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1237B - 一种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1237B
CN104101237B CN201410290638.3A CN201410290638A CN104101237B CN 104101237 B CN104101237 B CN 104101237B CN 201410290638 A CN201410290638 A CN 201410290638A CN 104101237 B CN104101237 B CN 1041012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wall
adapter
pad
module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9063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1237A (zh
Inventor
冯占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HS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PHS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HST Corp filed Critical PHST Corp
Priority to CN20141029063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012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012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12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12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12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若干个第二模块组和一个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联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简单,可拆解,易维护,适合高压大流量换热系统。

Description

一种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是一种换热装置,在制冷工程、反应工程等工业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APV公司的创始人RichardSeligman博士于1923年设计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板式换热器,并于1924年申请了专利US1609971A。该专利中给出了板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其特点是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在一起形成薄矩形通道,换热介质则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虽然板式换热器经历了近百年的改进和发展,但是当前的工业工程中所应用的各种板式换热器仍然采用专利中的结构形式。更多的变化体现在细节的改进,比如专利CN102721303A中设置成三个介质通道模式,或者如专利CN101460803A中针对换热介质的流体特性改进换热板的微观结构,或者改善板片间的制造与装配工艺性以及系统密封等。在典型的板片式换热器中,换热介质通过矩形板片的上(下)角孔流入,由下(上)角孔流出,其间换热介质流经矩形腔体。如果把换热介质通过整个换热器的阻力分为流经板间的阻力和流经板孔的阻力两部分,则流经板孔的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较高。对于高压、大流量的换热系统,板孔阻力不仅使系统总的动力损失较大,摩擦发热严重,也因为局部动压力的剧烈变化使板孔区域易于损坏和泄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克服上述缺陷,通过对换热器装置的结构改进,来解决对于高压、大流量的换热系统,板孔阻力不仅使系统总的动力损失较大,摩擦发热严重,而且使板孔区域易于损坏和泄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若干个第二模块组和一个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一、二、三模块组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联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为形状相匹配的等边多边形,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壁面和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三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五壁面和第六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五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三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六壁面,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框状结构,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介质通过第一接管流入由第一板片的第二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三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四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五壁面构成的腔体。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七壁面和第八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七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八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所述第五板片包括第九壁面和第十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九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壁面,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十一壁面和第十二壁面,靠近所述第五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一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二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十三壁面和第十四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三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模块组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四壁面,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框状结构,所述第五板片上设有第三接管和第四接管,所述第三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三接管流入由第五板片的第十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十一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四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四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十二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十三壁面构成的腔体。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十五壁面和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二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五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十五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所述第六板片包括第十七壁面和第十八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六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七壁面,所述第六板片与所述第十七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八壁面,所述第一垫片为框状结构,所述第六板片上设有第五接管和第六接管,所述第五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介质通过第五接管从由第四板片的第十六壁面、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所述第六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从由第二模组块中的第十四壁面、第三垫片、第三模组块中的第四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垫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二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三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第一中点通道,靠近所述第三垫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中点通道相对应的第二中点通道,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中点通道、第二中点通道相对应的第三中点通道。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所述第二壁面、第三壁面和第六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四壁面和第五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所述第七壁面、第十壁面、第十一壁面和第十四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八壁面、第九壁面、第十二壁面和第十三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所述第十五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十六壁面和第十七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强化波纹包括第一环形纹和第一“V”形纹组合,所述第一环形纹设置在壁面中心位置,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第四接管、第五接管、第六接管、第一接管通孔和第二接管通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纹的内径圈内,所述第一“V”形纹组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波纹的外侧,所述第一“V”形纹组合由若干个呈辐射状的“V”组成,所述“V”的箭头方向指向壁面中心,所述“V”的开口方向指向壁面的边角区域。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强化波纹包括第二环形纹和第二“V”形纹组合,所述第二环形纹与所述第一环形纹相对应,所述第二环形纹设置在壁面中心位置,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第四接管、第五接管、第六接管、第一接管通孔和第二接管通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纹的内径圈内,所述第二“V”形纹组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波纹的外侧,所述第二“V”形纹组合由若干个呈辐射状的“V”组成,所述“V”的箭头方向指向壁面中心,所述“V”的开口方向指向壁面的边中点区域。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强化波纹或第二强化波纹为凸起波纹或凹陷波纹。
作为本发明所述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为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板式换热器改变传统板式换热器的内部结构形式,将介质在板片内部间的流动通道划分为中间通道和边缘通道,并且设置有多个边缘通道,进而降低介质的流动阻力以适应高压大流量系统,本发明结构简单、高效,性能可靠,成本低廉价,满足了生产的需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沿图5的A-A剖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和
图7为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为第一模块组、2为第二模块组、3为第三模块组、4为紧固件、41为螺杆、42为垫片、43为螺母、44为紧固通孔、5为第一板片、51为第一接管、52为第二接管、6为第二板片、61为第一接管通孔、62为第一边缘通道、7为第三板片、71为第一中点通道、72为第三边缘通道、8为第四板片、81为第二接管通孔、82为第三中点通道、9为第五板片、91为第三接管、92为第四接管、10为第六板片、101为第五接管、102为第六接管、11为第一垫片、12为第二垫片、121为第二边缘通道、13为第三垫片、131为第二中点通道、14为第一强化波纹、141为第一环形纹、142为第一“V”形纹组合、15为第二强化波纹、151为第二环形纹、152为第二“V”形纹组合。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1、若干个第二模块组2和一个第三模块组3,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2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1和所述第三模块组3中间,所述第一、二、三模块组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44,所述第一模块组1和第三模块组3通过紧固件4穿过紧固通孔44与第二模块组2固定联接,所述第一模块组1、第二模块组2和第三模块组3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1、第二模块组2和第三模块组3为等边多边形,
所述第一模块组1依次由第一板片5、第一垫片11、第二板片6、第二垫片12、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2依次由第四板片8、第一垫片11、第五板片9、第一垫片11、第二板片6、第二垫片12、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3组依次由第四板片8、第一垫片11、第六板片10叠加组成。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其次,本发明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理解,以所述第一模块组1、第二模块组2和第三模块组3为方形举例。
请参阅图1、图5、图6和图7,图1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沿图5的A-A剖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其包括设置在最左侧的第一模块组1、向右依次若干个第二模块组2和最右侧的第三模块组3,它们通过若干紧固件4联接组合成一个换热器整体。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4由螺杆41、垫片42、螺母43组成,并且每个板片和垫片上都设置有供螺杆穿过的紧固通孔44。
请参阅图2,图2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最左侧设置有第一板片5,所述第一板片5的第一壁面(即第一板片5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一接管51和第二接管52,所述第一接管51的一端外露于第一壁面,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板片5的第二壁面(即第一板片5的右侧壁面,未图示),所述第一接管51与第一板片5为一体式结构,如图5、6、7所示,介质可由第一接管51流至所述第一板片5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二接管52与第一板片5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接管52的一端外露于第一壁面,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板片5右侧的第二板片6的第一接管通孔61,并且所述第二接管52的另一端的端点恰好处在第二板片6的第四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所述第二接管52的另一端端点与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四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6、7所示,介质可由第二接管52流通到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区域。所述第一板片5的第二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14,所述第一强化波纹14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一环形纹141,第一环形纹141的四周设置有若干个箭头方向指向中心、开口方向指向第二壁面边角区域的第一“V”形纹组合142。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三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同样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14,中间设置有第一接管通孔61,所述第一接管通孔61落入所述第一环形纹141的圈内。所述第三壁面的四个边角区域设置有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62。所述第一板片5和第二板片6中间设置有第一垫片11,第一垫片11、第一板片5和第二板片6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四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15,所述第二强化波纹15的中间区域设置有第二环形纹151,所述第二环形纹151的四周设置有若干个箭头方向指向中心、开口方向指向边中点区域的第二“V”形纹组合152。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设置有第三板片7,所述第三板片7的第五壁面(即所述第三板片7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15,四个边线中点区域设置有第一中点通道71,四个边角区域设置有第三边缘通道72。所述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中间设置有第二垫片12,所述第二垫片12、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二垫片12的四个边角区域设置有第二边缘通道121,如图5、6、7所示,介质经所述第二板片6边角区域的第一边缘通道62、所述第二垫片边角区域的第二边缘通道121和所述第三板片边角区域的第三边缘通道72时,不进入它们所围成的腔室。所述第三板片7的第六壁面(即所述第三板片7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14。所述第三板片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垫片13,所述第三垫片13的四条边线中点区域设置有第二中点通道131。
请参阅图3、图5、图6和图7,图3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二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最左侧设置有第四板片8,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七壁面(即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14,中间设置有第二接管通孔81,四条边线中点区域设置有第三中点通道82。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第三板片7、所述第一模块组1的第三垫片13和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第四板片8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八壁面(即所述第四板片8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15。所述第四板片8的右侧设置有第五板片9,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九壁面(即所述第五板片9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15,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十壁面(即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14,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九壁面上设置有第三接管91,其与第五板片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三接管91的另一端穿过左侧的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二接管通孔81,其终点恰好贯穿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七壁面,并与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七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腔室流通到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腔室。所述第五板片9的第十壁面(即所述第五板片9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四接管92,其与第五板片9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四接管92穿过右侧的第二板片6的第一接管通孔61,并且其终点恰好在第二板片6的第十二壁面(即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并与所述第二板片6的第十二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五板片9的左侧腔室流通到所述第二板片6的右侧腔室。所述第五板片9和其左侧的所述第四板片8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11,所述第五板片9和其右侧的所述第二板片6之间设置有第一垫片11。所述第二板片6右侧设置有第三板片7,所述第二板片6与其右侧的第三板片7之间设置有第二垫片12。所述第三板片7的右侧设置有第三垫片13,其中第一垫片11、第二垫片12、第三垫片13、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的结构已在描述所述第一模块组1中的第一垫片11、第二垫片12、第三垫片13、第二板片6和第三板片7的结构时介绍过,故在此不再撰述。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第二模块组2的右侧可以重复设置第二模块组2,也可以设置第三模块组3。由于重复设置的第二模块组2的结构已在上文中介绍,故下文介绍第三模块组3。
请参阅图4、图5、图6和图7,图4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三模块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模块组3的最左侧设置有第四板片8,所述第四板片8和所述第二模块组2最右侧的第三板片7和第三垫片13围成一个腔室。所述第三模块组3的第四板片8的右侧设置有第六板片10,所述第六板片10的第十八壁面(即所述第六板片10的右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五接管101和第六接管102,它们与第六板片10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六接管102的一端外露于第十八壁面,另一端穿过左侧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二接管通孔81,并且所述第六接管102的另一端的端点恰好处在第四板片8的第十五壁面(即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且与所述第四板片8的第十五壁面焊接固定且密封,如图5、图6和图7所示,介质可由所述第四板片8的左侧腔室流出换热器。所述第六板片10、第四板片8和设置它们中间的第一垫片11围成一个腔室。其中第四板片8和第一垫片11的结构已在描述所述第一模块组1中的第一垫片11和第二模块组2的第四板片8的结构时介绍过,故在此不再撰述。所述第六板片10的第十七壁面(即所述第六板片10的左侧壁面,未图示)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15。
综上所述,一种介质经第一接管51流入,交替经过边角区域的边缘通道、第三接管91,最后经第六接管102流出;另一种介质经第二接管52流入,交替经过中点通道、第四接管92,最后经第五接管101流出。上述结构整体构成一个两入两出的板式换热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板式换热器水平放置换热效果更为理想。另外,边角区域的边缘通道和中点通道的位置可以互换。强化波纹在壁板上可以是凸起状的,也可以是凹陷状的,所述强化波纹包括“V”形纹组合和环形纹,若干“V”形纹组合为“V”形箭头指向中心的辐射状的若干“V”形,辐射的起点临近壁面所处腔室的边缘通道区域,即四个边角区域或四个边的中点区域。辐射的终点临近壁面所处腔室的中心通道区域。所述环形纹设置在所处腔室的中心通道区域,使得中心通道恰好位于环形纹内部。另外,每个腔室内两侧板片的强化波纹呈对称布置,于是当介质自接管流入腔室时,首先流经所述环形纹,环形纹促使介质在圆周的各个方向上流量均匀;其次,由于辐射状的“V”形纹组合恰好阻碍了介质流向边缘通道区域,介质在流动中不得不越过“V”形纹促成局部紊流,局部紊流促使介质在近壁面区域维持较高的温差,强化了换热效果,但也使得流动阻力适度增加。
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加强并为可拆解式,所以本发明能够适应高压力系统且易于维护和保养。又因为边缘通道数量有若干,内部的流动阻力明显低于传统板式换热器,所以本发明也能够很好地适应大流量换热系统。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Claims (8)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第一模块组、若干个第二模块组和一个第三模块组,若干个所述第二模块组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块组和所述第三模块组中间,所述第二模块组的四周边缘设有紧固通孔,所述第一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通过紧固件穿过紧固通孔与第二模块组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一模块组、第二模块组和第三模块组为方形,
所述第一模块组依次由第一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二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五板片、第一垫片、第二板片、第二垫片、第三板片和第三垫片叠加组成,所述第三模块组依次由第四板片、第一垫片、第六板片叠加组成,
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
所述第一板片包括第一壁面和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二壁面,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二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三壁面和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三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四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
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五壁面和第六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二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五壁面,所述第三板片与所述第三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六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框状结构,
所述第一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介质通过第一接管流入由第一板片的第二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三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二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一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四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五壁面构成的腔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
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七壁面和第八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七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一垫片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一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
所述第五板片包括第九壁面和第十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九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五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壁面,
所述第二板片包括第十一壁面和第十二壁面,靠近所述第五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一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所述第二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二壁面,所述第二板片上设有第一接管通孔,
所述第三板片包括第十三壁面和第十四壁面,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三壁面,靠近所述第三模块组的所述第三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四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第二垫片和第三垫片均为框状结构,
所述第五板片上设有第三接管和第四接管,所述第三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三接管流入由第五板片的第十壁面、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十一壁面构成的腔体,所述第四接管贯穿所述第五板片、第一垫片和第二板片的第一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四接管流入由第二板片的第十二壁面、第二垫片和第三板片的第十三壁面构成的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
所述第四板片包括第十五壁面和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二模块组相接触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五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与所述第十五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六壁面,所述第四板片上设有第二接管通孔,
所述第六板片包括第十七壁面和第十八壁面,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所述第六板片的一面为所述第十七壁面,所述第六板片与所述第十七壁面相对一面为所述第十八壁面,
所述第一垫片为框状结构,
所述第六板片上设有第五接管和第六接管,所述第五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介质通过第五接管从由第四板片的第十六壁面、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所述第六接管一端外露于所述第十八壁面,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六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四板片的第二接管通孔,介质通过第二接管从由第二模组块中的第十四壁面、第三垫片、第三模组块中的第四板片、第一垫片和第六板片的第十七壁面构成的腔体中流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二板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第一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二垫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二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各个边角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二边缘通道相对应的第三边缘通道,靠近所述第三板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第一中点通道,靠近所述第三垫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中点通道相对应的第二中点通道,靠近所述第四板片的各个边的中点处设有贯通的与所述第一中点通道、第二中点通道相对应的第三中点通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块组中,所述第二壁面、第三壁面和第六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四壁面和第五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
在所述第二模块组中,所述第七壁面、第十壁面、第十一壁面和第十四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八壁面、第九壁面、第十二壁面和第十三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
在所述第三模块组中,所述第十五壁面上设置有第一强化波纹,所述第十六壁面和第十七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强化波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波纹包括第一环形纹和第一“V”形纹组合,所述第一环形纹设置在壁面中心位置,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第四接管、第五接管、第六接管、第一接管通孔和第二接管通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纹的外径圈内,所述第一“V”形纹组合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波纹的外侧,所述第一“V”形纹组合由若干个“V”呈辐射状组成,所述“V”的箭头方向指向壁面中心,所述“V”的开口方向指向壁面的边角区域。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强化波纹包括第二环形纹和第二“V”形纹组合,所述第二环形纹与所述第一环形纹相对应,所述第二环形纹设置在壁面中心位置,第一接管、第二接管、第三接管、第四接管、第五接管、第六接管、第一接管通孔和第二接管通孔均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纹的外径圈内,所述第二“V”形纹组合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形波纹的外侧,所述第二“V”形纹组合由若干个“V”呈辐射状组成,所述“V”的箭头方向指向壁面中心,所述“V”的开口方向指向壁面的边中点区域。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强化波纹或第二强化波纹为凸起波纹或凹陷波纹。
CN201410290638.3A 2014-06-25 2014-06-25 一种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1041012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0638.3A CN104101237B (zh) 2014-06-25 2014-06-25 一种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90638.3A CN104101237B (zh) 2014-06-25 2014-06-25 一种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1237A CN104101237A (zh) 2014-10-15
CN104101237B true CN104101237B (zh) 2016-06-15

Family

ID=51669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0638.3A Active CN104101237B (zh) 2014-06-25 2014-06-25 一种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012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18255B (zh) * 2015-12-25 2019-12-13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PL3327397T3 (pl) 2015-07-17 2022-12-12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Urządzenie do wymiany ciepł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0510A (zh) * 2005-05-24 2008-05-14 达纳加拿大公司 多流体热交换器
CN201373693Y (zh) * 2009-03-18 2009-12-30 上海南华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小型换热器
CN102313470A (zh) * 2011-09-30 2012-01-11 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铸造板翅空气预热器
CN203928820U (zh) * 2014-06-25 2014-11-05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7696B2 (ja) * 2011-10-24 2017-03-15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0510A (zh) * 2005-05-24 2008-05-14 达纳加拿大公司 多流体热交换器
CN201373693Y (zh) * 2009-03-18 2009-12-30 上海南华换热器制造有限公司 小型换热器
CN102313470A (zh) * 2011-09-30 2012-01-11 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铸造板翅空气预热器
CN203928820U (zh) * 2014-06-25 2014-11-05 无锡溥汇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板式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1237A (zh) 2014-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980877U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104101237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5102639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204007245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1806552A (zh) 一种焊接板式换热器用波纹板片结构
CN206601060U (zh)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及其板片
CN202885598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03785495U (zh) 一种新型高效率换热器
CN100523701C (zh) 多螺旋通道螺旋板换热器
CN104121791B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3928820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3454887U (zh) 一种换热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00592021C (zh) 在角孔和二次密封的凹槽处具有低流阻的板式换热器
CN103424014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2582346U (zh) 双管板换热器中管板与换热管的联接结构
CN105066750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504902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09386845U (zh) 一种双芯体板壳式换热器
CN207866058U (zh) 一种列管式换热器
CN204730724U (zh) 一种带有定位功能的新型板式换热器密封垫
CN106979710B (zh) 一种模块化组装卷板换热体的换热器及换热方法
CN105135918A (zh) 一种新型高效焊接板式换热器
CN206177096U (zh) 一种换热器及换热机组系统
CN217275747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板片密封结构
CN203810985U (zh) 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