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0244U - 加热炉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10244U
CN207610244U CN201721755834.9U CN201721755834U CN207610244U CN 207610244 U CN207610244 U CN 207610244U CN 201721755834 U CN201721755834 U CN 201721755834U CN 207610244 U CN207610244 U CN 2076102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groove
panel
heating member
cook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5583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蒙剑友
罗绍生
江德勇
苏畅
邹伟
江太阳
常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5583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102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102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102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安装腔;面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凹槽,凹槽设置于面板上,凹槽的侧壁和凹槽的底壁均位于安装腔内;加热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且加热装置设置在凹槽的侧壁外侧和凹槽的底壁外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可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使得热量分布更加均匀,烹饪器具内的食物在沸腾过程中翻滚更均匀,避免了热量集中于烹饪器具的底壁造成食物糊锅;同时,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两个方向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也增大了烹饪器具的受热面积,从而提升了加热炉具的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加热炉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炉具。
背景技术
目前,电磁炉均采用单一的线圈电磁感应方式进行加热,一方面由于电磁感应方式对锅具的兼容性具有一定的局限,即采用线圈电磁感应方式的电磁炉只能加热铁质锅具;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线圈盘都是平面线圈盘,即使有凹型,也无法做深凹,使得线圈盘仅能对烹饪器具的底部进行加热,使得加热的部位受限制,造成烹饪器具受热面积小,且仅底部受热,影响加热效率及烹饪食物的口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在于,提出一种加热器具。
有鉴于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底座,底座上设有安装腔;面板,位于底座的上方;凹槽,凹槽设置于面板上,凹槽的侧壁和凹槽的底壁均位于安装腔内;加热装置,设置在安装腔内,且加热装置设置在凹槽的侧壁外侧和凹槽的底壁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包括具有安装腔的底座和具有凹槽的面板,面板安装在底座上,凹槽的侧壁和凹槽的底壁均位于安装腔内,安装腔内设置有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位于凹槽的侧壁和凹槽的底壁外侧,锅具等烹饪器具放置在凹槽内进行加热,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具可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两个方向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使得热量分布更加均匀,烹饪器具内的食物在沸腾过程中翻滚更均匀,避免了热量集中于烹饪器具的底壁造成食物糊锅;同时,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两个方向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也增大了烹饪器具的受热面积,从而提升了加热炉具的加热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放置在凹槽内,凹槽可对烹饪器具进行固定,防止烹饪器具在加热炉具上移动,既可避免烹饪器具靠近加热炉具的边缘而发生危险,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又能使得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位于加热装置的加热中心,避免加热炉具的热能浪费,进一步提升加热炉具的加热效率。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炉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件,第一加热件围设在凹槽的侧壁外侧,第一加热件与凹槽的侧壁相适配;第二加热件,第二加热件设置于凹槽的底壁外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加热装置包括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相互独立工作,使加热炉具的加热方式多样化,用于提升加热炉具的加热性能,通过合理地选择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的加热方式,可以避免单一加热方式在选择锅具方面的局限性,加热方式不局限于电磁感应的方式,即该烹饪器具不仅可加热铁质锅具,也可加热其他材质的锅具;并且,由于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分别位于凹槽的侧壁和底壁外侧,将加热装置拆分为第一加热件和第二加热件可便于加热装置的生产加工,避免加热装置的形状复杂而给实际生产加工造成困难,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围设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腔体;凹槽的侧壁穿过第一开口设置在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围设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腔体,凹槽的侧壁穿过第一开口设置在腔体内,使得第一加热件套设在凹槽的侧壁外侧,便于第一加热件通过凹槽的侧壁对放置在凹槽内的烹饪器具进行加热,增加烹饪器具的被加热面,提升加热效率且使得烹饪器具受热均匀。
可选地,由于凹槽朝靠近面板的方向逐渐扩张变大,形成扩口结构,设置第一开口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的尺寸,进一步使得第一加热件与凹槽的侧壁相适配,有利于提升第一加热件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二加热件设置在第二开口内,且与第二开口相适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加热件设置在第二开口内,使得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的结构紧凑,减小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将凹槽围设在内,提高产品的加热效率,同时,使得放置于凹槽内的烹饪器具的各个部分受热均匀,有利于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为以下任一种:红外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及热盘加热件;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为不同的加热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加热件及第二加热件可以选择红外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及热盘加热件中的任一种,可根据需要的烹饪类型选择合适的加热件类型。具体地,电磁加热件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红外加热件的加热速度快,且占用空间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光波加热件的传热效率较高;微波加热件的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且加热均匀、节能高效;热盘加热件的传热效率较高,可实现快速升温。同时,设置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为不同的加热件,在同一加热装置上,第一加热件与第二加热件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通过不同种类的加热件实现混合加热,使加热装置的加热方式多样化,可避免单一加热方式的局限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面板与凹槽一体成型。
在该技术方案中,面板与凹槽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面板与凹槽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面板与凹槽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面板为微晶玻璃面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面板优选为微晶玻璃面板,微晶玻璃面板具有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和电性能好等优点,且本身无放射性污染,属于环保绿色材料。此外,可向微晶玻璃面板内加入硫元素,加入硫元素的玻璃面板具有较好的红外透过性能,当加热装置的组合加热件中采用红外加热件时,则加入硫元素的玻璃面板可有效地降低红外加热件在热辐射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加热炉具具有更优的加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盖板,盖板上形成有与加热装置相对应的避让区,盖板设置在面板和底座之间;盖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底座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柱与安装槽相适配。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炉具还包括盖板,盖板上形成有与加热装置相对应的避让区,盖板优选为塑胶件,可通过螺钉或卡扣等连接件固定在底座上,面板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在盖板上,便于面板的安装;通过在盖板上设置与加热组件相对应的避让区,可避免盖板受热变形;在盖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底座上设置有安装槽,安装柱与安装槽相适配,便于将盖板组装到底座上,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显示板,设置在面板的下方;控制板组件,设置在安装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炉具中设置有显示板和控制板组件,显示板位于面板的下方,可在面板上显示加热炉具的工作温度、工作状态等,便于用户对加热炉具进行操作;安装腔内还设置有控制板组件,用于对加热炉具进行控制,控制板组件优选设置在显示板的下方,可节省安装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风机,设置在安装腔内,风机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安装腔中设置有风机,风机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使得风机吹出的风朝向加热装置可对加热装置进行散热,降低加热炉具内部的温度,避免加热炉具内的从而延长加热炉具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炉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炉具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加热炉具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底座,102安装腔,104安装槽,20面板,30凹槽,40加热装置,402第一加热件,404第二加热件,406第一开口,408第二开口,50盖板,502安装柱,60显示板,70控制板组件,80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及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炉具。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热炉具,包括:底座10,底座10上设有安装腔102;面板20,位于底座10的上方;凹槽30,凹槽30设置于面板20上,凹槽30的侧壁和凹槽30的底壁均位于安装腔102内;加热装置40,设置在安装腔102内,且加热装置40设置在凹槽30的侧壁外侧和凹槽30的底壁外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器具,包括具有安装腔102的底座10和具有凹槽30的面板20,面板20安装在底座10上,凹槽30的侧壁和凹槽30的底壁均位于安装腔102内,安装腔102内设置有加热装置40,加热装置40位于凹槽30的侧壁和凹槽30的底壁外侧,锅具等烹饪器具放置在凹槽30内进行加热,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具可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两个方向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使得热量分布更加均匀,烹饪器具内的食物在沸腾过程中翻滚更均匀,避免了热量集中于烹饪器具的底壁造成食物糊锅;同时,从烹饪器具的侧壁和烹饪器具的底壁两个方向对烹饪器具进行加热,也增大了烹饪器具的受热面积,从而提升了加热炉具的加热效率,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此外,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放置在凹槽30内,凹槽30可对烹饪器具进行固定,防止烹饪器具在加热炉具上移动,既可避免烹饪器具靠近加热炉具的边缘而发生危险,提高产品的使用安全性;又能使得烹饪器具在加热过程中始终位于加热装置40的加热中心,避免加热炉具的热能浪费,进一步提升加热炉具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装置40包括:第一加热件402,第一加热件402围设在凹槽30的侧壁外侧,第一加热件402与凹槽30的侧壁相适配;第二加热件404,第二加热件404设置于凹槽30的底壁外侧。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加热装置40包括第一加热件402和第二加热件404,第一加热件402与第二加热件404相互独立工作,使加热炉具的加热方式多样化,用于提升加热炉具的加热性能,通过合理地选择第一加热件402及第二加热件404的加热方式,可以避免单一加热方式在选择锅具方面的局限性,加热方式不局限于电磁感应的方式,即该烹饪器具不仅可加热铁质锅具,也可加热其他材质的锅具;并且,由于第一加热件402和第二加热件404分别位于凹槽30的侧壁和底壁外侧,将加热装置40拆分为第一加热件402和第二加热件404可便于加热装置40的生产加工,避免加热装置40的形状复杂而给实际生产加工造成困难,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如图1、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402围设成具有第一开口406和第二开口408的腔体;凹槽30的侧壁穿过第一开口406设置在腔体内。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02围设成具有第一开口406和第二开口408的腔体,凹槽30的侧壁穿过第一开口406设置在腔体内,使得第一加热件402套设在凹槽30的侧壁外侧,便于第一加热件402通过凹槽30的侧壁对放置在凹槽30内的烹饪器具进行加热,增加烹饪器具的被加热面,提升加热效率且使得烹饪器具受热均匀。
可选地,由于凹槽30朝靠近面板20的方向逐渐扩张变大,形成扩口结构,设置第一开口406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408的尺寸,进一步使得第一加热件402与凹槽30的侧壁相适配,有利于提升第一加热件402的加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加热件404设置在第二开口408内,且与第二开口408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加热件404设置在第二开口408内,使得第一加热件402与第二加热件404的结构紧凑,减小第一加热件402及第二加热件404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一加热件402及第二加热件404将凹槽30围设在内,提高产品的加热效率,同时,使得放置于凹槽30内的烹饪器具的各个部分受热均匀,有利于提高食物的烹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加热件402及第二加热件404为以下任一种:红外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及热盘加热件;第一加热件402与第二加热件404为不同的加热件。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402及第二加热件404可以选择红外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及热盘加热件中的任一种,可根据需要的烹饪类型选择合适的加热件类型。具体地,电磁加热件的热转化率较高、加热速度快;红外加热件的加热速度快,且占用空间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光波加热件的传热效率较高;微波加热件的加热速度快,热量损失小,且加热均匀、节能高效;热盘加热件的传热效率较高,可实现快速升温。同时,设置第一加热件402与第二加热件404为不同的加热件,在同一加热装置40上,第一加热件402与第二加热件404采用不同的加热方式,通过不同种类的加热件实现混合加热,使加热装置40的加热方式多样化,可避免单一加热方式的局限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面板20与凹槽30一体成型。
在该实施例中,面板20与凹槽30优选为一体式结构,因为一体式结构的力学性能好,因而能够提高面板20与凹槽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可将面板20与凹槽30一体制成,批量生产,以提高产品的加工效率,降低产品的加工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面板20为微晶玻璃面板。
在该实施例中,面板20优选为微晶玻璃面板,微晶玻璃面板具有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和电性能好等优点,且本身无放射性污染,属于环保绿色材料。此外,可向微晶玻璃面板内加入硫元素,加入硫元素的硫系玻璃面板具有较好的红外透过性能,当加热装置的组合加热件中采用红外加热件时,则加入硫元素的玻璃面板可有效地降低红外加热件在热辐射过程中的热量损失,使得加热炉具具有更优的加热效果。
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使用的加热件的种类,可以相应地选择陶瓷面板等其他材质的面板20,此处就不再针该方面具体情况作一一列举了,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如图2、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盖板50,盖板50上形成有与加热装置40相对应的避让区,盖板50设置在面板20和底座10之间;盖板5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502,底座10上设置有安装槽104,安装柱502与安装槽104相适配。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炉具还包括盖板50,盖板50上形成有与加热装置40相对应的避让区,盖板50优选为塑胶件,可通过螺钉或卡扣等连接件固定在底座10上,面板20可通过胶粘等方式安装在盖板50上,便于面板20的安装;通过在盖板50上设置与加热组件相对应的避让区,可避免盖板50受热变形;在盖板50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502,底座10上设置有安装槽104,安装柱502与安装槽104相适配,便于将盖板50组装到底座10上,可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显示板60,设置在面板20的下方;控制板组件70,设置在安装腔102内。
在该实施例中,加热炉具中设置有显示板60和控制板组件70,显示板60位于面板20的下方,可在面板20上显示加热炉具的工作温度、工作状态等,便于用户对加热炉具进行操作;安装腔102内还设置有控制板组件70,用于对加热炉具进行控制,控制板组件70优选设置在显示板60的下方,可节省安装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加热炉具还包括:风机80,设置在安装腔102内,风机80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40。
在该实施例中,安装腔102中设置有风机80,风机80的出风口朝向加热装置40,使得风机80吹出的风朝向加热装置40可对加热装置40进行散热,降低加热炉具内部的温度,避免加热炉具内的从而延长加热炉具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设有安装腔;
面板,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
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面板上,所述凹槽的侧壁和所述凹槽的底壁均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外侧和所述凹槽的底壁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围设在所述凹槽的侧壁外侧,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凹槽的侧壁相适配;
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于所述凹槽的底壁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件围设成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腔体;
所述凹槽的侧壁穿过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腔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加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开口内,且与所述第二开口相适配。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加热件及所述第二加热件为以下任一种:红外加热件、电磁加热件、光波加热件、微波加热件及热盘加热件;
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第二加热件为不同的加热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与所述凹槽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板为微晶玻璃面板。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具还包括:
盖板,所述盖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加热装置相对应的避让区,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面板和所述底座之间;
所述盖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柱,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柱与所述安装槽相适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具还包括:
显示板,设置在所述面板的下方;
控制板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炉具还包括:
风机,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风机的出风口朝向所述加热装置。
CN201721755834.9U 2017-12-15 2017-12-15 加热炉具 Active CN2076102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5834.9U CN207610244U (zh) 2017-12-15 2017-12-15 加热炉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55834.9U CN207610244U (zh) 2017-12-15 2017-12-15 加热炉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10244U true CN207610244U (zh) 2018-07-13

Family

ID=62798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55834.9U Active CN207610244U (zh) 2017-12-15 2017-12-15 加热炉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102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12957U (zh) 电热炉
CN207610244U (zh) 加热炉具
CN204362330U (zh) 电加热盘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06765355A (zh) 一种新型微波炉
CN206709145U (zh) 一种新型微波炉
CN109931634A (zh) 加热炉具
CN205332286U (zh) 一种闭环控制温度的保温辐热炉组件
CN207610242U (zh) 组合加热源及烹饪器具
CN103672986A (zh) 微波炉
CN208349365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器具
CN208551383U (zh) 烹饪器具
CN202769739U (zh) 一种电陶炉
CN208029105U (zh) 加热组件及加热器具
CN208025578U (zh) 加热器具
CN205425063U (zh) 烹饪器具和加热盘
CN208967856U (zh) 组合式多功能电磁炉
CN212746604U (zh) 一种电磁炉装置
CN202216298U (zh) 一种新型微波炉
CN101273849A (zh) 微波炉烙饼器
CN206617981U (zh) 电磁炉
CN207922306U (zh) 电磁烹饪设备
CN212204638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电磁炉
CN206929809U (zh) 电磁炉和电磁炉炊具
CN208058950U (zh) 加热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02048602U (zh) 一种电磁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