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20107U -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20107U
CN207620107U CN201721771046.9U CN201721771046U CN207620107U CN 207620107 U CN207620107 U CN 207620107U CN 201721771046 U CN201721771046 U CN 201721771046U CN 207620107 U CN207620107 U CN 2076201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rete frame
nose girder
column
light gauge
gauge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7104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管宇
周绪红
石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177104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201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201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201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位于基础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该建筑体系的侧向刚度及水平面内刚度较高,抗震性能较强,适用于建造高层建筑,经济效益较高,可实现预制装配化施工。

Description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背景技术
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可以较好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空间分隔灵活,框架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时,结构的整体性、刚度较好,而且可以把梁或柱浇注成各种需要的截面形状。但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侧向刚度和水平面内刚度较低,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坏,不适宜建造高层建筑,设计时如何提高混凝土框架的抗侧刚度和水平面内刚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该建筑体系的侧向刚度及水平面内刚度较高,抗震性能较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位于基础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
混凝土框架包括四根混凝土框架柱,其中,相邻混凝土框架柱的顶部之间均通过混凝土框架梁相连接,相邻混凝土框架柱的下部之间均通过基础梁相连接;
混凝土框架柱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若干第一箍筋,其中,各第一箍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
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若干第二箍筋、若干弯起钢筋及若干架立钢筋,其中,各第二箍筋沿轴向依次分布,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各弯起钢筋及各架立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
混凝土框架柱中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弯曲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梁内,并搭接于混凝土框架梁中最上方的架立钢筋上;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及各架立钢筋的端部均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柱内,并弯折90°后锚固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第一箍筋上。
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均包括外墙结构面板、内墙结构面板、底导梁、顶导梁及若干墙立柱,相邻墙立柱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
各墙立柱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及顶导梁相连接,各洞口柱的上端连接于顶导梁上,各洞口柱的下端连接于底导梁上,其中,相邻两根洞口柱之间设置有过梁及刚性撑杆,外墙结构面板连接于底导梁的外侧、顶导梁的外侧、墙立柱的外侧、洞口柱的外侧、过梁的外侧及刚性撑杆的外侧上,内墙结构面板连接于底导梁的内侧、顶导梁的内侧、墙立柱的内侧、洞口柱的内侧、过梁的内侧及刚性撑杆的内侧上。
墙立柱及洞口柱与底导梁及顶导梁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过梁的端部与洞口柱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角钢及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刚性撑杆的端部与洞口柱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角钢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外墙结构面板及内墙结构面板与墙立柱、底导梁、顶导梁、洞口柱、过梁及刚性撑杆之间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包括吊顶、楼面结构板及楼盖梁框架,楼盖梁框架包括两根边梁及若干楼盖梁;
各楼盖梁的一端与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吊顶连接于边梁的底部及楼盖梁的底部,楼面结构板连接于边梁的顶部及楼盖梁的顶部。
楼盖梁与边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腹板加劲肋,其中,腹板加劲肋与楼盖梁之间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边梁与楼盖梁及腹板加劲肋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与楼盖梁及边梁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吊顶与楼盖梁与边梁之间均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由压型钢板以及设置于压型钢板上的混凝土组成,其中,压型钢板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楼盖梁及边梁相连接。
两侧墙立柱与底导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两侧墙立柱与顶导梁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
第一抗拔连接件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抗拔锚栓、垫片、竖板、底板及加劲板,其中,竖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加劲板的侧面与竖板的端面及底板的端面相连接,竖板连接于墙立柱的内侧,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位于底导梁上,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位于顶导梁的底部,基础梁及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预埋套管,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和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中将底导梁与基础梁相连接,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和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预埋套管中将顶导梁与混凝土框架梁相连接;
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及若干第三紧固连接件,各第一紧固连接件、各第二紧固连接件及各第三紧固连接件均包括垫圈及紧固螺栓,其中,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二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墙立柱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三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中。
竖板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墙立柱相连接。
边梁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承托连接件,最外侧楼盖梁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承托连接件,第一承托连接件及第二承托连接件均包括垫圈、立板、顶板及侧板,顶板的端部与立板的上端相连接,侧板的侧面与立板的端面及顶板的端面相连接,其中,顶板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压型钢板、边梁及楼盖梁相连接,紧固螺栓依次穿过第一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立板及边梁与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埋的预埋套管相连接;紧固螺栓依次穿过第二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立板及最外侧的楼盖梁与混凝土框架梁中预埋的预埋套管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其中,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内嵌于混凝土框架的顶部内,以形成以混凝土框架为骨架,以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为顶部、以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为侧板的建筑体系,从而有效的降低房屋建筑体系的自重,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作为填充墙体,大幅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作为建筑楼盖,大幅提高结构的水平面内刚度,减少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水平位移,抗震性能较高,适用于建造高层建筑,以减缓城镇人口过多给住房需求带来的严重压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另外,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减少建筑中混凝土的用量,绿色环保,减低施工成本,经济效益较高。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中的各冷弯构件之间均通过自攻自钻螺钉固定连接,因此可以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在现场进行吊装及拼装,从而大幅加快施工的进度,提高建筑体系的装配率,加快实现建筑工业化进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柱6的配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梁7的配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节点域的配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开门洞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开窗洞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A-A剖视图;
图9为图7的A-A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过梁18与洞口柱17连接方法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第一连接角钢191与洞口柱17、过梁18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窗洞口刚性撑杆23与洞口柱17连接方法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第二连接角钢192与洞口柱17及刚性撑杆23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腹板加劲件与楼盖梁25、边梁27的连接示意图;
图16为图14的A-A剖视图;
图17为图14的B-B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与混凝土框架2及基础梁5的连接示意图;
图19为图18中墙立柱14、底导梁15与混凝土框架柱6及基础梁5的连接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第一抗拔连接件20的连接示意图;
图21为图18中墙立柱14与混凝土框架柱6的连接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第二紧固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3为图18中底导梁15与基础梁5的连接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第一紧固连接件30的连接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与混凝土框架梁7的连接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承托连接件38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图25中第一承托连接件38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为基础、2为混凝土框架、3为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4为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5为基础梁、6为混凝土框架柱、7为混凝土框架梁、8为第一纵向受力钢筋、9为第一箍筋、10为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1为第二箍筋、12为弯起钢筋、13为架立钢筋、14为墙立柱、15为底导梁、16为顶导梁、17为洞口柱、18为过梁、191为第一连接角钢、192为第二连接角钢、20为第一抗拔连接件、21为外墙结构面板、22为内墙结构面板、23为刚性撑杆、24为垫圈、25为楼盖梁、26为腹板加劲肋、27为边梁、28为楼面结构板、29为吊顶、30为第一紧固连接件、31为竖板、32为底板、33为加劲板、34为抗拔锚栓、35为垫片、36为预埋套管、37为紧固螺栓、38为第一承托连接件、39为压型钢板、40为立板、41为顶板、42为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图2、图3、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基础1、混凝土框架2、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其中,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2位于基础1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2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内嵌于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内。
混凝土框架2包括四根混凝土框架柱6,其中,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顶部之间均通过混凝土框架梁7相连接,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下部之间均通过基础梁5相连接;混凝土框架柱6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若干第一箍筋9,其中,各第一箍筋9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9;混凝土框架梁7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若干第二箍筋11、若干弯起钢筋12及若干架立钢筋13,其中,各第二箍筋11沿轴向依次分布,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各弯起钢筋12及各架立钢筋13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11;混凝土框架柱6中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的端部弯曲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梁7内,并搭接于混凝土框架梁7中最上方的架立钢筋13上;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的端部及各架立钢筋13的端部均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内,并弯折90°后锚固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第一箍筋9上。
参考图6至图13,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均包括外墙结构面板21、内墙结构面板22、底导梁15、顶导梁16及若干墙立柱14,相邻墙立柱14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17;各墙立柱14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相连接,各洞口柱17的上端连接于顶导梁16上,各洞口柱17的下端连接于底导梁15上,其中,相邻两根洞口柱17之间设置有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外墙结构面板21连接于底导梁15的外侧、顶导梁16的外侧、墙立柱14的外侧、洞口柱17的外侧、过梁18的外侧及刚性撑杆23的外侧上,内墙结构面板22连接于底导梁15的内侧、顶导梁16的内侧、墙立柱14的内侧、洞口柱17的内侧、过梁18的内侧及刚性撑杆23的内侧上。
墙立柱14及洞口柱17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过梁18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角钢191及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刚性撑杆23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角钢192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外墙结构面板21及内墙结构面板22与墙立柱14、底导梁15、顶导梁16、洞口柱17、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之间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参考图14至图17,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包括吊顶29、楼面结构板28及楼盖梁框架,楼盖梁框架包括两根边梁27及若干楼盖梁25;各楼盖梁25的一端与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25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吊顶29连接于边梁27的底部及楼盖梁25的底部,楼面结构板28连接于边梁27的顶部及楼盖梁25的顶部。
楼盖梁25与边梁27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腹板加劲肋26,其中,腹板加劲肋26与楼盖梁25之间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边梁27与楼盖梁25及腹板加劲肋26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楼面结构板28与楼盖梁25及边梁27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吊顶29与楼盖梁25与边梁27之间均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28由压型钢板39以及设置于压型钢板39上的混凝土组成,其中,压型钢板39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楼盖梁25及边梁27相连接。
参考图18至图27,两侧墙立柱14与底导梁1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两侧墙立柱14与顶导梁16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第一抗拔连接件20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抗拔锚栓34、垫片35、竖板31、底板32及加劲板33,其中,竖板31的下端固定于底板32上,加劲板33的侧面与竖板31的端面及底板32的端面相连接,竖板31连接于墙立柱14的内侧,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底板32位于底导梁15上,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32位于顶导梁16的底部,基础梁5及混凝土框架梁7内设置有预埋套管36,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抗拔锚栓34依次穿过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垫片35及底板32和底导梁15插入于基础梁5内的预埋套管36中将底导梁15与基础梁5相连接,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34依次穿过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35及底板32和顶导梁16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7内预埋套管36中将顶导梁16与混凝土框架梁7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30、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和若干第三紧固连接件,各第一紧固连接件30、各第二紧固连接件和各第三紧固连接件均包括垫圈24及紧固螺栓37,其中,第一紧固连接件30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底导梁15插入于基础梁5内的预埋套管36中;第二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墙立柱14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6内的预埋套管36中;第三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顶导梁16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7内的预埋套管36中。
竖板31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墙立柱14相连接;边梁27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承托连接件38,最外侧楼盖梁25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承托连接件,第一承托连接件38及第二承托连接件均包括垫圈24、立板40、顶板41及侧板42,顶板41的端部与立板40的上端相连接,侧板42的侧面与立板40的端面及顶板41的端面相连接,其中,顶板41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压型钢板39、边梁27及楼盖梁25相连接,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第一承托连接件38内的垫圈24、立板40及边梁27与混凝土框架梁7中预埋的预埋套管36相连接;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第二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24、立板40及最外侧的楼盖梁25与混凝土框架梁7中预埋的预埋套管36相连接。
第一箍筋9可采用方形箍、矩形箍、圆形箍、螺旋箍、井字形复合箍以及多边形复合箍。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1颗;第二自攻自钻螺钉和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均大于等于4颗;
最外侧的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150mm,内侧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300mm;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6颗,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3颗;最边缘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及最边缘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均小于等于150mm,中间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及中间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均小于等于300mm,最边缘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楼面结构板28外周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12mm,最边缘第八自攻自钻螺钉与吊顶29外周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12mm;第九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8颗;第十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2颗。
竖板31及加劲板33的厚度大于等于3mm,底板32及垫片35的厚度大于等于6mm;压型钢板39板肋垂直于楼盖梁25跨度方向;抗拔锚栓34的规格大于等于M16;紧固连接件30设置于底导梁15、顶导梁16及墙立柱14上,且间距小于等于1.2m;紧固螺栓37的规格大于等于M12;第一承托连接件38的间距小于1.2m,第一承托连接件38距离墙端部的最大距离小于等于相邻楼盖梁25之间的间距;立板40及侧板42的厚度大于等于3mm,顶板41及垫圈24的厚度大于等于6mm;
墙立柱14为卷边冷弯槽钢构件或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如工字形、箱形等拼合构件;底导梁15和顶导梁16为冷弯槽钢构件;洞口柱17为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如工字形、箱形等拼合构件;过梁18为实腹式或桁架式构件;刚性撑杆23为与墙架柱14同宽的槽形截面;外墙结构面板21和内墙结构面板22可选用薄钢板、定向刨花板、硅酸钙板和石膏板;
第一连接角钢191及第二连接角钢192的尺寸至少为150mm×150mm,第一连接角钢191及第二连接角钢192的厚度大于等于墙立柱14的厚度;楼盖梁25为冷弯槽钢构件、卷边冷弯槽钢构件或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工字形拼合构件或箱形拼合构件,当跨度较大时,楼盖梁25可采用冷弯薄壁型钢钢桁架;边梁27为冷弯槽钢构件、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工字形拼合构件或箱形拼合构件、冷弯薄壁型钢钢桁架;腹板加劲肋26的横截面与墙立柱14的横截面相同,腹板加劲肋26的高度为楼盖梁25横截面的高度h-10mm;楼面结构板28为水泥纤维板、定向刨花板以及由压型钢板和混凝土组成的组合楼板;吊顶29为定向刨花板和石膏板。
本实用新型在施工时,可以将各冷弯构件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即可,施工较为方便。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内容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可计入该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能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Claims (10)

1.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1)、混凝土框架(2)、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及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其中,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混凝土框架(2)位于基础(1)上,且四面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分别内嵌并固定于混凝土框架(2)的四个侧面内,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内嵌于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框架(2)包括四根混凝土框架柱(6),其中,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顶部之间均通过混凝土框架梁(7)相连接,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的下部之间均通过基础梁(5)相连接;
混凝土框架柱(6)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若干第一箍筋(9),其中,各第一箍筋(9)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9);
混凝土框架梁(7)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若干第二箍筋(11)、若干弯起钢筋(12)及若干架立钢筋(13),其中,各第二箍筋(11)沿轴向依次分布,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各弯起钢筋(12)及各架立钢筋(13)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11);
混凝土框架柱(6)中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的端部弯曲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梁(7)内,并搭接于混凝土框架梁(7)中最上方的架立钢筋(13)上;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0)的端部及各架立钢筋(13)的端部均插入于相邻混凝土框架柱(6)内,并弯折90°后锚固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8)及第一箍筋(9)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3)均包括外墙结构面板(21)、内墙结构面板(22)、底导梁(15)、顶导梁(16)及若干墙立柱(14),相邻墙立柱(14)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17);
各墙立柱(14)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相连接,各洞口柱(17)的上端连接于顶导梁(16)上,各洞口柱(17)的下端连接于底导梁(15)上,其中,相邻两根洞口柱(17)之间设置有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外墙结构面板(21)连接于底导梁(15)的外侧、顶导梁(16)的外侧、墙立柱(14)的外侧、洞口柱(17)的外侧、过梁(18)的外侧及刚性撑杆(23)的外侧上,内墙结构面板(22)连接于底导梁(15)的内侧、顶导梁(16)的内侧、墙立柱(14)的内侧、洞口柱(17)的内侧、过梁(18)的内侧及刚性撑杆(23)的内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墙立柱(14)及洞口柱(17)与底导梁(15)及顶导梁(16)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过梁(18)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一连接角钢(191)及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刚性撑杆(23)的端部与洞口柱(17)之间通过第二连接角钢(192)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外墙结构面板(21)及内墙结构面板(22)与墙立柱(14)、底导梁(15)、顶导梁(16)、洞口柱(17)、过梁(18)及刚性撑杆(23)之间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4)包括吊顶(29)、楼面结构板(28)及楼盖梁框架,楼盖梁框架包括两根边梁(27)及若干楼盖梁(25);
各楼盖梁(25)的一端与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25)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27)的侧面相连接,吊顶(29)连接于边梁(27)的底部及楼盖梁(25)的底部,楼面结构板(28)连接于边梁(27)的顶部及楼盖梁(25)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
楼盖梁(25)与边梁(27)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腹板加劲肋(26),其中,腹板加劲肋(26)与楼盖梁(25)之间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边梁(27)与楼盖梁(25)及腹板加劲肋(26)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28)与楼盖梁(25)及边梁(27)之间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吊顶(29)与楼盖梁(25)与边梁(27)之间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楼面结构板(28)由压型钢板(39)以及设置于压型钢板(39)上的混凝土组成,其中,压型钢板(39)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楼盖梁(25)及边梁(27)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两侧墙立柱(14)与底导梁(15)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两侧墙立柱(14)与顶导梁(16)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
第一抗拔连接件(20)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抗拔锚栓(34)、垫片(35)、竖板(31)、底板(32)及加劲板(33),其中,竖板(31)的下端固定于底板(32)上,加劲板(33)的侧面与竖板(31)的端面及底板(32)的端面相连接,竖板(31)连接于墙立柱(14)的内侧,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底板(32)位于底导梁(15)上,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32)位于顶导梁(16)的底部,基础梁(5)及混凝土框架梁(7)内设置有预埋套管(36),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抗拔锚栓(34)依次穿过第一抗拔连接件(20)中的垫片(35)及底板(32)和底导梁(15)插入于基础梁(5)内的预埋套管(36)中将底导梁(15)与基础梁(5)相连接,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34)依次穿过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35)及底板(32)和顶导梁(16)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7)内预埋套管(36)中将顶导梁(16)与混凝土框架梁(7)相连接;
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30)、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及若干第三紧固连接件,各第一紧固连接件(30)、各第二紧固连接件及各第三紧固连接件均包括垫圈(24)及紧固螺栓(37),其中,第一紧固连接件(30)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底导梁(15)插入于基础梁(5)内的预埋套管(36)中;第二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墙立柱(14)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6)内的预埋套管(36)中;第三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垫圈(24)及顶导梁(16)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7)内的预埋套管(36)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竖板(31)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墙立柱(14)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边梁(27)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一承托连接件(38),最外侧楼盖梁(25)的内壁上设置有若干第二承托连接件,第一承托连接件(38)及第二承托连接件均包括垫圈(24)、立板(40)、顶板(41)及侧板(42),顶板(41)的端部与立板(40)的上端相连接,侧板(42)的侧面与立板(40)的端面及顶板(41)的端面相连接,其中,顶板(41)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压型钢板(39)、边梁(27)及楼盖梁(25)相连接,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第一承托连接件(38)内的垫圈(24)、立板(40)及边梁(27)与混凝土框架梁(7)中预埋的预埋套管(36)相连接;紧固螺栓(37)依次穿过第二承托连接件内的垫圈(24)、立板(40)及最外侧的楼盖梁(25)与混凝土框架梁(7)中预埋的预埋套管(36)相连接。
CN201721771046.9U 2017-12-18 2017-12-18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Active CN2076201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71046.9U CN207620107U (zh) 2017-12-18 2017-12-18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71046.9U CN207620107U (zh) 2017-12-18 2017-12-18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20107U true CN207620107U (zh) 2018-07-17

Family

ID=628199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71046.9U Active CN207620107U (zh) 2017-12-18 2017-12-18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201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4264A (zh) * 2017-12-18 2018-06-01 长安大学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04264A (zh) * 2017-12-18 2018-06-01 长安大学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9056717A1 (zh) 一种后张预应力装配砼框架抗震耗能构件体系及施工方法
CN105926764B (zh) 一种工业化预加工再生式结构体系及其施工方法
JP5969141B2 (ja) 完全組立、全体打設複合型住宅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CN106968365B (zh) 一种兼顾承力和耗能的装配式防屈曲钢板剪力墙
CN103850350A (zh) 一种预制装配整体式异形柱结构及其拼接施工方法
CN205669255U (zh) 一种工业化预加工再生式结构体系
CN207794290U (zh)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N201474109U (zh) 预制、现浇混合式双连梁
CN210621919U (zh) 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
CN105908865A (zh) 一种钢板剪力墙
CN107489212A (zh) 免承重力防剪切屈曲钢板剪力墙
CN112832414A (zh) 冷弯薄壁型钢嵌块组合剪力墙及安装方法
Kumari Concrete filled steel tubular (CFST) columns in composite structures
CN204370562U (zh) 一种框构、框构体
CN108104264A (zh)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N108589969B (zh) 一种带竖向ecc耗能带的组合装配式剪力墙及其制作方法
CN104499567A (zh) 一种框构、框构体及其预制和建造方法
CN108086535B (zh) 一种装配式方钢管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CN207620107U (zh)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Wu et al. Large-scale shaking table tests of a six-story floor-by-floor assembled CFS frame-framing shear wall structure
CN106677379A (zh) 钢板剪力墙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15166851U (zh) 组合剪力墙结构
CN208152256U (zh) 一种可修复式超高层结构
CN108166612A (zh)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CN108412036A (zh) 装配式h型钢柱-独立基础-混凝土圈梁十字形连接节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