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29175U -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29175U
CN207629175U CN201721800670.7U CN201721800670U CN207629175U CN 207629175 U CN207629175 U CN 207629175U CN 201721800670 U CN201721800670 U CN 201721800670U CN 207629175 U CN207629175 U CN 207629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ul
incubation cavity
die ontology
cavity
ult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80067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陶诚
陈晓东
匡中华
佘本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80067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29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29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29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包括模具本体、浇口套、进料通道、浇口、保温腔、螺旋运料条板、进料套管、出料口、运输管、出料套管、循环泵、运料软管、加热箱。本实用新型以硅油作为保温介质对浇口套处进行保温,避免在超低速压铸过程中因为压射速度的降低,容易造成冷隔、流痕、浇不足等缺陷的现象出现,进一步完善利用超低速压铸工艺制作新能源汽车零件、铸件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零件、铸件的气密性,同时采用螺旋运料条板辅助硅油在保温腔内部的流动,避免硅油分布不均导致保温腔局部区域保温效果差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完善整个结构,提升整个结构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低速压铸辅助设备,具体是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属于超低速压铸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零件的气密性决定着新能源汽车整体性能的好坏,传统汽车零件多数采用熔炼液态进行高速高压压铸成型,对于高的致密度及物性要求高的新能源汽车零件铸件,气孔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良率低下;制造成本高,为了提高新能源汽车零件的气密性,可采用超低速压铸的方式进行零件的制作。
然而在现有的超低速压铸工艺中,金属液在压室中停留时间过长,热量损失较多,在高速充填阶段,又因为相对较低的充填速度,金属液在到达型腔时快速冷却凝固,充型能力下降,容易造成冷隔、浇不足等缺陷。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包括模具本体以及设置在模具本体上的浇口套,所述浇口套内设有浇口,所述浇口末端通过进料通道连通至模具本体内部的型腔;
所述模具本体内部开设有用于流通硅油的保温腔,所述保温腔设于所述浇口套和所述模具本体之间;所述保温腔远离所述浇口套的侧壁上设置螺旋结构的螺旋运料条板;所述保温腔顶端连接有进料套管,所述保温腔底端连通有出料口;
所述模具本体内设有运输管,所述运输管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料口,所述运输管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料套管;所述出料套管设于所述模具本体顶部一侧;
所述进料套管和出料套管分别通过两个运料软管连接至一加热箱的底侧。
可选的,所述加热箱内腔的底部竖直设置有隔离板;
所述隔离板与加热箱内腔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离板和所述间隙形成限流通道;所述加热箱内腔的腔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加热的PTC加热片。
可选的,各所述运料软管上均连接有循环泵,两个所述循环泵反向安装。
可选的,从远离进料通道的一侧至靠近进料通道的一侧,所述螺旋运料条板的厚度逐渐递增,且所述螺旋运料条板的最大厚度小于保温腔的宽度。
可选的,所述保温腔和运输管均和所述模具本体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以硅油作为保温介质对浇口套处进行保温,避免在超低速压铸过程中因为压射速度的降低,容易造成冷隔、流痕、浇不足等缺陷的现象出现,进一步完善利用超低速压铸工艺制作新能源汽车零件、铸件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新能源汽车零件、铸件的气密性,同时采用螺旋运料条板辅助硅油在保温腔内部的流动,使带有高热量的硅油均匀分布于保温腔中,避免硅油分布不均导致保温腔局部区域保温效果差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完善整个结构,提升整个结构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旋运料条板、保温腔以及浇口套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中:1、模具本体,2、浇口套,201、进料通道,3、浇口,4、保温腔,5、螺旋运料条板,6、进料套管,7、出料口,8、运输管,9、出料套管,10、循环泵,11、运料软管,12、加热箱,1201、隔离板,1202、限流通道,1203、PTC加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发明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包括模具本体1以及设置在模具本体1上的浇口套2,所述浇口套2内部设有浇口3,所述浇口3末端通过进料通道201连通至模具本体1内部的型腔,浆料依次通过浇口3和进料通道201进入型腔,完成压铸过程,所述浇口3外围的模具本体1内部开设有用于流通硅油的保温腔4,所述保温腔4远离浇口3一端的侧壁上设置螺旋结构的螺旋运料条板5,所述保温腔4一侧顶端连接有进料套管6,且位于所述进料套管6对侧的保温腔4底端连通有出料口7,所述出料口7通过运输管8连接至位于模具本体1顶端的出料套管9,硅油通过进料套管6进入保温腔4中,硅油在螺旋运料条板5的限位和运输下弥散至保温腔4内部,由保温腔4底端的出料口7进入运输管8,经运输管8运输至料套管9;
所述进料套管6和出料套管9分别通过两个运料软管11连接至位于模具本体1一侧的加热箱12同端侧壁上,硅油通过两个运料软管11进出加热箱12进行换热,且加热箱12内腔与运料软管11连接的端部内侧壁竖直设置有隔离板1201,且隔离板1201与加热箱12内腔远离运料软管11一侧端面的间隙形成限流通道1202,所述加热箱12内部侧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加热的PTC加热片1203,由出料套管9和运料软管11进入加热箱12内部的硅油经PTC加热片1203加热后重新通过运料软管11以及与运料软管11连接的进料套管6进入保温腔4中,实现持续的保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加热箱12上连接的两个用于运输硅油的运料软管11上均接有循环泵10,且两个所述循环泵10相互反向安装,反向安装即两个循环泵10相对于加热箱12和保温腔4的朝向相反,使两个循环泵10为硅油在加热箱12与保温腔4之间循环流动提供动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隔离板1201边缘处与加热箱12内侧壁的连接处为密封结构,使循环流动的硅油必须流经限流通道1202,保证硅油在加热箱12内部有着足够的加热时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螺旋运料条板5的厚度由远离进料通道201的一侧至靠近进料通道201的一侧逐渐增大,且螺旋运料条板5的最大厚度小于保温腔4横向的宽度尺寸,通过螺旋运料条板5的螺旋引流使远离进料套管6一侧的保温腔4端部也分布有足够的硅油。其中,图1中,横向为保温腔4的宽度方向或螺旋运料条板5的厚度方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保温腔4套接在浇口3边缘处,便于保温腔4对浇口3进行保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所述保温腔4和运输管8均为与模具本体1一体成型形成的腔体,保温腔4和运输管8是模具本体1成型时形成的空腔,避免因为增设的保温腔4和运输管8使模具本体1的成型工艺变得复杂。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加热过后的硅油通过其中一个运料软管11和进料套管6导入保温腔4中进行保温,硅油依次经过出料口7和运输管8进入出料套管9,经由出料套管9以及与出料套管9连接的另一个运料软管11运输至加热箱12进行重新加热,实现对浇口套2内部浇口3的持续保温,避免浆料冷却过快。
本实用新型中硅油是无色(或淡黄色)、无味、无毒、不易挥发的液体,且硅油的加热温度最高为300℃,适用于浇口3的保温。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得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5)

1.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包括模具本体(1)以及设置在模具本体(1)上的浇口套(2),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套(2)内设有浇口(3),所述浇口(3)末端通过进料通道(201)连通至模具本体(1)内部的型腔;
所述模具本体(1)内部开设有用于流通硅油的保温腔(4),所述保温腔(4)设于所述浇口套(2)和所述模具本体(1)之间;所述保温腔(4)远离所述浇口套(2)的侧壁上设置螺旋结构的螺旋运料条板(5);所述保温腔(4)顶端连接有进料套管(6),所述保温腔(4)底端连通有出料口(7);
所述模具本体(1)内设有运输管(8),所述运输管(8)的一端连接所述出料口(7),所述运输管(8)的另一端连接有出料套管(9);所述出料套管(9)设于所述模具本体(1)顶部一侧;
所述进料套管(6)和出料套管(9)分别通过两个运料软管(11)连接至一加热箱(12)的底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12)内腔的底部竖直设置有隔离板(1201),
所述隔离板(1201)与加热箱(12)内腔的顶部之间留有间隙,所述隔离板(1201)和所述间隙形成限流通道(1202);所述加热箱(12)内腔的腔壁上均匀分布有若干个用于加热的PTC加热片(12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运料软管(11)上均连接有循环泵(10),两个所述循环泵(10)反向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从远离进料通道(201)的一侧至靠近进料通道(201)的一侧,所述螺旋运料条板(5)的厚度逐渐递增,且所述螺旋运料条板(5)的最大厚度小于保温腔(4)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浇口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腔(4)和运输管(8)均和所述模具本体(1)一体成型。
CN201721800670.7U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Active CN207629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00670.7U CN2076291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800670.7U CN2076291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29175U true CN207629175U (zh) 2018-07-20

Family

ID=62853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800670.7U Active CN207629175U (zh) 2017-12-20 2017-12-20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2917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7220A (zh) * 2018-08-02 2018-10-1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热量传导系统的铝车轮轮辋低压铸造模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7220A (zh) * 2018-08-02 2018-10-12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具有热量传导系统的铝车轮轮辋低压铸造模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629175U (zh) 一种用于超低速压铸的新型浇口结构
CN108580811A (zh) 一种铸铜叶轮铸造用模具
CN107901349A (zh) 橡胶注射模具结构
CN106583694B (zh) 一种汇流排模具的冷却结构
CN103895185B (zh) 具有温度检测功能的高效散热双管式水冷浇口套
CN210705818U (zh) 一种具有热补偿功能的注塑模具
CN105974970B (zh) 温等静压机工作容器与载热介质温度同步系统
CN106113427B (zh) 一种气阀式热流道模具及利用该模具制造成品的方法
CN105750532B (zh) 一种3d打印的球墨铸铁件凝固顺序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0000337A (zh) 一种铝合金电机壳铸造模具
CN207711354U (zh) 一种pvc型材干湿混合真空定型装置
CN207982285U (zh) 一种低压铸造用的供液系统
CN110918953A (zh) 一种新型浇注设备
CN103252485B (zh) 一种钢包及使用钢包降低浇注过程中吸热的方法
CN215237630U (zh) 一种具有预加热的精铸加工模
CN207787659U (zh) 压铸模具
CN107999721A (zh) 熔融装置
CN106825501A (zh) 汽车铝合金轮毂低温铸造工艺
CN108188379A (zh) 一种低压铸造用的供液系统
CN107056024A (zh) 光学玻璃成型模具
CN206997740U (zh) 一种用于压铸模具浇口套与分流锥的冷却装置
CN219310036U (zh) 一种锌合金压铸模具的进料结构
CN206765303U (zh) 一种新型加热料筒
CN206085538U (zh) 一种用于注塑模具的热嘴
CN206277605U (zh) 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热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floor 4, Qinghua Information Port scientific research building, west side of South Gate, No. 13, Langshan Road, songpingshan community, Xil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Shenzhen, Guangdong, Nanshan District, Nantou, Shennan Avenue and former sea, southeast corner coast times apartment west room 1105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MINGLIDA PRECISION MACHINE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