机壳的两个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显示终端和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安装于车体,所述显示终端安装于所述执行机构的所述安装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与上述的执行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爆炸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驱动单元的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安转轴与离合单元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执行机构100,
安装支架11,旋转盘12,安装轴15,外花键16,导向段17,
第一接合部21,锁止凸起22,花键槽23,锁止槽26,
驱动单元30,动力源31,一级主动蜗杆32,一级从动齿轮33,二级主动蜗杆34,二级从动齿轮35,前机壳36,限位止口36a,后机壳37,套筒段37a,轴向限位环37b,端盖38,限位环39,
弹性件40,
底座50,
前端面轴承61,后端面轴承62,前支承轴承63,后支承轴承6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100,该执行机构100用于转动显示终端,比如使显示终端在横屏或竖屏之间切换,或者显示终端转动到其他角度,显示终端可以为触摸屏等。
如图1-图8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100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和弹性件40。
其中,安装单元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显示终端可以固定安装于安装单元或者二者可以可拆卸地连接。
如图1和图6所示,安装单元可以包括:安装支架11、旋转盘12和安装轴15。安装支架11用于安装显示终端,安装支架11与显示终端(设有相应接口结构)通过螺栓固连,或者安装支架11可以集成于显示终端的背面。旋转盘12与安装支架11相连,安装支架11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旋转盘12相连,安装轴15与旋转盘12相连,安装轴15与旋转盘12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者安装轴15与旋转盘12可以形成为一体,安装轴15与旋转盘12通过模内铸造成型。
离合单元包括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21具有多个接合位置,比如,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的端面相对设置,且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相对设置的端面上形成多个接合位置,这样可以缩短整个机构的轴向距离。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常相互锁止。在自动模式下,驱动单元30开启,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相互锁止,离合单元可以传递扭矩;在手动模式下,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相对转动并在另一个接合位置接合。
如图3所示,安装单元的安装轴15贯通驱动单元30、离合单元,安装轴15用于将各个部件串成整体。安装轴15可以为空心轴,以减轻重量,便于走线。
驱动单元30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相连,驱动单元30用于驱动安装单元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分别与显示终端的两个状态对应,比如安装单元在第一位置时,显示终端横屏,安装单元在第二位置时,显示终端竖屏。驱动单元30可以为电驱式、液压驱动式、气动式等。
第一接合部21位于驱动单元30的输出端背离显示终端的一侧,安装轴15与离合单元的第一接合部21相连,弹性件40用于弹性抵压第一接合部21以使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安装单元顺次压紧,且使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常相互锁止。弹性件40可以提供轴向的弹性力使各组件间保持一定的正压力,实现系统的锁紧功能。该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驱动单元30中齿隙存在而导致的显示终端微颤回旋,避免其引起的视觉停留现象,同时防止了振动冲击中微颤打齿造成的传动系统破坏风险,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防抖、抗振性能。
通过将第一接合部21设置在驱动单元30的输出端背离显示终端的一侧,可以减少显示器终端这一侧的部件的数量,便于显示终端布置,使得靠近仪表板外表面的领减少。
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在相对转动时形成离合结构,此时驱动单元30和第二接合部被限位不动,第一接合部21向着背离显示终端的方向移动压缩弹性件40,这样在手动转动显示终端时,显示终端不会向靠近使用者的方向移动,可以在转动时实现显示终端在轴向上的静止。
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常相互锁止,安装单元被构造成可被手动转动以带动第一接合部21相对于第二接合部可转动地在多个接合位置之间切换。
在改变接合位置时,第二接合部与驱动单元30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第一接合部21在轴向上朝背离第二接合部的方向运动。
在驱动单元30工作时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21接合,可以理解的是,在常态下第一接合部21、第二接合部在预紧力的作用下相互接合,可以传递扭矩,驱动力沿驱动单元30-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21-安装轴15-旋转盘12-安装支架11-显示终端传递,从而使显示终端转动,实现显示终端的转动或者横竖屏切换。
在驱动单元30不工作且第二接合部受到的扭矩大于预紧力时,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21相对转动以改变接合位置。
比如手动给显示终端施加使其转动的扭矩,该扭矩通过安装支架11-旋转盘12-安装轴15传递给第一接合部21,由于驱动单元30不工作时被锁止,驱动单元30与第二接合部固定连接,当上述扭矩不大于预紧力时,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保持接合,显示终端不转动;当上述扭矩大于预紧力时,第一接合部21与第二接合部发生相对转动,从前一个接合位置转动到另一个接合位置,当第一接合部21相对于第二接合部从第一个接合位置转动到第二接合位置时,即可实现显示终端的手动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100,通过离合单元将手动转动显示终端与自动转动显示终端耦合为一个整体,两种切屏方式互不干涉,且在手动模式下显示终端在轴向上不会移动。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驱动单元30的结构形式。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驱动单元30包括:动力源31、减速器、机壳,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减速器的输入端相连,减速器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相连,动力源31和减速器均安装于机壳内。
动力源31可以为电机、油泵、气泵等,减速器可以为齿轮减速机、带传动减速,减速器也可以为蜗杆齿轮传动机构等。减速器可以为一级减速机构,也可以为多级减速机构。
驱动单元30包括:动力源31和减速器,减速器包括主动蜗杆和从动直齿轮,主动蜗杆与动力源31的输出轴相连,从动直齿轮与主动蜗杆啮合。
采用蜗杆直齿轮减速机构,该机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且传动平稳、噪声低,整个减速机构布局灵活,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驱动单元30的壳体设有轴向限位支承结构,主动蜗杆支承于轴向限位支承结构,且主动蜗杆的轴肩与轴向限位支承结构的端面相对设置以实现轴向定位。
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为α,满足:82°≤α≤88°。进一步地,84°≤α≤86°,比如α=85°,α的大小根据主动蜗杆的螺旋升角来定。
也就是说,主动蜗杆与从动直齿轮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主动蜗杆与从动直齿轮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直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涡轮直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涡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下面以减速器为二级传动机构为例作详细的说明。减速器包括:一级主动蜗杆32、一级从动齿轮33、二级主动蜗杆34、二级从动齿轮35。
其中,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32连接,一级主动蜗杆32可以集成于动力源31的输出轴外,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32可以固定连接,或者动力源31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32通过联接器可拆卸地相连。一级从动齿轮33、二级从动齿轮35可以均为直齿轮。
一级主动蜗杆32与一级从动齿轮33啮合,一级主动蜗杆32的轴线与一级从动齿轮33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将一级主动蜗杆32的轴线和一级从动齿轮33的轴线投影到与这两根轴线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一级主动蜗杆32的轴线与一级从动齿轮33的轴线的夹角α,满足:82°≤α≤88°。进一步地,84°≤α≤86°,比如α=85°,α的大小根据一级主动蜗杆32的螺旋升角来定。也就是说,一级主动蜗杆32与一级从动齿轮33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一级主动蜗杆32与一级从动齿轮33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涡轮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涡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二级主动蜗杆34与一级从动齿轮33同轴设置,二级主动蜗杆34与一级从动齿轮33沿轴向间隔开设置,二级主动蜗杆34与一级从动齿轮33可以一体加工,或者一级从动齿轮33可以通过花键与二级主动蜗杆34相连。
二级从动齿轮35与二级主动蜗杆34啮合,二级从动齿轮35用于输出驱动单元30的驱动力。二级主动蜗杆34的轴线与二级从动齿轮35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将二级主动蜗杆34的轴线L和二级从动齿轮35的轴线投影到与这两根轴线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二级主动蜗杆34的轴线与二级从动齿轮35的轴线的夹角β,满足:82°≤β≤88°,进一步地,84°≤β≤86°,比如β=85°,β的大小根据二级主动蜗杆34的螺旋升角来定。也就是说,二级主动蜗杆34与二级从动齿轮35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二级主动蜗杆34与二级从动齿轮35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涡轮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涡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一级主动蜗杆32的轴线、二级从动齿轮35的轴线、离合单元的轴线平行。动力源31的输出轴的轴线与二级从动齿轮35的轴线平行且间隔开。从而可以实现动力源31的布置方向与驱动单元30的输出方向平行,便于装配设计。
在动力源31不工作时,利用蜗杆的自锁功能(蜗杆的螺旋升角小于摩擦角即可触发自锁),可以实现整体方案的离合功能,即手动操作时,减速器自锁,使得第二接合部被固定,从而第一接合部21可以相对转动。
采用蜗杆齿轮减速机构,该机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且传动平稳、噪声低,整个减速机构布局灵活,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一级从动齿轮33将一级主动蜗杆32的高速转动传递给二级主动蜗杆34,为了降低传动过程中的震动,一级从动齿轮33可为塑胶件,一级主动蜗杆32、二级主动蜗杆34、二级从动齿轮35为金属件。
二级从动齿轮35与第二接合部相连,从而实现动力输出,比如二级从动齿轮35与第二接合部形成为一体,根据二级从动齿轮35与第二接合部的功能需求,二者可采用不同材料制成,二级从动齿轮35为耐磨材料制成,第二接合部为自润滑材料制成,比如聚甲醛、二硫化钼、氮化硼等。
一级主动蜗杆32固连于电机轴,一端由电机伸出另一端由外壳结构限位。一级从动齿轮33和二级主动蜗杆34固定在同一轴上,因空间限制,两端没有使用轴承而是有肩的轴套,内有润滑。二级从动齿轮35也是由外壳结构限位,一段与输出结构实现一体,另一端有端面轴承承载。轴套和端面轴承都减小了转动过程的摩擦损失,减少了摩擦生热。
二级从动齿轮35可以为空心齿轮,一方面可以减轻整个驱动单元30的重量,另一方面便于装配。
转动显示终端时为了确保转动到目标角度,比如目标角度可以为90°,显示终端在横竖屏之间切换,在与车身固定连接的零件与转动零件之间设置配对的定位机构,比如驱动单元30的壳体与转动盘上设有配对的定位机构,以使所述显示终端转动目标角度,下面介绍两种形式的定位机构。
如图8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定位机构包括限位止口36a和定位销(图中未示出),机壳可以包括前机壳36和后机壳37。前机壳36上可以设有一对限位止口36a,这两个限位止口36a沿周向间隔开,这两个限位止口36a之间的角度为转动的目标角度,比如90°,旋转盘12设有定位销,定位销朝向驱动单元30的壳体伸出,定位销适于抵压限位止口36a,在初始位置时,定位销抵压一个限位止口36a,转动显示终端,转动盘与定位销一起转动到定位销抵压另一个限位止口36a时,表示显示终端转动到位,配合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的锁止槽26和锁止凸起22,可以保证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始终接合。
下面参考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例如图8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第二接合部包括形成在从动齿轮背离显示终端端面的多个锁止槽26,第一接合部21具有多个锁止凸起22,每个锁止凸起22适于与至少两个锁止槽26咬合以使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21至少适于在两个接合位置接合。可以理解的是,从动齿轮端面的相邻的两个锁止槽26之间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锁止凸起,第一接合部21端面的相邻的两个锁止凸起22之间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锁止槽26,即第一接合部21和第二接合部的端面形状基本相同。
换言之,第二接合部集成于从动齿轮(例如图8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这样可以减少零部件数目,缩短执行机构100的轴向长度,该从动齿轮和第一接合部21可以均为圆环形,以便于装配和走线,该从动齿轮和第一接合部21均套设于安装轴15外。
锁止槽26和锁止凸起22均具有梯形截面,锁止槽26、锁止凸起22的数目相同,且均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布置。
多个锁止槽26沿该从动齿轮的端面的周向均匀间隔开布置,锁止槽26可以一直延伸到该从动齿轮的内周壁,多个锁止凸起22沿第一接合部21的周向均匀间隔开布置,锁止槽26、锁止凸起22的数目相同,比如锁止槽26、锁止凸起22均至少为三个,比如四个。在锁止槽26、锁止凸起22均为四个的实施例中,在不考虑加工误差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锁止槽26的中线的夹角为90°,在初始状态,多个锁止凸起22与多个锁止槽26一一对应地咬合,当第一接合部21相对于第二接合部转动到某个锁止凸起22与相邻的另一个锁止槽26咬合时,即可实现显示终端的转动。
每个锁止凸起22适于与至少两个锁止槽26咬合以使第二接合部与第一接合部21至少适于在两个接合位置接合。比如对于某个锁止凸起22,该锁止凸起22可以与两个锁止槽26咬合,这两个锁止槽26之间的角度即表示第一接合部21、第二接合部相对转动的一个角度。
如图8所示,第一接合部21套设在安装轴15外,且第一接合部21与安装轴15通过花键相连。第一接合部21的内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花键槽23,安装轴15的外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外花键16,外花键16可以与花键槽23配合以在第一接合部21和安装轴15之间传递扭矩,外花键16背离显示终端的一端设有导向段17,导向段17可以为楔形,或者梯形,在装配过程中,导向段17先插入花键槽23,由于导向槽的自由端的宽度较小,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
如图1-图5所示,执行机构100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和弹性件40。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和第一接合部21位于机壳内,弹性件40的一端抵压机壳,弹性件40的另一端抵压第一接合部21,这样驱动单元30的集成度高。
执行机构100还包括:端盖38、前端面轴承61、后端面轴承62、前支承轴承63和后支承轴承64,机壳包括前机壳36和后机壳37。
端盖38与安装轴15固定连接,比如端盖38与安装轴15背离显示终端的端面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
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例如图1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从动齿轮的前端面通过前端面轴承61抵压前机壳36,弹性件40的一端通过后端面轴承62抵压后机壳37。由此,可以在轴向上对该从动齿轮限位,且可以减少与机壳的摩擦。
前支承轴承63和后支承轴承64均套设于安装轴15外,安装轴15的前端通过前支承轴承63支承于前机壳36,安装轴15的后端通过后支承轴承64支承于后机壳37。安装轴15的两端均被径向限位,整个执行机构100在工作过程中不易发生径向晃动。
如图4所示,弹性件40可以为弹簧,弹性件40套设于安装轴15外,后机壳37包括套筒段37a,套筒段37a的内壁设有向内凸出的轴向限位环37b,套筒段37a套设于弹性件40和后支承轴承64外,后端面轴承62抵压轴向限位环37b的前端面,后支承轴承64抵压轴向限位环37b的后端面。这样,可以隐藏式地实现后支承轴承64的径向和轴向限位。
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和弹性件40的结构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的工作原理。
1)执行机构100在自动模式下的传递路线:由驱动单元30开始,将动力源31(电机)的输出扭矩进行减速增扭,本方案通过二级齿轮蜗杆实现(但减速结构不局限于此,蜗轮蜗杆传动比大且可实现交错轴传动,是基于实用要求的优选方案),通过其自身输出端的低速级齿轮(例如图1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将扭矩传递给第一接合部21,此时动力源31的输出扭矩小于手动模式的开启力,于是第一接合部21与驱动单元30相对静止,而同时转动,并带动安装轴15、旋转盘12及安装支架11旋转。机壳上设计有限位止口36a,当转过90°时会与旋转盘12上的限位柱接触而被限位,电机堵转,电流增大,控制系统检测到堵转信号且安装支架11内置的陀螺仪传递出到位信号,控制系统识别出到位,并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动力系统传递中断,系统到位锁止。
2)执行机构100在手动模式下的传递路线:在自动模式时第一接合部21、低速级齿轮相对静止一起转动,但是在手动模式下由于驱动单元30内部的蜗轮蜗杆具有自锁功能,二级从动齿轮35被锁紧,不能由手动提供的扭矩驱动,同时第一接合部21也受到二级从动齿轮35的约束不能旋转,但是受到扭矩增大到阀值以上时会后退,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分离,此时扭矩由人手提供,通过旋转盘12及安装轴15传递到第一接合部21。
3)到位锁止及防护系统:此执行机构100自动模式下的到位锁止功能由弹性件40装配压缩变形提供的施加给第一接合部21及二级从动齿轮35再传递给机壳的正压力来保证;各部件接触面之间足够大的系统正压力,可以有效的隔绝来自底座50传递至系统的路面冲击,从而对传动系统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机构100的可靠性。安装轴15的一端使用螺钉与旋转盘12固连,再通过弹簧将离合单元及驱动单元30压紧,该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机芯中齿隙存在而导致的显示屏微颤回旋,避免其引起的视觉停留现象,同时防止了振动冲击中微颤打齿造成的传动系统破坏风险,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防抖、抗振性能。
而手动模式通过离合单元和机壳上限位止口36a的设计实现90°旋转行程的有效锁止。第一接合部21设置有若干梯形锁止凸起22,转矩较小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啮合,转矩较大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分离。手动模式的开启力设定一个较为合适阀值,要求其大于驱动单元30的输出扭矩且留有一定余量,即可以实现手动、自动的切换,结构上则是通过第一接合部21与二级从动齿轮35离合实现两个模式共存。
4)为提高客户的驾乘体验,本系统显示终端以极缓慢的转速进行旋转(约为6~10r/min),这就要求驱动单元30的传动系统有较大的传动比,约1500~2000左右。可以根据具体结构布局选择行星轮系减速器或者两级蜗杆斜齿轮的双蜗杆减速系统,整体转轴设计为中空结构,方便锁止系统的设计。
5)本执行机构100通过内嵌限流电路板,当检测到超过设定阀值的电流后,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防夹及过载保护。
6)到位及异常位置控制:执行机构10090°到位或者显示终端遇外部阻力而造成防夹指示启动,均是依靠电流上升,超过限流电路板设计阀值,系统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来实现,在电机断电后,控制系统会依据显示终端内置陀螺仪传递的信号,来判断显示终端是否处于异常位,若陀螺仪所传信号表明显示终端处于横屏位或者竖屏位置则表示电机断电为到位断电,反之则判定显示终端处于异常位,判定电机断电为异常遇阻断电,则出现警示画面,提醒客户进行异物排查,当阻力消失后,再依据客户选择重新启动归位。异常位判定包括在自动运行状态下的手动操作,实际的异常位反馈处理可根据客户要求定义来设计软件功能,此方案的限位锁止结构在物理层面上可充分适应不同的软件功能定义(关于异常位置的控制)。
7)整个执行机构100的部件都是中空设计,使得屏后线束走线合理、美观,出线口有较大圆角,也是为了防止割线。
8)此执行机构100为定中心执行机构100,即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可以通过采用统一接口的安装支架11,来实现多尺寸显示终端间的匹配、兼容。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节约成本、方便品控。
9)该执行机构100显示终端悬浮于中控,可以使得仪表台面更加整洁,美观。
下面参考图6-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
如图6-图8所示,执行机构100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30和弹性件40。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件40和第一接合部21位于机壳背离显示终端的一侧。换言之,弹性单元和第一接合部21可以设于驱动单元30外,这样在手动模式中,驱动单元30内部的零部件均不会发生轴向的移动,可以防止驱动单元30内部的零部件由于长期工作而错位。
执行机构100还包括:端盖38、限位环39、前端面轴承61、后端面轴承62、前支承轴承63和后支承轴承64,机壳包括前机壳36和后机壳37。
端盖38与安装轴15固定连接,比如端盖38与安装轴15背离显示终端的端面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弹性件40通过限位环39抵压端盖38。
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例如图1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从动齿轮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前端面轴承61和后端面轴承62抵压机壳的两个壁面。从动齿轮的前端面通过前端面轴承61抵压前机壳36,从动齿轮的后端面通过后端面轴承62抵压前机壳36。由此,可以在轴向上对该从动齿轮限位,且可以减少与机壳的摩擦。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的工作原理。
1)执行机构100在自动模式下的传递路线:由驱动单元30开始,将动力源31(电机)的输出扭矩进行减速增扭,本方案通过二级齿轮蜗杆实现(但减速结构不局限于此,蜗轮蜗杆传动比大且可实现交错轴传动,是基于实用要求的优选方案),通过其自身输出端的低速级齿轮(例如图1中的二级从动齿轮35)将扭矩传递给第一接合部21,此时动力源31的输出扭矩小于手动模式的开启力,于是第一接合部21与驱动单元30相对静止,而同时转动,并带动安装轴15、旋转盘12及安装支架11旋转。机壳上设计有限位止口36a,当转过90°时会与旋转盘12上的限位柱接触而被限位,电机堵转,电流增大,控制系统检测到堵转信号且安装支架11内置的陀螺仪传递出到位信号,控制系统识别出到位,并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动力系统传递中断,系统到位锁止。
2)执行机构100在手动模式下的传递路线:在自动模式时第一接合部21、低速级齿轮相对静止一起转动,但是在手动模式下由于驱动单元30内部的蜗轮蜗杆具有自锁功能,二级从动齿轮35被锁紧,不能由手动提供的扭矩驱动,同时第一接合部21也受到二级从动齿轮35的约束不能旋转,但是受到扭矩增大到阀值以上时会后退,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分离,此时扭矩由人手提供,通过旋转盘12及安装轴15传递到第一接合部21。
3)到位锁止及防护系统:此执行机构100自动模式下的到位锁止功能由弹性件40装配压缩变形提供的施加给第一接合部21及二级从动齿轮35再传递给机壳的正压力来保证;各部件接触面之间足够大的系统正压力,可以有效的隔绝来自底座50传递至系统的路面冲击,从而对传动系统进行有效保护,进一步提高了执行机构100的可靠性。安装轴15的一端使用螺钉与旋转盘12固连,再通过弹簧将离合单元及驱动单元30压紧,该设计可以有效的防止因为机芯中齿隙存在而导致的显示屏微颤回旋,避免其引起的视觉停留现象,同时防止了振动冲击中微颤打齿造成的传动系统破坏风险,从而保证了系统的防抖、抗振性能。
而手动模式通过离合单元和机壳上限位止口36a的设计实现90°旋转行程的有效锁止。第一接合部21设置有若干梯形锁止凸起22,转矩较小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啮合,转矩较大时与二级从动齿轮35分离。手动模式的开启力设定一个较为合适阀值,要求其大于驱动单元30的输出扭矩且留有一定余量,即可以实现手动、自动的切换,结构上则是通过第一接合部21与二级从动齿轮35离合实现两个模式共存。
4)为提高客户的驾乘体验,本系统显示终端以极缓慢的转速进行旋转(约为6~10r/min),这就要求驱动单元30的传动系统有较大的传动比,约1500~2000左右。可以根据具体结构布局选择行星轮系减速器或者两级蜗杆斜齿轮的双蜗杆减速系统,整体转轴设计为中空结构,方便锁止系统的设计。
5)本执行机构100通过内嵌限流电路板,当检测到超过设定阀值的电流后,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从而实现系统的安全防夹及过载保护。
6)到位及异常位置控制:执行机构100旋转90°到位或者显示终端遇外部阻力而造成防夹指示启动,均是依靠电流上升,超过限流电路板设计阀值,系统对电机进行断电处理,来实现,在电机断电后,控制系统会依据显示终端内置陀螺仪传递的信号,来判断显示终端是否处于异常位,若陀螺仪所传信号表明显示终端处于横屏位或者竖屏位置则表示电机断电为到位断电,反之则判定显示终端处于异常位,判定电机断电为异常遇阻断电,则出现警示画面,提醒客户进行异物排查,当阻力消失后,再依据客户选择重新启动归位。异常位判定包括在自动运行状态下的手动操作,实际的异常位反馈处理可根据客户要求定义来设计软件功能,此方案的限位锁止结构在物理层面上可充分适应不同的软件功能定义(关于异常位置的控制)。
7)整个执行机构100的部件都是中空设计,使得屏后线束走线合理、美观,出线口有较大圆角,也是为了防止割线。
8)此执行机构100为定中心执行机构100,即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变,因此可以通过采用统一接口的安装支架11,来实现多尺寸显示终端间的匹配、兼容。从而提高了产品的通用性、节约成本、方便品控。
9)该执行机构100显示终端悬浮于中控,可以使得仪表台面更加整洁,美观。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车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显示终端、如上述任一种的执行机构100,显示终端安装于执行机构100的安装单元,执行机构100安装于车体,比如驱动单元30的壳体可以通过底座50安装于车体,显示终端的转动轴线可以为X向(前后方向),显示终端可以为车载式显示终端,比如安装于仪表板上的显示面板。
这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显示终端可以进行多角度使用,比如可以通过手动或自动的方式在横竖屏之间切换。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单元、离合单元、驱动单元和弹性件;
所述安装单元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所述安装单元的安装轴贯通所述驱动单元、所述离合单元,且所述安装轴与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一接合部相连,所述离合单元的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多个接合位置,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侧,所述弹性件用于弹性抵压所述第一接合部以使所述离合单元、所述驱动单元、所述安装单元顺次压紧,且使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常相互锁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被构造成可被手动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接合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接合部可转动地在多个接合位置之间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改变接合位置时,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驱动单元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所述第一接合部在轴向上朝背离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的端面相对设置,且在相对设置的端面上形成多个所述接合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接合部包括形成在所述从动齿轮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端面的多个锁止槽,所述第一接合部具有多个锁止凸起,每个所述锁止凸起适于与至少两个所述锁止槽咬合以使所述第二接合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至少适于在两个所述接合位置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槽和所述锁止凸起均具有梯形截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槽、所述锁止凸起的数目相同,且均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套设在所述安装轴外,且与所述安装轴通过花键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内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花键槽,所述安装轴的外周壁设有多个沿周向间隔开设置的外花键,所述外花键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端设有导向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包括:
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用于安装显示终端;
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所述安装轴与所述旋转盘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动力源、减速器、机壳,所述动力源的输出轴与所述减速器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接合部相连,所述动力源和所述减速器均安装于所述机壳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压所述机壳,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压所述第一接合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面轴承和后端面轴承,所述机壳包括前机壳和后机壳,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前端面通过所述前端面轴承抵压所述前机壳,所述弹性件的所述一端通过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后机壳。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支承轴承和后支承轴承,所述前支承轴承和所述后支承轴承均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外,所述安装轴的前端通过所述前支承轴承支承于所述前机壳,所述安装轴的后端通过所述后支承轴承支承于所述后机壳。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安装轴外,所述后机壳包括套筒段,所述套筒段的内壁设有向内凸出的轴向限位环,所述套筒段套设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后支承轴承外,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轴向限位环的前端面,所述后支承轴承抵压所述轴向限位环的后端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接合部位于所述机壳背离所述显示终端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盖和限位环,所述端盖与所述安装轴固定连接,所述弹性件通过所述限位环抵压所述端盖。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端面轴承和后端面轴承,所述减速器的输出端包括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的两个端面分别通过所述前端面轴承和所述后端面轴承抵压所述机壳的两个壁面。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终端和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安装于车体,所述显示终端安装于所述执行机构的所述安装单元。
CN201820450012.8U 2018-03-30 2018-03-30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Active CN208180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0012.8U CN208180917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50012.8U CN208180917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80917U true CN208180917U (zh) 2018-12-04

Family

ID=64435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50012.8U Active CN208180917U (zh) 2018-03-30 2018-03-30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8091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9144A (zh) * 2021-07-13 2021-10-08 深圳市合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姿态调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79144A (zh) * 2021-07-13 2021-10-08 深圳市合泰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姿态调整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665087U (zh) 车载显示终端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145666A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110154922A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291112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EP4353540A2 (en) Actuator for adjusting display terminal and vehicle
CN110145665A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180917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530452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376648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0154923A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208180920U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WO2019154227A1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110143170A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7657011A (zh) 安装单元、执行机构、车载显示终端和车辆
CN109398245A (zh) 车载显示屏的自动旋转系统、车载显示装置及车辆
CN110316087A (zh) 车辆和车载显示终端系统
CN208515511U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208530460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855538U (zh) 显示装置和车辆
CN202353383U (zh) 三级减速电机
CN110395194A (zh) 用于调节车载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0143169A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208535489U (zh) 显示终端安装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397832A (zh) 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安装总成和车辆
CN210205883U (zh) 一种玩具的驱动装置及包括该装置的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