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3472U -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3472U
CN207833472U CN201721645169.8U CN201721645169U CN207833472U CN 207833472 U CN207833472 U CN 207833472U CN 201721645169 U CN201721645169 U CN 201721645169U CN 207833472 U CN207833472 U CN 207833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control
electrode
touch control
contro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51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维国
乔贵洲
朱盛祖
张志华
王向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51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34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3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3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控膜层由于架桥结构容易发生断裂而导致触控膜层失效的问题。本申请主要包括:触控结构;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与第一触控电极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从而,实现同层的电容触控模式,避免现有技术中架桥所带来的断裂问题,保证触控膜层的触控有效性,提升触控面板的良率和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本申请要求在2017年1月2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060968.7发明名称为“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触控显示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触控显示装置已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追捧,其不但可节省空间,方便携带,而且用户通过手指或者触控笔等就可直接操作,使用舒适,非常便捷。目前,已广泛应用各个技术领域,例如市场常见的个人数字处理(PDA)、触控类手机、手提式笔记型电脑等。
然而,现有的菱形单层架桥的方式形成的触控膜层,不仅工艺复杂,而且由于架桥的存在,容易发生断裂,进而导致触控膜层失效,从而降低触控面板良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控膜层由于架桥结构容易发生断裂而导致触控膜层失效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触控结构;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弯折形图案,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弯折形图案的每个缝隙内穿插有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可选地,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分别从弯折形图案的开口处引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相互穿插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从同一侧引出。
可选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相邻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为单个镂空图案的整数倍。
可选地,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所述的触控面板。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触控结构以及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并不是通过架桥结构绝缘交叠在一起,而是这些触控电极均具有网格状图案,并同层设置,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相互交错穿插设置,即第一触控电极的部分伸入至第二触控电极的缝隙处,第二触控电极的部分伸入至第一触控电极的缝隙处,从而,实现同层的电容触控模式,避免现有技术中架桥所带来的断裂问题,保证触控膜层的触控有效性,提升触控面板的良率和性能。同时,本申请中,触控结构合理避让了发光子像素,减小或避免触控结构对显示层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触控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之一;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触控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之二;
图2(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触控结构的局部示意图之三;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5(a)为触控结构在正面观看时与发光器件的视角原理图;
图5(b)为触控结构在视角观看时与发光器件的视角原理图;
图6(a)-图6(b)分别为缝隙处的触控结构的三种情况示意图;
图7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之一;
图8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器件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之二;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1(a)-图11(c)分别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三种情况下的补偿电极布设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之一;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布线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4为本申请提供的触控布线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照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主要包括:基板11、位于基板11一表面的触控结构12;其中,触控结构12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1以及与第一触控电极121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2,第一触控电极121和第二触控电极122均具有镂空图案。其中,所述镂空图案具体可以为网格状或不规则多边形状。
其实,上述示意图1中仅示出了触控面板的部分,在实际的触控面板中,呈阵列式排布有多个类似的触控单元,这些触控单元周期性排布在触控面板上形成触控结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并不是通过架桥结构绝缘交叠在一起,而是这些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并同层设置,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穿插设置,即第一触控电极的部分伸入至第二触控电极的缝隙处,第二触控电极的部分伸入至第一触控电极的缝隙处,从而,实现同层的电容触控模式,避免现有技术中架桥所带来的断裂问题,保证触控膜层的触控有效性,提升触控面板的良率和性能。
具体地,在本申请中,可具体存在以下几种触控单元的结构:
结构1:
第一触控电极具有弯折形图案,在第一触控电极的弯折形图案的每个缝隙内穿插有第二触控电极。
参照图2(a)所示,第一触控电极RX可以是沿着基板纵向(即图2(a)所示的图形的纵向)延伸的弯折形图案,每个弯折形图案自身形成有多个缝隙,且缝隙在纵向上的宽度d5大于弯折形图案中相邻两个缝隙之间的图案在纵向上的宽度d4;缝隙在横向上的长度d8不超过弯折形图案中相邻两个缝隙之间的图案在横向上的长度d3。可选地,每个缝隙的宽度相等,每个缝隙的长度也相等。在每个缝隙处,绝缘穿插有一个第二触控电极,如图2(a)中所示,第二触控电极TX1穿插在第一触控电极RX的朝向左侧开口的缝隙处,第二触控电极TX2穿插在第一触控电极RX的朝向右侧开口的缝隙处。这种同层设计,采用网状电极,并采用同层绝缘穿插的结构,避免了架桥结构导致的断裂问题,而且相比于双层触控结构而言,这种同层触控结构的触控感应更为灵敏。
仍参照图2(a)所示,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分别从弯折形图案的开口处引出。其中,第二触控电极TX1的引线由左侧开口的缝隙处引出,可引向走线区域;同理,第二触控电极TX2的引线由右侧开口的缝隙处引出,可引向走线区域。可见,图2(a)所示的这种触控结构中,第一触控电极可不设计引线,或是直接从第一触控电极的靠近走线区域的位置引出,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分别从第一触控电极的两侧引出,需要占据一定的布线空间。
结构2: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单元;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相互穿插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一梳状图案,该第一梳状图案中包含有多条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沿预设方向设置的第二梳状图案,该第二梳状图案中包含有三条第二电极单元。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相互穿插设置。
参照图2(b)所示,第一触控电极RX可以是沿着基板纵向延伸的第一梳状图案,且第一梳状图案的梳齿(即为第一电极单元)横向排布,且朝向触控面板左侧,由图2(b)所示,第一触控电极RX由6条梳齿构成,其形成了多个缝隙;同理,第二触控电极TX可以是沿着基板纵向延伸的第二梳状图案,且第二梳状图案的梳齿朝向触控面板右侧,第二触控电极TX由3条梳齿构成,其形成了多个缝隙;在第一触控电极RX的每个缝隙处,穿插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的梳齿,在第二触控电极TX的每个缝隙处,穿插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的梳齿;其中,由上至下,第一触控电极RX第一个缝隙至第三个缝隙处,穿插有第二触控电极TX1,该第二触控电极TX1的3个梳齿分别穿插在第一触控电极RX的缝隙处;第一触控电极RX第四个缝隙至第六个缝隙处,穿插有第二触控电极TX2,该第二触控电极TX2的3个梳齿分别穿插在第一触控电极RX的缝隙处。这种同层设计,采用网状电极,并采用同层绝缘交错穿插的结构,避免了架桥结构导致的断裂问题,而且相比于双层触控结构而言,这种同层触控结构的触控感应更为灵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第一触控电极RX和/或第二触控电极TX的梳齿(即第一电极单元或第二电极单元),分别通过引线连接或是连通的网格图案连接;换言之,引线或是连通的网格图案作为梳柄将多个梳齿连在一起形成第一触控电极RX或第二触控电极TX。其实,考虑到网格图案会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为了避免占据显示面板的发光区域,优选通过引线连接各个梳齿。
仍参照图2(b)所示,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从同一侧引出。其中,第一触控电极从触控面板的一侧引出引线,第二触控电极从触控面板的另一侧引出引线,这些引线分别被引入走线区域。
其实,在结构2中,还涉及另外一种触控单元,同样具有梳状图案;不同的是,该触控单元中是在一个第二触控电极TX中穿插设置有两个第一触控电极RX;由于该结构比较特殊,下面以两个触控单元为例进行介绍,具体参照图2(c)所示,第二触控电极TX一般设计为相互分离的两个梳状图案,由图中所示,第二触控电极TX2,分为左右两个梳状图案,每个梳状图案具有三个梳齿(即第一电极单元或第二电极单元),且梳齿的朝向向背设置,即左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的梳状图案的梳齿朝向左侧开口,右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的梳状图案的梳齿朝向右侧开口;相应地,第一触控电极RX1的梳齿穿插在左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的缝隙处,第一触控电极RX2的梳齿穿插在右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的缝隙处。其中,第一触控电极RX1的引线从触控单元的左侧引出,第一触控电极RX2的引线从触控单元的右侧引出;而第二触控单元TX2的引线从触控单元的中间缝隙(左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和右侧的第二触控电极TX2之间的缝隙)处引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结构中,由于第二触控电极TX1位于最下方,其下方没有其他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引出,因此,本应该分开设置的左侧第二触控电极TX1与右侧第二触控电极TX1可以合为一体,即通过一条引线引出。
其实,本申请方案,并不限于其他类似的触控结构的图形,只要是同层绝缘设计,且相互穿插设置即可。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第一触控电极与相邻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为网格尺寸的整数倍。仍参照图2(a)所示,第一触控电极RX与相邻第二触控电极TX之间的间距d1为网格尺寸d2(假设网格为正方形,则该网格尺寸视为正方形的边长)的整数倍。从而,保证相邻触控电极之间绝缘设置。
其实,在图2(a)中,弯折形图案中相邻两个缝隙之间的图案在横向上的长度d3的范围为:3-6μm。缝隙在纵向上的宽度d4与弯折形图案中相邻两个缝隙之间的图案在纵向上的宽度d5之和的范围为:2-6μm。在图2(b)中,一个第二触控电极TX沿着基板纵向延伸的宽度d6范围为:2-6μm,单个梳齿在横向上的长度d7的范围为:3-6μm。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考虑到触控结构可能会对显示层发出的光线造成遮挡,因此,为了改善甚至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触控结构对发光子像素进行遮挡而造成出光效率不高的问题,该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131;其中,所述触控结构12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131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从而,触控结构12合理避让了发光子像素131,减小或避免触控结构12对显示层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进一步提升显示品质。
具体的,所述基板为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薄膜晶体管(图中未示出)。所述OLED元件层形成于所述基板上,所述OLED元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子像素,所述多个发光子像素呈阵列方式排列,每个发光子像素均包括阴极层、阳极层以及设置于所述阴极层与阳极层之间的有机发光层(图中未示出)。其中,所述发光子像素的阳极层与所述薄膜晶体管连接,所述薄膜晶体管用于控制所述发光子像素的发光。所述薄膜封装层形成于所述OLED元件层上,所述薄膜封装层用于保护所述OLED元件层,所述触控结构形成于所述薄膜封装层上。
本实施例中,采用薄膜封装层代替封装基板,并将触控结构直接设置于薄膜封装层上,从而减薄了所述触控显示面板的厚度,进而使得所述触控显示装置更加轻薄。
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采用的材料可为钼铝钼(Mo/AL/Mo)、钛铝钛(Ti/AL/Ti)或银(Ag)等金属材料,所述绝缘层采用的材料可为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或氮氧化硅(SiOxNy)等绝缘材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为柔性基板(例如透明塑料基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柔性触控显示面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基板可为硬质基板(例如透明玻璃基板),所述触控显示面板为硬质触控显示面板。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基于上述实施例,触控结构的位置可以有以下两种结构。
结构1:
参照图3(a)所示,一般情况下,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夹设所述显示层34和所述触控膜层之间的薄膜封装层33。所述薄膜封装层33位于基板31与触控结构32之间,而显示层34位于基板31与薄膜封装层33之间,薄膜封装层33用于封装保护显示层34中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结构32上方,用于覆盖保护所述触控膜层32的保护层,其中,保护层的材质可以为硅氧化物或亚克力材料。
结构2:
此外,一种可选的结构,参照图3(b),上述触控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层34上的薄膜封装层33,所述触控结构32夹设在所述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子膜层之间薄膜封装层33是由多个绝缘子膜层组成,触控结构32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对触控结构32进行封装保护,避免其受到损伤或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利用触控结构32的厚度替代薄膜封装层33中其他绝缘子膜层,从而,适当减小薄膜封装层33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轻薄化设计。相应地,在触控结构32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33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时,不需要额外设置保护层,薄膜封装层33最外侧的绝缘子膜层即可起到覆盖保护触控结构32的作用。
在本申请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参照图4所示,触控面板由下至上主要包括:基底41,位于基底41一表面的显示层42,位于显示层42上的触控结构43,触控结构43与显示层42相互绝缘,触控结构43中的触控布线S靠近基底41的一表面设置有吸光膜层44。
通过该技术方案,利用吸光膜层将触控布线遮挡住,在显示膜层发光时,即使有单色光线发射至触控布线所在位置,也会被触控布线下方的吸光膜层吸收,而不会将该单色光线发射至相邻的其他单色发光区域,从而,避免了相邻像素间跨像素混色的问题,提升显示的彩色对比度。
基于上述任一方案,在本申请中,考虑到触控结构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与OLED元件层的发光子像素在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因此,触控结构中的触控布线可以排布在OLED元件层的发光子像素的间隙处,必然存在:触控布线的线宽小于相邻两个发光子像素的间隙。
虽然将触控结构设置在相邻发光子像素之间,并避开发光子像素的位置,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触控结构对发光子像素发出的光线的遮挡。这是因为,参照图5(a)和图5(b)所示,位于发光子像素501上的薄膜封装层502具有一定的厚度,触控结构503位于薄膜封装层502之上,进而,在触控面板正面观看时,触控结构503不会对发光子像素501进行遮挡;但是,在以不同视角进行观看时,若触控结构的尺寸过大,仍然会对光线进行遮挡,从而,降低显示亮度,影响观看品质。其中,视角是由于遮挡而导致发光子像素的出光亮度降到50%时的观看角度。换言之,这是亮度降低的极限,触控结构最多可以遮挡单个发光子像素50%的发光面积。
为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即通过合理设计触控结构的触控布线的线宽,以避免在以视角观看时,触控布线对发光子像素的遮挡;针对任一相邻发光子像素对应的缝隙处,触控结构的两个最外侧边相距缝隙中心的距离均不大于预设阈值;其中,所述发光子像素的1/2长度值与所述缝隙间距值的和值,减去所述预设阈值得到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值的比值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的正切值。
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触控结构可以理解为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交叉电极条,相应地,缝隙处的触控结构仅为第一触控布线或第二触控布线,参照图6(a)所示。
情况2:错位网格电极,缝隙处的触控结构包含第一触控布线和第二触控布线,参照图6(b)所示,第一触控布线在基板上正投影与第二触控布线在基板上正投影部分重叠或不重叠。
具体地,参照图7所示,为触控面板的任意相邻两个发光子像素所在位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发光子像素A和发光子像素B位于基底601上(如图中上表面),发光子像素A与发光子像素B所在发光层602被薄膜封装层603覆盖,触控结构604设置在薄膜封装层603表面,其实,在图8中示出的为一条触控布线S。其实,该缝隙处也可以为两条触控布线,错位设置或是位于不同膜层设置,具体参照上述情况1-情况2。
参照图7所示,触控结构604(此时仅是一条触控布线)的两个最外侧边相距缝隙中心的距离均不大于预设阈值;即理解为触控结构604占据的区域宽度不大于两倍预设阈值。其中,所述发光子像素的1/2长度值与所述缝隙间距值的和值,减去所述预设阈值得到差值,所述差值与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值的比值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的正切值。
而且,基于图7所示,触控结构中触控布线的膜层厚度值与触控布线的宽度值呈负相关。所述预设阈值确定后,即可确定在相距缝隙中心(虚线所示)的距离为预设阈值对应的区域设范围内设置触控布线。
仍参照图7所示,其中,根据三角形定律可知,视角的正切值与薄膜封装层的厚度、相邻发光子像素的间距一半值、单个发光子像素的宽度一半值、以及半个线宽值。
具体地,触控结构中触控布线的线宽满足以下公式:
L≤2*l-α=2*[K/2-(N*tanθ-M)]-α (1)
其中,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线宽,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1/2线宽,所述α为工程能力误差,所述K为相邻发光子像素对应的缝隙间距,所述M为发光子像素的1/2长度,所述N为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所述θ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
而在实际的工艺制程中,工程能力误差α=△Align+△CDRange,其中,△Align为设备对位精度;△CDRange为线宽工艺浮动值。所述相邻发光子像素对应的缝隙间距K为20μm;所述发光子像素的1/2长度M为10μm;所述薄膜封装层的厚度N为8μm;所述设备对位精度△Align为±0.5μm;所述线宽工艺浮动值△CDRange为±0.5μm。
按照上述赋值计算得到触控布线的线宽小于等于5.36±1.0μm,其实,若按照常规RGB三原色发光子像素排布方式,260PPI解析度设计时,触控布线的线宽应该控制在4.36μm以下,属于工艺安全范围。需要说明的是,该触控布线的线宽仅是针对缝隙中设置一条触控布线的情况,且仅是理论计算,实际工艺可存在一定偏差。
上述仅以图7中的情况为例进行原理性解释说明,其他情况下的触控结构也可以按照类似方式设计,以观看视角进行观看时不遮挡50%的发光子像素面积为主。
其实,在本申请中,考虑到薄膜封装层的存在,那么,在以视角观看时,其视线必然在薄膜封装层发生折射,因此,需要关注薄膜封装层的折射率对视线的影响。
参照图8所示,在不考虑触控结构中触控布线厚度的情况下,假设视线作为光线传播,从触控布线上的透明保护层进入薄膜封装膜层,在交接面发生光线折射,之后再射入发光子像素上,反之,在发光子像素发光时,也会按照类似的路径传播。具体地,触控结构中触控布线的线宽满足以下公式:
L=2*l-α=2*[K/2-(N*tan(90°-θ1)-M)]-α (2)
其中,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线宽,所述l为触控布线的1/2线宽,所述α为工程能力误差,所述K为相邻发光子像素对应的缝隙间距,所述M为发光子像素的1/2长度,所述N为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所述θ为触控显示面板的视角,所述θ1为以所述视角进入薄膜封装层后的折射角,所述n为所述薄膜封装层的折射率。
从而,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触控结构布设在相邻发光子像素的缝隙处,避免正面光看时触控布线对发光子像素的遮挡;而且,本申请还考虑到以视角观看时存在的遮挡问题,通过合理设计触控布线的线宽来避免对发光子像素的过度遮挡,至少保证发光子像素在视角光看下能够有50%的发光面积未被遮挡,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触控面板的出光效率,提升触控面板的显示品质。
参照图9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触控面板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主要包括:基板11,位于基板11一表面的触控结构12,触控结构12中第一触控结构121与第二触控结构122绝缘设置;其中,触控结构12包括触控电极12a,以及绝缘嵌设在所述触控电极12a中镂空区域的至少一个补偿电极12b。
其实,参照图10所示,在基板11与触控结构12之间,还设置有显示层13以及薄膜封装层14。这样,显示层中靠近触控结构12的导电膜层(阳极或是阴极)与触控结构12之间的电容,仅是触控电极12a与显示层13中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而由于补偿电极12b与触控电极12a绝缘,且并未连通有电流,因此,补偿电极12b与显示层13中导电膜层之间并不存在电容。因此,通过减少触控电极12a的实际导通面积,来减小触控结构12与显示层13产生的电容,进而,使得触控结构12与显示层13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不会过大,从而,减小驱动IC对触控结构的驱动压力,提升整体驱动效果。
基于上述的结构,主要针对网格状电极而言,第一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一补偿电极;和/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绝缘嵌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补偿电极。
情况1:具体地,参照图11(a)所示,第一触控结构121包含第一触控电极121a,在第一触控电极121a的镂空区域,还绝缘嵌设有第一补偿电极121b。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121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补偿电极121b。而第二触控结构122中仅包含第一触控电极122a,并不存在第二补偿电极。
情况2:具体地,参照图11(b)所示,第一触控结构121包含第一触控电极121a,在第一触控电极121a的镂空区域,还绝缘嵌设有第一补偿电极121b。其中,该第一触控电极121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一补偿电极221b。同时,第二触控结构122包含第二触控电极122a,在第二触控电极122a的镂空区域,绝缘嵌设有第二补偿电极122b。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122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二补偿电极122b。
情况3:参照图11(c)所示,第一触控结构121仅包含第一触控电极121a,并不存在补偿电极。而第二触控结构122包含第二触控电极122a,在第二触控电极122a的镂空区域,绝缘嵌设有第二补偿电极122b。其中,该第二触控电极122a中可存在多个镂空区域,每个镂空区域均设置有第二补偿电极122b。
由此,上述三种情况中,触控结构中均设置有补偿电极,从而,均可以不同程度的减小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降低驱动难度,提升驱动效果。尤其针对第一触控结构和第二触控结构中均设置有补偿电极的结构而言,不仅可以减小触控结构与显示层的导电膜层之间的电容,还可以减小触控结构本身的电容(第一触控结构与第二触控结构之间的电容)。从而,进一步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提升驱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补偿电极的形状与触控电极的镂空区域的形状相适配。可选地,补偿电极的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圆形或三角形等,本申请并不对此做限定。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一种较优的实现方式,所述触控结构中补偿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下面举例说明,参照图1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结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触控结构中包含触控电极12a,该触控电极12a中设置有5个不同形状的镂空区域,且每个镂空区域均嵌设有一个补偿电极12b。在该触控结构中,这5个补偿电极12b的面积之和,与触控电极12a的面积相等。从而,使得触控电极12a与补偿电极12b能够设计的较为均衡,一方面保证触控结构所带来的电容不致于过大,减小驱动IC的驱动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触控结构保持一定的触控灵敏度。
其实,在具体的触控结构中,在触控灵敏度以及驱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仅在第一触控结构上考虑设计的均衡性,即第一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触控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也可以仅在第二触控结构上考虑设计的均衡性,即第二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优选地,触控结构中第一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第一触控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且第二补偿电极在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在所述基板上正投影的面积相等。
可选地,在本申请的触控结构中,至少一条沿任一轴向排布的触控布线S包含依次连接的多个电极段,所述触控布线S至少满足以下排布规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极段的布设角度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参照图13所示,所涉及的轴向是指触控布线S中首位处电极段L1的起点与末位处电极段Ln的终点确定的延伸方向,这里的轴向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延伸排布趋势,而并不要求一定在一条直线上排布。
通过上述方式,触控结构中至少一条触控布线是不规则排布的,那么触控结构就会存在不规则排布的图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全部都是规则排布的图案的情况,本申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消除部分区域Moire干涉的目的,改善触控面板的显示性能,提升显示品质。
此外,一种可选的结构,薄膜封装层是由多个绝缘子膜层组成,触控结构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从而,一方面可以对触控结构进行封装保护,避免其受到损伤或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利用触控结构的厚度替代薄膜封装层中其他绝缘子膜层,从而,适当减小薄膜封装层的厚度,有利于实现触控面板的轻薄化设计。相应地,在触控结构可以夹设在薄膜封装层的任意两个绝缘子膜层之间时,不需要额外设置保护层,薄膜封装层最外侧的绝缘子膜层即可起到覆盖保护触控结构的作用。
可选地,在本申请中,基于上述方案,所述触控布线S中所有电极段L的布设角度均不同。从而,保证形成的图案中,在该触控布线所在轴向上相邻的图案之间是不相同的,且同一触控布线所在轴向上所有图案都是不相同的,消除了由该触控布线在当前所在轴向上形成的图案之间可能存在的Moire干涉,改善了触控面板的显示性能,提升显示品质。
进一步,在本申请中,所述触控布线还满足以下排布规则: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极段的长度不同。参照图14所示,其中的触控布线S中,包含依次连接的电极段L1-电极段Ln,其中,L1的长度与L2的长度不等,L2的长度与L3的长度不等;而L1的长度与L3的长度相等或不等。优选地,可以设置为所有电极段的长度不等。从而,基于上述的排布规则,在布设角度不同和/或电极段长度不同的排布规则下,更易形成排布不规则的图案,提升不规则图案的数量,从而,可以消除更多的Moire干涉,进一步改善触控面板的显示性能,提升显示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包含依次连接的多个电极段的触控布线中,各个电极段之间可以首尾相连,一个电极段的一端部搭接在另一个电极段的任一端部;也可以不是首尾相连,而是相邻电极段中,其中一个电极段的一端部搭接在另一个电极段的非端部。
一种较优的实现方式,在同一轴向排布方向上,至少一组相邻的两条触控布线的排布方式不同。
可选地,针对本申请所涉及的任一方案,在同一轴向排布方向上,每条触控布线中所包含的电极段的个数不同。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11、触控结构12以及显示层(图1中未示出),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R、发光子像素G、发光子像素B。其中,所述触控结构12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121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21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122,所述第一触控电极121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122均具有镂空图案。所述触控结构12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R、发光子像素G、发光子像素B在所述基板11上的正投影不重叠,具体图示仍可参照图1。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此外,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智能穿戴设备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触控结构;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之间无交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呈弯折形设置,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弯折形图案的每个缝隙内穿插有所述第二触控电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分别从弯折形图案的开口处引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一电极单元,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具有多条沿横向延伸的第二电极单元;
所述多个第一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多个第二电极单元位于同一列,所述第一电极单元与所述第二电极单元相互穿插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引线从同一侧引出。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与相邻第二触控电极之间的间距为单个镂空图案的整数倍。
7.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位于所述基板与所述触控结构之间的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8.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9.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基板、触控结构以及显示层,所述显示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方式排列的发光子像素;
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以及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绝缘且穿插设置的多个第二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均具有镂空图案;所述触控结构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层的发光子像素在所述基板上的正投影不重叠。
CN201721645169.8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2078334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5169.8U CN207833472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5169.8U CN207833472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3472U true CN207833472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6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5169.8U Active CN207833472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347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68016A (zh) * 2021-12-10 2022-03-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85445A (zh) * 2020-09-14 2022-03-15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与其制造方法
CN111522474B (zh) * 2020-04-20 2023-11-07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和触控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2474B (zh) * 2020-04-20 2023-11-07 歌尔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和触控系统
CN114185445A (zh) * 2020-09-14 2022-03-15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与其制造方法
CN114185445B (zh) * 2020-09-14 2024-05-07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面板与其制造方法
CN114168016A (zh) * 2021-12-10 2022-03-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68016B (zh) * 2021-12-10 2023-11-28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097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3513812B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7154323B2 (ja) 表示装置
CN207833472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23881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206774549U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06619376U (zh) 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装置
CN104965622B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CN10788538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049801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2306498U (zh) 触控显示装置
JP2016110643A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07871760A (zh) 具有内置触摸屏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935619A (zh) 显示设备
CN108227326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4750306B (zh) 触摸传感器集成式显示装置
CN102681709B (zh) 触控显示设备及其制造方法
CN103885656B (zh) 触摸板和使用触摸板的显示设备
CN107885406A (zh) 触摸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0737360B (zh) 触控电极层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1887904A (zh) 集成触摸屏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4731423A (zh) 元件基板
CN108170307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JP2022518086A (ja) 自己容量式タッチ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4317134B (zh) 触摸光栅盒和触摸立体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