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804493U - 一种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804493U
CN207804493U CN201721162797.0U CN201721162797U CN207804493U CN 207804493 U CN207804493 U CN 207804493U CN 201721162797 U CN201721162797 U CN 201721162797U CN 207804493 U CN207804493 U CN 2078044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region
outer layer
absorbent commodity
elastomeric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6279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韩璐遥
刘翠翠
戴竹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shan Futi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ngshan Futi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ngshan Futi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ngshan Futi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6279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8044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8044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8044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纵向以及与纵向相垂直的横向,其包括内吸收结构、和设置在内吸收结构的纵向两端的两外包覆结构,所述外包覆结构具有预制成型并且至少在前、后腰围区域的横向上能够伸缩的外层片材,该外层片材由无纺布片材、和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且以拉伸状态沿无纺布片材横向一侧缘向另一侧缘延伸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组成。本实用新型较之现有技术节省了大量的热熔胶,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改良后的外包覆结构在前后腰围区域和肌肤具有更加良好的透气性和贴合度,具有弹性均匀、贴合度好、柔软透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卫生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H形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已知现有的吸收性物品,具有防止液体侧漏的两侧片材,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性主体,防止液体渗透的背面片材。为增强吸收性物品对身体的贴合度,出现了在两侧片材、吸收性主体、背面片材形成的产品吸收性主体的腹侧部与背侧部施加弹性体的技术方案。按照背面片材的成形方式,可大致分为两种,即:具有前述吸收性主体、前腰围片、后腰围片的三片式内裤型尿裤,以及由吸收性主体、在腰围处具有弹性功能的外包覆层组成的两片式内裤型尿裤。
然而,目前上述两种内裤型尿裤上弹性腰围的通常作法是,在外包覆层的外层片材与内层片材之间添加弹性部件,采用在弹性部件上涂覆热熔胶的方式将弹性部件固定在外包覆层的两片材之间。但是由于使用粘合剂将弹性部件固定会造成腰围处手感较硬,使得形成的弹性腰围较厚,透气性差,另外,由弹性部件伸缩所产生的褶皱,时常会造成腰围处不能与皮肤紧密贴合,容易在使用者的皮肤上勒出红印,特别是现有弹性部件(如橡筋)大都存在弹性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在拉伸状态下极易对婴儿的皮肤造成伤害,导致孩童苦闹,使得顾客满意度降低。
除此以外,也出现了通过局部施胶、点胶、通过将弹性材料施加于点胶阵列之间的情形,虽然这些方案对于降低腰围处手感硬度有所帮助,但是其依然存在产品制造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弹性不均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该吸收性物品具有弹性均匀、伸缩能力强、贴合性好、柔软透气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纵向以及与纵向相垂直的横向,该吸收性物品在纵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及位于所述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之间沿纵向延伸的裆部区域。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内吸收结构、和设置在内吸收结构的纵向两端的两外包覆结构,所述外包覆结构具有预制成型并且至少在前、后腰围区域的横向上能够伸缩的外层片材,该外层片材由无纺布片材、和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且以拉伸状态沿无纺布片材横向一侧缘向另一侧缘延伸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组成。上述多组第一弹性部件之间间隔布置。采用如上技术方案,较之现有技术节省了大量的热熔胶,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制造成本,同时改良后的外包覆结构在前后腰围区域和肌肤具有更加良好的透气性和贴合度,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进一步的,外层片材由一完整外层片状物沿宽度方向一分为二而制得,该外层片状物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以及设置在两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之间、用于将外层片状物一分为二的待分切区域,在该外层片状物的两端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非弹性区域。在外层片状物上还设有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方向相平行的假想的折叠线,该折叠线位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上、或者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靠近第三非弹性区域一侧的边缘相重合。
进一步的,上述外层片材沿折叠线向内吸收结构方向包折,该外层片材由包折段和延伸段组成。其中,延伸段接合在内吸收结构远离皮肤接触侧的另一侧,该延伸段具有设置在上下两端对应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第一弹性区域。包折段具有设置在纵向两端且叠合于所述第一弹性区域上方的弹性增强区域,以及与弹性增强区域相连的第二非弹性区域。在两第一弹性区域之间为第一非弹性区域。作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二非弹性区域可沿着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分别向裆部区域延伸,进而形成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隔挡结构,此时该隔挡结构的作用类似于下文提到的腰围覆盖片材。另外,为了进一步增强腰围处的弹性,在包折段与延伸段之间对应弹性增强区域的位置上还设有若干根用于增强腰围处弹性的第二弹性部件。
进一步的,所述外包覆结构还包括对应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而设置的腰围覆盖片材,该腰围覆盖片材的一端与外层片材相接合,另一端形成用于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自由端。具体的,腰围覆盖片材与外层片材相接合的一端可固定于外层片材的包折段和延伸段之间,或者固定于包折段背离延伸段一侧的表面。
另外,内吸收结构具有与穿着者皮肤相接触的透液性正面片,远离穿着者皮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背面片,介于正面片与背面片之间的吸收芯体,以及设置在正面片与吸收芯体之间的传导层。其中,吸收芯体具有内吸收材料和将内吸收材料包覆定型的包覆层,该包覆层的截面呈C形或G形。在吸收芯体的横向两侧与正面片之间还设有芯体立起弹性部件。前述背面片包括不透液性膜类片材和设置于膜类片材外侧的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在不透液性膜类片材的两侧还设置有呈直线形且沿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延伸的腿围弹性部件。
上述内吸收结构还包括对称设置在正面片的皮肤接触侧且沿纵向延伸的防漏侧围,其包括:固定在正面片并朝纵向延伸的基缘部,与基缘部平行且可在纵向方向弹性伸缩的自由部,以及固定在纵向前后两端的固定两端部;上述自由部的内侧缘向内包覆形成一空腔,空腔内安装有可伸缩的裆部弹性部件,该裆部弹性部件通过粘接剂或者超声波熔接接合到空腔的内壁上。
在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左右两侧缘结合处可采用热封连接或超声波熔接的方式连接。
进一步的,上述内吸收结构中吸收芯体采用绒毛浆与SAP共混,或者多层式复合芯体制造成型。其中,绒毛浆与SAP共混成型是本领域公知技术,而多层式复合芯体为申请人自主研发的全新产品,具体可参阅申请人早先申请的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106395475,名称为“一种复合芯体及其制造方法”的专利。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一弹性部件按照规定的位置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的方式来生产吸收性物品,节省了大量的热熔胶,简化了工艺流程,降低了生产和制造成本。
2、由于第一弹性部件是织入在无纺布片材内的,不需要将第一弹性部件设置在外层片材和内层片材之间,故而可以减小内层片材的尺寸,进一步节省了材料,同时使腰围部分显得更加轻薄。
3、由于不采用热熔胶,第一弹性部件在无纺布片材内弹性分布更加均匀,产生的褶皱更小且弹性适中。同时改良后的外包覆结构在前后腰围区域和肌肤具有更加良好的透气性和贴合度,符合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具有弹性均匀、贴合度好、柔软透气、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至3沙漏形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的B-B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1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6是实施例1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流程图。
图7是实施例2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8是图7的A-A剖视图。
图9是实施例2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10是实施例3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11是图10的A-A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3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13是实施例4至6H形吸收性物品的立体图。
图14是实施例4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15是图14的A-A剖视图。
图16是图14的B-B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4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18是实施例4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流程图。
图19是实施例5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20是图19的A-A剖视图。
图21是实施例5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22是实施例6所示吸收性物品的展开图。
图23是图22的A-A剖视图。
图24是实施例6所示外层片材中无纺布片材在未切割前的俯视图。
图25是复合芯体的主视图。
图26是复合芯体的剖视图。
图27是复合芯体的制造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2、7、10、13、14、19、22,吸收性物品1具有横向X以及与横向X相垂直的纵向Y,该吸收性物品1在纵向Y上具有前腰围区域A、后腰围区域C、以及位于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之间沿纵向Y延伸的裆部区域B。
前腰围区域A具有一对沿纵向Y延伸相对于横向X对称的前腰围侧缘A1,后腰围区域C具有一对沿纵向Y延伸相对于横向X对称的后腰围侧缘C1,裆部区域B具有一对沿纵向Y延伸相对于横向X对称的裆部侧缘B1,前腰围侧缘A1和后腰围侧缘C1沿纵向Y彼此相接合形成腰围开口4和一对腿围开口5。
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的左右两侧缘结合处6可采用热封连接或超声波熔接的方式连接。
实施例1:
如图1至5所示,一种沙漏形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
内吸收结构3包括正面片31、背面片35、吸收材料34、传导层32、包覆层33和防漏侧围36。
其中,正面片31为透液性的无纺织物材料,且设置于靠近穿着者肌肤侧;背面片35可选用不透液的薄膜材料,设置于远离穿着者肌肤侧;吸收材料34和包覆层33共同组成吸收芯体,吸收材料34被包覆层33包覆后设置于正面片材31和背面片材35之间,且在横向X具有一定宽度且沿纵向Y延伸设置;传导层32设置于正面片31和吸收芯体之间,进而加速体液向吸收芯体方向输送;在吸收芯体的横向两侧与正面片31之间还设有以拉伸状态沿纵向Y延伸的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防漏侧围36沿纵向Y延伸且在横向X上分开一定距离对称的设置,防漏侧围36与正面片31一起向内包折、并通过粘结剂固定于吸收芯体下方。
防漏侧围36具备固定在正面片31并朝纵向延伸的基缘部,与基缘部平行且可在纵向方向弹性伸缩的自由部,以及固定在纵向前后两端的固定两端部;上述自由部的内侧缘向内包覆形成一空腔,空腔内安装有可伸缩的裆部弹性部件37,该裆部弹性部件37通过粘接剂或者超声波熔接接合到空腔的内壁上,防漏侧围36在裆部弹性部件37的收缩作用下立起形成防漏壁,起到防止体液侧漏的目的。
外包覆结构2设置在内吸收结构3远离穿着者肌肤接触的一侧,包括内层片材22、外层片材21和腿围弹性部件23。内层片材22设置在背面片35远离穿着者皮肤接触的一侧,外层片材21设置于内层片材22的下方。内层片材22可选用不透液性的膜类材料,外层片材21一般选用不透液性的无纺织物材料。腿围弹性部件23设置于内层片材22和外层片材21之间,内层片材22在纵向Y的前后两端不与外层片材21在纵向Y的前后两端相重叠。
上述外层片材21至少在前、后腰围区域的横向上能够伸缩,其由无纺布片材211、和按照规定位置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211且以拉伸状态沿无纺布片材211横向一侧缘向另一侧缘延伸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组成,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之间间隔布置。第一弹性部件212在无纺布片材211上的织入间距、织入的数量和织入的位置可根据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在这里并不限定。
如图5所示,外层片材21上具有在纵向上下分别布置的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以及设置在两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之间、用于接合腿围弹性部件23和内吸收结构3的待接合区域I。在外层片材21的纵向两端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非弹性区域J。上述外层片材21上还设有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方向相平行的假想的折叠线FL,该折叠线FL位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上。
外层片材21在纵向Y两端位置向内吸收结构方向3包折,其由包折段213和延伸段214组成。
其中,延伸段214沿吸收性物品纵向的一端1a向另一端1b延伸,其具有设置在上下两端对应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的第一弹性区域F,两第一弹性区域F之间还设有第一非弹性区域G。
包折段213具有设置在纵向两端且叠合于第一弹性区域F上方的弹性增强区域D,以及与弹性增强区域D相连的第二非弹性区域E。
所述外包覆结构3还包括对应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而设置的腰围覆盖片材24,该腰围覆盖片材24的一端与外层片材21相接合,另一端形成用于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自由端241。具体的,腰围覆盖片材24与外层片材相接合的一端可固定于外层片材21的包折段213和延伸段214之间。
腿围弹性部件23分别从前、后腰围一侧缘A1、C1下端沿着裆部侧缘B1向裆部区域B延伸,并横穿裆部区域B沿着另一裆部侧缘B1延伸至前、后腰围另一侧缘A1、C1下端。弹性部件212和腿部弹性部件23与吸收芯体重叠的部分被切断或者熔断形成非弹性区。
下面将结合图6对上述呈沙漏形的吸收性物品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一种沙漏形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将对应腿用开口呈弧形的腿围弹性部件23沿流程方向MD以伸长状态夹在内层片材22与外层片材21之间,制得层叠体20的工序;所述外层片材21由无纺布片材211和按照规定位置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211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组成,该第一弹性部件212设置于与流程方向MD相垂直的宽度方向CD两侧对应吸收性物品的前、后腰围区域,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之间间隔布置;
将上述层叠体20中与吸收芯体接合部分的腿围弹性部件23熔断的工序;
制造内吸收结构3的工序;
将内吸收结构3跨层叠体上宽度方向CD两侧的对应吸收性物品前、后腰围区域的第一弹性部件之间布置的工序,该内吸收结构3间隔配置在前述腿围弹性部件的被熔断处;
将腰围覆盖片材24沿着流程方向MD连续配置在内吸收结构3纵向两端的工序,使得腰围覆盖片材24的一侧接合于层叠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缘部,另一侧将内吸收结构3的纵向端部覆盖从而形成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口袋部;以及
将配置有内吸收结构3和腰围覆盖片材24的层叠体沿宽度方向CD两侧包折进而形成弹性增强区域D和第二非弹性区域E的工序。
另外,在层叠体沿宽度方向CD两侧包折后还包括,在层叠体上进行弧切以形成腿部开口的工序。
进一步的,前述内吸收结构3可选用传统方法,通过绒毛浆与SAP共混并在外侧设置包覆层制得,也可选用申请人自主开发的复合芯体制得。
作为内吸收结构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内吸收结构3的制造工序包括,在从积纤鼓上脱模成型的吸收材料34连续的配置到包覆层33上,再将包覆层33沿吸收材料34的宽度方向两侧缘折叠,接着将传导层32间断的施加到吸收芯体表面;然后在带有传导层的吸收芯体两侧缘添加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并在该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外侧配置防漏侧围36。所述防漏侧围36在配置到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外侧以前还包括与正面片31复合的工序。上述内吸收结构3的制造工序还包括,对防漏侧围36和正面片31沿流程方向折叠,与背面片35复合,以及对复合有背面片的连续复合材料进行分切和转向的工序。
下面将结合图25至27,对内吸收结构3是复合芯体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大致说明。
一种复合芯体1’,具有上层透液性第三片材2’、中层由蓬松无纺布制得的第二片材3’以及下层透液性第一片材4’,第三片材2’与第二片材3’之间设置有间隔分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下层吸液性第一片材4’与第二片材3’之间设置有与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相对应的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该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C’沿宽度方向间隔分布。在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配置后,可能发生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在重力作用下落到中层蓬松无纺布3’的情形。在复合芯体1’的厚度方向上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中层蓬松无纺布和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共同形成若干个分布区域B’,各分布区域之间设置有间隔区D’。第一片材4’两侧向上包折,向上包折部分固定在第三片材2’的两侧。
上述复合芯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S1.向沿着流程方向MD搬送的第一片材4’上方施加间隔撒布的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的工序。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在与流程方向MD相垂直的宽度方向CD上形成若干个分布区域B’,各分布区域B’之间设置有间隔区D’。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施加是通过第一SAP施加装置92来实现的。
S2.将第二片材3’配置在第一片材4’上方以覆盖住所述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并使得第一片材4’与第二片材3’一起沿流程方向输送的工序。
S3.在工序S2中的第二片材3’上表面对应所述分布区域B’位置施加间隔撒布的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的工序。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的施加是通过第二SAP施加装置94来实现的。
S4.将第三片材2’配置在第二片材3’的上方以覆盖住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并使第一片材2’、第二片材3’和第三片材4’一起向下游侧输送的工序。
S5.使叠合后的各片材中的第一片材4’两侧边折为给定关系,再将包折后的多层片材压实、排气,以及沿着所述间隔区D’进行压点复合的工序。
图27所示的包折板101用于将第一片材4’两侧边折为给定关系,夹压装置102用于将包折后的多层片材压实、排气,压点复合装置103用于对压实后的产品在间隔区D’上进行压导流槽,最终形成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分布、厚度方向上呈高低密度分布的复合芯体。
更进一步的,在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配置到第一片材4’之前,还包括在第一片材4’上涂胶的工序。更进一步的,在第二片材3’覆盖到第一片材4’和第一高吸水性树脂颗粒C’之前,还包括在第二片材3’上涂胶的工序。更进一步的,在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配置到第二片材3’之前,还包括在第二片材3’上涂胶的工序。更进一步的,在第三片材2’覆盖到第二片材3’和第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A’之前,还包括在第三片材2’上涂胶的工序。
实施例2,
如图7至9所示,一种呈沙漏形的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其中,腰围覆盖片材24与外层片材21相接合的一端固定于外层片材21上包折段213远离延伸段214的一侧。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10至12所示,一种呈沙漏形的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与实施例1至2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下外层片材21上第一弹性部件的数量略少于实施例1至2中外层片材21上第一弹性部件的数量。
外层片材21沿着折叠线FL折叠,该折叠线FL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靠近第三非弹性区域J一侧的边缘相重合。包折段213沿着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分别向裆部区域B延伸,进而形成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隔挡结构211a,由于外层片材21本身为不透液性片材,因而上述隔挡结构211a能够完全取代腰围覆盖片材24,可见此实施例中腰围覆盖片材24并非必须添加的。
此外,当外层片材21沿着折叠线FL折叠后,其包折段的弹性增强区域D由于并没有设置第一弹性部件212,故而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增强弹性的目的,因此为了保证腰围部分的弹性,防止吸收性物品往下掉,因此在包折段213和延伸段214之间对应弹性增强区域D的位置设置有一组第二弹性部件215。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如图13至17所示一种呈H形的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
内吸收结构3包括正面片31、传导层32、吸收材料34、包覆层33、背面片35和防漏侧围36。
其中,正面片31为透液性的无纺织物材料,且设置于靠近穿着者肌肤侧;背面片35设置于远离穿着者肌肤侧,其包括不透液性膜类片材351和设置于膜类片材351外侧的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352。在不透液性膜类片材351的两侧还设置有呈直线形,且沿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延伸的腿围弹性部件23。
吸收材料34和包覆层33共同组成吸收芯体,吸收材料34被包覆层33包覆后设置于正面片材31和背面片材35之间,且在横向X具有一定宽度且沿纵向Y延伸设置;传导层32设置于正面片31和吸收芯体之间,进而加速体液向吸收芯体方向输送;在吸收芯体的横向两侧与正面片31之间还设有以拉伸状态沿纵向Y延伸的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防漏侧围36沿纵向Y延伸且在横向X上分开一定距离对称的设置,防漏侧围36与正面片31一起向内包折、并通过粘结剂固定于吸收芯体下方。防漏侧围36的具体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多加赘述。
外包覆结构2设置有两片,并且分别设置在内吸收结构3的纵向两端附近,其具有外层片材21。其中,外层片材21一般选用不透液性的无纺织物材料且至少在前、后腰围区域的横向上能够伸缩,其由无纺布片材211、和按照规定位置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211且以拉伸状态沿无纺布片材211横向一侧缘向另一侧缘延伸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组成。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之间间隔布置。第一弹性部件212在无纺布片材211上的织入间距、织入的数量和织入的位置可根据产品的需求来确定,在这里并不限定。
前述两片外层片材21由图17所示一完整外层片状物一分为二而形成。该完整外层片状物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以及设置在两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之间、用于将完整外层片状物一分为二的待分切区域I’;在该完整外层片状物的两端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非弹性区域J。在完整外层片状物上还设有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方向相平行的假想的折叠线FL’,该折叠线FL’位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上、或者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H靠近第三非弹性区域J一侧的边缘相重合。
外层片材21在纵向Y两端位置向内包折,其由包折段213和延伸段214组成。
其中,延伸段214与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352的纵向端部附近相接合,使得吸收性物品对应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位置形成第一弹性区域F,在两第一弹性区域F之间为第一非弹性区域G。
包折段213具有设置在纵向两端且叠合于第一弹性区域F上方的弹性增强区域D,以及与弹性增强区域D相连的第二非弹性区域E。
所述外包覆结构3还包括对应前腰围区域A和后腰围区域C而设置的腰围覆盖片材24,该腰围覆盖片材24的一端与外层片材的包折段213相接合,另一端形成用于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自由端241。具体的,腰围覆盖片材24与外层片材相接合的一端可固定于外层片材21的包折段213和延伸段214之间。
下面将结合图18对上述呈H形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一种H形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一)制造内吸收结构
首先,将从积纤鼓上脱模成型的吸收材料34连续的配置到包覆层33上,再将包覆层33沿吸收材料34的宽度方向两侧缘折叠组成吸收芯体,接着将传导层32间断的施加到吸收芯体表面。
其次,在吸收芯体两侧缘添加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并在该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外侧配置防漏侧围36。所述防漏侧围36在配置到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的外侧之前,还包括与正面片31复合的工序。在将防漏侧围36配置到芯体立起弹性部件38外侧时,还需对防漏侧围36和正面片31沿流程方向折叠形成主吸收单元30。
然后,将不透液性膜类片材351沿流程方向配置到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352上,在不透液性膜类片材351的宽度方向两侧分别添加沿着流程方向布置的腿围弹性部件23,再将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352向吸收芯体方向包折进而将腿围弹性部件23夹住,而后将上述主吸收单元与背面片35进行复合而后将连续的内吸收结构分切成间断的内吸收结构3,接着变速、转向,使其在流程方向上间歇性排布。
(二)制造外包覆结构
将外层片材21一分为二并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形成第一外层片材21a和第二外层片材21b,所述外层片材21由无纺布片材211和按照规定位置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211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212组成,该第一弹性部件212至少设置在宽度方向相对内侧的一定宽度范围内。
(三)内吸收结构和外包覆结构的接合工序
将上述内吸收结构3跨第一外层片材21a和第二外层片材21b之间配置,接着将腰围覆盖片材24沿着流程方向MD连续配置以覆盖住内吸收结构3的纵向两端,然后将第一外层片材21a和第二外层片材21b沿宽度方向外侧折叠使之与腰围覆盖片材24相接合,然后将产品对折、侧封,最后形成前述H形的吸收性物品。
实施例5,
如图19至21所示一种呈H形的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其中,腰围覆盖片材24与外层片材21相接合的一端固定于外层片材21上包折段213远离延伸段214的一侧。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如图22至24所示一种呈H形的吸收性物品1,其包括外包覆结构2和内吸收结构3。与实施例4-5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下外层片材21上第一弹性部件的数量略少于实施例4-5中外层片材21上第一弹性部件的数量。外层片材21沿着折叠线FL’折叠,包折段沿着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分别向裆部区域延伸,进而形成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隔挡结构,由于外层片材本身为不透液性片材,因而上述隔挡结构能够完全取代腰围覆盖片材24,可见此实施例中腰围覆盖片材24并非必须添加的。
此外,当外层片材21沿着折叠线FL’折叠后,其包折段的弹性增强区域由于并没有设置第一弹性部件,故而实质上并没有达到增强弹性的目的,因此为了保证腰围部分的弹性,防止吸收性物品往下掉,因此在包折段和延伸段之间对应弹性增强区域的位置还设置有一组第二弹性部件。其余同实施例4。
以上所述及图中所示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对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纵向以及与纵向相垂直的横向,所述吸收性物品在纵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及位于所述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之间沿纵向延伸的裆部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性物品包括内吸收结构、和设置在内吸收结构的纵向两端的两外包覆结构,
所述外包覆结构具有预制成型并且至少在前、后腰围区域的横向上能够伸缩的外层片材,该外层片材由无纺布片材、和预先织入无纺布片材且以拉伸状态沿无纺布片材横向一侧缘向另一侧缘延伸的多组第一弹性部件组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片材由一完整外层片状物沿宽度方向一分为二而制得;所述外层片状物具有对称布置的两个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以及设置在两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之间、用于将外层片状物一分为二的待分切区域,在该外层片状物的两端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第三非弹性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片状物上还设有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方向相平行的假想的折叠线,该折叠线位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上、或者与第一弹性部件织入区域靠近第三非弹性区域一侧的边缘相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层片材沿所述折叠线向内吸收结构方向包折,该外层片材由包折段和延伸段组成;
所述延伸段接合在内吸收结构远离皮肤接触侧的另一侧,该延伸段具有设置在上下两端对应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的第一弹性区域;
所述包折段具有设置在纵向两端且叠合于所述第一弹性区域上方的弹性增强区域,以及与弹性增强区域相连的第二非弹性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覆结构还包括对应前腰围区域和后腰围区域而设置的腰围覆盖片材,该腰围覆盖片材的一端与外层片材相接合,另一端形成用于防止体液从前腹部和后背部泄露的自由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包折段与延伸段之间对应弹性增强区域的位置上还设有若干根用于增强腰围处弹性的第二弹性部件。
7.如权利要求5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围覆盖片材与外层片材相接合的一端可固定于外层片材的包折段和延伸段之间,或者固定于包折段背离延伸段一侧的表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吸收结构具有与穿着者皮肤相接触的透液性正面片,远离穿着者皮肤接触侧的不透液性背面片,介于正面片与背面片之间的吸收芯体,设置在正面片与吸收芯体之间的传导层,以及对称设置在正面片的皮肤接触侧且沿纵向延伸的防漏侧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片包括不透液性膜类片材和设置于膜类片材外侧的不透液性无纺布片材;在不透液性膜类片材的两侧还设置有呈直线形且沿吸收性物品的纵向延伸的腿围弹性部件。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芯体的横向两侧与正面片之间还设有芯体立起弹性部件,该吸收芯体采用绒毛浆与SAP共混,或者多层式复合芯体制造成型。
CN201721162797.0U 2017-09-12 2017-09-12 一种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2078044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62797.0U CN207804493U (zh) 2017-09-12 2017-09-12 一种吸收性物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62797.0U CN207804493U (zh) 2017-09-12 2017-09-12 一种吸收性物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804493U true CN207804493U (zh) 2018-09-04

Family

ID=63337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62797.0U Active CN207804493U (zh) 2017-09-12 2017-09-12 一种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80449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0615A (zh) * 2019-10-29 2020-01-14 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缓冲区纸尿裤的生产方法
WO2024046158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速吸干爽吸收芯体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80615A (zh) * 2019-10-29 2020-01-14 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缓冲区纸尿裤的生产方法
CN110680615B (zh) * 2019-10-29 2021-06-01 广东茵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缓冲区纸尿裤的生产方法
WO2024046158A1 (zh) * 2022-08-30 2024-03-07 美佳爽(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速吸干爽吸收芯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5428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4039288B (zh) 一次性吸收性物品
JP7001829B2 (ja) たるみが軽減された吸着性物品及び当該吸着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4334136B (zh) 吸收性物品
CN109982669A (zh) 具有折叠边缘以封围弹性元件的吸收性物品和制造具有折叠边缘的吸收性物品的方法
CN103781453B (zh) 用于制造折叠的吸收性制品的组合包的方法和由此制备的组合包
JP2021508513A (ja) たるみが軽減された吸収性物品
CN103027791A (zh)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CN207804493U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
CN105007878B (zh) 一次性套穿尿布
JP2021508519A (ja) 幅が一定である密封アレンジメントを備える吸収性物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468426A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CN207804492U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
RU2656826C9 (ru) Впитывающий предмет одежды с облегающей посадкой
RU2748513C1 (ru) Впитывающее изделие и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CN109758299A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CN106137549B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7456319A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CN206403945U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
CN203001261U (zh)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CN109998782A (zh)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CN205832031U (zh) 一种三层防漏隔边纸尿裤
CN105491986B (zh) 一次性裤型尿布
JP4554941B2 (ja) 吸収物品の製造方法
CN109982672A (zh) 吸收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8 No. 245000, Penglai Road, Huangshan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atentee after: Huangshan Futian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8 No. 245000, Penglai Road, Huangshan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Anhui

Patentee before: HUANGSHAN FUTIAN JINGGONG MANUFACTURING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