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7764U -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7764U
CN208107764U CN201820183915.4U CN201820183915U CN208107764U CN 208107764 U CN208107764 U CN 208107764U CN 201820183915 U CN201820183915 U CN 201820183915U CN 208107764 U CN208107764 U CN 2081077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bottom plate
light source
side wall
circui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8391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欧阳志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8391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77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77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776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框以及连接件,背框包括底板和侧壁,侧壁相对于底板弯折;底板上设置有镂空区域,连接件设置在镂空区域处,以覆盖镂空区域,且连接件覆盖镂空区域后包覆在底板和侧壁外侧;设置在底板上的光源、柔性电路板、导光板以及匀光膜层,柔性电路板和匀光膜层分别设置在光源的相对的两侧,且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底板的镂空区域中,并位于光源和连接件之间,柔性电路板与光源电连接;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设置在入光面一侧,匀光膜层设置在出光面上。因此,本实用新型方便背光模组的组装。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装置的背光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电子装置日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背光模组是电子装置的重要部件,目前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背光模组通常由一个背框,或称为铁框,形成一个容置空间,然后将背光模组的其他光学元件装配到该容置空间中。而现有技术的背框通常为一个固定的一体结构,且背光模组的光源、扩散膜、导光板等光学元件的形状大小各不同,并且需要安装在多个不同的位置,这就导致安装起来非常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
所述背框组件,包括背框以及连接件,其中:
所述背框包括底板和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板弯折;
其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处,以覆盖所述镂空区域,且所述连接件覆盖所述镂空区域后包覆在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外侧;
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光源、柔性电路板、导光板以及匀光膜层,其中:柔性电路板和匀光膜层分别设置在光源的相对的两侧,且柔性电路板设置于底板的镂空区域中,并位于光源和连接件之间,柔性电路板与光源电连接;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光源设置在入光面一侧,匀光膜层设置在出光面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向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背光模组包括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背框的底板进行镂空设置,使得在组装背光模组的其他元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从背框的正面(背光模组的出光方向)组装和从背框的底面(与出光方向相反的方向)组装,形成正装和反装结合,从而方便背光模组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双面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对应图7所示的安装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包括背框组件11、光源12、柔性电路板13(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导光板14、匀光膜层15以及反射片16。
背框组件11包括背框110和连接件111。背框110为一面开口的盒状结构,背框110包括底板112和侧壁113,侧壁113相对于底板112弯折,底板112与侧壁113围成容置空间,用于设置背光模组的其他元件,例如光源12。背框110的材质可以为金属,例如,铁、铝等,也可以为塑胶。
其中,底板112上设置有镂空区域100,如图1所示,镂空区域100设置在底板112靠近侧壁113的一端,本实施例的底板112和侧壁113是不直接连接,是间隔设置的,即镂空区域100延伸到侧壁113处。应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镂空区域100也可设置在底板112的靠近侧壁113的一端,但并未延伸到侧壁113处,底板112和侧壁113可以直接弯折连接。
连接件111设置在镂空区域100处,以覆盖镂空区域100。更具体的,连接件111覆盖镂空区域100后包覆在底板112和侧壁113外,使得连接件111相对于底板112向如图1所示的下方凹陷。
连接件111可为双面具有粘贴剂的粘贴胶带1110。其包覆在镂空区域100的周围,且延伸到侧壁113上,并向侧壁113的远离底板112的一端的方向延伸,用于增加底板112与侧壁113之间的稳定性。
粘贴胶带1110可在组装好背光模组10的其他元件之后将镂空区域100包覆,可防止水汽进入背框110形成的容置空间中,有效保护背光模组10的其他元件。进一步的,粘贴胶带1110可为黑色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粘贴胶,黑色PET还可以防止背光模组10在镂空区域的漏光。
柔性电路板13设置于底板112的镂空区域100中,光源12设置在柔性电路板13上,柔性电路板13位于光源12和连接件111之间,通过粘贴胶带1110固定。柔性电路板13与光源12电连接。
前文所述,连接件111相对于底板112向如图1所示的下方凹陷,凹陷的厚度可等于柔性电路板13的厚度,使得柔性电路板13可与底板112齐平。
光源12可为多个间隔设置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灯。
反射片16设置于背框11的底板112上,且位于容置空间内部。反射片16可将入射的光进行反射。反射片16与柔性电路板13间隔设置。
导光板14包括入光面141和出光面142。光源12设置在入光面一侧,匀光膜层15设置在出光面142上,如图1所示,入光面141和出光面142是导光板14的两个相互垂直的面,柔性电路板12和反射片16设置在导光板14的背对出光面142的一侧。
柔性电路板13进一步自光源12向导光板14的方向延伸,并进一步位于导光板14和连接件111之间。也就是说,柔性电路板12和匀光膜层15分别设置在导光板14相对的两侧,同理,柔性电路板12和匀光膜层15分别设置在光源12相对的两侧,由此可以节省柔性电路板12与匀光膜层15同侧时用于承载柔性电路板12的承载元件,从而节省成本并且节省该承载元件所在的空间。
柔性电路板13进一步通过双面胶带124与导光板14连接。
请参阅图2,图2是双面胶带12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双面胶带124包括胶带主体1241和胶带延伸部1242。胶带主体1241设置在导光板14与柔性电路板13之间。胶带延伸部1242为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胶带延伸部1242自胶带主体1241的方向向光源12的方向延伸,并且胶带延伸部1242设置在间隔的LED灯之间。胶带延伸部1242的设置可以增加双面胶带124的粘贴面积,从而提高粘贴稳定性。
均光膜层15包括以依次远离的方式设置在出光面142上的扩散膜151、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
扩散膜151、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可为非复合膜,即彼此互为独立的膜层。此外,扩散膜151、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还可为复合膜。具体包括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为复合膜,即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设置为一体膜层,该一体膜层与扩散膜151彼此互为独立的膜层。
第二种情况,扩散膜151、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为复合膜,即扩散膜151、第一增透膜152和第二增透膜153设置为一体膜层。
第一增透膜152可称为下增透膜,第二增透膜153可称为上增透膜。
扩散膜151包括与第一增透膜151和第二增透膜152叠置设置的扩散主体1511以及自扩散主体1511向光源12的方向延伸的定位部1512,定位部1512的高度高于扩散主体1511的高度。
光源12上还设置有一缓冲件18,缓冲件18与定位部1512间隔设置。缓冲件18可对光源12进行缓冲保护,并起到支撑光源12上方的元件的作用。缓冲件18可为双面具有粘接剂的泡棉胶,可将光源12进行固定。
缓冲件18上进一步设置有遮光胶带17,遮光胶带17为双面具有粘接性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17的一端进一步自缓冲件18向定位部1512的方向延伸后设置在定位部1512上,由此可通过扩散膜151的定位部1512来增加粘接面积,从而有效固定扩散膜151。进一步的,遮光胶带17的一端还进一步延伸到第二增透膜153的上方,对第二增透膜153进行粘接固定。
遮光胶带17的另一端可与侧壁13相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遮光胶带17的另一端可自侧壁113的上端沿着侧壁往下延伸。具体如图3所示,遮光胶带17的另一端可以向下延伸到与粘贴胶带1110相接,由此侧壁113被具有粘接性的胶带覆盖,由此增加粘接面积。
其中,设置遮光胶带17的区域为非显示区,遮光胶带17之外的区域为显示区。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将柔性电路板13与匀光膜层15错开设置,由此节省了支撑柔性电路板13的承载元件,从而节省非显示区的空间,提高屏占比。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30依然包括背框组件31、光源32、柔性电路板33、导光板34、匀光膜层35以及反射片36。
其中,光源32、柔性电路板33、导光板34、匀光膜层35以及反射片36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分别与前文所述的光源12、柔性电路板13、导光板14、匀光膜层15以及反射片16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背框组件31依然包括背框310和连接件311,与前文实施例的背框11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背框310包括底板312、侧壁313以及顶板314。
侧壁313相对于底板312弯折。侧壁313、底板312以及连接件311的结构分别与前文所述的侧壁113、底板112以及连接件111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顶板314自侧壁313远离底板312的一端向设置有底板312的一侧弯折,并且弯折的方向与底板312平行。
顶板314可以避免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的力传递到光源32上,避免由此带来背光的爆灯、暗影和不均匀等问题。
顶板314与光源32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件38,缓冲件38与扩散膜351的定位部3512间隔设置。缓冲件38可为双面具有粘接剂的泡棉胶,可将光源32进行固定。
顶板314上进一步设置有遮光胶带37,遮光胶带37为双面具有粘接性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37的一端进一步自缓冲件38向定位部3512的方向延伸后设置在定位部3512上,由此可通过扩散膜351的定位部3512来增加粘接面积,从而有效固定扩散膜351。进一步的,遮光胶带37的一端还进一步延伸到第二增透膜353的上方,对第二增透膜353进行粘接固定。
遮光胶带37的另一端,即远离定位部3152的一端可自顶板314延伸到侧壁313,与侧壁313相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类似前文图3所示的实施例,遮光胶带37的另一端可自侧壁313的上端沿着侧壁313往下延伸,并可以向下延伸到与粘贴胶带3110相接,由此侧壁313被具有粘接性的胶带覆盖,由此增加粘接面积。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背光模组40依然包括背框组件41、光源42、柔性电路板43、导光板44、匀光膜层45以及反射片46。
其中,光源42、柔性电路板43、导光板44、匀光膜层45以及反射片46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分别与前文所述的光源32、柔性电路板33、导光板34、匀光膜层35以及反射片36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背框组件41依然包括背框410和连接件411,背框410依然包括底板412、侧壁413以及顶板414。
侧壁413相对于底板412弯折。侧壁413、底板412以及连接件411的结构分别与前文所述的侧壁313、底板312以及连接件311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顶板414自侧壁413远离底板412的一端向设置有底板412的一侧弯折,并且弯折的方向与底板412平行。
顶板414与光源42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件48,缓冲件48与扩散膜451的定位部4512间隔设置。缓冲件48可为双面具有粘接剂的泡棉胶,可将光源42进行固定。
与前文实施例的背框31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顶板414弯折的长度超过了缓冲件48,也就是说顶板414的远离侧壁413的一端超出了缓冲件48,并一直延伸到扩散膜451的定位部4512上,与定位部4152抵接。本实施例是通过顶板414与定位部4152的抵接来将扩散膜451进行固定。
顶板414上进一步设置有遮光胶带47,遮光胶带47为双面具有粘接性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47的一端进一步自缓冲件48向定位部4512的方向延伸,并超出顶板414后延伸到第二增透膜453的上方,对第二增透膜453进行粘接固定。
遮光胶带47的另一端,即远离定位部4152的一端可自顶板414延伸到侧壁413,与侧壁413相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类似前文图3所示的实施例,遮光胶带47的另一端可自侧壁413的上端沿着侧壁413往下延伸,并可以向下延伸到与粘贴胶带4110相接,由此侧壁413被具有粘接性的胶带覆盖,由此增加粘接面积。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背光模组50依然包括背框组件51、光源52、柔性电路板53、导光板54、匀光膜层55以及反射片56。
其中,光源52、柔性电路板53、导光板54、匀光膜层55以及反射片56的结构和连接关系分别与前文所述的光源32、柔性电路板33、导光板34、匀光膜层35以及反射片36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背框组件51依然包括背框510和连接件511,背框510依然包括底板512、侧壁513以及顶板514。
侧壁513相对于底板512弯折。与前文实施例的背框31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连接件511一端与侧壁513枢轴连接,另一端与底板512可拆卸连接。具体的,连接件511与侧壁513可通过转动轴进行连接,由此连接件511可绕着转动轴转动。当需要组装光源52和柔性电路板53等元件时,首先连接件511绕着转动轴向远离底板512的方向转动,以漏出镂空区域,进而将光源52和柔性电路板53等元件从镂空区域装配到背框形成的容置空间中,然后连接件511绕着转动轴向靠近底板512的方向转动,并与底板512进行可拆卸连接。
连接件511与底板512的可拆卸连接可以为两个卡扣的相互卡合方式,也可以为卡扣和卡孔的卡合方式等,本实施例不对连接的结构做具体限制。
顶板514与光源52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件58,缓冲件58与扩散膜551的定位部5512间隔设置。缓冲件58可为双面具有粘接剂的泡棉胶,可将光源52进行固定。
顶板514上进一步设置有遮光胶带57,遮光胶带57为双面具有粘接性的遮光胶带。遮光胶带57的一端进一步自缓冲件58向定位部5512的方向延伸,并超出顶板514后延伸到第二增透膜553的上方,对第二增透膜553进行粘接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511一端还可与侧壁513铰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类似前文图5所示的实施例,顶板514还可以延伸到定位部5512的上方,与定位部5512抵接。遮光胶带57仅对第二增透膜553进行粘接固定。
遮光胶带57的另一端,即远离定位部5152的一端可自顶板514延伸到侧壁513,与侧壁513相接。
在其他实施例中,类似前文图3所示的实施例,遮光胶带57的另一端可自侧壁513的上端沿着侧壁513往下延伸,并可以向下延伸到与粘贴胶带5110相接,由此侧壁513被具有粘接性的胶带覆盖,由此增加粘接面积。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的流程图,图8是对应图7所示的安装方法的工艺流程示意图。应理解,背光模组可为前文所述的任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安装前文图4所示的背光模组30为例子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缓冲件38粘贴到顶板314的朝向底板312的一侧面上。
如图8所示的步骤S1,缓冲件38可从顶板314的方向装配,也可以从地板312的镂空区域300的方向装配。
步骤S2:从顶板314的方向依次将反射片36、导光板34以及匀光膜层35装配到底板312上。
本步骤可为正装步骤,即如图8所示的正装方向依次将反射片36、导光板34、匀光膜层35的扩散膜351、第一增透膜352以及第二增透膜353装配到底板312上。
步骤S3:从镂空区域300将光源32装配到缓冲件38底下,并进一步将柔性电路板33装配到光源32底下。
在本步骤之前,可进一步在顶板314上粘贴遮光胶带37。
本步骤可为反装,即如图8所示的反装方向,依次将光源32和柔性电路板33装配。
步骤S4:通过连接件311将镂空区域300包覆。连接件311可为粘贴胶带3110。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正装和反装的结合,可以很方便的对背光模组的元件进行安装,提高安装的效率。
请参阅图9,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70包括背光模组71以及显示面板72。背光模组71向显示面板72提供背光,其中,背光模组71为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72包括以远离背光模组71的方向依次设置在背光模组71的出光方向上的下偏光片711、阵列基板712、彩膜基板713以及上偏光片714。其中阵列基板712与彩膜基板713之间还进一步设置有液晶层(图未示)。阵列基板712与下偏光片711分别与背光模组71的遮光胶带717的两端粘接。
电子装置可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表等。
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可以为智能手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也可以为平板电脑、掌上电脑、智能手表等。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包括后壳81、中框82、背光模组83、显示面板84以及盖板85。
中框82与后壳81固定连接。
显示面板84层叠于背光模组83上,且显示面板84和背光模组83均固定于中框82。
背光模组83用于为显示面板84提供背光,其可为前文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84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者其他的显示面板。
盖板85盖设与显示面板84上。盖板85可以为透明玻璃盖板,在非显示区域,盖板85可以为不透明。例如,盖板85在非显示区域涂有遮光油墨。
应理解,在后壳81和中框82之间可以设置有电子装置的其他结构,例如,电路板等,由于本实用新型不涉及对这些部件的改进,因此此处不做具体说明。
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子装置80还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上述电子装置80的结构的说明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背框组件,包括背框以及连接件,其中:
所述背框包括底板和侧壁,所述侧壁相对于所述底板弯折;
其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镂空区域,所述连接件设置在所述镂空区域处,以覆盖所述镂空区域,且所述连接件覆盖所述镂空区域后包覆在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外侧;
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光源、柔性电路板、导光板以及匀光膜层,其中:
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匀光膜层分别设置在所述光源的相对的两侧,且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镂空区域中,并位于所述光源和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光源电连接;
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入光面一侧,所述匀光膜层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镂空区域设置在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侧壁的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粘贴胶带,其包覆在所述镂空区域的周围,且延伸到所述侧壁上,并向所述侧壁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侧壁铰接或枢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还包括顶板,所述顶板自所述侧壁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向设置有所述底板的一侧弯折,并且弯折的方向与所述底板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自所述光源向所述导光板的方向延伸,并进一步位于所述导光板和所述连接件之间,所述柔性电路板进一步通过双面胶带与所述导光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所述底板上,并位于导光板的背对所述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反射片与所述柔性电路板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膜层包括以依次远离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出光面上的扩散膜、第一增透膜和第二增透膜,其中,所述扩散膜包括与所述第一增透膜和所述第二增透膜叠置设置的扩散主体以及自所述扩散主体向光源的方向延伸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的高度高于所述扩散主体的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框的顶板上进一步设置有遮光胶带,所述遮光胶带进一步自所述顶板向所述定位部的方向延伸后设置在所述定位部上,或者所述顶板设置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遮光胶带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胶带的远离所述定位部的一端自所述顶板延伸到所述侧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和所述顶板之间还设置有一缓冲件,所述缓冲件与所述定位部间隔设置。
12.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背光,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820183915.4U 2018-01-31 2018-01-31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077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3915.4U CN208107764U (zh) 2018-01-31 2018-01-31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83915.4U CN208107764U (zh) 2018-01-31 2018-01-31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7764U true CN208107764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8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8391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107764U (zh) 2018-01-31 2018-01-31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77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620A (zh) * 2018-01-31 2018-05-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37620A (zh) * 2018-01-31 2018-05-1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108037620B (zh) * 2018-01-31 2023-09-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37620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TWI711020B (zh) 顯示元件、顯示模組及其製作方法
CN108254972A (zh) 背光模组、电子装置及背光模组的安装方法
CN106325496B (zh) 具有力触摸功能的电子装置
CN102768420B (zh) 显示设备
CN102236181B (zh) 显示设备
CN205485155U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397033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3386162U (zh) 触控显示装置
TWI471833B (zh) 顯示裝置及包含該顯示裝置的可攜式資訊裝置
TW201901254A (zh) 拼接螢幕、顯示裝置和行動終端
CN108962029A (zh) 柔性显示屏、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3574405B (zh) 具有密排的发光二极管封装的显示器背光
CN108319074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
CN109947297A (zh) 柔性触控显示面板
CN102270412A (zh) 显示器
CN206282179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942562A (zh)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03376571A (zh) 显示单元与电子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8254960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
TW201944143A (zh) 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CN11047120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8303825A (zh) 电子装置及其显示组件、背光模组及其装配方法
CN208107764U (zh) 背光模组以及电子装置
CN105759476B (zh) 液晶面板及其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Address before: Changan town in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860 usha Beach Road No. 18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