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87254U - 缓冲器 - Google Patents

缓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87254U
CN207687254U CN201721725943.6U CN201721725943U CN207687254U CN 207687254 U CN207687254 U CN 207687254U CN 201721725943 U CN201721725943 U CN 201721725943U CN 207687254 U CN207687254 U CN 2076872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annular groove
outer barrel
piston shaft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2594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卫德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Aircraft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n Aircraft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Aircraft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n Aircraft 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2594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872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872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872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缓冲器,涉及缓冲技术领域。本公开的缓冲器包括外筒、活塞轴、封堵件、弹性套、活塞和密封环。外筒具有封闭端和开放端。活塞轴一端设于外筒外,另一端伸入开放端。封堵件密封配合于开放端。弹性套设于活塞且一端与封堵件密封配合,另一端与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弹性套外筒为油腔,弹性套内为气腔。活塞设于油腔内并与活塞轴连接,以将油腔分为靠近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活塞与活塞轴之间或活塞内设有阻尼通道,活塞外周面设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底部设有回油槽,活塞设有位于环形槽两侧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连通第一腔体和回油槽,第二通道连通第二腔体和环形槽。密封环设于环形槽内并能沿轴向往复移动。

Description

缓冲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缓冲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缓冲器。
背景技术
目前,缓冲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车辆工程、装备制造和建筑等领域,通过缓冲器对发生碰撞或震动的部件进行缓冲,以起到保护部件的作用。现有的缓冲器通常包括底座、导杆和弹簧,导杆可滑动地穿设于底座内,弹簧位于底座外并套设于导杆外,可通过弹簧承受冲击产生的压力,从而实现缓冲。
但是,弹簧在多次伸缩后,容易失效,不利于提高缓冲器的使用寿命。同时,对于大冲击的场合,弹簧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因而需要增大弹簧的尺寸,这会导致缓冲器的体积和重量较大,拆装不便,也会导致使用缓冲器的设备的重量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器,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缓冲器,包括:
外筒,具有封闭端和开放端;
活塞轴,一端设于所述外筒外,另一端伸入所述开放端;
封堵件,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密封配合于所述开放端;
弹性套,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位于所述外筒内,一端与所述封堵件密封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所述弹性套与所述外筒间的空间为容纳有阻尼液的油腔,所述弹性套的内部空间为气腔;
活塞,设于所述油腔内并与所述活塞轴连接,以将所述油腔分为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第一腔体和靠近所述开放端的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轴之间或所述活塞内设有轴向贯通的阻尼通道,所述活塞外周面设有环形槽,且所述活塞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槽一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轴之间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槽另一侧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环形槽,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环形槽;
密封环,设于所述环形槽内并与所述外筒密封配合,所述密封环能沿轴向在打开和封堵所述第二通道的位置间往复移动,且在移动至打开所述第二通道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阻尼通道连通并贯通所述活塞边沿;所述活塞轴设有轴肩,所述活塞密封地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位于所述轴肩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侧;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第一垫片,套设于所述活塞轴,所述活塞夹持于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轴肩之间,且所述第一垫片露出所述第一通道。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开放端的端面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与所述阻尼通道连通并贯通所述活塞边沿;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第二垫片,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夹持于所述活塞和所述轴肩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阻尼通道为贯通所述活塞两端面的阻尼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的回油孔,所述环形槽的底部设有轴向延伸的回油槽,所述回油孔与所述回油槽贯通,所述密封环不完全遮蔽所述回油槽。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的回油孔,所述密封环内缘与所述回油槽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环形槽底部的最小距离。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外周面的多个过油槽,各所述过油槽周向分布于所述环形槽靠近所述开放端的一侧,且所述过油槽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环形槽连通。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封堵件设有连通所述气腔与外界的气孔。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封堵件包括:
基底,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固定于所述开放端内;
支撑部,设于所述基底且位于所述弹性套内,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封闭端延伸并抵靠所述弹性套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端;
所述弹性套靠近所述开放端的一端密封卡合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外筒内壁之间,且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弹性套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封闭端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弹性卡箍,卡接于所述延伸部外。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盖帽组件,设于所述活塞轴位于所述外筒外的一端;
弹性件,夹持于所述封堵件和所述盖帽组件之间,用于向所述盖帽组件施加远离所述外筒的力。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盖帽组件包括:
盖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活塞轴位于所述外筒外的一端,所述盖帽靠近所述外筒的一侧形成有凹形区;
挡环,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卡合于所述凹形区内,所述弹性件夹持于所述挡环和所述封堵件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填充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阻尼通道内,且限定于所述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之间,所述填充件与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壁间具有供阻尼液通过的空隙。
在本公开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填充件的形状为球状或针状。
本公开的缓冲器,当活塞轴受到冲击而被压向所述外筒内时,可带动活塞挤压第一腔体内的阻尼液,第一腔体内的阻尼液受压后可通过第一通道进入环形槽并将密封环压至封堵所述第二通道的位置,使阻尼液无法通过第二通道进入第二腔体,而只能通过阻尼通道进入第二腔体,从而可使活塞和活塞轴向外筒的封闭端逐渐移动,使第一腔体逐渐减小,而第二腔体逐渐增大。在阻尼液通过阻尼通道的过程中,可对活塞产生阻尼,降低活塞和活塞轴的移动速度,从而起到缓冲效果。在此过程中,由于活塞轴进入油腔内的体积逐渐增大,油腔内的阻尼液受压后,可挤压弹性套变形,使气腔减小,从而保证活塞轴可顺利向外筒内运动。
当冲击消失时,可使活塞轴反向移动,挤压第二腔体内的阻尼液,第二腔体内的阻尼液可顶开密封环并通过第二通道进入环形槽,再由第一通道回流至第一腔体,使得活塞和活塞轴可反向移动直至复位,而不用仅通过阻尼通道实现阻尼液的流通,从而实现活塞轴的快速复位。
由此,可利用阻尼液通过阻尼通道所产生的阻尼实现缓冲,避免了仅采用弹簧作为缓冲件,相较于现有的缓冲器而言,可延长使用寿命,并可承受较大压力,避免为承受高压而采用尺寸较大的弹簧,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体尺寸和重量。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未被压缩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被压缩后的示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的封堵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的弹性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的活塞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的活塞的右视图。
图7为图6中缓冲器的A-A剖视图。
图8为图7中缓冲器的B-B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示例实施方式缓冲器的活塞轴的示意图。
图中:1、外筒;2、活塞轴;21、轴肩;3、封堵件;31、基底;311、气孔;312、凹槽;32、支撑部;321、支撑环;4、弹性套;41、翻边;42、安装孔;421、凸棱;43、延伸部;5、活塞;51、第一凸缘;52、第二凸缘;501、环形槽;502、回油槽;503、回油孔;504、过油槽;505、中心孔;506、阻尼孔;507、第一导流槽;508、第二导流槽;6、密封环;7、第一垫片;8、第二垫片;9、弹性卡箍;10、盖帽组件;101、盖帽;102、挡环;11、弹性件;12、油腔;121、第一腔体;122、第二腔体;13、气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当某结构在其它结构“上”时,有可能是指某结构一体形成于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或指某结构通过另一结构“间接”设置在其它结构上。
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和“第二”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缓冲器,如图1和图2所示,本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可以包括外筒1、活塞轴2、封堵件3、弹性套4、活塞5和密封环6。
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外筒1可以为中空且半封闭的管状结构,其可具有封闭端和开放端,该开放端的内壁可设有一环形台阶。同时,外筒1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矩形、椭圆形等。此外,外筒1可以是金属材质、聚合物材质等。
如图9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活塞轴2可以是圆柱或棱柱等柱状结构,其可沿外筒1的中轴线设置,且一端位于外筒1外,另一端由外筒1的开放端伸入外筒1内。同时,活塞轴2上可形成有一轴肩21,该轴肩21位于外筒1内。
如图3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封堵件3可以包括基底31和支撑部32,其中:
基底31可为片状结构,其形状可与开放端的内壁的形状相同,从而可将基底31固定于开放端内,举例而言,基底31朝向封闭端的一侧的边沿可设有凹槽312,该凹槽312可设于外筒1的环形台阶的外侧,并可由环形台阶阻挡基底31向内移动;在将基底31设于开放端内后,可将开放端的边沿的部分或全部区域向内弯折,阻挡基底31向外移动,由此,将基底31固定于开放端,当然,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焊接等方式将基底31固定于开放端内,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同时,基底31可设有轴孔,从而可将基底31套设于活塞轴2上,即活塞轴2可配合穿过基底31的轴孔。基底31上还可设有沿轴向贯通基底31的气孔311,气孔31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且当气孔311有多个时,可环绕基底31的轴孔分布。
支撑部32可为管状结构,其一端可设于基底31朝向外筒1的封闭端的表面,另一端可沿外筒1的中轴线向封闭端延伸。支撑部32也可套设于活塞轴2上,即活塞轴2可配合穿过支撑部32。支撑部32向外筒1的封闭端延伸的一端可形成有支撑环321,支撑环321可环绕于支撑部32外,且一侧与支撑部32的端面平齐,另一侧向封闭端延伸。
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示例实施方式中,封堵件3还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封堵件3可以仅包括基底31而不包括支撑部32,只要能固定于外筒1的开放端内,并能将外筒1的开放端密封即可。
如图4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弹性套4可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其材质可以是橡胶或其它弹性材料。弹性套4可具有靠近上述开放端的第一端和靠近上述封闭端的第二端,该第一端可为开放结构,且第一端的外沿可形成有翻边41。该第二端可为向内弯曲形成的凹面,该凹面可开设有安装孔42,以使弹性套4的两端贯通。同时,安装孔42的内表面可沿轴向分布有多圈环形的凸棱421,各个凸棱421的纵截面,即径向截面可以是三角形、梯形等,凸棱421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三个或者更多个,各个凸棱421的内缘平齐。
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套4可设于外筒1内,且第一端可与封堵件3密封配合,另一端可与活塞轴2密封配合,从而在外筒1内形成互不连通的油腔12和气腔13,该油腔12为弹性套4与外筒1内壁间的空间,油腔12内可容纳有阻尼液,但不一定充满阻尼液。该阻尼液可以是硅油、篦麻油、机油等,阻尼液也可以不充满阻尼液。该气腔13为弹性套4所围绕的内部空间,且该气腔13可通过封堵件3的气孔311与外界连通。举例而言:
如图1和图2所示,弹性套4的第一端可套设于凹槽312内,翻边41可紧密贴合于外筒1的内壁,可将翻边41夹持于外筒1的环形台阶和基底31的凹槽312之间,从而使封堵件3与外筒1的开放端密封配合。弹性套4的第二端可套设于支撑环321外,使支撑环321环绕于该第二端的凹面外,并沿轴向抵靠于弹性套4的凹面与侧面的相接处,从而对弹性套4起到支撑的作用;支撑部32则可抵靠于该凹面,并与安装孔42贯通,以便于对弹性套4进行限位,防止弹性套4向外筒1的开放端移动,支撑部32与弹性套4的侧面不接触,以形成上述气腔13。活塞轴2可在穿出支撑部32后穿过安装孔42,安装孔42的凸棱421可压接于活塞轴2的表面,从而将安装孔42与活塞轴2密封起来,且在活塞轴2沿轴向移动时,凸棱421可始终压接于活塞轴2的表面,从而实现弹性套4与活塞轴2的滑动密封配合。
此外,弹性套4与活塞轴2滑动密封配合的一端设有向封闭端延伸的延伸部43,举例而言,上述弹性套4的凹面上的安装孔42的边沿可向外筒1的封闭端延伸,形成延伸部43。
如图5至图8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活塞5的形状可与外筒1相同,例如,外筒1为圆管状结构,则活塞5为圆柱状结构。活塞5的外周面的尺寸可小于外筒1的内壁的尺寸,使活塞5可位于外筒1内,且活塞5的外周面可设有一环形槽501。举例而言,活塞5上可形成有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其中,第一凸缘51可形成于活塞5靠近外筒1的封闭端的一端并与该端的端面平齐,且第一凸缘51的边缘的直径不大于外筒1的内壁的直径。第二凸缘52位于第一凸缘51靠近外筒1的开放端的一侧,且第二凸缘52的外缘的直径也不大于外筒1的内壁的直径。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不接触,从而形成环形槽501。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示例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其它方式形成环形槽501,例如,活塞5可为一圆柱体,环形槽501可直接开设于该圆柱体的外周面。
如图7和图8所示,环形槽501的底部可设有回油槽502,回油槽502可沿轴向延伸,且两端分别延伸至环形槽501的两侧壁。回油槽502的数量可以是多个,例如四个、五个或六个等,且多个回油槽502可沿周向均匀分布。举例而言,多个回油槽502可沿周向分布于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之间,且回油槽502的一端可延伸至第一凸缘51,另一端可沿延伸至第二凸缘52。当然,回油槽50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环形槽501底部也可以不开设回油槽502,而是平滑的圆柱面。
如图5和图7所示,活塞5靠近外筒1的封闭端的端面可设有回油孔503,回油孔503可贯通环形槽501靠近封闭端的侧壁,从而与环形槽501连通。对于设置有回油槽502的活塞5而言,回油孔503数量与回油槽502的数量相同,且回油孔503与回油槽502对应的贯通,从而在环形槽501靠近封闭端的一侧形成第一通道;而对于未设置回油槽502的活塞5而言,回油孔503只要与环形槽501连通即可。同时,活塞5的外周面还可形成有过油槽504,过油槽504可位于环形槽501靠近开放端的一侧,且过油槽504的一端连通至环形槽501,另一端连沿轴向贯通活塞5,过油槽504可以是弧形槽、矩形槽或V形槽等,只要能供阻尼液通过即可,在此不再一一列举。过油槽504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多个过油槽504可沿周向均匀分布于环形槽501靠近外筒1的开放端的一侧,从而在环形槽501靠近开放端的一侧形成第二通道,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分居环形槽501的两侧。当然,过油槽504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举例而言,回油孔503和过油槽504均可以是多个,且多个回油孔503可沿轴向贯通第一凸缘51,多个回油孔503可一一对应的与多个回油槽502贯通;多个过油槽504可沿周向分布于第二凸缘52的周缘,且各个过油槽504均贯通第二凸缘5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回油孔503和过油槽504仅为对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限定。第一通道还可以是开设于第一凸缘51的通槽等,第二通道还可以是开设于第二凸缘52的通孔,或者,第二通道也可以是活塞5与外筒1内壁间的间隙,如第二凸缘52与外筒1内壁间的间隙等,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5还可设有中心孔505和阻尼孔506,其中,中心孔505可沿中轴线贯通活塞5的两端,并可与活塞轴2配合。阻尼孔506可位于中心孔505的一侧,并也沿轴向贯通活塞5的两端,从而形成一贯通的阻尼通道。阻尼孔506的形状在此不做特殊限定,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并可平行于中心孔505,其直径可以为0.1mm至0.3mm,阻尼孔506的具体尺寸可根据活塞5的尺寸和所需阻尼的大小确定,在此不再详述。
在本公开的其它示例实施方式中,还可在中心孔505的内壁形成轴向贯通的凹槽,当活塞轴2安装于中心孔505内后,该凹槽可与活塞轴2围成阻尼通道。或者,还可在活塞轴2上对应于活塞5的位置开设轴向延伸的凹槽,该凹槽的长度大于或活塞5的长度,当活塞轴2安装于中心孔505内后,该凹槽可与中心孔505的内壁围成阻尼通道。此外,阻尼孔506还可以是其它形状,且阻尼孔506还可相对中心孔505倾斜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活塞5可设于油腔12内,且位于弹性套4与外筒1的封闭端之间,并可与活塞轴2连接,从而将油腔12分为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第一腔体121位于活塞5靠近封闭端的一侧,第二腔体122位于活塞5靠近开放端的一侧。举例而言,活塞5可通过其中心孔505套设于活塞轴2位于外筒1内的一端,并与活塞轴2通过铆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通道还可包括第一凸缘51与外筒1内壁的间隙,第二通道还可包括第二凸缘52与外筒内壁的间隙。阻尼通道为连通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的通孔,即阻尼孔506。随着活塞5的往复移动,阻尼液可通过阻尼孔506在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间流动。此外,活塞5的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均可与外筒1的内壁间可接触并滑动配合,也可具有一定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并非固定的腔体,第一腔体121和第二腔体122的大小可随着活塞5的移动而变化。
下面对活塞5与活塞轴2连接进行示例性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5可通过中心孔505套设于活塞轴2上,且与活塞轴2密封配合,活塞5可位于轴肩21靠近封闭端的一侧。同时,本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还可以包括第一垫片7和第二垫片8,其中:
第一垫片7可为环形结构,其可套设于活塞轴2上,且贴合于活塞5靠近外筒1的封闭端的端面,并露出活塞5的回油孔503,即露出第一通道,以保证第一通道始终与第一腔体121连通。具体可通过在第一垫片7贴合活塞5的表面的边沿设置倒角来露出回油孔503,或通过缩小第一垫片7的尺寸等方式露出回油孔503。同时,如图5所示,活塞5与第一垫片7贴合的端面上设置第一导流槽507,该第一导流槽507与阻尼孔506连通,并向该端面的边沿延伸直至贯穿该边沿,该第一导流槽507可以沿活塞5的径向直线延伸,也可以曲线延伸,例如其形状可以是S形或螺旋形等,还可以是折线形等,在此不对其形状做特殊限定。第一垫片7可覆盖第一导流槽507,从而形成一个保持阻尼孔506与第一腔体121始终连通的通道,避免阻尼孔506被第一垫片7封堵。
第二垫片8的结构可参考第一垫片7,第二垫片8可套设于活塞轴2上,且一侧贴合于活塞5靠近外筒1的开放端的端面,另一侧抵靠于轴肩21,从而可将第二垫片8夹持于轴肩21和活塞5之间,将活塞5夹持于第一垫片7和第二垫片8之间,且活塞轴2可与第一垫片7通过铆接、螺纹连接、焊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从而实现对活塞5的固定。同时,如图6所示,活塞5与第二垫片8贴合的端面上设置第二导流槽508,该第二导流槽508与阻尼孔506连通,并向该端面的边沿延伸直至贯穿该边沿,该第二导流槽508的形状可参考第一导流槽507的形状,也可以是曲线形、直线形或折线形等,在此不再详述。第二垫片8可覆盖第二导流槽508,从而形成一个保持阻尼孔506与第二腔体122始终连通的通道,避免阻尼孔506被第二垫片8封堵。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示例实施方式中,密封环6可为弹性材质,例如橡胶等。密封环6可套设于环形槽501内,其外缘高于活塞5的外周面,从而与外筒1的内壁密封配合。同时,密封环6的厚度小于环形槽501的宽度,并可在环形槽501内沿轴向往复移动,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环形槽501靠近第二通道的一侧时,可封堵第二通道;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环形槽501靠近第一通道的一侧时,可打开第二通道,但不封堵第一通道,从而使第二通道通过环形槽501与第一通道连通。在密封环6的移动过程中,其始终与外筒1的内壁密封配合。
举例而言,密封环6可位于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之间,环形槽501底部设有回油槽502,密封环6可贴合于环形槽501的底部,且密封环6的厚度小于回油槽502的长度,从而不完全遮蔽回油槽502,密封环6在回油槽502的位置架空。密封环6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第二凸缘52时,可将第二凸缘52上的过油槽504封堵,也就是将第二通道封闭。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第一凸缘51时,可将过油槽504打开,也就是将第二通道打开,此时,第二腔体122内的阻尼液可通过过油槽504进入环形槽501,并经回油槽502从回油孔503进入第一腔体121。
或者,密封环6可位于第一凸缘51和第二凸缘52之间,环形槽501底部为平滑的圆柱面。密封环6内缘与环形槽501底部的距离大于回油孔503与环形槽501底部的最小距离,使得密封环6不会将回油孔503完全封堵,第一腔体121始终通过回油孔503与环形槽501连通。密封环6可沿轴向往复移动,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第二凸缘52时,可将第二凸缘52上的过油槽504封堵,也就是将第二通道封闭。当密封环6移动至抵靠第一凸缘51时,可将过油槽504打开,也就是将第二通道打开,但露出回油孔503,此时,第二腔体122内的阻尼液可通过过油槽504进入环形槽501,并从回油孔503进入第一腔体12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还可以包括弹性卡箍9,该弹性卡箍9可以是环形、U形等结构,其可卡接于弹性套4的延伸部43外,从而将弹性套4与活塞轴2密封配合的位置夹紧。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还包括盖帽组件10和弹性件11,其中:
盖帽组件10可以包括盖帽101和挡环102,盖帽101可设有轴孔,可将盖帽101套设于活塞轴2位于外筒1外的一端并通过一卡夹固定,从而可通过盖帽101扩大活塞轴2的接触面。盖帽101靠近外筒1的一侧形成有凹形区,活塞轴2可位于凹形区内。挡环102可套设于活塞轴2,且挡环102的形状和尺寸可与凹形区匹配,从而可卡合于凹形区内,以从内部支撑盖帽101,防止盖帽101变形。当然,盖帽组件10也可以是其它结构例如平板结构等。
弹性件11可以是弹簧,该弹簧可以套设于活塞轴2外,且弹簧的一端可抵靠于封堵件3,另一端可伸入盖帽101的凹形区并抵靠挡环102。从而将弹簧夹持于封堵件3和盖帽组件10之间。同时,可使弹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向盖帽组件10持续施加远离外筒1的力,以便在对活塞轴2的压力消失后,使活塞轴2复位。当然,在本公开的其它示例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1也可以是橡胶套等其它具有部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本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还可以包括填充件(图中未示出),该填充件的形状可以是球状、针状或其它形状,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填充件可设于阻尼孔506内,即阻尼通道内,且与阻尼孔506的内壁间具有可供阻尼液流过的空隙,在保证阻尼孔506畅通的情况下,可增强阻尼效果。同时,填充件可在阻尼孔506内活动,前述的第一垫片7和第二垫片8可阻挡填充件从阻尼孔506中滑出。当需要取出填充件时,可将第一垫片7拆卸,再将填充件从阻尼孔506中倒出即可。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盖帽组件10受到冲击时,可使活塞轴2被压向外筒1内,以带动活塞5挤压第一腔体121内的阻尼液;第一腔体121内的阻尼液受压后可通过回油孔503(即第一通道)进入环形槽501,并将密封环6压至贴合第二凸缘52,以封堵过油槽504(即第二通道);阻尼液无法由过油槽504进入第二腔体122,而可通过阻尼孔506(即阻尼通道)进入第二腔体122,使得活塞5和活塞轴2向外筒1的封闭端逐渐移动,使第一腔体121逐渐减小,第二腔体122逐渐增大。同时,活塞轴2进入油腔12内的体积逐渐增大,油腔12内的阻尼液受压后,可挤压弹性套4内凹,使气腔13减小,从而保证活塞轴2可顺利向外筒1内运动。此外,在活塞轴2向外筒1内移动的过程中,盖帽组件10可压缩弹性件11。
当冲击消失时,弹性件11可通过盖帽组件10使活塞轴2反向移动,活塞5挤压第二腔体122内的阻尼液,第二腔体122内的阻尼液可进入过油槽504并将密封环6顶至第一凸缘51,随即进入环形槽501内,从而回流至第一腔体121,而不用仅通过阻尼孔506实现阻尼液的流通,从而可实现活塞轴2的快速复位。
本公开示例实施方式的缓冲器,在受压时,可利用阻尼液通过阻尼通道所产生的阻尼实现缓冲,避免了采用弹簧作为缓冲件,相较于现有的缓冲器而言,可延长使用寿命,并可承受较大压力,避免为承受高压而采用尺寸较大的弹簧,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体尺寸和重量。在复位时,可通过第二通道、环形槽和第一通道实现阻尼液的回流,而不再仅通过阻尼通道实现阻尼液的流通,可减小复位所需的作用力,便于实现快速复位。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5)

1.一种缓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具有封闭端和开放端;
活塞轴,一端设于所述外筒外,另一端伸入所述开放端;
封堵件,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密封配合于所述开放端;
弹性套,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位于所述外筒内,一端与所述封堵件密封配合,另一端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所述弹性套与所述外筒间的空间为容纳有阻尼液的油腔,所述弹性套的内部空间为气腔;
活塞,设于所述油腔内并与所述活塞轴连接,以将所述油腔分为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第一腔体和靠近所述开放端的第二腔体;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轴之间或所述活塞内设有轴向贯通的阻尼通道,且所述活塞外周面设有环形槽,所述活塞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槽一侧的第一通道,所述活塞或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轴之间设有位于所述环形槽另一侧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环形槽,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和所述环形槽;
密封环,设于所述环形槽内并与所述外筒密封配合,所述密封环能沿轴向在打开和封堵所述第二通道的位置间往复移动,且在移动至打开所述第二通道的位置时,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环形槽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设有第一导流槽,所述第一导流槽与所述阻尼通道连通并贯通所述活塞边沿;所述活塞轴设有轴肩,所述活塞密封地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位于所述轴肩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侧;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第一垫片,套设于所述活塞轴,所述活塞夹持于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轴肩之间,且所述第一垫片露出所述第一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开放端的端面设有第二导流槽,所述第二导流槽与所述阻尼通道连通并贯通所述活塞边沿;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第二垫片,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夹持于所述活塞和所述轴肩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的形状和/或所述第二导流槽的形状为直线形、曲线形或折线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通道为贯通所述活塞两端面的阻尼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的回油孔,所述环形槽的底部设有轴向延伸的回油槽,所述回油孔与所述回油槽贯通,所述密封环不完全遮蔽所述回油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靠近所述封闭端的端面的回油孔,所述密封环内缘与所述环形槽底部的距离大于所述回油孔与所述环形槽底部的最小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外周面的多个过油槽,各所述过油槽周向分布于所述环形槽靠近所述开放端的一侧,且所述过油槽一端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环形槽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设有连通所述气腔与外界的气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件包括:
基底,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固定于所述开放端内;
支撑部,设于所述基底且位于所述弹性套内,所述支撑部向所述封闭端延伸并抵靠所述弹性套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端;
所述弹性套靠近所述开放端的一端密封卡合于所述基底和所述外筒内壁之间,且靠近所述封闭端的一端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套与所述活塞轴滑动密封配合的一端设有向所述封闭端延伸的延伸部;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弹性卡箍,卡接于所述延伸部外。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盖帽组件,设于所述活塞轴位于所述外筒外的一端;
弹性件,夹持于所述封堵件和所述盖帽组件之间,用于向所述盖帽组件施加远离所述外筒的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组件包括:
盖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活塞轴位于所述外筒外的一端,所述盖帽靠近所述外筒的一侧形成有凹形区;
挡环,套设于所述活塞轴且卡合于所述凹形区内,所述弹性件夹持于所述挡环和所述封堵件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还包括:
填充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阻尼通道内,且限定于所述第一垫片和第二垫片之间,所述填充件与所述阻尼通道的内壁间具有供阻尼液通过的空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缓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件的形状为球状或针状。
CN201721725943.6U 2017-12-12 2017-12-12 缓冲器 Active CN2076872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25943.6U CN207687254U (zh) 2017-12-12 2017-12-12 缓冲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25943.6U CN207687254U (zh) 2017-12-12 2017-12-12 缓冲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87254U true CN207687254U (zh) 2018-08-03

Family

ID=62997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25943.6U Active CN207687254U (zh) 2017-12-12 2017-12-12 缓冲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8725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3602A (zh) * 2021-04-15 2021-06-1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减振装置、压缩机及空调
CN117628114A (zh) * 2023-12-04 2024-03-01 佛山市顺德区澳邦金属塑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挂衣器的升降缓冲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3602A (zh) * 2021-04-15 2021-06-11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减振装置、压缩机及空调
CN117628114A (zh) * 2023-12-04 2024-03-01 佛山市顺德区澳邦金属塑料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挂衣器的升降缓冲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06161A (zh) 缓冲器
CN207687254U (zh) 缓冲器
US20160305552A1 (en) Seal device
CN110131235A (zh) 一种新型液压支撑缸结构
CN108343698A (zh) 减震器
CN105041769A (zh) 一种快伸缓缩式液压缸
JP5932517B2 (ja)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203857047U (zh) 一种油缸活塞杆密封结构
RU165842U1 (ru) Гидравлический амортизатор
CN202418609U (zh) 一种阀座导向密封阀
CN110617211A (zh) 抽油泵及凡尔结构
CN2463624Y (zh) 一种不泄漏阀门
US2216505A (en) Piston and like packing device
CN204921534U (zh) 一种快伸缓缩式液压缸
CN108361308A (zh) 减震装置
CN109751356A (zh) 减震器装置
CN208331099U (zh) 减震器
CN206754039U (zh) 弹簧刹车单向缸
KR20170089054A (ko) 공압 완충기
CN111425379A (zh) 抽油泵及凡尔结构
CN217355362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导向器密封结构
CN211449006U (zh) 抽油泵及凡尔结构
CN106185011A (zh) 一种按压泵头和瓶子
CN208749910U (zh) 一种液压阻尼器
CN212272515U (zh) 抽油泵及凡尔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