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2384U -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2384U
CN207922384U CN201721757463.8U CN201721757463U CN207922384U CN 207922384 U CN207922384 U CN 207922384U CN 201721757463 U CN201721757463 U CN 201721757463U CN 207922384 U CN207922384 U CN 2079223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turn air
shell
air inlet
retu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746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清生
戴佑明
钟瑞琼
李贤华
郦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5746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23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23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23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通风结构和空调器,其中,用于空调器的通风结构包括:第一回风口,第一回风口贯穿壳体;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贯穿壳体,流体通过第一回风口流入壳体内部并由第一出风口流出壳体,其中,第一回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异侧。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不同侧,能够减少空调器出风和回风过程中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的可能性,增加空调器的出风和回风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Description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风结构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壁挂式暖风机由于体积小巧,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的壁挂式暖风机中,由于回风口和出风口中缺少导向装置,使回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容易出现干涉,影响壁挂式暖风机正常的出风和回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通风结构包括:第一回风口,第一回风口贯穿壳体;第一出风口,第一出风口贯穿壳体,流体通过第一回风口流入壳体内部并由第一出风口流出壳体,其中,第一回风口与第一出风口位于壳体的异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和第一回风口设于空调器的壳体的不同侧,使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方向相互避开,减少空调器出风和回风过程中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的可能性,从而一方面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范围,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加强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值得说明的是,根据实际使用环境的不同,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可以设于壳体的邻侧,也可以设于壳体的对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于第一回风口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回风口相邻的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导风板将第一回风口附近流体的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回风口相邻的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出风口对第一回风口回风的干涉,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当第一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风板在第一回风口内均匀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于第一出风口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相邻的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导风板能够将从第一出风口流出壳体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相邻的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回风口对第一出风口的干涉,一方面便于提高第一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强化从空调器中流出的流体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从第一出风口中流出的流体直接通过第一回风口回流至空调器中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当第二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风板在第一出风口内均匀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回风口,第二回风口贯穿壳体,第二回风口设于第一出风口相对于壳体的同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二回风口与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的同侧,同时第一回风口与第一出风口处于不同侧,因此第一回风口与第二回风口处于不同侧,即流体的流入目标不同,通过位于不同侧的第一回风口和第二回风口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范围,便于增加空调器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导风板,设于第二回风口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三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二回风口相邻的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回风口附近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二回风口相邻的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出风口对第二回风口回风的干涉,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当第三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三导风板在第二回风口内均匀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四导风板,设于第一出风口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四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相邻的第二回风口的回风方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四导风板能够将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壳体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相邻的第二回风口的回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二回风口对第一出风口的干涉,一方面便于提高第一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强化从空调器中流出的流体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从第一出风口中流出的流体直接通过第二回风口回流至空调器中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当第四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四导风板在第一出风口内均匀排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回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一回风口分别位于壳体的对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在壳体对侧的两个第一回风口,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范围,从而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两个第一回风口位于壳体上第一出风口的邻侧。
其中,优选地,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前面板上,两个第一回风口分别位于前面板的左侧和右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呈不为零的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竖直方向上存在不为零间距的两个第一出风口,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进一步地,通过两个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的差异,分配不同的冷流体和热流体出口,能够增加冷流体或热流体的分布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两个第一出风口分别位于壳体前面板的顶部和底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回风口的数量为两个,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二回风口的两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两个第二回风口的两侧,能够减少第二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之间的干涉,既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又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两个第二回风口分别位于顶部的第一出风口的下方以及底部的第一出风口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的通风结构。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通风结构,能够减少空调器出风和回风之间的干涉,既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又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从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通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通风结构,102第一回风口,104第一出风口,106第二回风口,108第三导风板,110第四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风结构10,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包括壳体,通风结构10包括:第一回风口102,第一回风口102贯穿壳体;第一出风口104,第一出风口104贯穿壳体,流体通过第一回风口102流入壳体内部并由第一出风口104流出壳体;第二回风口106,第二回风口106贯穿壳体,第二回风口106设于第一出风口104相对于壳体的同侧;多个第三导风板108,设于第二回风口106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三导风板108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二回风口106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方向;多个第四导风板110,设于第一出风口104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四导风板110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104相邻的第二回风口106的回风方向,其中,第一出风口104设于壳体前面板上,两个第一回风口102分别位于前面板的左侧和右侧,两个第一出风口104分别位于壳体前面板的顶部和底部,两个第二回风口106分别位于顶部的第一出风口104的下方以及底部的第一出风口104的上方。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的通风结构1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出风口104和第一回风口102设于空调器的壳体的不同侧,使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方向和第一回风口102的回风方向相互避开,减少空调器出风和回风过程中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的可能性,从而一方面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又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范围,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加强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由于第二回风口106与第一出风口104设于壳体的同侧,同时第一回风口102与第一出风口104处于不同侧,因此第一回风口102与第二回风口106处于不同侧,即流体的流入目标不同,通过位于不同侧的第一回风口102和第二回风口106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回风范围,便于增加空调器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二回风口附近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二回风口106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出风口104对第二回风口106回风的干涉,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第四导风板110能够将从第二出风口流出壳体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104相邻的第二回风口106的回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二回风口106对第一出风口104的干涉,一方面便于提高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范围,强化从空调器中流出的流体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从第一出风口104中流出的流体直接通过第二回风口106回流至空调器中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进一步地,通过两个第一出风口104在竖直方向上位置的差异,分配不同的冷流体和热流体出口,能够增加冷流体或热流体的分布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于第一回风口102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一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回风口102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将第一回风口102附近流体的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回风口102相邻的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出风口104对第一回风口102回风的干涉,便于提高空调器的回风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率。
其中,优选地,当第一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一导风板在第一回风口102内均匀排布。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优选地,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于第一出风口104内且与壳体固定连接,第二导风板将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104相邻的第一回风口102的回风方向。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能够将从第一出风口104流出壳体的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第一出风口104相邻的第一回风口102的回风方向,从而减少第一回风口102对第一出风口104的干涉,一方面便于提高第一出风口104的出风范围,强化从空调器中流出的流体与室内空气的换热,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从第一出风口104中流出的流体直接通过第一回风口102回流至空调器中的可能性,从而增加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优选地,当第二导风板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导风板在第一出风口104内均匀排布。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通风结构10。
其中,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暖风机。
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通风结构10,能够减少暖风机出风和回风之间的干涉,既能够增加暖风机的出风范围,又能够增加暖风机的回风量,强化室内空气的制热循环,从而提高暖风机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其中,空调器包括但不限于暖风机、移动空调、壁挂式空调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回风口和第一出风口设于壳体不同侧,能够减少空调器出风和回风过程中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的可能性,增加空调器的出风和回风范围,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通风结构,用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通风结构包括:
第一回风口,所述第一回风口贯穿所述壳体;
第一出风口,所述第一出风口贯穿所述壳体,流体通过所述第一回风口流入所述壳体内部并由所述第一出风口流出所述壳体,
其中,所述第一回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异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一回风口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将所述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所述第一回风口相邻的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风板将所述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的所述第一回风口的回风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回风口,所述第二回风口贯穿所述壳体,所述第二回风口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同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三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二回风口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导风板将所述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所述第二回风口相邻的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四导风板,设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内且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导风板将所述流体流向调整为远离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的所述第二回风口的回风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回风口分别位于所述壳体的对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呈不为零的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风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一出风口在竖直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第二回风口的两侧。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通风结构。
CN201721757463.8U 2017-12-15 2017-12-15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Active CN2079223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463.8U CN207922384U (zh) 2017-12-15 2017-12-15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7463.8U CN207922384U (zh) 2017-12-15 2017-12-15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2384U true CN207922384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69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7463.8U Active CN207922384U (zh) 2017-12-15 2017-12-15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23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44275B (zh)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6247521A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965844A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空调器
CN208059069U (zh) 空调器
CN206222600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767471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组件和空调器
CN113864880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5698269B (zh) 圆形挂壁式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349446U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7922384U (zh)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CN203023127U (zh) 立式空调及其蜗壳
CN105627636B (zh) 一种空气流动改进型机房空调
CN208186765U (zh) 空调器
CN201772571U (zh) 一种多联机室内机风侧旁通容量控制装置
CN207881127U (zh) 回风模组和空调器
CN207922385U (zh) 通风模组和空调器
CN207962901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880937U (zh) 通风结构和空调器
CN206113246U (zh) 窗式空调及用于窗式空调的中隔板
CN207569998U (zh) 室内分风器及空调器
CN203015362U (zh) 机柜空调器及其风向导引装置
CN208909879U (zh) 一种食物处理装置
CN20796284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8025572U (zh) 微波炉
CN20726254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