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4403U -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4403U
CN207924403U CN201820411679.7U CN201820411679U CN207924403U CN 207924403 U CN207924403 U CN 207924403U CN 201820411679 U CN201820411679 U CN 201820411679U CN 207924403 U CN207924403 U CN 20792440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mote controler
clamping device
limiting section
main body
supporting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41167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关毅骏
张金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aoy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ao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aoy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aoy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41167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440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440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4403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02Total factory control, e.g. smart factories,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FMS] o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IM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包括遥控器主体,所述遥控器还包括: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铰接;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铰接;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以第一端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以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为支点固定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能够将手机夹持在遥控器的上方区域,方便用户在操作遥控器的同时观看手机屏幕,且夹持装置和遥控器主体一体化设计,能够快速收纳和展开夹持装置,夹持装置收纳后也不占空间,美观而不失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遥控器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背景技术
随着航拍器的推广普及,为了便利用户操作,在使用航拍器时,用户可以将手机等智能设备夹持到遥控器上,以在操作遥控器的同时通过手机观看航拍器拍摄到的实时画面。
但是,现有遥控器上的手机夹持位置设计的并不合理,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优化遥控器上夹持装置的设计方案,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包括遥控器主体,所述遥控器还包括: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铰接;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铰接;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以第一端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以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为支点固定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件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
可选的,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面抵持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表面,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面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面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侧面和上表面的连接处,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臂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适于容纳所述夹持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使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第二支臂处于同一平面并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支臂呈U字形结构,所述U字形结构的开口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
可选的,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凹槽适于容纳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
可选的,所述夹持装置的第一侧和相对的第二侧分别设置有铰接点,所述铰接点和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通过阻尼转轴铰接。
可选的,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移动副部件,所述移动副部件包括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和伸缩杆件的第一端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可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移动;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处于同一平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三角度范围。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两个限位块,所述两个限位块分别铰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与所述伸缩杆件的宽度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长度与收纳状态下所述伸缩杆件暴露于所述主体部之外的长度相适配。
可选的,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和主体部的第二端开设的通孔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并使所述第二限位部可以所述第一固定转轴为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主体部相向的一侧设置有适配部,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适配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在展开状态下,所述适配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
可选的,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转轴,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和第一限位部开设的通孔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伸缩杆件和第一限位部并使所述第一限位部可以所述第二固定转轴为轴转动。
可选的,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一端固设于所述开口的底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形变方向平行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二端相连。
可选的,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90度;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为110度至135度之间。
可选的,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面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面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配合形成夹持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包括遥控器主体,所述遥控器还包括: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铰接;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铰接;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以第一端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以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为支点固定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在使用状态下,较之现有遥控器上夹持装置的设计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遥控器的夹持装置能够在支撑杆件的力学支持下稳定于所述遥控器的上方区域,方便用户在操作遥控器的同时观看手机屏幕,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进一步,所述夹持装置、支撑杆件和遥控器主体一体化设计,夹持装置能够快速收纳和展开(使用),美观而不失实用性,更提高收纳状态下遥控器整体的便携性,占用的存储空间小。
进一步,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凹槽适于容纳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此时,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隐藏于所述遥控器主体中,不影响所述遥控器的整体外观。
进一步,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移动副部件,所述移动副部件包括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和伸缩杆件的第一端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可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移动;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处于同一平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三角度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夹持装置收纳后尺寸小巧,折叠后(即收纳后)整体呈扁平式外观,极大提高便携性,占用遥控器主体的容纳空间小。
进一步,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90度;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为110度至135度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使用时,由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大于90度,在更节省夹持装置总体尺寸的前提下,呈展开状态的夹持装置能够兼容更大尺寸的手机,更好地满足通用性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在收纳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支撑杆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第三固定转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和图4所示部件的组装效果示意图;
图6至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的形变过程演示图;
图11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夹持手机后的整体效果图;
图12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夹持手机后的另一种整体效果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在展开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在+y2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沿x2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3所示夹持装置在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在+y2方向上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6所示夹持装置的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19是现有手机夹的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0是图13所示夹持装置的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之间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1是图13中区域A的爆炸图;
图22是限位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展开状态下图13中区域A的细节示意图;
图24是图13中区域B的爆炸图;
图25是图13所示夹持装置在中间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6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夹持装置夹持手机的中间过程示意图;
图27是图26所示应用场景的最终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如背景技术所言,目前市面上的航拍器(即遥控无人机)和云台等远程摄像设备都需要与智能手机结合使用,以通过手机屏幕来向用户直观的展示航拍器拍摄到的画面。因而,用户的智能手机作为体验设备也是远程摄像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方便用户操作,通常会在用于控制远程摄像设备(如航拍器)的遥控器上设置夹持装置(如手机夹),以使用户能够在操纵遥控器的同时观看手机屏幕上的画面。
现有遥控器一般通过夹持装置将手机夹持在遥控器的前方(即遥控器远离用户的一侧),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用户在操作遥控器时的视线方向,使得用户在操纵遥控器时能够更方便合理的通过手机看航拍画面。但是,考虑到遥控器的尺寸限制(必须便携、小巧),位于遥控器前方的天线尺寸也很必须很小,若将手机夹持在遥控器的前方,很容易遮挡住天线信号,极大降低航拍器的安全性,航拍器与手机间的图像传输信号也会大打折扣,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现有另一种较常用的夹持方案是将手机夹持在遥控器的后方(即遥控器靠近用户的一侧),这样的设计虽然能够避免上述问题。但是,用户在操作遥控器时,双眼的视线和手机屏幕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用户需要不时低头(视线下移)才能通过手机屏幕查看航拍镜头拍摄到的画面。时间一长极易使得用户的头颈部产生不适。
综上所述,现有遥控器上的手机夹持位置设计的并不合理,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包括遥控器主体,所述遥控器还包括: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铰接;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铰接;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以第一端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以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为支点固定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使用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所述遥控器的夹持装置能够在支撑杆件的力学支持下稳定于所述遥控器的上方区域,方便用户在操作遥控器的同时观看手机屏幕,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所述夹持装置、支撑杆件和遥控器主体一体化设计,夹持装置能够快速收纳和展开(使用),美观而不失实用性,更提高收纳状态下遥控器整体的便携性,占用的存储空间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益效果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在展开状态下的侧视图。其中,所述遥控器200处于展开状态,通过其自带的夹持装置100可以有效夹持待夹持物(如手机、IPAD等),以使用户在操纵遥控器200来控制航拍器(图未示)的同时能够方便的观看手机屏幕,从而获取航拍器拍摄到的画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带夹持装置100的遥控器200可以包括遥控器主体210。为了便于表述,本实施例中将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长度方向设定为x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右侧面指向左侧面的方向为+x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左侧面指向右侧面的方向为-x1方向);将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宽度方向设定为y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指向第二侧面210e的方向为+y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二侧面210e指向第一侧面210c的方向为-y1方向);将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高度方向设定为z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指向上表面210b的方向为+z1方向,以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指向下表面210d的方向为-z1方向),其中,所述上表面210b和下表面210d相对,所述第一侧面210c和第二侧面210e相对,所述左侧面和右侧面相对。
更为具体地,在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二侧面210e设置有天线212,以在使用时向航拍器发送控制信号,并接收航拍器回传的摄像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遥控器200还可以包括:支撑杆件220,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端220a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铰接;夹持装置100,所述夹持装置100与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铰接。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结合图1和图2,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和夹持装置100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外表面。
例如,当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位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和上表面210b的连接处时,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和夹持装置100可以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和下表面210d。此时,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以第一端220a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100以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为支点保持在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方。
其中,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方是指沿+z1方向高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的区域。
其中,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位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和上表面210b的连接处,以避开设置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二侧面210e的天线212,有效避免遮挡天线信号。
作为一个变化例,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还可以位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左侧面(或右侧面)与其上表面210b的连接处。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所述天线212的位置调整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的设置位置,以确保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翻转路径以及展开状态下的支撑杆件220和夹持装置100均能避开所述天线212。
进一步地,参考图1和图3,所述支撑杆件220可以包括第一支臂221和第二支臂222,所述第一支臂221和第二支臂222可以形成有第一角度θ,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端221a为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端220a,所述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222b为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面221c抵持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二面221d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所述第二支臂222的第一面222c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其中,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面221c和第二面221d相对。
例如,参考图2,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21a可以设置有抵持部213,所述抵持部213可以为自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向-z1方向开设的凹槽,以为所述第一支臂221提供旋转空间。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通过所述抵持部213的配合,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面221c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形成第四角度范围σ,所述第四角度范围σ<90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角度θ可以根据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和下表面210d所成夹角确定,以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二面221d可以紧密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的同时,确保所述第二支臂222的第一面222c和夹持装置100能够紧密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例如,所述第一角度θ可以为90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通过所述支撑杆件220和抵持部213的相互配合,能够形成稳定的力学结构以支撑位于其上的夹持装置100和需要放置的待夹持物。
进一步地,结合图3和图6,所述第二支臂222上可以开设有第一凹槽223,所述第一凹槽223适于容纳所述夹持装置100的至少一部分,以使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与所述第二支臂222处于同一平面并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二支臂222可以呈U字形结构,所述U字形结构的开口端为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U字形结构的设计能够在收纳状态下起到避空作用,使得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能够与所述第二支臂222处于同一平面,并一同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臂221和第二支臂222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以确保两者间不会产生非预期位移,为位于其上方的夹持装置100(和待夹持物)提供稳固的力学支撑基础。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结合图3至图5,所述支撑杆件220和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可以通过图4所示的第三固定转轴240连接。
具体而言,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的第一端可以开设有通孔241,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支臂221的第一端221a上同样开设有与所述通孔241相适配的通孔226以及适于容纳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的第一端的长形槽。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长形槽内,所述通孔241和通孔226对准并通过螺丝227固定,从而将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固定于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端221a,组装后的效果图如图5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自所述第一支臂221的第一端221a伸出的部分设置有转轴部242,其上耦合有螺帽228,以便在将图5所示的组装后的支撑杆件220安装到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后,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能够以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为轴在±z方向上转动。
优选地,所述第三固定转轴240可以为定制的长寿命阻尼转轴,其阻尼系数优选地为2.5,以确保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不会误展开,也确保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与遥控器主体210之间的连接安全性。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3,所述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222b在收纳状态下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的一侧设置有卡扣部225,以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设置的适配部(图未示)相适配,确保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支臂222能够保持在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外表面的状态,更好地避免所述支撑杆件220出现误展开的情形。
进一步地,参考图7,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外表面可以开设有第二凹槽211,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凹槽211适于容纳所述支撑杆件220和夹持装置100。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参考图7,所述第二凹槽211的一部分可以开设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侧面210c,以容纳所述第一支臂221,所述第二凹槽211的其余部分可以开设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以容纳所述第二支臂222和夹持装置100。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所述第二凹槽211的设计能够使得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220和夹持装置100的外表面不高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外表面,从而有效提高遥控器200的外观整体性,节省收纳空间。
在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结合图1、图2以及图6至图10,对所述遥控器200自图2所示收纳状态变化至图1和图10所示展开状态的变化过程进行具体阐述。
具体而言,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支臂221的第一面221c上可以设置有把手部224。对于图2所示处于收纳状态的遥控器200,可以通过所述把手部224沿-y1方向拉动所述支撑杆件220。随着此移动,所述第二支臂222上的卡扣部225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下表面210d上的适配部相松脱,所述支撑杆件220整体以其第一端220a和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的铰接点(即第三固定转轴240)为轴沿z1方向翻转至图6所示位置。
继续沿z1方向翻转所述支撑杆件220至图7所示位置后,接着翻转直至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支臂221的第一面221c抵持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上的抵持部213(如图8所示)。此时,所述第二支臂222位于所述第一支臂221上方并与所述第一支臂221呈90度夹角。所述夹持装置100与所述第二支臂222处于同一平面。
施力于所述夹持装置100,以使所述夹持装置100以其两侧(第一侧100a和第二侧100b)与对应第二支臂220的第二端220b的铰接点为轴翻转至图9所示位置。此时,所述夹持装置100可以平行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或者,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翻转所述夹持装置100,以获得最佳观看位置。
进一步地,分别展开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限位部130,此时所述遥控器200处于展开状态,其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其侧视图(+x1方向上的视图)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地,图11和图12示出夹持手机300后所述遥控器200的整体效果图。具体而言,展开后的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限位部130共同形成夹持部以夹持所述手机300。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阻尼转轴230的作用,可以自由调节所述手机300的屏幕的可视角度。
例如,夹持手机300后,所述遥控器200初始处于图11所示状态,此时,所述手机300的屏幕朝向不便于用户观看。则可以以x1方向为轴旋转所述夹持装置100至图12所示位置(旋转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由于所述阻尼转轴230的作用,所述夹持装置可以保持在图12所示位置而不会发生非预期转动,从而方便用户在操作遥控器200的同时更合理地观看手机300的屏幕。
进一步地,参考图13,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一侧100a和相对的第二侧100b分别设置有铰接点118,所述铰接点118和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通过阻尼转轴230铰接,以在保证足够的翻转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夹持待夹持物后遥控器200的整体稳定性。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阻尼转轴230可以包括转轴螺栓和橡胶垫圈,以在连接所述夹持装置100和第二支臂222的同时,提高夹持装置100相对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222b转动时的阻尼系数,达到阻尼转轴的效果,确保所述夹持装置100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的上表面210b所成的角度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进行调节。
作为一个变化例,还可以通过过盈配合、摩擦力等方式实现所述阻尼转轴,以在旋转时产生反向力,使得所述夹持装置100以所述铰接点118为轴旋转时能够停留在任意角度。
由上,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在使用状态(即展开状态)下,本实用新型所述遥控器200的夹持装置100能够在支撑杆件220的力学支持下稳定于所述遥控器200的遥控器主体210的上方区域,手机的可视角度更优,方便用户在操作遥控器200的同时观看手机屏幕,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能够快速收纳和展开所述夹持装置100,且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和支撑杆件220隐藏于所述遥控器主体210中,外形美观。
进一步,所述夹持装置100、支撑杆件220和遥控器主体210一体化设计,夹持装置100能够快速收纳和展开(使用),美观而不失实用性,更提高收纳状态下遥控器200整体的便携性,占用的存储空间小。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装置100是可折叠的,在折叠状态(即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呈扁平状结构,占用空间小,易于收纳入所述第一凹槽223,从而确保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可以与所述第二支臂222处于同一平面,最小化所述遥控器200的收纳空间。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结合图13至图15,所述夹持装置100可以包括:移动副部件110,所述移动副部件110可以包括主体部111和伸缩杆件112,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端111a和伸缩杆件112的第一端112a之间通过弹性部件113连接,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可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体部111的方向移动。
为了便于表述,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主体部111的长度方向作为x2方向,将所述主体部111的宽度方向作为y2方向,将所述主体部111的高度方向作为z2方向。其中,在所述主体部111的长度方向上,以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指向第一端111a的方向为+x2方向,反之即为-x2方向;在所述主体部111的宽度方向上,以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一侧100a指向第二侧100b的方向为+y2方向,反之即为-y2方向;在所述主体部的高度方向上,以所述夹持装置夹100的展开方向为+z2方向,以所述夹持装置夹100的折叠方向为-z2方向。
进一步地,参考图15,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端111a可以开设有开口117,所述开口117内可以设置有弹性部件113,所述弹性部件113的第一端113a固设于所述开口117的底部(可以接近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所述弹性部件113的弹性形变方向平行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的移动方向;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一端112a伸入所述开口117内并与所述弹性部件113的第二端113b相连。
例如,所述伸缩杆件112在z2方向上的高度可以略小于所述主体部111在z2方向上的高度,以使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一端112a可以伸入所述开口117内并与所述弹性部件113的第二端113b相连。
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113可以为拉簧(也可称为拉力弹簧),随着所述伸缩杆件112向+x2方向移动后,所述拉簧产生沿-x2方向的反弹力,使得所述移动副部件110展开后能够夹紧放置于夹持部的待夹持物(如手机)。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117内可以填充有润滑介质,以增加移动时的顺畅效果。例如,所述润滑介质可以为特氟龙材料,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同样具有润滑效果的材料作为所述润滑介质。
更为具体地,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120,所述第一限位部120铰接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第二限位部130,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可以包括两个限位块131)铰接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
其中,结合图16和图17,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所述主体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30处于同一平面。亦即,在x2方向和y2方向构成的平面上,所述第一限位部120、主体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30沿+z2方向的上表面齐平,三者沿-z2方向的下表面也齐平。
结合图13至图15,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111和伸缩杆件112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二角度范围α,所述第二限位部130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111和伸缩杆件112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三角度范围β。
进一步地,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面向所述第二限位部13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凹槽123,所述第二限位部130面向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凹槽134,所述第四凹槽123和第五凹槽134配合形成夹持部,以夹持待夹持物。
进一步地,所述第四凹槽123内开设有凹部124,从而在夹持手机时,为手机按钮预留空间。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100在收纳后(即折叠后)尺寸小巧,折叠后的夹持装置100整体呈扁平式外观(如图18所示,其中,作为所述第二限位部130的限位块131与主体部111处于同一平面),极大提高便携性,占用遥控器主体210上的存储空间小,在节省容纳空间的同时实现外观一体化。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为90度,所述第三角度范围β大于90度,以在尺寸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夹持空间。
例如,参考图19,现有手机夹的主体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30所形成的第二角度范围β最大只能达到90度(一般呈固定的90度)。
而基于本实施例的方案,在更节省所述夹持装置100的外部尺寸的同时,对比图20和图19,对于相同尺寸的(如移动副部件110在x2方向上的长度相同)夹持装置,由于所述第三角度范围β大于90度,本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100在展开状态下能够兼容更大尺寸的手机(因为所述夹持部在x2方向上的长度增加了),从而更好地满足通用性需求。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三角度范围β为110度至135度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三角度范围β为127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可以包括两个限位块131,所述两个限位块131分别铰接于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的两侧(即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侧110a和第二侧110b)。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可以开设有第三凹槽121,所述第三凹槽121的宽度w1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宽度w2相适配。
例如,参考图13,所述第三凹槽121的宽度w1可以等于或略大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宽度w2,以确保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能够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相契合,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111的上表面齐平。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长度l1与收纳状态下所述伸缩杆件112暴露于所述主体部111之外的长度l2相适配。
例如,结合图13和图17,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长度l1可以小于等于所述折叠状态下所述伸缩杆件112暴露于所述主体部111之外的长度l2,以确保折叠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能够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相契合,使得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上表面与所述主体部111的上表面齐平。
其中,所述长度l2可以指未夹持手机时所述伸缩杆件112暴露于所述主体部111之外的部分在x2方向上的长度。此时,所述弹性部件113处于放松状态。
进一步地,参考图21,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一固定转轴140,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如所述限位块131)开设的通孔132和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开设的通孔114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主体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30(如所述限位块131)并使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如所述限位块131)可以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为轴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利用翻转轴结构,将关键部件(如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分离出来并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连接至所述主体部111,确保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状态。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可以为螺栓。
进一步地,结合图21和图22,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二端111b可以设置有第三限位部115,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如所述限位块131)与所述主体部111相向的一侧设置有适配部133,其中,在收纳状态(即折叠状态)下,所述适配部133的第一端133a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15相抵,在展开状态下,参考图23,所述适配部133的第二端133b与所述第三限位部115相抵。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21,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缓冲部150,所述缓冲部150可以位于所述主体部111和第二限位部130(如限位块131)之间,以提高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位置的阻尼系数,优化这两个部件的缓冲效果,增加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优选地,所述缓冲部150可以为橡胶垫圈。
进一步地,参考图24,所述夹持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第二固定转轴160,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开设的通孔116和第一限位部120开设的通孔122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伸缩杆件122和第一限位部120并使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可以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为轴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利用翻转轴结构,将关键部件(如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分离出来并通过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连接至所述伸缩杆件112,确保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100能够折叠至最小体积状态。
在一个优选例中,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可以为定制角度转轴,其具有预设角度极限复位功能,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可以根据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确定。例如,当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为90度时,所述定制角度转轴可以具有0度和90度极限复位功能,以使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与所述移动副部件110呈0度,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与所述移动副部件110呈90度。
优选地,所述定制角度转轴可以包括定制角度件161和转轴螺丝162,两者之间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三凹槽121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相连接的部分具有弧度,以与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更好的适配并利于翻转所述第一限位部120。
优选地,所述通孔116的底部开设有定制角度孔,所述定制角度孔的形状根据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确定并与所述定制角度件161伸入所述通孔116的一端相适配。例如,当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为90度时,所述定制角度孔可以为正方形。
组装时,所述定制角度件161依次伸入所述通孔122和通孔116内,其一端伸入所述定制角度孔内,另一端与伸入所述通孔122的转轴螺丝162连接。
翻转所述第一限位部120时,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在所述通孔116和通孔122内旋转,通过与所述定制角度孔的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固定转轴160的旋转角度以所述第二角度范围α为限,从而实现预设角度的极限复位。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本实施例所述夹持装置100在折叠状态(即收纳状态)下的尺寸可以为长56毫米(mm),宽51毫米,高8毫米;在展开状态下的尺寸可以为长74毫米,宽51毫米,高21毫米。其中,所述长为所述夹持装置100沿x2方向上的长度,所述宽为所述夹持装置100沿y2方向上的长度,所述高为所述夹持装置100沿z2方向上的长度。
基于上述尺寸设计,可以通用地有效夹持6英寸及以下的手机。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夹持的手机或其他物件的尺寸,以及所述第一凹槽223和第二凹槽211的尺寸设计所述夹持装置100的尺寸。
作为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转轴140和第二固定转轴160均可以为阻尼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111可以包括上壳和下壳,两者通过螺栓(图未示)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111的第一侧(即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一侧100a)和第二侧(即所述夹持装置100的第二侧100b)可以分别设置有所述铰接点118,所述铰接点118上设置有橡胶垫圈,以提高连接到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后两个部件之间的阻尼效果。亦即,前述阻尼转轴230的橡胶垫圈可以是固设于所述主体部111上的。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需要将所述橡胶垫圈设置在所述第二支臂222的第二端222b。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件112的上表面可以具有长形槽1121,以与所述开口117内的引导机构(图未示)相适配,确保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在沿所述+x2或-x2方向移动期间,不会在±y2方向上出现非预期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件112的第二端112b的高度可以略大于其第一端112a的高度,所述第一端112a和第二端112b之间在下表面可以具有过渡斜面,以形成便于用户抓握的手持部125。在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中,所述夹持装置100初始可以处于图16(和图9)所示收纳状态,此时所述可夹持装置100的空间尺寸处于最小值。
当需要夹持手机时,可以先翻转所述第一限位部120,此时所述夹持装置100可以处于图25所示状态。
然后翻转两个限位块131直至各个限位块131的适配部133的第二端133b抵持于对应第三限位部115。如图14所示,此时,所述限位块131卡在所述主体部111上,两者不会发生非预期移动。
沿+x2方向拉开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如拉至最顶部(即至+x2方向上的极限位置),此时所述弹性部件113被拉伸展开一段距离,所述第四凹槽123和第五凹槽134之间的空间形成所述夹持部,亦即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和两个限位块131之间预留出夹持手机所需的空间,形成图10所示效果。
参考图26,将手机300倾斜放入所述夹持装置100,可以先将手机300的一侧放入所述两个限位块131的第五凹槽134内,然后再将所述手机300的另一侧(与抵持于所述第五凹槽内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放入所述第一限位部120的第四凹槽123内。
进一步地,参考图27,在所述手机300与所述第五凹槽134和第四凹槽123贴合后,松开所述第一限位部120,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和两个限位块121在所述弹性部件113的反弹力作用下自动夹紧所述手机300,从而稳固地夹持所述手机300,形成图11和图12所示夹持效果。
使用完毕时,只需反向执行前述各系列操作,即可经由图27至图26所示步骤将手机300自所述夹持装置100上取下,再经由图14(即图10)、图25至图16(即图9)所示步骤将所述夹持装置100自展开状态变化至收纳状态进行收纳。接下来,继续反向执行前述各系列操作,经由图9至图8所示步骤将所述夹持装置100嵌入所述第一凹槽223,然后经由图7、图6至图2所示步骤,以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一端220a和遥控器主体210的第一端210a的铰接点(即第三固定转轴240)为轴旋转所述支撑杆件220的第二端220b以及夹持装置100至图2收纳状态。
作为一个变化例,在自折叠状态切换至展开状态时,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限位部130的展开顺序也可以互换,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作为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所述第一限位部120可以为顶部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130可以为底部限位部,夹持手机时,所述手机屏幕上呈现的画面以所述第二限位部130指向第一限位部120的方向为正方向。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包括遥控器主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杆件,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铰接;
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铰接;
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以第一端为轴翻转至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所述夹持装置以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为支点固定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件包括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所述第一支臂和第二支臂形成有第一角度,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二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面抵持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上表面,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二面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侧面,所述第二支臂的第一面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一支臂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相对,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端位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第一侧面和上表面的连接处,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与上表面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臂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适于容纳所述夹持装置的至少一部分,以使收纳状态下所述夹持装置与所述第二支臂处于同一平面并贴合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下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臂呈U字形结构,所述U字形结构的开口端为所述支撑杆件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遥控器主体的外表面开设有第二凹槽,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二凹槽适于容纳所述支撑杆件和夹持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的第一侧和相对的第二侧分别设置有铰接点,所述铰接点和支撑杆件的第二端通过阻尼转轴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包括:
移动副部件,所述移动副部件包括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和伸缩杆件的第一端之间通过弹性部件连接,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可沿远离或靠近所述主体部的方向移动;
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
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铰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
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处于同一平面;
在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二角度范围,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外切面与所述主体部和伸缩杆件所形成的平面之间呈第三角度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两个限位块,所述两个限位块分别铰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的两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开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的宽度与所述伸缩杆件的宽度相适配。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的长度与收纳状态下所述伸缩杆件暴露于所述主体部之外的长度相适配。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转轴,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和主体部的第二端开设的通孔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主体部和第二限位部并使所述第二限位部可以所述第一固定转轴为轴转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设置有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主体部相向的一侧设置有适配部,其中,在收纳状态下,所述适配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在展开状态下,所述适配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限位部相抵。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第二固定转轴,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和第一限位部开设的通孔相适配,以连接所述伸缩杆件和第一限位部并使所述第一限位部可以所述第二固定转轴为轴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内设置有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一端固设于所述开口的底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性形变方向平行于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
所述伸缩杆件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开口内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第二端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角度范围为90度;所述第三角度范围为110度至135度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其特征在于,展开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部面向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面向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和第五凹槽配合形成夹持部。
CN201820411679.7U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440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1679.7U CN207924403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411679.7U CN207924403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4403U true CN207924403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5966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411679.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924403U (zh) 2018-03-26 2018-03-26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440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8294A1 (zh) * 2020-08-01 2022-02-10 深圳市豪华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夹持装置及支架
WO2022166048A1 (zh) * 2021-02-04 2022-08-11 广东富图宝影像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相机一体夹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28294A1 (zh) * 2020-08-01 2022-02-10 深圳市豪华联合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夹持装置及支架
WO2022166048A1 (zh) * 2021-02-04 2022-08-11 广东富图宝影像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相机一体夹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271156A1 (en) Selfie device
EP3591467B1 (en) Support and selfie stick with support
CN208457537U (zh) 一种可折叠手持云台
CN207782896U (zh) 手持设备
JP7077278B2 (ja) 挟持機構及び手持ち雲台
US5419520A (en) Tripod head
CN106534701B (zh) 手持云台
CN207924403U (zh)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CN207475693U (zh) 云台拍摄器
EP3663629A1 (en) Gimbal photographing device
CN106051391A (zh) 可调重心的稳定器
CN108591790A (zh) 稳定器用机架组件及稳定器
WO2019023854A1 (zh) 云台拍摄器
CN209622439U (zh) 手持云台
CN209511452U (zh) 一种自拍装置
WO2019023860A1 (zh) 云台拍摄器
CN207924893U (zh) 一种带夹持装置的遥控器
KR20210113593A (ko) 휴대용 떨림 방지 안정 장치 및 촬영 스태빌라이저
CN110324471A (zh) 具有稳定拍摄效果的多功能自拍杆
JP2011028209A (ja) スクリーン装置
CN108253272B (zh) 手持云台的配重结构
CN207978005U (zh) 一种可折叠手机夹
KR101939390B1 (ko) 인형 부착 가능한 촬영용 거치대
CN209725799U (zh) 拍摄终端稳定器
CN209725699U (zh) 拍摄终端稳定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