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794290U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794290U CN207794290U CN201820118842.0U CN201820118842U CN207794290U CN 207794290 U CN207794290 U CN 207794290U CN 201820118842 U CN201820118842 U CN 201820118842U CN 207794290 U CN207794290 U CN 20779429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gauge
- gauge cold
- steel shape
- formed steel
- nose gir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4
- 239000004567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435 building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1331 Nos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5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0079 rubber t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35882 str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10000003205 Muscle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449 bri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093 chipboar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45 coag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271 coa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JHLNERQLKQQLRZ-UHFFFAOYSA-N Calcium 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a+2].[Ca+2].[O-][Si]([O-])([O-])[O-] JHLNERQLKQQLR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282 Nail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93 Polystyr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700050571 SUOX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579971 Terebr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JHXCINJSAAFBDH-UHFFFAOYSA-N [Ca].O[Si](O)(O)O Chemical compound [Ca].O[Si](O)(O)O JHXCINJSAAFBD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918 calcium silica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8 calcium silic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68 c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81 foam concre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223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框架及若干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其中,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自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混凝土框架上,且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均包括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设置于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顶部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以及内嵌于相邻两根冷弯薄壁型钢柱之间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混凝土框架的各侧面均内嵌有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混凝土框架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楼板,该建筑体系的抗震能力较强,并且上部结构的重量及刚度较小,下部框架结构重量及刚度较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背景技术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临街的住宅、办公楼等建筑会在底层设置商店、饭店、邮局或银行,旅馆因使用功能上的要求会在底层设置门厅、食堂或会议室等。因此,上部房屋会设计成纵横墙较多的砌体承重结构,底层则会设计成空间分隔灵活、满足大空间使用要求的框架结构,而形成了底框砖混结构。但因上部砌体结构重量、刚度较大,下部框架结构重量、刚度相对较小,在地震作用下,这种“头重脚轻”、“上刚下柔”的底框砖混结构抗震性能相对较差,会因平面刚度不均匀而发生扭转破坏,因竖向刚度不均匀而产生较大的侧向位移,易在底层形成薄弱层。设计时如何提高底层框架的刚度,减小上部结构的重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该建筑体系的抗震能力较强,并且上部结构的重量及刚度较小,下部框架结构重量及刚度较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框架及若干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其中,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自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混凝土框架上,且混凝土框架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均包括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设置于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顶部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以及内嵌于相邻两根冷弯薄壁型钢柱之间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
混凝土框架的各侧面均内嵌有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混凝土框架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楼板。
混凝土框架包括基础梁、竖立固定于基础梁上的混凝土框架柱,相邻混凝土框架柱的顶部通过混凝土框架梁相连接,混凝土楼板固定于各混凝土框架梁之间;
混凝土框架柱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若干第一箍筋,其中,各第一箍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沿周向分布;
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若干架立钢筋、若干弯起钢筋及若干第二箍筋,其中,各第二箍筋沿轴向依次分布,且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各弯起钢筋及各架立钢筋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其中,第二纵向受力钢筋、架立钢筋及弯起钢筋周向分布;
混凝土楼板内设置有若干受力钢筋、若干第一分布钢筋、若干第二分布钢筋及若干构造钢筋,各受力钢筋位于各第一分布钢筋的底部,各构造钢筋位于各第二分布钢筋的顶部,第一分布钢筋与第二分布钢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
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的上端弯折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后搭接于架立钢筋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的端部及架立钢筋的端部均穿过混凝土框架柱的中心线后弯折固定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及第一箍筋上;受力钢筋的端部弯曲并穿过混凝土框架梁的中心线;构造钢筋的端部穿过混凝土框架梁的中心线后弯曲固定于第二箍筋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上。
所述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及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均包括底导梁、顶导梁、外墙结构面板、内墙结构面板及若干墙立柱,其中,各墙立柱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及顶导梁相连接,相邻墙立柱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各洞口柱的上端与顶导梁相连接,各洞口柱的下端与底导梁相连接;两个相邻洞口柱之间设置有过梁及刚性撑杆,外墙结构面板的侧面与底导梁的外侧、顶导梁的外侧、墙立柱的外侧、洞口柱的外侧、过梁的外侧及刚性撑杆的外侧相连接,内墙结构面板的侧面与底导梁的内侧、顶导梁的内侧、墙立柱的内侧、洞口柱的内侧、过梁的内侧及刚性撑杆的内侧相连接。
墙立柱与底导梁及顶导梁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洞口柱与底导梁及顶导梁之间均通过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过梁的端部及刚性撑杆的端部均通过连接角钢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相连接;
外墙结构面板及内墙结构面板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与底导梁、顶导梁、墙立柱、洞口柱、过梁及刚性撑杆相连接。
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包括楼面结构板、结构覆面板、吊顶及两根边梁,两根边梁之间设置有若干楼盖梁,其中,各楼盖梁的一端与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的侧面相连接,吊顶连接于楼盖梁的底部及边梁的底部,楼面结构板连接于楼盖梁的顶部及边梁的顶部,结构覆面板覆盖于楼面结构板上。
楼盖梁的端部通过腹板加劲肋与边梁的侧面相连接,腹板加劲肋与楼盖梁及边梁之间均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与楼盖梁及边梁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吊顶与楼盖梁及边梁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和结构覆面板之间设置有粘结层;
结构覆面板内设置有钢丝网。
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内,底导梁与两侧的墙立柱及洞口柱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顶导梁与两侧的墙立柱及洞口柱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其中,第一抗拔连接件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竖板、底板、加劲板、抗拔锚栓及垫片,其中,竖板的下端固定于底板上,加劲板的侧面与竖板的端面及底板的端面相连接,竖板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及洞口柱相连接,基础梁、混凝土框架柱及混凝土框架梁内设置有预埋套管,第一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垫片、底板及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内,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垫片、底板及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内;
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内,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各第一紧固连接件均包括垫圈及紧固螺栓,第一紧固连接件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底导梁插入于基础梁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二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墙立柱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三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中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顶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中。
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底导梁与两侧的墙立柱及洞口柱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抗拔连接件,其中,第三抗拔连接件与第一抗拔连接件及第二抗拔连接件的结构相同,且第三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依次穿过垫片、底板、底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中,第三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及冷弯薄壁型钢柱相连接;第三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相连接;
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还包括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第二紧固连接件与第一紧固连接件的结构相同,各第二紧固连接件中的紧固螺栓依次穿过垫圈及底导梁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内的预埋套管中。
上下相邻两个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之间通过第四抗拔连接件、第五抗拔连接件、第六抗拔连接件及第七抗拔连接件相连接,其中,第四抗拔连接件、第五抗拔连接件、第六抗拔连接件、第七抗拔连接件与第一抗拔连接件的结构相同,且第四抗拔连接件及第六抗拔连接件位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内,第五抗拔连接件及第七抗拔连接件位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内,第一抗拔螺栓依次穿过第四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底导梁、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楼面结构板、边梁及顶导梁、第五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及垫片套接于第一螺母上;
第二抗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及底板、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底导梁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楼面结构板、边梁及顶导梁、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及垫片套接于第二螺母上;
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底导梁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及顶导梁之间通过第十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四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及冷弯薄壁型钢柱通过第十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五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及冷弯薄壁型钢柱通过第十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洞口柱通过第十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洞口柱通过第十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各冷弯薄壁型钢柱与与其相邻的边梁及楼盖梁之间均通过第一条形连接件及第十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的各洞口柱与与其相邻的楼盖梁之间通过第二条形连接件及第十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框架及若干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其中,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自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混凝土框架上,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均包括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设置于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顶部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以及内嵌于相邻两根冷弯薄壁型钢柱中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从而有效的提高下部结构的重量及刚度,降低上部结构的刚度及重量,以提高建筑体系的抗震性能,解决了传统底框砖混结构的不利抗震问题。同时除混凝土框架外的所有部件均可在工厂中进行预制,然后在现场进行拼装,从而简化现场装配的工作量,真正实现生产成品化、建筑工业化,同时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符合当前的环保要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结构体系代替传统的砌体结构体系,可大幅降低上部结构的自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底框砖混结构“头重脚轻”不利抗震的问题。采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作为抗震墙设置在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形成了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可大幅提高下部框架结构的整体刚度,还能有效避免出现底部薄弱层,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底框砖混结构“上刚下柔”不利抗震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层混凝土框架结的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柱的配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梁的配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框架节点域的配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混凝土楼板的配筋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层开门洞的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层开窗洞的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的A-A剖视图;
图12为图10的A-A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门窗洞口过梁与洞口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连接角钢与洞口柱、过梁自攻自钻螺钉的连接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窗洞口刚性撑杆与洞口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连接角钢与洞口柱、刚性撑杆及自攻自钻螺钉的连接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A-A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开窗洞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的A-A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内墙立柱与冷弯薄壁型钢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腹板加劲肋与楼盖梁、边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24为图22的A-A剖视图;
图25为图22的B-B剖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与混凝土框架、基础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墙立柱、底导梁与混凝土框架、基础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28为图27中第一抗拔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29为图26中墙立柱与混凝土框架柱的连接示意图;
图30为图29中第一紧固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1为图26中底导梁与基础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32为图31中第一紧固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的连接示意图;
图34为图33中第三抗拔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5为图33中底导梁与混凝土框架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36为图35中第二紧固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中上、下层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38为图37中第四抗拔连接件及第五抗拔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39为图37的A-A剖视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中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中各冷弯薄壁型钢柱与与其相邻的边梁及楼盖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41为图40中第一条形连接件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1为基础梁、2为混凝土框架、3为冷弯薄壁型钢框架、4为混凝土框架柱、5为混凝土框架梁、6为混凝土楼板、7为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8为第二紧固连接件、9为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10为第三抗拔连接件、11为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2为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3为第一箍筋、14为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5为第二箍筋、16为弯起钢筋、17为架立钢筋、18为受力钢筋、19为第一分布钢筋、20为构造钢筋、21为墙立柱、22为底导梁、23为顶导梁、24为洞口柱、25为过梁、26为连接角钢、27为第一抗拔连接件、28为外墙结构面板、29为内墙结构面板、30为垫圈、31为刚性撑杆、32为第四抗拔连接件、33为第五抗拔连接件、34为薄钢板、35为楼盖梁、36为腹板加劲肋、37为边梁、38为楼面结构板、39为结构覆面板、40为吊顶、41为第一紧固连接件、42为竖板、43为底板、44为加劲板、45为抗拔锚栓、46为垫片、47为预埋套管、48为紧固螺栓、49为冷弯薄壁型钢柱、50为第一螺母、51为第一抗拔螺栓、52为第一条形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包括混凝土框架2及若干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其中,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自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混凝土框架2上,且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均包括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设置于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顶部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以及内嵌于相邻两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之间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9;混凝土框架2的各侧面均内嵌有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楼板6。
参考图4至图8,混凝土框架2包括基础梁1、竖立固定于基础梁1上的混凝土框架柱4,相邻混凝土框架柱4的顶部通过混凝土框架梁5相连接,混凝土楼板6固定于各混凝土框架梁5之间;混凝土框架柱4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及若干第一箍筋13,其中,各第一箍筋1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13,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沿周向分布;混凝土框架梁5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若干架立钢筋17、若干弯起钢筋16及若干第二箍筋15,其中,各第二箍筋15沿轴向依次分布,且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各弯起钢筋16及各架立钢筋17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15,其中,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架立钢筋17及弯起钢筋16周向分布;混凝土楼板6内设置有若干受力钢筋18、若干第一分布钢筋19、若干第二分布钢筋及若干构造钢筋20,各受力钢筋18位于各第一分布钢筋19的底部,各构造钢筋20位于各第二分布钢筋的顶部,第一分布钢筋19与第二分布钢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的上端弯折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后搭接于架立钢筋17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的端部及架立钢筋17的端部均穿过混凝土框架柱4的中心线后弯折固定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及第一箍筋13上;受力钢筋18的端部弯曲并穿过混凝土框架梁5的中心线;构造钢筋20的端部穿过混凝土框架梁5的中心线后弯曲固定于第二箍筋15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上。
参考图9至图21,所述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及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9均包括底导梁22、顶导梁23、外墙结构面板28、内墙结构面板29及若干墙立柱21,其中,各墙立柱21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相连接,相邻墙立柱21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24,各洞口柱24的上端与顶导梁23相连接,各洞口柱24的下端与底导梁22相连接;两个相邻洞口柱24之间设置有过梁25及刚性撑杆31,外墙结构面板28的侧面与底导梁22的外侧、顶导梁23的外侧、墙立柱21的外侧、洞口柱24的外侧、过梁25的外侧及刚性撑杆31的外侧相连接,内墙结构面板29的侧面与底导梁22的内侧、顶导梁23的内侧、墙立柱21的内侧、洞口柱24的内侧、过梁25的内侧及刚性撑杆31的内侧相连接。
墙立柱21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洞口柱24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之间均通过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过梁25的端部及刚性撑杆31的端部均通过连接角钢26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24相连接;外墙结构面板28及内墙结构面板29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与底导梁22、顶导梁23、墙立柱21、洞口柱24、过梁25及刚性撑杆31相连接。
参考图22至图25,所述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包括楼面结构板38、结构覆面板39、吊顶40及两根边梁37,两根边梁37之间设置有若干楼盖梁35,其中,各楼盖梁35的一端与一根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35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吊顶40连接于楼盖梁35的底部及边梁37的底部,楼面结构板38连接于楼盖梁35的顶部及边梁37的顶部,结构覆面板39覆盖于楼面结构板38上。
其中,楼盖梁35的端部通过腹板加劲肋36与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腹板加劲肋36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楼面结构板38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吊顶40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楼面结构板38和结构覆面板39之间设置有粘结层;结构覆面板39内设置有钢丝网。
参考图26至图32,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内,底导梁22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27,顶导梁23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其中,第一抗拔连接件27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竖板42、底板43、加劲板44、抗拔锚栓45及垫片46,其中,竖板42的下端固定于底板43上,加劲板44的侧面与竖板42的端面及底板43的端面相连接,竖板42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相连接,基础梁1、混凝土框架柱4及混凝土框架梁5内设置有预埋套管47,第一抗拔连接件27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及底导梁22插入于基础梁1内的预埋套管47内,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及顶导梁23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内;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内,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41,各第一紧固连接件41均包括垫圈30及紧固螺栓48,第一紧固连接件41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底导梁22插入于基础梁1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二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墙立柱21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4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三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顶导梁23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
参考图33至图36,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底导梁22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抗拔连接件10,其中,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与第一抗拔连接件27及第二抗拔连接件的结构相同,且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底导梁22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竖板42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相连接;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竖板42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24相连接;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还包括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8,第二紧固连接件8与第一紧固连接件41的结构相同,各第二紧固连接件8中的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底导梁22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
参考图37、图38及图39,上下相邻两个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之间通过第四抗拔连接件32、第五抗拔连接件33、第六抗拔连接件及第七抗拔连接件相连接,其中,第四抗拔连接件32、第五抗拔连接件33、第六抗拔连接件、第七抗拔连接件与第一抗拔连接件27的结构相同,且第四抗拔连接件32及第六抗拔连接件位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内,第五抗拔连接件33及第七抗拔连接件位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内,第一抗拔螺栓51依次穿过第四抗拔连接件32中的垫片46及底板43、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楼面结构板38、边梁37及顶导梁23、第五抗拔连接件33中的底板43及垫片46套接于第一螺母50上;第二抗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46及底板43、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楼面结构板38、边梁37及顶导梁23、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43及垫片46套接于第二螺母上;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及顶导梁23之间通过第十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第四抗拔连接件32中的竖板42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通过第十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第五抗拔连接件33中的竖板4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通过第十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42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洞口柱24通过第十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4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洞口柱24通过第十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参考图40及图41,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各冷弯薄壁型钢柱49与与其相邻的边梁37及楼盖梁35之间均通过第一条形连接件52及第十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各洞口柱24与与其相邻的楼盖梁35之间通过第二条形连接件及第十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一箍筋13为方形箍、矩形箍、圆形箍、螺旋箍、井字形复合箍或多边形复合箍;墙立柱21采用卷边冷弯槽钢构件或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及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工字形拼合构件或箱形拼合构件;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采用冷弯槽钢构件;洞口柱24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及冷弯槽钢构件拼合而成;过梁25为实腹式结构或桁架式结构;刚性撑杆31具有与墙立柱21同宽的槽形截面;外墙结构面板28及内墙结构面板29为薄钢板34、定向刨花板、硅酸钙板或石膏板;冷弯薄壁型钢柱49由若干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冷弯槽钢构件及薄钢板34通过自攻自钻螺钉连接而成;
楼盖梁35采用冷弯槽钢构件、卷边冷弯槽钢构件或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工字形拼合构件或箱形拼合构件,当楼盖梁35的跨度较大时,则采用冷弯薄壁型钢桁架;楼盖梁35支承在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9上,且支承长度大于等于40mm;边梁37采用冷弯槽钢构件、由卷边冷弯槽钢构件和冷弯槽钢构件组成的工字形拼合构件或箱形拼合构件、冷弯薄壁型钢桁架;腹板加劲肋36的截面形式与墙立柱21相同,腹板加劲肋36的最小长度为楼盖梁35截面的高度h-10mm;楼面结构板38采用水泥纤维板、硅酸钙板、定向刨花板或压型钢板;结构覆面板39采用泡沫混凝土、陶粒混凝土、聚苯颗粒混凝土或自流平砂浆;吊顶40采用定向刨花板或石膏板;当楼面结构板38为压型钢板时,压型钢板的厚度大于等于0.75mm,压型钢板上两个波的间距小于等于400mm,其中,压型钢板的板肋垂直于楼盖梁35的跨度方向。
连接角钢26的尺寸大于等于150mm×150mm,厚度大于等于墙立柱21的厚度,第三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4颗;最外侧的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的间隔小于等于150mm,内侧第四自攻自钻螺钉的间隔小于等于300mm;用于连接腹板加劲肋36与楼盖梁35的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6颗,用于连接腹板加劲肋36与边梁37腹板的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大于等于3颗;最外侧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150mm,内侧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300mm,最外侧第六自攻自钻螺钉与楼面结构板38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2mm;最外侧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150mm,内侧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300mm,最外侧第七自攻自钻螺钉与吊顶40外周面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12mm;
竖板42及加劲板44的厚度大于等于3mm,底板43及垫片46的厚度大于等于6mm;第八自攻自钻螺钉、第九自攻自钻螺钉、第十自攻自钻螺钉、第十二自攻自钻螺钉、第十三自攻自钻螺钉、第十四自攻自钻螺钉及第十五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均大于等于8颗;抗拔锚栓45和第一抗拔螺栓51的规格均大于等于M16;第一紧固连接件41的间距及第二紧固连接件8的间距均小于等于1.2m,距离墙端部的最大距离小于墙架柱21的间距;紧固螺栓48的规格大于等于M12。
第十一自攻自钻螺钉的间距小于等于300mm,距边梁37位置1m的范围内第十一自攻自钻螺钉的数量大于等于8颗;第一条形连接件52的宽度与冷弯薄壁型钢柱49的外侧宽度相同,第一条形连接件52的厚度大于等于1.2mm;第十六自攻自钻螺钉及第十七自攻自钻螺钉的数目均大于等于12个。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施工时,只需要在现场浇注混凝土框架,并在工厂中对其他部件进行预制,然后在现场进行拼接即可,操作简单,方便,施工效率较高。
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内容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某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可计入该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所能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Claims (10)
1.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框架(2)及若干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其中,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自上到下依次设置于混凝土框架(2)上,且混凝土框架(2)为长方体框架结构,各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均包括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设置于四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顶部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以及内嵌于相邻两根冷弯薄壁型钢柱(49)之间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9);
混凝土框架(2)的各侧面均内嵌有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混凝土框架(2)的顶部设置有混凝土楼板(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混凝土框架(2)包括基础梁(1)、竖立固定于基础梁(1)上的混凝土框架柱(4),相邻混凝土框架柱(4)的顶部通过混凝土框架梁(5)相连接,混凝土楼板(6)固定于各混凝土框架梁(5)之间;
混凝土框架柱(4)内设置有若干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及若干第一箍筋(13),其中,各第一箍筋(13)自上到下依次分布,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均穿过所有的第一箍筋(13),各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沿周向分布;
混凝土框架梁(5)内设置有若干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若干架立钢筋(17)、若干弯起钢筋(16)及若干第二箍筋(15),其中,各第二箍筋(15)沿轴向依次分布,且各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各弯起钢筋(16)及各架立钢筋(17)均穿过所有的第二箍筋(15),其中,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架立钢筋(17)及弯起钢筋(16)周向分布;
混凝土楼板(6)内设置有若干受力钢筋(18)、若干第一分布钢筋(19)、若干第二分布钢筋及若干构造钢筋(20),各受力钢筋(18)位于各第一分布钢筋(19)的底部,各构造钢筋(20)位于各第二分布钢筋的顶部,第一分布钢筋(19)与第二分布钢筋自上到下依次分布;
最外侧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的上端弯折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后搭接于架立钢筋(17)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的端部及架立钢筋(17)的端部均穿过混凝土框架柱(4)的中心线后弯折固定于第一纵向受力钢筋(12)及第一箍筋(13)上;受力钢筋(18)的端部弯曲并穿过混凝土框架梁(5)的中心线;构造钢筋(20)的端部穿过混凝土框架梁(5)的中心线后弯曲固定于第二箍筋(15)及第二纵向受力钢筋(1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及冷弯薄壁型钢组合墙体(9)均包括底导梁(22)、顶导梁(23)、外墙结构面板(28)、内墙结构面板(29)及若干墙立柱(21),其中,各墙立柱(21)的两端分别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相连接,相邻墙立柱(21)之间设置有若干洞口柱(24),各洞口柱(24)的上端与顶导梁(23)相连接,各洞口柱(24)的下端与底导梁(22)相连接;两个相邻洞口柱(24)之间设置有过梁(25)及刚性撑杆(31),外墙结构面板(28)的侧面与底导梁(22)的外侧、顶导梁(23)的外侧、墙立柱(21)的外侧、洞口柱(24)的外侧、过梁(25)的外侧及刚性撑杆(31)的外侧相连接,内墙结构面板(29)的侧面与底导梁(22)的内侧、顶导梁(23)的内侧、墙立柱(21)的内侧、洞口柱(24)的内侧、过梁(25)的内侧及刚性撑杆(31)的内侧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
墙立柱(21)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之间均通过第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洞口柱(24)与底导梁(22)及顶导梁(23)之间均通过第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过梁(25)的端部及刚性撑杆(31)的端部均通过连接角钢(26)及第三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24)相连接;
外墙结构面板(28)及内墙结构面板(29)均通过第四自攻自钻螺钉与底导梁(22)、顶导梁(23)、墙立柱(21)、洞口柱(24)、过梁(25)及刚性撑杆(31)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包括楼面结构板(38)、结构覆面板(39)、吊顶(40)及两根边梁(37),两根边梁(37)之间设置有若干楼盖梁(35),其中,各楼盖梁(35)的一端与一根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各楼盖梁(35)的另一端与另一根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吊顶(40)连接于楼盖梁(35)的底部及边梁(37)的底部,楼面结构板(38)连接于楼盖梁(35)的顶部及边梁(37)的顶部,结构覆面板(39)覆盖于楼面结构板(38)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
楼盖梁(35)的端部通过腹板加劲肋(36)与边梁(37)的侧面相连接,腹板加劲肋(36)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38)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吊顶(40)与楼盖梁(35)及边梁(37)之间均通过第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楼面结构板(38)和结构覆面板(39)之间设置有粘结层;
结构覆面板(39)内设置有钢丝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内,底导梁(22)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抗拔连接件(27),顶导梁(23)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二抗拔连接件,其中,第一抗拔连接件(27)及第二抗拔连接件均包括竖板(42)、底板(43)、加劲板(44)、抗拔锚栓(45)及垫片(46),其中,竖板(42)的下端固定于底板(43)上,加劲板(44)的侧面与竖板(42)的端面及底板(43)的端面相连接,竖板(42)通过第八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相连接,基础梁(1)、混凝土框架柱(4)及混凝土框架梁(5)内设置有预埋套管(47),第一抗拔连接件(27)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及底导梁(22)插入于基础梁(1)内的预埋套管(47)内,第二抗拔连接件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及顶导梁(23)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内;
在冷弯薄壁型钢抗侧墙(7)内,还包括若干第一紧固连接件(41),各第一紧固连接件(41)均包括垫圈(30)及紧固螺栓(48),第一紧固连接件(41)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底导梁(22)插入于基础梁(1)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二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墙立柱(21)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柱(4)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三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的第一紧固连接件(41)中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顶导梁(23)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底导梁(22)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洞口柱(24)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第三抗拔连接件(10),其中,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与第一抗拔连接件(27)及第二抗拔连接件的结构相同,且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抗拔锚栓(45)依次穿过垫片(46)、底板(43)、底导梁(22)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竖板(42)通过第九自攻自钻螺钉与两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相连接;第三抗拔连接件(10)中的竖板(42)通过第十自攻自钻螺钉与洞口柱(24)相连接;
最下层的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还包括若干第二紧固连接件(8),第二紧固连接件(8)与第一紧固连接件(41)的结构相同,各第二紧固连接件(8)中的紧固螺栓(48)依次穿过垫圈(30)及底导梁(22)插入于混凝土框架梁(5)内的预埋套管(47)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邻两个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之间通过第四抗拔连接件(32)、第五抗拔连接件(33)、第六抗拔连接件及第七抗拔连接件相连接,其中,第四抗拔连接件(32)、第五抗拔连接件(33)、第六抗拔连接件及第七抗拔连接件与第一抗拔连接件(27)的结构相同,且第四抗拔连接件(32)及第六抗拔连接件位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内,第五抗拔连接件(33)及第七抗拔连接件位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内,第一抗拔螺栓(51)依次穿过第四抗拔连接件(32)中的垫片(46)及底板(43)、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楼面结构板(38)、边梁(37)及顶导梁(23)、第五抗拔连接件(33)中的底板(43)及垫片(46)套接于第一螺母(50)上;
第二抗拔螺栓依次穿过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垫片(46)及底板(43)、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下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楼面结构板(38)、边梁(37)及顶导梁(23)、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底板(43)及垫片(46)套接于第二螺母上;
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底导梁(2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楼盖(11)及顶导梁(23)之间通过第十一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四抗拔连接件(32)中的竖板(42)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通过第十二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五抗拔连接件(33)中的竖板(4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最外侧的墙立柱(21)及冷弯薄壁型钢柱(49)通过第十三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六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42)与上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洞口柱(24)通过第十四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第七抗拔连接件中的竖板(42)与下一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洞口柱(24)通过第十五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其特征在于,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各冷弯薄壁型钢柱(49)与与其相邻的边梁(37)及楼盖梁(35)之间均通过第一条形连接件(52)及第十六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最上层冷弯薄壁型钢框架(3)中的各洞口柱(24)与与其相邻的楼盖梁(35)之间通过第二条形连接件及第十七自攻自钻螺钉相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18842.0U CN207794290U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0118842.0U CN207794290U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794290U true CN207794290U (zh) | 2018-08-31 |
Family
ID=63270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0118842.0U Active CN207794290U (zh) | 2018-01-24 | 2018-01-24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794290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9242A (zh) * | 2018-11-12 | 2019-02-15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房屋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
CN110700400A (zh) * | 2019-04-16 | 2020-01-17 | 王俊凡 | 一种房屋的一体成型建造方法 |
-
2018
- 2018-01-24 CN CN201820118842.0U patent/CN207794290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9242A (zh) * | 2018-11-12 | 2019-02-15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组合房屋结构体系及施工方法 |
CN110700400A (zh) * | 2019-04-16 | 2020-01-17 | 王俊凡 | 一种房屋的一体成型建造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63110A (zh) | 一种模块化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墙板结构体系 | |
JP5969141B2 (ja) | 完全組立、全体打設複合型住宅及びその構築方法 | |
CN106193435B (zh) | 一种波腹芯板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复合墙 | |
CN103437463A (zh) | 预制装配轻钢耐火承重组合墙体结构 | |
CN105421818B (zh) | 嵌入式钢结构装配住宅 | |
CN207794290U (zh)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
CN105275089A (zh) | 一种全预制冷成型钢房屋模块化单元及装配连接方法 | |
CN107190884A (zh) | 一种新型多高层热轧型钢‑复合轻钢剪力墙组合结构体系 | |
CN206655314U (zh) | Dgc板式装配房屋体系 | |
CN202125104U (zh) | 现浇梁柱预制夹芯混凝土墙板住宅建筑体系 | |
CN200975025Y (zh) | 木龙骨房屋结构 | |
CN206428968U (zh) | 一种钢筋桁架式无支撑模板体系 | |
CN205296893U (zh) | 嵌入式钢结构装配住宅 | |
CN108166612A (zh) | 一种多层冷弯薄壁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
CN112538896A (zh) | 一种由六面组成的结构模块单元体及其连接方式 | |
KR101204767B1 (ko) | 소규모 단위 공간형 다층 건축물의 구축 구조 | |
CN207794408U (zh) | 一种基于钢框架梁的石膏基自流平砂浆组合楼盖体系 | |
CN108104264A (zh) |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
CN105649259A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 | |
CN207620107U (zh) | 一种混凝土框架-冷弯薄壁型钢混合结构房屋建筑体系 | |
CN101024972A (zh) | 组合结构建筑物及其构筑方法 | |
CN203821926U (zh) | 一种抗震房的轻钢龙骨结构体系 | |
CN210049379U (zh) | 钢砼组合框架柱装配式结构体系 | |
CN108412036A (zh) | 装配式h型钢柱-独立基础-混凝土圈梁十字形连接节点 | |
CN210049380U (zh) | 钢砼组合框架柱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组合装配式结构体系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