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8193U -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 Google Patents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68193U CN207768193U CN201720395378.5U CN201720395378U CN207768193U CN 207768193 U CN207768193 U CN 207768193U CN 201720395378 U CN201720395378 U CN 201720395378U CN 207768193 U CN207768193 U CN 2077681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ve
- container
- fixed
- container stove
-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涉及食物自动炒制设备,用于实现双容器灶体自动起锅的目的。该起锅结构包括:电机、减速装置、与敞口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容器灶体中之一的第一容器灶体固定的固定座、带动第二容器灶体相对所述第一容器灶体转动的旋转装置;电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旋转装置发生转动;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减速装置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旋转装置设在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物加热设备,尤其涉及食物自动炒制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炒菜机主要包括炒锅及翻转机构或掂锅机构,且炒锅为加热源与锅体的结合体。在炒菜时,将做菜所需的食材放入锅内,之后炒锅在翻转机构或掂锅机构的带动作用下实现对锅内食材的“翻炒”。在炒菜完毕后,需人工启盖,以将锅里的菜盛装至特定容器中。
本发明的发明人提出一种双容器扣合的炒锅,该炒锅通过转动实现对锅内菜品的炒制。该双容器炒锅置于与其匹配的双容器灶体内。该灶体欠缺与其匹配的起锅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双容器灶体起锅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用于实现双容器灶体自动起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起锅结构,其包括:电机、减速装置、与敞口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容器灶体中之一的第一容器灶体固定的固定座、带动第二容器灶体相对所述第一容器灶体转动的旋转装置;电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旋转装置发生转动;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减速装置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优选地: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杆、用于固定在第一容器灶体上的第一轴杆套和用于固定在第二容器灶体上的第二轴杆套;轴杆穿过两轴杆套内,通过转动带动两轴杆套之间相对转动;减速装置与轴杆连接,驱动其转动。
优选地:所述减速装置为齿轮装置、皮带传动装置或链轮传动装置。
本发明创造的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包括前述起锅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所述旋转装置设在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上。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容器灶体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部上进一步设有定位柱,在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杆套为固定在所述第一容器灶体上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轴杆套为固定在所述第二容器灶体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轴杆结构穿接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轴杆结构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相对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相对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中空部分为所述第一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二容器灶体包括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两侧的所述第二容器灶体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进一步设有转动限位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在容器灶体中设有加热源,炒菜时,第二容器灶体转动至与第一容器灶体相对位置处时,加热源对位于灶体内的锅体进行加热,以对锅体中的食材进行加热,而当炒菜结束或是需要打开第二容器灶体时,电机提供动力,驱动减速装置带动第二容器灶体相对第一容器灶体转动,形成自动起锅动作。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双容器灶体自动起锅,实现了双容器灶体自动起锅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实用新型起锅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起锅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容器灶体与第一动力组件结合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容器灶体与第二容器灶体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灶壳和第二灶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包括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的炒菜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涉及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识说明:
11、第一动力组件;111、第一动力源;112、固定座;113、减速装置;1131、第一轴杆;1132、主动齿轮;1133、从动齿轮;
12、第一容器灶体;121、第一加热源;122、第一连接件;1221、第一通孔;123、动力连接轴杆;124、转动限位轴杆;
13、第二容器灶体;131、第二加热源;132、第二连接件;1321、第二通孔;1322、转动限位部;
14、第一灶壳;141、第一镂空部;142、第二镂空部;
15、第二灶壳;
16、第二动力组件;
17、安装架;
2、锅体;21、上锅体;22、下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起锅结构原理示意图,起锅结构包括第一动力组件11,而其包括第一动力源111、固定座112及减速传动驱动装置113,第一动力源111固定设置于固定座112上,减速传动驱动装置113转动设置于固定座112上,第一动力源111与减速传动驱动装置113连接。其中,固定座112用于与第一容器灶体12固定连接,减速传动驱动装置113用于带动第二容器灶体13相对第一容器灶体12转动,而第一动力源111则为减速装置113提供动力。减速传动驱动装置包括减速装置和旋转装置。在本例中,第一动力源111为电机。
在第一容器灶体12中设有第一加热源121,在第二容器灶体13中设有第二加热源131,炒菜时,第二容器灶体13转动至与第一容器灶体12相对位置处时,第一加热源121和第二加热源131对位于第一容器灶体12、第二容器灶体13之间的锅体进行加热,以对锅体中的食材进行加热。当炒菜结束或是需要打开第二容器灶体13时,第一动力源111提供动力,驱动减速传动驱动装置113带动第二容器灶体13相对第一容器灶体12转动,形成自动起锅动作,自动高效,也可以避免人工起锅情况下,起锅人被烫伤的风险。
参见图2,为本实用新型起锅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容器灶体与第一动力组件结合结构示意图。此处,第一动力组件11的固定座112为齿轮固定座,第一动力源111为电机,减速传动驱动装置包括第一轴杆1131、主动齿轮1132及从动齿轮1133,第一轴杆1131转动设置于齿轮固定座上。主动齿轮1132套设于第一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上,从动齿轮1133套设于第一轴杆1131上,且主动齿轮1132与从动齿轮1133啮合连接。
第一容器灶体12上设有固定部,固定座112固定在第一容器灶体12的固定部位置处。第一容器灶体12呈槽状体,在其上设有第一连接件122、动力连接轴杆123及转动定位杆124。第一轴杆1131贯穿第一连接件122,且与第一连接件122转动连接。动力连接轴杆123与转动定为杆124设于位置相对的第一容器灶体12上,动力连接轴杆123与固定部可以位于第一容器灶体12上的同侧位置。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减速装置可以为链轮传动装置,即旋转装置与电机之间的传动通过链轮传动实现。
在其他实施例中,减速装置可以为皮带传动装置,即旋转装置与电机之间的传动通过皮带传动实现。
在固定座112上进一步设有定位孔,在第一容器灶体12的固定部上进一步设有定位柱,定位柱穿接于定位孔中且固定。
参见图3,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容器灶体与第二容器灶体拆解结构示意图。第一容器灶体12和第二容器灶体13均呈槽状体,二者的槽口相对设置,且用于形成装放且固定锅体的容纳腔体。第一容器灶体12的第一连接件122上设有供第一轴杆(此处,轴杆结构为第一轴杆)穿接的第一通孔1221,第一容器灶体12上设有两个定位柱125。更具体的,第一连接件122为管状体,而管状体的中空部分为第一通孔1221。
第二容器灶体13上设有第二加热源131、两个第二连接件132及用于固定第二加热源131的安装槽133,此处第二加热源131为U字型加热管。第二连接件132上进一步设有与第一通孔1221对应第二通孔1321,在第一容器灶体12和第二容器灶体13结合时,两个第二连接件13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件122的两侧。第一轴杆依次穿接于第二通孔1321和第一通孔1221中,第一轴杆与第一通孔1221的孔壁相对转动连接、与第二通孔1321的孔壁相对固定连接。
为限制第一容器灶体12相对于第二容器灶体13转动的最大角度,在第二连接件132上进一步设有转动限位部1322。
参见图4,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下,第一灶壳和第二灶壳的结构示意图。在第一容器灶体外还进一步设有第一灶壳14,在第二容器灶体外还进一步设有第二灶壳15。第一灶壳14、第二灶壳15用于对对应的第一容器灶体、第二容器灶体形成包覆保护。在第一灶壳14上进一步设有第一镂空部141和第二镂空部142,第一镂空部141与前述固定部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镂空部142与前述的动力输入轴杆的位置对应。第一镂空部141用以提供前述固定座与第一容器灶体的安装空间,第二镂空部142用以提供第二动力组件与第一容器灶体的安装空间。
参见图5,为包括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的炒菜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炒菜机包括前述的灶体与起锅机构的组合结构,其进一步包括安装架17,在安装架17上设有第二动力组件16,第二动力组件包括相互传动连接的两个皮带轮及第二动力源,第二动力组件16用于与前述的动力输入轴杆连接并用过动力输入轴杆驱动第一容器灶体及其上的第二容器灶体、第一灶壳及第二灶壳相对安装架17转动。
参见图6,为本实用新型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涉及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一种用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炒菜机的锅体2,具有装放炒菜食材的容纳腔,包括下锅体21、盖设于下锅体21上的上锅体22。
结合图1至图6,在炒菜机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灶体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时,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动力组件11带动第二容器灶体13相对第一容器灶体12转动,以使炒菜机呈打开状态。之后,将待炒食材放入下锅体21中,然后盖上上锅体22并将整个锅体2放入第一容器灶体12中固定。第二容器灶体13与第一容器灶体12相闭合以使炒菜机呈合盖状态,第一加热源121、第二加热源131加热并经第一容器灶体12、第二容器灶体13导热对锅体2中的食材加热,与此同时,第二动力组件16带动第一容器灶体12、第二容器灶体13及其中的锅体2翻转,从而实现对锅体2中食材的“翻炒”。在需要取出锅体2时,第一动力组件11带动第二容器灶体13相对第一容器灶体12转动即可。降低用户被烫伤的风险且锅体本身无加热源等结构,方便易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起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减速装置、与敞口扣合在一起的两个容器灶体中之一的第一容器灶体固定的固定座、带动第二容器灶体相对所述第一容器灶体转动的旋转装置;电机通过减速装置带动旋转装置发生转动;所述电机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减速装置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起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杆、用于固定在第一容器灶体上的第一轴杆套和用于固定在第二容器灶体上的第二轴杆套;轴杆穿过两轴杆套内,通过转动带动两轴杆套之间相对转动;减速装置与轴杆连接,驱动其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起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装置为齿轮装置、皮带传动装置或链轮传动装置。
4.一种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起锅结构,进一步包括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所述旋转装置设在第一容器灶体和第二容器灶体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容器灶体上设有固定部,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进一步设有定位柱,在所述固定座上设有与所述定位柱匹配的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杆结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轴杆、用于固定在第一容器灶体上的第一轴杆套和用于固定在第二容器灶体上的第二轴杆套;轴杆穿过两轴杆套内,通过转动带动两轴杆套之间相对转动;减速装置与轴杆连接,驱动其转动;
所述第一轴杆套为固定在所述第一容器灶体上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轴杆套为固定在所述第二容器灶体上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
所述轴杆结构穿接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中,且所述轴杆结构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壁相对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壁相对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管状体,所述管状体的中空部分为所述第一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器灶体包括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两侧的所述第二容器灶体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加热源与起锅结构的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进一步设有转动限位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95378.5U CN207768193U (zh) | 2017-04-14 | 2017-04-14 |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395378.5U CN207768193U (zh) | 2017-04-14 | 2017-04-14 |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68193U true CN207768193U (zh) | 2018-08-28 |
Family
ID=63217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395378.5U Active CN207768193U (zh) | 2017-04-14 | 2017-04-14 |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68193U (zh) |
-
2017
- 2017-04-14 CN CN201720395378.5U patent/CN2077681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01589A (zh) | 翻转式食物熟化方法以及食物熟化加热结构和系统 | |
US20100280426A1 (en) | Massage device | |
CN107280497A (zh) |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207936141U (zh) | 炒菜装置及具有该炒菜装置的炒菜机 | |
CN207768193U (zh) | 起锅结构及其与加热源的组合结构 | |
CN104327940B (zh) | 家用榨油机的炒料系统 | |
CN103767570B (zh) | 具有搅拌机构的烹饪设备 | |
US4156383A (en) | Dual-rotating mechanism for ovens | |
CN207654043U (zh) | 一种电磁加热烹饪器具 | |
CN108209537A (zh) | 加热熟化食物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8679965A (zh) | 一种应用于烤箱上的自动旋转烤架 | |
CN210540752U (zh) | 一种烹饪器具和集成灶 | |
CN115517949B (zh) | 一种环保节能型踩踏式按摩泡脚桶 | |
CN207784954U (zh) | 一种翻盖式炉头开合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烹饪机 | |
KR101476339B1 (ko) | 간편한 적외선 회전식 꼬치구이기 | |
CN208301453U (zh) | 翻转式食物熟化加热结构和系统 | |
CN214969165U (zh) | 一种防止药物粘连的自动翻转炒药机 | |
CN210989617U (zh) | 一种组合锅具及采用其的烹饪装置 | |
CN207186496U (zh) | 烹饪装置 | |
CN209404403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6626646U (zh) | 一种基于对转双转子发电机的脚动取暖器 | |
CN2553637Y (zh) | 旋转式烘烤炉 | |
CN208029313U (zh) | 一种plc控制柜的集线装置 | |
CN211186915U (zh) | 一种烤签旋转装置及具有其的电烧烤炉 | |
JPS5926922Y2 (ja) |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