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11730U - 一种静触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静触头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611730U CN207611730U CN201721744465.3U CN201721744465U CN207611730U CN 207611730 U CN207611730 U CN 207611730U CN 201721744465 U CN201721744465 U CN 201721744465U CN 207611730 U CN207611730 U CN 207611730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thickness
- barrel
- cylinder
- static contact
- end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Elimination Of Static Electricit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静触头,属于电器配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静触头成本高等问题。本静触头包括呈圆筒状的本体,本体包括由铜制成的上端筒体和由铝制成的下端筒体,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焊接成一体,上端筒体的轴向高度与下端筒体的轴向高度之比为0.85‑1.0,上端筒体顶端的外缘具有倒角,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间隔均匀设置的齿牙一,下端筒体与上端筒体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匹配相嵌于齿牙一的齿牙二。本实用新型具有制造成本低、接触电阻小和导电性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配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断路器配件,特别涉及一种静触头。
背景技术
断路器的触头系统(动触头和静触头)在断路器中用来实现电路的接通或断开,动、静触头的接触面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电流密度,从而降低温升和接触电阻。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静触头[申请号:201010506995.0;申请公布号:CN101950698A],其包括中空圆柱形筒体,筒体分为上段筒体和下端筒体,上段筒体与下端筒体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线并且上段筒体的内径大于下段筒体的内径,上段筒体的高度高于下段筒体的高度。
上述的静触头能防止与动触头接触时产生电弧,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但是其整体由紫铜或铜制成,制造成本高,而且静触头外周面光滑且体积小,没有合适的受力点,安装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制造成本低、接触电阻小且导电性好的静触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静触头,包括呈圆筒状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包括由铜制成的上端筒体和由铝制成的下端筒体,所述的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焊接成一体,所述的上端筒体的轴向高度与下端筒体的轴向高度之比为0.85-1.0,所述的上端筒体顶端的外缘具有倒角,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间隔均匀设置的齿牙一,所述的下端筒体与上端筒体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匹配相嵌于齿牙一的齿牙二。
本静触头中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的比例合适,能够保证导电效果,铝制成的下端筒体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上端筒体和下端筒体通过相互嵌合的齿牙一和齿牙二连接,然后焊接成一体,这样结构牢固性好,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的接触面积大,上端筒体与下端筒体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小、温升小,导电效果好。
在上述的一种静触头中,所述的下端筒体的壁厚从其与上端筒体连接端向其底端依次为第一壁厚、第二壁厚和第三壁厚,第一壁厚小于第二壁厚且第一壁厚与第二壁厚之比为0.7,第二壁厚小于第三壁厚且第二壁厚与第三壁厚之比为0.4,所述的第一壁厚与上端筒体的壁厚相一致,所述的第一壁厚、第二壁厚与第三壁厚的轴向高度之比为1:1:1.3。这样下端筒体的壁厚从其与上端筒体连接端向其底端呈阶梯式增大,能有效防止本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时电弧现象的产生,提高了安全性。
在上述的一种静触头中,所述的下端筒体底端的外壁开设有一处凹入的定位槽。定位槽的设置便于本静触头的定位,使得安装方便。
在上述的一种静触头中,所述的下端筒体的底部中心为连接孔,下端筒体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围绕连接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这样无需像以往一样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可先由定位孔使得下端筒体定位,之后采用铜制螺栓连接,连接方便,维修时拆卸也较为方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静触头结构设计合理,制造成本低,接触电阻小,导电效果好,温升小,安全性高,安装连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静触头的结构半剖图。
图2是本静触头的结构仰视图。
图中,1、本体;11、上端筒体;111、倒角;112、齿牙一;12、下端筒体;121、齿牙二;122、第一壁厚;123、第二壁厚;124、第三壁厚;125、定位槽;126、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静触头包括呈圆筒状的本体1,本体1包括由铜制成的上端筒体11和由铝制成的下端筒体12,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焊接成一体,上端筒体11的轴向高度与下端筒体12的轴向高度之比为0.85-1.0,本实施例中上端筒体11的轴向高度与下端筒体12的轴向高度之比为0.9,上端筒体11顶端的外缘具有倒角111,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间隔均匀设置的齿牙一112,下端筒体12与上端筒体11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匹配相嵌于齿牙一112的齿牙二121。
本静触头中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的比例合适,能够保证导电效果,铝制成的下端筒体12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上端筒体11和下端筒体12通过相互嵌合的齿牙一112和齿牙二121连接,然后焊接成一体,这样结构牢固性好,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的接触面积大,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连接处的接触电阻小、温升小,导电效果好。
进一步细说,为了安装定位方便且使得装卸方便,下端筒体12底端的外壁开设有一处凹入的定位槽125,下端筒体12的底部中心为连接孔,下端筒体12的底部开设有四个围绕连接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126;为了有效防止本静触头与动触头接触时电弧现象的产生,提高了安全性,下端筒体12的壁厚从其与上端筒体11连接端向其底端依次为第一壁厚122、第二壁厚123和第三壁厚124,第一壁厚122小于第二壁厚123且第一壁厚122与第二壁厚123之比为0.7,第二壁厚123小于第三壁厚124且第二壁厚123与第三壁厚124之比为0.4,第一壁厚122与上端筒体11的壁厚相一致,第一壁厚122、第二壁厚123与第三壁厚124的轴向高度之比为1:1:1.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静触头,包括呈圆筒状的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1)包括由铜制成的上端筒体(11)和由铝制成的下端筒体(12),所述的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焊接成一体,所述的上端筒体(11)的轴向高度与下端筒体(12)的轴向高度之比为0.85-1.0,所述的上端筒体(11)顶端的外缘具有倒角(111),上端筒体(11)与下端筒体(12)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间隔均匀设置的齿牙一(112),所述的下端筒体(12)与上端筒体(11)连接的连接端具有一圈匹配相嵌于齿牙一(112)的齿牙二(1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筒体(12)的壁厚从其与上端筒体(11)连接端向其底端依次为第一壁厚(122)、第二壁厚(123)和第三壁厚(124),第一壁厚(122)小于第二壁厚(123)且第一壁厚(122)与第二壁厚(123)之比为0.7,第二壁厚(123)小于第三壁厚(124)且第二壁厚(123)与第三壁厚(124)之比为0.4,所述的第一壁厚(122)与上端筒体(11)的壁厚相一致,所述的第一壁厚(122)、第二壁厚(123)与第三壁厚(124)的轴向高度之比为1:1: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筒体(12)底端的外壁开设有一处凹入的定位槽(12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静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端筒体(12)的底部中心为连接孔,下端筒体(12)的底部开设有若干个围绕连接孔周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12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44465.3U CN207611730U (zh) | 2017-12-14 | 2017-12-14 | 一种静触头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744465.3U CN207611730U (zh) | 2017-12-14 | 2017-12-14 | 一种静触头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611730U true CN207611730U (zh) | 2018-07-13 |
Family
ID=62798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744465.3U Active CN207611730U (zh) | 2017-12-14 | 2017-12-14 | 一种静触头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611730U (zh) |
-
2017
- 2017-12-14 CN CN201721744465.3U patent/CN207611730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611730U (zh) | 一种静触头 | |
CN202118608U (zh) | 一种免焊接电极的led灯泡 | |
CN201749892U (zh) | 一种电化学装置的极柱端子结构 | |
CN203706879U (zh) | 一种薄膜电容器的散热外壳 | |
CN211045791U (zh) | 一种新型插针组件结构 | |
CN206820590U (zh) | 碳刷引出线固定结构 | |
CN203811763U (zh) | 一种适用于各种尺寸导电杆的变压器套管均压装置 | |
CN103954892A (zh) | 一种适用于各种尺寸导电杆的变压器套管均压装置 | |
CN208548203U (zh) | 一种高压大功率线绕电阻 | |
CN206973313U (zh) | 一种双回路弹性导电机构 | |
CN103545545B (zh) | 一种新型高效散热环形锂电池 | |
CN103680948B (zh) | 一种薄膜电容器的散热外壳 | |
CN208000818U (zh) | 一种电感器 | |
CN205004248U (zh) | 上出线座 | |
CN105895395B (zh) | 一种盘形大电流无励磁分接开关的静触头结构 | |
CN203706853U (zh) | 一种薄膜电容器的内部安装架 | |
CN204668663U (zh) | 风能大电流低压铝线电缆连接器 | |
CN108933009A (zh) | 一种高压大功率线绕电阻 | |
CN207517549U (zh) | 一种触臂 | |
CN213340595U (zh) | 一种用于电池反接保护的新型结构 | |
CN201984954U (zh) | 一种电动汽车控制器中电容的固定和电气连接结构 | |
CN103400736B (zh) | 具备高续流遮断能力的气体放电管 | |
CN202384182U (zh) | 一种超级电容器端盖 | |
CN208908410U (zh) | 直线电机气缸套的绝缘连接结构 | |
CN107104542A (zh) | 碳刷引出线固定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