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006738U - 移动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移动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006738U
CN208006738U CN201721873135.4U CN201721873135U CN208006738U CN 208006738 U CN208006738 U CN 208006738U CN 201721873135 U CN201721873135 U CN 201721873135U CN 208006738 U CN208006738 U CN 2080067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e body
charging
charging pile
pedestal
conne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7313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Mob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7313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0067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0067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0067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充电桩。该移动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上穿设有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线与充电桩本体内设置的接线板连接,所述接线板与连接在充电桩本体上的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连接线的端部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电连接线被配置为对所述产品充电;底座,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滚轮。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充电线裸露,存在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移动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充电桩。
背景技术
目前,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的响应下,共享单车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出行工具。每个共享单车都配备有电子车锁,用户可通过电子车锁打开或关闭单车。因此,经常需要对共享单车的电子车锁充电,以确保用户可以正常使用。
现在,普遍采用的共享单车的充电方式是在工厂内的地面上设置多个接线板,通过接线板接电的方式,集中对单车进行充电。但由于接线板上电连接线暴露在外,经常被单车碾压,容易造成电连接线裸露、缠绕的问题,既影响美观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共享单车的充电器械进行改进,以便于移动,可同时对多辆共享单车进行充电,提高充电的效率和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充电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移动充电桩,包括:
充电桩本体,所述充电桩本体为中空结构,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上穿设有电连接线,所述电连接线与充电桩本体内设置的接线板连接,所述接线板与连接在充电桩本体上的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连接线的端部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电连接线被配置为对所述产品充电;
底座,所述充电桩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滚轮。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充电桩本体的两端,多个所述充电桩本体上的安装孔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可选地,还包括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孔匹配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被配置为通过螺栓将两个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本体是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分离式盖板。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组。
可选地,所述底座顶端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分别与所述底座和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桩本体和底座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底座设置在两个所述充电桩本体的连接处。
可选地,所述通孔的边缘上设置有保护圈。
可选地,所述万向轮组包括活动脚轮和/或固定脚轮,两个脚轮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或所述充电桩本体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便于移动,可同时对多辆共享单车进行充电时,避免了电连接线裸露在外,提高了充电桩的安全系数。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充电桩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图 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移动充电桩的又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移动充电桩,用于为共享单车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充电桩包括充电桩本体10和底座30,所述充电桩本体10为中空结构,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侧壁1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 111,所述通孔111上穿设有电连接线20,所述电连接线20与充电桩本体 10内设置的接线板连接,所述接线板与充电桩本体10上的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连接线20被配置为对所述产品充电。电连接线20的端部上设置有用于插接充电的宠电插头。进一步地,在充电桩本体10的底部还设置有支撑所述充电桩本体10移动的底座30,可根据需求改变充电桩的位置。充电桩本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30上,所述底座30底部设置有滚轮。这样,当移动充电桩上的电连接线与共享单车连接时,即可对共享单车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以自由移动且使用方便,能够同时对大量产品,例如共享单车进行充电。
充电桩本体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1,多个通孔111等间距的排列在充电桩本体的侧壁上.间距以可放置一辆单车为宜,即可对多辆单车同时进行充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充电桩通过在充电桩本体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通孔,将接线板和电连接线容纳在充电桩本体的中空结构内,电连接线侧壁的通孔上穿出,可同时对多辆单车进行充电。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充电桩相比于传统的充电器械,便于移动,同时对多辆共享单车进行充电时,可避免电连接线裸露在外,提高了充电桩的安全系数。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桩本体10和底座3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满足更多数量的共享单车同时进行充电的需求。
具体的,所述充电桩本体10两端的侧壁1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2,所述安装孔112位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两端。当两个充电桩本体10沿着水平线进行对接时,多个所述充电桩本体10上的安装孔11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便于组装。
在充电桩本体10的外侧还设置有连接板40,所述连接板4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孔匹配的连接孔401,所述连接孔401被配置为通过螺栓 402将两个充电桩本体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将多个充电桩本体通过连接板和螺栓进行固定连接,螺栓连接相比于其他的连接方式,易拆卸,方便运输,可根据需求,连接多个充电桩本体,以满足更多数量的共享单车同时进行充电的需求。
另外,采用螺栓通过连接板和安装孔进行组装只是一种可选的连接方式,例如,还可采用焊接、螺纹连接等多种方式,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如图3所示,当充电桩本体10的数量为多个时,需要在充电桩本体 10下设置多个底座30,以支撑多个组装在一起的充电桩本体10。所述底座30优选设置在两个相互对接的充电桩本体10的连接处。在底座30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组31,移动充电桩可以向任何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万向轮组31包括活动脚轮和/或固定脚轮,固定脚轮没有旋转结构,不能转动,活动脚轮可以360°旋转,这两种脚轮可根据需要组合使用。特别的,两个脚轮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宽度,以保证移动充电桩的稳定性。
可选地,所述底座30顶端设置有加强件50,所述加强件50被配置为固定所述底座30与充电桩本体10。例如,加强件50为两片位于底座顶端相对设置的金属板,金属板相对设置的宽度恰好为充电桩本体的宽度,这样,充电桩本体可以卡设在两片金属板之间,并与他们紧密贴合。两片金属板上和充电桩本体两端的侧壁上设有匹配的安装孔112,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使充电桩本体稳定的置于底座上,保证了实际应用的可靠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在底座顶端采用上述加强件进行固定只是一种可选的方式,但不限于上述方式,本实施例对充电桩本体和底座进行固定的方式不做限制。
优选地,所述充电桩本体是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分离式盖板12。箱体的中空部结构便于容纳接线板和电连接线。在箱体上还设置有分离式盖板12,可通过盖板放置差接线板和电连接线。相比于传统的充电器械,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充电桩,一方面,将多个充电桩本体组装使用可满足同时对多辆共享单车进行充电的需求,另一方面,接线板和电连接线隐藏式的设计,提高了移动充电桩的美感和安全性。
特别的,在充电桩本体10通孔11的边缘上还设置有保护圈1111,保护圈可有效避免电连接线在通孔边缘处的磨损,影响移动充电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本实施例对保护圈的材料不做限定,可选树脂、橡胶等材料。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9)

1.一种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桩本体(10),所述充电桩本体(10)为中空结构,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侧壁(11)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11),所述通孔(111)上穿设有电连接线(20),所述电连接线(20)与充电桩本体(10)内设置的接线板连接,所述接线板与连接在充电桩本体(10)上的外接电源连接,所述电连接线(20)的端部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电连接线(20)被配置为对产品充电;
底座(30),所述充电桩本体(10)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30)上,所述底座(30)底部设置有滚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1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112),所述安装孔(112)位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两端,多个所述充电桩本体(10)上的安装孔(112)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40),所述连接板(40)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安装孔(112)匹配的连接孔(401),所述连接孔(401)被配置为通过螺栓(402)将两个充电桩本体(10)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是箱体,所述箱体上设置有分离式盖板(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下端设置有万向轮组(3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0)顶端设置有加强件(50),所述加强件(50)分别与所述底座(30)和充电桩本体(10)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本体(10)和所述底座(30)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底座(30)设置在两个所述充电桩本体(10)的连接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111)的边缘上设置有保护圈(111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动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万向轮组(31)包括活动脚轮和/或固定脚轮,两个脚轮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或所述充电桩本体(10)宽度。
CN201721873135.4U 2017-12-27 2017-12-27 移动充电桩 Active CN2080067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73135.4U CN208006738U (zh) 2017-12-27 2017-12-27 移动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73135.4U CN208006738U (zh) 2017-12-27 2017-12-27 移动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006738U true CN208006738U (zh) 2018-10-26

Family

ID=63882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73135.4U Active CN208006738U (zh) 2017-12-27 2017-12-27 移动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0067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63037B1 (en) Trolley case
CN206628843U (zh) 充电桩
JP2013517080A (ja) 旅行かばん物品およびその構成方法
US20090047826A1 (en) Portable surge protected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
CN105314050A (zh) 自行车曲柄组件
CN208006738U (zh) 移动充电桩
KR200469740Y1 (ko) 휴대폰 자가충전형 쇼핑카트
CN204674744U (zh) 一种用于电动自行车的电池槽结构
CN201616842U (zh) 一种充电手机放置装置
KR101502573B1 (ko) 휴대용 의자 및 테이블
CN207511513U (zh) 一种便于拆装的墙纸纸卷收放设备
CN205266574U (zh) 一种宠物屋
CN210578523U (zh) 一种对讲机的壳体及对讲机
CN201856836U (zh) 电动摩托车的侧支架模组
CN204507132U (zh) 一种便于取放电池的电动车支架结构
DE202021106139U1 (de) Gehäuse für Bluetooth-Kopfhörer
KR101637988B1 (ko) 의자 겸용 가방
CN207117737U (zh) 一种手机保护壳
CN215737334U (zh) 一种多功能拉杆箱
CN207889925U (zh) 一种电动车的电控装置
CN105252966A (zh) 一种可拆卸式脚轮及具有其的旅行箱
CN104552217A (zh) 一种可展开的智能工装手推车
CN205769777U (zh) 一种可拆卸自行车筐
KR20210151876A (ko) 개인용 전기 이동 장치
CN205292847U (zh) 一种小型全地貌运行搜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18

Address after: Room 168, building 6, 741 Hangzhou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0

Patentee after: HANH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ANGHAI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Bnan 1231, 2 bungalows, No. 5 Road, Colleg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191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MOBIKE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