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60267U - 底盘组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底盘组件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60267U
CN207860267U CN201721745090.2U CN201721745090U CN207860267U CN 207860267 U CN207860267 U CN 207860267U CN 201721745090 U CN201721745090 U CN 201721745090U CN 207860267 U CN207860267 U CN 207860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backplate
mounting hole
connecting bracket
chassis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4509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家军
张启华
郭洁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O Hold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O Nextev Ltd filed Critical NIO Nextev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4509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60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60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60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底盘组件及汽车。其中,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设置于所述底盘下方的底盘护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和所述底盘护板之间的连接支架,所述底盘护板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固定于所述底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盘与底盘护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支架与底盘护板及底盘相连接从而允许在底盘护板和底盘之间设置更多的固定点,保证了底盘护板的连接稳定性,确保在底盘护板在行车过程以及整车风洞/涉水等试验过程满足强度要求,并且在连接支架上分别设置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分别与底盘和底盘护板连接从而降低安装难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底盘组件的强度。

Description

底盘组件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盘组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由于地面的情况复杂多变,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容易与外界物体磕碰而造成底盘的损伤,进一步还可能造成变速箱或发动机的损坏,因此汽车底盘一般都会设置底盘护板,底盘护板是根据不同车型量身设计的防护装置,其目的是保护汽车底盘,防止汽车底盘与外部物体接触而损伤汽车底盘。
现在一般采用固定件(例如螺栓)将底盘护板安装固定至汽车底盘上,然而汽车底盘与汽车护板之间并未完全贴合,由于两者之间的贴合面有限,则汽车底盘与底盘护板之间的固定点数量较少,从而导致汽车底盘护板无法稳定安装至底盘。例如,汽车在进行整车风洞或涉水试验时,气流或水流对底盘护板会产生一定的阻力,阻力分散至每个固定件对应的固定点上,由于固定点的数量较少,因此分散到每个固定点上的阻力会相对较大,若该阻力超过固定点的承受范围将会导致底盘护板破裂。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底盘连接组件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由于底盘护板与汽车底盘之间的固定点有限导致底盘护板无法与汽车底盘稳定连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底盘组件,包括底盘、设置于所述底盘下方的底盘护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和所述底盘护板之间的连接支架,所述底盘护板至少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固定于所述底盘。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护板和/或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固定孔和若干个第二固定孔,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护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以分散排布的方式设置。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盘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底盘护板设置有与第二固定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接支架上形成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并且/或者所述连接支架上形成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朝向所述底盘方向凸起的第一槽腔,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槽腔的底部,并且/或者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为向所述底盘护板方向凸起的第二槽腔,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槽腔的底部。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紧固件包括拉铆螺母以及与拉铆螺母匹配连接的拉铆螺栓,或者所述紧固件包括U型螺母以及与所述U型螺母匹配连接的螺栓。
在上述底盘组件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盘和所述底盘护板直接连接。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种底盘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组件通过在底盘与底盘护板之间设置连接支架,从而允许在底盘护板和底盘之间设置更多的实现底盘护板和底盘连接的固定点,确保在底盘护板在行车过程以及整车风洞/涉水试验过程中满足强度要求。如在整车涉水试验过程中分散了水流对底盘护板的阻力,能够有效避免由于积水严重而导致底盘护板存在破裂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底盘护板和底盘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直接连接和间接连接两种,其中间接连接方式优选为:通过在连接支架上设置若干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并且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分别借助紧固件实现连接支架与底盘和底盘护板之间的连接,也就是说,底盘通过与第一固定孔对应的固定点与连接支架相连接,底盘护板通过与第二固定孔对应的固定点与连接支架相连接。由于每一个固定点只需要一对孔的匹配,因此降低了底盘和连接支架以及连接支架与底盘护板之间的安装难度。同时,这样的设置方式还进一步增强了底盘组件的强度,具体而言,如采用通过同一紧固件依次贯穿并将底盘、连接支架和底盘护板固定连接时,底盘护板和底盘上的安装孔数量相等且与连接支架上的固定孔数量相等,而较多的安装孔将会影响底盘和底盘护板的强度。而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连接支架上的固定孔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为与底盘上的安装孔对应的第一固定孔,另一部分为与底盘护板上的安装孔对应的第二固定孔,在固定点即连接支架上的固定孔数量相同的前提下,底盘和底盘护板上的安装孔的数量均得以降低,即将底盘护板对底盘的固定点的开孔要求转移至连接支架上,底盘和底盘护板上无需设置过多的安装孔,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底盘和底盘护板的强度。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并结合连接支架为U型结构的情形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为: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连接支架中第一槽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连接支架中第二槽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与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护板与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底盘;2、底盘护板;3、连接支架;4、拉铆螺栓;5、拉铆螺母;6、螺栓;7、U型螺母;11、第一安装孔; 12、第一对接孔;21、第二安装孔;22、第二对接孔;31第一固定孔;32、第二固定孔;33第一槽腔;34、第二槽腔;35安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以大致为U形结构的连接支架进行描述的,但很明显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例如,连接支架还可以为直线型、L形结构、S形结构或者圈状结构等,只要通过连接支架的设置使得底盘和底盘护板能够实现稳定可靠的连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5,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的爆炸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连接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连接支架中第一槽腔的结构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连接支架中第二槽腔的结构示意图,图4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组件中底盘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底盘组件主要包括底盘1、底盘护板 2以及设置于底盘1与底盘护板2之间的连接支架3,连接支架 3上设置有固定单元,固定单元包括用于将连接支架3与底盘1 相连的第一固定孔31和用于将连接支架3与底盘护板2相连的第二固定孔32。具体而言,按照图1中的方位,底盘护板设置于底盘的下方,连接支架设置于底盘1和底盘护板之间,具体地,U形结构的连接支架包括中部较长的主连接部分和主连接部分两端的较短的辅连接部分,其中的主连接部分设置于底盘右上方的横杆底面。参照图4,底盘1上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31配合的第一安装孔11,借助紧固件与第一固定孔31和第一安装孔11 配合即可实现底盘与连接支架之间的固定。参照图5,底盘护板 2上设置有与第二固定孔32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21,借助紧固件与第二固定孔32和第二安装孔21配合即可实现底盘护板与连接支架之间的固定。也就是说,通过连接支架实现了底盘1与底盘护板2之间的间接固定连接。此外,参照图4和图5,底盘1 上设置有第一对接孔12,底盘护板2上设置有与第一对接孔12 配合的第二对接孔22,底盘1通过第一对接孔12与第一对接孔 12之间的配合与底盘护板2直接固定连接,通过直接固定与间接固定相结合的方式,将底盘护板2更加稳定地固定于底盘1 上,提高了底盘组件的强度。
可以看出,通过连接支架3的设置增加了底盘护板 2上的固定点,分散了整车风洞/涉水试验中底盘护板2受到的气流/水流对底盘护板2的阻力,降低了由于气流/水流对底盘护板2的阻力导致底盘护板2破裂的风险,提高了底盘护板以及底盘组件的整体强度。并且通过在连接支架3上设置第一固定孔 31和第二固定孔32,分别与底盘1与底盘护板2连接,在保证底盘组件稳定连接的同时,将底盘护板2对底盘1的固定点的开孔要求转移至连接支架3上,底盘1和底盘护板2上无需开设过多的安装孔,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底盘和底盘护板的强度。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将底盘1与连接支架3、连接支架3与底盘护板2分别固定的方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将三者同时固定的方式,如同一紧固件穿过底盘1、连接支架3以及底盘护板2上的安装孔以实现三者的固定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一固定孔31、第二固定孔32以分散排布的方式设置于连接支架3的上方和下方,从而使得连接支架3与底盘1及底盘护板2连接时不发生安装干涉,实现了便捷安装,保证了安装可靠性。并且在组装好的状态下,对应于(第一、第二)对接孔的直接固定点、对应于第一(固定孔、安装孔)的间接固定点以及对应于第二(固定孔、安装孔) 的间接固定点也分散排布,进一步促进了阻力分散的均匀化,保证了底盘护板以及底盘组件整体的强度。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第一固定孔31和第二固定孔32分别相对于连接支架3的中轴线对称分布且第一固定孔31和第二固定孔32在连接支架3上的布置形式大致均匀,如图2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连接支架的主连接部分的中点处设置有一个第一固定孔31,连接支架主的主连接部分均匀地分布有四个第二固定孔32,连接支架的两端的辅连接部分分别均匀地分布有两个第二固定孔32;如图4 所示,在底盘的中间横杆上设置有三个第一对接孔12;以及图5 所示,底盘护板的边缘即与第一对接孔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三个第二对接孔22。可以看出,所有的固定点大致均匀地分散排布于底盘组件,这样的设置方式保证了底盘组件的装配稳定性,即当外界的风流、水流等对底盘护板2产生阻力时,阻力被均匀地分散至底盘护板2上,从而有效地防止了由于底盘护板2由于固定点集中的局部受力过大导致底盘护板破裂的现象。显然,上述具体(第一、第二)固定孔以及(第一、第二)对接孔的个数和位置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造成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
参照附图2、图3A和3B,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支架3上形成有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分别设置于第一安装结构和第二安装结构上。如图3A所示,第一安装结构为朝向底盘1方向凸起的第一槽腔 33,第一固定孔31设置于所述第一槽腔33的底部即第一槽腔的上方。优选地,第一槽腔的底部上表面设置有环状凸台,在将连接支架与底盘进行安装时,环状凸台与底盘的下表面抵靠,增加了接触面处的压强,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如图3B所示,第二安装结构为朝向底盘护板2方向凸起的第二槽腔34,第二固定孔32设置于第二槽腔34的底部即第二槽腔的下方。通过第一槽腔33和第二槽腔34的设置,在将连接支架3与底盘1或者底盘护板2安装时,第一槽腔底部上表面的环状凸台能够与底盘1 紧密贴合,第二槽腔的底部下表面能够与底盘护板2紧密贴合,基本消除了底盘1和底盘护板2上的安装面与连接支架之间的缝隙,提高了安装的可靠性。
参照图6并继续参照图3A,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与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连接底盘1与连接支架2的紧固件包括拉铆螺母5以及与拉铆螺母5匹配连接的拉铆螺栓4。如图3A和图6所示并按照图6的方位,连接支架3的第一槽腔33大致为开口向下的截面为方形的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底部即第一槽腔33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1,安装时,首先将拉铆螺母5打入底盘1 上的第一安装孔11中,其次将第一槽腔33底部上表面的环状凸台与底盘1的下表面紧密贴合,之后将拉铆螺栓4插入第一固定孔31并与拉铆螺母5紧固连接,从而实现了底盘1与连接支架 3之间的固定连接。
参照图7并继续参照图3B,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底盘护板与连接支架的装配示意图,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用于连接底盘护板2与连接支架3的紧固件包括U型螺母7以及与U型螺母匹配连接的螺栓6。如图3B和图7所示并按照图7中的方位,连接支架3的第二槽腔34大致为开口向上的方形的筒状结构且筒状结构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开设有安装口35,筒状结构的底部即第二槽腔34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固定孔 32,安装时,首先通过安装口35将U型螺母7卡置于第二槽腔 34的下部并与第二固定孔32对准,其次将第二槽腔34的下部与底盘护板2的上表面紧密贴合,之后将螺栓6插入第二固定孔 32并与U型螺母7紧固连接,从而实现了底盘护板2与连接支架3之间的固定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底盘1与连接支架 3、连接支架3与底盘护板2之间的紧固件可以对调或者部分对调,不过需要将(第一、第二)槽腔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不过上述两种紧固件的具体形式只是一种示例性的描述,并不对本实用新型造成不必要的限定,如还可以通过螺钉或者螺栓螺母等紧固件来实现底盘1与连接支架3或者连接支架3与底盘护板2 之间的连接,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紧固件,只要能实现可靠且可实现的连接关系即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设置于所述底盘下方的底盘护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底盘和所述底盘护板之间的连接支架,
所述底盘护板至少通过所述连接支架固定于所述底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上设置有固定单元,所述固定单元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护板和/或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单元包括若干个第一固定孔和若干个第二固定孔,
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成能够借助于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底盘护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分别以分散排布的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设置有与第一固定孔相配合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底盘护板设置有与第二固定孔相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上形成有第一安装结构,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并且/或者
所述连接支架上形成有第二安装结构,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为朝向所述底盘方向凸起的第一槽腔,所述第一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一槽腔的底部,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为向所述底盘护板方向凸起的第二槽腔,所述第二固定孔设置于所述第二槽腔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件包括拉铆螺母以及与拉铆螺母匹配连接的拉铆螺栓,或者
所述紧固件包括U型螺母以及与所述U型螺母匹配连接的螺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和所述底盘护板直接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底盘组件。
CN201721745090.2U 2017-12-14 2017-12-14 底盘组件及汽车 Active CN207860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45090.2U CN207860267U (zh) 2017-12-14 2017-12-14 底盘组件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45090.2U CN207860267U (zh) 2017-12-14 2017-12-14 底盘组件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60267U true CN207860267U (zh) 2018-09-14

Family

ID=634692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45090.2U Active CN207860267U (zh) 2017-12-14 2017-12-14 底盘组件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602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60267U (zh) 底盘组件及汽车
CN208813310U (zh) 一种尾门立柱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WO2023143044A1 (zh) 一种前格栅及车辆
CN207691744U (zh) 光伏组件连接组件
CN207664110U (zh) 适用于电动汽车快换电池包的电芯单元
CN207790253U (zh) 前横向稳定杆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6758543U (zh) 集成接插件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09621734U (zh) 一种易组装结构及其风扇
CN210122149U (zh) 仪表板横梁与车身连接结构
CN208198153U (zh) 一种充电插座固定支架和电动车辆
CN209179204U (zh) 管道的吊支架和结构梁的连接装置
CN209441174U (zh) 动力电池安装组件和车辆
CN205891001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杠与围外板卡扣结构
CN202258802U (zh) 电力电容器脚架
CN108807762A (zh) 一种可重组变换的电池模组
CN206065764U (zh) 定位组件
CN221678637U (zh) 通用电器结构及车辆
CN204222973U (zh) 一种整车诊断接口安装结构和一种汽车
CN218715963U (zh) 一种汽车手套箱锁扣支架
CN209381732U (zh) 一种汽车悬架用c形梁固定装置
CN209410167U (zh) 副车架及车辆
CN207686870U (zh) 一种汽车碳罐控制阀支架
CN211343110U (zh) Avr外置式柴油发电机组
CN210604906U (zh) 一种电机对拖测试工装
CN207744161U (zh) 密封加热器及车载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3

Address after: Susong Road West and Shenzhen Road North, Hefei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lai (Anhui) Hold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Room 502, Bank of America Center, Cecil Harcourt Road, central, Hongkong, China, 12

Patentee before: NIO NEXTEV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