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291112U -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291112U
CN208291112U CN201820597114.2U CN201820597114U CN208291112U CN 208291112 U CN208291112 U CN 208291112U CN 201820597114 U CN201820597114 U CN 201820597114U CN 208291112 U CN208291112 U CN 2082911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terminal
executing agency
sliding
sliding part
rota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59711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晓文
白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59711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2911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2911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291112U/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80088 priority patent/WO201920588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所述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包括:动力源;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力源相连,所述驱动机构与显示终端连接以驱动所述显示终端偏心转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显示终端偏心转动,由此,可实现显示终端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且在显示终端转动的过程中,显示终端的几何中心逐渐变化,显示终端实现变中心旋转,以将显示终端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高显示终端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具有该执行机构的显示终端组件和具有该显示终端组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汽车在娱乐化、智能化上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移动设备的日益普及,使得车载多媒体的功能、形式日趋丰富,可与手机、电脑互联或者能与互联网连接的多功能、大尺寸显示终端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但目前车载显示终端的固定方式大都以横屏或竖屏的单一模式直接固连于仪表台。这种形式在面对不同规格的图片及视频等影像资源时不能实现等比例、全屏显示,同时也不能够兼顾不同乘员的个人使用习惯,相关技术中,公开的一些旋转式车载显示终端旋转范围有限,在转动到部分位置时易遮挡视野,且难以兼顾主副驾对显示终端的使用需求,存在改进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可实现手动或自动调节显示终端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包括:动力源;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力源相连,所述驱动机构与显示终端连接以驱动所述显示终端偏心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显示终端偏心转动,由此,可实现显示终端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且在显示终端转动的过程中,显示终端的几何中心逐渐变化,显示终端实现变中心旋转,以将显示终端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高显示终端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显示终端的中心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显示终端最初的中心偏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的输入端的轴线不重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滑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显示终端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通过所述旋转机构驱动所述显示终端转动且在所述显示终端转动时所述滑动机构联动以使所述显示终端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显示终端相连,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连,且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驱动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导向件和限位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对固定,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旋转机构固定装配,所述导向件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转动及移动地配合,以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驱动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滑动机构和所述导向件转动,且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滚动,以使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导向件相对于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导向件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导向件绕所述限位件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导向件的中心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导向件均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连,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第三支架,所述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架,且所述第三支架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旋转机构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避让孔,所述固定轴贯通所述第一避让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导向件包括齿条,所述限位件包括齿轮,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齿轮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所述齿条与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平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固定轴和轴向限位件,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齿轮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包括顺次相连的光杆段、周向限位段和轴向限位段,所述光杆段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齿轮的一个端面套设于所述周向限位段且抵压所述光杆段的端面,所述轴向限位件与所述轴向限位段相连且抵压所述齿轮的另一个端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导向件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具有导槽,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导槽可枢转地滑动配合,所述限位销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平行间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导向板绕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转动时所述限位销相对于所述导槽沿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滑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还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且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销与所述拨杆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显示终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显示终端组件,包括显示终端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执行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显示终端组件,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显示终端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显示终端的非中心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显示终端组件,所述显示终端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的下边沿平齐。
本实用新型又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显示终端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所述的执行机构。
所述显示终端组件、车辆与上述的执行机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爆炸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固定轴与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旋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旋转机构的转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后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显示终端的位置调节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爆炸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剖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固定轴与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拨杆与导向板处于初始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拨杆与导向板处于中间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拨杆与导向板处于目标位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执行机构的旋转轴、驱动单元和显示终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执行机构100,
显示终端1,第一支架2,滑动机构3,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
第二支架4,第二避让孔41,固定轴5,光杆段51,周向限位段52,轴向限位段53,轴向限位件54,法兰盘55,安装孔61,限位件62,导向件63,齿轮62a,齿条63a,限位销62b,导向板63b,
旋转机构7,转动盘71,限位柱711,离合单元72,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驱动单元75,动力源75a,减速器75b,一级主动蜗杆75c,一级从动直齿轮75d,二级主动蜗杆75e,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弹性体76,壳身77a,机壳上盖77b,机壳后盖77c,第一限位凸台77d,第二限位凸台77e,安装轴78,旋转轴79,第三支架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15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该执行机构100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所处的角度,比如,使显示终端1在横屏和竖屏之间切换,或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其他位置,其中,显示终端1可以为触摸屏幕,显示终端1也可以为安装于仪表台管梁的显示面板等。
如图1-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包括:动力源、导向件63、限位件62、驱动机构。
动力源75a用于提供驱动显示终端1运动的动力,驱动机构与动力源75a相连,驱动机构用于与显示终端1连接,且驱动机构适于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以实现显示终端1的角度调节。
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旋转轴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旋转轴的输入端的轴线不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旋转轴79的延伸方向与旋转轴79的转动轴线互成锐角(如图16中的θ),旋转轴79的延伸方向可以为旋转轴79的长度方向或者旋转轴79的轴线所在的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轴至少包括互成夹角的两段,比如,旋转轴的两段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或者旋转轴的两段的轴线的夹角为钝角,或者旋转轴的两段的轴线的相互垂直,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轴包括第一段、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相连,第一段背离第二段的一端为旋转轴的输入端,第二段背离第一段的一端为旋转轴的输出端,第二段背离第一段的一端与显示终端1相连,且在旋转轴转动的过程中,第二段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即第二段背离第一段的一端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由此,显示终端1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且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地移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便于乘员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所需的位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旋转轴包括平行间隔开的两段,在一个实施例中,旋转轴包括第一段、第二段。或者第一段、第二段之间还可以通过其他段相连,比如,旋转轴包括第一段、第二段和第三段,旋转轴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第一段和第二段通过第三段相连以使第一段的轴线与第二段的轴线平行间隔开,第三段的轴线可以与第一段的轴线垂直或成锐角或钝角,第一段与驱动机构的动力部分相连,即旋转轴转动时,第二段及第三段均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其中,第二段与显示终端1相连,这样,第二段带动显示终端1同时绕第一段的轴线转动,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在转动的过程中逐渐地移动,由此,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转动,便于将显示终端1从横屏切换到竖屏,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移动可方便驾驶员和副驾驶查看和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滑动机构3和旋转机构7,滑动机构3用于与显示终端1连接以使显示终端1移动,动力源75a用于通过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动力源75a用于通过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且在显示终端1转动时滑动机构3联动,滑动机构3和旋转机构7并非独立运动,滑动机构3的运动依赖于旋转机构7输出的扭矩,动力源75a可集成于旋转机构7,动力源75a可向旋转机构7提供驱动力,便于安装,同时可较少动力传递损失。
滑动机构3用于实现调节显示终端1的位置,以使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如图2所示,滑动机构3包括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可相对滑动,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31包括滑轨,第二滑动部32包括滑槽,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可通过滑轨、滑槽滑动配合,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连,比如,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对固定,即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这样第一滑动部3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时,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显示终端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的同时,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如图1-图2所示,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相对固定,比如,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直接固定,导向件63可与第一滑动部31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均固定于同一部件上,这样,导向件63运动的同时,第一滑动部31与导向件63同步运动,由此,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均与导向件63同步运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限位件62相对于旋转机构7固定装配,限位件62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比如,限位件62安装于车体的仪表台管梁,或限位件62通过其他部件安装于车体,以使限位件62与车体相对固定,且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相对滚动地配合,即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相对转动及移动地配合,以在旋转机构工作时驱动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时,导向件63始终与限位件62稳定接触并相对运动,这样,导向件63在运动的过程中,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接触点处存在相互作用力,以使导向件63可与限位件62相对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
如图1-图2所示,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以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在横屏或竖屏之间切换,旋转机构7适于安装于车体,且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滑动部32相连,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即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同时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相连,由此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同时转动,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驱动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
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滑动机构3转动,且导向件63沿限位件62滚动以使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即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相对移动的同时相对转动,换言之,旋转机构7可以通过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的配合间接驱动第二滑动部32及第一滑动部31转动,在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转动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安装于第二滑动部32的导向件63始终与限位件62接触,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转动,且导向件63在与限位件62接触点处给限位件62施加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限位件62与车体相对固定,即限位件62的位置及状态不变。
由此,限位件62对导向件63的反作用力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限位件62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静止,限位件62对导向件63的力使得导向件63与第一滑动部31同时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即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均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在此运动过程中,第二滑动部32、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均被旋转机构7驱动转动,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始终不变,但第一滑动部31的旋转动心在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的过程中逐渐地变化,即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均发生变化,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旋转,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执行机构100设置成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导向件63相对于限位件62沿导向件63的长度方向移动,且导向件63绕限位件62转动,即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相对滑动,同时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相对转动,由此,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相对于车体转动,同时第一滑动部3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
执行机构100设置成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导向件63的中心移动,即导向件63相对于限位件62运动的过程中,导向件63的中心逐渐地变化,且第一滑动部31、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均发生变化,由此,显示终端1的中心在转动过程中与显示终端1最初的中心偏离,显示终端1可实现变中心旋转,便于乘员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所需的位置,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通过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相对于车体转动,且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转动的过程中,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始终接触,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可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且在显示终端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逐渐变化,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旋转,以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高显示终端1的实用性。
如图1-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向件63包括齿条63a,限位件62包括齿轮62a,齿条63a与齿轮62a啮合,由此,通过齿条63a与齿轮62a的配合可实现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之间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
如图1-图7所示,执行机构100包括:滑动机构3、齿条63a、齿轮62a、旋转机构7。
滑动机构3用于实现调节显示终端1的位置,以使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如图2所示,滑动机构3包括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可相对滑动,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31包括滑轨,第二滑动部32包括滑槽,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可通过滑轨、滑槽滑动配合,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连,比如,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对固定,即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这样第一滑动部3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时,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显示终端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的同时,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如图1-图2所示,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相对固定,比如,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直接固定,齿条63a可与第一滑动部31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均固定于同一部件上,这样,齿条63a运动的同时,第一滑动部31与齿条63a同步运动,由此,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均与齿条63a同步运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齿条63a的延伸方向与滑动机构3的滑动方向平行,即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平行设置,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时,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同向运动,便于齿条63a与滑动机构3的安装,防止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干涉,使得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易于实现,执行机构100的运动结构更加合理。
齿轮62a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比如,齿条63a安装于车体的仪表台管梁,或齿轮62a通过其他部件安装于车体,以使齿轮62a与车体相对固定,且齿轮62a与齿条63a啮合,需要说明的是,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时,齿条63a始终与齿轮62a稳定啮合,这样,齿条63a在运动的过程中,齿条63a与齿轮62a之间在啮合点处存在啮合力,齿条63a相对于齿轮62a轴心转动,有利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
如图1-图2所示,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齿条63绕旋转轴线转动且齿条63与齿轮62常啮合,以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在横屏或竖屏之间切换,旋转机构7适于安装于车体,且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滑动部32相连,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即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同时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相连,由此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同时转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
执行机构100设置成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滑动机构3转动,且齿条63a沿齿轮62a转动以使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换言之,旋转机构7可以通过齿条63a与齿轮62a的配合间接驱动第二滑动部32及第一滑动部31转动,在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转动的过程中,如图1所示,安装于第一滑动部31的齿条63a始终与齿轮62a啮合,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转动,且齿条63a在与齿轮62a啮合点处给齿轮62a施加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齿轮62a与车体相对固定,即齿轮62a的位置及状态不变,由此,齿轮62a对齿条63a的反作用力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相对静止,齿轮62a对齿条63a的力使得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同时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即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均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在此运动过程中,第二滑动部32、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均被旋转机构7驱动转动,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始终不变,且第二滑动部32的几何中心仅绕旋转中心转动,但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除了绕旋转中心转动外,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几何中心也发生平移,实现复合运动,即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均发生移动,即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不是固定的,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旋转,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通过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相对于车体转动,且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转动的过程中,齿条63a与齿轮62a始终啮合,齿条63a与齿轮62a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可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且在显示终端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逐渐变化,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旋转,以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高显示终端1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如图1-图2所示,齿轮62a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轴的轴线重合,由此,齿轮62a可与旋转机构7同轴安装,减少安装工序,便于齿轮62a与旋转机构7的安装,且第一滑动部31的旋转中心位于齿轮62a的轴线上,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轴的轴线上,齿轮62a与齿条63a啮合,齿条63a的几何中心随着啮合点的变化而变化,便于旋转机构7输出的驱动力驱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及显示终端1转动,减小旋转机构7的功耗,提高旋转机构7与第二滑动部32之间的传动效率,实现显示终端的变中心旋转,齿轮62a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轴同轴线设置,有利于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布置,使得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部件安装紧凑,减小执行机构100占用的空间。
如图6所示,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间隔开,即旋转机构7相对于显示终端1偏置安装。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从初始位置转动到目标位置,比如,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时处于竖屏,在目标位置时处于横屏。
比如,在一个的实施例中,在显示终端1竖屏时,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上,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位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下方,齿条63位于齿轮62的左方,齿轮62与齿条63的啮合点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左方,由此,显示终端1从初始位置向目标位置转动的过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绕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向左转动,即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逐渐地变化。
在此过程中,齿条63与齿轮62相对运动,齿条63绕齿轮62向下转动,当齿条63及显示终端1绕旋转中心转动90°后,齿条63与齿轮62的啮合点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下方,齿条63位于齿轮62的下方,由此,齿条63的几何中心从齿轮62的左方移动到齿轮62的下方,即齿条63的几何中心实现向下、向右移动,且显示终端1和齿条63在转动的过程中相对静止,也就是说,齿条63及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均向下、向右移动。
这样,显示终端1实现竖屏至横屏的切换,且在转动过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逐渐地变化,即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转动,实现显示终端1与车体的相对转动同时相对移动,便于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靠近主驾驶位或副驾驶位,增强显示终端1的实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时的几何中心和显示终端1在目标位置时的几何中心位于同一竖直线,例如,显示终端1处于竖屏状态时,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可以位于驾驶室和副驾驶室中间,当显示终端1由竖屏状态运动到横屏状态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依然可以位于驾驶室和副驾驶室中间,当显示终端1是横屏状态时,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可以位于驾驶员和副驾驶中间,当显示终端1由横屏状态运动到竖屏状态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依然可以位于驾驶员和副驾驶中间,这样,显示终端1在运动后的位置都可以位于正副驾驶处用户的中间,方便正副驾驶处的用户同时查看和使用,且显示终端1不会因为位置调节而使几何中心在横向上移动,进而使显示终端1不会干扰布置在显示终端1左右两侧的部件的布置、安装和使用,减小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占用的空间,便于车内整体结构的设计,提高执行机构100的设计的合理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的下边沿平齐,这样,在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或竖屏时,显示终端1的下部均不干涉其他部件的布置和安装,减小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占用的空间,便于车内整体结构的设计,提高执行机构100的设计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执行机构100还包括固定轴5,固定轴5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齿轮62a与固定轴5固定连接,这样,齿轮62a、固定轴5与车体连接为一体,使得齿轮62a、固定轴5均与车体相对固定,便于安装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零部件,以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及显示终端1转动时,齿轮62a能够稳定地支撑齿条63a的作用力,便于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由此,通过固定轴5将齿轮62a稳定地固定于车体,便于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非固定中心转动,有利于提高执行机构100的实用性。
如图2-图3所示,执行机构100还包括轴向限位件54,固定轴5包括顺次相连的光杆段51、周向限位段52和轴向限位段53,即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与光杆段51相连,周向限位段52的另一端与轴向限位段53相连,光杆段51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比如,光杆段51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端部的轴向设有法兰盘55,法兰盘55设有多个螺纹孔,法兰盘55可与车体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法兰盘55与其他部件相连共同固定于车体,便于将固定轴5整体固定于车体,进而将齿轮62a通过固定轴5固定于车体,使得执行机构100的安装更加稳定。
如图2所示,齿轮62a套设于周向限位段52,周向限位段52可对齿轮62a进行周向限位,即齿轮62a与固定轴5无相对转动,且齿轮62a的一个端面抵压光杆段51的端面,轴向限位件54与轴向限位段53相连,且轴向限位件54抵压齿轮62a的另一个端面,这样,齿轮62a的两个端面分别抵压于光杆段51、轴向限位件54,其中,轴向限位件54与轴向限位段53配合,进而将齿轮62a稳定地固定于周向限位段52,使得齿轮62a与固定轴5沿轴向、周向相对固定,便于通过齿轮62a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保证执行机构100结构稳定。
其中,如图3所示,周向限位段52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即周向限位段52的外周壁可为多棱柱或多棱台,齿轮62a具有安装孔61,安装孔61沿轴向贯通,且安装孔61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安装孔61套设于周向限位段52,安装孔61适于与周向限位段52配合以使齿轮62a与固定轴5沿周向相对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光杆段51、周向限位段52和轴向限位段53的直径依次减小,即周向限位段52的直径小于光杆段51,轴向限位段53的直径小于周向限位段52,且安装孔61的直径大于轴向限位段53,安装孔61的直径小于光杆段51,这样,齿轮62a从轴向限位段53穿入,进而安装于周向限位段52,且轴向限位件54从轴向限位段53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装入,进而将齿轮62a固定于轴向限位段53与光杆段51之间,实现齿轮62a地固定,便于安装、拆卸。
如图3所示,轴向限位段53为外螺纹段,轴向限位件54包括螺母,由此,齿轮62a从轴向限位段53装入后,将螺母从轴向限位段53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旋合装入,螺母可将齿轮62a与固定轴5沿轴向固定,防止齿轮62a从周向限位段52脱出,避免齿轮62a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影响齿轮62a与齿条63a的啮合效果,进而保证执行机构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的相对滑动。
旋转机构7具有第一避让孔,第一避让孔沿轴向贯通,固定轴5贯通第一避让孔,由此,将旋转机构7安装于固定轴5,进而安装于车体,使得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的连接更加紧凑,节省安装空间,便于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布局,减小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占用空间,提升执行机构100的整体性能。
固定轴5与旋转机构7之间设有轴承(图中未示出),即旋转机构7可通过轴承与固定轴5相对滑动,其中,旋转机构7第一避让孔的内壁与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固定轴5的外周壁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比如,光杆段51的外周壁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由此,轴承的内圈与外圈相对转动时,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这样,将旋转机构7通过轴承安装于固定轴5,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同时便于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的相对滑动,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布局合理,旋转机构7、固定轴5及其他零部件安装紧凑,极大地提高执行机构100的空间利用率,减小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的摩擦损失,减少了摩擦生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轴5为空心轴,即固定轴5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通孔,显示终端1的线路可从固定轴5的通孔穿过,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还包括:如图1-图2所示,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4、第三支架8。
第一支架2用于安装显示终端1,如图1-图2所示,第一支架2为平板状,第一支架2背离第一滑动部31的侧面与显示终端1贴合相连,由此,第一支架2与显示终端1安装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提高显示终端1安装的稳定性,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相连,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可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比如,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均设有螺纹孔,可将螺栓穿过螺纹孔以使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相连,且齿条63a与第一支架2相连,齿条63a可与第一支架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比如齿条63a设有与第一支架2相连的螺纹孔,便于齿条63a与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
这样,齿条63a与第一滑动部31均稳定地固定于第一支架2,且显示终端1与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使得旋转机构7驱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转动时,第一支架2、显示终端1均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转动,由此,保证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部件之间安装稳定、固定合理,整体结构布局有序,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完成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提高实用性。
如图1-图2所示,第二支架4为平板状,第二支架4与第二滑动部32相连,比如第二支架4与第二滑动部3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使得第二支架4可与第二滑动部32同步运动,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相连,比如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由此,便于旋转机构7输出的驱动力驱动第二支架4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架2与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完成显示终端1的横屏和竖屏的切换。
其中,如图1-图2所示,第二支架4具有第二避让孔41,第二避让孔41沿轴向贯通,如图2所示,固定轴5顺次贯通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41,且固定轴5贯穿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41后,固定轴5靠近显示终端1的端部和齿轮62a固定相连,这样,方便安装或拆卸执行机构100,使得旋转支架、第二支架4与固定轴5安装的更加紧凑,极大地节省了执行机构100的安装空间,减小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占用空间,提升执行机构100的实用性,便于执行机构100安装与布局。
第三支架8为执行机构100的固定支架,旋转机构7安装于第三支架8,且第三支架8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执行机构100的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4及显示终端1均通过第三支架8固定于车体,如图1-图2所示,第三支架8为平板状,固定轴5安装于第三支架8,其中,光杆段51的法兰盘55与第三支架8贴合相连,使得旋转机构7对显示终端1的驱动作用得到稳定地支撑,保证旋转机构7能够准确有效地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提高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如图1-图2所示,滑动机构3包括平行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多个滑动机构3可稳定地支撑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的相对滑动,保证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相对滑动的稳定性,且齿条63a的两侧均设有滑动机构3,即多个滑动机构3分别设于齿条63a的两侧,比如,滑动机构3包括两个,两个滑动机构3分别分布于齿条63a的两侧,这样,既便于滑动机构3、齿条63a的整体布局,又可保证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能够稳定地相对滑动,使得执行机构100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可靠。
如图8-图15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向件63包括导向板63b,导向板63b具有导槽64,限位件62包括限位销62b,限位销62b与导槽64可枢转地滑动配合,由此,通过导向板63b与限位销62b的配合可实现导向件63与限位件62之间转动与位移的平面复合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
如图8-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包括:滑动机构3、导向板63b、限位销62b、旋转机构7。
滑动机构3用于实现调节显示终端1的位置,以使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如图9所示,滑动机构3包括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第一滑动部31和第二滑动部32可相对滑动,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31包括滑轨,第二滑动部32包括滑槽,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可通过滑轨、滑槽滑动配合,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连,比如,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相对固定,即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这样第一滑动部3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时,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显示终端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滑动的同时,显示终端1相对于车体运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如图8-图9所示,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相对固定,比如,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直接固定,导向板63b可与第一滑动部31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均固定于同一部件上,这样,导向板63b运动的同时,第一滑动部31与导向板63b同步运动,由此,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均与导向板63b同步运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限位销62b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比如,限位销62b安装于车体的仪表台管梁,或限位销62b通过其他部件安装于车体,以使限位销62b与车体相对固定,如图11所示,导向板63b具有导槽64,限位销62b与导槽64可枢转地滑动配合,限位销62b与导向板63b可相对转动,需要说明的是,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同步运动时,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转动,且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沿导槽64的延伸方向滑动,这样,导向板63b在转动的过程中,限位销62b的位置固定不变,导槽64内壁与限位销62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导向板63b与限位销62b相对滑动,即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相对滑动。
如图8-图9所示,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以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在横屏或竖屏之间切换,旋转机构7适于安装于车体,且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滑动部32相连,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即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可驱动第二滑动部32转动,同时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相连,由此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同时转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
如图13-图15所示,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第二滑动部32从初始位置转动到目标位置,第二滑动部32在初始位置时,限位销62b位于导槽64的一端,第二滑动部在目标位置时,限位销位于导槽64的另一端,比如,初始位置为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时,目标位置为显示终端1处于竖屏时,即在显示终端1及导向板63b转动的过程中,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与导向板63b相对滑动,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执行机构100设置成在旋转机构7工作时,滑动机构3转动,且导槽64与限位销62b相对运动,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且限位销62b与导向板63b相对转动,限位销62b在导槽64内与导向板63b相对滑动,换言之,旋转机构7可通过限位销62b与导向板63b的配合间接驱动第二滑动部32及第一滑动部31转动,在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转动的过程中,如图9所示,限位销62b位于导槽64内,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转动,且导向板63b的导槽64内壁对限位销62b施加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限位销62b与车体相对固定,即限位销62b的位置及状态始终不变,由此,导向板63b转动时,导向板63b与限位销62b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相对静止,限位销62b对导向板63b的作用力驱动导向板63b及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
在此运动过程中,第二滑动部32与第一滑动部31、显示终端1均被旋转机构7驱动转动,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始终不变,且几何中心仅绕旋转中心转动,但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除了绕旋转中心转动外,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几何中心也发生平移,实现复合运动,即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均发生移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旋转,即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不是固定的,在旋转过程中会变化,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布局合理,功能性强,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如图6所示,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间隔开,即旋转机构7相对于显示终端1偏置安装。如图13-图15所示,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从初始位置转动到目标位置,在初始位置时,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位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第一方向,限位销62的轴线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第二方向,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比如,第一方向为从上往下,第二方向为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且显示终端1设置为朝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以转动到目标位置。
其中,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上,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位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第一方向,由此,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绕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朝与第二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即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逐渐地变化,在此过程中,导向板63与限位销62相对运动,限位销62从导槽64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且限位销62在导槽64内与导向板63相对转动,导向板63与限位销62的相互作用力驱动第一滑动部31相对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通过导向板63与限位销62的配合运动可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和竖屏的切换,同时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位置变化,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旋转。
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终端1竖屏时,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位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下方,显示终端1的旋转中心位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下方,限位销62的轴线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右方,且显示终端1设置为朝左转动以实现横屏。
如图13所示,在初始位置时,限位销62位于导槽64的右端,且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同,显示终端1从初始位置向目标位置运动的过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绕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向左运动,同时,导向板63远离限位销62的一端绕限位销62朝第一方向运动,限位销62在导槽64内从导槽64的一端逐渐地向另一端运动,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逐渐变大,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逐渐变小,比如,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方向的夹角和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相同,执行机构100的结构设计合理,以便于显示终端1进一步地转动,实现横屏和竖屏的切换。
且在显示终端1运动到目标位置时,如图15所示,限位销62位于导槽64的另一端,限位销62位于导槽64的下端,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同,其中,导向板63的几何中心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间距变大,导向板63在运动的过程中几何中心向右移动,显示终端1与导向板63同步运动,由此,显示终端1在转动的过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向下移动,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的间距逐渐变小,且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上,显示终端1切换至横屏,这样,显示终端1实现竖屏至横屏的切换,且在转动过程中,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位置逐渐地变化,即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转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旋转机构7相对于显示终端1偏置安装,在旋转机构7输出的扭矩会导致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发生偏移,而通过设置导向板63和限位销62,使得显示终端1在转动的基础上发生平移,旋转机构7导致的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偏移与限位销62引起的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的平移方向刚好相反,由此,实现了旋转机构7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均与旋转机构7输出端的轴线在竖直方向上平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的下边沿平齐,这样,在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或竖屏时,显示终端1的下部均不干涉其他部件的布置和安装,减小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占用的空间,便于车内整体结构的设计,提高执行机构100的设计的合理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通过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相对于车体转动,且在显示终端1、第一滑动部31及第二滑动部32转动的过程中,限位销62b始终抵压于导向板63b的导槽64内壁,导向板63b与限位销62b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由此,可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且在显示终端1转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动部31及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逐渐变化,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旋转,以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便于满足不同乘员的使用需求,提高显示终端1的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如图8-图9所示,限位销62b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轴的轴线平行间隔开,即限位销62b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不重合,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位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上,由此,限位销62b与导向板63b的相对运动,使得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随着导向板63b的转动而逐渐变化,便于旋转机构7输出的驱动力驱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及显示终端1转动,减小旋转机构7的功耗,显示终端1实现变中心旋转。
如图8-图9所示,执行机构100还包括固定轴5和拨杆65。
固定轴5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且固定轴5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限位销62b与固定轴5固定连接,这样,限位销62b、固定轴5与车体连接为一体,使得限位销62b、固定轴5均与车体相对固定,便于安装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零部件,以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及显示终端1转动时,限位销62b能够稳定地支撑导向板63b的作用力,便于驱动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由此,通过固定轴5将限位销62b稳定地固定于车体,便于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有利于提高执行机构100的实用性。
固定轴5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减少安装工序,便于限位销62b与旋转机构7的安装,减小旋转机构7传动过程中的功耗,提高旋转机构7与第二滑动部32之间的传动效率,实现显示终端的变中心旋转,固定轴5与旋转机构7的输出轴同轴线设置,有利于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布置,使得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部件安装紧凑,减小执行机构100占用的空间。
拨杆65与固定轴5固定连接,限位销62b与拨杆65相连,拨杆65的一端固定于固定轴5,拨杆65的另一端安装有限位销62b,其中,固定轴5与限位销62b平行设置,且拨杆65与固定轴5、限位销62b垂直设置,由此,限位销62b的轴线与旋转机构7的轴线平行间隔开,以使第一滑动部31的几何中心与第二滑动部32的旋转中心间隔开,便于执行机构100的其他部件的安装和固定,便于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非固定中心转动,有利于提高执行机构100的实用性。
如图9-图10所示,执行机构100还包括轴向限位件54,固定轴5包括顺次相连的光杆段51、周向限位段52和轴向限位段53,即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与光杆段51相连,周向限位段52的另一端与轴向限位段53相连,光杆段51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比如,光杆段51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端部的轴向设有法兰盘55,法兰盘55设有多个螺纹孔,法兰盘55可与车体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或法兰盘55与其他部件相连共同固定于车体,便于将固定轴5整体固定于车体,进而将限位销62b通过固定轴5固定于车体,使得执行机构100的安装更加稳定。
如图9所示,拨杆65套设于周向限位段52,周向限位段52可对拨杆65进行周向限位,即拨杆65与固定轴5无相对转动,且拨杆65的一侧抵压光杆段51的端面,轴向限位件54与轴向限位段53相连,且轴向限位件54抵压拨杆65的另一个侧,这样,拨杆65的两个侧面分别抵压于光杆段51、轴向限位件54,其中,轴向限位件54与轴向限位段53配合,进而将拨杆65稳定地固定于周向限位段52,使得拨杆65与固定轴5沿轴向、周向相对固定,便于通过拨杆65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保证执行机构100结构稳定。
其中,如图10所示,周向限位段52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即周向限位段52的外周壁可为多棱柱或多棱台,如图12所示,拨杆65包括连接板66、延伸板67,连接板66可与延伸板67一体成型,便于加工,易于装配,连接板66与固定轴5相连,延伸板67与连接板66相连,且限位销62b与延伸板67背离连接板66的一端相连,即限位销62b设于延伸板67背离固定轴5的侧面,以将限位销62b和固定轴5相对固定。
如图13-图15所示,显示终端1处于初始位置时,拨杆65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板63b的长度方向平行,当显示终端1处于初始位置与目标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时,拨杆65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板63b的长度方向的夹角为45°,显示终端1处于目标位置时,拨杆65的长度方向与导向板63b的长度方向垂直,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
连接板66具有安装孔61,安装孔61沿轴向贯通,且安装孔61具有多边形横截面,安装孔61套设于周向限位段52,安装孔61适于与周向限位段52配合以使拨杆65与固定轴5沿周向相对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0所示,光杆段51、周向限位段52和轴向限位段53的直径依次减小,即周向限位段52的直径小于光杆段51,轴向限位段53的直径小于周向限位段52,且安装孔61的直径大于轴向限位段53,安装孔61的直径小于光杆段51,这样,拨杆65从轴向限位段53穿入,进而安装于周向限位段52,且轴向限位件54从轴向限位段53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装入,进而将拨杆65固定于轴向限位段53与光杆段51之间,实现拨杆65地固定,便于安装、拆卸。
如图10所示,轴向限位段53为外螺纹段,轴向限位件54包括螺母,由此,拨杆65从轴向限位段53装入后,将螺母从轴向限位段53背离周向限位段52的一端旋合装入,螺母可将拨杆65与固定轴5沿轴向固定,防止拨杆65从周向限位段52脱出,避免拨杆65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影响拨杆65与导向板63b的啮合效果,进而保证执行机构100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与第一滑动部31的相对滑动。
旋转机构7具有第一避让孔,第一避让孔沿轴向贯通,固定轴5贯通第一避让孔,由此,将旋转机构7安装于固定轴5,进而安装于车体,使得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的连接更加紧凑,节省安装空间,便于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布局,减小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占用空间,提升执行机构100的整体性能。
固定轴5与旋转机构7之间设有轴承(图中未示出),即旋转机构7可通过轴承与固定轴5相对滑动,其中,旋转机构7第一避让孔的内壁与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固定轴5的外周壁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比如,光杆段51的外周壁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由此,轴承的内圈与外圈相对转动时,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这样,将旋转机构7通过轴承安装于固定轴5,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同时便于实现第一滑动部31与显示终端1的相对滑动,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布局合理,旋转机构7、固定轴5及其他零部件安装紧凑,极大地提高执行机构100的空间利用率,减小旋转机构7与固定轴5相对转动的摩擦损失,减少了摩擦生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轴5为空心轴,即固定轴5具有沿周向延伸的通孔,显示终端1的线路可从固定轴5的通孔穿过,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如图8-图9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还包括: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4、第三支架8。
第一支架2用于安装显示终端1,如图8-图9所示,第一支架2为平板状,第一支架2背离第一滑动部31的侧面与显示终端1贴合相连,由此,第一支架2与显示终端1安装时具有较大的接触面,提高显示终端1安装的稳定性,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相连,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可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比如,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均设有螺纹孔,可将螺栓穿过螺纹孔以使第一滑动部31与第一支架2相连,且导向板63b与第一支架2相连,导向板63b可与第一支架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比如导向板63b设有与第一支架2相连的螺纹孔,便于导向板63b与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
这样,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均稳定地固定于第一支架2,且显示终端1与第一支架2相对固定,使得旋转机构7驱动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转动时,第一支架2、显示终端1均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转动,由此,保证执行机构100的各个部件之间安装稳定、固定合理,整体结构布局有序,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完成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的切换,提高实用性。
如图8-图9所示,第二支架4为平板状,第二支架4与第二滑动部32相连,比如第二支架4与第二滑动部32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使得第二支架4可与第二滑动部32同步运动,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相连,比如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通过螺纹紧固件相连,由此,便于旋转机构7输出的驱动力驱动第二支架4转动,进而实现第一支架2与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完成显示终端1的横屏和竖屏的切换。
其中,如图8-图9所示,第二支架4具有第二避让孔41,第二避让孔41沿轴向贯通,如图9所示,固定轴5顺次贯通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41,且固定轴5贯穿第一避让孔、第二避让孔41后,固定轴5靠近显示终端1的端部和拨杆65固定相连,这样,方便安装或拆卸执行机构100,使得旋转支架、第二支架4与固定轴5安装的更加紧凑,极大地节省了执行机构100的安装空间,减小执行机构100的整体占用空间,提升执行机构100的实用性,便于执行机构100安装与布局。
第三支架8为执行机构100的固定支架,旋转机构7安装于第三支架8,且第三支架8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执行机构100的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4及显示终端1均通过第三支架8固定于车体,如图8-图9所示,第三支架8为平板状,固定轴5安装于第三支架8,其中,光杆段51的法兰盘55与第三支架8贴合相连,使得旋转机构7对显示终端1的驱动作用得到稳定地支撑,保证旋转机构7能够准确有效地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提高执行机构100的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滑动部31、第二滑动部32垂直,第一滑动部31与第二滑动部32相对滑动时,导向板63b与第一滑动部31同步、同向运动,便于导向板63b与滑动机构3的安装,导向板63b的运动与第一滑动部31的运动不相互干涉,使得显示终端1与第二滑动部32的相对滑动易于实现,执行机构100的运动结构更加合理。当然,导槽64的延伸方向与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也可以平行或设置成其他角度。
如图8-图9所示,滑动机构3包括平行间隔开设置的多个,多个滑动机构3可稳定地支撑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的相对滑动,保证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相对滑动的稳定性,且导向板63b的两侧均设有滑动机构3,即多个滑动机构3分别设于导向板63b的两侧,比如,滑动机构3包括两个,两个滑动机构3分别分布于导向板63b的两侧,这样,既便于滑动机构3、导向板63b的整体布局,又可保证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能够稳定地相对滑动,使得执行机构100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可靠。
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包括旋转机构7,旋转机构7用于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以便于实现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在横屏和竖屏之间切换,旋转机构7适于安装于车体,且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相连,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可驱动第二支架4转动,即输出轴输出的驱动力可驱动第二支架4转动,第二支架4带动第一支架2和显示终端1转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调节。
如图4所示,旋转机构7包括转动盘71、离合单元72、驱动单元75、安装轴78。
如图4所示,转动盘71与第二支架4相连,离合单元72的第一接合部73与转动盘71连接,离合单元72的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常相互锁止,第一接合部73与第二接合部74接合且具有多个接合位置,转动盘71被构造成可被手动转动以带动第一接合部73相对于第二接合部74可转动地在多个接合位置之间切换,驱动单元75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74连接。
如图4所示,转动盘71与第一接合部73动力耦合连接,转动盘71与第一接合部73通过花键相连,比如转动盘71背离显示终端1的端面设有内花键,第一接合部73的背离第二结合部的端面设有外花键。
当然,转动盘71也可以与第一接合部73一体成型,这样可以减少需要装配的零部件数目,减少装配工序。
如图4所示,转动盘71可以为圆盘形,且转动盘71的中间设有圆形通孔,即转动盘71为环形,安装轴78从转动盘71的内周沿向轴向延伸。转动盘71与安装轴78相连,安装轴78与转动盘71可以形成为一体。当然,安装轴78与转动盘71可以为分体式,并通过卡接结构相连。
如图4所示,安装轴78贯通离合单元72、驱动单元75,安装轴78用于将各个部件串成整体,安装轴78不传递动力,在转动盘71转动时,安装轴78可以不转动。安装轴78可以为空心轴,固定轴可贯穿安装轴,以将旋转机构7安装于固定轴,以减轻重量,便于走线。离合单元72位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之外。
如图4所示,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接合时,离合单元72可以传递扭矩,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具有多个接合位置,比如,第一接合部73与第二接合部74相对设置的端面上形成多个接合位置。驱动单元75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74动力耦合连接,离合单元72位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外。
如图4所示,或者离合单元72包括端面相对设置的第一接合部73和第二接合部74,如图4所示,且第一接合部73和第二接合部74朝向彼此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具有多个锁止槽,另一个具有至少一个锁止凸起,执行机构100还可以包括用于提供轴向预紧力的部件,每个锁止凸起适于在轴向预紧力的作用下与至少两个锁止槽咬合以使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至少适于在周向上分布的两个接合位置接合,在改变接合位置时,第二接合部74与驱动单元75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第一接合部73在轴向上朝背离第二接合部74的方向运动,第一接合部73与旋转盘连接,驱动单元75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74连接。
在改变接合位置时,第二接合部74与驱动单元75在轴向上保持相对静止,第一接合部73在轴向上朝背离第二接合部74的方向运动。由此,可以防止驱动单元75的内部零部件晃动,这样驱动单元75的驱动及传动更稳定。
驱动单元75可以为电驱式、液压驱动式、气动式等。
离合单元72可以位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之外,这样,在装配离合单元72时,不易于与驱动单元75的各个零部件干涉,且不必单独在驱动单元75的壳体内设计离合单元72的安装空间,可以简化设计。进一步地,由于离合单元72的第一接合部73和第二接合部74在手动模式中会发生相对转动,若将离合单元72的一部分设在驱动单元75的壳体内,在执行机构100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卡死等问题。
离合单元72至少部分位于旋转盘之内。比如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第一接合部73或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位于转动盘71内,这样可以显著降低执行机构100整体的轴向长度,布置更紧凑合理且连接更紧密。
第一接合部73和第二接合部74常相互锁止,旋转盘被构造成可被手动转动以带动第一接合部73相对于第二接合部74可转动地在多个接合位置之间切换。
在驱动单元75工作时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接合,可以理解的是,在常态下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在轴向预紧力的作用下相互接合,可以传递扭矩,驱动力沿驱动单元75-第二接合部74-第一接合部73-转动盘71-第二支架4-显示终端1传递,从而使显示终端1转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转动或者横竖屏切换。
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在轴向预紧力的作用下形成周向的静摩擦力,该周向的静摩擦力形成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相对转动的开启力。当第一接合部73受到的扭矩大于该开启力时,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相对转动以改变接合位置;当第一接合部73受到的扭矩小于该开启力时,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保持相互接合以传递扭矩。
具体地,在执行机构100工作过程中,在驱动单元75不工作且第一接合部73受到的扭矩大于上述开启力时,第二接合部74与第一接合部73相对转动以改变接合位置。
比如手动给显示终端1施加使其转动的扭矩,该扭矩通过旋转盘传递给第一接合部73,由于驱动单元75不工作时被锁止,驱动单元75与第二接合部74固定连接,当上述扭矩不大于上述开启力时,第一接合部73与第二接合部74保持接合,显示终端1不转动;当上述扭矩大于上述开启力时,第一接合部73与第二接合部74发生相对转动,从前一个接合位置转动到另一个接合位置,当第一接合部73相对于第二接合部74从第一个接合位置转动到第二接合位置时,即可实现显示终端1的手动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1的执行机构100,通过离合单元72将手动转动显示终端1与自动转动显示终端1耦合为一个整体,且两种切屏方式互不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单元75包括:动力源75a和减速器75b,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减速器75b的输入端相连,减速器75b的输出端与显示终端1相连,或者减速器75b的输出端与第二接合部74相连,并通过第二接合部74、第一接合部73驱动显示终端1。
动力源75a可以为电机、油泵、气泵等,比如,动力源75a为驱动电机,减速器75b可以为齿轮减速机、带传动减速,减速器75b也可以为蜗杆齿轮传动机构等。减速器75b可以为一级减速机构,也可以为多级减速机构。
用于驱动显示终端运动的驱动单元75,包括:动力源75a和减速器75b,减速器75b包括主动蜗杆和从动直齿轮,主动蜗杆与动力源75a的输出轴相连,从动直齿轮与主动蜗杆啮合。
采用蜗杆直齿轮减速机构,该机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且传动平稳、噪声低,整个减速机构布局灵活,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减速器75b的主动蜗杆可以通过联接器可拆卸地连接,主动蜗杆可枢转地安装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且主动蜗杆在自身的轴向上与驱动单元75的壳体定位配合,换言之,主动蜗杆相对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在轴向上不可相对移动(不考虑装配间隙)。
可以理解的是,动力源75a通过联接器对主动蜗杆输出转速,在动力源75a损坏时,只需通过联接器拆卸动力源75a即可,由于主动蜗杆沿轴向定位于驱动单元75的壳体,在拆卸动力源75a时,不影响减速器75b内主动蜗杆与齿轮的啮合,且动力源75a和减速器75b可以分别安装固定,可以弱化动力源75a的振动对减速器75b内的零部件的影响,防止主动蜗杆摆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驱动车载显示终端运动的驱动单元75,通过设置联接器,可以提高减速器75b内零部件的啮合稳定性,提高驱动单元75的寿命,且可以单独检修动力源75a而不会影响蜗杆齿轮的啮合情况。
驱动单元75的壳体设有轴向限位支承结构,主动蜗杆支承于轴向限位支承结构,且主动蜗杆的轴肩与轴向限位支承结构的端面相对设置以实现轴向定位。
驱动单元75的壳体包括:壳身77a、机壳前盖、机壳后盖77c。
壳身77a限定出第一腔和第二腔,第一腔和第二腔通过隔板隔开,动力源75a安装于第一腔,主动蜗杆安装于第二腔,隔板设有避让孔,且主动蜗杆从避让孔伸入第一腔并与动力源75a的输出轴可拆卸地连接,隔板在避让孔处可以设有轴向限位支承结构,隔板用于区分出两个安装腔,且可以对主动蜗实现轴向限位,防止拆卸动力源75a时引起主动蜗杆晃动。第一腔背离第二腔的一端敞开,机壳后盖77c与壳身77a相连,以封闭第一腔的敞开端,机壳前盖与壳身77a相连,以封闭第二腔的敞开端,联接器安装于第一腔,机壳前盖设有轴套,主动蜗杆支承于轴套内,且主动蜗杆的轴肩与轴套的端面相对设置,便于安装、拆卸。
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为α,满足:82°≤α≤88°。进一步地,84°≤α≤86°,比如α=85°,α的大小根据主动蜗杆的螺旋升角来定。
也就是说,主动蜗杆与从动直齿轮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主动蜗杆与从动直齿轮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直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蜗轮直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蜗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减速器75b为一级传动机构,且减速器75b包括:一级主动蜗杆和一级从动直齿轮,一级主动蜗杆与动力源75a的输出轴连接,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可以固定连接,或者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通过联接器可拆卸地相连。一级主动蜗杆与一级从动直齿轮啮合,且一级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一级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将一级主动蜗杆的轴线L1和一级从动直齿轮的轴线L2投影到与这两根轴线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一级主动蜗杆的轴线与一级从动直齿轮的轴线的夹角为α,满足:82°≤α≤88°。进一步地,84°≤α≤86°,比如α=85°,α的大小根据一级主动蜗杆的螺旋升角来定。也就是说,一级主动蜗杆与一级从动直齿轮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一级主动蜗杆与一级从动直齿轮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直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蜗轮直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蜗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减速器75b为二级传动机构,减速器75b包括:一级主动蜗杆75c、一级从动直齿轮75d、二级主动蜗杆75e、二级从动直齿轮75f。
其中,如图4所示,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75c连接,一级主动蜗杆75c可以集成于动力源75a的输出轴外,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可以固定连接,或者动力源75a的输出轴与一级主动蜗杆通过联接器可拆卸地相连。
一级主动蜗杆75c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啮合,一级主动蜗杆75c的轴线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将一级主动蜗杆75c的轴线L1和一级从动直齿轮75d的轴线L2投影到与这两根轴线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一级主动蜗杆75c的轴线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的轴线的夹角α,满足:82°≤α≤88°,进一步地,84°≤α≤86°,比如α=85°,α的大小根据一级主动蜗杆75c的螺旋升角来定。也就是说,一级主动蜗杆75c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一级主动蜗杆75c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直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蜗轮直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蜗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二级主动蜗杆75e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同轴设置,二级主动蜗杆75e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沿轴向间隔开设置,二级主动蜗杆75e与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可以一体加工,或者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可以通过花键与二级主动蜗杆75e相连。
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二级主动蜗杆75e啮合,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用于输出驱动单元75的驱动力。二级主动蜗杆75e的轴线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线的夹角为锐角,将二级主动蜗杆75e的轴线L3和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线L4投影到与这两根轴线平行的投影面上,得到二级主动蜗杆75e的轴线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线的夹角β,满足:82°≤β≤88°,进一步地,84°≤β≤86°,比如β=85°,β的大小根据二级主动蜗杆75e的螺旋升角来定。也就是说,二级主动蜗杆75e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并非垂直布置,这样可以保证二级主动蜗杆75e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啮合状态佳,传动效率更高。直齿轮的加工方便,将相关技术中的蜗轮蜗杆传动改进为蜗轮直齿轮传动,从而避免遇到蜗轮加工性能差的问题。
一级主动蜗杆75c的轴线、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线、离合单元的轴线平行。动力源75a的输出轴的轴线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线平行且间隔开。从而可以实现动力源75a的布置方向与驱动单元75的输出方向平行,便于装配设计。
在动力源75a不工作时,利用蜗杆的自锁功能(蜗杆的螺旋升角小于摩擦角即可触发自锁),可以实现整体方案的离合功能,即手动操作时,减速器75b自锁,使得第二接合部74被固定,从而第一接合部73可以相对转动。
采用蜗杆直齿轮减速机构,该机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且传动平稳、噪声低,整个减速机构布局灵活,便于走线,更适用整车机构空间紧凑、整车限重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给用户更好的驾乘体验。
如图4所示,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将一级主动蜗杆75c的高速转动传递给二级主动蜗杆75e,为了降低传动过程中的震动,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可为塑胶件,一级主动蜗杆75c、二级主动蜗杆75e、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为金属件。
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第二接合部74相连,从而实现动力输出,比如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第二接合部74形成为一体,根据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第二接合部74的功能需求,二者可采用不同材料制成,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为耐磨材料制成,第二接合部74为自润滑材料制成,比如聚甲醛、二硫化钼、氮化硼等。
驱动单元75还可以包括:输出接口,输出接口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相连,输出接口用于输出驱动力,输出接口可以为离合单元的第二接合部74。
输出接口和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均为中空的环形。
第一接合部73、第二接合部74及二级从动直齿轮75f采用中空形状是为了方便走线、减重,而且扭矩输入端和输出端不是在同一轴线上,空心轴加上传动系统就可以将输入输出轴处理成平行轴方向,有利于结构的空间规划,提供更大的设计余量。
一级主动蜗杆75c固连于电机轴,一端由电机伸出另一端由外壳结构限位。一级从动直齿轮75d和二级主动蜗杆75e固定在同一轴上,因空间限制,两端没有使用轴承而是有肩的轴套,内有润滑。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也是由外壳结构限位,一端与输出结构实现一体,另一端有端面轴承承载。轴套和端面轴承都减小了转动过程的摩擦损失,减少了摩擦生热。
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可以为空心齿轮,一方面可以减轻整个驱动单元75的重量,另一方面便于装配。
驱动单元75的壳体包括:壳身77a、机壳后盖77c、机壳上盖77b、机壳前盖。
动力源75a、一级主动蜗杆75c、一级从动直齿、二级主动蜗杆75e轮均安装于壳身77a,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安装于机壳上盖77b,一级从动直齿和二级主动蜗杆75e固定在同一轴上,因空间限制,两端没有使用轴承而是有肩的轴套,内有润滑。
壳身77a为塑胶件,机壳上盖77b为金属件。可以理解的是,壳身77a主要承载的是高速级部件,设置塑胶件有利于减震;机壳上盖77b主要承载的是低速级部件且一体成型的方式加工。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壳身77a和机壳上盖77b可以为一体件。
机壳后盖77c与壳身77a相连,以封闭壳身77a的后端,机壳上盖77b与壳身77a相连,机壳前盖与壳身77a相连,以封闭壳身77a的前端。机壳后盖77c、机壳上盖77b、机壳前盖与壳身77a之间可以通过卡接结构以及螺纹紧固件相连。
驱动单元75在整个系统中,壳体是会受到冲击载荷作用的,第二接合部74在转动时受到轴向正压力和周向扭矩的作用,会传递给壳体。所以为了保证驱动单元75的稳定,除了各部件之间有螺钉、卡扣连接外,也将驱动单元75与执行机构100中的底座通过螺钉紧固,用以增大驱动单元75的强度,提高其使用寿命。
驱动单元75的壳体具有轴向限位部,二级从动直齿轮75f背离显示终端1的端面抵压轴向限位部,二级从动直齿轮75f背离第二接合部74的端面抵压轴向限位部。具体地,机壳上盖77b可以具有用于对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端面限位的轴向限位部,这样在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一个端面与第二接合部74相连,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另一个端面与机壳上盖77b抵压,保证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轴向定位,防止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二级主动蜗杆75e打齿。
二级从动直齿轮75f通过齿轮端面轴承抵压轴向限位部,齿轮端面轴承可以为止推轴承,这样可以降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与驱动单元75的壳体之间的摩擦力,减小扭矩损失。在另一种结构中,可以在机壳上盖77b设环状槽位用于装配齿轮端面轴承。
二级从动直齿轮75f背离第二接合部74的端面可以设有环形槽,齿轮端面轴承设于环形槽内,且齿轮端面轴承抵压环形槽的底壁,轴向限位部的至少一部分伸入环形槽。进一步地,轴向限位部可以设有深沟状,轴向限位部的一个端面抵压弹性体76端面轴承,轴向限位部的另一个端面抵压齿轮端面轴承,齿轮端面轴承也在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环形槽内,弹性体76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二级从动直齿轮75f的环形槽内。这样可以缩短整个机构的轴向长度,节约了空间,使得整个机构的适用性更加广泛。而且从结构力学角度来看,也提高了系统的刚度,使得其抗弯、抗扭能力得到加强。
机壳上盖77b具有套筒,二级从动直齿轮75f套设在套筒外,轴向限位部位于套筒的外周面。
驱动单元75的壳体具有径向保持机构,第二接合部74可相对转动地设在径向保持机构上以在径向上限位。径向保持机构用于限定至少部分旋转部件的径向偏置,防止执行机构100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径向偏置,这样执行机构100在长期运行后依然可以保持稳定的运行。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单元75的壳体安装于车身后保持不动,驱动单元75的壳体具有两个空套设置的外环和内环,径向保持机构包括外环和内环,外环套设在内外环,外环和内环限定出环形腔,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设于环形腔内,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套设在内环外,内环用于防止第二接合部74向径向内侧偏置,外环套设在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外,外环用于防止第二接合部74向径向外侧偏置。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单元75的壳体包括:壳身77a、机壳上盖77b和机壳前盖,机壳上盖77b与壳身77a相连,且机壳上盖77b具有环形的套筒,机壳前盖与壳身77a的前端相连,且机壳前盖具有环形的限位环,限位环空套在套筒外以限定出环形腔,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设于环形腔内。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套设在套筒外,套筒用于防止第二接合部74向径向内侧偏置,限位环套设在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外,限位环用于防止第二接合部74向径向外侧偏置。
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75的输出部包括环形的输出齿轮,输出齿轮可以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二级从动直齿轮75f,输出齿轮与第二接合部74相连,输出齿轮套设在套筒外。第二接合部74包括用于与第一接合部73锁止的接合盘和与接合盘背离第一接合部73的一端相连的连接套,连接套与输出齿轮相连,且限位环套设于连接套外。这样,输出齿轮的径向内外侧也分别被套筒和限位环限定,在工作过程中驱动单元75的输出端不易受到外界振动的影响,防止打齿。
径向保持机构还可以包括径向限位轴承(图中未示出),限位环与第二接合部74的至少部分之间设有径向限位轴承,比如限位环与连接套之间可以设有径向限位轴承,这样径向限位轴承的内圈抵压连接套,径向限位轴承的外圈抵压限位环,径向保持机构的径向限位更稳固。
由此,动力源75a输出的动力通过减速器75b传递至转动盘71,进而转动盘71带动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4及显示终端1同时转动,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和竖屏的切换,调节过程简单,便于乘员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驱动电机内嵌有限流电路板(图中未示出),当检测到超过设定阈值的电流后,对驱动电机进行断电处理,比如,在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相对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之间夹有其他物品时,或人体的某一部位位于第一支架2与第二支架4之间时,驱动电机无法有效驱动显示终端1运动,驱动电机断电,由此,可防止执行机构100夹伤乘员或损坏其他物品,避免执行机构100强行转动被破坏,进而提高执行机构100的安全性,提升整车的使用性能,实现执行机构100的安全防夹及过载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终端1调节后90°到位或者显示终端1遇外部阻力而造成防夹指示启动,均是依靠电流上升,超过限流小板设计阀值,执行机构100对驱动电机进行断电处理来实现,在电机断电后,执行机构100会依据显示终端1内置陀螺仪传递的信号,来判断显示终端1是否处于异常位,若陀螺仪所传信号表明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位或者竖屏位置则表示驱动电机断电为到位断电,反之则判定显示终端1处于异常位,判定驱动电机断电为异常遇阻断电,则出现警示画面,提醒乘员进行异物排查,当阻力消失后,再依据乘员选择重新启动归位。异常位判定包括在自动运行状态下的手动操作,实际的异常位反馈处理可根据乘员要求定义来设计软件功能,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到位及异常位置控制,提升整车的使用性能。
如图5所示,转动盘71具有限位柱711,壳体设有第一限位凸台77d和第二限位凸台77e,且限位柱711在横屏和竖屏时分别止抵于第一限位凸台77d和第二限位凸台77e,比如,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时这样,限位柱711止抵于第一限位凸台77d,当旋转机构7驱动转动盘71转到90°,显示终端1处于竖屏时,转动盘71的限位柱711和旋转机构7壳体的第二限位凸台77e限位柱止撞点接触,此时,驱动电机堵转,电流增大,执行机构100检测到堵转信号、显示终端1内置的陀螺仪传递出到位信号,执行机构100识别出到位,并对驱动电机进行断电处理,动力系统传递中断,系统到位锁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显示终端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终端组件,包括显示终端和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执行机构100,驱动机构与显示终端1的连接位置位于显示终端1的非中心位置,旋转机构7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间隔开,由此,旋转机构7驱动显示终端1转动时,显示终端1的几何中心逐渐地发生偏移,进而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显示终端组件,显示终端1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的下边沿平齐,这样,在显示终端1处于横屏或竖屏时,显示终端1的下部均不干涉其他部件的布置和安装,减小显示终端1的位置调节占用的空间,便于车内整体结构的设计,提高执行机构100的设计的合理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显示终端1和上述实施例的显示终端组件,显示终端1与执行机构100的第一滑动部31相连,以在旋转机构7驱动第一滑动部31转动及滑动时,显示终端1可与第一滑动部31同时转动和滑动,便于实现显示终端1的横屏与竖屏切换,实现显示终端1的变中心转动,便于乘员将显示终端1调节至乘员所需的位置,保证乘员具有很好的使用体验,提升整车的使用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3)

1.一种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动力源;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动力源相连,所述驱动机构与显示终端连接以驱动所述显示终端偏心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终端的中心在转动过程中与所述显示终端最初的中心偏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输出端的轴线与所述旋转轴的输入端的轴线不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滑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显示终端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通过所述旋转机构驱动所述显示终端转动且在所述显示终端转动时所述滑动机构联动以使所述显示终端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可相对滑动的第一滑动部和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一滑动部与显示终端相连,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连,且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驱动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导向件和限位件,所述导向件与所述第一滑动部相对固定,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旋转机构固定装配,所述导向件与所述限位件相对转动及移动地配合,以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驱动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滑动机构和所述导向件转动,且所述限位件相对于所述导向件滚动,以使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第二滑动部相对滑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导向件相对于所述限位件沿所述导向件的长度方向移动,且所述导向件绕所述限位件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设置成在所述旋转机构工作时,所述导向件的中心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用于安装显示终端,所述第一滑动部和所述导向件均与所述第一支架相连;
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第二滑动部相连,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支架相连;
第三支架,所述旋转机构安装于所述第三支架,且所述第三支架用于与车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限位件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具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避让孔,所述固定轴贯通所述第一避让孔。
13.根据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齿条,所述限位件包括齿轮,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啮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所述齿条与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平行。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轴和轴向限位件,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齿轮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包括顺次相连的光杆段、周向限位段和轴向限位段,所述光杆段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所述齿轮的一个端面套设于所述周向限位段且抵压所述光杆段的端面,所述轴向限位件与所述轴向限位段相连且抵压所述齿轮的另一个端面。
16.根据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件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具有导槽,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导槽可枢转地滑动配合,所述限位销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平行间隔开。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调节车载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绕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转动时所述限位销相对于所述导槽沿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滑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垂直。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相对于车体固定装配,且所述固定轴的轴线与所述旋转机构的输出端的轴线重合,所述限位件还包括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限位销与所述拨杆相连。
20.一种显示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终端和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执行机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显示终端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显示终端的非中心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示终端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终端在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时的下边沿平齐。
2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终端和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执行机构。
CN201820597114.2U 2018-04-24 2018-04-24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Active CN2082911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97114.2U CN208291112U (zh) 2018-04-24 2018-04-24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PCT/CN2019/080088 WO2019205880A1 (zh) 2018-04-24 2019-03-28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597114.2U CN208291112U (zh) 2018-04-24 2018-04-24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291112U true CN208291112U (zh) 2018-12-28

Family

ID=64725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597114.2U Active CN208291112U (zh) 2018-04-24 2018-04-24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29111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5880A1 (zh) * 2018-04-24 2019-10-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110395195A (zh) * 2018-04-24 2019-11-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111756904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2537259A (zh) * 2019-09-23 2021-03-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及车辆
CN113119872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显示终端的调节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05880A1 (zh) * 2018-04-24 2019-10-3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110395195A (zh) * 2018-04-24 2019-11-0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110395195B (zh) * 2018-04-24 2025-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111756904A (zh) * 2019-03-28 2020-10-09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1756904B (zh) * 2019-03-28 2021-12-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2537259A (zh) * 2019-09-23 2021-03-2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及车辆
CN113119872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显示终端的调节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291112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208665087U (zh) 车载显示终端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530452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145666A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US8931541B2 (en) Motorized drive unit assembly for a shade system
CN103836120B (zh) 车轮驱动装置
KR101147986B1 (ko) 자동차용 차동유성기어 방식 캘리퍼 일체형 전자식 주차 브레이크 액츄에이터
CN110145665B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0154923A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CN110395194A (zh) 用于调节车载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180920U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0395189A (zh) 用于调节车载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0395195B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208180917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376649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530460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110316087A (zh) 车辆和车载显示终端系统
CN1931439A (zh) 翻袋式过滤离心机
KR101482860B1 (ko) 사이드미러 구동장치
CN110143170A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535489U (zh) 显示终端安装组件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530458U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和车辆
CN208515511U (zh) 用于显示终端的旋转机构以及车辆
WO2019205880A1 (zh) 用于调节显示终端的执行机构、显示终端组件和车辆
CN201499742U (zh) 带有用于控制伞面张合的摇手装置的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