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42831U -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42831U
CN208042831U CN201820251972.1U CN201820251972U CN208042831U CN 208042831 U CN208042831 U CN 208042831U CN 201820251972 U CN201820251972 U CN 201820251972U CN 208042831 U CN208042831 U CN 2080428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tube
housing unit
sheathed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2519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Huasxinyua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Huasxinyua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Huasxinyua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Huasxinyuan Energy Sav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2519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428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428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428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该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壳体组件套设于换热管外,两个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换热管的外表面与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紧固件分别套设于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均与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与一个密封组件连接;从而当换热器由于外因导致密封组件与壳体组件之间出现间隙时,仅通过调整紧固件,使紧固组件压紧密封组件,便能避免介质泄露,而无需更换垫片,维护方式简单、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heat 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
现在管壳式换热器,其结构通常是由管箱、管板、壳体组件、换热管束等结构组成,管程与壳程之间的两种介质通过换热管束进行换热,达到冷却或加热介质的工艺需求。这种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可以通过设计壳体直径的大小,增减换热管束的数量,来满足不同的介质处理量、换热量的工况。壳体采用板材卷制或大规格的无缝钢管。但采用这种结构存在以下三种问题:首先,受现有制造技术的限制,壳体直径很难做到DN50以下的规格,不能满足换热量极小的工艺场合。用大的设备来处理小的换热量需求,不节能;其次,由于设备整体结构比较大,垫片老化泄漏后不易更换,维护困难;最后,对于管程壳程温差较大的场合,受温度的影响,密封垫片很难再次紧固,易泄漏。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所述壳体组件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两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所述紧固件分别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紧固件均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所述紧固件与一个所述密封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密封组件均包括密封垫片以及压紧环,所述密封垫片及所述压紧环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所述紧固件、所述压紧环及所述密封垫片依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垫片由弹性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紧固件均包括抵持部以及夹持部,所述抵持部的外周与所述夹持部的一侧连接,所述抵持部套设于所述换热器外,并与所述密封组件连接,所述夹持部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外。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以及两个连接本体,两个所述连接本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两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本体的内表面之间,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两个所述抵持部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一个所述抵持部与一个所述密封组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两个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本体,并贯穿所述连接本体与所述壳体连通。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夹持部均设置有内螺纹,与所述夹持部连接的连接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无缝钢管。
进一步地,所述无缝钢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0mm。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所述壳体组件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两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所述紧固件分别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紧固件均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所述紧固件与一个所述密封组件连接。
相对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壳体组件套设于换热管外,两个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换热管的外表面与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紧固件分别套设于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均与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与一个密封组件连接;从而当换热器由于外因导致密封组件与壳体组件之间出现间隙时,仅通过调整紧固件,使紧固组件压紧密封组件,便能避免介质泄露,而无需更换垫片,维护方式简单、方便。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处于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的剖面视图。
图3示出了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连接本体的剖面视图。
图标:100-换热器;110-换热管;120-壳体组件;121-壳体;122-连接本体;121-第一连接部;1211-垫片槽;122-第二连接部;1221-壳程进出孔;123-第三连接部;130-密封组件;131-压紧环;132-密封垫片;140-紧固件;141-夹持部;142-抵持部;150-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第一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100,用于通过管程与壳程之间的两种介质进行换热达到冷却或加热介质的工艺需求,并解决常规换热器100中,在管程壳程温差较大的场合,受温度的影响,密封垫片132很难再次紧固,导致介质易泄漏的问题。请参阅图1及图2,该换热器100包括换热管110、壳体组件120、两个密封组件130、两个紧固件140以及两个连接管150。具体地,壳体组件120套设于换热管110外,两个密封组件130分别套设于换热管110的两端,并位于换热管110的外表面与壳体组件120的内表面之间,两个紧固件140分别套设于壳体组件120的两端及换热管110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140均与壳体组件120的外表面及换热管110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140与一个密封组件130连接,两个连接管150分别设置于壳体组件120的两端。
其中,壳体组件120包括壳体121以及两个连接本体122,两个连接本体122分别设置于壳体121的两端,且壳体121套设于换热管110外。
请参阅图3及图4,连接本体122用于连接外壳与换热管110。为一中空的壳体121,连接本体12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以及第三连接部123,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第三连接部123以及壳体121依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部121、第二连接部122以及第三连接部123均为中空的壳体121。
其中,第一连接部121的外表面设置有螺纹,该螺纹线的长度为5~60mm,第一连接部121用于与紧固件140连接;此外,第一连接部121的内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用于容纳密封组件130。
第二连接部122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121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22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部123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部122上设置有壳程进出孔1221,且该壳程进出孔1221从第二连接部122的外表面贯穿至第二连接部122的内表面。
第三连接部123的另一端与壳体121连接,用于连接壳体1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122的外直径大于第一连接部121以及第三连接部123的外直径,第一连接部121的外直径大于第三连接部123的外直径,第一连接部121的内直径大于第二连接部122的内直径。第三连接部123的内直径及外直径,均与壳体121的内外直径一致。
壳体1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本体122的第三连接部123连接,且壳体121的两端还与两个壳程进出孔1221贯通。壳体121用于与换热管110一起形成容进行热交换的介质流过的容纳空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壳体121采用无缝钢管。通过采用无缝钢管制作壳体121,可以降低热胀冷缩对壳体121造成的影响,使得壳体121的密闭性更高,能够有效避免壳体121内的介质泄露。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壳体121与两个连接本体122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此外,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无缝钢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0mm。通过将无缝钢管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或等于50mm,可使得换热器100能够应用于介质所需处理量小、换热量极小的工艺场合。
两个连接管150分别设置于连接本体122的两端。具体地,两个连接管150与第二连接部122的两个壳程进出孔1221贯通。两个连接管150用于容介质进入以及流出。
具体地,其中一个连接管150用于容介质流入,另一个连接管150则用于容介质流出,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连接管150焊接于连接本体122。
换热管110套设于壳体121内,需要说的是,换热管110的外直径小于壳体121的内直径,此外,换热管110的外直径与连接本体122中第二连接部122的内直径一致,从而换热管110可固定于连接本体122内。
换热管110的外表面与壳体121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了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还与两个壳程进出孔1221贯通,用于容纳进行热交换的介质。
此外,换热管110的外表面还与连接本体122的第一连接部121内表面开设的垫片槽1211形成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用于容纳密封组件130。密封组件130用于防止介质泄露。
具体地,密封组件130包括密封垫片132以及压紧环131。其中,压紧环131套摄于换热管110外,压紧环131为圆柱空心环状结构,且压紧环131的外直径略小于垫片槽1211的内直径,而压紧环131的外直径略大于换热管110的外直径。
密封垫片132套设于换热管110外,且密封垫片132的一端与压紧环131连接,密封垫片132的另一端与形成垫片槽1211的侧壁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垫片132由弹性材料制成。通过弹性材料制成的密封垫片132具有可压缩的性质,从而可通过改变密封垫片132的形变程度达到改善连接本体122对壳体121的压紧程度。
两个紧固件140分别套设于连接本体122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21上及换热管110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140均与连接本体122的两个第一连接部121的外表面及换热管110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140与一个压紧环131连接。
具体地,每个紧固件140均包括抵持部142以及夹持部141,抵持部142的外周与夹持部141的一侧连接,抵持部142套设于换热器100外,并与密封组件130连接,夹持部141套设于壳体组件120外。从而,两个夹持部141分别套设于连接本体122的两端,两个抵持部142分别套设于换热管110的两端,且一个抵持部142与一个压紧环13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紧固件140的夹持部141设置有与连接本体122第一连接部121的外表面设置的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从而,当使用紧固件140时,紧固件140的抵持部142穿过换热管110,紧固件140的夹持部141在外力下旋入连接本体122的第一连接部121,从而使得抵持部142压紧压紧环131,压紧环131再压缩密封垫片132,从而使得连接本体122与壳体121的连接更加紧密。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其基本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上述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上述的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换热器100,换热器100包括换热管110、壳体组件120、两个密封组件130以及两个紧固件140,壳体组件120套设于换热管110外,两个密封组件130分别套设于换热管110的两端,并位于换热管110的外表面与壳体组件120的内表面之间,两个紧固件140分别套设于壳体组件120的两端及换热管110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140均与壳体组件120的外表面及换热管110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140与一个密封组件130连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壳体组件套设于换热管外,两个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换热管的外表面与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紧固件分别套设于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紧固件均与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紧固件与一个密封组件连接;从而当换热器由于外因导致密封组件与壳体组件之间出现间隙时,仅通过调整紧固件,使紧固组件压紧密封组件,便能避免介质泄露,而无需更换垫片,维护方式简单、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管、壳体组件、两个密封组件以及两个紧固件,所述壳体组件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两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两个所述紧固件分别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的两端及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两个所述紧固件均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外表面及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连接,且一个所述紧固件与一个所述密封组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密封组件均包括密封垫片以及压紧环,所述密封垫片及所述压紧环均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壳体组件的内表面之间,所述紧固件、所述压紧环及所述密封垫片依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垫片由弹性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紧固件均包括抵持部以及夹持部,所述抵持部的外周与所述夹持部的一侧连接,所述抵持部套设于所述换热器外,并与所述密封组件连接,所述夹持部套设于所述壳体组件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壳体以及两个连接本体,两个所述连接本体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壳体套设于所述换热管外,两个所述密封组件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并位于所述换热管的外表面与所述连接本体的内表面之间,两个所述夹持部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本体的两端,两个所述抵持部分别套设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且一个所述抵持部与一个所述密封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两个连接管,两个所述连接管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连接本体,并贯穿所述连接本体与所述壳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夹持部均设置有内螺纹,与所述夹持部连接的连接本体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无缝钢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缝钢管的直径小于或等于50mm。
10.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820251972.1U 2018-02-11 2018-02-11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Active CN2080428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1972.1U CN208042831U (zh) 2018-02-11 2018-02-11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251972.1U CN208042831U (zh) 2018-02-11 2018-02-11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42831U true CN208042831U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53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251972.1U Active CN208042831U (zh) 2018-02-11 2018-02-11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428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47018A (zh) 双管板换热器
CN109351313A (zh) 一种带换热增面装置的反应釜
CN208042831U (zh) 一种换热器及散热装置
CN201487468U (zh) 一种具有玻璃视窗的波纹管管道视镜
CN203949545U (zh) 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管箱结构
CN102564170A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CN103148731B (zh) 一种改良的列管式换热器管箱
CN106225524B (zh) 单管板换热器
CN106907944A (zh) 一种大径接管式船用板式冷却器
CN201803619U (zh) U形管换热器
CN211317023U (zh) 一种碳化硅双管板换热器
CN201696793U (zh) 一种波纹补偿器
CN202582346U (zh) 双管板换热器中管板与换热管的联接结构
CN103292468B (zh) 换热器
CN209820205U (zh) 新型可拆式搪玻璃列管式换热器
CN212361174U (zh) 一种可拆分式波纹管
CN104101237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7797824U (zh) 碳化硅管壳式换热器
CN107744793A (zh) 管道反应器及管道反应系统
CN210346413U (zh) 一种套管式换热器及一种u型套管式换热器
CN202470835U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CN203980954U (zh) 一种改进型填料函换热器
CN102538559A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管箱
CN209341873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8567597U (zh) 一种内外双对流管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