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33014U -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733014U
CN207733014U CN201820148969.7U CN201820148969U CN207733014U CN 207733014 U CN207733014 U CN 207733014U CN 201820148969 U CN201820148969 U CN 201820148969U CN 207733014 U CN207733014 U CN 2077330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hamber
temperature control
groove
fixed
contro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4896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小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Universal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Universal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Universal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Universal Electric Applianc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014896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7330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7330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7330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涉及加热设备技术领域。加热件包括加热腔和温控件,温控件一侧与加热腔的内壁紧贴;加热腔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和固定部,凹槽沿第一方向设置,固定部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凹槽用于放置温控件,固定部用于固定温控件在凹槽内。解决加热件在加热水时发生水箱干烧的问题。通过在加热腔的内侧壁的凹槽内放置温控件,温控件与加热腔的内壁紧贴,在既不影响加热腔的功率同时,且能对加热腔内的水量进行探测,进而控制电路通断,防止干烧发生,在垂直凹槽的位置设置有固定部,固定部将温控件固定在凹槽内,避免使用过程中温控件发生晃动,增加使用加热件的安全系数,使用效果好。

Description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式烧水器是指利用电能达到加热效果的电器,其体积小,加热功率高,使用十分广泛,采用智能控制模式,控温精度高,可与计算机联网,应用范围广,寿命长,可靠性好。其中,电磁感应式烧水器按加热方式的种类区别包括电磁感应加热,电磁感应加热是指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因为是铁制容器自身发热,所有热转化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5%,电磁炉、电磁灶都是采用的电磁加热技术。
当前随着电磁感应技术的发展,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内在加热热水时,水箱内经常出现水干烧却没有及时添加水的情况,导致发生危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热件在加热水时,出现水箱内干烧,造成危险事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磁感应式烧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加热水时,出现水箱干烧,造成危险事故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件,包括加热腔和温控件,所述温控件一端与所述加热腔的底端平齐;
所述加热腔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和固定部,所述凹槽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固定部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温控件,所述固定部用于固定所述温控件在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温控件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所述凹槽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腔的内侧壁,两个所述温控件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凹槽内,所述固定部固定所述温控件在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凹槽和第二固定凹槽,所述第一固定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且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最高点均与所述加热腔的内侧壁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夹持部两端,且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槽内,所述夹持部为U型,所述夹持部的凸起朝向所述凹槽,以使所述夹持部固定所述温控件。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固定件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凹槽焊接,所述第二固定件另一端悬置在所述凹槽上侧,以使所述温控件固定在所述凹槽内,所述第二固定件另一端向凹槽内变形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均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连接所述加热腔的底端,以使所述温控件的一端与所述底板接触;
所述底板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厚度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厚度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加热腔的底端焊接,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的拐角均为圆角,以使所述加热腔能够模具拉伸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筋,用于避免所述加热腔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加热腔上设置所述温控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包括所述的加热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件的温控件的一端与加热腔的底端平齐,加热腔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和固定部,凹槽沿加热腔长度方向设置,固定部沿加热腔宽度方向设置,温控件沿竖直方向放置在凹槽内,固定部在水平方向将温控件固定在凹槽内;通过将温控件一端与加热腔的底部平齐,加热腔内水量少时温控件感控效果更好;加热腔内侧设置有凹槽,凹槽内放置温控件,实现了既增加了加热件的安全系数又保证了加热腔内的宽度,保证了加热件的功率,并且在温控件的水平方向设置固定部,将温控件固定在凹槽内,防止温控件位移,安全系数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包括所述的加热件。通过在电磁感应式烧水器的加热腔内设置有温控件,提高加热件烧水的安全系数,并且设置固定部,将温控件固定在加热腔的内侧壁上,烧水时安全系数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腔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件与固定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加热腔;12-温控件;13-凹槽;14-固定部;15-底板;111-加强筋;141-第一固定件;142-第二固定件;143-第一固定凹槽;144-第二固定凹槽;145-连接部;146-夹持部;151-第一底板;152-第二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腔的侧壁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件,包括加热腔11和温控件12,所述温控件12一端与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平齐;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13和固定部14,所述凹槽13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固定部14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所述凹槽13用于放置所述温控件12,所述固定部14用于固定所述温控件12在所述凹槽13内。
温控件12的一端与加热腔11的底端平齐,加热腔11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13和固定部14,凹槽13沿加热腔11长度方向设置,固定部14沿加热腔11宽度方向设置,温控件12沿竖直方向放置在凹槽13内,固定部14在水平方向将温控件12固定在凹槽13内;通过将温控件12一端与加热腔11的底部平齐,加热腔11内水量少时温控件12感控效果更好;加热腔11内侧设置有凹槽13,凹槽13内放置温控件12,实现了既增加了加热件的安全系数又保证了加热腔11内的宽度,保证了加热件的功率,并且在温控件12的水平方向设置固定部14,将温控件12固定在凹槽13内,防止温控件12位移,安全系数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控件与固定部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所述温控件1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凹槽1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部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凹槽13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两个所述温控件12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凹槽13内,所述固定部14固定所述温控件12在对应的所述凹槽13内。
两个温控件12分别位于两个凹槽13内,两个固定件分别将两个温控件12固定在两个凹槽13内。加热腔11内设置的两个温控件12可靠性更高,能在水箱内开始缺水时立刻能够检测到,对加热腔11进行双层的保护,安全系数提高,使用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14包括第一固定件141、第二固定件142、第一固定凹槽143和第二固定凹槽144,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43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141,所述第二固定凹槽144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142,且所述第一固定件141和第二固定件142的最高点均与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平齐。
固定部14包括第一固定件141和第一固定凹槽143,第一固定凹槽143垂直凹槽13设置,用于放置第一固定件141,第一固定件141的最高点与加热腔11的内侧壁平齐;在加热腔11内侧壁设置有第一固定凹槽143,第一固定件141的两端位于第一固定凹槽143内,第一固定件141的中间部位固定温控件12,使放置第一固定件141的加热腔11内的宽度不改变,避免改变加热件的功率,使用效果更好。
其中,位于第一固定凹槽143内的第一固定件141位于加热腔11的内侧,用于在温控件12的下部固定温控件12,位于第二固定凹槽144内的第二固定件142位于加热腔11的上侧,,用于在温控件12的上部固定温控件12,固定效果好。
其中,第一固定凹槽143的位置冲压加强第一固定凹槽143的强度,以增加对应部位的加热腔11的强度,避免加热腔11变形的情况。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固定件14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141包括连接部145和夹持部146,所述连接部145位于所述夹持部146两端,且所述连接部14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43内,所述夹持部146为U型,所述夹持部146的凸起朝向所述凹槽13,以使所述夹持部146固定所述温控件12。
第一固定件141包括连接部145和夹持部146,连接部145位于夹持部146两端,连接部145位于第一固定凹槽143内,夹持部146为U型,U型的凸起朝向凹槽13内,以使U型的夹持部146夹紧温控件12在凹槽13内;第一固定件141两端的连接部145固定在第一固定凹槽143内,U型的夹持部146将温控件12挤压固定在凹槽13,即保证了将温控件12固定在凹槽13内,而且固定部14不会凸出加热腔11的内侧壁,不会影响到加热腔11的功率等参数,使用效果好。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固定件142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142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凹槽144焊接,所述第二固定件142另一端悬置在所述凹槽13上侧,以使所述温控件12固定在所述凹槽13内,所述第二固定件142另一端向凹槽13内变形焊接固定。
第二固定件142的左端与第二固定凹槽144焊接,第二固定件142右端在将温控件12固定在第二固定凹槽144内后弯折夹紧温控件12在凹槽13内,进行焊接固定,效果更好。
其中,第一固定件141可以是包括连接部145和夹持部146,在放置温控件12放置前就固定在凹槽13上方,将温控件12放置在凹槽13内,第一固定件141的夹持部146夹紧温控件12,第二温控件12位于靠近底板15的位置,一端与第二固定凹槽144焊接,另一端,再将温控件12放入以后再将另一端弯折,将温控件12固定,使用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固定部14沿所述第一方向均布设置。
固定部1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固定部14沿竖直方向均布设置,避免温控件12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晃动,固定效果更好。其中,多个固定部14的固定件可以是多个包括连接部145和夹持部146,多个固定部14的第一固定件141、第二固定件142可以焊接在固定多个第一固定凹槽143、第二固定凹槽144内,另一端弯折夹持温控件12的均可,使用效果好。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底板15,所述底板15连接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以使所述温控件1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5接触;所述底板15包括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所述第一底板151的厚度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厚度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151与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焊接,所述第一底板151与所述第二底板152之间焊接。
加热件包括底板15,底板15连接在加热腔11的底端,以使温控件12的首端与底板15接触温控件12的一端与底板15接触,以使在底板15无水时温控件12能够快速反应,第一底板151的厚度和加热腔11的腔壁厚度相同,第一底板151和加热腔11的底板15焊接,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之间焊接。当前加热腔11与底板15焊接是直接薄板(加热腔11的腔壁)对厚板(底板15)TIG焊接,需要填丝焊接,如果使用自动化焊接,填丝有很大难度。而本实用新型中,采用第一底板151的厚度与加热腔11的腔壁厚度相同,将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之间焊接,在将整体的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与加热腔11的底部焊接,既能实现将角焊缝改成端接焊缝,使用TIG焊,也可以不加丝,具有足够的材料可以融化填充焊缝,使产品能够实现自动焊接。
其中,加热腔11的材料为不锈铁,第一底板151的材料为不锈铁,第二底板152的材料为不锈钢板,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之间电阻焊,两者之间不会产生化学成品偏析,防锈能力好。以加热腔11的厚度为1mm,第一底板151的厚度为1mm,第二底板152的厚度为3mm,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之间电阻焊接达到与之前底板15同样的厚度,第一底板151的一面与加热腔11之间直接拉伸出翻边,实现端接焊缝,产品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益好。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11的拐角均为圆角,以使所述加热腔11能够模具拉伸成型。
加热腔11的拐角都是圆角,在焊接加热腔11时,可以使用模具直接拉伸成型。加热腔11由两个对称的加热片对接,加热腔11的拐角处都是圆角,自动设备自动焊接时圆弧过渡,易于实现。现有的加热腔11都是通过弯折成型,且为方形,生产效率产品一致性均不高,制备加热腔11时一般采用手工焊接,焊接质量不一控制,产品容易生锈,改进的加热腔11的拐角的位置为圆角,可以在生产的时候通过定制专用焊接设备焊接,减少人为因素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提高。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11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筋111,用于避免所述加热腔11变形。
加热腔11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筋111,加强筋111的数量为多个,用于增加加热腔11的强度,且不会影响加热腔11内的宽度,避免加热腔11在加热过程中,由于加热腔11的腔壁的厚度较薄发生变形的问题。
其中,加强筋111的形状可以是沿加热腔11长度方向设置有的长条形,也可以是沿加热腔11的宽度方向设置的长条形,加强筋1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只要能够实现增加加热腔11的强度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腔11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加热腔11上设置所述温控件12。
加热腔11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加热腔11上设置有温控件12,即至少有一个加热腔11时有温控加热腔11,其他的温控器那个可以是无温控加热腔11。值得一提的是,多个加热腔11的拐角的位置均是圆角,都可以是通过模具自动化设备拉伸制备,成品效率高、质量好,经济效益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包括所述的加热件。
通过在电磁感应式烧水器的加热腔11内设置有温控件12,提高加热件烧水的安全系数,并且设置固定部14,将温控件12固定在加热腔11的内侧壁上,烧水时安全系数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件的温控件12的一端与加热腔11的底端平齐,加热腔11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13和固定部14,凹槽13沿加热腔11长度方向设置,固定部14沿加热腔11宽度方向设置,温控件12沿竖直方向放置在凹槽13内,固定部14在水平方向将温控件12固定在凹槽13内;通过将温控件12一端与加热腔11的底部平齐,加热腔11内水量少时温控件12感控效果更好;加热腔11内侧设置有凹槽13,凹槽13内放置温控件12,实现了既增加了加热件的安全系数又保证了加热腔11内的宽度,保证了加热件的功率,并且在温控件12的水平方向设置固定部14,将温控件12固定在凹槽13内,防止温控件12位移,安全系数更高,使用效果更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腔(11)和温控件(12),所述温控件(12)一端与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平齐;
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设置有凹槽(13)和固定部(14),所述凹槽(13)沿第一方向设置,所述固定部(14)沿第二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凹槽(13)用于放置所述温控件(12),所述固定部(14)用于固定所述温控件(12)在所述凹槽(13)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件(12)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凹槽(13)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固定部(14)的数量为两个;
两个所述凹槽(13)分别位于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两个所述温控件(12)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凹槽(13)内,所述固定部(14)固定所述温控件(12)在对应的所述凹槽(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14)包括第一固定件(141)、第二固定件(142)、第一固定凹槽(143)和第二固定凹槽(144),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43)用于放置所述第一固定件(141),所述第二固定凹槽(144)用于放置所述第二固定件(142),且所述第一固定件(141)和第二固定件(142)的最高点均与所述加热腔(11)的内侧壁平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141)包括连接部(145)和夹持部(146),所述连接部(145)位于所述夹持部(146)两端,且所述连接部(145)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凹槽(143)内,所述夹持部(146)为U型,所述夹持部(146)的凸起朝向所述凹槽(13),以使所述夹持部(146)固定所述温控件(1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件(142)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凹槽(144)焊接,所述第二固定件(142)另一端悬置在所述凹槽(13)上侧,以使所述温控件(12)固定在所述凹槽(13)内,所述第二固定件(142)另一端向凹槽(13)内变形焊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还包括底板(15),所述底板(15)连接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以使所述温控件(12)的一端与所述底板(15)接触;
所述底板(15)包括第一底板(151)和第二底板(152),所述第一底板(151)的厚度与所述加热腔(11)的腔壁厚度相同,且所述第一底板(151)与所述加热腔(11)的底端焊接,所述第一底板(151)与所述第二底板(152)之间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11)的拐角均为圆角,以使所述加热腔(11)能够模具拉伸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11)的外侧壁设置有加强筋(111),用于避免所述加热腔(11)变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腔(11)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加热腔(11)上设置所述温控件(12)。
10.一种电磁感应式烧水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件。
CN201820148969.7U 2018-01-29 2018-01-29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Active CN2077330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8969.7U CN207733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48969.7U CN207733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733014U true CN207733014U (zh) 2018-08-14

Family

ID=63080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48969.7U Active CN207733014U (zh) 2018-01-29 2018-01-29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7330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5041A (zh) * 2018-01-29 2018-06-08 无锡桑普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5041A (zh) * 2018-01-29 2018-06-08 无锡桑普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CN108135041B (zh) * 2018-01-29 2024-03-26 无锡桑普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33014U (zh)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CN108135041A (zh) 加热件及电磁感应式烧水器
CN204445330U (zh) 烹饪器具
CN111513545A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110545702B (zh) 电磁炉烹饪容器的发热磁体
CN216114201U (zh) 盖体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2347973U (zh) 净水器的滤芯壳体结构
CN205102197U (zh) 微波炉
CN214892557U (zh) 一种电炉
JP5569218B2 (ja) 通電加熱方法
CN204378849U (zh) 电磁烹饪设备
CN207019124U (zh) 一种拼接式电磁灶模块和电磁灶
CN207006263U (zh) 一种异形线盘电磁炉
CN220903874U (zh) 一种并联硫化设备
CN211072204U (zh) 一种电极片和端子的自动碰焊机
CN212912792U (zh) 内锅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JPH0852064A (ja) 炊飯器
CN213895917U (zh) 一种薄壁腔体零件热处理工装
CN206682997U (zh) 一种电陶炉
CN203138141U (zh) 一种电煎锅
CN220163015U (zh) 一种异形加热板及应用该加热板的加热盘
CN207118004U (zh) 一种用于感应加热装置的盘线线架
CN204617960U (zh) 自调活动式发热盘及电饭煲、电炒锅、电热茶具
CN211276864U (zh) 一种恒温热压焊头
CN2912884Y (zh) 无缝隙实体结构电烙铁加热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Huang Jinhui

Inventor after: Huang Zongbao

Inventor after: Zhao Xiaobao

Inventor before: Zhao Xiaoba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