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77136U -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77136U
CN208077136U CN201721641603.5U CN201721641603U CN208077136U CN 208077136 U CN208077136 U CN 208077136U CN 201721641603 U CN201721641603 U CN 201721641603U CN 208077136 U CN208077136 U CN 2080771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film layer
control
substrat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160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田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160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771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771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771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跨像素区域之间的混色问题。该触控面板主要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一表面的显示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靠近所述基底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追捧,其不但可节省空间,方便携带,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直接操作,使用舒适,非常便捷。目前,已广泛应用各个技术领域,例如市场常见的个人数字处理(PDA)、触控类手机、手提式笔记型电脑等。
然而,在制作金属网格来充当触控电极的时候,由于金属有较高的反射率,由显示面板侧或是显示层发出的三原色RGB容易在触控电极与像素电极之间不断反射,很容易造成跨像素区域的混色问题。参照图1所示的OLED触控面板为例,当红色OLED元件R发出的红色光线经过触控电极11的反射,进入绿色OLED元件G中,同时,还可以通过绿色OLED元件G中的阳极12的反射至触控电极11,并进一步反射至蓝色OLED元件B中。同理,绿色OLED元件G发出的绿色光线经过触控电极11的反射,进入蓝色OLED元件B中;由此,这些本来出射单一原色的光线,被反射而来的其他颜色混淆,从而,造成不同颜色像素之间的混色。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跨像素区域之间的混色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一表面的显示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触控膜层,所述触控膜层与所述显示膜层相互绝缘,
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靠至少近所述基底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
可选地,所述显示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可选地,还包括:夹设所述显示膜层和所述触控膜层之间的薄膜封装层。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薄膜封装层,所述触控膜层夹设在所述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膜层之间。
可选地,所述吸光膜层直接接触贴附在所述触控布线靠近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
可选地,所述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为金属网格。
可选地,所述吸光膜层的材质为黑色有机胶。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一表面的显示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触控膜层,所述显示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至少靠近所述基底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该技术方案,利用吸光膜层将触控布线遮挡住,在显示膜层发光时,即使有单色光线发射至触控布线所在位置,也会被触控布线下方的吸光膜层吸收,而不会将该单色光线发射至相邻的其他单色发光区域,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同时,触控膜层合理避让了发光子像素,减小或避免触控膜层对显示膜层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第一触控结构的版式设计局部示意图;
图7为第二触控结构的版式设计局部示意图;
图8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9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参照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示中该触控面板由下至上主要包括:基底21,位于基底21一表面的显示膜层22,位于显示膜层22上的触控膜层23,触控膜层23与显示膜层22相互绝缘,触控膜层23中的触控布线S至少靠近基底21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24。
通过该技术方案,利用吸光膜层将触控布线遮挡住,在显示膜层发光时,即使有单色光线发射至触控布线所在位置,也会被触控布线下方的吸光膜层吸收,而不会将该单色光线发射至相邻的其他单色发光区域,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
其实,在本申请中,显示膜层可以是LCD显示膜层或是OLED显示膜层,本申请以OLED显示膜层为例,显示膜层22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这些发光子像素可以为OLED发光子像素,或LED发光子像素;仍参照图2所示,触控膜层23中的触控布线S在所述基底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22的发光子像素221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从而,触控膜层23合理避让了发光子像素221,减小或避免触控膜层对显示膜层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品质。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触控膜层的位置可以有以下两种结构。
结构1:
参照图3(a)所示,一般情况下,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夹设所述显示膜层34和所述触控膜层之间的薄膜封装层33。所述薄膜封装层33位于基板31与触控膜层32之间,而显示膜层34位于基板31与薄膜封装层33之间,薄膜封装层33用于封装保护显示膜层34中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器件。以及位于所述触控膜层32上方,用于覆盖保护所述触控膜层32的保护层35,其中,保护层35的材质可以为硅氧化物或亚克力材料。
结构2:
此外,一种可选的结构,参照图3(b),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膜层34上的薄膜封装层33,所述触控膜层32夹设在所述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膜层之间薄膜封装层33是由多个绝缘子膜层组成,触控膜层32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对触控膜层32进行封装保护,避免其受到损伤或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利用触控膜层32的厚度替代薄膜封装层33中其他绝缘子膜层,从而,适当减小薄膜封装层33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轻薄化设计。相应地,在触控膜层32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时,不需要额外设置保护层,薄膜封装层33最外侧的绝缘子膜层即可起到覆盖保护触控结构32的作用。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仍参照图2所示,吸光膜层24直接接触贴附在所述触控布线S靠近所述基底21的一表面。其实,在实际的触控面板结构中,只要是能够遮挡触控膜层,避免触控膜层中的金属材质的触控布线对单原色进行反光而导致的相邻像素混色即可,这样,吸光膜层24的位置可以是隔着几个膜层设置在触控布线S的正下方,或是直接接触贴附在触控布线S的正下方。
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为金属网格。其实,当触控布线为单层金属网格时,吸光膜层24设置在单层金属网格的正下方即可,当触控布线为双层金属网格时,吸光膜层24可设置在最下层的金属网格的正下方。其实,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还可以为沿第一方向(例如横向)排布的金属条,以及沿第二方向(例如纵向)排布的金属条,且两者交叉绝缘设置。
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吸光膜层的材质为黑色有机胶。此外,还可以为其他吸光材质,本申请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参照图4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结构的俯视示意图,该触控面板中触控膜层32中,至少一条沿任一轴向排布的触控布线S包含依次连接的多个电极段L,所述触控布线S至少满足以下排布规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极段L的布设角度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轴向是指触控布线S中首位处电极段L1的起点与末位处电极段Ln的终点确定的延伸方向,这里的轴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延伸排布趋势,而并不要求一定在一条直线上排布。
通过上述方式,触控膜层中至少一条触控布线是不规则排布的,那么触控结构就会存在不规则排布的图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全部都是规则排布的图案的情况,本申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消除部分区域Moire干涉的目的,改善触控面板的显示性能,提升显示品质。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当触控膜层为金属网状结构时,可包含第一触控结构和第二触控结构,第一触控结构与第二触控结构之间夹设有透明绝缘层。参照图5所示,在第一触控结构231中的第一触控网状电极被划分形成第一触控线路、以及第一屏蔽网格。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结231中的横向金属线231a和/或纵向金属线231b在某些地方被设计线800截断(可以理解的是,设计线800是为了方便截断金属网格而生成的虚拟线,在触控面板中实际并不存在;为了方便描述,将截断的地方定义为第一截断处811,金属线由于被截断,从而截断处811两侧的金属线相互之间不连通,横向金属线231a和/或纵向金属线231b在截断处811不导电;而使第一触控结231的一部分形成第一触控线路,同时使第一触控结231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一屏蔽网格。图6中只示出了四方连续中一个的纹样,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结231的设计图为图6所述的纹样的四方连续纹样。
在本实施例中,同样地,在第二触控结构232中的第二触控网状电极被划分形成第二触控线路、以及第二屏蔽网格。也就是说,第二触控结构232中的横向金属线232a和/或纵向金属线232b也在某些地方被设计线800截断(此处设计线800与第二触控结构232中的设计线800上下位置重叠,可视为同一设计线;为了方便描述,将截断的地方定义为第二截断处812),金属线由于被截断,从而截断处812两侧的金属线相互之间不连通,横向金属线232a和/或纵向金属线232b在截断处812不导电;从而使第二触控结构232的一部分形成第二触控线路,同时使第二触控结构232的另一部分形成第二屏蔽网格。第二屏蔽网格的作用是与第一屏蔽网格一样起屏蔽噪声的作用。同样地,图7中只示出了四方连续中一个的纹样,也就是说,第二触控结构232的设计图为图7所述的纹样的四方连续纹样。
基于上述任一方案,在本申请中,考虑到触控膜层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OLED元件层的发光器件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因此,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可以排布在OLED元件层的发光器件的间隙处,必然存在:触控布线的线宽小于相邻两个发光器件的间隙。
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合理设计触控膜层的触控布线的线宽,以避免在以视角观看时,触控布线对发光器件的遮挡;针对任一相邻发光器件对应的缝隙处,触控膜层的两个最外侧边相距缝隙中心的距离均不大于预设阈值;其中,所述发光器件的1/2长度值与所述缝隙间距值的和值,减去所述预设阈值得到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值的比值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的正切值。
具体地,参照图8所示,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发光器件A和发光器件B位于基底501上(如图中上表面),发光器件A与发光器件B所在发光层502被薄膜封装层503覆盖,触控结构504设置在薄膜封装层503表面,其实,在图8中示出的为一条触控布线S。其实,该缝隙处也可以为两条触控布线,错位设置或是位于不同膜层设置,具体参照上述情况1-情况3。
参照图8所示,触控膜层504(此时仅是一条触控布线)的两个最外侧边相距缝隙中心的距离均不大于预设阈值;即理解为触控膜层504占据的区域宽度不大于两倍预设阈值。其中,所述发光器件的1/2长度值与所述缝隙间距值的和值,减去所述预设阈值得到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值的比值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的正切值。
而且,基于图8所示,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的膜层厚度值与触控布线的宽度值呈负相关。所述预设阈值确定后,即可确定在相距缝隙中心(虚线所示)的距离为预设阈值对应的区域设范围内设置触控布线。
仍参照图8所示,其中,根据三角形定律可知,视角的正切值与薄膜封装层的厚度、相邻发光器件的间距一半值、单个发光器件的宽度一半值、以及半个线宽值。
具体地,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的线宽满足以下公式:
L≤2*l-α=2*[K/2-(N*tanθ-M)]-α (1)
其中,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线宽,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1/2线宽,所述α为工程能力误差,所述K为相邻发光器件对应的缝隙间距,所述M为发光器件的1/2长度,所述N为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所述θ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
而在实际的工艺制程中,工程能力误差α=ΔAlign+ΔCDRange,其中,ΔAlign为设备对位精度;ΔCDRange为线宽工艺浮动值。所述相邻发光器件对应的缝隙间距K为20μm;所述发光器件的1/2长度M为10μm;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N为8μm;所述设备对位精度ΔAlign为±0.5μm;所述线宽工艺浮动值ΔCDRange为±0.5μm。
按照上述赋值计算得到触控布线的线宽小于等于5.36±1.0μm,其实,若按照常规RGB三原色发光器件排布方式,260PPI解析度设计时,触控布线的线宽应该控制在4.36μm以下,属于工艺安全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该触控布线的线宽仅是针对图8中缝隙中设置一条触控布线的情况,且仅是理论计算,实际工艺可存在一定偏差。
上述仅以图8中的情况为例进行原理性解释说明,其他情况下的触控膜层的也可以按照类似方式设计,以视角观看时不遮挡50%的发光器件为主。
其实,在本申请中,考虑到薄膜封装层的存在,那么,在以视角观看时,其视线必然在薄膜封装层发生折射,因此,需要关注薄膜封装层的折射率对视线的影响。
参照图9所示,在不考虑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厚度的情况下,假设视线作为光线传播,从触控布线上的透明保护层进入薄膜封装膜层,在交接面发生光线折射,之后再射入发光器件上,反之,在发光器件发光时,也会按照类似的路径传播。具体地,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的线宽满足以下公式:
L=2*l-α=2*[K/2-(N*tan(90°-θ1)-M)]-α (2)
其中,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线宽,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1/2线宽,所述α为工程能力误差,所述K为相邻发光器件对应的缝隙间距,所述M为发光器件的1/2长度,所述N为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所述θ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所述θ1为以所述视角进入薄膜封装层后的折射角,所述n为所述薄膜封装层的折射率。
从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触控膜层布设在相邻发光器件的缝隙处,避免正面光看时触控布线对发光器件的遮挡;而且,本申请还考虑到以视角观看时存在的遮挡问题,通过合理设计触控布线的线宽来避免对发光器件的过度遮挡,至少保证发光器件在视角光看下能够有50%的发光面积未被遮挡,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触控面板的出光效率,提升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此外,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穿戴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其实,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具体参照图2所示,包括:基底21,位于所述基底21一表面的显示膜层22,位于所述显示膜层22上的触控膜层23,所述显示膜层22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221;所述触控膜层23中的触控布线在所述基底2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22的发光子像素221在所述基板2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触控膜层23中的触控布线至少靠近所述基底21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24。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且触控膜层合理避让了发光子像素,减小或避免触控膜层对显示膜层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一表面的显示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触控膜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至少靠近所述基底的一表面接触设置有吸光膜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膜层和所述触控膜层之间的薄膜封装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薄膜封装层,所述触控膜层夹设在所述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膜层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膜层贴附在所述触控布线靠近所述基底的至少一表面。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膜层中触控布线为金属网格。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光膜层的材质为黑色有机胶。
8.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一表面的显示膜层,位于所述显示膜层上的触控膜层,所述显示膜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膜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不重叠;所述触控膜层中的触控布线至少靠近所述基底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
CN201721641603.5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0771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1603.5U CN20807713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1603.5U CN20807713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77136U true CN208077136U (zh) 2018-11-09

Family

ID=640330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1603.5U Active CN208077136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771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97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US12022718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CN103513812B (zh) 触控显示装置
US9256336B2 (en)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CN105094409B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1006101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551916B (zh) 觸控面板
US9436327B2 (en) Embedde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mbedde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1162512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731423A (zh) 元件基板
CN11138406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终端器件
CN111625119A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US11126315B2 (en) Touch electrode laye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CN207833472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563322B2 (en) Embedde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embedded capacitive touch display device
CN108170307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967876A (zh) 显示单元以及显示屏
CN207780741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8077136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TW201704951A (zh) 觸控面板
CN116830070A (zh)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296012B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2817480B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747958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40153477A (ko)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Assignor: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5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Touch control panel and touch control displa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9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3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5500 Hebei Langfang County Guan emerging industry demonstration area

Patentee before: The valley (Guan)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