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5473U -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5473U
CN208105473U CN201821624167.5U CN201821624167U CN208105473U CN 208105473 U CN208105473 U CN 208105473U CN 201821624167 U CN201821624167 U CN 201821624167U CN 208105473 U CN208105473 U CN 2081054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r wall
supporting course
floor
wall
top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416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向荣
沈鸣
谢怀宇
李�浩
谢向阳
赵万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City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City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City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City Green Build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416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54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54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54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inforcement Elements For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设置于第一剪力墙顶侧的第二剪力墙以及楼板;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和内侧承重层,且保温层底侧长于承重层、顶侧低于承重层;承重层中设有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从承重层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连接钢筋锚固端;楼板搭接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顶侧,楼板、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与第二剪力墙保温层底侧之间形成空腔,同时采用不同方式巧妙设置纵向钢筋、拉筋和锚固件;通过向空腔内填充混凝土,将楼板和剪力墙连接成一体。本装配节点的现场施工量少,降低造价,节省工期,极大提高了建筑的整体性和抗震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剪力墙与楼板之间装配节点的主要形式为:上下剪力墙之间通过灌浆套筒连接,采用叠合楼板搁置在剪力墙顶侧,放置纵向钢筋后浇筑叠合楼板现浇层,将叠合楼板与剪力墙形成整体。
现有技术中上述装配节点在施工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当剪力墙起吊时,其底部伸出钢筋容易碰撞弯折,后期需要人工校准调整,施工效率低;2、剪力墙顶侧预留伸出钢筋的精度难以做到精准,施工时切割预留伸出钢筋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钢筋材料的浪费,影响工程质量,且将钢筋与套筒精准对位耗时费工,易发生错位严重导致无法安装的情况,严重影响工期及施工成本;3、套筒灌浆的灌浆质量良莠不齐,灌浆密实度难以统一和严格控制,浆锚连接接头处的灌浆料密实度缺乏有效检测手段,灌浆料成本高,灌浆设备清理费时繁杂;4、剪力墙之间的砂浆砌缝,高度无法精准控制,密实度和强度比剪力墙预制构件大幅度降低,为抗震薄弱带,且存在渗水的隐患;5、灌浆设备清理费时繁杂;6、浆料质量要求高,成本高;7、人工成本较高、施工时间较长,且施工质量较难把控。
因此,现在亟需研发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剪力墙与楼板连接的上述施工困难。本方案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刚度大,抗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提高了剪力墙和楼板之间的连接稳固程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设置于第一剪力墙顶侧的第二剪力墙以及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和内侧承重层,且所述保温层底侧长于承重层、顶侧低于所述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中设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从所述承重层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连接钢筋锚固端;所述楼板搭接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顶侧,所述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与所述第二剪力墙保温层底侧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由纵向钢筋与所述连接钢筋锚固端连接形成的钢筋架;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构成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所述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将所述楼板与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连接成一体。本方案中剪力墙为保温层和承重层整体连接的两层结构,中间无需设置连接件,具有保温性能好、强度高、整体性好的优点,比现有技术中夹心保温剪力墙的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由于剪力墙的保温层底侧长于承重层、顶侧低于承重层,因此上下剪力墙和楼板拼合之后,形成一个空腔,也即叠合连梁的模框;上下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伸入空腔内,施工时通过楼板预留灌浆口向模框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叠合连梁,叠合连梁将上下剪力墙和预制楼板连接为整体;这样的连接方式上下剪力墙之间以及剪力墙与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大、抗震性能好。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交叉叠合在所述空腔中,通过向所述空腔中现浇混凝土构成双重叠合后浇连梁或后浇圈梁或后浇水平浇筑带。本方案中,由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不同的形式,包含了多种具体情形:如第一剪力墙承重层中为箍筋、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中为竖向矩形钢筋环;如第一剪力墙承重层中为箍筋、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中为双层竖向受力筋;如第一剪力墙承重层中为双层竖向受力筋、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中为箍筋;以及上述组合中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中连接钢筋形式相互对调。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设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预制连梁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上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下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上垂直固定一排锚杆或锚网或锚板或锚头。通过在连接筋锚固端设置锚杆或锚网或锚板或锚头,增强了连接筋锚固端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锚固力,因此提高了剪力墙和楼板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抗震性能。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在本方案中的剪力墙承重层顶侧或底侧形成预制连梁,预制连梁伸出连接筋锚固端,连接筋锚固端可以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通过设置预制连梁,增强了剪力墙承重层顶侧或底侧的强度,预制连梁伸出连接筋锚固端锚固在现浇混凝土中形成叠合连梁,叠合连梁将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的预制连梁连接在一起。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的双面都设有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靠近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下拉筋,靠近所述第二剪力墙底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上拉筋;所述上拉筋和下拉筋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所述承重层双面之间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所述下拉筋和上拉筋分别与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和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构成下组合连梁或上组合连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的表面均设置有一组箍筋帽,两组所述箍筋帽与分别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固定,所述纵向钢筋设置于所述箍筋帽与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所形成的四边形的四角内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的双面都设有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设有下拉筋,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设有上拉筋,所述上拉筋和下拉筋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所述承重层双面之间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所述下拉筋和上拉筋分别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表面设置的箍筋帽和第一剪力墙承重层表面设置的箍筋帽构成下组合连梁或上组合连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为直筋、弯钩、锚头、锚杆或锚板中的一种。本方案中竖向受力筋采用螺纹钢,锚固端为直筋时,螺纹钢与混凝土之间具有较好的锚固力。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竖向受力筋锚固端相互之间有20mm以上的间距,这样可以保证现浇混凝土和两根钢筋之间的握箍力。多根纵向钢筋设置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表面,空腔中浇筑现浇混凝土将上下剪力墙和预制楼板连接为整体。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侧面设有支撑肋,所述支撑肋的支撑面上设有L型缺口,所述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底侧端面置于所述L型缺口上。本方案中楼板上设置有灌浆口,通过灌浆口浇筑混凝土后,再插入振动棒进行振捣,这样不需要浇筑膨胀水泥;设置L型缺口可以保证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面低于楼板的灌浆口,这样向空腔中浇筑混凝土时,当混凝土从楼板灌浆口溢出时,可以保证空腔中混凝土的密实度。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底侧设有L型缺口。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侧面设有灌浆口或整条水平灌浆槽,通过所述灌浆口或整条水平灌浆槽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楼板上设有叠合现浇层,所述叠合现浇层与梁或水平浇筑带连接成整体。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均开设有L型缺口,所述楼板的顶侧端面和底侧端面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和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的L型缺口上;所述楼板中设有底筋和面筋,所述底筋从所述楼板侧面伸出且紧贴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所述面筋从所述楼板侧面伸出且紧贴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所述面筋的末端弯折,弯折角度为90°。本方案中楼板的底筋和面筋均与剪力墙承重层表面紧贴,这样纵向钢筋可以在施工现场穿入空腔中,且楼板的底筋和面筋锚固于空腔中,使得剪力墙和楼板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与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之间还设置有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上部剪力墙设置在下部剪力墙与楼板上,施工时只要人工进行简单的对位校正,剪力墙与楼板三者之间形成空腔,通过楼板预留灌浆口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后将上下剪力墙和预制楼板连接为整体。本装配节点的施工方法改变了现有装配式建筑的叠合楼板、上下剪力墙之间通过套筒灌浆连接的繁琐施工工艺,工序简便、操作简单、现场施工量少,当楼板采用全预制楼板时,减少了80%现浇混凝土的湿操作量。每平方米综合造价降低100元以上,每层楼节省工期2天以上,极大提高了房屋的整体性和抗震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外墙剪力墙为保温层和承重层整体连接的结构,二者之间无需设置贯穿的连接件,具有保温性能好、强度高、整体性好、无渗水隐患等优点;
2、外墙剪力墙的保温层底侧长于承重层、顶侧低于承重层,因此上下剪力墙和楼板拼合之后,三者在室内侧形成了一个空腔,通过向空腔现浇混凝土将上下剪力墙和楼板连接为整体,且上部剪力墙底侧、下部剪力墙顶侧部的伸出钢筋、纵向受力钢筋以及楼板侧面伸出钢筋均锚固于空腔中的现浇混凝土中,该空腔现浇混凝土将上下剪力墙和楼板连接为整体,保证了上下剪力墙之间到受力传导,连接可靠,抗震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3、本发明中的楼板采用全预制楼板时,只需通过楼板上预留的灌浆口对上下剪力墙和楼板之间空腔浇筑混凝土,湿作业量减少80%以上,现场施工量小;采用叠合楼板时,空腔中现浇混凝土与叠合楼板顶部的现浇层混凝土连接为整体,能将上下剪力墙和楼板三者连接为稳固的整体,施工操作简单且对预制构件生产尺寸的容错率高;
4、上下剪力墙之间通过后浇混凝土进行连接,不采用灌浆套筒,避免了钢筋与套筒之间安装困难及灌浆质量难以有效检测的问题;而且可以根据建筑设计的抗震级别要求对空腔中浇筑不同强度的混凝土,以保证该装配节点的强度和受力性能,在建筑成本和结构性能方面取得平衡;
5、本发明中可以采取在工厂生产预制件时即将纵向钢筋设置在外墙剪力墙承重层顶侧或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上,这样外墙剪力墙在施工现场直接吊装定位,无需现场向空腔中水平穿设纵向钢筋,避免了现场穿设纵向钢筋时操作困难,简化现场施工流程、提高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楼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二中剪力墙的竖向剖面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6为实施例二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8为实施例三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四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10为实施例四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四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五和六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13为实施例五和六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和图13中的第二箍筋帽;
图15为图12和图13中的第一箍筋帽;
图16为实施例五和六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七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吊装分解图;
图18为实施例七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九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十中承重墙板和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十一中承重墙板和楼板的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十二中的上、下内墙与楼板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十四中的上、下内墙与楼板的吊装分解图;
图28为实施例十四中的上、下内墙与楼板装配节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9为图27和图28中的第二箍筋帽;
图30为图27和图28中的第一箍筋帽;
附图标记:
1-第一剪力墙,2-第二剪力墙,3-楼板,4-保温层,5-承重层,6-第一预制连梁,7-第一箍筋,8-第二预制连梁,9-第二箍筋,10-纵向钢筋,11-支撑肋,12-灌浆口,13-第一L型缺口,14-竖向矩形钢筋环,15-矩形钢筋锚环,16-上拉筋,17-下拉筋,18-竖向分布钢筋,19-第一纵向钢筋,20-第二纵向钢筋,21-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3-第一箍筋帽,24-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5-第二箍筋帽,26-第二L型缺口,27-楼板面筋,28-楼板底筋,29-第三L型缺口,30-第一承重墙体,31-第二承重墙体,32-第一楼板,33-第二楼板,34-锚杆,35-水平分布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4和内侧承重层5,且保温层4底侧长于承重层5、顶侧低于承重层5;承重层5中设有钢筋网(图中未画出),承重层5顶侧和底侧端部设有连接钢筋,本实施例中连接钢筋为箍筋。承重层5的顶侧和底侧均设有预制连梁;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设置有第一箍筋7,与混凝土锚固形成第一预制连梁6;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设置有第二箍筋9,与混凝土锚固形成第二预制连梁8。第一箍筋7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预制连梁6伸出,形成第一箍筋7锚固端,第二箍筋9从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预制连梁8形成第二箍筋9锚固端。楼板3搭接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的顶侧,楼板3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之间形成空腔(图中未标记);四根纵向钢筋10设置于第一箍筋7和第二箍筋9所组成四边形的四角内部,纵向钢筋10和两组箍筋锚固端一起组成了钢筋架(图中未标记),钢筋架位于空腔内。参见示意图3,楼板3的四侧均设有支撑肋11和灌浆口12,支撑肋11的支撑面上设有第一L型缺口13,将第二剪力墙2置于楼板3的第一L型缺口13上。施工时混凝土从楼板3的灌浆口12注入钢筋架所在的空腔内形成现浇梁,也即形成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端的叠合连梁和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端的叠合连梁,由于两个叠合连梁重叠在一起,构成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连接成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在台模上铺设钢筋网片后浇筑混凝土,生产预制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其中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中间不设置连接件,承重层5内设有双面钢筋网(图中未示意);
(2)吊装楼板和墙体:先吊装并定位第一剪力墙1,然后吊装楼板3并置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再吊装第二剪力墙2并置于第一剪力墙1上方,使得第二剪力墙2的保温层4下端内侧面紧贴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上端的外侧面,并与第一剪力墙1的保温层4顶侧连接;第二箍筋9露出的下半部分向下抵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上,第一箍筋7露出的上半部分向上顶住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将纵向钢筋10水平穿过并固定在每两个上下相邻箍筋形成的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上,制成钢筋架;
(3)浇筑连接:通过楼板上的灌浆孔向钢筋架所在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通过振捣棒进行振捣后养护成型。
实施例二
参考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均包括保温层4和承重层5;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保温层4为纤维水泥保温板,两侧宽于承重层5、下部长于承重层5、上部低于承重层5。承重层5内设有双面钢筋网(图中未标记),双面钢筋网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矩形钢筋环14交叉连接而成。
参见图4的剪力墙竖向剖面图,示意竖向矩形钢筋环在承重层中的分布,其中纵向矩形钢筋环(图中未标记)由两根水平分布钢筋35和位于端部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图中未画出)首尾连接而成,两根水平分布钢筋35锚固于承重层5混凝土中,两个矩形钢筋锚环分别在承重层5的左侧、右侧露出。竖向矩形钢筋环14由两根竖向分布钢筋18和位于端部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15首尾连接而成,两根竖向分布钢筋18锚固于承重层5中,两个矩形钢筋锚环15分别在承重层5的顶部、底部露出。
参见图6所示,第一剪力墙承重层5的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5的底侧均设有预制连梁(图中未标记)。承重层5中的上拉筋16、下拉筋1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双面钢筋网中竖向分布钢筋18与水平分布钢筋35的交叉点上,上拉筋16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的底部露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构成上组合连梁,下拉筋17与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3顶部露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构成下组合连梁。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端部露出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15形成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设置有四根纵向钢筋10,两个矩形钢筋锚环15和纵向钢筋10形成了钢筋架。参见示意图3,楼板3的四侧均设有支撑肋11和灌浆口12,支撑肋11的支撑面上设有第一L型缺口13,将第二剪力墙2置于楼板3的第一L型缺口13上。向钢筋架所在的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端的叠合连梁和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端的叠合连梁,由于两个叠合连梁重叠在一起,构成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连接成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的装配节点装配方法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在台模上铺设钢筋网片后浇筑混凝土,生产预制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其中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中间不设置连接件,承重层5内设有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矩形钢筋环14交叉连接形成的双面钢筋网,双面钢筋网中靠近承重层5顶侧和底侧位置的竖向分布钢筋18与纵向钢筋10的交叉点上分别设置有下拉筋17和上拉筋16;承重层5的顶侧和底侧分别露出矩形钢筋锚环15;
(2)吊装楼板和墙体:先吊装并定位第一剪力墙1,然后吊装楼板3并置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的一侧,再将第二剪力墙2置于第一剪力墙1上方,第二剪力墙2的保温层4的下端内侧面紧贴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上端的外壁,并与第一剪力墙1的保温层4顶侧连接;第二剪力墙2底侧露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向下抵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上;第一剪力墙1顶侧露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向上顶住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将纵向钢筋10水平穿过并固定在每两个上下相邻矩形钢筋锚环15形成的长方形的四个内角上,制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围成的腔体内;
(3)浇筑连接:从楼板3的灌浆口12注入混凝土到钢筋架所在的空腔内,通过振捣棒进行振捣后养护成型。
实施例三
如图4、图7、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装配节点的结构与实施例二中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在于纵向钢筋10的位置不同,具体描述如下:
参见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纵向钢筋10设置于矩形钢筋锚环15内部且紧贴承重层5的表面,也即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内紧贴承重层5表面处设置两根第一纵向钢筋19,在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内紧贴承重层5表面处设置两根第二纵向钢筋20。参见图8所示,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预制连梁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向下抵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的第一纵向钢筋19上,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预制连梁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向上顶住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的第二纵向钢筋20上,四根纵向钢筋和2个矩形钢筋锚环15组成钢筋架。对钢筋架所在空间浇筑混凝土,形成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端的叠合连梁和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端的叠合连梁,由于两个叠合连梁重叠在一起,构成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后浇双重叠合连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连接成一个整体。
本实施例中的装配节点装配方法与实施例二中的方法相比,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前期生产步骤与实施例二中相同,区别在于剪力墙预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纵向钢筋的设置:将第一纵向钢筋19水平穿过第一剪力墙2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预制连梁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并固定在矩形钢筋锚环15与承重层5顶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将第二纵向钢筋20水平穿过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预制连梁伸出的矩形钢筋锚环15,并固定在矩形钢筋锚环15与承重层5底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上拉筋16、下拉筋17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双面钢筋网中竖向受力筋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上拉筋16、下拉筋17的两端为弯钩,分别横向钩住最外层中竖向受力筋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即钩住最外层分布钢筋。
(2)吊装楼板和墙体:与实施例二的差别在于,由于在步骤(1)中已经在工厂即设置了纵向钢筋,因此现场无需再穿设纵向钢筋;其余步骤相同。
(3)浇筑连接:与实施例二中相同。
本实施例的装配节点与实施例二中相比,由于纵向钢筋在剪力墙预制时即在工厂安装好,因此不需要在现场进行穿设,降低了现场施工难度和人工成本,提高了施工效率。
实施例四
如图4、图9、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装配节点的结构与实施例三中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在于:
参见图9、图10所示,矩形钢筋锚环15上垂直固定一排锚杆34,锚杆34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之间围合形成的空腔中。由于设置了锚杆,增大了混凝土与钢筋的接触面,进一步提高矩形钢筋锚环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的锚固力,提高矩形钢筋锚环的抗拉强度,进而提高现浇层与第一剪力墙1顶侧和第二剪力墙2底侧的预制连梁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的装配节点装配方法与实施例三中的方法相比,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前期生产步骤与实施例三中相同,区别在于剪力墙预制和纵向钢筋的设置完成后,还需在矩形钢筋锚环15上垂直绑扎或焊接固定一排锚杆34,
(2)吊装楼板和墙体与(3)浇筑连接:与实施例三相同。
实施例五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均包括保温层4和承重层5,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保温层4的两侧宽于承重层5,下部长于承重层5,上部低于承重层5。承重层4内设有钢筋网(图中未画出)。在第二剪力墙2中,双面钢筋网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图中未标记)和竖向受力筋(图中未标记)交叉连接而成;其中纵向矩形钢筋环由两根纵向钢筋和位于端部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首尾连接而成;两排竖向受力筋锚固于承重层5混凝土中,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底侧端面伸出的部分形成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在第一剪力墙1中,双面钢筋网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图中未标记)和竖向受力筋(图中未画出)交叉连接而成;两排竖向受力筋锚固于承重层5中,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的顶侧设置有第一箍筋7,第一箍筋7的端部外露形成箍筋锚固端。将四根纵向钢筋(图中未画出)水平固定在第一箍筋7锚固端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所形成的四边形的四角内部,纵向钢筋和第一箍筋7锚固端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之间连接形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三者组成的空腔内。向钢筋架所在空间浇筑混凝土,构成后浇连梁或圈梁,后浇连梁或圈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连接成整体。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与实施一中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的双面钢筋网结构不同,因此预制时保证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中放置对应的钢筋网片;
(2)吊装楼板和墙体:吊装2个剪力墙和楼板后,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顶侧端面有预制连梁伸出第一箍筋7,第一箍筋7向上顶住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向下抵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上,将四根纵向钢筋水平固定在第一箍筋7锚固端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1所形成的四边形的四角内部;
(3)浇筑连接: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六
如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图中未画出),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均包括保温层4和承重层5,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保温层4下部长于承重层,上部低于承重层5。承重层5内设有双面钢筋网(图中未标记);双面钢筋网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图中未画出)和竖向受力筋(图中未标记)交叉连接而成,其中每根纵向矩形钢筋环由两根纵向钢筋和位于端部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首尾连接而成;两排竖向受力筋锚固于承重层5混凝土中。竖向受力筋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伸出形成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第一箍筋帽23与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在靠近承重层5顶侧端面处横向固定;竖向受力筋从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伸出形成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第二箍筋帽25与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在靠近承重层5底侧端面处横向固定。第一箍筋帽23与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以及第二箍筋帽25与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两组箍筋,将纵向钢筋10水平放置在两组箍筋的四个内角上,构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围成的腔体内;向钢筋架所在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构成后浇连梁或圈梁,后浇连梁或圈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连接成整体。
本实施例中,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和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的末端为135°弯钩,第一箍筋帽23和第二箍筋帽25的两端均为135°弯钩。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和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的末端为90°弯钩,第一箍筋帽23和第二箍筋帽25的两端均为90°弯钩。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与实施例一的装配方法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前期生产步骤与实施例一中类似,主要区别在于剪力墙预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箍筋帽的设置,将第一箍筋帽23与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在靠近承重层5顶侧端面处横向固定,将第二箍筋帽25与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在靠近承重层5底侧端面处横向固定;
(2)吊装楼板和墙体:区别在于纵向钢筋10的放置,吊装并定位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和楼板之后,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的第一箍筋帽23弯折处水平放置四根纵向钢筋10,其中两根纵向钢筋10固定在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上且位于第一箍筋帽23的水平弯折处;然后吊装并定位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再将另外两根纵向钢筋10的两根提至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底侧端面的第二箍筋帽25弯折处,并与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绑扎或焊接固定;
(3)浇筑连接:同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箍筋帽与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两组竖向受力筋锚固端配合,形成闭环箍筋,方便纵向钢筋的安装,提升了现场施工效率。
实施例七
如图12、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图中未画出),与实施例六中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承重层5的双面钢筋网上还设有拉筋,其中第一剪力墙1双面钢筋网中靠近承重层5顶侧位置的竖向受力筋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上设置有下拉筋17,第二剪力墙2双面钢筋网中靠近承重层5底侧位置的竖向受力筋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上设置有上拉筋16。
本实施例中,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伸出的第二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4和第二箍筋帽25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的伸出的第一竖向受力筋锚固端22和第一箍筋帽23结合在一起,形成两组箍筋,将纵向钢筋10水平放置并固定在两组箍筋的四个内角上,构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围成的腔体内。钢筋架与上拉筋16和下拉筋17结合在一起,分别构成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底侧的第二预制连梁和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顶侧的第一预制连梁。向钢筋架所在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将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的第二叠合连梁(图中未标记)和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的第一叠合连梁重叠在一起,构成双重叠合后浇连梁,双重叠合后浇连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连接成整体。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和实施例六中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区别在于,制备双面钢筋网时,将上拉筋16、下拉筋17两端分别固定在两面钢筋网中靠近承重层5端面的第一排竖向受力筋与纵向钢筋的交叉点上;
(2)吊装楼板和墙体和(3)浇筑连接:与实施例五中相同。
实施例八
如图17、图18、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与实施例一中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如下:
(1)纵向钢筋设置部位: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有预制连梁伸出的第一箍筋7,将第一纵向钢筋19水平穿过第一箍筋7,并固定在第一箍筋7与承重层5顶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有预制连梁伸出的第二箍筋9,将第二纵向钢筋20水平穿过第二箍筋9并固定在第二箍筋9与承重层5底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
(2)第二剪力墙承重层设有缺口: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压在楼板3的端面设有第二L型缺口26,楼板3上表面卡设在第二L型缺口26中。
本实施例中的四根纵向钢筋和两组箍筋构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围成的腔体内。向腔体内浇筑混凝土,将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的叠合连梁和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的叠合连梁重叠在一起,构成双重叠合后浇连梁,双重叠合后浇连梁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连接成整体。第二剪力墙承重层设有缺口,这样可以保证楼板3的上表面高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底侧表面的高度,浇筑空腔中混凝土时,当多余的混凝土从楼板3的灌浆口溢出时,能够保证空腔中混凝土的密实度。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与实施例一的具体区别如下:
(1)剪力墙的预制: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生产时,其压在楼板3的端面设置第二L型缺口26;剪力墙预制后需在工厂穿设纵向钢筋,其中将第一纵向钢筋19水平穿过第一箍筋7,并固定在第一箍筋7与承重层5顶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将第二纵向钢筋20水平穿过第二箍筋9并固定在第二箍筋9与承重层5底侧端面交界处的内侧;
(2)吊装楼板和墙体:剪力墙和楼板吊装及安装方法同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不同在于,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预制连梁伸出的第二箍筋9向下抵在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端面的第一纵向钢筋19上,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预制连梁伸出的第一箍筋7向上顶住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端面的第二纵向钢筋20;
(3)浇筑连接:同实施例一。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与实施三的结构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第二剪力墙2的承重层5底侧的一侧设有第二L型缺口26,楼板3上表面卡设在第二L型缺口26中。这样可以保证楼板3的上表面高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底侧表面的高度,能够保证空腔中现浇混凝土的密实度。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与实施例三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吊装楼板3时,将楼板3上表面卡设在第二剪力墙2的第二L型缺口26中。
实施例十
如图20和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第一剪力墙1和第二剪力墙2均包括保温层4和承重层5,保温层4与承重层5连接成一体,保温层4的两侧宽于承重层5,上部低于承重层5,下部长于承重层5;承重层5内设有结构钢筋(图中未画出)。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顶侧与楼板3接触的端面设有第三L型缺口29,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底侧与楼板3接触的端面设有第二L型缺口26。第二剪力墙2的保温层4的下端内侧面紧贴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上端的外壁,并与第一剪力墙1的保温层4顶侧连接。楼板3下表面置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的第三L型缺口29上,第二剪力墙底侧一侧的第二L型缺口26置于楼板3上表面。第一剪力墙1顶侧端面、第二剪力墙3底侧端面和楼板3围成一个腔体。楼板3上层伸出的面筋27抵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的底侧面,面筋27的末端弯折90°;楼板3下层伸出的底筋28抵于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的顶侧面。
在本实施例中,剪力墙承重层5内设有竖向受力筋,竖向受力筋从承重层5的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承重层5的表面设置有两组箍筋帽。纵向钢筋10水平固定在空腔内竖向受力筋锚固端上,二者构成钢筋架。竖向受力筋锚固端可以设置为135°弯钩或90°弯钩或螺纹直钢筋。对钢筋架所在空腔现场浇筑混凝土,将第一剪力墙1、第二剪力墙2和楼板3连接成整体。本实施例中楼板的底筋和面筋均与剪力墙承重层紧贴,这样设置纵向钢筋可以在施工现场穿入空腔中,且楼板的底筋和面筋锚固于空腔中,使得剪力墙和楼板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固,整体性和抗震性能更好。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剪力墙承重层5的顶侧和底侧伸出箍筋或矩形钢筋锚环,纵向钢筋水平固定在空腔中的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上。在上述的各个实施例中,纵向钢筋可以采用在工厂预制剪力墙时即通过绑扎或焊接等方式固定在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或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上,也可以通过现场施工时,再水平穿设在空腔中,在此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装配方法与实施五大致相同,具体区别在于:(2)吊装楼板和墙板时,楼板3下表面置于第一剪力墙1的承重层5顶侧的第三L型缺口29上,第二剪力墙底侧一侧的第二L型缺口26置于楼板3上表面;将楼板3的面筋27抵于第二剪力墙2承重层5的底侧面;楼板3的底筋28抵于第一剪力墙1承重层5的顶侧面。
实施例十一
如图22、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中的墙体和楼板节点为剪力墙作为建筑内墙时、剪力墙两侧均搭设有楼板时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承重墙体30、第二承重墙体31和楼板。承重墙体和楼板的混凝土内均锚固有结构钢筋(图中未画出),第一墙体30顶侧和第二墙体底侧31均伸出有连接钢筋锚固端(图中未标记),在工厂预制时即将纵向钢筋10设置于第一承重墙体30和第二承重墙体31表面且与连接钢筋锚固端通过绑扎、焊接等方式固定。第二承重墙体31置于第一承重墙体30顶侧,第一承重墙体30的连接钢筋锚固端抵于第二承重墙体31表面的纵向钢筋10上,第二承重墙体31的连接钢筋锚固端抵于第一墙体30表面的纵向钢筋10上。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分别置于第一承重墙体30顶端的两侧。第二承重墙体31底侧的两端面都有L型缺口(图中未标记),第二承重墙体31底侧两端面的L型缺口分别置于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上;第一墙体30顶侧和第二墙体底侧31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紧贴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的侧表面上。第一承重墙体30、第二承重墙体31、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之间围成一个空腔,纵向钢筋10和连接钢筋锚固端形成了空腔内的钢筋架。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与墙板相连的侧面开设有灌浆口(图中未画出),通过灌浆口往空腔中浇筑混凝土,将第一承重墙体30、第二承重墙体31、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连接成整体。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变形方案中,第一墙体30顶侧和第二墙体底侧31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可以是箍筋的端部、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十二
如图3、图24、图25、图26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中的墙体和楼板节点为剪力墙作为内隔墙时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承重墙体30、第三承重墙体36、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与实施例十的区别在于:第二承重墙体31底侧未设置L型缺口;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的四侧均设有支撑肋和灌浆口,支撑肋的支撑面上设有L型缺口(图中未标记)。第二承重墙体31置于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的L型缺口上。其余结构与实施例十相同。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变形方案中,第一墙体30顶侧和第二墙体底侧31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可以是箍筋的端部、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的内墙剪力墙和楼板装配节点,第一内墙剪力墙和第二内墙剪力墙的钢筋设置和连接方式与实施二中相同。本实施例的装配连接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一内墙剪力墙和第二内墙剪力墙两侧的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为叠合楼板。吊装时,先将第一楼板的预制层和第二楼板的预制层置于第一内墙剪力墙顶端的两侧,再吊装第二内墙剪力墙置于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顶侧且保证第二内墙剪力墙和第一内墙剪力墙处于同一竖直平面,然后浇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预制层上部的现浇层混凝土,现浇层混凝土成型后将上、下内墙剪力墙和两侧的楼板连接成整体。
本实施例中的施工方法,与实施例二中的差别在于:步骤S2中,吊装定位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步骤S3中,浇筑第一楼板和第二楼板的预制层上方的现浇层混凝土,现浇层混凝土将上、下内墙剪力墙和两侧的楼板连接成整体。
实施例十四
如图27、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中装配式建筑中的墙体和楼板节点为剪力墙作为建筑内墙时、两侧均搭设有楼板时的装配节点,包括第一内墙剪力墙30、第二内墙剪力墙31和两侧的楼板。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分别置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端的两侧。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的两端面都有L型缺口(图中未标记),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两端面的L型缺口分别置于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上;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和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紧贴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的侧表面上。
如图28所示,第一内墙剪力墙30、第二内墙剪力墙31内均设有双面钢筋网(图中未标记);双面钢筋网由纵向矩形钢筋环(图中未画出)和两组竖向受力钢筋(图中未标记)交叉连接而成,其中每根纵向矩形钢筋环由两根纵向钢筋和位于端部的两个矩形钢筋锚环首尾连接而成;两组竖向受力钢筋分布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和第二内墙剪力墙31靠近两侧表面的混凝土中。如图27、图29、图30所示,两组竖向受力钢筋从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端面伸出形成第一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2,第一箍筋帽23与第一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2在靠近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端面处横向固定。竖向受力钢筋从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端面伸出形成第二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4,第二箍筋帽25与第二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4在靠近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端面处横向固定。如图27所示,第一内墙剪力墙30和第二内墙剪力墙31定位之后,第一箍筋帽23与第二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4以及第二箍筋帽25与第一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2分别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两组箍筋;将纵向钢筋10水平放置在两组箍筋的四个内角上,纵向钢筋10和两组箍筋构成钢筋架。钢筋架位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第二内墙剪力墙31、第一楼板31和第二楼板33围成的空腔内;向钢筋架所在空腔内浇筑混凝土,构成后浇连梁或圈梁,后浇连梁或圈梁将第一内墙剪力墙30、第二内墙剪力墙31、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连接成整体。
本实施例中装配节点的施工方法为,包括如下步骤:
S1、内墙剪力墙和楼板的预制:
内墙剪力墙的预制步骤为:设置边模、铺设双面钢筋网、浇筑及振捣混凝土、养护成型,其中竖向受力钢筋从内墙剪力墙的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内墙剪力墙底侧两边设置有L型缺口;楼板的预制步骤为:设置边模、铺设楼板钢筋、浇筑及振捣混凝土、养护成型,其中楼板的侧面设有灌浆口和支撑肋;
S2、吊装及安装:
吊装定位第一内墙剪力墙30,吊装第一楼板32置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一端,吊装第二楼板置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另一端,在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端面的第一箍筋帽23弯折处水平放置四根纵向钢筋10,其中两根纵向钢筋10固定在第一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2上且位于第一箍筋帽23的水平弯折处;
再吊装第二内墙剪力墙31体置于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两端面的L型缺口分别置于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上;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和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伸出的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紧贴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的侧表面上,第一内墙剪力墙30和第二内墙剪力墙31与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之间形成空腔; 再将另外两根纵向钢筋10的两根提至第二内墙剪力墙31底侧端面的第二箍筋帽25弯折处,并与第二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24绑扎或焊接固定;
S3、浇筑连接:
向空腔内浇筑混凝土并振捣,现浇混凝土构成后浇连梁或圈梁,将第一内墙剪力墙30、第二内墙剪力墙33、第一楼板32和第二楼板33连接成一体。
在本实施例的其它变形方案中,第一内墙剪力墙30顶侧和第二墙体底侧31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可以是箍筋的端部或矩形钢筋锚环。
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组箍筋帽与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两组竖向受力钢筋锚固端配合,形成闭环箍筋,安装纵向钢筋时,先吊装并定位第一内墙剪力墙和楼板,再在第一内墙剪力墙的承重层顶侧端面的第一箍筋帽弯折处水平放置四根纵向钢筋,然后吊装并定位第二内墙剪力墙,纵向钢筋的安装更为方便,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试验例与对比例
为评价本实用新型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连接性能与抗震能力,采用纯现浇墙板作为对比例,对几种实施例的装配式剪力墙装配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从破坏形态、裂缝行为、荷载—位移关系、开裂荷载、承载力以及变形特性的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并与现浇剪力墙结构进行了对比。
1.1、试件
试件原型为实际装配式剪力墙住宅结构中底层墙体,为1:1的足尺比例模型,共制作有6个试件,其中现浇墙板1个为对比例,其余为实施例二、三、四、五和六中所描述的结构。现浇墙板包含结构钢筋和混凝土,顶侧和底侧未伸出连接筋锚固端。
剪力墙试件高2900mm,墙长1300mm,墙宽200mm,墙体顶端有250mmX250mm分配梁,与墙同长,试件地梁截面尺寸500mmX500mm,试件与地梁连接处后浇梁或后浇带宽度均为200mm。预制墙体中混凝土强度等级见表格中标注,预制剪力墙试件钢筋保护层厚度均取为20mm,试件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地梁及加载梁钢筋均为HRB400级钢,其余墙内部配筋均采用HRB355级钢。纵向钢筋与竖向钢筋的直径按表1中的规定配筋,其它配筋按JGJ1-2014中的要求进行配筋。
1.2、加载方案
试验采用2000KN大型多功能结构实验机系统进行加载,模拟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中底层墙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工作性能,试验中在墙顶部分配梁上施加竖直向下的轴力,轴压比为0.3,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试验采用500KN液压设备施加往复水平力。
1.3、试验观测内容
剪力墙试件的轴压力、作动器水平力、墙体水平位移、预制墙体及后浇梁或后浇带的开裂情况、钢筋应变及应变在钢筋装配节点中的传递情况及承载力对比结果如下表1所示:
表1 试件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及承载力对比结果
1.4实验结果与性能分析
本实验利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对比例和实施例二、三、四、五、六共6个试件及剪力墙试件的抗震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上表试件的破坏及裂缝发展机理及承载力对比结果。还获得了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墙体内钢筋的应变、试件的位移沿高度的分布、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及耗能能力。由于内容太多,在此不详述。发现双重叠合后浇连梁连接和双重锚固水平后浇带连接能使得装配式剪力墙获得与现浇墙体相近的抗震性能并得到如下结论。
(1)采用双重叠合后浇连梁连接和双重锚固水平后浇带连接的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水平连接缝试件与现浇试件破坏形态相同,均属于压弯破坏。在开裂前,装配试件与现浇试件相同,基本都处于弹性阶段。进入屈服阶段后,试件边缘受拉钢筋屈服,混凝土出现拉裂纹,但装配试件与现浇试件裂纹的开展情况不同。在后浇段混凝土裂缝开展及延伸较集中。破坏阶段,试件都出现边缘混凝土溃裂,边缘钢筋外露的现象。
(2)各试件的滞回曲线均较饱满,呈反“S”型,试件的耗能能力基本接近;试件骨架曲线呈现出一致的发展趋势。但试验中装配试件的耗能能力仍低于现浇试件。可通过增加竖向钢筋、纵向钢筋的直经、增多钢筋锚固及提高后浇混凝土强度而得到补偿与提高。
(3)试验选取0.3的轴压比,此时预制墙的开裂刚度与现浇墙接近,试验验证了装配式墙体在屈服前能符合平截面假定,双重叠合后浇连梁连接和双重锚固水平后浇带连接的试件屈服前能有效传递钢筋应力,装配墙体的极限位移角均大于剪力墙结构大震下的层间位移限值1/120,试件的弹塑性变形能力满足规范要求,在试件开裂状态及极限状态,装配试件与现浇试件有着相同的刚度,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后浇梁或后浇带混凝土强度折减模型在模拟界面混凝土性能时的有效性。
虽然上面已经参考各种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许多改变和修改。因此,其旨在上述详细描述被认为是例示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应当理解,以下权利要求(包括所有等同物)旨在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剪力墙、设置于第一剪力墙顶侧的第二剪力墙以及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均包括连接为一体的外侧保温层和内侧承重层,且所述保温层底侧长于所述承重层、顶侧低于所述承重层;所述承重层中设有连接钢筋,所述连接钢筋从所述承重层顶侧和底侧伸出形成连接钢筋锚固端;所述楼板搭接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顶侧,所述楼板、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与所述第二剪力墙保温层底侧之间形成空腔,所述空腔内设有由纵向钢筋与所述连接钢筋锚固端连接形成的钢筋架;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构成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所述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将所述楼板与第一剪力墙、第二剪力墙连接成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连接钢筋为箍筋、竖向矩形钢筋环和竖向受力筋中的一种;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交叉叠合在所述空腔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设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与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交接处的内侧有纵向钢筋;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上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向下抵住或固定在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的纵向钢筋上。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所述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上垂直固定一排锚杆或锚网或锚板或锚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和第二剪力墙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箍筋锚固端或矩形钢筋锚环或竖向受力筋锚固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的双面都设有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矩形钢筋环,靠近所述第一剪力墙顶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下拉筋,靠近所述第二剪力墙底侧的水平分布钢筋与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设有上拉筋,所述上拉筋和下拉筋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所述承重层双面之间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矩形钢筋环的交叉点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连接钢筋锚固端为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的表面均设置有一组箍筋帽,两组所述箍筋帽分别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伸出的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固定,所述纵向钢筋设置于所述箍筋帽与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所形成的四边形的四角内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和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的双面都设有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的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设有下拉筋,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的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设有上拉筋,所述上拉筋和下拉筋的两端分别横向固定在所述承重层双面之间的所述水平分布钢筋和竖向受力筋的交叉点上。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受力筋锚固端为直筋、弯钩、锚头、锚杆或锚板中的一种。
10.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侧面设有支撑肋,所述支撑肋的支撑面上设有L型缺口,所述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底侧端面置于所述L型缺口上。
11.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剪力墙的承重层底侧设有L型缺口。
12.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侧面设有灌浆口或整条水平灌浆槽,通过所述灌浆口或整条水平灌浆槽向所述空腔内填充现浇混凝土。
13.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上设有叠合现浇层,所述叠合现浇层与所述现浇梁或水平浇筑带连接成整体。
1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和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均开设有L型缺口,所述楼板的顶侧端面和底侧端面分别紧贴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和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的L型缺口上;所述楼板中设有底筋和面筋,所述底筋从所述楼板侧面伸出且紧贴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所述面筋从所述楼板侧面伸出且紧贴于所述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所述面筋的末端弯折,所述弯折角度为90°。
1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力墙承重层顶侧端面与第二剪力墙承重层底侧端面之间还设置有支撑件。
CN201821624167.5U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Active CN2081054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4167.5U CN208105473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4167.5U CN208105473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5473U true CN208105473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5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4167.5U Active CN208105473U (zh) 2018-10-08 2018-10-08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5473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6321A (zh) * 2021-03-12 2021-06-22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13026990A (zh) * 2021-04-26 2021-06-25 上海圣奎塑业有限公司 预制混凝土集成保温墙体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14319730A (zh) * 2021-12-28 2022-04-12 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装配式多层复合保温隔热屋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装配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6321A (zh) * 2021-03-12 2021-06-22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13006321B (zh) * 2021-03-12 2021-09-28 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一种组合式预制混凝土墙体层间连接节点的施工方法
CN113026990A (zh) * 2021-04-26 2021-06-25 上海圣奎塑业有限公司 预制混凝土集成保温墙体构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14319730A (zh) * 2021-12-28 2022-04-12 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装配式多层复合保温隔热屋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装配方法
CN114319730B (zh) * 2021-12-28 2024-04-30 中铁五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装配式多层复合保温隔热屋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装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97791B (zh)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方法
CN104631659B (zh) 预制装配式带钢板暗支撑叠合板式混凝土双肢剪力墙
CN107419824A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8105473U (zh) 一种上、下自保温外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CN109339229B (zh) 一种穿孔浆锚预制装配式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
CN109183983A (zh) 一种上、下内墙与楼板的装配方法
CN208430661U (zh) 一种“一”字型自保温叠合剪力墙竖向拼缝构造
CN107447901A (zh) 抗震预制楼板及楼板抗震拼接结构
CN207794299U (zh) 一种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CN105369892B (zh) 一种钢管混凝土叠合框架结构体系
CN208105474U (zh) 一种上、下内墙与楼板的装配节点
CN207017483U (zh) 再生式钢骨架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
CN106522467A (zh) 焊接箍筋钢骨梁柱
CN207017484U (zh) 加强型预制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结构体系
CN207032466U (zh) 一种叠合式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CN109577492A (zh) 一种型钢部分包裹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节点连接结构
CN108775086A (zh) 附加闭合连接钢筋的装配整体式梁柱节点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8625491A (zh) 装配式h型钢柱-独立基础-混凝土圈梁l形连接节点
CN111021630A (zh) 一种型钢混凝土柱及其半装配式施工方法
CN207376882U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变截面端柱型剪力墙构件及其制作模具
CN105971196A (zh) 砌体结构内嵌式方钢管混凝土圈梁-构造柱建造方法
CN108412036A (zh) 装配式h型钢柱-独立基础-混凝土圈梁十字形连接节点
CN211774623U (zh) 一种带内隔板的预制混凝土柱与钢梁连接节点
CN107119839A (zh) 装配式楼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11690871U (zh) 一种内浇加强型预制墙板、混凝土墙及其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