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34098U -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 Google Patents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34098U
CN207834098U CN201721738066.6U CN201721738066U CN207834098U CN 207834098 U CN207834098 U CN 207834098U CN 201721738066 U CN201721738066 U CN 201721738066U CN 207834098 U CN207834098 U CN 207834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ductance
groove
leggy
iron
sheet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380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修竹
朱南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erican Business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erican Business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erican Business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American Business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380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34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34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34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包括有一主铁芯体、多个次铁芯体、多个金属片线圈以及多个片状体,主铁芯体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之间形成有相对应的多个中间柱体;由主铁芯体的中间柱体和多个凹槽内所设置的多个次铁芯体与多个金属片线圈相结合,且和多个片状体相互组合,形成有两个电感到多个电感的一整体装置;两个电感到多个电感是通过多个片状体的设置进而控制调整主铁芯体与多个次铁芯体之间的气隙,以到达所需要的电感量。本实用新型的多相位电感共享主铁芯体的中间柱体成为一体的装置,从而节约空间提高功率密度,并且在一体的装置中实现两个电感到多个电感虽为一体但耦合系数极低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特别是一种具有超低耦合系数与节约整体空间提高功率密度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关于电子设备装置,发展的趋势都是高功率密度以及高效率。对于电子设备装置而言不可或缺的电源产品设计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缩小体积来实现高功率密度。关于电源产品中所使用的电感体积会比较大,电感所占的空间也比较多,这就决定了许多设计者的目光都集中在如何对电感组件体积缩小化的工程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容易达成的目标,花费了大量的设计工程师的精力和时间以求达到更优化的解决办法。
目前,多数电感组件都是以分立器件为主,这些分立的器件不仅生产工艺方面的需要,使得彼此之间需要有一定的空隙,而且由于电感器件的磁耦合带来干扰,因此决定了分立器件之间需要保证有一定的距离与空间。这些空隙和距离无形中给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高效率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极少部分的电感设计会使用一体两个或多个电感的设计,然而多于两个以上的设计则更是非常难见到。即使有一些通过简单机械的方式直接粘合成一体,虽然也可以实现多个电感成为一体,然而这种方式比较占用空间,对于节约整体电感空间提高功率密度,并没有太大的进步与贡献,因此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有待且必要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可以解决以上提及各种问题,并且具有以下两个优势:一为非耦合(多个电感可独立应用,互不干扰)的组件构造以及另一为最大程度地节约整体的体积和空间。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结构,通过合理的磁路设计来实现多个电感(例如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或是九个电感等等)之间具有极低的耦合系数,并且实现所述多个电感为独立应用,互不影响。在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结构中,通过主铁芯体上的凹槽与凹槽间的中间柱体与其它组成材料配合起来实现多个电感组装成一体,从而节约了体积和空间,进而提高终端产品的功率密度,提高产品的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包括有:一主铁芯体,所述主铁芯体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之间形成有相对应的多个中间柱体;多个次铁芯体,该多个次铁芯体相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多个凹槽内;多个金属片线圈,该多个金属片线圈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凹槽内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以及多个片状体,该多个片状体各自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多个凹槽内右壁、所述多个凹槽内左壁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其中,由所述主铁芯体的中间柱体和所述多个凹槽内所设置的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与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相结合,且和所述多个片状体相互组合,形成有多个电感的一整体装置;所述多个电感是通过所述多个片状体的设置进而控制调整所述主铁芯体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的气隙,以到达所需要的电感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次铁芯体各自呈一I型、I片状型、I变型为T型或者是近I型变形的铁芯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凹槽中,每一个凹槽有一凹槽内右壁、一凹槽内左壁及一凹槽内上壁;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中,每一个次铁芯体有一右侧组装面、一左侧组装面及一上侧组装面;其中,所述次铁芯体的右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右壁相盖合,所述次铁芯体的左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左壁相盖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片状体中包括有多个右侧片状体与多个左侧片状体;其中,每一右侧片状体设于所述次铁芯体的右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右壁之间;每一左侧片状体设于所述次铁芯体的左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左壁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中,每一金属片线圈有一横梁,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与所述凹槽内上壁相盖合;所述横梁的下表面与所述次铁芯体的上侧组装面相盖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铁芯体及所述多个次铁芯体是铁氧体的材料或软磁性的材料;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是由铜片或导体材料经过冲压制作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片状体为使用非铁磁性材料制作而成,包括有麦拉片、牛皮纸片、塑料片、玻璃片或由不同的非铁磁性材料混合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片线圈是由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自向下弯折成为两个直立面,分别形成有电性导电的引脚;而电性导电的所述引脚能延伸超过所述主铁芯体的底部表面,以架高所述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所述两个直立面可继续往下延伸从而可以形成通孔焊接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片线圈是由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自向下弯折成为两个直立面,由所述两个直立面再各自向外平伸,分别形成有电性导电的平脚;具有电性导电的所述平脚的底部能所述主铁芯体的底部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使所述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能贴合于一板面之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非耦合式的多相位电感中,所述的多相位电感为两相电感、三相电感、五相电感、七相电感、九相电感或更多相电感,且各自皆为一整体装置的电感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3相位的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后透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7相位的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3相位的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7相位的分解透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等效磁路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等效磁路与电感组件相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结构,通过合理的磁路设计来实现两个或多个电感之间具有极低的耦合系数,并且实现多个电感为独立应用,互不影响,并且节省了整体组件的体积和空间。
在下文中将参阅附图,借此更充分地描述各种例示性实施例,并在附图中展示一些例示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的概念可能以许多不同形式来加以体现,且不应解释为仅限于本文中所阐述的例示性实施例。确切而言,提供此等例示性实施例使得本实用新型将为详尽且完整,且将向熟习此项技术者充分传达本实用新型概念的范畴。在诸附图中,可为了清楚而夸示层及区的大小以及相对的大小。类似数字始终指示类似组件。
应理解,虽然在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左侧(或左边)、右侧(或右边)、中间、主、次、片状等来描述各种组件,但此等组件不应受此等术语限制。此等术语乃用以清楚地区分一组件与另一组件。因此,下文论述的左侧(或称左边)组件可称为右侧(或称右边)组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概念的教示。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及/或”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者及一或多者的所有组合。此外,本文可能使用术语“多个”来描述具有多个组件,但此等多个组件并不仅限于实施有二个、三个或四个及四个以上的组件数目表示所实施的技术。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包含有:一主铁芯体1;多个次铁芯体2、3、4;多个金属片线圈5、6、7;以及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其中,主铁芯体1设有多个凹槽11、12、13,如图1所述的凹槽11、12、13是设于主铁芯体1的下部分,以及每一凹槽11、12、13与凹槽11、12、13之间形成有相对应的多个中间柱体14、15、16、17。所述的多个次铁芯体2、3、4以相对应的组合方式设置且装入各个凹槽11、12、13内;多个金属片线圈5、6、7以相对应设置的方式装入各凹槽11、12、13和各次铁芯体2、3、4之间。如图1的标号所示,多个片状体中的两个片状体8a、8b各自对应设置于所述主铁芯体1的所述凹槽11中的一凹槽内右壁11a、一凹槽内左壁11b、与次铁芯体2的一右侧组装面21及一左侧组装面22之间。
更进一步而言,每一凹槽11、12、13各自对应有一凹槽内右壁11a、一凹槽内左壁11b以及一凹槽内上壁11c。图1中所示是为了避免有过多的标号,故仅以凹槽11的内部对应标号为主,至于凹槽12、13的内部标号则是比照凹槽11的标号处理,不予赘述。同样地,每一个次铁芯体2、3、4皆有一右侧组装面21、一左侧组装面22以及一上侧组装面23。图1中所示是为了避免有过多的标号,故仅以次铁芯体2的组装面结构所对应的标号为主,至于次铁芯体3、4的组装面结构的标号则是比照次铁芯体2的标号方式处理,不予赘述。
上述中,由主铁芯体1的多个凹槽11、12、13和中间柱体14、15、16、17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2、3、4以及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5、6、7相互组合,形成有多个电感组件,且为一整体装置;并且在实施例上可为一第一电感与一第二电感和一第三电感。所述的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和一第三电感实际上能够是通过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的设置而控制主铁芯体1与多个次铁芯体2、3、4之间的气隙,以到达所需要的电感量,并且如图1所示为一整体装置,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并非为直接将三个电感组件直接拿来相互黏合,而是不同的电感组件之间有共享中间柱体15、16的结构,从而完成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图2所示是针对图1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将各个组件组合之后的透视示意图,能得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是一整体装置,且同时具有三个电感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电感组件。
本实用新型中各组件的结构关系的再进一步说明:
图1中主铁芯体1在多个凹槽11、12、13与多个中间柱体14、15、16、17之外,在主铁芯体1上形成有一上铁芯体18;相对应地,所述的多个凹槽11、12、13与多个中间柱体14、15、16、17则是设置于主铁芯体1的下侧。其中本实用新型的主铁芯体1在实际运用实施时为一锯齿状的铁芯体,至于所述的各次铁芯体2、3、4在实际运用实施时为I型、I片状型、或I变型为T型或者是近I型变形的铁芯体。主铁芯体1、各次铁芯体2、3、4在实际运用时为铁氧体的材料,也能够包含除了铁氧体以外的其它软磁材料所制作而成。其中各次铁芯体2、3、4的右侧组装面21与左侧组装面22是分别对应于主铁芯体1凹槽11内的凹槽内右壁11a与凹槽内左壁11b。
上述的多个金属片线圈5、6、7,则金属片线圈5、6、7能够为n型或是C型或者几何字形的金属片线圈5、6、7。在实际制作时,多个金属片线圈5、6、7能由一般使用的铜片经过冲压制作而成。当然,在实际运用上,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5、6、7也不排除使用其它类型的导电体材料制作而成。多个金属片线圈5,6,7之中皆分别设置有一中间的横梁51,如图1所示仅仅标号一个金属片线圈5,其余的金属片线圈6、7的标号方式相同,例如能为中间的横梁61、71等等。
更进一步而言,由所述横梁51的两端能向外侧的两端延伸而向下弯折,能进一步弯成为两个直立面,分别形成为一导电的引脚52,如图1中所示,会在横梁51左右两边各有一导电的引脚52。在实际实施上,可导电的引脚52能为直立面向下而作为引脚,并可超过所述主铁芯体1的底部表面16,能借此垫高非耦合型多相位电感的整体装置,并方便将此多相位电感组件通孔插接于一电路板上,便于后续的焊接作业。横梁中51则包括有横梁上表面51a以及横梁下表面51b。横梁51与左右两侧的引脚52形成一组装空间53,用以组装次铁芯体21之用。
另一方面,上述的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实际制作时能以各种不同的非铁磁性质的材料制作成所述的片状体。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实现上述主铁芯体1的凹槽11、12、13内各组装用的内右壁、内左壁与内上壁,以及和各次铁芯体2、3、4的各侧组装面之间的间隙,即作为第一电感及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中的气隙之用。更进一步而言,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能再区分为多个右侧片状体8a、9a、10a,以及多个左侧片状体8b、9b、10b。在实际实施上,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的材质为使用非铁磁性材料所制作而成,能够包括有麦拉片、牛皮纸片、塑料片、玻璃片,或者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的材质是由不同的非铁磁性材料混合而成。另一方面,此等类型的间隙也能够包含使用其它方式实现气隙的情况,例如直接将两个铁芯间隔开来,即以空气来做为气隙,以不同的间隔距离来形成所需要的电感值。
本实用新型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组装说明: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主铁芯体1、多个次铁芯体2、3、4、多个金属片线圈5、6、7以及多个片状体8a、8b、9a、9b、10a、10b等之间的组合加以说明:首先是将金属片线圈5中分别所设置的横梁上表面51a与主铁芯体1中的凹槽内上壁11c结合;再将次铁芯体2以右侧组装面21与主铁芯体1中凹槽11的凹槽内右壁11a的表面相对应,次铁芯体2以左侧组装表面22与主铁芯体1凹槽11中的凹槽内左壁11b的表面相对应,放置入主铁芯体1的凹槽11中。所述的右侧片状体8a设置于主铁芯体1的凹槽内右壁11a与次铁芯体的右侧组装面21之间,并且用黏胶相黏合或是以其它胶合方式将黏合;同样地,左侧片状体8b设置于主铁芯体1的凹槽内左壁11b与次铁芯体2的左侧组装面22之间,并且用黏胶相黏合或是以其它胶合方式将黏合。至于其余的金属片线圈6、7与次铁芯体3、4组合于主铁芯体1的凹槽12、13之中,连同多个片状体9a、9b、10a、10b的相关组装方式,皆同于前述金属片线圈5、次铁芯体2及凹槽11的组装方式。
因此,本实用新型是将主铁芯体1与各个次铁芯体2、3、4以及各个金属片线圈5、6、7相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装置或者为一个整体组件,并且形成一个特殊的磁路结构的装置。整体组合后,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装置如图2所示。通过主铁芯体1(即锯齿状的铁芯体)的中间柱体15和右侧容纳空间的凹槽11、右侧的金属片线圈5、右侧铁芯体2与片状体8a和8b及另一中间柱体14相组合,形成第一电感。另外通过主铁芯体1(即锯齿状的铁芯体)的中间柱体15和左侧容纳空间的凹槽12、左侧的金属片线圈6、左侧的次铁芯体3与片状体9a和b以及另一中间柱体16相组合,形成第二电感。
并且使得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成为一整体装置,此多相位电感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的左、右侧片状体8a、8b、9a和9b进一步控制各个铁芯体之间的气隙,以达到两个电感为相同的电感量或是能够为相异的电感量,此点,使用者能依据自己实际需求而弹性的调整,本实用新型并不加以限制。
上述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装置,具有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及第三电感,亦即图1所示为三相位的电感装置,其中第一电感与第二电感,或者是第二电感与第三电感之间共享了主铁芯体1的中间柱体15,或者是共享中间柱体16,从而一方面能够实现两个电感组件呈一体化,有效地减少用户在使用印刷电路板组装(PCBA)上的组件或器件的数量;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装置中多个电感共享中间柱体15、16,从而实现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整体体积与空间,有利于提高电源产品的功率密度,并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改善现有技术的缺失。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是实施为七相位的电感装置,图3所示的主铁芯体结构1与图1所示的主铁芯体1结构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图3的主铁芯体1中设有七个凹槽(在图1中是设有三个凹槽11、12、13),所述七个凹槽分别对应有七个次铁芯体2、3、4、31、32、33、34,以及对应有七个金属片线圈5、6、7、61、62、63、64,同样地,也对应有多个片状体,包括有多个右侧片状体8a、9a、10a、81a、82a、83a、84a以及有多个左侧片状体8b、9b、10b、81b、82b、83b、84b。上述各个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是相同于图1中所揭示的组合方式,如此的结构组合是形成一个具有七个电感组件的单一装置组件,同样地通过共享主铁芯体1的多个中间柱体,以及通过所述多个右侧片状体8a、9a、10a、81a、82a、83a、84a与左侧片状体8b、9b、10b、81b、82b、83b、84b所形成的气隙,达成所要的电感值;且不同的电感值之间能够为相同的电感值,亦可为不相同的电感值,为依据使用者的需求做调整。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内容,主要的差异在于进一步地将金属片线圈50、60、70两端导电的引脚52向下弯折后的直立面,由所述两个直立面再各自向外侧平伸,分别形成有电性导电的平脚54。具有电性导电的所述平脚54的底部能够和主铁芯体1的底部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使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能贴合于一板面之上,例如贴合于一电路板上,如此成为使用于表面贴合组件(SMD)的形式所运用。所述的能在直立向下之后所做弯折型态,更能形成为类似C型的结构来作为引脚或是其他形式的平脚的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有关于第一实施例的引脚52或者是第三实施例的平脚54,此两种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并不加以限制。
在图4中为了配合金属片线圈50、60、70分别具有两个平脚54的结构,在主铁芯体1中所设置的多个凹槽也随之设置为可容置所述金属片线圈50、60、70的外观形状,例如概成高帽盖状的凹槽,如图4所示。同样地,图4第三实施例中的次铁芯体20、30、40为了配合于所述金属片线圈50、60、70而设置为长条形的I形状,也搭配有多个右侧片状体91a、92a、93a,以及有多个左侧片状体91b、92b、93b等组件,进而一并加以组合,成为一具有三个电感组件的一整体装置,且能以表面贴合组件(SMD)的形式装置于一电路板上。当然金属片线圈50、60、70也可以如第一实施例的引脚52形状延伸至超过主铁芯体1的底部表面,从而实现将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装置本体架高的效果,并且使得使用者可以通孔焊接组装(相对应于SMD的Through hole)提供可能。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相较于图4的第三实施例的内容,其中各个组成组件皆与第三实施例相同,主要差异在于图4的第三实施例为设置有三个电感,图5的第四实施例为设置有七个电感组件。在图5中的主铁芯体1中设有七个凹槽(在图4中是设有三个凹槽),所述七个凹槽分别对应有七个次铁芯体20、30、40、41、42、43、44,以及对应有七个金属片线圈50、60、70、71、72、73、74,同样地,也对应有多个片状体,包括有多个右侧片状体91a、92a、93a、94a、95a、96a、97a以及有多个左侧片状体91b、92b、93b、94b、95b、96b、97b。上述各个组件之间的组合方式是相同于图4中所揭示的组合方式,如此的结构组合形成一个具有七个电感组件的单一装置组件,同样地通过共享主铁芯体1的多个中间柱体,以及通过所述多个右侧片状体91a、92a、93a、94a、95a、96a、97a及左侧片状体91b、92b、93b、94b、95b、96b、97b所形成的气隙,达成所要的电感值;且不同的电感值之间能够为相同的电感值,亦可为不相同的电感值,乃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做调整。
本实用新型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磁路说明:
图6及图7为本实用新型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装置如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与组装说明中,所形成的特殊磁路结构能够实现多相位电感的非耦合的技术效果,参考如图6的磁路及配合图7实际组件结构的对应磁路示意图的分析:首先,当金属片线圈7工作时,磁通路径的理论上会如同图6所示。假设磁路的总磁通势F=N*I(F:磁通势,N:匝数,I:激磁电流),其等效磁路如图6所示。由于在铁芯体中的磁芯体磁导率远远大于空气的磁导率,因此带有气隙部分的磁阻R1、R2、R3、R4、R5、R6远远大于其它的磁阻R7、R8、R9、R10、R11、R12、R13。然而磁通和电流一样,总是在低磁阻的磁路中流通,高磁阻的通路磁通相对地会比较少。通过分析不难发现磁阻R3、R4、R10和R11”(其中R11”是通过R5、R6、R13、R12串联后再与R11相并联的等效磁阻R11”,图中并未标示)串联后,再与R9是并联于磁通势F=N*I驱动的等效磁路中,由于R3、R4、R10和R11”的磁阻远远大于R9,因此磁阻R3、R4、R10和R11”旁路的磁通几乎为零,也就是当金属片线圈7有激励磁势的磁通势F=N*I时,则在金属片线圈5、6的耦合度非常低。同样的道理分析其它金属片线圈能够得出多个电感之间耦合度非常低的结论。
另外需强调,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装置的结构设计上,所述多个电感的电感量,是分别由不同的右侧片状体的厚度来控制电感的气隙从而获得所需的电感量。所包含的多个电感的电感量能够是相同,也能不同,即能够由右侧片状体的不同厚度来加以控制。有关于所述包含的多个电感组件中,针对不同电感组件的直流电阻值而言,则是分别由所述些金属片线圈5、6、7的结构、尺寸和材质所决定,相邻的两个电感的直流电阻值能够是相同的,也能是不同的。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非耦合式多相电感的装置,能够通过上述的导电的引脚52延伸至超过主铁芯体1的底部表面,从而实现将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装置本体架高的效果,使得在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底部上还能够放置其它组件或器件来进一步节约印刷电路板的使用空间,并提高功率密度。
综上所述,本新型公开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的装置,参考以上定性的分析,本实用新型确实能对传统意义上的单体电感和普通的多相位电感执行性能指针上的明显改进,丰富电感的特性表现形式,不仅有效节约电感组件的体积和空间,且能为使用者或客户端的某些特殊需求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具有极强的新颖性、进步性和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说明所述的内容,仅为较佳实施例的举例说明,不能以之限定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任何相关局部变动、微小的修改修正或增加的技术,或为数字上或位置上的变化等等,仍不脱离本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主铁芯体,所述主铁芯体设有多个凹槽,所述多个凹槽之间形成有相对应的多个中间柱体;
多个次铁芯体,所述多个次铁芯体相对应地设置于所述多个凹槽内;
多个金属片线圈,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凹槽内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以及
多个片状体,所述多个片状体分别对应设置于各所述多个凹槽内右壁、所述多个凹槽内左壁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
其中,由所述主铁芯体的中间柱体和所述多个凹槽内设置的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与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相结合,且和所述多个片状体相互组合,形成有多个电感的一整体装置;所述多个电感是通过所述多个片状体的设置进而控制调整所述主铁芯体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之间的气隙,以到达所需要的电感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次铁芯体各自呈一I型、I片状型、I变型为T型或者是近I型变形的铁芯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凹槽中,每一个凹槽有一凹槽内右壁、一凹槽内左壁及一凹槽内上壁;
所述多个次铁芯体中,每一个次铁芯体有一右侧组装面、一左侧组装面及一上侧组装面;其中,所述次铁芯体的右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右壁相盖合,所述次铁芯体的左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左壁相盖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片状体中包括有多个右侧片状体与多个左侧片状体;其中,每一右侧片状体设于所述次铁芯体的右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右壁之间;每一左侧片状体设于所述次铁芯体的左侧组装面与所述凹槽的凹槽内左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中,每一金属片线圈有一横梁,所述横梁的上表面与所述凹槽内上壁相盖合;所述横梁的下表面与所述次铁芯体的上侧组装面相盖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铁芯体及所述多个次铁芯体是铁氧体的材料或软磁性的材料;所述多个金属片线圈是由铜片或导体材料经过冲压制作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片状体为使用非铁磁性材料制作而成,包括有麦拉片、牛皮纸片、塑料片、玻璃片或由不同的非铁磁性材料混合而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线圈是由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自向下弯折成为两个直立面,分别形成有电性导电的引脚;而电性导电的所述引脚能延伸超过所述主铁芯体的底部表面,以架高所述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中所述两个直立面能够继续往下延伸从而形成通孔焊接安装。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线圈是由所述横梁的两端各自向下弯折成为两个直立面,由所述两个直立面再分别向外平伸,分别形成有电性导电的平脚;具有电性导电的所述平脚的底部能与所述主铁芯体的底部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使所述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能贴合于一板面之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耦合式的多相位电感中,所述的多相位电感为两相电感、三相电感、五相电感、七相电感或九相电感,且各自皆为一整体装置的电感组件。
CN201721738066.6U 2017-12-13 2017-12-13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Active CN207834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38066.6U CN207834098U (zh) 2017-12-13 2017-12-13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38066.6U CN207834098U (zh) 2017-12-13 2017-12-13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34098U true CN207834098U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87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38066.6U Active CN207834098U (zh) 2017-12-13 2017-12-13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340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05650A (zh) * 2021-10-21 2022-02-01 美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相位电感结构
WO2022110527A1 (zh) * 2020-11-26 2022-06-02 东南大学 一种磁感元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10527A1 (zh) * 2020-11-26 2022-06-02 东南大学 一种磁感元件
CN114005650A (zh) * 2021-10-21 2022-02-01 美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相位电感结构
CN114005650B (zh) * 2021-10-21 2024-02-02 美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相位电感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42682B2 (en) Modular integrated multi-phase, non-coupled winding power inductor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CN207834098U (zh) 非耦合式多相位电感
CN104779037B (zh) 电抗器
CN102956344A (zh) 一种复合磁芯结构及磁性元件
CN105097222A (zh) 一种交错并联变换器的磁耦合电感器及其磁芯
CN103971894B (zh) 磁耦合电感器及其磁芯
US10497504B2 (en) Uncoupled multi-phase inductor
CN208722707U (zh) 多段式气隙变压器磁芯
CN206225191U (zh) 一种双路弱耦合大电流电感
CN205016341U (zh) 交错并联变换器的磁耦合电感器及其磁芯
US20230127828A1 (en) Transformer incorporat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203459421U (zh) 电磁吸盘工作台
CN207397840U (zh) 非耦合式双电感
CN106373734B (zh) 高频变压器
TWM557902U (zh) 非耦合式多相位電感
CN204577235U (zh) 平面变压器
CN209561149U (zh) 一种无骨架大电流电感
CN214755761U (zh) 一种发电结构及其铁芯
CN209859743U (zh) 一路输入四路输出的印制板变压器装配结构
CN204189550U (zh) 一种扁平化集成电感器
CN108417364A (zh) 一种新颖的大功率平面变压器绕线方法
CN205789374U (zh) 一种组合式滤波电感
CN204010944U (zh) 一种带有磁粉胶封装气隙的扁平单圈电感
CN209045324U (zh) 用于绕组的无焊嵌入式铜圈及弯折模具
CN214377946U (zh) 高耐压高功率密度耦合磁性元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