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20711U -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20711U
CN207920711U CN201820053835.7U CN201820053835U CN207920711U CN 207920711 U CN207920711 U CN 207920711U CN 201820053835 U CN201820053835 U CN 201820053835U CN 207920711 U CN207920711 U CN 2079207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chamber
cooling
water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05383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秋梅
王�锋
孙颖涛
李曙泽
郭宗伟
贾天航
张耀永
徐照宝
王杨超
余文冉
杨兴超
田齐开
封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zhou Feilong Auto Par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zhou Feilong Auto Par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zhou Feilong Auto Par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zhou Feilong Auto Par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05383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207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207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207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泵,发动机冷却泵包括泵壳,泵壳具有泵腔,泵腔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泵壳上设有与出液端连通的冷却泵出水口,泵壳上还设有通过回液通道与进液端连通的冷却泵进水口,泵壳具有与发动机连接的连接面,泵壳背离连接面的一侧形成回流侧,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去暖风机口,冷却泵进水口通过供液通道与去暖风机口连通。泵壳具有连接面和回流侧,将去暖风机口布置在回流侧上而将冷却泵进水口和出水口布置在连接面上,合理利用了冷却泵旁侧空间,增加了冷却泵的集成度,并有效减少了冷却泵的占用空间;并且,将去暖风机口设置在泵壳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发动机去暖风机的管道长度,降低了管道的水力损失。

Description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背景技术
发动机冷却系统是保证发动机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系统,该系统应当至少具有冷却大循环和冷却小循环,冷却大循环是指当发动机工作并且温度较高时,冷却液通过离心泵由水箱抽出,依次经过发动机和散热器再回到水箱的循环过程,大循环主要保证冷却液对发动机的散热作用;小循环是指当发动机冷启动时,冷却液经由离心泵输送至发动机中,循环后再回到离心泵,小循环主要保证少量的冷却液的温度快速升高以对发动机进行预热。而目前技术中,大循环中经由离心泵出水口、发动机进液口、发动机出水口、散热器进液口、散热器出水口再回到离心泵中,而离心泵出水口需要通过管道与发动机进液口连接;小循环则经由离心泵出水口、发动机进液口、发动机第二出水口回到离心泵中,而发动机第二出水口同样需要使用管道与离心泵连接。管道连接存在保温效果差、管路复杂、水力损失大等缺陷。
授权公告号为CN206246207U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水泵,该冷却水泵包括叶轮腔和节温器腔,节温器腔与叶轮腔之间设有回流通道,叶轮腔上设有与散热器回水管连通的主进液口,以及与发动机冷却水腔连通的主出液口,节温器腔上设有与供暖管路进液口连通的供暖接口,主进液口上设有与供暖管路出液口连通的供暖回水口。该冷却水泵通过在冷却泵上开设与发动机和暖风机连通的相应接口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管路的设置,改善了上述管道连接具有的缺陷。
该冷却水泵具有与发动机配合连接的连接板,并将主出液口和节温器腔进液口布置在连接板上,而主进液口和供暖接口布置在冷却水泵的周向边缘,使得冷却水泵中的水路结构复杂,且冷却水泵的外部形状的集成度较低,使冷却水泵的体积变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进液口和供暖接口布置在冷却水泵的周向边缘而导致冷却泵外部形状的集成度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冷却泵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冷却泵,包括泵壳,泵壳具有泵腔,泵腔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泵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液端连通的用于连通发动机的进水口的冷却泵出水口,泵壳上还设有通过回液通道与所述进液端连通、且用于连通发动机出水口的冷却泵进水口,所述泵壳具有用于与发动机连接以将所述冷却泵出水口与冷却泵进水口与发动机具有的冷却腔室连通的连接面,所述泵壳背离所述连接面的一侧形成回流侧,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用于与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的去暖风机口,所述冷却泵进水口通过供液通道与所述去暖风机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泵壳具有与发动机连接的连接面,泵壳上背离连接面一侧形成回流侧,将去暖风机口布置在回流侧上而将冷却泵进水口和出水口布置在连接面上,结构更加优化,合理利用了冷却泵旁侧空间,增加了冷却泵的集成度,并有效减少了冷却泵的占用空间;并且,将去暖风机口设置在泵壳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从发动机去暖风机的管道长度,降低了管道的水力损失。
优选的,所述供液通道由所述泵壳内设有的回流腔室所形成,所述去暖风机口开设于所述回流腔室背离所述连接面的侧面上,所述冷却泵进水口开设于回流腔室靠近所述连接面的侧面上。通过在泵壳内设置的回流腔室来尽量避免在泵壳外设置多个用于与各个管道连通的水路结构,有效优化冷却泵外部的结构,降低冷却泵外部的水路复杂程度,提高发动机冷却泵的集合化程度的同时减少了发动机冷却泵的占用空间。
对上述泵壳的一种改进,所述泵壳内还设有节温器腔室,节温器腔室上设有用于与散热器的进水口连通的去散热器管道,节温器腔室上设有与所述回流腔室对接连通的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所述进液端对应连通的回流口,节温器腔室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所述回流口连通以使得冷却泵进入小循环状态、控制所述去散热器管道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进液口连通以使得冷却泵进入大循环状态的节温器,所述泵壳上对应设有用于与散热器的出水口连通的散热器回水口,散热器回水口与所述进液端连通。通过节温器控制节温器腔室进液口和回流口与节温器腔室进液口的接通来控制冷却泵进入小循环和大循环,避免了设置两个节温器而增大占用空间,使得冷却泵体积进一步优化。
对冷却泵进水口的一种改进,所述冷却泵进水口包括用于与发动机的两个出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布置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节温器腔室的中部并与所述回流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设于回流腔室靠近所述连接面的一侧上。发动机的两个出水口与发动机内部的两条冷却腔对应连通,两条冷却腔相对于单个冷却腔散热性能更好,因此冷却泵上设置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以与发动机两个出水口对应。
优选的,所述去暖风机口在所述回流腔室上设于节温器腔室与第二进水口之间。去暖风机口应当与其他进出水口具有一定距离,避免在接配管道时其他进出水口和去暖风机口造成干涉。
优选的,所述回流口与所述散热器回水口均布置在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所述回流口通过设有的回流管道与所述散热器回水口连通。回流口通过回流管道与散热器回水口连通,省去了部分外部管道连接,进一步减少了水力损失,并且结构的集成度更高,减少了冷却泵的占用空间。
优选的,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形成所述回液通道的进液管道,所述散热器回水口与所述进液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道上设有与所述去暖风机口形成冷却回路的暖风机回水口。
更进一步的,所述进液管道上设有膨胀箱回水口,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回流腔室与膨胀箱连通的去膨胀箱口,以与所述膨胀箱回水口形成膨胀箱回路。上述技术方案将进液管道布置在泵壳的回流侧上,并且将散热器回水口、暖风机回水口和膨胀箱回水口均设置在进液管道上,有效增加了冷却泵的集成度,减少冷却泵占用空间;另外,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外部管道的长度,相应的减少了水力的损失;并且,将上述回水口布置在回流侧使得接配管道时更加方便快捷。
优选的,所述回流腔室围绕所述泵腔环形布置。回流腔室环形布置有效增加了回流腔室的延伸长度,使得各个出水口和进水口得以分散布置,避免相互造成干涉,同时,优化了泵壳内部结构,提高冷却泵的集成度,进一步减少冷却泵的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3为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的立体图1;
图6图1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的立体图2;
附图中:1-冷却泵出水口,2-第二进水口,3-第一进水口,4-回流腔室,5-回流管道,6-去暖风机口,7-去散热器管道,8-去膨胀箱口,9-四通结构,10-散热器回水口,11-暖风机回水口,12-膨胀箱回水口,20-泵壳,30-叶轮泵,40-泵腔,50-节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发动机冷却泵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发动机冷却泵包括泵壳20,泵壳20中设有用于安装叶轮泵30的泵腔40,泵腔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泵壳20上设有将发动机的进水口与出液端连通的冷却泵出水口1,泵壳上还设有通过回液通道与进液端连通、且与发动机出水口连通的冷却泵进水口,回液通道具体为进液管道,泵壳20具有与发动机连接的连接面,连接面形成安装侧,泵壳上背离连接面的一侧形成与安装侧相对的回流侧,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去暖风机口6,冷区泵进水口通过供液通道与去暖风机口6连通,供液通道具体为泵壳内设有的回流腔室4,去暖风机口6开设于回流腔室4背离连接面的侧面上,而冷却泵进水口开设于回流腔室4靠近连接面的侧面上。冷却泵的安装侧和回流侧分布在冷却泵的两侧,使得冷却泵两侧结构分布更加匀称,充分利用冷却泵旁侧空间,达到了减少冷却泵周向的占用空间以缩小冷却泵体积的目的,因此冷却泵的结构更加合理紧凑。
泵壳20内设有节温器腔室,节温器腔室内设有蜡式节温器50,节温器腔室上设有与散热器进水口连通的去散热器管道7,节温器腔室上设有与回流腔室4对接连通的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进液端对应连通的回流口,蜡式节温器50控制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回流口连通时冷却泵进入小循环状态,蜡式节温器50控制去散热器管道7与节温器腔室进液口连通时冷却泵进入大循环状态。
另外,冷却泵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2,第一进水口3与发动机第一出水口对应连通,第二进水口2与发动机第二出水口对应连通,第一进水口3设于节温器腔室中部并与回流腔室4连通,第二进水口2开设在回流腔室4上。发动机上的发动机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对应发动机上两条冷却液腔,两条冷却液腔能够有效提高发动机的散热冷却效率,相应的在发动机冷却泵上设置第一进水口3和第二进水口2以与两条冷却液腔相应连通。
回流腔室4围绕泵腔40环形布置,并且一端延伸至节温器腔室、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进水口2处。回流腔室的环形布置方式有效增加了回流腔室的延伸长度,使得各个出水口和进水口得以分散布置,避免相互造成干涉,同时,优化了泵壳内部结构,提高冷却泵的集成度,进一步减少冷却泵的占用空间。
其中,进液管道设在泵壳20上的回流侧,进液管道由四通结构9的一条通路形成,四通结构9的其他通路一一形成散热器回水口10、暖风机回水口11和膨胀箱回水口12,回流口通过泵壳上设置的回流管道5与散热器回水口10连通进而与泵腔40的进液端连通。
对去暖风机口的一种改进,去暖风机口6在回流腔室4上并设于节温器腔室与第二进水口2之间,避免与其他进出水口形成干涉。
其中,泵壳40上设有与进液端连通的进液管道,散热器回水口与进液管道连通,进液管道上还设有与暖风机出水口连通的暖风机回水口11,以及与膨胀箱出水口连通的膨胀箱回水口12,泵壳上还设有将回流腔室4与膨胀箱连通的去膨胀箱口8;更具体的,进液管道为四通结构9,四通结构的三条通路与相应的散热器的出水口、暖风机的出水口、膨胀箱的出水口一一对应连通,以形成相应的各个部分的回路,回流管道5连通在形成散热器回水口10的四通结构9的通路上。四通结构9将散热器回水口10、暖风机回水口11和膨胀箱回水口12集中设置在一起,降低了冷却泵外部的结构复杂程度。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去暖风机口开设于回流腔室上,在其他实施例中可将去暖风机口设置在去散热器管道上、发动机第一出水口上或者发动机第二出水口上,去暖风机口设置在上述位置时暖风机仅在大循环启用时才启动供暖,较为符合平常使用习惯。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采用蜡式节温器来切换冷却泵的大循环和小循环状态,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电子节温器。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冷却泵进水口包括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仅采用单个进水口,相应的发动机上也采用单个的冷却液腔及单个发动机出水口,同样能够实现对发动机的散热降温。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将去暖风机口设于节温器腔室与第二进水口之间的回流腔室上,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只需保证去暖风机口与回流腔室连通并不受节温器工作状态影响即可(即节温器的工作状态不会切断去暖风机口所形成的回流通路),其设置位置可更具实际使用情况改变,例如设置在节温器腔室中部或回流腔室侧壁上。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泵壳上设有去膨胀箱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三通和软管将膨胀箱直接与发动机冷却液腔连通。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采用四通结构以与散热器的出水口、暖风机的出水口、膨胀箱的出水口与泵腔的进液端连通,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各自的管道将散热器的出水口、暖风机的出水口、膨胀箱的出水口与泵腔的进液端连通。
上述发动机冷却泵实施例中采用叶轮泵,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泵。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冷却泵,包括泵壳,泵壳具有泵腔,泵腔具有出液端和进液端,泵壳上设有与所述出液端连通的用于连通发动机的进水口的冷却泵出水口,泵壳上还设有通过回液通道与所述进液端连通、且用于连通发动机出水口的冷却泵进水口,所述泵壳具有用于与发动机连接以将所述冷却泵出水口与冷却泵进水口与发动机具有的冷却腔室连通的连接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背离所述连接面的一侧形成回流侧,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用于与暖风机的进水口连通的去暖风机口,所述冷却泵进水口通过供液通道与所述去暖风机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液通道由所述泵壳内设有的回流腔室所形成,所述去暖风机口开设于所述回流腔室背离所述连接面的侧面上,所述冷却泵进水口开设于回流腔室靠近所述连接面的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内还设有节温器腔室,节温器腔室上设有用于与散热器的进水口连通的去散热器管道,节温器腔室上设有与所述回流腔室对接连通的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所述进液端对应连通的回流口,节温器腔室内安装有用于控制所述节温器腔室进液口与所述回流口连通以使得冷却泵进入小循环状态、控制所述去散热器管道与所述节温器腔室进液口连通以使得冷却泵进入大循环状态的节温器,所述泵壳上对应设有用于与散热器的出水口连通的散热器回水口,散热器回水口与所述进液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泵进水口包括用于与发动机的两个出水口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和第二进水口布置在所述连接面上,所述第一进水口设于所述节温器腔室的中部并与所述回流腔室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设于回流腔室靠近所述连接面的一侧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暖风机口在所述回流腔室上设于节温器腔室与第二进水口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口与所述散热器回水口均布置在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所述回流口通过设有的回流管道与所述散热器回水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形成所述回液通道的进液管道,所述散热器回水口与所述进液管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道上设有与所述去暖风机口形成冷却回路的暖风机回水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道上设有膨胀箱回水口,所述泵壳的回流侧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回流腔室与膨胀箱连通的去膨胀箱口,以与所述膨胀箱回水口形成膨胀箱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流腔室围绕所述泵腔环形布置。
CN201820053835.7U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Active CN2079207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3835.7U CN207920711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053835.7U CN207920711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20711U true CN207920711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173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053835.7U Active CN207920711U (zh) 2018-01-12 2018-01-12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207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9564A (zh) * 2019-07-24 2019-09-20 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集成式冷却水泵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59564A (zh) * 2019-07-24 2019-09-20 郑州飞龙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集成式冷却水泵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5043B (zh) 电池和电池模块
CN106299411B (zh) 燃料电池热管理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CN105422247A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7920711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泵
CN105697120A (zh) 一种基于分体冷却及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新型智能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3939190A (zh) 一种利用排气管辅助加热的发动机冷却循环系统
CN212508518U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10686108U (zh) 一种发动机辅助冷却系统
CN211874738U (zh) 一种吸水泵电机的冷却循环系统
CN201898129U (zh) 爆炸环境用内外热交换水冷系统
JP6369120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冷却装置
CN212604652U (zh) 一种电动工业车辆的热管理系统
CN205477879U (zh) 一种基于反向冷却的发动机智能冷却系统
CN209761753U (zh) 并联双泵导液装置及其液冷散热系统
CN111691966A (zh) 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
CN106894905A (zh) 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冷却系统
CN215370019U (zh) 机动车暖风水箱
CN111438832A (zh) 一种高分子材料多功能实验用密炼机温控系统
CN219083247U (zh) 壁挂式水暖系统
CN114991249B (zh) 一种电动挖机热管理控制方法
CN219012731U (zh) 一种机体缸盖独立冷却的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7960761U (zh) 一种内嵌型气液组合式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13117416U (zh) 变速器油液冷却结构
CN220648568U (zh) 一种中央空调水循环泵冷却装置
CN100587236C (zh) 发动机的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