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60986U -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60986U
CN207760986U CN201721290857.7U CN201721290857U CN207760986U CN 207760986 U CN207760986 U CN 207760986U CN 201721290857 U CN201721290857 U CN 201721290857U CN 207760986 U CN207760986 U CN 207760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shunting well
filter device
sewer
st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9085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Shengyu Smar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29085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60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60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60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包括市政雨水干管和雨水处理单元,市政雨水干管与自然水体相连,分流井设置在所述市政雨水干管上,当分流井为槽式时,不设置截流装置;分流井进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前侧,分流井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后侧;分流井的进水口与分流井前侧的市政雨水干管连通,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与分流井后侧的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截流装置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与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依次相连,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分流井后侧的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能充分净化水体,保证了排入自然水体的水质安全。

Description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市政道路下面都会有一个市政雨水干管,晴天和降雨时,道路沿线的晴天污水和初雨就会从市政道路旁的雨水口进入市政道路下的雨水干管,然后直接排到自然水体。
目前,进入雨水干管的水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到了自然水体,这势必会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例如,晴天时的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会进入雨水干管排到自然水体,污染自然水体;含有大量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进入雨水干管不经过任何处理排到自然水体,也严重污染着自然水体。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对进入雨水干管的污水和/或雨水进行处理的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市政雨水干管和雨水处理单元,所述市政雨水干管与自然水体相连,
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分流井、截流装置、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所述分流井设置在所述市政雨水干管上,当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不设置截流装置;
分流井进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前侧,分流井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后侧;
所述分流井的进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前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截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与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依次相连,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蓄设施中的雨水通过重力或泵排方式排至第二过滤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系统还包括机械泵,所述机械泵用于将调蓄设施中的水输送至第二过滤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市政雨水干管布置如上所述的一个或多个雨水处理单元,当设置两个以上的雨水处理单元时,后一雨水处理单元设置在前一雨水处理单元内的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市政雨水干管的连通处的后方,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的间隔距离相同或不同,具体视污染情况而定,例如,间隔距离的具体范围为50-1000m。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过滤装置用于拦截污水/雨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第二过滤装置用于拦截较小颗粒物和漂浮物。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分流井可以是槽式、堰式、槽堰式、下开式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截流装置为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设置固定堰;或者水利开关。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利开关选自阀门、闸门、拍门或者堰门;优选为球阀、截流拍门、上开式闸门、旋转堰门、水力翻转堰门或下开式堰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水体通过该流量控制装置后再进入所述第一过滤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可以控制流量和介质的通断。
优选地,所述流量控制装置选自闸门、堰门、浮球截流装置、闸阀、蝶阀或球阀、水力旋流恒流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过滤装置选自颗粒分离器、水力旋流分离器、磁分离装置、斜板沉淀装置、斜管沉淀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蓄设施例如为调蓄池。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过滤装置选自圆筒过滤器、介质过滤器、生物过滤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圆筒过滤器优选可采用专利文献CN105435508A中描述的圆筒过滤器,尤其是其说明书实施例及附图中描述的圆筒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述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生活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降雨量在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混合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所述雨水干管上设置两个以上分流井时,每个分流井对此分流井上游道路或者此分流井距上游一个分流井之间道路沿线的初雨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生活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降雨量在第一过滤装置和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当调蓄设施中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混合污水再流入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关闭状态,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后期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截流高度视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与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而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上述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当所述系统包括机械泵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生活污水边流入调蓄设施中,边被机械泵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这里的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滤装置的生活污水的流量保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
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调蓄设施内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当所述雨水干管上设置两个以上分流井时,每个分流井对此分流井上游道路或者此分流井距上游一个分流井之间道路沿线的初雨进行处理后再排放。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生活污水边流入调蓄设施中,边被机械泵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这里的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滤装置的生活污水的流量保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
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截流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处于截流状态;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调蓄设施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调蓄设施内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当降雨量大于第一过滤装置或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时,流量控制装置处于关闭状态,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截流装置处于开启状态,或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当所述混合污水在槽式分流井的液位高度大于槽的高度时,后期的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截流高度视调蓄设施内的最大储水量和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装置与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而定。
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通过在市政雨水干管上设置雨水处理单元,使得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和/或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经过分流井的分流后,先进入第一过滤装置,对水体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截,然后再流入调蓄设施中,污水边流入调蓄设施中,边被机械泵送到第二过滤装置中,即达到了一种对生活污水进行在线处理的目的,并且调蓄设施起到了缓冲作用,即,使进入到第二过滤装置的生活污水的流量保持在第二过滤装置的最大处理量范围内。第二过滤装置对进入到其中的混合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充分净化水体后,再排入自然水体,保证了排入自然水体的水质安全。
2)同时,可以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来实现对于进入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和第二过滤装置内水量的精确控制。
附图说明
图1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其中,1为市政雨水干管,2为自然水体,3为分流井,4为分流井进水口,5为分流井第一出水口,6为分流井第二出水口,7为下开式堰门,8为闸门,9为颗粒分离器,10为调蓄池,11为圆筒过滤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中,市政雨水干管1与自然水体2相连,分流井3设置在市政雨水干管1上,分流井3进水口4位置处为分流井3前侧,分流井3第一出水口5位置处为分流井3后侧;
所述分流井3的进水口4与所述分流井3前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1连通,所述分流井3的第一出水口5与所述分流井3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1连通,所述下开式堰门7设置在所述分流井3的第一出水口5处;所述分流井3的第二出水口6位于分流井3的侧壁上,并在分流井3的第二出水口6处设置闸门8,所述闸门8与位于雨水干管旁侧的颗粒分离器9、调蓄池10和圆筒过滤器11依次相连,并在调蓄池10和圆筒过滤器11之间设置机械泵,所述圆筒过滤器11的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3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1连通。
上述雨水处理系统在雨水干管上每间隔50-1000m设置一处。
实施例2
一种实施例1中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晴天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于截流状态,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经过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先进入颗粒分离器,对生活污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截,然后再流入调蓄池中,调蓄池中的生活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圆筒过滤器中,圆筒过滤器对生活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处理之后的生活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于截流状态,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处于开启状态;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经过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先进入颗粒分离器,对混合污水中较大颗粒物和漂浮物进行拦截,然后再流入调蓄池中,调蓄池中的混合污水通过机械泵输送到圆筒过滤器中,圆筒过滤器对混合污水的较小颗粒物进行二次拦截,处理之后的混合污水再直接排放到雨水干管;
降雨时,当调蓄池内的水量达到最大储水量时,当降雨量大于颗粒分离器和圆筒过滤器的最大处理量时,关闭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的闸门,雨水干管错接混接的生活污水与经市政道路沿线的雨水口进入雨水干管的雨水形成的混合污水会在分流井内存积,造成分流井的液位升高,此时,设置在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的下开式堰门(或闸门)处于开启状态,混合污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市政雨水干管、雨水处理单元和机械泵,所述市政雨水干管与自然水体相连,
所述雨水处理单元包括分流井、截流装置、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所述分流井设置在所述市政雨水干管上,当所述分流井为槽式时,不设置截流装置;
分流井进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前侧,分流井第一出水口位置处为分流井后侧;
所述分流井的进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前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所述截流装置设置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与第一过滤装置、调蓄设施、第二过滤装置依次相连,所述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分流井后侧的所述市政雨水干管连通;
所述调蓄设施中的雨水通过泵排方式排至第二过滤装置;
其中,所述机械泵用于将调蓄设施中的水输送至第二过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市政雨水干管布置一个或多个雨水处理单元,当设置两个以上的雨水处理单元时,后一雨水处理单元设置在前一雨水处理单元内的第二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市政雨水干管的连通处的后方,所述雨水处理单元的间隔距离相同或不同,具体视污染情况而定,间隔距离的具体范围为50-100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井是槽式、堰式、槽堰式、下开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流装置为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一出水口处设置固定堰;或者水利开关;
其中,所述水利开关选自阀门、闸门、拍门或者堰门。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分流井的第二出水口处设置流量控制装置,水体通过该流量控制装置后再进入所述第一过滤装置;
其中,所述流量控制装置选自闸门、堰门、浮球截流装置、闸阀、蝶阀或球阀、水力旋流恒流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装置选自颗粒分离器、水力旋流分离器、磁分离装置、斜板沉淀装置、斜管沉淀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蓄设施例如为调蓄池。
8.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道路雨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装置选自圆筒过滤器、介质过滤器、生物过滤器。
CN201721290857.7U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Active CN207760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0857.7U CN207760986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90857.7U CN207760986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60986U true CN207760986U (zh) 2018-08-24

Family

ID=63178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90857.7U Active CN207760986U (zh) 2017-09-30 2017-09-30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609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0496A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03100242B (zh) 渠式浓密机
CN107032463A (zh) 一种市政溢流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8479188B (zh) 多层导流挡板定向沉沙排沙过滤装置及其方法
CN208436509U (zh) 一种多层导流档板定向沉沙排沙过滤装置
CN105036397A (zh) 一种泥渣分级自滤废水处理系统
CN204865118U (zh) 旋流式沉砂池
CN107761901A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05019549A (zh) 用于初期雨水处理的旋流-平流沉砂池
CN207760983U (zh) 一种带有调蓄设施的排水系统
CN107473520B (zh) 结合混凝旋流过滤与多维汇水湿地的一种工艺方法
CN207760986U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203948084U (zh) 一种多筒旋流除砂器
CN107806153A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07747346A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
CN207436186U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207959417U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104370384A (zh) 一种无动力集成式雨水旋流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CN207959418U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107417056B (zh) 一种带有自动净化功能的调蓄池及其净化方法
CN207436183U (zh) 一种带有截污管、调蓄设施和在线处理设施的排水系统
CN212894351U (zh) 一种小型低能耗初期雨水处理系统
CN107806158A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与控制方法
CN207436184U (zh) 一种道路雨水处理系统
CN204841189U (zh) 一种雨水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No. 509 Weihu Road, Shamao Street, Hannan District,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430000

Patentee after: Wuhan Shengyu Smar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00, No. 189, Minli North Road,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SHENGYU DRAINAGE SYSTEM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