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24553U -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24553U
CN208124553U CN201820438552.4U CN201820438552U CN208124553U CN 208124553 U CN208124553 U CN 208124553U CN 201820438552 U CN201820438552 U CN 201820438552U CN 208124553 U CN208124553 U CN 2081245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ly conductive
round tube
air
pressure fan
part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385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no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nor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nor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nor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385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245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245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2455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无尘车间的进风口、出风口、第一送风机、进风管、第二送风机、螺旋管装置、一级过滤器、二级过滤器、三级过滤器、第三送风机;所述螺旋管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导热圆管、螺旋管、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该若干个第一隔板与若干个第二隔板呈交替排列;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一隔板的底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底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二隔板的顶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区。本实用新型可提高散热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无尘车间内常安装有大量的生产机械设备,该生产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常产生大量的热量,而常常造成无尘空间内的空气受热升温。现有的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常用于将无尘车间的热空气送出去进行散热后,再循环回无尘车间内,但由于散热效果较差,远不能满足行业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通过合理设置螺旋管装置,可提高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无尘车间的进风口、设置在无尘车间的出风口、第一送风机、进风管、第二送风机、螺旋管装置、一级过滤器、二级过滤器、三级过滤器、第三送风机;所述出风口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送风机的进风端通过第一管道与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二管道与螺旋管装置的进风端连接,所述进风管与第二送风机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进风管远离第二送风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螺旋管装置的出风端通过第四管道与一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一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五管道与二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二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六管道与三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三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七管道与第三送风机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三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八管道与进风口连接;所述进风口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螺旋管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导热圆管;所述导热圆管设有横截面呈矩形状的空腔;所述螺旋管装置还包括螺旋绕设在导热圆管外部上并供冷却水通入的螺旋管、沿着导热圆管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一隔板、沿着导热圆管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二隔板;该若干个第一隔板与若干个第二隔板呈交替排列;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一隔板的底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底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二隔板的顶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区;所述螺旋管的两端均伸出外壳外,且螺旋管的其中一端形成为进水端,另一端形成为出水端;所述导热圆管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外的第一通风管,且第一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的进风端,所述导热圆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外的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的出风端。
所述导热圆管设置有多个供第一隔板卡装的第一卡装槽、多个供第二隔板卡装的第二卡装槽。
第二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穿插在第四管道内,并设置有外螺纹;第四管道设置有与第二通风管的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所述无尘车间设置有多个进风口,所述第八管道包括主管道、与该多个进风口分别一一对应并与对应进风口连通的多个分支管;所述主管道与第三送风机的出风端连接,且该多个分支管分别与主管道连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通过将螺旋管装置采用导热圆管、螺旋管的结合设计,可利用通入螺旋管的冷却水与流经导热圆管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可利用水冷的方式实现空气的散热,而且,通过在导热圆管内采用第一隔板、第二隔板,还可增长空气流动的路径,以延长空气换热时间,从而可提高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导热圆管的内部示意图;
图3为导热圆管内部的仰视图;
图4为导热圆管内部的俯视图;
图中:11、进风口;12、出风口;20、第一送风机;21、第一管道;22、第二管道;30、进风管;40、第二送风机;41、第三管道;50、螺旋管装置;51、外壳;52、导热圆管;53、螺旋管;54、第一隔板;55、第二隔板;56、第一通风间隙区;57、第二通风间隙区;58、第一通风管;59、第二通风管;61、一级过滤器;62、二级过滤器;63、三级过滤器;64、第五管道;65、第六管道;66、第七管道;70、第三送风机;71、第八管道;81、第四管道;91、第一卡装槽;92、第二卡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无尘车间的进风口11、设置在无尘车间的出风口12、第一送风机20、进风管30、第二送风机40、螺旋管装置50、一级过滤器61、二级过滤器62、三级过滤器63、第三送风机70;所述出风口12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送风机20的进风端通过第一管道21与出风口12连接,所述第一送风机20的出风端通过第二管道22与螺旋管装置50的进风端连接,所述进风管30与第二送风机40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送风机40的出风端通过第三管道41与第二管道22连通,所述进风管30远离第二送风机4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螺旋管装置50的出风端通过第四管道81与一级过滤器61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一级过滤器61的出风端通过第五管道64与二级过滤器62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二级过滤器62的出风端通过第六管道65与三级过滤器63的进风端连接,三级过滤器63的出风端通过第七管道66与第三送风机70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三送风机70的出风端通过第八管道71与进风口11连接;所述进风口11设置有第三阀门;所述螺旋管装置50包括外壳51、设置在外壳51内的导热圆管52;所述导热圆管52设有横截面呈矩形状的空腔;所述螺旋管装置50还包括螺旋绕设在导热圆管52外部上并供冷却水通入的螺旋管53、沿着导热圆管5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52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一隔板54、沿着导热圆管5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52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二隔板55;该若干个第一隔板54与若干个第二隔板55呈交替排列;所述第一隔板54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均与导热圆管52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一隔板54的底面与导热圆管52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区56;所述第二隔板55的左侧面、右侧面、底面均与导热圆管52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二隔板55的顶面与导热圆管52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区57;所述螺旋管53的两端均伸出外壳51外,且螺旋管53的其中一端形成为进水端,另一端形成为出水端;所述导热圆管52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51外的第一通风管58,且第一通风管58远离导热圆管52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50的进风端,所述导热圆管52的另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51外的第二通风管59,所述第二通风管59远离导热圆管52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50的出风端。
在使用时,无尘车间内的空气可在第一送风机20的抽吸作用下从出风口12流入第一管道21内并经第一送风机20、第二管道22进入螺旋管装置50的导热圆管52内,而外界的空气可在第二送风机40的抽吸作用下,从进风管30经第二送风机40、第三管道41、第二管道22进入螺旋管装置50的导热圆管52内,而空气在导热圆管52内的流动过程中,可利用通入螺旋管53内的冷却水对空气进行冷却散热,之后,空气从导热圆管52经第四管道81流动至一级过滤器61内过滤,然后再经第五管道64进入二级过滤器62内过滤,再经第六管道65进入三级过滤器63内过滤,最后再经第七管道66、第三送风机70、第八管道71流入无尘车间的进风口11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通过将螺旋管装置50采用导热圆管52、螺旋管53的结合设计,可利用通入螺旋管53的冷却水与流经导热圆管52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可利用水冷的方式实现空气的散热,而且,通过在导热圆管52内采用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5,还可增长空气流动的路径,以延长空气换热时间,从而可提高散热效果。
所述导热圆管52设置有多个供第一隔板54卡装的第一卡装槽91、多个供第二隔板55卡装的第二卡装槽92,从而可将第一隔板54卡装在不同第一卡装槽91内、第二隔板55卡装在不同第二卡装槽92内,或者将个别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5拔出,从而可根据实际需求调节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5的疏密程度,以调节空气流动的路径。
所述第一卡装槽91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一隔板54密封配合的第一密封垫,第二卡装槽92内设置有用于与第二隔板55密封配合的第二密封垫,以提高密封效果。
所述第一卡装槽91包括设置在导热圆管52顶部上的顶槽、设置在导热圆管52左侧的第一左置槽、设置在导热圆管52右侧并与该第一左置槽呈相对设置的第一右置槽;所述第二卡装槽92包括设置在导热圆管52底部的底槽、设置在导热圆管52左侧的第二左置槽、设置在导热圆管52右侧并与该第二左置槽呈相对设置的第二右置槽,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提高第一隔板54、第二隔板55的卡紧稳定性。
第二通风管59远离导热圆管52的一端穿插在第四管道81内,并设置有外螺纹;第四管道81设置有与第二通风管59的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从而通过将第四管道81与第二通风管59旋紧,便可方便地实现第二通风管59与第四管道81的连接。
所述无尘车间设置有多个进风口11,所述第八管道71包括主管道、与该多个进风口11分别一一对应并与对应进风口11连通的多个分支管;所述主管道与第三送风机70的出风端连接,且该多个分支管分别与主管道连通,从而可方便于通过该多个进风口11往无尘车间内送风,以提高送风量。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包括设置在无尘车间的进风口、设置在无尘车间的出风口、第一送风机、进风管、第二送风机、螺旋管装置、一级过滤器、二级过滤器、三级过滤器、第三送风机;所述出风口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送风机的进风端通过第一管道与出风口连接,所述第一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二管道与螺旋管装置的进风端连接,所述进风管与第二送风机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二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三管道与第二管道连通,所述进风管远离第二送风机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螺旋管装置的出风端通过第四管道与一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一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五管道与二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所述二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六管道与三级过滤器的进风端连接,三级过滤器的出风端通过第七管道与第三送风机的进风端连接,所述第三送风机的出风端通过第八管道与进风口连接;所述进风口设置有第三阀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管装置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导热圆管;所述导热圆管设有横截面呈矩形状的空腔;所述螺旋管装置还包括螺旋绕设在导热圆管外部上并供冷却水通入的螺旋管、沿着导热圆管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一隔板、沿着导热圆管长度方向依次间隔排列在导热圆管空腔内的若干个第二隔板;该若干个第一隔板与若干个第二隔板呈交替排列;所述第一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顶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一隔板的底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一通风间隙区;所述第二隔板的左侧面、右侧面、底面均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相靠贴,且第二隔板的顶面与导热圆管空腔的腔壁之间间隔形成有第二通风间隙区;所述螺旋管的两端均伸出外壳外,且螺旋管的其中一端形成为进水端,另一端形成为出水端;所述导热圆管的其中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外的第一通风管,且第一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的进风端,所述导热圆管的另一端连接有伸出外壳外的第二通风管,所述第二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形成为螺旋管装置的出风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圆管设置有多个供第一隔板卡装的第一卡装槽、多个供第二隔板卡装的第二卡装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通风管远离导热圆管的一端穿插在第四管道内,并设置有外螺纹;第四管道设置有与第二通风管的外螺纹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尘车间设置有多个进风口,所述第八管道包括主管道、与该多个进风口分别一一对应并与对应进风口连通的多个分支管;所述主管道与第三送风机的出风端连接,且该多个分支管分别与主管道连通。
CN201820438552.4U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245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8552.4U CN208124553U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38552.4U CN208124553U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24553U true CN208124553U (zh) 2018-11-20

Family

ID=641941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38552.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24553U (zh) 2018-03-29 2018-03-29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2455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722A (zh) * 2019-10-18 2019-12-31 谢佳伟 一种双壁波纹管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2722A (zh) * 2019-10-18 2019-12-31 谢佳伟 一种双壁波纹管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651434U (zh) 一种口琴通道平行流式换热器
CN208124553U (zh) 一种无尘车间的送排风结构
CN107543264A (zh) 应用板翅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CN208282277U (zh) 新风机
CN209229960U (zh) 一种新型全热交换滤芯
CN205655400U (zh) 一种空调
CN203464544U (zh) 一种风冷热泵空调机换热器
CN105156213A (zh) 一种用于燃气轮机的高效过滤装置
CN207197002U (zh) 一种高换热效率平行流顶置蒸发器
CN207858100U (zh) 一种串焊机加热平台真空吸附装置
CN207334911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7212386U (zh) 一种用于矿井回风热回收的气体通道
CN207094794U (zh) 空气处理模块和空调器
CN206176835U (zh) 空调机组及其分液器
CN205002230U (zh) 圆形挂机及空调
CN205641695U (zh) 冷凝器
CN108716732A (zh) 新风机
CN205262253U (zh) 环保热交换器
CN208635609U (zh) 一种高效热交换器
CN208118206U (zh) 一种模具冷却系统
CN206709452U (zh) 一种空调制冷用分液头
CN207230010U (zh) 一种内导式均流管
CN209655455U (zh) 室内机
CN208739818U (zh) 一种兔舍热回收通风装置
CN206131816U (zh) 管箱结构、壳管式换热器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8

Address after: 510000, two floor, 204 office building, 3 West West Road, Whampo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no Electromechanical Equip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0000, two floor, 204 office building, 3 West West Road, Whampo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Anor purification Engineering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0

Termination date: 2020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