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917046U -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917046U
CN207917046U CN201720377080.1U CN201720377080U CN207917046U CN 207917046 U CN207917046 U CN 207917046U CN 201720377080 U CN201720377080 U CN 201720377080U CN 207917046 U CN207917046 U CN 207917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rank
mentioned
fixed
rocking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7708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伏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DING (TIANJIN) TRAD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7708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917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917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917046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的新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新的三轮以上车辆用车架机构,可搭配在自行车或摩托车上,以达到车辆操作顺畅、侧倾自如、动态答应性良好,四个车轮完全贴地抓地力平均、刹车性良好、不侧滑驾驶安全可靠,同侧前后两轮都有平衡补正机能使车辆过障能力强、骑行时车体不左右摇晃稳定顺畅,还有,车身窄化及结构轻巧又能在极慢速下或停车时脚不触地的骑行,让驾驶操作更稳定舒适,确保和其他用路人和谐友善共用行路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以上之自行车、电动或汽油摩托车的新操作方法和结构,更确切的是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三轮及四轮自行车或摩托车都不能在政府允诺的道路空间同其它传统车辆和平友善共用道路空间,其缺点在于车宽过大、占道碍路、车型过重行驶笨拙、让人躲闪心生不安,尤其是传统两轮车行驶不稳易于侧滑摔倒伤已伤人。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三轮以上车辆的新控制方法,旨在提供一种过障能力强,骑行时车体稳定顺畅不左右摇晃,又能在极慢速下或停车时脚不触地的骑行,让驾驶操作更稳定舒适,确保和其他路人和谐友善共用行路空间。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特征和目的包括;采用平行行车方向的双曲柄式车叉带动各自车轮,可极度窄化车宽;同侧双曲柄式车叉双车轮独立悬吊,使配置前后各两轮的四轮车辆能完全贴地行驶;加挂本实用新型两轮平衡补正机构的车辆,可达到下列特征:各个车轮能被操作侧倾自如;各个车轮会自动平衡补正抓地力,保持平均平稳贴地;同侧两车轮保持一者升另一者降相互补正跳动,使车身只上下跳动,不左右摇晃扭动,伤害骑者腰脊;当在单边车轮过障时,左右轮会互相补正减少车身跳动,甚至不跳动;两轮车叉的驱动采用机械强制式、双方向、无间隙传动,即便同侧两轮同时离地腾空时,两个车轮能自保平衡正确姿势免于下垂过度,确保再着地的安全,同时,本实用新型机构支持车轮的缓冲减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予以实现,于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它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曲柄枢轴,用以枢接上述两个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和一个前叉管,前叉管的上端是枢接在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可左右转动,前叉管的下端固定着上述曲柄枢轴;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组多个机械组件,其特征是机械式、正负双方向、无间隙、强制性传递受力之平衡补正机能,其实质功能是用以连接上述两个左右曲柄的传递受力枢接点,并经由这两个枢接点双向的传递上述两个前轮的受力,机械式的强制两个前轮一个上升另一个则下降,反之一个下降则一个上升的相对运动,以方便车辆的侧倾和常保前两轮良好的触地与抓地力,此外,当两个前轮同时遭受顶升力量时,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还能吸震缓冲受力,又当两个前轮腾空离地时也能缓缓伸张,保持前两轮良好姿势和位置,以利车辆再着地时的平稳顺畅;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还有,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中央支撑两端悬梁式前曲柄枢轴,它的中央设有支撑固定部,两自由端对称左右延伸,用以枢接上述两个前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称的在上述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一个支管,它的下端固定上述前曲柄枢轴的固定部形成一体式结构,它的上端是一个固定部,中段是一个滑动配合的滑动部,一个直管式减震器,它有一个支管和一个缸体,具有吸震减震阻泥作用,一个连接桥,它一端和上述直管式减震器的缸体外壁连接一体,一端设有筒式衬套和上述支管滑动部配合,中央部位设有连接固定部,一个头管,它枢接在上述车架体机构的首管中,一个直排式双叉肩架,中央向上固定上述一个头管,两侧端向下设有两个固定部,固定上述支管的上端固定部和上述减震器的支管自由端,使两者前后平行并排,一个前两轮补正机构,它包括;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它被固定到上述一个连接桥上和上述直管式减震器形成一体同步活动,它设有两个对应对称的等长摇臂垂直于上述支管左右摆动,该摇臂的外侧端设有枢接部,一个左前球头连接轴和一个右前球头连接轴,两者的一端分别绕行的枢接到上述对应的摇臂的外侧端枢接部,另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左右前曲柄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球头连接轴和后等臂摇杆组的传递并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当后两轮同时受力时,部份分力会传递给上述固定在左右后减震器中心线的摇杆组枢轴,然后再由左右后减震器共同吸收。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还有,上述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的的一个后轮架机构,其特征还包括;一个左后轮和一个右后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后轮曲柄和一个右后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固定于车架的一个轴心上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后轮和右后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固定在车架端的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后叉组,它包括一个左曲柄枢轴和一个右曲柄枢轴,它被同轴的固定在车架上用以枢接上述两个左右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曲柄枢轴上共轴的自由摆动;一个后叉管组,其上端利用一个后双叉肩架固定着二支平行对称的左右后减震器的一端,上述后双叉肩架被固定到车架顶部;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个后等臂摇杆组,它设有一个后摇杆组枢轴,固定在前述左右后减震器中心线位置上,用以枢接支撑一个后等臂摇杆,该摇杆的两个左右摇臂可在前述摇杆组枢轴上自由摆动,左右摇臂外侧端各自设有一个摇臂枢接点;一个左后球头连接轴和一个右后球头连接轴,它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对应的等臂摇杆的摇臂枢接点上,另一端枢接到两个后轮曲柄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球头连接轴和后等臂摇杆组的传递并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当后两轮同时受力时,部份分力会传递给上述固定在左右后减震器中心线的摇杆组枢轴,然后再由左右后减震器共同吸收。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的三轮车外观图
图2所示是图1中的前叉管组零件分解图
图3所示是一个前置式前曲柄的前轮架机构示意图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排式前叉的前两轮式车架示意图
图5所示是图4中的前轮架机构零件分解图
图6所示是一个后两轮式的四轮式车架外观图
图7所示是图6中后轮架机构的零件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的三轮车外观图,图中所示1是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装有一个后车轮3-2-1的后轮架机构3 和一个前轮架机构2,左前轮2-16,右前轮2-17分别装在对应的左前曲柄2-1 和右前曲柄2-3的自由端,左右两个曲柄的另一端被一支曲柄枢轴2-3枢接可以上下自由摆动,2-3曲柄枢轴两端被左右前减震器2-5、2-4固定住,所述减震器是广泛习用在摩托车的前叉用减震器(如浙江名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前叉直筒减震器,零件编号MJDZDS-P∮或MJDEGS-T∮,公司网址www.zjmingzhen.com),该等减震器有一个筒形缸体和一个轴状支管组成,两者被衬套良好支撑可以在共同轴心线上相对滑动,并保有良好的刚性互相支撑承受负荷,左右减震器的上端被固定到2-7双叉肩管的两个歧管中,所述双叉肩管的中央朝上固定有一支2-10头管,以上由2-5、2-7、2-6和2-10共同组成一个前叉管组2-6,该前叉管组上端的2-10头管枢接到3-0车架前部的首管2-9 之中,可自由转动并和车架3-0同步左右倾摆,2-8是前等臂摇杆组,被一个前摇杆枢轴2-11枢接固定到前述两个减震器的中心线上和减震器同步上下移动,所述前等臂摇杆组2-8的两侧翼分别绕性枢接到对应的左前球头连接轴2-12和右前球头连接轴2-13的上端,所述连接轴的下端则分别绕性枢接到对应的左右曲柄的左右前受力点2-14和2-15,于是如上述组合,任何一个前轮受力或碾过障碍物向上或向下位移时,便会经由该侧的曲柄,再通过该曲柄的受力点、球头连接轴、等臂摇杆组的摇臂把受力传递到对侧车轮去,保持两个前车轮的受力相互平衡,也可以把位移传递到对侧车轮,使两个前车轮形成上下对应的互动,使车头不会左右摆动,只会上下跳动以保持行车操控的稳定性。
图2所示是图1中的前叉管组零件分解图,用以了解上述前叉管组的零件和组装关系,图中之图号标识和名称对照如下,0-1螺丝、0-2套环、0-3垫片、 0-4轴承、0-5带垫环螺丝、0-6小轴承、0-7螺栓、0-8螺帽、0-9六角帽螺丝,以上0-1到0-9属五金标准件,以下是专用件,左前减震器2-5和右前减震器 2-4中间有一个桥架搭接成为一体结构,其下端是由一个筒形的左前缸体2-51 和右前缸体2-41构成,里头用衬套滑配支撑二个轴状的左前支管2-52和右前支管2-42,所述左右前缸体下端开口部,从开口的内侧先用0-3垫片抵住前曲轴枢轴2-3的外侧轴肩部,再用套环0-2和螺丝0-1把上述缸体下端开口部向内锁紧并靠住前曲柄枢轴2-3的两个轴肩部,同时让垫片0-3抵紧装置在左右前曲柄2-1、2-2内孔的轴承0-4,借此让上述两个前曲柄良好的分别枢接在2-3 前曲柄枢轴上,2-14左前受力枢接点和2-15右前受力枢接点设置在对应的左右前曲柄的中段,它以前曲柄枢轴2-3为支点形成一个力臂,把上述前曲柄的自由端的车轮受力传递给对应的左右前球头连接轴2-12和2-13,该等连接轴的上端利用螺栓0-7、螺帽0-8枢接到2-81前摇臂枢接点2-81上,2-8是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其中心装置有两个小轴承0-6,利用2-11前摇杆组枢轴枢接到上述左右前缸体2-51和2-41的中心线上一个固定孔,再用螺丝0-5确实锁固,让上述2-8前等臂摇杆组和2-51及2-41同步上下移动,2-52左前支管和2-42右前支管上端平行的固定到2-7双叉肩架两侧,该双叉肩架中央向上固接一个头管2-10,由此使得2-52、2-42、2-7、2-10成为一个刚性体,用以支撑2-51、2-41和固定在它开口处的2-3前曲柄枢接轴一齐平顺的沿2-52及2-41轴心线上滑动,并且吸收由前曲柄传来的受力起到减震的作用。
图3所示是一个前置式前曲柄的前轮架机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前轮机构2 和图1所示的零件和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前曲柄自由端B(装置车轮的一端) 的朝向不同而已,这种方式也同样的具有自动平衡前两轮的机能,2-10是头管,它枢接在2-9首管之中,3-0是车架。
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直排式前叉的前两轮式车架示意图,它和图1 所示不同之处在前轮架机构,它的肩架采用直排式双肩架结构(图1所示的肩架2-7是左右并排方式),如2-7-1所示可以减少前两轮之间的占位,更方便前两轮进一步的窄化,2-42-1是后排前支架,2-41-1是后排前缸体,它排列在 2-52-1前支管的后方,其结构及功能和图1所示的2-41和2-51相同,2-52-1 前支管的下端固定一支横向的曲柄枢轴(如图5所示的2-3-1)用来支撑左右前曲柄2-1、2-2,两个前曲柄之间枢接着2-12左前球头连接轴和2-13右前球头连接轴(如图5所示),两个连接轴上端枢接到2-8-1支架式等臂摇杆组上,该摇杆组利用一个2-8-2倒立U形支架支撑,再用两个2-8-3固定螺固定到2-52-3 连接桥,使2-8-2和2-41-1同步上下活动,2-52-2是衬套管,它和2-52-3固接在一起并和2-52-1前支管外径滑配在一起,用来辅助支撑和引导2-52-3另一端的2-41-1后排前缸体同步上下活动,以上如此安排可以得到和上述图1所示相同的效果,两个前轮及受力和位移可以互相互动和相互平补正平衡,图1所示减震器也可以类似以上图3、图4所示方式的布置,从平行布置方式改为前后直排的方式,其中一个减震器也可简化改装成带引导衬套的结构,如此均属简单工艺改装,其功效一同于本实用新型之述求。
图5所示是图4中的前轮架机构零件分解图,用以了解上述前轮架机构的零件和组装关系,2-3-1是一个中央支撑式前曲柄枢轴,它在环形部D和2-52-1 前支管固接成一体,其朝外侧的端部E是螺牙部,用来和0-1-1带帽配合锁固左前曲柄2-1到2-3-1中央支撑式前曲柄枢轴之上,另一侧的左前曲柄2-2也是同样的方式被锁紧枢接在2-3-1之上,2-52-2衬套管和2-52-1前支管有衬套支撑相互滑动配合,它通过2-52-3连接桥和2-41-1后排前缸体连接成一体,起到防转及定向的功能,连接桥2-52-3的中部两侧设有翼形突出部分,并设有螺孔用以锁固U型支架2-8-2,该U型支架通过一个支轴孔F枢接2-8-1支架式前等臂摇杆组,0-7螺栓和0-8螺帽通过2-8-1的两端孔枢接2-12和2-13左右前球头连接轴。
图6所示是一个后两轮式的四轮式车架外观图,图中所示3是一个后轮架机构,它包括一对平行装置的左后曲柄3-1和右后曲柄3-2,所述后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到3-0车架上,在一个共同轴心A上各自自由上下摆动,所述后曲柄的外侧端枢接各自对应的左右后轮,其中段设有左后轮传递受力枢接点3-14和右后轮受力枢接点3-13,用以传递受力于两个左右后减震器3-5、3-4和3-16、 1-17左右后轮之间,枢接在两个后减震器3-5、3-4之上有一个3-8后等臂摇杆组,它的两侧端枢接到3-12左后球头连接杆和3-13右后球头连接杆的上端,它类似于图1所述的2-8前等臂摇杆组的功用,使两个后车轮的受力和过障碍物时的上下位移可以互相平衡补正,得到减震和保持车架只会上下跳动,不会左右摇摆扭伤骑者腰椎和影响稳定乘骑的机能。
图7所示是图6中后轮架机构的零件分解图,用以了解上述图6之中后轮架机构3的零件和组装关系,图中所示0-2套环、0-4轴承、0-5带垫环螺丝、 0-7螺栓、0-8螺帽、0-9六角帽螺丝是五金标准件,可以从自行车和摩托车五金配件市场购得,以下是专用零件,3-1和3-2左右后曲柄,它在图中的左侧端枢接孔装置有轴承0-4,两个后曲柄分别利用3-31左后曲柄枢轴和3-32右后曲柄枢轴先通经一个外侧的后曲柄支架3-33,再穿过后曲柄的0-4轴承孔,然后把所述曲柄枢轴搁在中间的后曲柄支架之中,起到支撑轴端的功用,有关后曲柄枢接点的轴向间隙,可先锁紧中央的一个后曲柄支架(该支架设有开口,用螺丝从它的上侧小孔锁紧开口便可夹紧支架内孔),再利用带有内螺牙的3-34 锁紧套,将其内孔旋在左右曲柄枢轴的外侧螺纹部上,并让锁紧套的外径滑动配合在3-33后曲柄支架内孔中,再适度的旋紧锁紧套以消除0-4轴承配对的轴向间隙,并适度的给予预压取得需要的刚性,这种设计在日后维修保养时可以随时调整上述锁紧套,以保持后曲柄的支撑刚性和服务功能,两个左右后球头连接杆如图所示的连接在两个后曲柄和后等臂摇杆之间,图中3-8后等臂摇杆组被一对轴承0-6支撑在中心孔上,再利用一个后摇杆组枢轴3-11通过上述轴承内孔固定到3-5、3-4两个左右后缸体的中心线上的一个承接孔,然后用一个 0-5带垫环螺丝锁紧,确保3-8后等臂摇杆组有良好的刚性,可和3-51、3-41 左右后缸体同步在3-52、3-42左右后支管轴心线上顺畅滑动,3-7是后减震器支架用以固定3-52和3-42用,它上面设有四个螺孔,用来固定3-7到(如图6 所示)3-0车架上用的。
以上各图只是列举依据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具体实施案例之一,依习知工程手段简单的变更上述工程结构,不能超脱本实用新型权利之述求范围,比如减震器可以上下倒置(把缸体放在上头,支管放在下部)而其作用和功能不变,轴承可用各式滚动轴承也可用衬套式滑动轴承,整车各个组件间的结合固定方法可以利用永久性不可拆卸的方式,也可拆开成多个零件再利用紧固件组合到一起的方式代替,图中所示的螺栓螺帽固定方式也可以改用焊接、铆合、锁合的方式,摇臂的枢接也可以改用外置轴承(枢接在轴端,不是在摇臂内孔)方式,各个组件外观形状可依美观及功能要求选取各式各样的形状和材料,车架也可沿用各种既有的自行车、摩托车的外形与结构,总之,所示各图只是一种举例不是一种限制。

Claims (3)

1.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前曲柄枢轴,用以枢接上述两个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和一个前叉管组,前叉管组的上端是枢接在上述车体机构的首管可左右转动,前叉管组的中部利用一个双叉肩架固定着二支平行对称的左右下减震器的一端,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固定到上述曲柄枢轴的对应端,其中间设有桥架连接成一体;一个前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它设有一个前摇杆组枢轴,固定在前述左右前减震器的桥架中心线位置上,用以枢接支撑一个前等臂摇杆组,该摇杆组设有两个左右摇臂可在前述摇杆组枢轴上自由摆动,上述左右摇臂外侧端各自设有一个前摇臂枢接点;一个左前球头连接轴和一个右前球头连接轴,它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对应的等臂摇杆的前摇臂枢接点上,另一端枢接到两个前轮曲柄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当任何一侧前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前球头连接轴和前等臂摇杆组的传递并迫使另一侧的前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前两轮的机能,当两轮同时受力时,部份分力会传递给上述固定在左右减震器中心线的摇杆组枢轴,然后再由左右减震器共同吸收;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2.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
a.一个车体机构,它包括一个首管可供装置前轮架机构,一个固定部可供装置后轮架机构;
b.一个前轮架机构,它包括:一个左前轮和一个右前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前轮曲柄和一个右前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共同轴心上可平行上下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前轮和右前轮,两个曲柄上面距其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前叉组,它包括一个中央支撑两端悬梁式前曲柄枢轴,它的中央设有支撑固定部,两自由端对称左右延伸,用以枢接上述两个前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称的在上述曲柄枢轴上共轴自由摆动,一个支管,它的下端固定上述前曲柄枢轴的固定部形成一体式结构,它的上端是一个固定部,中段是一个滑动配合的滑动部,一个直管式减震器,它有一个支管和一个缸体,具有吸震减震阻泥作用,一个连接桥,它一端和上述直管式减震器的缸体外壁连接一体,一端设有筒式衬套和上述支管滑动部配合,中央部位设有连接固定部,一个头管,它枢接在上述车架体机构的首管中,一个直排式双叉肩架,中央向上固定上述一个头管,两侧端向下设有两个固定部,固定上述支管的上端固定部和上述减震器的支管自由端,使两者前后平行并排,一个前两轮补正机构,它包括;一个前等臂摇杆组,它被固定到上述一个连接桥上和上述直管式减震器形成一体同步活动,它设有两个对应对称的等长摇臂垂直于上述支管左右摆动,该摇臂的外侧端设有枢接部,一个左前球头连接轴和一个右前球头连接轴,两者的一端分别绕行的枢接到上述对应的摇臂的外侧端枢接部,另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左右前曲柄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球头连接轴和后等臂摇杆组的传递并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当后两轮同时受力时,部份分力会传递给上述固定在左右后减震器中心线的摇杆组枢轴,然后再由左右后减震器共同吸收;
c.一个后轮架机构,可供安装至少一个后车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其中一个后轮架机构,其特征是它包括;一个左后轮和一个右后轮,它们平行于行车方向一左一右相互对应布置,并枢接在各自的轮轴上自由活动;一个左后轮曲柄和一个右后轮曲柄,两个曲柄的一端被枢接在固定于车架的一个轴心上摆动,两个曲柄的另一侧自由端各别固定对应的左后轮和右后轮,两个左右后轮曲柄上面距其固定在车架端的枢接点适当距离各别设有一个左右后轮传递受力枢接点;一个后叉组,它包括一个左后曲柄枢轴和一个右后曲柄枢轴,它被同轴的固定在车架上用以枢接上述两个左右后轮曲柄,使两个曲柄左右对应的在前述后曲柄枢轴上共轴的自由摆动;一个后叉管组,其上端利用一个后双叉肩架固定着二支平行对称并被一个桥架连接成一体的左右后减震器的一端,上述后双叉肩架被固定到车架顶部;一个后两轮平衡补正机构,它包括一个后等臂摇杆组,它设有一个后摇杆组枢轴,固定在前述左右后减震器的桥架中心线位置上,用以枢接支撑一个后等臂摇杆,该摇杆的两个左右摇臂可在前述摇杆组枢轴上自由摆动,左右摇臂外侧端各自设有一个摇臂枢接点;一个左后球头连接轴和一个右后球头连接轴,它的一端分别绕性的枢接到上述对应的等臂摇杆的摇臂枢接点上,另一端枢接到两个后轮曲柄上对应的受力枢接点上,当任何一侧后轮受力或位移都会经由两个后球头连接轴和后等臂摇杆组的传递并迫使另一侧的后轮产生对应的上下位移和反作用力,达到平衡补正后两轮的机能,当后两轮同时受力时,部份分力会传递给上述固定在左右后减震器中心线的摇杆组枢轴,然后再由左右后减震器共同吸收。
CN201720377080.1U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917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7080.1U CN207917046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7080.1U CN207917046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917046U true CN207917046U (zh) 2018-09-28

Family

ID=63611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77080.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917046U (zh) 2017-03-31 2017-03-31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91704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37A (zh) * 2017-03-31 2018-10-16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57337A (zh) * 2017-03-31 2018-10-16 扬顶(天津)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108657337B (zh) * 2017-03-31 2020-06-26 扬顶(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57337A (zh)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EP3331754B1 (en) Motor vehicle front suspension
US8851221B2 (en) Motorcycle
CN1655982B (zh) 车辆悬挂系统
DE60109267T2 (de) Verbessserungen an fahrzeugen mit zwei lenkbaren vorderrädern und mindestens einem antreibenden hinterrad
CN101693438B (zh) 一种重载型油气弹簧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
US9193415B1 (en) Tricycle apparatus with rear independent transverse suspension and related components
CN100453394C (zh) 一种轻便三轮车及其车架
US9815514B2 (en) Vehicle steering system
US8739914B2 (en) Three-wheeled vehicle with steering apparatus configured for enhanced operation during a banking turn
US20180222268A1 (en) Motor vehicle wheel suspension, motor vehicle assembly, motor vehicle forecarriage and motor vehicle thereof
JP2004131063A (ja) 前輪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BRPI0906881B1 (pt) articulação de direção
CN207917046U (zh)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105966188A (zh) 汽车防侧倾离心力滑动阻断式车体自平衡全独立悬架系统
US20060175109A1 (en) Motorcycle with front side wheels
CN108202822A (zh) 一种三轮以上之车辆用车架机构
CN201530317U (zh) 重载型油气弹簧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
US6837506B2 (en) Bicycle frame
US11554831B2 (en) Arrangement for a bicycle fr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CN100999241A (zh) 倒三轮车
CN206528577U (zh) 一种摩托车前悬挂系统的结构
GB2435019A (en) Motorcycle front suspension and steering arrangement
CN108556589A (zh) 一种实现无级调节的fsae赛车横向稳定杆
CN214356033U (zh)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转向架的铰接构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8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0626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