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52548U - 电梯井模板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梯井模板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52548U
CN208152548U CN201820647600.0U CN201820647600U CN208152548U CN 208152548 U CN208152548 U CN 208152548U CN 201820647600 U CN201820647600 U CN 201820647600U CN 208152548 U CN208152548 U CN 2081525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sleeve
top template
fixed link
elev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64760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松
杨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gd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anhai Sheng D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anhai Sheng D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anhai Sheng De Build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64760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525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525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525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Cores, Or Mandr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电梯井模板系统,包括:侧模板,侧模板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侧模板的顶部装配有顶模板,顶模板沿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周向围设,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内侧壁的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上开设有承重槽以便于通过承重槽在两块顶模板间搭设支撑杆,承重槽开设在顶模板的远离侧模板的侧壁上,承重槽沿顶模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便于在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间搭设多根支撑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搭建电梯井的模板系统时,工作人员首先将侧模板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接着将顶模板装配在侧模板的顶部,再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承重槽内,实现支撑杆的搭设。

Description

电梯井模板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井的建造,特别涉及电梯井模板系统。
背景技术
铝模板,全称为建筑用铝合金模板系统。是继竹木模板,钢模板之后出现的新一代新型模板支撑系统。铝模板系统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提高了建筑行业的整体施工效率,包括在建筑材料,人工安排上都大大的节省很多。
在利用铝模板浇筑成型电梯井时,需要逐层进行浇筑成型,现有的电梯井模板系统一般包括:顶模板和侧模板,施工时先搭建和固定侧模板,再在侧模板的上方搭建和固定顶模板,接着再向模板系统浇筑水泥以成型电梯井。由于电梯井中部为中空设置,工人在搭建铝模板时有从电梯井的中部坠落的风险。现有的电梯井铝模板系统在搭建时,需要先在已成型的一层电梯井的侧壁上额外钻出承重孔,接着通过墙体上钻的承重孔来搭建支撑杆,再在支撑杆上搭建防护网或防护板,有效降低了施工时的安全风险。
但是,在成型的电梯井侧壁额外钻承重孔一方面会降低墙体的强度,另一方面,在完成浇筑后,工作人员需要将承重孔填补,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铝模板浇筑的施工效率,故而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电梯井模板系统,具有方便于工作人员搭设支撑杆,无需在墙体上额外开设承重孔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电梯井模板系统,包括:侧模板,
侧模板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
侧模板的顶部装配有顶模板,
顶模板沿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周向围设,
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内侧壁的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上开设有承重槽以便于通过承重槽在两块顶模板间搭设支撑杆,
承重槽开设在顶模板的远离侧模板的侧壁上,
承重槽沿顶模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便于在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间搭设多根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搭建电梯井的模板系统时,工作人员首先将侧模板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接着将顶模板装配在侧模板的顶部,再将支撑杆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承重槽内,实现支撑杆在电梯井的中空位置的搭设,方便于工作人员利用支撑杆进一步搭设防护网或防护板;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在电梯井的侧壁上钻承重孔,一方面增强了电梯井墙体的强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施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顶模板的侧壁上沿顶模板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锁紧孔,
侧模板靠近顶模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锁紧孔相适配的第二锁紧孔,
第一锁紧孔与第二锁紧孔间穿设有锁紧螺栓以用于将顶模板与侧模板锁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锁紧螺栓与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的配合将顶模板上紧在侧模板上,实现了顶模板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壁和外侧壁的顶模板间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杆,
固定螺杆沿顶模板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用于将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的顶模板锁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螺杆将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内外两侧的顶模板锁紧,使得在浇筑成型电梯井时顶模板的中部不易在混凝土的压力作用下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的两相对设置的顶模板间架设有加强杆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强杆组件对顶模板进行支撑,进一步使得顶模板不易在浇筑时变形。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所述加强杆组件包括:套筒,
套筒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
套筒的内壁上设有螺纹,
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与套筒螺纹连接,
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远离套筒的一端与顶模板固接,以使套筒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通过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将顶模板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加强杆组件时,首先将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分别与套筒的两端螺纹连接,再将加强杆组件调整至与两相对设置的顶模板间的距离相适配的长度,接着将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分别与一顶模板固接,再转动套筒,带动第一固定杆和第一固定杆向远离套筒的方向运动并将顶模板抵紧,实现加强杆组件对顶模板的支撑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远离套筒的一端均固设有锁定片,
锁定片上开设有与第一锁紧孔和第二锁紧孔相适配的第三锁紧孔,
锁紧螺栓贯穿第一锁紧孔、第二锁紧孔和第三锁紧孔以用于将顶模板、侧模板和锁定片上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锁定螺栓贯穿第一锁紧孔、第二锁紧孔和第三锁紧孔,一方面实现了顶模板在侧模板上的装配,另一方面实现了锁定片在顶模板上的固接。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套筒上固设有把手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把手施力转动套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转动套筒以驱动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将顶模板抵紧时,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把手施力转动套筒。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套筒的外壁上开设有注油孔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向套筒的螺纹处注入润滑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向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与套筒的螺纹连接处注入润滑油时,方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向套筒与第一固定杆或第二固定杆的螺纹连接处注入润滑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顶模板扇开设承重槽,方便于工作人员利用承重槽搭设支撑杆,使得工作人员无需在电梯井的侧壁上钻承重孔,一方面增强了电梯井墙体的强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2.通过加强杆组件降低了顶模板组件在浇筑时变形的可能性,利用套筒与第一固定杆和第二固定杆的配合实现了加强杆组件对顶模板的抵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电梯井模板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强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侧模板、顶模板和加强杆组件的装配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图4中B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侧模板;11、第二锁紧孔;2、顶模板;21、第一锁紧孔;3、承重槽;4、支撑杆;5、加强杆组件;51、套筒;52、第一固定杆;53、第二固定杆;54、第三锁紧孔;55、把手;56、注油孔;57、锁定片;6、固定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电梯井模板系统,包括:侧模板1,侧模板1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侧模板1的顶部设置有顶模板2,顶模板2沿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周向围设,顶模板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锁紧孔21,第一锁紧孔21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结合图4和图5,侧模板1的靠近顶模板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锁紧孔21相适配的第二锁紧孔11,第一锁紧孔21与第二锁紧孔11间穿设有锁紧螺栓(图中未画出),锁紧螺栓用于将顶模板2上紧在侧模板1上。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壁和外侧壁的顶模板2间穿设有固定螺杆6,固定螺杆6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螺杆6用于将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的顶模板2锁紧,使得在浇筑成型电梯井时,顶模板2不易在水泥的压力作用下变形。
如图1和图2所示,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壁的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上布设有承重槽3,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承重槽3在两块顶模板2间架设支撑杆4,承重槽3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布设有多个,以便于工作人员在顶模板2间架设多根支撑杆4。顶模板2的远离侧模板1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开口,开口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承重槽3的槽体焊接在开口处,实现承重槽3在顶模板2上的布设。
结合图3,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的两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间架设有加强杆组件5,加强杆组件5平行于支撑杆4设置,加强杆组件5对顶模板2起支撑作用,使得在浇筑成型电梯井时,顶模板2不易在水泥的压力作用下变形。加强杆组件5包括:套筒51,套筒5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套筒51的内壁上设有螺纹,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与套筒51螺纹连接,第一固定杆52与第二固定杆53远离套筒51的一端与顶模板2固接,以使套筒51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带动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向远离套筒51的方向运动,进而通过第一固定杆52与第二固定杆53将顶模板2抵紧,实现加强杆组件5对顶模板2的支撑。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远离套筒51的一端固设有锁定片57,锁定片57上开设有第三锁紧孔54,第三锁紧孔54在与第一锁紧孔21和第二锁紧孔11相适配,锁紧螺栓贯穿第一锁紧孔21、第二锁紧孔11和第三锁紧孔54,锁紧螺栓将顶模板2、侧模板1和锁定片57上紧,实现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在顶模板2上的固定。
如图3所示,套筒51的外壁上固设有把手55,方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把手55转动套筒51,套筒51的外壁上开设有注油孔56,注油孔56设置在套筒51与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的装配处,方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56向套筒51与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的螺纹连接处注入润滑油。
工作过程概述:工作人员在进行电梯井模板系统的搭建时,首先安装侧模板1,接着利用锁紧螺栓将顶模板2上紧在侧模板1的顶部,再利用固定螺杆6将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的顶模板2锁紧,接着将支撑杆4的两端分别放置在承重槽3中,实现支撑杆4的架设,接着利用锁紧螺栓将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分别上紧在两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上,再通过把手55转动套筒51,带动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运动,使得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将顶模板2抵紧,实现加强杆组件5对顶模板2的支撑。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模板(1),
侧模板(1)围设在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
侧模板(1)的顶部装配有顶模板(2),
顶模板(2)沿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周向围设,
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内侧壁的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上开设有承重槽(3)以便于通过承重槽(3)在两块顶模板(2)间搭设支撑杆(4),
承重槽(3)开设在顶模板(2)的远离侧模板(1)的侧壁上,
承重槽(3)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便于在两块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间搭设多根支撑杆(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顶模板(2)的侧壁上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锁紧孔(21),
侧模板(1)靠近顶模板(2)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与第一锁紧孔(21)相适配的第二锁紧孔(11),
第一锁紧孔(21)与第二锁紧孔(11)间穿设有锁紧螺栓以用于将顶模板(2)与侧模板(1)锁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壁和外侧壁的顶模板(2)间穿设有多个固定螺杆(6),
固定螺杆(6)沿顶模板(2)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以用于将位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外两侧的顶模板(2)锁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欲成型的电梯井的内侧的两相对设置的顶模板(2)间架设有加强杆组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杆组件(5)包括:套筒(51),
套筒(51)的两端分别套设有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
套筒(51)的内壁上设有螺纹,
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与套筒(51)螺纹连接,
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远离套筒(51)的一端与顶模板(2)固接,以使套筒(51)在外力的作用下转动时通过第一固定杆(52)与第二固定杆(53)将顶模板(2)抵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第一固定杆(52)和第二固定杆(53)远离套筒(51)的一端均固设有锁定片(57),
锁定片(57)上开设有与第一锁紧孔(21)和第二锁紧孔(11)相适配的第三锁紧孔(54),
锁紧螺栓贯穿第一锁紧孔(21)、第二锁紧孔(11)和第三锁紧孔(54)以用于将顶模板(2)、侧模板(1)和锁定片(57)上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套筒(51)上固设有把手(55)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把手(55)施力转动套筒(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井模板系统,其特征在于,套筒(51)的外壁上开设有注油孔(56)以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注油孔(56)向套筒(51)的螺纹处注入润滑油。
CN201820647600.0U 2018-05-02 2018-05-02 电梯井模板系统 Active CN2081525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7600.0U CN208152548U (zh) 2018-05-02 2018-05-02 电梯井模板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647600.0U CN208152548U (zh) 2018-05-02 2018-05-02 电梯井模板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52548U true CN208152548U (zh) 2018-11-27

Family

ID=643774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647600.0U Active CN208152548U (zh) 2018-05-02 2018-05-02 电梯井模板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5254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9262A (zh) * 2018-05-02 2019-11-12 深圳市前海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井模板系统及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9262A (zh) * 2018-05-02 2019-11-12 深圳市前海胜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电梯井模板系统及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2608B (zh) 一种预应力纤维板加固梁板的自动化张拉系统及方法
CN207003643U (zh) 一种装配式梁柱节点
CN107700817A (zh) 悬挑式手脚架的施工方法
CN208441231U (zh) 一种混凝土梁柱干法连接节点
CN208152548U (zh) 电梯井模板系统
CN106150087A (zh) 一种组合式框架柱模板及其施工方法
CN110439262A (zh) 电梯井模板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07987781U (zh) 一种用于桥梁现浇施工的装配式悬臂托架
CN108951847A (zh) 一种基于uhpc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CN103015735A (zh) 预埋套筒组件后植墙拉筋施工方法
CN109024915A (zh) 一种pvc-frp管约束型钢混凝土柱-钢筋混凝土梁l型节点
CN202990421U (zh) 建筑梁底梁帮模板的专用加固卡具
CN204435906U (zh) 混凝土植筋装置
CN207646867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及其制作模具
CN203113523U (zh) 一种采用竖向连接的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
CN209742404U (zh) 装配式建筑立柱斜支撑结构
CN208762895U (zh) 铰缝加固装置
CN108729466B (zh) 一种构筑无锚钉砼挡墙的大模板支撑方法
CN206815544U (zh) 一种干式柱梁节点
CN103276748B (zh) 一种用于地铁基坑支撑梁的钢模板体系
CN202990111U (zh) 一种预埋套筒组件
CN206591839U (zh) 一种可周转的钢筋定位框
CN214658822U (zh) 可周转使用的建筑模板夹具
CN213869055U (zh) 一种砌体结构老旧房屋抗震加固装置
CN111809792B (zh) 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墙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A2702, building 3, building 1, Tianan Yungu Industrial Park,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engde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ANHAI SHENGDE BUILDING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