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11641U - 一种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11641U
CN208111641U CN201820735620.3U CN201820735620U CN208111641U CN 208111641 U CN208111641 U CN 208111641U CN 201820735620 U CN201820735620 U CN 201820735620U CN 208111641 U CN208111641 U CN 2081116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pipe
liquid
channel
liquid cooling
blocking he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73562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飞
文锋
王占国
张均柳
刘银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E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E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E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Epower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73562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116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116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116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结构,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所述液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多排分布,液冷管路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分层通道的设计,低温冷却液在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形成U形回路,使得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

Description

一种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发展至今,电池技术的突破已经成为了限制电动汽车大规模上市的重要原因之一,电池的容量和安全性尚待突破。续航里程越高,要求的电池容量也越高,电池工作时产生的发热功率和热量也越高,给电池的使用安全带来隐患。
目前,电池冷却主要是采用风冷和液冷两种方式冷却,其中,液冷的冷却方式效果更佳。但目前液冷的方式一般是采用单根蛇形铝扁管导通冷却液接触电芯的冷却方式。由于单根蛇形铝扁管经多处折弯整形而成,冷却液的流程较长,导致压力损失大,尺寸误差大。在电池模组上设置有汇流管,汇流管的接头突出于电池模组,导致外接管路繁杂,电池模组体积大,能量密度低。并且冷却液经过多个电芯逐渐导热累积,在前电芯和在后电芯的散热不均匀,进出水口温度通常差异较大,导致电池模组冷却效果不均,影响电池充放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结构。
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电芯,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
所述液冷组件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多排分布,液冷管路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所述第一汇流管包括内侧板、与内侧板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以及设置在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隔板,所述隔板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所述液冷管路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汇流管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或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空腔;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汇流管端部或第三汇流管端部的堵头组件,所述堵头组件包括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上通堵头、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下通堵头和连通第三汇流管上、下层通道的上下贯通堵头,所述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均为柱体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上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的第一挡壁,所述上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一空腔,在上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一接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接孔通过第一空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下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第二通孔、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的第二挡壁,所述下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二空腔,在下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二接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接孔通过第二空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下贯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汇流管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通过第三通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管路为波纹状扁管,每个波纹弯曲处对应与电芯外壁相契合;所述波纹状的扁管外侧粘贴可压缩的绝缘导热丙烯酸片,通过绝缘导热丙烯酸片与每个电芯外壁贴合。
进一步的,包括多个液冷组件,多个所述液冷组件成排排布,所述第一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第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前端部,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最后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后端部;且
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液冷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汇流管,所述第二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第二汇流管通过连接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之处:(1)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采用上下分层通道的设计,低温冷却液在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形成U形回路,使得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2)在多个液冷组件之间采用了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的独特设计,实现多个液冷组件之间的连通以及多个液冷组件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形成冷却液在多个液冷组件上的U形回路;(3)液冷管路设置多个且并联设置,多个液冷管路同时通入冷却液,缩短冷却液的水路行程,压损小,电芯的冷却速率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液冷组件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冷组件的剖切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液冷组件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上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下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下贯通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上通堵头、汇流管和下通堵头连接时的剖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附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结构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20。冷却液可在液冷组件20内流动,从而对电芯降温。其中,液冷组件20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22,若干个液冷管路22多排分布,液冷管路22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
液冷组件20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22一端的第一汇流管21和设置在液冷管路22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28,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21流经多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28,再由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如此,两根液冷管路22之间留有间距,单体电芯设置在两根液冷管路22之间,流经液冷管路22的冷却液形成U形回路,单个电芯同时接触不同温度的进出水道冷却液,由于逐级叠加作用,冷却液的温度之和相近,每个电芯冷却的温度差异小,冷却效果更均匀。
本实施例中,第三汇流管28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冷却液可流通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此外,液冷管路22并不局限于只设置有上下两条通道,液冷管路22可设置有N条通道,对应分成上下两层,N条通道两端分别对应连通位于液冷管路22两侧的第一汇流管21的上、下层通道和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的上层通道以及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连通构成液冷组件20的上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第三汇流管28的下层通道和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连通构成液冷组件20的下层通道。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管21包括内侧板211、与内侧板211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212以及设置在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之间的隔板213,隔板213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内侧板211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液冷管路22连通。可以理解,内侧板211和外侧板212的剖面均为“凹”形结构,两者连接即可形成空腔,内侧板211、外侧板212和隔板213可焊接而成。此外,内侧板211利用模具可冲出若干冲孔,该冲孔可与液冷管路22连通,从而可将冷却液在第一汇流管21和液冷管路22之间流通。第一汇流管21通过隔板213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液冷管路22可通过内部筋条分成上下两层通道,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与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上层通道连通,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与各个液冷管路22的下层通道连通。第三汇流管28也可与第一汇流管21的结构一致。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排头水管50,排头水管50与处于前端头的液冷组件20的第一汇流管21连通,冷却液由排头水管50流入或流出。排头水管50作为冷却液流入液冷组件20和流出液冷组件20的枢纽。
请参阅图4至图8,所述冷却结构包括多个液冷组件20,液冷组件20成排排布,可设置多排,且均与排头水管50连接。依冷却液流通方向,第一汇流管21设置在同一排中第一个液冷组件20的液冷管路22的前端部,第三汇流管28设置在同一排中最后一个液冷组件20的液冷管路22的后端部。其中,在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液冷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汇流管27,第二汇流管27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22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第二汇流管27通过连接管30连通。连接管30为U形形状,拐弯容易且延展性强,适应性强。当液冷组件20成排排布时,冷却液由排头水管50进入第一个液冷组件的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从而进入第一个液冷组件中,再分别流经其他液冷组件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再由最后一个液冷组件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最后从排水水管50流出。本实施例可以对多个或多组电芯进行降温。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汇流管21端部的堵头组件23,堵头组件23包括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连通的上通堵头24、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连通的下通堵头25和连通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的上下贯通堵头26,上通堵头24、下通堵头25和上下贯通堵头26均为柱体形状。第二汇流管27和第三汇流管28同样设置有上、下层通道,第二汇流管27的上层通道和第三汇流管28的上层通道均可与上通堵头24连通,第二汇流管27的下层通道和第三汇流管28的下层通道均可与下通堵头25连通,即上通堵头24和下通堵头25同样可以设置在第二汇流管27和第三汇流管28的端部上。
其中,上通堵头24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241、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的第一挡壁242,上通堵头24内设置有第一空腔240,在上通堵头24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30或排头水管50连通的第一接孔243,第一通孔241与第一接孔243通过第一空腔240连通。如此,上通堵头24可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连通,第一挡壁242防止上通堵头24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的连通。
下通堵头25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连通的第二通孔251、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的第二挡壁252,下通堵头25内设置有第二空腔250,在下通堵头25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30或排头水管50连接的第二接孔253,第二通孔251与第二接孔253通过第二空腔250连通。如此,下通堵头25可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连通,第二挡壁252防止下通堵头25与第一汇流管21的上层通道的连通。
同理,上通堵头24的第一通孔241可与第二汇流管27的上层通道连通,第一挡壁242可封堵第一汇流管21的下层通道。下通堵头25的第二通孔251可与第二汇流管27的下层通道连通,第二挡壁252可封堵第二汇流管27的上层通道。
上下贯通堵头26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61,第三汇流管28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通过第三通孔261连通。上下贯通堵头26可设置在同一排中最后一个液冷组件20的第三汇流管28上,使得冷却液形成回流。
排头水管50可与上通堵头24或下通堵头25连接,上通堵头24的第一接孔243可作为进液口或出液口,下通堵头25的第二接孔253也可对应作为出液口或进液口。此外,也可在液冷组件的第一汇流管21上直接设置进液口和出液口,冷却液通过进液口流入液冷组件或通过出液口流出液冷组件。
第一空腔240的长度和宽度以及第二空腔250的长度和宽度可以根据冷却液的流速进行设计,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的限定,符合第一通孔241与第一接孔243通过第一空腔240连通,以及第二通孔251与第二接孔253通过第二空腔250连通即可。
此外,冷却结构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方式具有三种:第一种,在第三汇流管28上设置有上下贯通堵头26,从而连通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进而连通液冷组件的上、下层通道;第二种,在液冷组件上设置有上通堵头24和下通堵头25,上通堵头24和下通堵头25通过连接管30连接,也可使得液冷组件的上、下层通道连通;第三种,在第三汇流管28中不设置上、下层通道,即只设置一个空腔,该空腔可直接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另外,容易想到的是在隔板上设置通孔或者改变隔板的长度,直接连通第三汇流管28的上、下层通道,进而连通液冷组件的上、下层通道。这三种连通方式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均可使用。
此外,第三汇流管28上设置有连通空腔,使得在第三汇流管28上无需采用连接管连通上通堵头24和下通堵头25的连通方式或设置上下贯通堵头的连通方式用来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使得液冷管路的上、下层连通方式更简单,成本降低。
进一步的,当多个液冷组件串联使用时,与其它液冷组件相邻的一侧汇流管两端分别设置一个上通堵头和一个下通堵头,所述的上通堵头和下通堵头对应设置分别通过连接管与相邻的液冷组件连通,让冷却液在相邻液冷组件的上层通道之间和下层通道之间流通。冷却液由排头水管50进入第一个液冷组件的汇流管的上层通道,从而进入第一个液冷组件中,再流经其他液冷组件的上层通道,再由最后一个液冷组件的下层通道回流,流经其他液冷组件的下层通道最后从排水水管50流出。
另外,容易想到的,冷却液在回流前,不用一直沿上层通道流动或一直沿下层通道流动,回流时,也可不用一直沿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流动的方式流出。也可使用的连通方式为:上一个液冷组件的上层通道可与下一个液冷组件的下层通道连通,或上一个液冷组件的下层通道也可与下一个液冷组件的上层通道连通。在相邻两个液冷组件之间,可以采用连接管连通上通堵头和下通堵头的方式连通。遵循上述连通方式也可以使得冷却液在液冷管路上形成回路。
进一步的,上通堵头24的第一接孔243和下通堵头25的第二接孔253均位于第一汇流管21的同一侧,即上通堵头24和下通堵头25在通过连接管30连接时,液冷管路22上的所有连接管30可以设置在液冷管路22的同一侧,例如液冷管路22的上方或下方,使得多个液冷组件在安装时整体结构更加简洁,便于组装和拆卸。
本实施例中,液冷管路22表面为波纹状,每个波纹弯曲处对应与电芯的外壁相契合,便于降温。可通过钎焊工艺将第一汇流管21、液冷管路22和堵头组件23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或将第二汇流管27、液冷管路22和堵头组件23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或将第三汇流管28、液冷管路22和堵头组件23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液冷管路22的截面为口琴状,内部设置有多个加强筋,一方面加强了其自身强度,另一方面使内部通道更顺畅。液冷管路22的壁厚较薄,利于导热。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结构,用于冷却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电芯贴合进行降温的液冷组件(20);
所述液冷组件(20)包括若干个液冷管路(22),若干个所述液冷管路(22)多排分布,液冷管路(22)内设置有用于流通冷却液的上下两层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液冷管路一端的第一汇流管(21)和设置在液冷管路另一端的第三汇流管(28),冷却液沿第一汇流管(21)流经多个液冷管路的上层通道或下层通道到达第三汇流管(28),再由液冷管路的下层通道或上层通道回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所述第一汇流管包括内侧板(211)、与内侧板连接形成空腔的外侧板(212)以及设置在内侧板和外侧板之间的隔板(213),所述隔板用于隔断空腔形成上下两层通道,所述内侧板上设置有冲孔,通过冲孔与所述液冷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汇流管内部也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或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液冷管路的上、下层通道的连通空腔;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液冷组件中液冷管路的后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汇流管(21)端部或第三汇流管(28)端部的堵头组件(23),所述堵头组件包括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上通堵头(24)、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下通堵头(25)和连通第三汇流管上、下层通道的上下贯通堵头(26),所述上通堵头、下通堵头和上下贯通堵头均为柱体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连通的第一通孔(241)、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的第一挡壁(242),所述上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一空腔(240),在上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一接孔(243),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接孔通过第一空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汇流管的下层通道连通的第二通孔(251)、用于封堵第一汇流管的上层通道的第二挡壁(252),所述下通堵头内设置有第二空腔(250),在下通堵头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与连接管或排头水管连接的第二接孔(253),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接孔通过第二空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贯通堵头的外侧面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61),所述第三汇流管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通过第三通孔连通。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路为波纹状扁管,每个波纹弯曲处对应与电芯外壁相契合;所述波纹状的扁管外侧粘贴可压缩的绝缘导热丙烯酸片,通过绝缘导热丙烯酸片与每个电芯外壁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液冷组件,多个所述液冷组件成排排布,所述第一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第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前端部,所述第三汇流管设置在同一排中最后一个液冷组件的液冷管路的后端部;且
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液冷管路上均设置有第二汇流管(27),所述第二汇流管内部设置为与液冷管路对应的上、下层通道,相邻两个液冷组件的相邻第二汇流管通过连接管连通。
CN201820735620.3U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冷却结构 Active CN2081116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5620.3U CN208111641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冷却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735620.3U CN208111641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冷却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11641U true CN208111641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139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735620.3U Active CN208111641U (zh) 2018-05-17 2018-05-17 一种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1164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7509A (zh) * 2018-05-17 2018-11-20 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7509A (zh) * 2018-05-17 2018-11-20 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108847509B (zh) * 2018-05-17 2021-10-26 惠州市亿能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47509A (zh) 一种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106935756B (zh) 一种冷热一体化箱体结构
CN107039706A (zh) 动力电池液冷板
CN105990621A (zh) 一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水冷板结构
CN104795608B (zh) 电池组件
CN112397806B (zh) 集成加热功能的电池冷板、动力电池系统及新能源车辆
KR20130112117A (ko) 배터리 냉각 장치 제조 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배터리 냉각 장치
CN213026251U (zh) 一种液冷板及动力电池包
CN212695226U (zh) 动力电池包口琴管包复三维网状泡沫铝复合液冷板结构
CN216597721U (zh) 电池包和车辆
CN210668612U (zh) 一种电池模组和电池包
CN208111641U (zh) 一种冷却结构
CN209880757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方形电池水冷模组
CN210040354U (zh) 一种电池箱
CN110890605B (zh) 一种可双面工作的双侧截面渐缩式液冷板
CN209526150U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模组
CN208835137U (zh) 车辆及其电池模组
CN210040305U (zh) 水冷电池箱体
CN219811551U (zh) 水冷板、电池包、域控制器以及电动车
CN213520116U (zh) 一种电池包水冷组件及电池包
CN113363617B (zh) 一种电池液冷板组件、动力电池总成及电动车辆
CN209344279U (zh) 一种电动车动力锂电池的双通路冷却板
CN218385394U (zh) 一种电池模组冷却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20604786U (zh) 一种冷却系统、电池包箱体和电池包
CN220914375U (zh) 冷却液流道结构、液冷板、液冷板组件和锂离子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