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102910U -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102910U
CN208102910U CN201820248173.9U CN201820248173U CN208102910U CN 208102910 U CN208102910 U CN 208102910U CN 201820248173 U CN201820248173 U CN 201820248173U CN 208102910 U CN208102910 U CN 20810291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container
along
door container
siz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4817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萍
李升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Xinhui CIMC Special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4817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10291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10291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10291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xiliar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侧开门集装箱包括第一装载平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第一侧板、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和第二侧板。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第一侧板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并连接至第一侧开门。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第二侧板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并连接至第二侧开门。其中,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沿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装载系统,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强度刚度好,且可以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实现快速装卸货物,可以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装卸货物更加便捷。

Description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集装箱只有后开门,门通过尺寸较小,较大的货物无法直接进入,并且只能从一端装卸货物,装卸效率低。中国专利CN201520661779.1,公开了一种侧开门式集装箱,该侧开门式集装箱侧面采用全开门结构,装货时可以从侧面进行装置,装载货物尺寸不受后开门尺寸的限制,可以装置较大尺寸的货物,同时,装卸货物时,可以从侧面实现装载,装卸货效率大幅提高。但是,由于侧面全开结构,集装箱侧面的强度只有底侧梁和顶侧梁,侧面强度较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且侧面刚性差,易变形,门板操作困难。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货物的装载,例如车辆类货物,现有的采用ISO标准的HC集装箱运输车辆类货物的方法,往往借助支架分两组装载,支架上层车辆倾斜放置与底层车辆构成潜套,两组支架的车辆在长度方向也形成嵌套。这样的好处是每台集装箱可装载四辆中型车辆,然而缺点是支架刚性差,从而使得要保证车辆之间、车辆与支架之间和车辆与箱体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较为困难。
另外集装箱内部的操作空间小,将车辆安全可靠地拴固到支架上以及将支架安全可靠地拴固到箱体均有较大的困难,操作人员需要在车架下面对车架进行抬升和固定,极不安全。所以对于一些高端轿车,往往采用一台ISO标准集装箱运输装载两辆车辆的方法,同时目前物流市场上采用这种方式集装箱化运输车辆的份额较小,局限于海运。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公开一种侧开门集装箱,所述侧开门集装箱包括第一装载平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第一侧板、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和第二侧板。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所述一侧并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开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所述另一侧并连接至所述第二侧开门。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沿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开门集装箱,通过在集装箱的两侧均设置侧开门和侧板,使得侧开门集装箱的侧面强度更好,能够满足集装箱的安全需要,且侧面刚性好,不易变形,侧开门操作方便;且位于两侧的侧开门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可以实现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快速装卸货物,且可以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装卸货物更加便捷。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开门和所述第二侧开门中的一个的数量比另一个的数量多一个。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侧开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开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装载平台,所述第一侧开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上层门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下层门,所述第一上层门和所述第一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侧开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上层门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下层门,所述第二上层门和所述第二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上侧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下侧板,所述第一上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上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所述第一下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上侧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下侧板,所述第二上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上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所述第二下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可选地,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宽度大于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等于40英尺ISO标准集装箱的长度,和/或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宽度为4886mm至4976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车辆滚装系统,所述车辆滚装系统包括根据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上层门的侧部斜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装载系统,通过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均设置侧开门和侧板,使得侧开门集装箱的侧面强度更好,能够满足集装箱的安全需要,且侧面刚性好,不易变形,侧开门操作方便;且位于两侧的侧开门沿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可以实现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快速装卸货物,尤其适用于快速装卸车辆,并且可以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装卸货物更加便捷。
可选地,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一端的端门,所述辅助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端门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外侧的端部斜坡。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一端的端视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端的端视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一端的端视示意图;
图8为图5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端的端视示意图;
图9为图5中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个变型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1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括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的车辆装载系统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的车辆装载系统的侧视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框架结构;以及
图13为图11的车辆装载系统的端视示意图,其中仅示出了框架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显然,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10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开门集装箱100可以用于运输装载车辆或者任何其他合适的货物。
如图1和图2所示,侧开门集装箱100包括第一装载平台(未示出)、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40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50。第一装载平台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内侧底部以用于支撑和存放货物。第一装载平台可以为甲板或者地板。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40设置在侧开门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一侧。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50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另一侧。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40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5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由此,可以通过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两侧的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装卸诸如车辆的货物,以能够实现快速装卸货物。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分别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两侧,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可均为双开门结构。位于一侧的第一侧开门40对应的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另一侧的位置处没有设置第二侧开门50,且第二侧开门50对应的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另一侧的位置处没有设置第一侧开门40。
优选地,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中的一个的数量可以比另一个的数量多一个。具体地,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100包括两个第一侧开门40,两个第一侧开门40位于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图2示出了侧开门集装箱100包括一个第二侧开门50,第二侧开门50位于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处。也就说是,两个第一侧开门40和一个第二侧开门5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以此能够使得侧开门集装箱100的整个长度方向上都设置有门,方便了侧开门集装箱100装卸货物。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侧开门40的数量不限于两个,第二侧开门50的数量不限于一个,根据需要,第一侧开门40的数量可以多于两个也可以为一个,第二侧开门50的数量可以多于一个。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开门40的数量为十个,第二侧开门50的数量为九个。在另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侧开门40的数量为七个,第二侧开门50的数量为八个。
此外,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侧开门5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一侧开门4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此能够通过第二侧开门50装卸较大尺寸的货物。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沿集装箱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在一个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侧开门5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侧开门40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的尺寸。
如图1所示,侧开门集装箱100还包括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一侧的第一侧板7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70构造为板状结构。第一侧板70和第一侧开门40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同一侧。第一侧板70连接至第一侧开门40并位于两个第一侧开门40之间,使得第一侧板70的位置能够与第二侧开门50的位置相对应。
如图2所示,侧开门集装箱100还包括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另一侧的第二侧板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侧板80构造为板状结构。第二侧板80和第二侧开门50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同一侧。第二侧板80连接至第二侧开门50,并位于第二侧开门50的两端,使得第二侧板80的位置能够与第一侧开门40的位置相对应。
优选地,第一侧板7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二侧开门5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二侧板8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一侧开门40沿长度方向的尺寸。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长度方向”是指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通过这样的设置,能够使得在沿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方向,侧开门的长度尺寸总是大于与其对应的侧板的长度尺寸,从而能够使得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的尺寸较大化,进而可以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两侧装卸较大的货物。
如图3和图4所示,侧开门集装箱100还包括设置在一端的端门30以及设置在另一端的端板20。具体地,端门30可以构造为双开门结构并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后端,以能够实现从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后端装卸货物。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端门30也可以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前端。
本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1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在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两侧并位于顶部的顶侧梁91和位于底部的底侧梁92连接至顶侧梁91和底侧梁92。第一侧板70和第二侧板80可以连接至顶侧梁91和底侧梁92。可选地,第一侧开门40和第二侧开门50可以连接至顶侧梁91和底侧梁92。由此,可以使得侧开门集装箱100的两侧能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满足安全需求。
可选地,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宽度大于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进一步地,侧开门集装箱100的长度等于40英尺ISO标准集装箱的长度,从而便于侧开门集装箱100的起吊、运输等操作。更进一步地,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宽度为4886mm至4976mm。这样侧开门集装箱100的宽度略大于两倍的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不仅能够实现运输较大尺寸的货物,同时也可以方便例如集装箱船的载具对该侧开门集装箱100的运输。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需要装卸货物时,可以在侧开门集装箱100两侧以及端部同时装卸货物,装卸货物快速便捷,且可以装卸较大尺寸的货物,例如可以装卸比端门尺寸大的货物。
第二实施方式
图5至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具有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10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并且为了简洁将不再进行赘述。在此,仅对不同之处进行描述。
如图5和图6所示,与根据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100大致相同,根据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同样包括第一装载平台261、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240、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250、第一侧板270和第二侧板280。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240和第一侧板270相连并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一侧,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250和第二侧板280相连并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另一侧,且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240和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250沿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如图12和图13所示,侧开门集装箱20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装载平台261上方的第二装载平台262。具体地,第一装载平台261和第二装载平台262平行地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内部,且第一装载平台261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底部,第二装载平台262将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内部空间分成上下两层。第一装载平台261和第二装载平台262可以为甲板或地板,以用于支撑和存放货物。由此,本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可以在其内部存放两层货物,使得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空间利率高,以能够存放更多的货物。
第一侧开门240包括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上方的第一上层门241和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下方且位于第一装载平台261上方的第一下层门242,第一上层门241和第一下层门242沿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具体地,图5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一侧开门240包括一个第一上层门241和两个第一下层门242,第一上层门241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上层并大致位于中间的位置处,两个第一下层门242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下层并位于长度方向的两端。
第二侧开门250包括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上方的第二上层门251和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下方且位于第一装载平台261上方的第二下层门252,第二上层门251和第二下层门252沿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如图6所示,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二侧开门250包括两个第二上层门251和一个第二下层门252,两个第二上层门251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上层并位于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二下层门252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下层并大致位于中间的位置处。由此,使得两个第二上层门251和一个第一上层门241能够沿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交错设置,一个第二下层门252和两个第二上层门251能够沿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进而使得侧开门集装箱200的整个长度方向在上层和下层均设置有门,以方便装卸较多的货物。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上层门241、第一下层门242、第二上层门251和第二下层门252的数量不限于本实施方式。
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侧板270包括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上方的第一上侧板271和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下方且位于第一装载平台261上方的第一下侧板272。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上侧板271和第一下侧板272构造为板状结构。第一上侧板271连接至第一上层门241并位于第一上层门241的两端,第一下侧板272连接至两个第一下层门242并位于两个第一下层门242之间。由此,第一上侧板271的位置和第二上层门251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下侧板272的位置和第二下层门252的位置相对应。
第一上侧板27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二上层门25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一下侧板27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二下层门25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得第二上层门251和第二下层门252的尺寸较大化,以便于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
第二侧板280包括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上方的第二上侧板281和位于第二装载平台262下方且位于第一装载平台261上方的第二下侧板282。具体地,如图6所示,第二上侧板281连接至第二上层门251并位于两个第二上层门251之间,第二下侧板282连接至第二下层门252并位于两个第二下层门252的两端。由此,第二上侧板281的位置能够与第一上层门241的位置相对应,第二下侧板282的位置能够与第一下层门242的位置相对应。
第二上侧板28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一上层门24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第二下侧板28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第一下层门242沿长度方向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得第一上层门241和第一下层门242的尺寸较大化,以便于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
如图7和图8所示,侧开门集装箱200还包括设置在一端的端门230以及设置在另一端的端板220。具体地,端门230为双开门结构,且可以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后端,以能够实现从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后端装卸货物。当然,根据实际需要,端门230也可以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前端。
此外,返回参照图6和图7,侧开门集装箱200还包括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两侧并位于顶部的顶侧梁291和位于底部的底侧梁292。进一步地,侧开门集装箱200还可以包括对应第二装载平台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两侧的中间侧梁293。第一下侧板272和第二下侧板282可以连接至底侧梁292和中间侧梁293,第一上侧板271和第二上侧板281可以连接至中间侧梁293和顶侧梁291。可选地,第一下层门242和第二下层门252可以连接至底侧梁292和中间侧梁293,第一上层门241和第一上层门241可以连接至中间侧梁293和顶侧梁291。由此,可以使得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侧面强度好,能够满足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安全需要,且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两侧刚性好,不易变形,第一侧开门240和第二侧开门250操作方便。
可选地,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宽度大于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进一步地,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等于40英尺ISO标准集装箱的长度,从而便于侧开门集装箱200的起吊、运输等操作。更进一步地,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宽度为4886mm至4976mm。这样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宽度略大于两倍的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不仅能够实现运输较大尺寸的货物,同时也可以方便集装箱船对该侧开门集装箱200的运输。
图9为本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俯视图。可选地,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顶部设置有三组顶角件。具体地,可以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顶盖210上设置有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中的每一组均包含四个角件,且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中的每一个角件均为ISO标准角件。
可选地,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中的每一组的四个角件之间的间距与ISO标准集装箱的顶角件之间的间距相同。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中的每一组的四个角件之间沿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的间距为12192mm,且沿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宽度方向的间距为2438mm。
优选地,第三角件组213相对于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地设置。由此,能够方便地对侧开门集装箱200进行起吊操作。
此外,侧开门集装箱200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三组底角件(未示出),这三组底角件的设置位置可以与第一角件组211、第二角件组212和第三角件组213的位置分别相对应,且这三组底角件中与第一角件组211或者第二角件组212对应的一组底角件可以为非标底角件,以此使得侧开门集装箱200能够通过集装箱船进行固定并运输。
图10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一个变型实施方式。
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第一上侧板271可以包括桁架式侧墙和网格式侧墙,第一下侧板272可以为栅栏式侧墙。以此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侧板为开放式的结构,能够满足不同货物的装载需求。可以理解,尽管未示出第二上侧板281和第二下侧板282,第二上侧板281和第二下侧板282可以包含桁架式侧墙、网格式侧墙和栅栏式侧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装载系统300,其包括根据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开门集装箱200以及辅助装置320。下面参照图1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装载系统300的各个部件。此外,在图11至图13中为了清楚地显示第一装载平台261和第二装载平台262,隐藏了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一上层门241、第一下层门242、第一上侧板271、第一下侧板272、第二上层门251、第二下层门252、第二上侧板281、第二下侧板282、端板220以及端门230等部件,仅显示出了侧开门集装箱200的框架结构。
辅助装置320包括对应上层门(例如,第一上层门241和第二上层门251)设置的侧部斜坡321,其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外侧。具体地,如图11所示,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两侧共设置有三个侧部斜坡321,三个侧部斜坡321的位置与一个第一上层门241和两个第二上层门251的位置分别相对应。也就是说,三个侧部斜坡321分别设置在一个第一下侧板272和两个第二下侧板282的外侧。因而侧部斜坡321的放置位置不会影响位于下层的第一下层门242和第二下层门252的开启。
优选地,侧部斜坡321的上表面与第二装载平台262的上表面相平齐。由此,能够方便车辆从地面经由侧部斜坡321滚装至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二装载平台262。当然,可以理解,此处“平齐”可以理解为侧部斜坡321的上表面与第二装载平台262的上表面大致平齐,也就是说允许斜坡部的上表面与第二装载平台262的上表面沿高度方向有一定的间距,只要不影响车辆从侧部斜坡321的上表面开至第二装载平台26的上表面即可。
此外,位于侧开门集装箱200同一侧的侧部斜坡321之间沿侧开门集装箱200长度方向的间距至少能够让一种集装箱起吊工具能够进入,以方便对侧开门集装箱200进行操作。
辅助装置290还包括对应端门230设置在侧开门集装箱200外侧的端部斜坡322。优选地,端部斜坡322的上表面与第二装载平台262的上表面相平齐。由此,能够方便车辆从地面经由端部斜坡322滚装至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二装载平台262。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装载系统300,车辆可以从地面通过第一下层门242和第二下层门252直接滚装至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一装载平台261上,并且车辆还可以经由侧部斜坡321和端部斜坡322通过第一上层门241和第二上层门251滚装至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二装载平台262。由此,能够在侧开门集装箱200的第一装载平台261上和第二装载平台262上实现同时装卸货物。
以侧开门集装箱200的长度为40英尺ISO标准集装箱的长度,且宽度为4886mm至4976mm为例,侧开门集装箱200的位于下层的第一装载平台261上可以装载六辆中型车辆,位于上层的第二装载平台262上可以装载另外六辆中型车辆。因此,侧开门集装箱200可以装载十二辆中型车辆,且侧开门集装箱200所占用集装箱船上的舱位空间比四个ISO标准HC集装箱舱位空间小十八立方,装载车辆比四个ISO标准HC集装箱多两辆,如果与装载两辆高档车辆的ISO标准集装箱相比,其可多装载十辆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通过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均设置侧开门和侧板,使得侧开门集装箱的侧面强度更好,能够满足集装箱的安全需要,且侧面刚性好,不易变形,侧开门操作方便;且位于两侧的侧开门沿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可以在侧开门集装箱的两侧实现快速装卸货物,尤其适用于快速装卸车辆,并且可以装载较大尺寸的货物,装卸货物更加便捷。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门集装箱包括:
第一装载平台;
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一侧;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所述一侧并连接至所述第一侧开门;
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另一侧;以及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所述另一侧并连接至所述第二侧开门,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侧开门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侧开门沿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开门和所述第二侧开门中的一个的数量比另一个的数量多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侧开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开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设置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装载平台;
所述第一侧开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上层门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下层门,所述第一上层门和所述第一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设置;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侧开门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上层门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下层门,所述第二上层门和所述第二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上侧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一下侧板,
所述第一上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上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
所述第一下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二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侧板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上侧板和位于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下方且位于所述第一装载平台上方的第二下侧板,
所述第二上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上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下侧板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小于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下层门沿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宽度大于ISO标准集装箱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长度等于40英尺ISO标准集装箱的长度,和/或所述侧开门集装箱的宽度为4886mm至4976mm。
9.一种车辆装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开门集装箱,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辅助装置,所述辅助装置包括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二装载平台上方的上层门的侧部斜坡。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装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开门集装箱还包括设置在一端的端门,所述辅助装置还包括对应所述端门设置在所述侧开门集装箱外侧的端部斜坡。
CN201820248173.9U 2018-02-09 2018-02-09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Active CN20810291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8173.9U CN208102910U (zh) 2018-02-09 2018-02-09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48173.9U CN208102910U (zh) 2018-02-09 2018-02-09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102910U true CN208102910U (zh) 2018-11-16

Family

ID=64124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48173.9U Active CN208102910U (zh) 2018-02-09 2018-02-09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10291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7218A (zh) * 2018-02-09 2019-08-16 李萍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27218A (zh) * 2018-02-09 2019-08-16 李萍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H041118Y2 (zh)
KR100744815B1 (ko) 차량 선적용 콘테이너
US20040028495A1 (en) Transport linking frames
EP0082610A1 (en) Railway container and car
JP2013518788A (ja) コンテナ処理装置、そのようなものの利用法、および積み下ろし時の方法
US9555731B2 (en) Truck body with rapid load/unload cargo pods
WO2004040073A1 (en) Collapsible containerized shelter transportable by self-loading vehicles
ZA200603713B (en) Rack for freight
CN104554990B (zh) 装载式托盘箱
US6454112B1 (en) Cargo containers
WO2011011530A2 (en) Fifty three foot universal stackable container
CN208102910U (zh)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US20030209172A1 (en) Shipping pallet with retractable rails
CN110127218A (zh) 侧开门集装箱及具有其的车辆装载系统
EP1571096B1 (en) A transport system
US6416264B2 (en) Vehicle transportation module
CN201553360U (zh) 一种托盘箱
CN102050255B (zh) 一种托盘箱
CN207467414U (zh) 卷状货物运输装置
US7258231B1 (en) Increasing cargo loading of vehicles
WO2008140416A1 (en) A transport and/or storage container
CN105722724B (zh) 用于装卸集装箱的车辆、设施以及站
WO2009064178A1 (en) Flat container and method for transporting vehicles
KR200427799Y1 (ko) 선적용 승용차 컨테이너
WO2002090199A1 (en) Seafreight loading chassi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