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2306U - 电磁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磁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2306U
CN207922306U CN201820119421.XU CN201820119421U CN207922306U CN 207922306 U CN207922306 U CN 207922306U CN 201820119421 U CN201820119421 U CN 201820119421U CN 207922306 U CN207922306 U CN 20792230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okware
panel
conductance portion
coi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1942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屈雪平
曹达华
黄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1942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230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230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230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包括:陶瓷锅具和电磁炉,锅具上设有导磁部;电磁炉包括线圈盘,线圈盘与导磁部对应设置,并位于导磁部的下方,导磁部的下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1大于或等于10mm。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通过控制H1大于或等于10mm,一方面减少了加热过程中尤其是加热初始阶段陶瓷锅具局部温度差异,避免锅具干烧开裂,另一方面减少导磁部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特别是对线圈盘的热辐射,避免元器件温升超标,降低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电磁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磁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设有导磁部的陶瓷锅具应用于电磁炉时的加热功率与导磁部到线圈盘的距离有比较明显的关系,当距离比较小时,初始加热功率会比较大,造成电磁加热部位温度迅速提高,而陶瓷材料的导热比较慢,非电磁加热部位温度比较低,造成电磁加热部位与非电磁加热部位温度差异比较大,从而导致陶瓷锅具因局部温度差异大而开裂,同时当陶瓷锅具到线圈盘的距离比较小时,陶瓷锅具上电磁发热部位热辐射到电磁炉面板的能量提高,导致电磁炉元器件工作温度升高,特别是线圈盘温度升高,容易造成线圈盘温升超标,留下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包括:陶瓷锅具,所述锅具上设有导磁部;电磁炉,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与所述导磁部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导磁部的下方,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通过控制导磁部到线圈盘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一方面减少了加热过程中尤其是加热初始阶段陶瓷锅具局部温度差异,避免锅具干烧开裂,另一方面减少导磁部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特别是对线圈盘的热辐射,避免元器件温升超标,降低安全隐患。
另外,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5mm,避免导磁部的下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25mm时,电磁炉对锅具的加热功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对锅具进行电磁加热。
优选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mm,导磁部的下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但不限于10mm、15mm、20mm或25mm。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位于所述导磁部与所述线圈盘之间。
电磁炉包括顶板、底板、侧板、面板和线圈盘,顶板装设在底板的上方,侧板装设在底板的四周,顶板、底板、侧板围成装设电子线路板和线圈盘的炉腔,面板装设在顶板的顶面,线圈盘上设有感应加热线圈。优选地,面板为微晶玻璃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mm,面板的上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6mm时,导致导磁部与线圈盘之间的距离过小,使得锅具在干烧状态容易开裂,且容易造成电磁炉元器件的温升超标,引起安全隐患;和/或,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面板的上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5mm时,导致导磁部与线圈盘之间的距离过大,容易引起线圈对锅具的加热功率很小,甚至无法对锅具进行电磁加热。
进一步地,面板的上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mm且小于或等于15mm,面板的上表面与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但不限于6mm、9mm、12mm或15mm。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mm,导磁部的下表面与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2mm时,导磁部与面板之间的距离过小,锅具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增加,容易造成元器件温升超标,尤其是容易引起线圈盘温升超标;和/或,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mm,导磁部的下表面与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10mm时,导磁部与面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线圈对锅具的加热功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对锅具进行加热。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磁部设置在所述锅具的底部,并与所述锅具相连接。
至于导磁部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设置在锅本体底部的导磁膜,也可以是附设在锅本体上的导磁涂层,也可以是嵌设在锅本体内部的导磁金属纤维,……,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然,本申请的锅具不局限于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普通陶瓷锅具。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所述锅本体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裙边,所述裙边支撑在所述电磁炉上,且所述裙边围设出环状区域,所述导磁部位于所述环状区域内。
锅本体包括侧壁和底壁,侧壁位于底壁的上方,导磁部设置在锅具底壁的下表面上,锅本体限定出上端开口的烹饪腔。
锅本体的底部凸设有裙边,保证了锅具放置的平稳性,使锅具能够稳定地支撑在电磁炉等烹饪设备的面板上或者平稳的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当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时,裙边与电磁炉的面板相接触,优选地,裙边的粗糙度Ra≤8μm,提高了裙边表面的光滑性,避免裙边刮花电磁炉的面板,影响用户体验。
裙边沿锅具的周向设置,且呈环形,裙边形成封闭的环形,使得裙边能够平稳的支撑锅具,提高锅具放置的平稳性和稳定性,为提高裙边对锅具支撑的平稳性,裙边呈圆环形,且圆环形的圆心在锅本体的轴线上;或者,锅本体的底部形成有多个裙边,多个裙边沿锅具的周向设置,多个裙边间隔设置,围设出未封闭的环形,优选地,多个裙边在锅本体底部均匀设置。环形裙边围设出环状区域,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裙边围设出环状区域,导磁部位于环状区域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裙边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缺口,所述环状区域通过所述缺口与外界相连通。
裙边上设有缺口,一方面减少了裙边与其下方的台面(如电磁炉的微晶面板或者餐桌、橱柜等的工作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另一方面使得裙边围设出的区域可以通过该缺口与外界相连通,避免了陶瓷锅具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密闭腔体,该缺口形成散热通道,锅本体底部位于裙边围设出的区域内的部分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该缺口及时散至外界,有效的降低锅本体底部工作时的温度,避免锅本体底部温度过高造成电磁炉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温升超标,提高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尤其对于环形的裙边,更需要设置缺口,对于锅本体底部设置多个间隔分布的裙边的情况,可以不用设置缺口,因为相邻两个裙边之间可以形成散热通道,通过该散热通道可以连通多个裙边围设出的区域与外界。
优选地,所述缺口贯穿所述裙边的下表面,使得锅具底部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至外界。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锅具还包括所述锅本体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加固部,所述加固部用于加固所述锅本体,且所述加固部的高度不大于所述裙边的高度。
通过在陶瓷锅本体的底壁的下表面向下凸出形成加固部,由于加固部凸出于锅本体的外底壁,这相当于增加了陶瓷锅底的局部厚度,从而对锅底起到了有效的加固作用,进而改善了陶瓷锅具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的情况,从而优化了陶瓷锅具的外观,提高了陶瓷锅具的良品率,加固部的高度需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以保证加固部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支撑部对陶瓷锅具的稳定支撑,进而保证了陶瓷锅具的使用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磁部为导磁膜,所述导磁膜粘贴在所述锅本体的底部,且所述导磁膜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加固部的通孔。
采用导磁膜作为导磁部,直接将导磁膜粘贴在锅本体的底壁的下表面上,即可使陶瓷锅具导磁,结构和装配工艺均较为简单;由于锅本体的底壁的下表面上凸设了加固部,使得锅本体的外底壁不能形成整体的平面,故而需在导磁膜上开设通孔来避让加固部,以保证导磁膜与锅本体的有效贴合。
本申请中的锅具可以为前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锅本体上连接导磁部形成的导磁陶瓷锅具;也可以是锅本体本身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陶瓷锅具,比如由具有导磁性能的金属材料制备出的陶瓷锅本体(金属陶瓷),或者由不导磁非金属材料与导磁金属材料混合后制备的陶瓷锅本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与电磁炉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锅具,1锅本体,11侧壁,12连接壁,13底壁,14裙边,15缺口,16把手,17环状区域,18导磁部,19加固部,2锅盖,3面板,4线圈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电磁烹饪设备。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包括:陶瓷锅具100和电磁炉,锅具100上设有导磁部18;电磁炉包括线圈盘4,线圈盘4与导磁部18对应设置,并位于导磁部18的下方,导磁部18的下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1大于或等于10mm。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通过控制H1大于或等于10mm,一方面减少了加热过程中尤其是加热初始阶段陶瓷锅具100局部温度差异,避免锅具100干烧开裂,另一方面减少导磁部18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特别是对线圈盘4的热辐射,避免元器件温升超标,降低安全隐患。
优选地,导磁部18的下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1小于或等于25mm,避免H1大于25mm时,电磁炉对锅具100的加热功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对锅具100进行电磁加热。
优选地,导磁部18的下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1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mm,H1可以为但不限于10mm、15mm、20mm或25mm。
优选地,电磁炉还包括面板3,面板3位于导磁部18与线圈盘4之间。
电磁炉包括顶板、底板、侧板、面板3和线圈盘4,顶板装设在底板的上方,侧板装设在底板的四周,顶板、底板、侧板围成装设电子线路板和线圈盘4的炉腔,面板3装设在顶板的顶面,线圈盘4上设有感应加热线圈。优选地,面板3为微晶玻璃面板3。
优选地,面板3的上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2大于或等于6mm,H2小于6mm时,导致导磁部18与线圈盘4之间的距离过小,使得锅具100在干烧状态容易开裂,且容易造成电磁炉元器件的温升超标,引起安全隐患。
优选地,H2小于或等于15mm,H2大于15mm时,导致导磁部18与线圈盘4之间的距离过大,容易引起线圈对锅具100的加热功率很小,甚至无法对锅具100进行电磁加热。
进一步地,面板3的上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2大于或等于6mm且小于或等于15mm,面板3的上表面与线圈盘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为但不限于6mm、9mm、12mm或15mm。
优选地,导磁部18的下表面与面板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3大于或等于2mm,H3小于2mm时,导磁部18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过小,锅具100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增加,容易造成元器件温升超标,尤其是容易引起线圈盘4温升超标。
优选地,导磁部18的下表面与面板3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H3小于或等于10mm,H3大于10mm时,导磁部18与面板3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线圈对锅具100的加热功率降低,甚至导致无法对锅具100进行加热。
优选地,如图1和图3所示,导磁部18设置在锅具100的底部,并与锅具100相连接。
优选地,锅本体1包括环形的侧壁11、底壁13和连接壁12,底壁13位于侧壁11的下方,连接壁12连接在侧壁11和底壁13之间,连接壁12呈弧形,优选地,沿自上而下的方向,连接壁向内倾斜,底壁的下表面上设有导磁部。
设置导磁部18后,形成了导磁陶瓷锅具100,使陶瓷锅具100能够用于电磁炉。当然,本申请的锅具100也可以用于燃气灶等设备。
至于导磁部18的具体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是设置在锅本体1底部的导磁膜,也可以是附设在锅本体1上的导磁涂层,也可以是嵌设在锅本体1内部的导磁金属纤维,……,在此不再一一列举,由于这些技术方案均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且均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想和宗旨,因而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然,本申请的锅具100不局限于导磁陶瓷锅具100,也可以是普通陶瓷锅具100,均能采用本申请的合理设置H1、H2、H3实现防止锅具干烧开裂的同时,防止电磁炉电器元件被损坏,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锅具100包括锅本体1和锅本体1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裙边14,裙边14支撑在电磁炉上,且裙边14围设出环状区域17,导磁部18位于环状区域内。
导磁部18设置在锅具100底壁13的下表面上,底壁13的边缘向下延伸形成裙边14,锅本体1限定出上端开口的烹饪腔。
锅本体1的底部凸设有裙边14,保证了锅具100放置的平稳性,使锅具100能够稳定地支撑在电磁炉等烹饪设备的面板3上或者平稳的放置在餐桌、橱柜等厨具上。当锅具100放置在电磁炉上时,裙边14与电磁炉的面板3相接触,优选地,裙边14的粗糙度Ra≤8μm,提高了裙边14表面的光滑性,避免裙边14刮花电磁炉的面板3,影响用户体验。
裙边14沿锅具100的周向设置,且呈环形,裙边14形成封闭的环形,使得裙边14能够平稳的支撑锅具100,提高锅具100放置的平稳性和稳定性,为提高裙边14对锅具100支撑的平稳性,裙边14呈圆环形,且圆环形的圆心在锅本体1的轴线上;或者,锅本体1的底部形成有多个裙边14,多个裙边14沿锅具100的周向设置,多个裙边14间隔设置,围设出未封闭的环形,优选地,多个裙边14在锅本体1底部均匀设置。环形裙边14围设出环状区域,或者多个间隔设置的裙边14围设出环状区域,导磁部18位于环状区域内。
优选地,裙边14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缺口15,环状区域通过缺口15与外界相连通。
裙边14上设有缺口15,一方面减少了裙边14与其下方的台面(如电磁炉的微晶面板3或者餐桌、橱柜等的工作台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减少了高温陶瓷锅具100对与其接触的结构的热损坏,另一方面使得裙边14围设出的区域可以通过该缺口15与外界相连通,避免了陶瓷锅具100与其下方的台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密闭腔体,该缺口15形成散热通道,锅本体1底部位于裙边14围设出的区域内的部分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该缺口15及时散至外界,有效的降低锅本体1底部工作时的温度,避免锅本体1底部温度过高造成电磁炉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4温升超标,提高电磁炉的使用寿命。尤其对于环形的裙边14,更需要设置缺口15。对于锅本体1底部设置多个间隔分布的裙边14的情况,可以不用设置缺口,因为相邻两个裙边14之间可以形成散热通道,通过该散热通道可以连通多个裙边14围设出的区域与外界。
优选地,缺口15贯穿裙边14的下表面,使得锅具100底部的热量能够有效地传至外界。
优选地,如图3所示,锅具100还包括锅本体1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加固部19,加固部19用于加固锅本体1,且加固部19的高度不大于裙边14的高度。
由于电磁炉陶瓷锅电磁加热功率比热盘加热的慢炖陶瓷锅功率大很多,较高的温度也导致陶瓷锅具100在加热过程中对电磁炉内的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4)产生比较强烈的热辐射,使电子元器件(特别是线圈盘4)工作温度升高,产生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通过降低导磁陶瓷锅具100的底部厚度来提高陶瓷锅具100的导热性,可以减少陶瓷锅具100对电磁炉内电子元器件的热辐射。但同时,底部厚度减薄后的陶瓷锅具100在高温烧制后底部更容易发生高温变形,故而将本申请的防止陶瓷锅具100底部变形的结构应用在导磁陶瓷锅具100上,具有更大的意义。
通过在陶瓷锅本体1的底壁13的下表面向下凸出形成加固部19,由于加固部19凸出于锅本体1的外底壁13,这相当于增加了陶瓷锅底的局部厚度,从而对锅底起到了有效的加固作用,进而改善了陶瓷锅具100在高温烧制后底部容易发生高温变形的情况,从而优化了陶瓷锅具100的外观,提高了陶瓷锅具100的良品率,加固部19的高度需不大于支撑部的高度,以保证加固部19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支撑部对陶瓷锅具100的稳定支撑,进而保证了陶瓷锅具100的使用可靠性。
优选地,导磁部18为导磁膜,导磁膜粘贴在锅本体1的底部,且导磁部18上设有用于避让加固部19的通孔。
采用导磁膜作为导磁部18,直接将导磁膜粘贴在锅本体1的底壁13的下表面上,即可使陶瓷锅具100导磁,结构和装配工艺均较为简单;由于锅本体1的外底壁13上凸设了加固部19,使得锅本体1的底壁13的下表面不能形成整体的平面,故而需在导磁膜上开设通孔来避让加固部19,以保证导磁膜与锅本体1的有效贴合。
如图4所示,锅具还包括把手16,连接在锅本体的外侧,锅具可以设置一个把手或两个对称分布的把手,把手上设有空腔,用于降低把手的温度。
本申请中的锅具100可以为前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锅本体1上连接导磁部18形成的导磁陶瓷锅具100,也可以是锅本体1本身具有导磁性能的导磁陶瓷锅具100,比如由具有导磁性能的金属材料制备出的陶瓷锅本体1(金属陶瓷),或者由不导磁非金属材料与导磁金属材料混合后制备的陶瓷锅本体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烹饪设备,通过控制导磁部18到线圈盘4的距离,导磁部18到面板3的距离、线圈盘4到面板3的距离,在保证对陶瓷锅具100的加热功率的同时,减少陶瓷锅具100的局部温度差异,避免干烧开裂,同时减少导磁部18对电磁炉元器件的热辐射,特别是线圈盘4,避免元器件温升超标,降低安全隐患。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陶瓷锅具,所述锅具上设有导磁部;
电磁炉,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与所述导磁部对应设置,并位于所述导磁部的下方,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磁炉还包括面板,所述面板位于所述导磁部与所述线圈盘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mm;和/或,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线圈盘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5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mm;和/或,所述导磁部的下表面与所述面板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部设置在所述锅具的底部,并与所述锅具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包括锅本体和所述锅本体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裙边,所述裙边支撑在所述电磁炉上,且所述裙边围设出环状区域,所述导磁部位于所述环状区域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裙边上设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缺口,所述环状区域通过所述缺口与外界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具还包括所述锅本体的底部向下凸出形成的加固部,所述加固部用于加固所述锅本体,且所述加固部的高度不大于所述裙边的高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磁部为导磁膜,所述导磁膜粘贴在所述锅本体的底部,且所述导磁膜上设有用于避让所述加固部的通孔。
CN201820119421.XU 2018-01-24 2018-01-24 电磁烹饪设备 Active CN20792230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9421.XU CN207922306U (zh) 2018-01-24 2018-01-24 电磁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19421.XU CN207922306U (zh) 2018-01-24 2018-01-24 电磁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2306U true CN207922306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05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19421.XU Active CN207922306U (zh) 2018-01-24 2018-01-24 电磁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230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33797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CN207922306U (zh) 电磁烹饪设备
CN205560884U (zh) 一种电磁发热盘支架及新型电加热炉具
CN207610247U (zh) 隔热件及烹饪器具
CN209202765U (zh) 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
CN207230630U (zh) 一种挡热型灶具以及燃气灶
CN206612591U (zh) 加热组件及电压力锅
KR102633700B1 (ko) 사용 편의성이 개선된 유도 가열 방식의 쿡탑
CN210951416U (zh) 一种多功能节能环保炉具
CN204445322U (zh) 电饭煲
CN208029106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器具
CN207612433U (zh) 组合加热源及烹饪器具
CN207610244U (zh) 加热炉具
CN201322341Y (zh) 一种带感温探头的光波炉
CN207610242U (zh) 组合加热源及烹饪器具
CN206507751U (zh) 电磁加热锅
CN214964458U (zh) 一种容器与电炉的新型组合
CN208425896U (zh) 锅具及电磁烹饪设备
CN205425063U (zh) 烹饪器具和加热盘
CN206979339U (zh) 烹饪器具
CN201219816Y (zh) 一种新型陶瓷煲
CN209819606U (zh) 复合加热方式的电炉
CN218626968U (zh) 加热炉具
CN208349365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器具
CN208566768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